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这位叶企孙教授在熊大缜做工作之下,已经定下来留在根据地。作为一名学者兼教育家,这位叶教授在乎的并不是抗联给予的配车、以美金支付的两倍薪水等一系列的优厚待遇。他更看中的是能不能将心中的所学,可以学以致用。
对于这位叶企孙教授来说,来东北最关键的是自己能不能继续授课,能不能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叶企孙教授已经定下来留在东北,还有已经决定留下来的周培源教授的事情,杨震已经从熊大缜的汇报之中了解。但其他教授的想法和思路,杨震却是不清楚。
尽管眼下来到东北的这些教授之中也许有的人会留在这里,但是很多人恐怕还是会离开。杨震希望这位在中国教育界有着崇高威望的人,能够协助自己做一些工作。争取部分人,甚至是大部分留在东北。
杨震真的很希望所有来根据地的这些教授,都能留下来。束星北是物理专家,被后世称之为中国雷达之父。何乃民教授一来到根据地,就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协助军工部彻底解决了双二十三高炮,以及四联装十四毫米高射机枪联动部分不可靠,以及过于笨重的问题。
这些人都是精华,对抗联今后的发展简直是至关重要。他们如果真的能够留下来,杨震相信再加上自己脑海之中,相对超前的思维,为部队研发一流的装备,为中国未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工业基础,绝对不会是太大的问题。
第1189章 艰难的迁移
杨震这些异常诚恳的话,叶企孙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突然沉默了下来。眼下东北的一切,让他感觉到异常的震惊。他没有想到在条件这样艰苦的情况之下,不过一隅之地的东北,会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来。
不要说那些大型的工厂,就是根据地内仅有的两所大学也足以让他吃惊的了。这两所大学,虽然条件和师资还很简陋,但却配备了大量的最新式的科研仪器。教师和学生居住的条件,不仅是目前全东北最好的。就是与之前的清华、北大相比,也毫不逊色。
尤其是在得知眼前这个年轻人,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之下,却依旧实施了免费的强制九年义务教育制,他更是从内心中极为敬佩。再加上眼下在东北的自己两大得意门生熊大缜和阎裕昌的劝说,便更加坚定了他留在东北的决心。
自己除了学生之外无家无业,留下来没有任何的问题。只是其他人?而且这次来东北的教授如果都留在东北,那关内的学生怎么办?总不能为了东北一地,将关内的那些大学理学院和工学院都给关了吧。
尽管在这位中国教育界的宗师和泰斗看来,按照目前抗联提供的条件来看,留在东北更能发挥这些教授的能力,让他们真正的学以致用。不是只能在课堂上授课,却无法做任何的科研研究。想带着学生做一些化学和物理实验,都得费尽周折。
七七事变之后,目前组成西南联大清华、北大、南开几所大学,从北平先迁长沙,再迁昆明。一路上科研、教学仪器,甚至教材损失大半,运到大后方的十不足一。师生和家属之中有被土匪和溃军绑架的,有不知道因为什么失踪的,有死于日军空袭的。现在只能承担最基本的教学工作,至于其他的东西,只能暂时放弃。
再加上大后方因为战局吃紧,物价飞涨。国民政府调拨的那些平价大米配额,早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需要。讲师、教授领的七五国难薪,面对飞扬的物价,也早已经入不敷出,学子们也是整日的半饥半饱。尤其是那些家在沦陷区的学子,甚至连过冬的棉衣都无法备齐。
在时局如此艰难的情况之下,西南联大的教授不仅要承担授课,还要想办法挣一点外快,以补充家用和补贴学生。这些忙着填报肚子的教授,压根就没有办法安心坐下来研究一些本专业的课题。
如果堂堂曾文正公的曾孙,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北大教育长兼化学系主任都沦落到没有鞋子穿。此次来东北之前,还是抗联的地下人员给购置了一双布鞋才能上路的地步,可见环境恶劣成什么样子了。
此次来到东北之后,在熊大缜的陪同之下参观了几大兵工厂,特别是专门生产步话机、电台等各种通讯设备的电子工厂,以及电子干扰机、晶体管等一系列秘密设备。尤其是参观刚刚组建的,只有小鸟两三只的专门负责航空、电子、光学设备、动力等研发的第一研究设计院,以及东北军区理工大学之后,便下决心留在东北。
只是对于总指挥担任军区理工大学校长的邀请,却是拒绝了。只是接受了物理系主任以及第一研究院物理所所长的任命。对于军区理工大学校长,他则力荐与他一起来的吴有训教授担任。
他与吴有训教授现在已经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留在根据地,但其他那些教授却是谁也不能就说保证留在根据地。很多的教授是来这里为自己学生的未来寻找一个机会,或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而来东北进行考察。
还有的人之所以不远万里来到东北,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抗联有治疗他们夫人肺结核的特效药,这些人来到这里不仅仅可以继续做教书育人的工作,还可以治疗自己夫人的肺病。
像那位被称之为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中国建筑界的大师夫妇,就是因为妻子的肺病来东北的。还有西南联大的周培源教授、吴大猷教授,万里迢迢来到东北除了来考察之外,就是为了妻子的病。
当然叶企孙先生也清楚,来到东北的这些教授之中有为数不少的人,就是冲着东北给出的以美金或是现大洋形式支付的两倍于关内薪水来得。时局艰难,在大后方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物价狂涨之下难以为继的生活,让这些曾经以高新闻名的大学教授、讲师早就风采不在。
甚至孩子多的人家,连饭都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能当的东西,几乎典当一空。来东北又不是去当汉奸,也是为抗日效力。既然抗联能给出高薪来,也是国家、民族效力,便有什么不能来的?总不能看着孩子营养不良,家人度日日益艰难。
对于抱着这些想法来的人,只要他们不去沦陷区当汉奸,不接受汪伪政权几十倍大后方薪水的邀请,叶企孙教授也不能说什么。环境如此恶劣,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研究,总得先吃饱饭吧。
而且在参观了这里已经建设好的教学和研究环境之后,叶企孙教授知道这些都是专家级的教授,留在这里会有更大的发展,也能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但是关内的那些学生怎么办?总不能只留下文学院、法学院或是医学院,让所有的学生都转为文科或是学医吧。
而从此次来东北的专家、教授、学生之艰难来看,这位叶企孙教授也清楚,让西南联大或是其他某一个大学整体搬迁到东北,就算抗联能想办将他们从大后方安全的运输到东北,但也只能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一个国家的教授和学生,从这个国家的这个地方迁移到那个地方,却是还要偷偷摸摸,绕路新疆、香港、缅甸、新加坡和苏俄。而且一路上还要隐藏行踪,甚至是鬼鬼祟祟的,扮成商人、流亡者、汽车司机等各种千奇百怪的面孔,以躲避路上无数的检查站。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之中,恐怕只有中国才会发生这种稀奇古怪的事情。
