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0章 当老师
“呦,给您行礼了!您里面稍坐,我这就给您通报去!”这可是位官老爷,秉宽不敢怠慢,连忙将徐定超迎进去,给他送上茶水点心,然后立马进去找到沈隆,把这事儿告诉沈隆。
沈隆也觉得奇怪,我和官场还有京师大学堂都没啥联系啊,咋就有人找上门来了?不过徐定超这人他倒是在研究资料里见过,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徐定超是永嘉人,小时聪颖好学,5岁能口诵“五经”章句数百句,10岁则援笔成文。13岁应童生试,名列第二,16岁中秀才;不过其后一直运气不佳,屡试不第,后江苏学政黄体芳将他聘为幕僚,徐定超一边担任幕僚一边继续用功读书,直到38岁终于中了进士。
次年黄体芳回京担任兵部左侍郎,俩人重叙旧情结成了姻亲,徐定超先后任户部广东司主事,户部则例馆修纂,顺天乡试内修掌官,山东、陕西、湖北、河南道监察御史,为官清正,更难的是他虽然是传统文人,却也一点儿都不故步自封,愿意了解西方文明。
所以在黄体芳的儿子黄绍箕担任京师大学堂总办之后,便向管学大臣孙家鼐推荐了徐定超,孙家鼐随任命徐定超为京师大学堂教习,其后徐定超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多有贡献。
沈隆连忙找到白景怡,和白景怡一起出去迎接徐定超,如今白景怡也是官身,遇到官员到访他肯定是要打个照面的;将徐定超迎进去之后,寒暄一番,白景怡找了个借口退下,只留下了沈隆和徐定超两个。
这时候徐定超才说起了正事儿,“上次在大学堂遇到几道先生的时候,几道先生给我提起了你,说你在英吉利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是继雪村先生之后,第二个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中国人,英吉利的科学发达,能在英国人的杂志上发表文章着实了不起!”
“几道先生谬赞了,晚辈只是一时运气好,可不能和雪村先生相比。”这下沈隆可就明白了,几道先生就是严复,几道是他的字,而雪村则是徐寿的号,可不是唱歌的那位,这时候直呼姓名是非常失礼的事情,所以文人们通常用字、号、别号、籍贯地来互相称呼。
严复现在在京师大学堂担任译书局总办,负责带领众人翻译外国著作,他早年曾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关心英国科技发展,订阅一份《自然》杂志也在情理之中,所以看到自己发表的论文一点儿也不奇怪。
而徐定超担任的是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习馆的教习,同时他也是一代名医,所以严复看到中国人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医学论文,遇到徐定超提一句也是正常的。
“贤侄无需谦虚,我虽然不怎么了解西医,可也知道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无一不是泰西的医学大家,贤侄小小年纪就能博彩两家之长,着实让人佩服。”徐定超摆摆手说道,然后给他介绍起了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习馆的情况。
因为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京师大学堂也未能幸免,屡受其祸,先是七名医学馆的学生被抓,徐定超冒死相救才救了出来,然后又成了德俄联军的营房,大量图书仪器被毁。
如今八国联军已经退去,朝廷又任命了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重开京师大学堂,张百熙吸取西方先进办学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亲自主持拟定了一套学堂章程,经清廷批准颁布执行,此章程被称为《钦定学堂章程》,也是我国第一个政府名义规定的完整学制。
章程规定:大学堂分大学预科、大学专门分科和大学院三级;大学预科又分为二科,一曰政科,设经史、政治、法律、通商、理财等目;二曰艺科,设声、电、化、农、工、医、算等目。
预科三年毕业,本科三年毕业考试合格相当于现代本科,下面所设的科,相当于现代大学下面的学院;科下又分目,相当于现代大学的系;大学院相当于现代大学的研究生院。当时的分科大学共设7科35目。
为了大学堂的发展,张百熙四处吸纳人才,他选定直属知州“桐城派”著名领袖吴汝纶为大学堂总教习。开始吴汝纶不愿出任,张百熙便穿着大礼服跪下不起,并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吴汝纶才应允。
当时海内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云集门下,如阳湖古文家张筱浦任副总教习;于式枚为大学堂总办,李家驹、赵从蕃为副总办;李希圣为编书局总纂;著名翻译家严复任译书局总办,林纾任副总办;知名人士杨仁山、屠敬山、王瑶舟担任国学老师,孙治让、蔡元培担任史学教习,而徐定超作为医学馆的代表也肩负起了寻找教师的重任。
只是如今精通中医的医生好找,了解西方医学的中国人就不多见了,所以他听到严复说起论文的事儿,就立刻根据杂志上的通讯地址找到了沈隆。
这也多亏沈隆想着如今国际邮件往来时间太长,所以留了两个地址,要不然徐定超还得去山东找他,
“希腊之普瑞(希波克拉底),英国之质那尔(发明x光的伦琴),法国之琶司夺(巴斯德),德国之廓荷(发现了结核杆菌的细菌学家郭霍)的学说我也研究过,只是现在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只能略窥一二,不如景琦你研究地透彻。”聊了一会儿之后,徐定超对沈隆在中西医两方面的造诣都佩服不已。
于是心中再无疑惑,郑重地起身对沈隆行了一礼,“承蒙潜斋先生(张百熙的号)不弃,任命我为京师大学堂教习,然以某区区薄才,着实无力担此重任,固然还望景琦能助我一臂之力,为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习馆学子传道解惑。”
这是让我当京师大学堂的老师?
