第681章 新作品
陈凯歌是北电1978界的学生,今年已经大三,眼看着就要大四,这时候他已经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作品了,可惜一直没找到中意的题材,直到他看到这篇《黄土地》,虽然还没有开始拍摄,在他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了黄土高原那浓郁厚重的黄以及艳丽的红……
不过他没有去过陕北,只能从书中还有一些少得可怜的影像资料来想象,他觉得在他认识的人里,似乎只有张艺谋能将这种色彩对比表现出来。
他并不喜欢张艺谋,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是一个圈子的,陈凯歌的父亲就是国内著名导演,他在学校里想来喜欢和相同出身的人打交道,他觉得他们才是对电影真正了解的人,和张艺谋这些土包子不一样。
尽管有着种种偏见,陈凯歌还是无法忽视张艺谋在摄影上的天赋,为了能把这部作品拍好,他愿意和张艺谋合作。
他再次看了一遍《黄土地》,想起了自己父亲参演的第一部电影,凌子风导演的《陕北牧歌》,父亲的第一部作品是关于陕北的电影,自己现在又对这部关于陕北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数吧!
他收拾收拾,带着这本收获出门,去找张艺谋去了,老张是陕西人,或许可以从他那儿得知更多关于陕北的消息。
沈隆暂时还不知道这些,他和金波一起回了黄原,在金波家吃了顿饭,然后独自回到住处,打开门一看,窑洞里收拾地干干净净,书桌上多了一本书,还放着晓霞给他的字条,看样子晓霞刚刚来过不久。
沈隆露出会心的微笑,放下行李拿起纸条看了起来,晓霞在纸条上对《黄土地》的发表表示了恭喜,还和他说了她在黄原师专那些同学看到小说后的热烈反应,并对不能第一时间和他分享这种喜悦表示了遗憾。
最后,她再次催促沈隆早点把《老井》的后续内容给她看,又询问了新作品的消息,叮嘱他回来之后一定要尽快去黄原地委家属院找她。
今天是周一,晓霞放假还得几天呢,看样子是没办法马上见到她了,沈隆稍微感到了一丝遗憾,然后拿起晓霞给他的书看了起来。
没看多久外面就响起了敲门声,来人比较着急,一边敲门还一边喊叫着,“少平?是我啊,贾冰,快点开门。”
“来了来了。”沈隆赶紧起身把贾冰迎了进来,“贾老师,您怎么知道我回来了?”
“我爱人刚说在街上瞅到个人挺像你的,回来就和我说了,我赶紧过来碰碰运气,没想到你真在,这次回家怎么待那么久?年都过完好些天了才回来?该不是家里遇到啥事儿吧?”贾冰关切地问道,他觉得自己身为黄原文艺界的前辈,有义务照看好这些年轻人。
“谢谢贾老师关心,家里的确有点事情,不过是好事儿,我哥开了个制砖厂,我帮忙弄好才回来的。”沈隆请贾冰坐下,准备给他烧水泡茶。
“不忙不忙,你刚回来,坐车也累,我坐下就走。”既然没事儿,贾冰也就放心了,他俩住的地方也不远,明天再来聊也方便。
沈隆从包里翻出些家里带过来的大枣招待贾冰,然后拿出一本样刊递给他,“贾老师,我这篇小说能发表还多亏了您帮忙,这本您就留着慢慢看吧。”
贾冰自己也有订《收获》,不过自己订的和作者赠送的样刊感觉完全不一样,他乐呵呵地收下了,询问起沈隆新作品的进度,沈隆将《老井》的稿子交给贾冰,贾冰马上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一时竟然忘了沈隆还在边上呢。
沈隆也不着急,继续拿起晓霞给他的书看了起来,两个人就这样坐在窑洞里各看各的,要是有人突然进来,看到这架势肯定会吓一大跳,可他俩谁也不觉得奇怪。
“好文章啊!”看完之后贾冰长叹一声,他再次确认,眼前这个年轻人在文学方面的确有天分,“虽然同样是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这篇和上一篇的内涵却大不一样,要更加贴近时代,更能反映农村的新变化……”
“这回你打算给那儿投稿?还是《收获》?”贾冰问道,要是短时间内黄原能出两篇《收获》,他这个黄原文艺界的老前辈脸上也有光啊。
“我对自己文章的水平倒是有些信心,不过相比《收获》也有自己的打算,同一个人短时间内两次登上《收获》,怕是有点不太现实,就算能录用估计也得过几期才能发表,所以这篇我打算投给《当代》。”沈隆回答道,他还想早点拿到稿费呢,而且要是能把《收获》、《当代》、《十月》、《花城》这纯文学的四大杂志都发一遍,也挺拉风的。
“嗯,《当代》的历史虽然没有《收获》长,但水平和影响力也不差多少,这样吧,稿子我拿回去了,明天我找人帮你誊抄,然后帮你投稿。”誊抄这活儿说起来也挺累的,贾冰觉得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开始写新作品。
沈隆又和他聊了会新作品的规划,告诉贾冰,这次他打算写个长篇小说,名字已经想好了,就叫《黄土高天》,将讲述新一代农民创业的故事;后世有同名的电视剧,说的是改开后三代农民和农村干部的艰苦奋斗,有很多素材可以借用,沈隆打算在这部电视剧的基础上,融合少安的经历写一部长篇小说。
这次个人创造的比例将会增加,也是对他个人能力的一次考验,在认真阅读和学习了这么多经典著作,又该写过两篇经典小说之后,沈隆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写好。
当然,自己创作和改写的难度自然是不一样的,说不得这篇小说完成的时间要长一些,修改的次数要多一些。
这样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如果只专注于这篇长篇小说的话,沈隆短时间内恐怕就没什么收入了,于是他打算在写作这篇小说的同时依旧会进行其它创作,下一篇他已经计划好了。
不过他没有去过陕北,只能从书中还有一些少得可怜的影像资料来想象,他觉得在他认识的人里,似乎只有张艺谋能将这种色彩对比表现出来。
他并不喜欢张艺谋,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是一个圈子的,陈凯歌的父亲就是国内著名导演,他在学校里想来喜欢和相同出身的人打交道,他觉得他们才是对电影真正了解的人,和张艺谋这些土包子不一样。
尽管有着种种偏见,陈凯歌还是无法忽视张艺谋在摄影上的天赋,为了能把这部作品拍好,他愿意和张艺谋合作。
他再次看了一遍《黄土地》,想起了自己父亲参演的第一部电影,凌子风导演的《陕北牧歌》,父亲的第一部作品是关于陕北的电影,自己现在又对这部关于陕北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数吧!