那些因为夫人身体的原因,无法经历如此的折腾,自身又作为重点人物被国民政府严密监控的教授之所以能出来,当初还多亏西南联大的校长梅贻琦找到重庆军委会的那位委员长特批的,直接从重庆上的抗联飞机。
当然那位委员长能顺利的放行,与美国大使馆的人员几次拜会也不是没有关系。眼下正值国民政府全力争取美援的时候,只要美国大使馆出面了,这位中国最高军事统帅就算再不情愿,也只能同意。
否则他宁愿把这些教授都枪毙了,或是统统的将他们都赶出国,也不愿意让他们去共产党的地盘。在他看来,这些人到了那边只会增加眼下临时盟友,但未来肯定是对手的实力,这是他最不愿意见到的。
即便是这样,吴大猷、周培源、梁思成三位教授与他们的夫人,在一路上也受到多方的刁难,差点没有在重庆机场被扣下。当时甚至闹到抗联的接运人员和警卫人员,差点没有和机场的警卫部队动枪的地步。
虽然最后虽说勉强上了飞机,但三位教授所有携带的书籍和衣物都以违禁物为借口全部被扣在了重庆机场。除了身上的衣服之外,这几位教授和他们的家人,可以说赤手空拳来的东北。
从重庆到东北这一路的飞行,如果不是抗联和延安方面派出的人员悉心照顾,以及早早的便在飞机上配备了医生和药品。连必备的急救药都被抢走的几位夫人,甚至根本就到不了东北。尤其是身体最弱的吴大猷夫人,差一点就病逝在半路之上。面对某些方面的如此刁难,一生倔强的周培源先生,在机场当即落泪。
从几个教授为了治疗自己夫人的肺病,来到东北尚且如此的困难。更别说西南联大整个迁移到东北来。而等到了哈尔滨之后,叶企孙教授才知道,相比几位先生的遭遇,西北联大的几位教授的遭遇更加严重。
那几位准备途径兰州、新疆,转到苏联的教授以及西北联大理学院和工学院毕业的一百多学生,在兰州便被扣了下来。尽管苏联领事馆,以及学校方面多次的交涉,却始终未能被释放,直到现在还在兰州陆军监狱里面关押着。还有为数不少的学子和教师在跨越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线时,大部分都被扣留过,甚至逮捕并被秘密处决。
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关内教授、讲师、以及学生去延安,或是途径其他地方转到东北,以国民政府对这些大学的监控程度来说,不是一点察觉没有。在很多的时候,中统的嗅觉还是很灵敏的。面对这种情况,国民政府不采取种种的拦截措施,就真的怪了。
除了西北联大师生的遭遇之外,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等一些列学校的教师和教授,都走的很困难。相比之下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还有浙江大学因为地处云贵,靠近滇缅走的还相对容易一些。那位云南王不知道收了什么好处,或是出于什么心思,也在途中提供了一些帮助。
除了因为身体或是家人的原因,从重庆走的人受到部分刁难之外,大部分人走的还是比较轻松。大部分人直接从云南出境后,便有汽车来接。直接到缅甸港口,乘坐苏联或是美国的轮船抵达海参崴。
福建地区的厦门大学好一些,但是一路上也遭遇到了不少的艰辛。反倒是从沦陷区走的教会大学的人,以及从靠近香港的中山大学等位于靠近香港的广东大学,或是一些地方专科学校走的人,还是比较容易的。
但凡是迁往国统区,尤其是迁往西北与四川的诸多学校,没有一个教授,甚至学生走的能够顺顺当当走的。一路之上被扣、被查的比比皆是。这种情况之下,谁敢说让这些大学迁移到东北来?眼下将关内的大学迁移到东北来,简直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第1190章 绝对不能离开这里
而且就算能勉强迁移到东北,但今后的招生也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少数的师生迁移尚且如此的困难,更何况从关内招收大批的新学生?单以目前东北根据地的适龄青年人数,根本就无法满足招生的需要。同时,这也在无形之中因为政治的因素,剥夺了关内其他人受教育的机会。这一点,无论是杨震。
实际上叶企孙教授并不知道,西南联大的赶往东北的师生之所以在云南境内,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刁难,是抗联用那位云南王为了与中央军对抗急需武器的心思。用三十条步枪或是一万发子弹一个人的价格,将他们换回来的。
为了能让在云贵地区的几所大学师生在途径云南的时候,受到一些照顾,不至于受到刁难。最关键的是避开滇缅公路上,数不清的各种检查站,以及军统、中统安插在这条公路上的无数眼线。
抗联开出了一万三千支滇军惯用的法式步枪,六百五十挺法制轻重机枪,外加五十万发八毫米子弹的价格,才买得他们可以避开国民政府设在滇缅公路上的检查站,平安的抵达缅甸南部的仰光港。
否则他们连云南都出不了,就得被扣下。这位叶企孙教授,还真的以为他们这些书生那些拙劣的化妆术,外加拖家带口,能够躲过军统的眼睛?要知道他们中的很多人,包括这位叶企孙教授在内,可都是上了军统黑名单的人。
只是不知道内幕的叶企孙教授,在沉默了好大一会后还是摇了摇头道:“杨长官说句实在话,我也希望他们都能留下来。相比在关内各个大学之中,在这里有更好的研究条件和研究设备。几乎所有的教授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
“留在这里,甚至不用你们特殊的照顾。单凭给出的关内两倍的薪水,就可以安心的上课与做研究,再也不用担心生活。但这些两百多名教授和讲师,可谓是眼下中国大学教育,不应该说是理科教育的精华。”
“如果他们都留在这里,关内的其他大学理科和工科的专业课几乎要瘫痪。别的不说,西南联大的理学院和工学院都无人可教了。作为一代教书人,我们不可能只管东北的学子,而对关内的学子不管。相比关内大后方以及沦陷区的学子数量,东北的人口基数还是太少。”
“杨长官,我个人的意见还是争取大家的个人的志愿。留下来的固然好,不能留下来的那些,我希望您和诸位长官也不要强求。他们回去不是为了自己,如果是为了自己,你们这里给的待遇比现在已经相当困难的大后方要好的多了。”
“甚至就是此时正在沦陷区内重组大学的汪伪政权,开出来的待遇也远远的好于他们留在大后方。如果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他们根本就没有必要来东北,直接去南京、上海,或是北平就可以了。不说别的,单单一个伪北京大学开出的薪水,就是西南联大的六倍。”
“单纯的做一些研究和科研,这里的条件也更能发挥他们能力。你们弄来的那些仪器,很多都是西南联大所没有的,甚至是国内所没有的。熊大缜和我说过你们现在一些研究上的事情,留在这里他们可以发挥更多的自身能力。因为在大后方,国民政府是没有能力,也没有想过进行类似的研究。”
“但他们回去,是因为关内还有几万学子等待着他们。作为一个教授也好,作为一名教育界的人也好,我们不能厚此薄彼。我们来这里,固然是能发挥自己所长。但关内还有几万求学若渴的学子,今后还是十几万,几十万的青年需要教育。”
“百年大业,教育为本。十年栽树,百年育人。如果我们这么做,耽误的不仅仅是一代人,而是几代的中国人教育梦。当然你们如果可以在关内招生,并将录取的学生全部运到东北来,那就绝对没有问题。”
“我也希望目前在大后方所有已经处境越来越艰难的大学,都搬迁到东北来,以给那些学子和教授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但是按照国内目前的这种政治风气和情况,你觉得这有可能吗?”
