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下午,指挥团营级别的以及炮兵基础指挥专业学习,包括抗联的现役装备与日军各种装备的学习和使用。五点之后,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又是两个小时的军事体能训练。晚上学习军事史,对日心理研究、日军的历次作战研究。
  包括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自七七事变以来,日军在关内战场上发起的历次会战采取的战略战术的研究。九点之后,还要抽出一个小时进行一天学习内容的抽考。而其所学的内容除了每天一小考之外,每周还要一大考。
  每毕业一批学员,军区都要抽调一批部队配合进行一次演习。不合格者,直接进行淘汰。这种考核机制可以说是异常的严酷,不行就是不行。作战参谋是做什么的?是在战斗之中为首长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意见的人。用杨震的话来说,一个好的作战参谋,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能顶上一个团。
  在这种严格的要求之下,军区参谋教导队一年能毕业的作战参谋数量很有限的。通常二百名学员进教导队,能毕业出来五十名就已经算多了的。在这种严厉的考核机制之下,部队通常所需的作战数量,很难满足需要。
  后来因为作战参谋培养的速度远比不上部队扩编的速度,总部最后又下了一道命令。在考核之中,分数在六十分以上,八十分以下的原本属于淘汰系列的人选,改为团级作战参谋。同时将机要、通讯等参谋培养,与作战参谋的培养分开进行。
  但是虽说条件降低,但是团一级的作战参谋想要到师任同样的职务的话,那么对不起你的考核成绩,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也就是原来选拔参谋的标准。达不到,那你就在团作战参谋的位置上呆着吧。当然,如果通过指挥专业考试,也可以转任正副营长或是回去继续干自己的连长。
  尽管这个参谋教导队是进去容易出来难,但是只要在参谋教导队出来的干部,提拔也都是抗联之中最快的。尤其是到了副团一级,作战参谋出身的干部,明显占据优势。现在抗联各个团级部队之中,副团长或是团参谋长,甚至包括很大一部分的师副参谋长,都是第一二批参谋培训班出来的。
  虽说在抗联之中一向宣传职务不论高低,都是平等的。但作为军人来说,职务的高低却是自己能力是不是被认可的一种体现。所以尽管这个参谋教导队虽说比较难以毕业,但还是相当受到欢迎的。每年合格的连级干部报考的数量,还是很多的。但进去容易出来难。
  而现在政委要求在短时间之内,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作战参谋那里有那么容易的事情。要是全部按照抗联的作战参谋水平,没有半年是下不来的。而按照关内部队的底子来看,这个时间还要延长。
  林志强微微摇摇头,与那边正看着自己,与自己一同从东北调来,专门协调物资调拨的原抗联后勤部一分部副部长,现任挺进军后勤部副部长的张国立两个人只能相视苦笑。这个要求,实在有些太高了。
  只是不管政委这个要求是不是有些高,但很多事情该做的还是要做。自己提出了建议,上级也接受了自己的建议。但在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的时候,却因为参谋长死活不放手,林志强没有能一起返回部队。
  还得留下来的林志强按照之前的想法,抽调了抗联出身的三个作战参谋,配合参谋长迅速的按照热河日伪军兵力部署,以及敌我态势,拟定了一个作战计划。在这个计划之中,他甚至连杨继财带领的给挺进军运输物资的那个支队也算了进去。
  既然王副司令在电报上已经明确,这个支队在与挺进军会合之后,就地留在挺进军配合出关部队作战。那么算计到里面,也是很正常的。这个支队不仅装备了火箭炮,还有坦克和装甲车、二十三毫米双联装高炮,以及口径齐全的各种高射机枪。这个支队加入战场,挺进军的攻坚能力和防空能力至少提升了一倍。