他收拾收拾,带着这本收获出门,去找张艺谋去了,老张是陕西人,或许可以从他那儿得知更多关于陕北的消息。
沈隆暂时还不知道这些,他和金波一起回了黄原,在金波家吃了顿饭,然后独自回到住处,打开门一看,窑洞里收拾地干干净净,书桌上多了一本书,还放着晓霞给他的字条,看样子晓霞刚刚来过不久。
沈隆露出会心的微笑,放下行李拿起纸条看了起来,晓霞在纸条上对《黄土地》的发表表示了恭喜,还和他说了她在黄原师专那些同学看到小说后的热烈反应,并对不能第一时间和他分享这种喜悦表示了遗憾。
最后,她再次催促沈隆早点把《老井》的后续内容给她看,又询问了新作品的消息,叮嘱他回来之后一定要尽快去黄原地委家属院找她。
今天是周一,晓霞放假还得几天呢,看样子是没办法马上见到她了,沈隆稍微感到了一丝遗憾,然后拿起晓霞给他的书看了起来。
没看多久外面就响起了敲门声,来人比较着急,一边敲门还一边喊叫着,“少平?是我啊,贾冰,快点开门。”
“来了来了。”沈隆赶紧起身把贾冰迎了进来,“贾老师,您怎么知道我回来了?”
“我爱人刚说在街上瞅到个人挺像你的,回来就和我说了,我赶紧过来碰碰运气,没想到你真在,这次回家怎么待那么久?年都过完好些天了才回来?该不是家里遇到啥事儿吧?”贾冰关切地问道,他觉得自己身为黄原文艺界的前辈,有义务照看好这些年轻人。
“谢谢贾老师关心,家里的确有点事情,不过是好事儿,我哥开了个制砖厂,我帮忙弄好才回来的。”沈隆请贾冰坐下,准备给他烧水泡茶。
“不忙不忙,你刚回来,坐车也累,我坐下就走。”既然没事儿,贾冰也就放心了,他俩住的地方也不远,明天再来聊也方便。
沈隆从包里翻出些家里带过来的大枣招待贾冰,然后拿出一本样刊递给他,“贾老师,我这篇小说能发表还多亏了您帮忙,这本您就留着慢慢看吧。”
贾冰自己也有订《收获》,不过自己订的和作者赠送的样刊感觉完全不一样,他乐呵呵地收下了,询问起沈隆新作品的进度,沈隆将《老井》的稿子交给贾冰,贾冰马上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一时竟然忘了沈隆还在边上呢。
沈隆也不着急,继续拿起晓霞给他的书看了起来,两个人就这样坐在窑洞里各看各的,要是有人突然进来,看到这架势肯定会吓一大跳,可他俩谁也不觉得奇怪。
“好文章啊!”看完之后贾冰长叹一声,他再次确认,眼前这个年轻人在文学方面的确有天分,“虽然同样是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这篇和上一篇的内涵却大不一样,要更加贴近时代,更能反映农村的新变化……”
“这回你打算给那儿投稿?还是《收获》?”贾冰问道,要是短时间内黄原能出两篇《收获》,他这个黄原文艺界的老前辈脸上也有光啊。
“我对自己文章的水平倒是有些信心,不过相比《收获》也有自己的打算,同一个人短时间内两次登上《收获》,怕是有点不太现实,就算能录用估计也得过几期才能发表,所以这篇我打算投给《当代》。”沈隆回答道,他还想早点拿到稿费呢,而且要是能把《收获》、《当代》、《十月》、《花城》这纯文学的四大杂志都发一遍,也挺拉风的。
“嗯,《当代》的历史虽然没有《收获》长,但水平和影响力也不差多少,这样吧,稿子我拿回去了,明天我找人帮你誊抄,然后帮你投稿。”誊抄这活儿说起来也挺累的,贾冰觉得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开始写新作品。
沈隆又和他聊了会新作品的规划,告诉贾冰,这次他打算写个长篇小说,名字已经想好了,就叫《黄土高天》,将讲述新一代农民创业的故事;后世有同名的电视剧,说的是改开后三代农民和农村干部的艰苦奋斗,有很多素材可以借用,沈隆打算在这部电视剧的基础上,融合少安的经历写一部长篇小说。
这次个人创造的比例将会增加,也是对他个人能力的一次考验,在认真阅读和学习了这么多经典著作,又该写过两篇经典小说之后,沈隆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写好。
当然,自己创作和改写的难度自然是不一样的,说不得这篇小说完成的时间要长一些,修改的次数要多一些。
这样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如果只专注于这篇长篇小说的话,沈隆短时间内恐怕就没什么收入了,于是他打算在写作这篇小说的同时依旧会进行其它创作,下一篇他已经计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