“我虽说只是一个做学问,从来不过问政治的人。但国内眼下的政治环境,却并非是无所察觉,我还不至于麻木到如此地步。军统和中统公开到学校抓捕青年讲师和学生的事情,也多次的经历过。”
“在这种情况之下,将大学搬到东北来,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可能。但中国的高等教育还要继续下去,关内大后方以及沦陷区嗷嗷待哺的几十万适龄青年,还需要继续读书,还要继续深造。我们不能为了一隅之地与政治上的偏见,毁了中国整整一代,或是几代人。”
“这次我们带来的学生,除了考取了官费留美或是留英,以及少数进入国民政府内工作的学生之外,几乎是全部今年与去年的毕业生了。这些人的能力,我们是清楚的。让他们留下来,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可以代替,但是也可以解决你们部分的燃眉之急。”
在短暂的沉思后,叶企孙教授道:“这样,你们有些研究我看是不是等他们返回的时候,可以拿到关内去做?虽然云南与东北远隔千里。但你们与关内不是有直接空中联系吗?很多科研成果所需的设备和器材都不是很大,完全可以通过空运吗。”
“如果将所有的课题都放在东北,我们需要重新建立起整个研究系统。你要知道,虽然你们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底子,但在科研上还属于白手起家,整个研究系统必须重新的建立。在关内的各个大学虽然现在条件相对艰苦,但是体系相对全面的多。而且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研究,带出一批学生来。以便他们在毕业后,更快的融入这些研究。”
对于叶企孙先生的建议,杨震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看了看表后,转过头对身后的袁芷若道:“小袁,你回城里一趟。看看吴有训、周培源、吴大猷,还有束星北几位先生都休息没有,如果都没有休息呢,你将他们都请来,就说我杨震请他们来一趟,有重要的事情和他们相谈。如果他们没有休息,请他们务必来一趟。”
想了想杨震沉吟了一下道:“你去的时候,一定要恭敬。眼下战局即便有大的变化,过了今天在与诸位先生见面的机会,恐怕短时间之内不会再有了。我知道他们很多人都是来短暂考察或是送自己学生来的,不管他们会不会留在东北,但这面还是要见一次的。这些话,一定要给诸位先生带到。”
“你带上我的车,让张子雄带着警卫排和你去。记住是保护几位先生的安全,不是去强迫他们过来。你一定要和李明博、张子雄这两个家伙说清楚。告诉他们,如果有什么轻慢的举动,我把他们的脑袋都拧下来。”
听到杨震要邀请几位先生来,知道眼下日军全面反击在即,杨震恐怕在短时间之内没有时间去接待这些教授。而这其中有些人,比如那位束星北教授,就是受浙江大学校长之委托,来送学生以及考察的。又是杨震点名要求东北局、军区政治部,必须要留下来的人选。
如果这次见不到面,恐怕杨震不是在短时间之内,而是在他们再次来东北之前,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放弃了这次机会,再想将他们留下来,就几乎没有机会了的李延平对杨震道:“老杨,小袁是一个女孩子,这个时候去请他们不合适。还是我去一趟,更为合适一些。”
“几位教授除了周培源先生和吴大猷先生的夫人,以及有肺病的几位教授夫人目前在军区总医院在五大连池,特地给他们治疗建立的疗养院治疗之外,其余的人目前就住在哈尔滨市内。我去一趟,用不了多少时间的。”
李延平的主动,杨震略微沉思了一下之后,点了点头:“那好,老李就麻烦你了。去的时候,让军区把仓库内那几辆美国汽车公司送给我们的雪佛兰轿车开去。咱们俩的那两辆苏联嘎斯五汽车,减震太差了,坐着简直就是遭罪。”
“还有留在东北工作的教授,配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安排苏制汽车。尽可能的选择一些舒适一些的美德或是法式汽车,哪怕是缴获的日军小汽车也行。我们手头上又不是没有,仓库里面那近百辆缴获的小汽车,不是都可以用吗。还有汽油要优先供给,做到实报实销。”
“老李,这些教授和其夫人在供应上要优先。你亲自抓一下他们的供应标准,不能按照部队目前的政策来搞。配给的粮食之中,要以大米和白面为主。蔬菜和肉制品、蛋类等营养品,要保证供应。另外,想办法给这些人搞一些水果。茶叶和香烟,也要保证供应。”
待李延平点点头走后,杨震转过头来对着叶企孙先生却是摇了摇头:“叶先生,请您不要叫我叶长官。虽然只听了您一年的课,但我永远是您的学生,您还是直呼我的名字为好。长官这两个字,请您不要再提起了。”
“叶先生,您的想法我了解。让这些教授带着这些研制计划返回关内,依托西南联大,以及浙江大学或是西北联大雄厚的科研力量,即可以加快研究速度,又可以带出来一大批的研究人员,可谓是一举数得。”
“但叶先生这里很多东西,都是绝密的。甚至是领先这个时代的构思和设想,以及大致的研究计划。这些东西一旦泄露出去,我不知道这里面的后果您想过没有?那可能是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中国人的生命来弥补。”
“日本人有完整的工业和科研体系,一旦有些东西被他们掌握。他们可以远远以超过我们速度研制成功并装备成功。如果被日本人掌握了,我们不知道需要用多少人的生命和鲜血去弥补这个损失。所以这些东西,绝对不能离开东北,至少在眼下这个时候绝对不能。”
第1191章 杨震的希望
说到这里,杨震顿了一下,但是态度却是相当坚决的道:“不是我这个人或是我们自私自利。一是国民政府没有这个能力,也不愿意将这些东西变为现实。二国民政府的保密能力,叶先生比我清楚。这些东西我宁愿毁在手中,也绝对不能泄露出去,让日本人知晓一丝一毫。”
“今天雷达的事情,叶先生也看到了。现在日军暂时还没有类似的装备,但一旦装备类似的装备将会对整个战局相当的不利。虽然日本因为与德国这个盟友的关系,这种装备他们早晚能够得到。但是晚一天,对于我们未来发展就更为有利。”
杨震很多的话虽然不太中听,但让叶企孙教授很是赞同。眼下的国民政府的确没有这个能力,研制或是仿制类似的东西。不说别的,那些新式的步话机,还有那架什么通讯电子干扰飞机,以国民政府目前的能力,根本就无法变成现实,也许更不愿将他变成现实。
国民政府的保密能力,作为几次受邀去教育部或是中央设计研究院,却因为放不下自己的学生而又几次推掉任命的叶企孙教授也很清楚。当年的长江封锁线,如此机密的事情,不就是因为泄密而功亏一篑的吗?
日本人甚至连堂堂国民政府最高军事统帅的住址,都能搞的清楚,都能轰炸的到,还有什么搞不到的。只不过理解归理解,但是有些事情他却是有些想不通。抗联拿出的这些计划的确是有一定的领先一定的水平,他倒是相信,但是如果说领先一个时代就有些不大可信了。
