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青寮寨
村寨的石墙上有六名守卫,身材普遍不高,平均一米六不到,应该是山条件艰苦,营养不良的缘故。但李游并没有就此大意。在这个时代,能够在深山老林里生存下来的村落,必然有它的过人之处,可不能就此大意。
田淳与守卫对答期间,李游趁机打量这座依势建造起来的村落。从远处看,这只是一座寻常的村落而已。但走近之后,才发现,村寨在建造上,充分运用了建筑学的原理,在规划上,令李游这个土木建筑系出来的大学生也自叹不如。
别的不说,光是石墙,建造上就别出心裁,并不是一段笔直的城墙,依照地势,弄出了许多凸出或者凹陷进去的地段,这已经是运用上了堡垒的构造原理,如果有外来者进攻石墙,攻打的时候无法展开人手进行攻击。而防御者却可以利用石墙的优势,两面,甚至三面对进攻者进行反击。这样一来,实际上,石墙的作用至少可以让村寨在敌众我寡的时候,分散敌人的有生力量,进而利用地形的优势展开反击。
顺着墙根观察,李游发现,石墙底座竟然便是山体的石基,堆垒的石头更的一块块打磨好,彼此交错镶嵌,粗略推测,石墙的厚度也近两丈。这已经不能说是一个村寨了,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堡垒。
李游暗暗皱眉。这个村寨看起来规模并不大。里面的人口顶多也就五六百人的模样,如果只算精壮的话,也就一两百的样子。然而这么一点人口,建筑这样的石墙是不可想象的。别的不说,光是采石,打磨石块这样的工程,就足以让整个村寨的人民累死累活几百年的。除非他们有现代的工具和技术支持。不然想建成这样的村寨,至少也得一两百年的时间才能弄好。
然而从石墙上的斑驳沧桑痕迹可以判断出来,石墙存在的时间更为久远,必不是这十几二十年里面建成的。
心中虽然不解,但李游也只有啧啧称奇的份儿。古人的创造力极强,很多建造工艺,并不是他所能够理解的。就如田淳有跟他提过,墨家曾参与建造了秦始始皇陵墓,李游就《史记》的记载来询问田淳里面的记述是否属实,却遭到了田淳嗤之以鼻的回答。
田淳告诉李游。司马迁所记述的内容,实际上只是凭空揣摩出来的,极限他的想象力去猜测秦始皇陵里面的构造和富丽堂皇而已。他的记载,实际上和农妇想象皇宫里的黄帝用的金锄头,皇后每天吃肉夹馍差不多。
李游对这种回答自然不满。但田淳并没有就李游的问题进一步地阐发。只是告诉李游,墨家参与建造秦始皇陵的时候,是当着始皇帝的面发下重誓的,绝不可能将里面的情景泄露半句出去。
李游怏然,但也只能作罢。儒家宣称,世仇十世可报,而墨家对诺言却死不旋踵。让他们违背誓约,还不如让他们自杀,这还更为容易一些。
然而看着看着,李游的眉头却再次皱起。他似乎看到一处墙根位置,似乎有墨者留下的标记。但实际上,按照之前既定的方向,墨者所选择的方向是稍稍偏离这边的。这从之前留下的路标可以证明这一点。
标记所在的位置比较隐蔽。处于石墙内弯的一处,这不符合墨者做路标的准则。因为不愿引起村民的敌意,李游距离石墙有一大段的距离,加上位置关系,路标看得并不是十分清晰,他也无法断定,自己所看到的就是开路的墨者留下的标记。但如果那是墨者留下的标记的话,那可就有些问题了。这种不符合墨者行为准则的路标,实际上所代表的不是方向,而是一种警醒,提醒后续的墨者注意这个地方,这地方肯定是有危险的。
李游不动声色,看似走近田淳,实际上注意力都放在了标记的地方。这时候田淳和寨民的对话也即将结束。见李游过来,便解释了几句。
这个寨子名叫青寮寨,里面居住的的确是僰人。山民有自己的规则,天黑之后,绝对不容纳任何借宿的外来者。哪怕是熟悉的货郎和附近的猎手,也不可能引入村寨之中。
这是山民的生存智慧。山民居住在深山之中,他们所面临最大的危险不是山间的猛兽蛇虫,更多的是同类,其他村寨的居民。这些居民大部分保留着原始部落的习惯,掳掠其他村落,是一件无比寻常的事情。为了夜里打开其他村寨的大门,什么办法都能想得出来。也因为如此,在一些比较容易动兵戈的季节就算是自己村寨的村民外出,过了关闭寨门的时间,也只能在寨门外露宿一宿。
对待自己人已经如此,就更别说李游这些外来人了。
但一番交涉之后,田淳还是从山民口中得到允许,可以利用外面的高地搭建帐篷,只是仍然得距离石墙十丈以外的地方。作为报答,天亮之后,队伍还得给他们留下五斤盐巴。
“田淳,你看那边……”李游指着所发现的图标说道:“那里有我们的人留下的标记,只是标记有些古怪,隐蔽,而且箭头是向下的。”
李游很是清楚,黑暗之中田淳看不到石墙上的标记,但听到李游这话,田淳却是周身一颤,目光如电地朝着李游所指向的位置望去,只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雨夜执政者,他除了看到石墙的轮廓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无法看到。
略略失态之后,田淳有些絮乱的呼吸重新变得均匀。他低声说道:“先生,按照墨者的秘密联络方式,如果路标倒置,那是有巨大危险存在,墨者损失超过一半的暗语。”语气虽然平静,但听得出来,田淳这近乎平静的语气里,透露出来的凛冽寒意和狂怒。
“什么?!”李游险些失声叫了起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李游眯着眼睛望向青寮寨,眼睛就像刀片一般闪烁着寒芒:“他们是在找死!”此刻李游并没发现,自己身上散发出来的寒意,让田淳都感觉到有些微凉起来。