  在协助参谋长拟定完毕作战计划之后,林志强没有在总部耽搁。知道现在部队即将东进的情况之下,作为一个主力旅参谋长,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很多的他连夜赶回了先头旅在围场以北的驻地。
  在之前的战斗中部队和装备损失惨重,先头旅眼下的编制已经残缺不全急需调整。部队分散活动在即,在上级命令下达之前,这些事情必须要完成的。鉴于此种情况,他不敢在总部过多的耽搁,急着赶回部队,对编制进行压缩、调整。
  等叶志强赶回部队之后,这次旅长对他的态度,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转变。很多事情也知道与他商议了,该放手的时候也放手了吗,不在独断专行。部队此次压缩编制的事情,更是全权交给了林志强进行处理。
  这位私下里相当后悔,如果当初能听进去自己这位参谋长建议,部队也不至于损失这么大的老革命现在也是想清楚了。他这次之所以彻底放手给林志强,并不是因为林志强力保,自己恐怕会被撤职一撸到底的原因。
  作为一名原则性很强的老红军,他不会因为自己的感激之情,就将上级交给自己指挥的部队交给别人负责。而是通过这一战,他也真正的看清楚了,自己在指挥某些方面上的不足。以及部队真正存在的,不是单凭勇敢就能解决的问题。
  装备上去了、环境变化了,部队的指挥与作战能力也要随之上去。在像之前那样仅凭勇敢去与日伪军作战,只能让部队遭受更大的损失。所以这次对部队编制和装备的调整,他将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了林志强负责。自己则与旅政委一起给林志强做后盾。
  终于第一次真正行使参谋长职责的林志强,也没有客气直接对部队编制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编。直接撤销战斗之中损失最惨重的二团建制,将剩余部队调拨给了一团和三团。并撤销了三团营一级建制,改编为四个连。
  对原有三个团在战斗之中幸存下来的轻重机枪,按照口径的不同,重新进行了调配。除了眼下作为旅主力的一团补充到原有的编制数量之外。编制压缩的三团每个连留下四挺轻机枪和四个掷弹筒之外,其余的全部集中起来按照统一的口径编成两个全部装备了九二式重机枪连。
  总部下拨的二十万发补充弹药,也按照实际需求,进行了统一的分配。在轻武器的调配上,尽可能做到每个团的武器,口径相同。以避免再出现前面急需一种口径的弹药,后面送上来的却是另外一个口径的弹药情况再出现。
  同时针对之前担架队员动员不得力,出现丢弃伤员,甚至杀害伤员的情况。他专门与旅政委和政治部主任商议,从政治部抽调了十名宣传与民运干部,以及一个加强排的兵力,专门组织了负责在战时转运伤员的担架队。
  实际上这些干部和战士,更多的是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以防止在出现类似的情况。否则一个加强排五十多名战士,最多也只能抬十多个伤员。想要将一场战斗之中产生的所有的伤员撤下来,是根本就不可能的。
  第993章 苦怕了的关内部队
  而为了保障部队在活动区域补充粮食和其他物资,以及部队眼下急需的对敌情侦察,林志强还根据关内的经验,抽调了一批敌工干事、侦察参谋、从老根据地带出来的经验丰富的老侦察员,以及抗联抽调过来的老兵骨干。
  并从两个团中的侦察连之中抽调了两个侦察排,外加从建制最完整的一团之中抽调出来的五个战斗班。与抽调出来的各级干部,组成一批武装工作队,专门对付各个集团部落之中的日伪宪兵和伪满警察,消灭日伪基层政权,为部队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为了尽可能的加强这些武装工作队的战斗力,林志强专门从部队之中给其抽调了一批冲锋枪。每个班除了必须达到两支冲锋枪之外,还特地将强了一个掷弹筒。同时还给这几支武装工作队,配备了部分炸药和新式的抗联仿造的苏制f一手榴弹。每一个武工队,也都抽调一名经验丰富的连长指挥。
  林志强给他们的任务很简单,就是专门对付集团部落之中的日伪宪兵和军警,以及伪满的基层政权。除了为部队筹集部分粮食和物资之外,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搞到日伪军的情报。而这个情报,包括所有的军事情报。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一切必须的手段。甚至是那些关内干部眼中,有些不讲政策的办法和手段。