而且今天见到的雷达,虽说是自己第一次见到的。但从熊大缜介绍其功能来看,主要是用来防空。眼下的中国,根本没有能力进攻日本本土。日本人就算掌握了其中的秘密,也不会太影响大局。
难道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准备与日本人空袭大后方与重庆一样,对日本的本土实施轰炸?这可能吗?他们现在有这个能力,对日本本土采取轰炸?要知道即便是从相对较近的东北,到日本本土也有近千公里的距离。中间还要远隔重洋,他们有可以飞的那么远的轰炸机?
叶企孙教授多少有些觉得杨震说的过了。有些东西固然要保密,不能离开东北。但是比如雷达这一类的东西,是属于纯防御型的装备。没有防空作战的压力,也就用不到它。这一类设备,拿回大后方去研制或是复制还是可以的。
而且作为一名学者,一名教书育人的大学教授,尽管看对日军空袭大后方,利用空中优势屠杀大后方中国平民一事,感到愤怒和气氛。但是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人,他却是坚决的反对这种无差别,甚至是有针对性对平民的轰炸。
看着叶企孙先生有些不理解,甚至是不赞同的表情,杨震明白的笑了笑后道:“叶先生,您想的没有错。我们的确有对日本本土采取空袭打击的思路和想法,而且等此战过后便即将展开远程轰炸的训练。”
“我知道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更是心有良知的人,叶先生对这种无差别的轰炸一定会很反感,甚至可以说是讨厌。但日本人能轰炸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城市,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与其同等的报复?”
“日本人自七七事变以来,倚仗其空中优势,对我国土的轰炸屠杀了我多少无辜的百姓?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对等报复?不要和我说什么那些百姓是无辜的。日本国内除了寥寥无几的几个人之外,根本就没有反战的人。相反,他们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在享受战争的红利,甚至狂热的参与。”
“叶先生,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战场上俘获了两万的日本兵。这些日本兵都是自愿从军的,没有一个是被强抓来的。我们俘获的日籍慰安妇,也都是所谓自愿献身,来中国战场上慰劳她们所谓帝国劳苦功高的皇军将士的。”
“我们的轰炸手段,不是说有意识的针对平民百姓的。是一种釜底抽薪的战略手段,也是一种摧毁日军持续作战能力的作战手段。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日本的工业体系,也就是所谓的冶金、化学、军工、飞机制造等一些与军事有关的工厂。只要摧毁了这些工业,日本的作战能力将会大幅的下降。”
“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一是让日本国民感受一下什么叫做战争气息,什么叫做战争恐怖,从心里上彻底的瓦解日本国民的信心。二就是为了摧毁日军战争可持续的能力,削弱他们的战争潜力。”
“只有将日本整个国民都打疼了、打怕了,他们才会真正的对战争有所认识。这样才能有效的缩短战争持续的时间,以及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挨炸弹的不能总是我们中国人,有些四处咬人的疯狗也该受到终身难忘的教训。”
“叶先生您不是军人,所以并不清楚。对于一种武器来说,并没有绝对的防御与进攻上的区别。他们之间的差别,只是在于你需要用他们做什么以及使用上的差别。需要他是进攻武器的时候,那么他就是。”
“比如说您今天协助维修的雷达,不仅仅是防御型的武器,还是一种进攻性的装备。别看眼下抗联装备的这几部雷达相对笨重,只能担任固定地点防御。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一旦缩小体积,放在一辆汽车上,便可以跟随部队,为前线制空权的争夺发挥作用。”
“如果放在飞机上,可以监视整个战区的空中。引导自己方面的航空兵对各个要点的制权进行争夺,乃至监视敌军地面的一举一动。它不仅仅可以起到防空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引导炮兵、高炮进行作战。如果单独的放在一架战斗机上,可以在争夺制空权上起到更加巨大的作用。”
“目前的战争争夺的还是制空权、制海权,但是在未来不久的战争之中,还要加上制电磁权。谁真正的控制了电磁权,谁才能在战争之中争取到主动。就能将敌军彻底的变成瞎子、聋子,可以抢占战场上的主动权。”
对于这位叶企孙教授来说,来东北最关键的是自己能不能继续授课,能不能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叶企孙教授已经定下来留在东北,还有已经决定留下来的周培源教授的事情,杨震已经从熊大缜的汇报之中了解。但其他教授的想法和思路,杨震却是不清楚。
尽管眼下来到东北的这些教授之中也许有的人会留在这里,但是很多人恐怕还是会离开。杨震希望这位在中国教育界有着崇高威望的人,能够协助自己做一些工作。争取部分人,甚至是大部分留在东北。
杨震真的很希望所有来根据地的这些教授,都能留下来。束星北是物理专家,被后世称之为中国雷达之父。何乃民教授一来到根据地,就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协助军工部彻底解决了双二十三高炮,以及四联装十四毫米高射机枪联动部分不可靠,以及过于笨重的问题。
这些人都是精华,对抗联今后的发展简直是至关重要。他们如果真的能够留下来,杨震相信再加上自己脑海之中,相对超前的思维,为部队研发一流的装备,为中国未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工业基础,绝对不会是太大的问题。
第1189章 艰难的迁移
杨震这些异常诚恳的话,叶企孙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突然沉默了下来。眼下东北的一切,让他感觉到异常的震惊。他没有想到在条件这样艰苦的情况之下,不过一隅之地的东北,会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来。
