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8.第1538章 辽地文武
在这群人的后面,一群士兵端着枪整整齐齐地肃立着,而在军人行列的最前端,只有寥寥的三个人。左边的一个人穿着军服,胸前佩戴着一朵硕大的兰花勋章,除此之外再无别的饰物,他的脸型方正,不过皮肤白皙,神情十分斯文,若不是穿着军装恐怕倒更像一个文士。
他名叫宁泽光,是隶属于大汉东北军的参议军官,因为在参议官里面他的资历最深,在几次大战役当中依靠自己的筹划立下了不少功劳,得到了朝廷数次嘉奖和表彰,除了得到了最高等级的银兰勋章之外,甚至还被封为了子爵。
而且,除了资历深之外,他还很得总司令纪国公陈昇的信任,隐隐然已经是东北军参议官当中的首席、纪国公的左膀右臂。另外,他和京城当中的军议府的那些参议官们交情也很深,甚至陛下也十分看重他。
站在右边的是一个留着长须的中年人,穿着一身官袍,面色沉静如水。如果说宁泽光像是一个文士的话,他俨然是一个真正的文士了。他叫李静思,是现任的辽东巡抚。他南直隶人士,在前朝天启初年考中了进士,后来被选派为山东的知县。不过,在赵家军崛起的时候,他很早就判断出了天下即将发生大变,所以在中进士后没多久就弃官而去,主动投靠了徐州集团。接着,他因为自己本身的籍贯和能力,受到了实力快速扩张、渴求民政人才的徐州高层的赏识,一步步地从小官做起,最后成为了辽东巡抚。
不过,虽然看上去斯文,而且是前朝的进士,但是他并不是只会死读书的酸书生而已——否则也不会那么早就判断了形势,投靠了赵家军。他和一般的进士官不一样,并不傲慢,也十分通世务,十分善于理政,另外他为人十分谦恭,上上下下的关系都维持得十分好,否则身为前朝进士之身也不会升迁那么快。
这两个人都是辽东了不得的大人物,比起他们来,何胜何团正确实只是个微末人物而已,难怪只能心甘情愿地缩在后面。
而他们两个人之间夹着的人,来头和权威就更加大得让人无法直视了——中间的人,就是大汉在东北所有军队的统帅,元帅,纪国公陈昇。
他的身形高大英挺,同时因为多年都军旅生涯,精神十分饱满,只是站着就给了旁人极大的压力。他也穿了一身军服,硕大的金梅勋章在胸前熠熠生辉,更加衬托得他威武不凡。
不过也许是因为边疆生活艰苦、以及指挥作战太劳累的缘故,这位元帅明明还不到四十的年纪,两鬓已经起了微微的白发。不过,这并没有削减他的气度,反而让他更增加了几分威严,站在他的两边,原本已经是大佬的两个人也不得不毕恭毕敬,不敢有任何造次。
在大汉的疆土上,他的权威确实高得令人震骇:他是皇上最亲信的几位老兄弟之一,是陆军前身赵字营的创建者之一,也是现在屈指可数的几位元帅之一。同时,因为指挥了灭建州女真之战,所以战功可以说是当朝最高者,陆军当中最为耀眼的人。
他现在呆在沈阳,统领着整个东北方面的所有大汉军队,就连高丽的驻军也归他直接节制,可以遥控一国;同时,因为现在辽东地区的民政机构还没有完全建立,再加上巡抚李静思对他毕恭毕敬,无不遵从,所以实际上他现在是东北地区的军政民政的首脑,当之无愧的一方主宰。
更何况,他的弟弟陈宏也在内阁当中担任极为重要的财务大臣,并被封为侯。一门当中一公一侯,可谓世所罕见,人人瞩目。在大汉官场和民间私下里的谈论当中,大家都把他当成了可以和当朝宰相、雍国公王兆靖相匹敌的勋贵首领,甚至不少人认为他权势还犹有过之。
在他的带领下,这样一群辽东最顶尖的大人物们,就齐聚到金州的港口当中。
因为国公神情肃穆,所以没有人窃窃私语,大家都排排站在栈桥后面,远远地眺望着一望无际的海面。
就在今天,太子殿下将随舰队一起抵达金州港,巡阅辽东。
在太子出发之后没多久,按照之前定好的行程,原本驻在沈阳的这些辽东军政高官们同时出城南下,准备迎接太子。