  经过苦心调整,虽说眼下部队的编制缩小了,但建制却是得到了极大充实了。而且经过调整,旅里面手中攥着一个完整的建制团。剩下的一个团虽然编制只有四个连,但各个连的兵力却是达到了满编,甚至还达到了超编的水平。而且经过内部调整,部队做到了至少以团为建制武器口径达到了统一。
  甚至为了达到武器口径尽可能的统一,在权衡利弊之下。林志强抽调了部队现存的所有波兰造水冷重机枪和法制重机枪,与别的部队一对一的换取了九二式重机枪。在重机枪的口径之中,尽可能的达到了统一。至于其他的步枪,只能先在旅的内部进行调整,实在数量不够的则只能暂时维持现状。至少要保证一个团内部,轻武器口径是一致的。
  实际上林志强对部队眼下装备的调整并不满意,感觉关内部队在分发抗联调拨武器的时候,有些乱穿衣。从太行山区调过来的一二九师部队还好一些。在配发武器的时候,按照装备配发的数量与种类,分别组建了全日械旅和全七九口径武器的旅。数量不足的,也通过内部调整,达到了齐备。
  保证各旅的装备,至少在轻机枪和步枪的口径上,达到了统一。重机枪虽然三个型号,但也通过挖掘原有的潜力,尽可能以旅为基本建制实现弹药通用。抗联调过来的部分法制重机枪,由于口径特殊,也尽可能全部装备到一个旅。
  但是原来的晋察冀军区部队,虽然现在已经达到了武器编制充足,做到了人手一支枪。并且淘汰了那些缺少弹药的老套筒一类的杂式武器。但却并未对自己内部的武器进行调整,也并未尽可能的统一部队中使用武器的口径。
  别说新组建的各个纵队,装备还依旧有些杂乱。甚至团一级的部队,还存在有七九的德式口径和六五日式口径,两个不同的口径。至于手枪的口径,更是有什么就用什么。弹药多的如快慢机和驳壳枪有几十发,少的美英制的左轮手枪,甚至每支只有几发子弹。或是只有一发子弹给自己用。
  通过缴获和收集武器起家的十八集团军部队,本来就什么武器都有。部队之中的步枪、手枪,堪称万国博览会。除了装备量较大的德式口径步枪之外,其余的步枪、手枪,种类和口径多的可以开展览会。
  经历了几十年军阀混战,到抗战初期依旧派系众多的中国,本就是什么武器都有。到了武器奇缺的十八集团军这里,就更是什么样的武器都有。甚至各地军阀土造的质量不怎么地的武器,只要能找到子弹,也一样都有。
  至于汉阳造、晋造六五步枪,这种正规厂家生产的步枪,就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武器了。若是能搞到当年二十九军在大沽船厂仿造的捷克机枪和步枪,也算是很好了。至于能搞到各地军阀进口的比利时、捷克、德国制造的步机枪,那就了不得了。缴获一支三八式,能让一个战士兴奋的几晚上都睡不着觉。
  这种情况造成了部队本就匮乏的弹药,更是缺乏。很多种的步枪,每支有几发子弹,打完了就没有了。但在武器数量始终不足,在一些部队之中还装备有为数不少的大刀和梭镖,想要步枪还得等作战缴获的情况之下,这些步枪能装装门面,也就没有被淘汰。
  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当初抗联在空运武器的时候,小到步枪上的刺刀、子弹包,上到轻重机枪和迫击炮,各种火炮齐全。在运送武器的时候,基本上以七九德系和六五的日系口径为主。
  除了重机枪因为要保证关内各部队有一定储备,空运了部分的法制哈奇开斯重机枪之外,全部都是江北转交过来的波兰造和缴获的日制武器。同时也清楚关内部队的武器乱象,杨震才要求各个团一对一的替换。
  由于空运的时候,关内部队最急需的武器装备是绝对优先的。等林志强这批教员从东北到延安,再从延安穿越过各道封锁线赶到各个根据地的时候,部队已经完成了换装。对于各个根据地的换装情况,他至少在开始是不清楚的。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晋察冀军区的部队在分发的时候并未进行整体换装,而是在补充装备的时候基本上是对原有装备进行调整和补充。就是你不足的那一部分,我给你补充完全。过于老旧的,已经无法使用的也会全部换掉。
  至于原有的还能使用的武器,则能不调换,尽量不做调换。而且对于武器的补充,也是以机枪和掷弹筒,等部队缺口数量较大武器为主。至于数量比较多的轻机枪,则尽可能的进行调整。数量不足的给予补足,超编的则收上来。