不要说那些大型的工厂,就是根据地内仅有的两所大学也足以让他吃惊的了。这两所大学,虽然条件和师资还很简陋,但却配备了大量的最新式的科研仪器。教师和学生居住的条件,不仅是目前全东北最好的。就是与之前的清华、北大相比,也毫不逊色。
尤其是在得知眼前这个年轻人,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之下,却依旧实施了免费的强制九年义务教育制,他更是从内心中极为敬佩。再加上眼下在东北的自己两大得意门生熊大缜和阎裕昌的劝说,便更加坚定了他留在东北的决心。
自己除了学生之外无家无业,留下来没有任何的问题。只是其他人?而且这次来东北的教授如果都留在东北,那关内的学生怎么办?总不能为了东北一地,将关内的那些大学理学院和工学院都给关了吧。
尽管在这位中国教育界的宗师和泰斗看来,按照目前抗联提供的条件来看,留在东北更能发挥这些教授的能力,让他们真正的学以致用。不是只能在课堂上授课,却无法做任何的科研研究。想带着学生做一些化学和物理实验,都得费尽周折。
七七事变之后,目前组成西南联大清华、北大、南开几所大学,从北平先迁长沙,再迁昆明。一路上科研、教学仪器,甚至教材损失大半,运到大后方的十不足一。师生和家属之中有被土匪和溃军绑架的,有不知道因为什么失踪的,有死于日军空袭的。现在只能承担最基本的教学工作,至于其他的东西,只能暂时放弃。
再加上大后方因为战局吃紧,物价飞涨。国民政府调拨的那些平价大米配额,早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需要。讲师、教授领的七五国难薪,面对飞扬的物价,也早已经入不敷出,学子们也是整日的半饥半饱。尤其是那些家在沦陷区的学子,甚至连过冬的棉衣都无法备齐。
在时局如此艰难的情况之下,西南联大的教授不仅要承担授课,还要想办法挣一点外快,以补充家用和补贴学生。这些忙着填报肚子的教授,压根就没有办法安心坐下来研究一些本专业的课题。
如果堂堂曾文正公的曾孙,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北大教育长兼化学系主任都沦落到没有鞋子穿。此次来东北之前,还是抗联的地下人员给购置了一双布鞋才能上路的地步,可见环境恶劣成什么样子了。
此次来到东北之后,在熊大缜的陪同之下参观了几大兵工厂,特别是专门生产步话机、电台等各种通讯设备的电子工厂,以及电子干扰机、晶体管等一系列秘密设备。尤其是参观刚刚组建的,只有小鸟两三只的专门负责航空、电子、光学设备、动力等研发的第一研究设计院,以及东北军区理工大学之后,便下决心留在东北。
只是对于总指挥担任军区理工大学校长的邀请,却是拒绝了。只是接受了物理系主任以及第一研究院物理所所长的任命。对于军区理工大学校长,他则力荐与他一起来的吴有训教授担任。
他与吴有训教授现在已经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留在根据地,但其他那些教授却是谁也不能就说保证留在根据地。很多的教授是来这里为自己学生的未来寻找一个机会,或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而来东北进行考察。
还有的人之所以不远万里来到东北,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抗联有治疗他们夫人肺结核的特效药,这些人来到这里不仅仅可以继续做教书育人的工作,还可以治疗自己夫人的肺病。
像那位被称之为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中国建筑界的大师夫妇,就是因为妻子的肺病来东北的。还有西南联大的周培源教授、吴大猷教授,万里迢迢来到东北除了来考察之外,就是为了妻子的病。
当然叶企孙先生也清楚,来到东北的这些教授之中有为数不少的人,就是冲着东北给出的以美金或是现大洋形式支付的两倍于关内薪水来得。时局艰难,在大后方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物价狂涨之下难以为继的生活,让这些曾经以高新闻名的大学教授、讲师早就风采不在。
甚至孩子多的人家,连饭都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能当的东西,几乎典当一空。来东北又不是去当汉奸,也是为抗日效力。既然抗联能给出高薪来,也是国家、民族效力,便有什么不能来的?总不能看着孩子营养不良,家人度日日益艰难。
对于抱着这些想法来的人,只要他们不去沦陷区当汉奸,不接受汪伪政权几十倍大后方薪水的邀请,叶企孙教授也不能说什么。环境如此恶劣,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研究,总得先吃饱饭吧。
而且在参观了这里已经建设好的教学和研究环境之后,叶企孙教授知道这些都是专家级的教授,留在这里会有更大的发展,也能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但是关内的那些学生怎么办?总不能只留下文学院、法学院或是医学院,让所有的学生都转为文科或是学医吧。
而从此次来东北的专家、教授、学生之艰难来看,这位叶企孙教授也清楚,让西南联大或是其他某一个大学整体搬迁到东北,就算抗联能想办将他们从大后方安全的运输到东北,但也只能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一个国家的教授和学生,从这个国家的这个地方迁移到那个地方,却是还要偷偷摸摸,绕路新疆、香港、缅甸、新加坡和苏俄。而且一路上还要隐藏行踪,甚至是鬼鬼祟祟的,扮成商人、流亡者、汽车司机等各种千奇百怪的面孔,以躲避路上无数的检查站。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之中,恐怕只有中国才会发生这种稀奇古怪的事情。
那些因为夫人身体的原因,无法经历如此的折腾,自身又作为重点人物被国民政府严密监控的教授之所以能出来,当初还多亏西南联大的校长梅贻琦找到重庆军委会的那位委员长特批的,直接从重庆上的抗联飞机。
当然那位委员长能顺利的放行,与美国大使馆的人员几次拜会也不是没有关系。眼下正值国民政府全力争取美援的时候,只要美国大使馆出面了,这位中国最高军事统帅就算再不情愿,也只能同意。
否则他宁愿把这些教授都枪毙了,或是统统的将他们都赶出国,也不愿意让他们去共产党的地盘。在他看来,这些人到了那边只会增加眼下临时盟友,但未来肯定是对手的实力,这是他最不愿意见到的。
即便是这样,吴大猷、周培源、梁思成三位教授与他们的夫人,在一路上也受到多方的刁难,差点没有在重庆机场被扣下。当时甚至闹到抗联的接运人员和警卫人员,差点没有和机场的警卫部队动枪的地步。