田淳与守卫对答期间,李游趁机打量这座依势建造起来的村落。从远处看,这只是一座寻常的村落而已。但走近之后,才发现,村寨在建造上,充分运用了建筑学的原理,在规划上,令李游这个土木建筑系出来的大学生也自叹不如。
别的不说,光是石墙,建造上就别出心裁,并不是一段笔直的城墙,依照地势,弄出了许多凸出或者凹陷进去的地段,这已经是运用上了堡垒的构造原理,如果有外来者进攻石墙,攻打的时候无法展开人手进行攻击。而防御者却可以利用石墙的优势,两面,甚至三面对进攻者进行反击。这样一来,实际上,石墙的作用至少可以让村寨在敌众我寡的时候,分散敌人的有生力量,进而利用地形的优势展开反击。
顺着墙根观察,李游发现,石墙底座竟然便是山体的石基,堆垒的石头更的一块块打磨好,彼此交错镶嵌,粗略推测,石墙的厚度也近两丈。这已经不能说是一个村寨了,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堡垒。
李游暗暗皱眉。这个村寨看起来规模并不大。里面的人口顶多也就五六百人的模样,如果只算精壮的话,也就一两百的样子。然而这么一点人口,建筑这样的石墙是不可想象的。别的不说,光是采石,打磨石块这样的工程,就足以让整个村寨的人民累死累活几百年的。除非他们有现代的工具和技术支持。不然想建成这样的村寨,至少也得一两百年的时间才能弄好。
然而从石墙上的斑驳沧桑痕迹可以判断出来,石墙存在的时间更为久远,必不是这十几二十年里面建成的。
心中虽然不解,但李游也只有啧啧称奇的份儿。古人的创造力极强,很多建造工艺,并不是他所能够理解的。就如田淳有跟他提过,墨家曾参与建造了秦始始皇陵墓,李游就《史记》的记载来询问田淳里面的记述是否属实,却遭到了田淳嗤之以鼻的回答。
田淳告诉李游。司马迁所记述的内容,实际上只是凭空揣摩出来的,极限他的想象力去猜测秦始皇陵里面的构造和富丽堂皇而已。他的记载,实际上和农妇想象皇宫里的黄帝用的金锄头,皇后每天吃肉夹馍差不多。
李游对这种回答自然不满。但田淳并没有就李游的问题进一步地阐发。只是告诉李游,墨家参与建造秦始皇陵的时候,是当着始皇帝的面发下重誓的,绝不可能将里面的情景泄露半句出去。
李游怏然,但也只能作罢。儒家宣称,世仇十世可报,而墨家对诺言却死不旋踵。让他们违背誓约,还不如让他们自杀,这还更为容易一些。
然而看着看着,李游的眉头却再次皱起。他似乎看到一处墙根位置,似乎有墨者留下的标记。但实际上,按照之前既定的方向,墨者所选择的方向是稍稍偏离这边的。这从之前留下的路标可以证明这一点。
标记所在的位置比较隐蔽。处于石墙内弯的一处,这不符合墨者做路标的准则。因为不愿引起村民的敌意,李游距离石墙有一大段的距离,加上位置关系,路标看得并不是十分清晰,他也无法断定,自己所看到的就是开路的墨者留下的标记。但如果那是墨者留下的标记的话,那可就有些问题了。这种不符合墨者行为准则的路标,实际上所代表的不是方向,而是一种警醒,提醒后续的墨者注意这个地方,这地方肯定是有危险的。
李游不动声色,看似走近田淳,实际上注意力都放在了标记的地方。这时候田淳和寨民的对话也即将结束。见李游过来,便解释了几句。
这个寨子名叫青寮寨,里面居住的的确是僰人。山民有自己的规则,天黑之后,绝对不容纳任何借宿的外来者。哪怕是熟悉的货郎和附近的猎手,也不可能引入村寨之中。
这是山民的生存智慧。山民居住在深山之中,他们所面临最大的危险不是山间的猛兽蛇虫,更多的是同类,其他村寨的居民。这些居民大部分保留着原始部落的习惯,掳掠其他村落,是一件无比寻常的事情。为了夜里打开其他村寨的大门,什么办法都能想得出来。也因为如此,在一些比较容易动兵戈的季节就算是自己村寨的村民外出,过了关闭寨门的时间,也只能在寨门外露宿一宿。
对待自己人已经如此,就更别说李游这些外来人了。
但一番交涉之后,田淳还是从山民口中得到允许,可以利用外面的高地搭建帐篷,只是仍然得距离石墙十丈以外的地方。作为报答,天亮之后,队伍还得给他们留下五斤盐巴。
“田淳,你看那边……”李游指着所发现的图标说道:“那里有我们的人留下的标记,只是标记有些古怪,隐蔽,而且箭头是向下的。”
李游很是清楚,黑暗之中田淳看不到石墙上的标记,但听到李游这话,田淳却是周身一颤,目光如电地朝着李游所指向的位置望去,只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雨夜执政者,他除了看到石墙的轮廓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无法看到。
略略失态之后,田淳有些絮乱的呼吸重新变得均匀。他低声说道:“先生,按照墨者的秘密联络方式,如果路标倒置,那是有巨大危险存在,墨者损失超过一半的暗语。”语气虽然平静,但听得出来,田淳这近乎平静的语气里,透露出来的凛冽寒意和狂怒。
“什么?!”李游险些失声叫了起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李游眯着眼睛望向青寮寨,眼睛就像刀片一般闪烁着寒芒:“他们是在找死!”此刻李游并没发现,自己身上散发出来的寒意,让田淳都感觉到有些微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