  那些老套筒、意大利造步枪等一类老掉牙的枪,全部更换掉。至于从民间收缴的原来那些杂牌武装使用的,基本上已经磨没有了膛线的什么汉阳造、大沽造一类的破枪也换掉。有子弹的,但是口径非部队使用主流的也换掉。
  比如原晋察冀军区部队装备的部分英造七七步枪、意大利造六五步枪,晋造冲锋枪就全部被换掉,统一更换为日制或是波兰造的武器装备。原有的汉阳造虽说都是七九口径的,但因为波兰子弹无法使用也全部调整给了二线部队。
  参战的晋察冀军区主力,都是按照这个办法调换的武器。至于部队内部武器口径不同,则由部队内部自行调换。原有的日制步枪、山西造六五步枪,以及七九步枪中的较好的捷克造、中正式则全部留了下来。
  晋察冀军区利用剩余的部分装备,再加上主力部队换装下来的汉阳造一类的武器,又升级组建了一批部队。作为主力抽调走后,在根据地继续坚持。不过太行军区北上的部队,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倒是按照需要量一比一置换的。
  只不过各个部队都在各自为战、分散游击的状态之下,部队之中很多是自己发展或是搞起来的。究竟各个团有多少武器,作为他们的上级晋察冀军区也不是太清楚。甚至各个团原属的军分区,也不能百分之百的掌握。
  毕竟当初发展部队的时候,都是上级给你一部分骨干、给你一个或大或小的建制。但是所需的装备,对不起自己搞去,上级是没有的。甚至有的部队,连最起码的军装,都要自己去搞。
  上级也没有兵工厂,新扩编的这些部队国民政府根本就不承认番号,自然也不会发给一枪一弹。想要发展壮大,你自己想办法去吧。能搞到多少武器,就看你自己的了。有能力你就轻重机枪、迫击炮齐全,没有能力你就继续用你的梭镖、大刀去。
  有的部队,就利用这个机会在部队换装的时候,打了一些埋伏。将各自按照上级规定应该上缴的武器之中,私下留下一部分作为补充武器使用。尤其是那些活动在相对富裕地方的部队,手中多少都有一定备用的武器。
  毕竟都是苦惯了,上级配发的数量有限,根本就满足不了部队需要的情况之下,手头上那点装备很多都是自己搞的。万一在战损数量过大或是部队扩编需要,上级又没有补充的情况之下,那部队的火力可就大大的削弱了。这个情况,是各级指挥员都不愿意见到的。
  换装的时候,重机枪虽然都统一上缴更换为了抗联空运来的波兰造勃朗宁重机枪,或是全套的日制九二式重机枪。原有的杂牌机枪,已经全部上缴。重机枪这东西,想要藏起来打埋伏,还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通过这些对于装备的调整,林志强倒是很意外的又挖掘出了一批底子来。虽然数量无法补足部队目前的战斗损失,但也总算补充了一部分之前战损的装备。当然重机枪和迫击炮、火炮等重装备是没有的。
  原来这种在十八集团军之中已经属于重装备的武器,原本就数量奇缺。各个团多的有一两门迫击炮或是五六挺重机枪,差一点的有两挺重机枪已经很不错了。步枪都不足,这些武器更没有办法补充的,只能在今后的战斗之中想法子缴获了。但轻机枪和步枪,都搞出了一点。
  第994章 擦枪的命令
  经过清查,林志强才发现几乎每个团在北上的时候,几乎每个团私下都藏了部分轻机枪甚至是步枪。按照十八集团军的理解,人没有了可以在新区想办法动员,关内老根据地也可以补充一部分新兵。但是若是没有了武器,那就真的抓瞎了。
  关内的部队真的是在无枪无弹的情况之下苦惯了,也苦怕了。这些他们苦心积攒下来的家底,让他们全部上缴或是淘汰,实在舍不得。如果全摆出来,上级在补充武器的时候,也会减少配发的数量。
  所以各个团打些埋伏,趁着这次上级难得配发装备的时候,多搞一些装备备用,在他们大多数人看来也是正常的。谁知道下回上级配发武器,会是什么时候。反正大多数的时间,装备还得自己去搞。
  要知道自部队东渡黄河进入敌后以来,这些年的发展壮大,上级能下发的武器可是有限的。弹药有的时候倒是相互调剂的给一些,但其中很多也是根据地兵工厂自行复装的,只能供应步枪使用。而且很多的时候质量还不过关。子弹出枪膛之后,都是横着飞的复装弹药。
  边区造的那些一炸两瓣,甚至丢出哑火的比爆炸的还多的黑火药填装的手榴弹数量倒是充足,可是威力太小。与其说是敌人被炸死,还不如说是被砸死的。四枚手榴弹捆到一起使用,还不如一枚日本造的手雷威力大。