虽然最后虽说勉强上了飞机,但三位教授所有携带的书籍和衣物都以违禁物为借口全部被扣在了重庆机场。除了身上的衣服之外,这几位教授和他们的家人,可以说赤手空拳来的东北。
从重庆到东北这一路的飞行,如果不是抗联和延安方面派出的人员悉心照顾,以及早早的便在飞机上配备了医生和药品。连必备的急救药都被抢走的几位夫人,甚至根本就到不了东北。尤其是身体最弱的吴大猷夫人,差一点就病逝在半路之上。面对某些方面的如此刁难,一生倔强的周培源先生,在机场当即落泪。
从几个教授为了治疗自己夫人的肺病,来到东北尚且如此的困难。更别说西南联大整个迁移到东北来。而等到了哈尔滨之后,叶企孙教授才知道,相比几位先生的遭遇,西北联大的几位教授的遭遇更加严重。
那几位准备途径兰州、新疆,转到苏联的教授以及西北联大理学院和工学院毕业的一百多学生,在兰州便被扣了下来。尽管苏联领事馆,以及学校方面多次的交涉,却始终未能被释放,直到现在还在兰州陆军监狱里面关押着。还有为数不少的学子和教师在跨越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线时,大部分都被扣留过,甚至逮捕并被秘密处决。
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关内教授、讲师、以及学生去延安,或是途径其他地方转到东北,以国民政府对这些大学的监控程度来说,不是一点察觉没有。在很多的时候,中统的嗅觉还是很灵敏的。面对这种情况,国民政府不采取种种的拦截措施,就真的怪了。
除了西北联大师生的遭遇之外,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等一些列学校的教师和教授,都走的很困难。相比之下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还有浙江大学因为地处云贵,靠近滇缅走的还相对容易一些。那位云南王不知道收了什么好处,或是出于什么心思,也在途中提供了一些帮助。
除了因为身体或是家人的原因,从重庆走的人受到部分刁难之外,大部分人走的还是比较轻松。大部分人直接从云南出境后,便有汽车来接。直接到缅甸港口,乘坐苏联或是美国的轮船抵达海参崴。
福建地区的厦门大学好一些,但是一路上也遭遇到了不少的艰辛。反倒是从沦陷区走的教会大学的人,以及从靠近香港的中山大学等位于靠近香港的广东大学,或是一些地方专科学校走的人,还是比较容易的。
但凡是迁往国统区,尤其是迁往西北与四川的诸多学校,没有一个教授,甚至学生走的能够顺顺当当走的。一路之上被扣、被查的比比皆是。这种情况之下,谁敢说让这些大学迁移到东北来?眼下将关内的大学迁移到东北来,简直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第1190章 绝对不能离开这里
而且就算能勉强迁移到东北,但今后的招生也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少数的师生迁移尚且如此的困难,更何况从关内招收大批的新学生?单以目前东北根据地的适龄青年人数,根本就无法满足招生的需要。同时,这也在无形之中因为政治的因素,剥夺了关内其他人受教育的机会。这一点,无论是杨震。
实际上叶企孙教授并不知道,西南联大的赶往东北的师生之所以在云南境内,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刁难,是抗联用那位云南王为了与中央军对抗急需武器的心思。用三十条步枪或是一万发子弹一个人的价格,将他们换回来的。
为了能让在云贵地区的几所大学师生在途径云南的时候,受到一些照顾,不至于受到刁难。最关键的是避开滇缅公路上,数不清的各种检查站,以及军统、中统安插在这条公路上的无数眼线。
抗联开出了一万三千支滇军惯用的法式步枪,六百五十挺法制轻重机枪,外加五十万发八毫米子弹的价格,才买得他们可以避开国民政府设在滇缅公路上的检查站,平安的抵达缅甸南部的仰光港。
否则他们连云南都出不了,就得被扣下。这位叶企孙教授,还真的以为他们这些书生那些拙劣的化妆术,外加拖家带口,能够躲过军统的眼睛?要知道他们中的很多人,包括这位叶企孙教授在内,可都是上了军统黑名单的人。
只是不知道内幕的叶企孙教授,在沉默了好大一会后还是摇了摇头道:“杨长官说句实在话,我也希望他们都能留下来。相比在关内各个大学之中,在这里有更好的研究条件和研究设备。几乎所有的教授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
“留在这里,甚至不用你们特殊的照顾。单凭给出的关内两倍的薪水,就可以安心的上课与做研究,再也不用担心生活。但这些两百多名教授和讲师,可谓是眼下中国大学教育,不应该说是理科教育的精华。”
“如果他们都留在这里,关内的其他大学理科和工科的专业课几乎要瘫痪。别的不说,西南联大的理学院和工学院都无人可教了。作为一代教书人,我们不可能只管东北的学子,而对关内的学子不管。相比关内大后方以及沦陷区的学子数量,东北的人口基数还是太少。”
“杨长官,我个人的意见还是争取大家的个人的志愿。留下来的固然好,不能留下来的那些,我希望您和诸位长官也不要强求。他们回去不是为了自己,如果是为了自己,你们这里给的待遇比现在已经相当困难的大后方要好的多了。”
“甚至就是此时正在沦陷区内重组大学的汪伪政权,开出来的待遇也远远的好于他们留在大后方。如果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他们根本就没有必要来东北,直接去南京、上海,或是北平就可以了。不说别的,单单一个伪北京大学开出的薪水,就是西南联大的六倍。”
“单纯的做一些研究和科研,这里的条件也更能发挥他们能力。你们弄来的那些仪器,很多都是西南联大所没有的,甚至是国内所没有的。熊大缜和我说过你们现在一些研究上的事情,留在这里他们可以发挥更多的自身能力。因为在大后方,国民政府是没有能力,也没有想过进行类似的研究。”
“但他们回去,是因为关内还有几万学子等待着他们。作为一个教授也好,作为一名教育界的人也好,我们不能厚此薄彼。我们来这里,固然是能发挥自己所长。但关内还有几万求学若渴的学子,今后还是十几万,几十万的青年需要教育。”
“百年大业,教育为本。十年栽树,百年育人。如果我们这么做,耽误的不仅仅是一代人,而是几代的中国人教育梦。当然你们如果可以在关内招生,并将录取的学生全部运到东北来,那就绝对没有问题。”
“我也希望目前在大后方所有已经处境越来越艰难的大学,都搬迁到东北来,以给那些学子和教授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但是按照国内目前的这种政治风气和情况,你觉得这有可能吗?”