沈隆也觉得奇怪,我和官场还有京师大学堂都没啥联系啊,咋就有人找上门来了?不过徐定超这人他倒是在研究资料里见过,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徐定超是永嘉人,小时聪颖好学,5岁能口诵“五经”章句数百句,10岁则援笔成文。13岁应童生试,名列第二,16岁中秀才;不过其后一直运气不佳,屡试不第,后江苏学政黄体芳将他聘为幕僚,徐定超一边担任幕僚一边继续用功读书,直到38岁终于中了进士。
次年黄体芳回京担任兵部左侍郎,俩人重叙旧情结成了姻亲,徐定超先后任户部广东司主事,户部则例馆修纂,顺天乡试内修掌官,山东、陕西、湖北、河南道监察御史,为官清正,更难的是他虽然是传统文人,却也一点儿都不故步自封,愿意了解西方文明。
所以在黄体芳的儿子黄绍箕担任京师大学堂总办之后,便向管学大臣孙家鼐推荐了徐定超,孙家鼐随任命徐定超为京师大学堂教习,其后徐定超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多有贡献。
沈隆连忙找到白景怡,和白景怡一起出去迎接徐定超,如今白景怡也是官身,遇到官员到访他肯定是要打个照面的;将徐定超迎进去之后,寒暄一番,白景怡找了个借口退下,只留下了沈隆和徐定超两个。
这时候徐定超才说起了正事儿,“上次在大学堂遇到几道先生的时候,几道先生给我提起了你,说你在英吉利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是继雪村先生之后,第二个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中国人,英吉利的科学发达,能在英国人的杂志上发表文章着实了不起!”
“几道先生谬赞了,晚辈只是一时运气好,可不能和雪村先生相比。”这下沈隆可就明白了,几道先生就是严复,几道是他的字,而雪村则是徐寿的号,可不是唱歌的那位,这时候直呼姓名是非常失礼的事情,所以文人们通常用字、号、别号、籍贯地来互相称呼。
严复现在在京师大学堂担任译书局总办,负责带领众人翻译外国著作,他早年曾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关心英国科技发展,订阅一份《自然》杂志也在情理之中,所以看到自己发表的论文一点儿也不奇怪。
而徐定超担任的是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习馆的教习,同时他也是一代名医,所以严复看到中国人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医学论文,遇到徐定超提一句也是正常的。
“贤侄无需谦虚,我虽然不怎么了解西医,可也知道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无一不是泰西的医学大家,贤侄小小年纪就能博彩两家之长,着实让人佩服。”徐定超摆摆手说道,然后给他介绍起了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习馆的情况。
因为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京师大学堂也未能幸免,屡受其祸,先是七名医学馆的学生被抓,徐定超冒死相救才救了出来,然后又成了德俄联军的营房,大量图书仪器被毁。
如今八国联军已经退去,朝廷又任命了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重开京师大学堂,张百熙吸取西方先进办学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亲自主持拟定了一套学堂章程,经清廷批准颁布执行,此章程被称为《钦定学堂章程》,也是我国第一个政府名义规定的完整学制。
章程规定:大学堂分大学预科、大学专门分科和大学院三级;大学预科又分为二科,一曰政科,设经史、政治、法律、通商、理财等目;二曰艺科,设声、电、化、农、工、医、算等目。
预科三年毕业,本科三年毕业考试合格相当于现代本科,下面所设的科,相当于现代大学下面的学院;科下又分目,相当于现代大学的系;大学院相当于现代大学的研究生院。当时的分科大学共设7科35目。
为了大学堂的发展,张百熙四处吸纳人才,他选定直属知州“桐城派”著名领袖吴汝纶为大学堂总教习。开始吴汝纶不愿出任,张百熙便穿着大礼服跪下不起,并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吴汝纶才应允。
当时海内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云集门下,如阳湖古文家张筱浦任副总教习;于式枚为大学堂总办,李家驹、赵从蕃为副总办;李希圣为编书局总纂;著名翻译家严复任译书局总办,林纾任副总办;知名人士杨仁山、屠敬山、王瑶舟担任国学老师,孙治让、蔡元培担任史学教习,而徐定超作为医学馆的代表也肩负起了寻找教师的重任。
只是如今精通中医的医生好找,了解西方医学的中国人就不多见了,所以他听到严复说起论文的事儿,就立刻根据杂志上的通讯地址找到了沈隆。
这也多亏沈隆想着如今国际邮件往来时间太长,所以留了两个地址,要不然徐定超还得去山东找他,
“希腊之普瑞(希波克拉底),英国之质那尔(发明x光的伦琴),法国之琶司夺(巴斯德),德国之廓荷(发现了结核杆菌的细菌学家郭霍)的学说我也研究过,只是现在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只能略窥一二,不如景琦你研究地透彻。”聊了一会儿之后,徐定超对沈隆在中西医两方面的造诣都佩服不已。
于是心中再无疑惑,郑重地起身对沈隆行了一礼,“承蒙潜斋先生(张百熙的号)不弃,任命我为京师大学堂教习,然以某区区薄才,着实无力担此重任,固然还望景琦能助我一臂之力,为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习馆学子传道解惑。”
这是让我当京师大学堂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