  在得到抗联大规模的补充之前,关内部队真的是太苦了。按照副总指挥在与杨震商议武器分配以及运输方案的时候,在电报上说的那样。百分之八十的步枪因为使用过度、膛线已经磨平,口径已松,射击的准确率低的吓人。
  全军四十万人,步枪连同已经报废,但还在坚持工作的在内,也不足九万支。轻重机枪加在一起,不足八百挺。掷弹筒加上迫击炮,总数还达不到三百门。其中在十八集团军之中算是炮,在日军之中只是最基本武器的掷弹筒,还占据了一大半。其他火炮总数加起来四十多门,但是因为没有弹药来源,基本上是从未使用过。
  最关键的是弹药奇缺,连同补给弹药在内,平均每支枪不足二十发弹药,每场战役步枪配发五发子弹,手枪三发。一场中等规模的战斗,轻机枪每挺弹药不足三十发。掷弹筒和迫击炮,每门备弹最多的也只有三发,大多数的时候有炮无弹。
  在最困难的时候,一发日制六五子弹要用三斤粮食去换。各个部队在战斗结束之后,就算打了败仗,也得在战斗结束后返回原地去收集弹壳。甚至打飞的弹头,也用磁石一点点吸出来,送交回兵工厂,以便能换回一些弹药来。
  必要的弹药奇缺,武器装备陈旧、数量不足始终,重武器数量严重匮乏,始终是制约关内部队无法与日伪军正面作战的咽喉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近战、夜战、白刃战,山地游击战,打一把捞上就走,也成为关内部队与日伪军作战的主要模式。
  有了这些经验,各团北上之前私下打些埋伏也是普遍现象。因为谁也不知道上级下次补发武器和弹药会是什么时候。虽说上级在出发之前,再三强调到东北之后,会进一步提升部队装备等级。弹药也会按照规定的数量,进行补充。
  但对于那些大部分时间从未得到上级配发的武器,一切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挥员来说,上级答应的装备那是镜中月、水中花,等到到手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还是自己动手,才是最保险的。
  而各部队私下打埋伏的事情,除了太行军区调过来的部队之外,在晋察冀军区调派的部队之中,可以说相当的普遍。甚至自己这个旅下属的三个团之中有一个团,除了三挺山西仿制的使用三八式步枪六五子弹的捷克式轻机枪之外,私下还埋伏了六十支汉阳造步枪、三十多条晋造六五步枪,藏在了团后勤处托运物资的牲口队里面。
  而这些武器,在他们原有的装备编制表上,是没有的。但这些武器之中,除了可以通用日制六五子弹的晋造捷克式轻机枪之外。剩下的那六十支汉阳造全部的子弹加在一起,只有不到一千五百发。而且大部分还是根据地兵工厂复装的子弹,原装使用的子弹还不到三百发。
  各个部队多少都私藏一些武器的用意,林志强当然明白。这些装备,都是各自准备在新区扩军或是在必要的时补充战损使用。这些长期坚持在敌后的部队都知道,缴获有在战败的时候,自毁武器装备习惯的日军武器弹药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只是其中的少量捷克造或是中正式倒也罢了,不管怎么样和部队之中现在使用的那些波兰造武器子弹通用。但剩余的那些汉阳造,连子弹都没有地方弄去,要他们有什么用。而且在热河日伪军使用的全部清一色都是日制装备的前提之下,想通过缴获的手段去补充一部分弹药,都没有地方去补充。
  热河的伪满军警可不是装备杂乱的,很多是依靠日军缴获的国军武器组建,或是以在投敌的时候自身携带武器装备为主。手中武器很是杂乱,国军部队有的武器口径,他们基本都有的伪军。
  反倒是增加了部队,原本就不小的负担。有的部队甚至为了携带这些状态倒还不错,但是子弹数量并不多的武器,而有意识的少带了部分粮食。这也成了部队出关之后陷入粮食困境的原因之一。
  对于这些即弹药不足,实际上已经成为累赘的武器砸掉是不可能的,林志强也没有那么浪费。但有限的运力不能全部浪费在这些基本上已经没有用的武器上。为了节省部队有限的运力,林志强将除了其中捷克式轻机枪和歪把子机枪挑选部分状态好的留下来之外,其余武器全部打包上缴给总部,等待冀东军分区后勤运输队来热河的时候运回去。
  经过这次整编,虽说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因为编制压缩,装备调整而多少有些下滑。但战斗力因为部队压缩了编制,充实了一线连队的战斗兵员和将自动火器尽可能的集中使用,使得依旧达到了战斗之前的百分之六十。