“我虽说只是一个做学问,从来不过问政治的人。但国内眼下的政治环境,却并非是无所察觉,我还不至于麻木到如此地步。军统和中统公开到学校抓捕青年讲师和学生的事情,也多次的经历过。”
“在这种情况之下,将大学搬到东北来,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可能。但中国的高等教育还要继续下去,关内大后方以及沦陷区嗷嗷待哺的几十万适龄青年,还需要继续读书,还要继续深造。我们不能为了一隅之地与政治上的偏见,毁了中国整整一代,或是几代人。”
“这次我们带来的学生,除了考取了官费留美或是留英,以及少数进入国民政府内工作的学生之外,几乎是全部今年与去年的毕业生了。这些人的能力,我们是清楚的。让他们留下来,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可以代替,但是也可以解决你们部分的燃眉之急。”
在短暂的沉思后,叶企孙教授道:“这样,你们有些研究我看是不是等他们返回的时候,可以拿到关内去做?虽然云南与东北远隔千里。但你们与关内不是有直接空中联系吗?很多科研成果所需的设备和器材都不是很大,完全可以通过空运吗。”
“如果将所有的课题都放在东北,我们需要重新建立起整个研究系统。你要知道,虽然你们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底子,但在科研上还属于白手起家,整个研究系统必须重新的建立。在关内的各个大学虽然现在条件相对艰苦,但是体系相对全面的多。而且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研究,带出一批学生来。以便他们在毕业后,更快的融入这些研究。”
对于叶企孙先生的建议,杨震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看了看表后,转过头对身后的袁芷若道:“小袁,你回城里一趟。看看吴有训、周培源、吴大猷,还有束星北几位先生都休息没有,如果都没有休息呢,你将他们都请来,就说我杨震请他们来一趟,有重要的事情和他们相谈。如果他们没有休息,请他们务必来一趟。”
想了想杨震沉吟了一下道:“你去的时候,一定要恭敬。眼下战局即便有大的变化,过了今天在与诸位先生见面的机会,恐怕短时间之内不会再有了。我知道他们很多人都是来短暂考察或是送自己学生来的,不管他们会不会留在东北,但这面还是要见一次的。这些话,一定要给诸位先生带到。”
“你带上我的车,让张子雄带着警卫排和你去。记住是保护几位先生的安全,不是去强迫他们过来。你一定要和李明博、张子雄这两个家伙说清楚。告诉他们,如果有什么轻慢的举动,我把他们的脑袋都拧下来。”
听到杨震要邀请几位先生来,知道眼下日军全面反击在即,杨震恐怕在短时间之内没有时间去接待这些教授。而这其中有些人,比如那位束星北教授,就是受浙江大学校长之委托,来送学生以及考察的。又是杨震点名要求东北局、军区政治部,必须要留下来的人选。
如果这次见不到面,恐怕杨震不是在短时间之内,而是在他们再次来东北之前,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放弃了这次机会,再想将他们留下来,就几乎没有机会了的李延平对杨震道:“老杨,小袁是一个女孩子,这个时候去请他们不合适。还是我去一趟,更为合适一些。”
“几位教授除了周培源先生和吴大猷先生的夫人,以及有肺病的几位教授夫人目前在军区总医院在五大连池,特地给他们治疗建立的疗养院治疗之外,其余的人目前就住在哈尔滨市内。我去一趟,用不了多少时间的。”
李延平的主动,杨震略微沉思了一下之后,点了点头:“那好,老李就麻烦你了。去的时候,让军区把仓库内那几辆美国汽车公司送给我们的雪佛兰轿车开去。咱们俩的那两辆苏联嘎斯五汽车,减震太差了,坐着简直就是遭罪。”
“还有留在东北工作的教授,配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安排苏制汽车。尽可能的选择一些舒适一些的美德或是法式汽车,哪怕是缴获的日军小汽车也行。我们手头上又不是没有,仓库里面那近百辆缴获的小汽车,不是都可以用吗。还有汽油要优先供给,做到实报实销。”
“老李,这些教授和其夫人在供应上要优先。你亲自抓一下他们的供应标准,不能按照部队目前的政策来搞。配给的粮食之中,要以大米和白面为主。蔬菜和肉制品、蛋类等营养品,要保证供应。另外,想办法给这些人搞一些水果。茶叶和香烟,也要保证供应。”
待李延平点点头走后,杨震转过头来对着叶企孙先生却是摇了摇头:“叶先生,请您不要叫我叶长官。虽然只听了您一年的课,但我永远是您的学生,您还是直呼我的名字为好。长官这两个字,请您不要再提起了。”
“叶先生,您的想法我了解。让这些教授带着这些研制计划返回关内,依托西南联大,以及浙江大学或是西北联大雄厚的科研力量,即可以加快研究速度,又可以带出来一大批的研究人员,可谓是一举数得。”
“但叶先生这里很多东西,都是绝密的。甚至是领先这个时代的构思和设想,以及大致的研究计划。这些东西一旦泄露出去,我不知道这里面的后果您想过没有?那可能是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中国人的生命来弥补。”
“日本人有完整的工业和科研体系,一旦有些东西被他们掌握。他们可以远远以超过我们速度研制成功并装备成功。如果被日本人掌握了,我们不知道需要用多少人的生命和鲜血去弥补这个损失。所以这些东西,绝对不能离开东北,至少在眼下这个时候绝对不能。”
第1191章 杨震的希望
说到这里,杨震顿了一下,但是态度却是相当坚决的道:“不是我这个人或是我们自私自利。一是国民政府没有这个能力,也不愿意将这些东西变为现实。二国民政府的保密能力,叶先生比我清楚。这些东西我宁愿毁在手中,也绝对不能泄露出去,让日本人知晓一丝一毫。”
“今天雷达的事情,叶先生也看到了。现在日军暂时还没有类似的装备,但一旦装备类似的装备将会对整个战局相当的不利。虽然日本因为与德国这个盟友的关系,这种装备他们早晚能够得到。但是晚一天,对于我们未来发展就更为有利。”
杨震很多的话虽然不太中听,但让叶企孙教授很是赞同。眼下的国民政府的确没有这个能力,研制或是仿制类似的东西。不说别的,那些新式的步话机,还有那架什么通讯电子干扰飞机,以国民政府目前的能力,根本就无法变成现实,也许更不愿将他变成现实。
国民政府的保密能力,作为几次受邀去教育部或是中央设计研究院,却因为放不下自己的学生而又几次推掉任命的叶企孙教授也很清楚。当年的长江封锁线,如此机密的事情,不就是因为泄密而功亏一篑的吗?
日本人甚至连堂堂国民政府最高军事统帅的住址,都能搞的清楚,都能轰炸的到,还有什么搞不到的。只不过理解归理解,但是有些事情他却是有些想不通。抗联拿出的这些计划的确是有一定的领先一定的水平,他倒是相信,但是如果说领先一个时代就有些不大可信了。
而且今天见到的雷达,虽说是自己第一次见到的。但从熊大缜介绍其功能来看,主要是用来防空。眼下的中国,根本没有能力进攻日本本土。日本人就算掌握了其中的秘密,也不会太影响大局。
难道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准备与日本人空袭大后方与重庆一样,对日本的本土实施轰炸?这可能吗?他们现在有这个能力,对日本本土采取轰炸?要知道即便是从相对较近的东北,到日本本土也有近千公里的距离。中间还要远隔重洋,他们有可以飞的那么远的轰炸机?
叶企孙教授多少有些觉得杨震说的过了。有些东西固然要保密,不能离开东北。但是比如雷达这一类的东西,是属于纯防御型的装备。没有防空作战的压力,也就用不到它。这一类设备,拿回大后方去研制或是复制还是可以的。
而且作为一名学者,一名教书育人的大学教授,尽管看对日军空袭大后方,利用空中优势屠杀大后方中国平民一事,感到愤怒和气氛。但是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人,他却是坚决的反对这种无差别,甚至是有针对性对平民的轰炸。
看着叶企孙先生有些不理解,甚至是不赞同的表情,杨震明白的笑了笑后道:“叶先生,您想的没有错。我们的确有对日本本土采取空袭打击的思路和想法,而且等此战过后便即将展开远程轰炸的训练。”
“我知道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更是心有良知的人,叶先生对这种无差别的轰炸一定会很反感,甚至可以说是讨厌。但日本人能轰炸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城市,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与其同等的报复?”
“日本人自七七事变以来,倚仗其空中优势,对我国土的轰炸屠杀了我多少无辜的百姓?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对等报复?不要和我说什么那些百姓是无辜的。日本国内除了寥寥无几的几个人之外,根本就没有反战的人。相反,他们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在享受战争的红利,甚至狂热的参与。”
“叶先生,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战场上俘获了两万的日本兵。这些日本兵都是自愿从军的,没有一个是被强抓来的。我们俘获的日籍慰安妇,也都是所谓自愿献身,来中国战场上慰劳她们所谓帝国劳苦功高的皇军将士的。”
“我们的轰炸手段,不是说有意识的针对平民百姓的。是一种釜底抽薪的战略手段,也是一种摧毁日军持续作战能力的作战手段。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日本的工业体系,也就是所谓的冶金、化学、军工、飞机制造等一些与军事有关的工厂。只要摧毁了这些工业,日本的作战能力将会大幅的下降。”
“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一是让日本国民感受一下什么叫做战争气息,什么叫做战争恐怖,从心里上彻底的瓦解日本国民的信心。二就是为了摧毁日军战争可持续的能力,削弱他们的战争潜力。”
“只有将日本整个国民都打疼了、打怕了,他们才会真正的对战争有所认识。这样才能有效的缩短战争持续的时间,以及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挨炸弹的不能总是我们中国人,有些四处咬人的疯狗也该受到终身难忘的教训。”
“叶先生您不是军人,所以并不清楚。对于一种武器来说,并没有绝对的防御与进攻上的区别。他们之间的差别,只是在于你需要用他们做什么以及使用上的差别。需要他是进攻武器的时候,那么他就是。”
“比如说您今天协助维修的雷达,不仅仅是防御型的武器,还是一种进攻性的装备。别看眼下抗联装备的这几部雷达相对笨重,只能担任固定地点防御。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一旦缩小体积,放在一辆汽车上,便可以跟随部队,为前线制空权的争夺发挥作用。”
“如果放在飞机上,可以监视整个战区的空中。引导自己方面的航空兵对各个要点的制权进行争夺,乃至监视敌军地面的一举一动。它不仅仅可以起到防空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引导炮兵、高炮进行作战。如果单独的放在一架战斗机上,可以在争夺制空权上起到更加巨大的作用。”
“目前的战争争夺的还是制空权、制海权,但是在未来不久的战争之中,还要加上制电磁权。谁真正的控制了电磁权,谁才能在战争之中争取到主动。就能将敌军彻底的变成瞎子、聋子,可以抢占战场上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