  在调整完毕部队的兵力与编制,几支武工队也派出去之后,林志强没有行动。当被原一二九师骑兵团长,现任挺进军骑兵支队长的曾玉良带着去接应抗联部队的骑兵支队,越过先头旅的驻地向北疾驰的时候,林志强也没有动。
  各个部队按照他制定的计划,向敌占区进行渗透的时候,他还是没有动。在整整三天之内,他什么都没有做,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利用一切时间和手段,加强部队的山地战训练,提高部队山地战的能力。
  当初面对看着兄弟部队都动了,只有自己还迟迟没有行动而纷纷请战的各个部队,林志强非但未下达立即出动的命令。而是下了一个让包括旅长和政委在内,所有人很不理解的命令:“全军上山加强训练”。
  白天全旅拉出去进行山地行军以及作战训练,尤其演练了在被地形分割的情况之下,部队之间的配合以及机枪的部署和火力压制演练。晚上全旅集中在讲评白天训练之外,就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大家一起擦枪。
  而且擦枪不达到从抗联选派的各级教员的点头,就不算合格。一天的训练之后,枪膛内不仅不能有泥土,就连枪身上也不许有。所有武器在不使用的情况之下,必须上好油,达到整洁如新的标准。
  面对着所有干部、战士不理解的目光,林志强没有做任何的解释。只是从抗联配属给先头旅作为武器与战术教员的二十名战斗骨干抽调出来,组成了一个排。与各部队之中随机抽调出的一个连,进行了一场山地战模拟对抗。
  结果抽调出的这个连,在这场原本自己擅长的山地战之中的结局,让所有人都闭上了嘴。他们很多人才知道,山地战与山地战也是不一样的。原来在他们眼中很简单的山地战之中,还有这么多的要求。
  在林志强看来,在全军已经出发的情况之下,已经残废的先头旅参战不在一时。先集中精力弥补以前的欠账,才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之中,越大越好。也才能彻底的打一个翻身仗,重新树立干部和战士的信心,也更能有效的减少伤亡。
  林志强搞出的这一手,让全旅上下的反对意见一扫而光。按照他制定的计划,老老实实的训练起来。但对于他那个擦枪的命令,却是依旧都很不了解。毕竟大家都知道枪该怎么擦,这一点还不用人教。
  对于部队上下的非议,林志强只是笑了笑并未解释。在这场模拟战斗结束之后,林志强又在全体部队大会上,随机从部队中抽调出一挺机枪、十支步枪。随手拆卸开之后,用自己的毛巾擦了一下,让所有的人都看了一遍自己擦拭完毕的对比情况。
  看着擦完枪后变的黝黑的毛巾,几乎所有的干部战士都不说话了。林志强又随机要过一个连长的驳壳枪快速的拆卸开,看着枪膛之中满是污垢的情况摇了摇头道:“枪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它也是有灵性的。”
  “我们只有尊重它、爱惜它,它才会在最关键的时候保护你。枪使用时间长了,你不擦拭它,不爱护它。到战斗的时候你这么指望它怎么能打的响,打的准?这么脏的枪,在战场上你们就不怕它炸膛?”
  第995章 这只是一个引子
  林志强这几句话,说的那个干部满脸通红。看到参谋长手中脏的可以的佩枪,就算脸皮再厚的人,也恐怕不会无动于衷。这个干部,对自己的枪脏到如此的地步,多少显得难以为情。毕竟是自己的枪,搞的这么脏,还是在全旅干部、战士大会上被掀了出来,好意思才怪。
  只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林志强并没有去看那个干部,也没有对其进行任何的批评。而是拿过自己的毛巾,仔细的擦拭起来。等将这支枪擦的整洁如新,再将手中已经拆成零件的枪组装完毕后,林志强才将手中的这支驳壳枪递还给原来的主人。
  在回头看了看身后对自己举动多少有些显得不以为然的旅长和政委,林志强微微摇了摇头才转过头来对着面前的干部和战士道:“这就是标准,擦枪的时候必须要达到这个标准。各部队今天晚上,除了必要的警卫部队之外,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擦枪。”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