他们原本是在港城当中等着,在收到了先行到达的舰队当中的快船传递过来的信息之后,他们从城中下榻的商馆倾巢而出,来到港口边等待着太子殿下的驾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载着太子的舰队还是没有出现,这群文武官员们心里都微微有些浮躁动摇,但是纪国公仍旧巍然不动,一直凝视着前方,好像是在出神一样。身为国公的陈元帅都没有表示,那其他人自然也不敢露出任何行迹,于是大家都只能继续站着,也不敢离开行列。
太阳越来越高了,渐渐地在每个人的印堂上都留下了汗珠,其他从军已久的人还好些,但是巡抚李静思是一直学文从来很少锻炼过身体的人,他站了这么久又被太阳一晒,总感觉精神有些恍惚。
他不敢当着元帅的面脱离等候的行列,但是再怎么站下去又感觉太难熬,于是就想要说说话,至少能够打起一点精神来。
“陈元帅,您应该已经好几年没有见到太子殿下了吧?”他勉强集中起了精神,凑出了一个勉强的笑容,转过去看着元帅。
“是啊,好几年了,这几年我一直都在辽东统兵作战,除了中间回去陛见过一次之外,就没回过京城,那次也没见过殿下。”一直在看着海面的元帅,许久都没有回答,片刻之后才缓缓点头,“太子殿下……太子殿下我上次看见的时候七岁的孩童,没想到一晃,现在都已经到了可以代皇上出巡的年纪了啊……真时光,还真是过得快。”
他的语气十分深沉,好像充满了感触似的,这种感触自然不是仅仅在太子的年纪而已。
进士出身,不知道见过多少大世面的李静思,自然也知道元帅到底在感叹什么。
大丈夫年轻时闯荡四方建功立业,闭着眼睛提着脑袋一点点往前闯,到了功成名就的时候,回首一看,就连小儿辈都已经长大了,那种感觉他也能够稍稍体会得到。
自从两年前他被任命为辽东巡抚,进驻沈阳城之后,他和元帅来往了不知道多少回,相互之间也多有了解了,他也知道元帅并不仅仅是感叹年华而已。
“太子殿下素来早慧,朝廷莫不交口称赞,这次他被皇上赋予重任,想来也是要让殿下磨砺一番。”他微微颔首,然后笑了起来,“想来到时候****水陆并进,直取孤岛日本,那也是极大的阵势,一个少年人居然能够有幸总镇后方,真是让人悠然神往!”
“阵势自然小不了,别看只用一个旅,但是可是好几个地方都抽调部队了,倒也勉强称得上是国战。”元帅的表情还是十分平静,甚至有些高深莫测,“只是,倒让个赵松这小子去抢头筹了!”
李静思从元帅的语气里面听出了一点点的艳羡。不过这也正常,现在这几年,在元帅和麾下士兵的不断打击之下,建州女真已经完全不成气候了,他们躲到了深山老林里面,过着野人一样的生活,甚至还分裂成为几个小股势力互相厮杀不休,早已经无法对大汉带来任何威胁,最近几年大汉军队就是每逢春夏天气好的时候就派出一些小规模的部队北上清剿,就像是狩猎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大仗打,变得平静下来的辽东,自然让元帅感觉有些无趣,反而羡慕能带一旅兵出国征伐的赵松。
“赵旅正精明果敢,而且勇略过人,用他来带兵,可见陛下知人善用。”虽然知道元帅的心思,但是李静思可不敢和他一样调侃赵松,“赵松是元帅帐下的宿将,直属的部队也是元帅麾下儿郎,他们能够建功立业,元帅理应欣慰才是……”
“呵……赵松是能打,但是之前一直都在陆地上跑,现在要跑到海上,他这不就是盲人摸象吗?还有他的那个团,打仗是不含糊,可是一直也是在陆地上跑的,不知道多少人连船都没做过……哪里是说打得好就打得好的?”元帅嘴角微微一撇,似笑非笑,“他们能好好打,不给我出丑就好了,哪里还敢奢望太多!”
虽然元帅口中是在给赵松和他的部队挑刺,不过他的神色却十分轻松,显然他虽然看得到问题,但还是对赵松和麾下的部队十分有信心,觉得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为大汉夺取胜利。
“赵旅正在元帅麾下久矣,韬略兵法不知道从元帅这里学了多少,岂会不知道因地制宜?”
他名叫宁泽光,是隶属于大汉东北军的参议军官,因为在参议官里面他的资历最深,在几次大战役当中依靠自己的筹划立下了不少功劳,得到了朝廷数次嘉奖和表彰,除了得到了最高等级的银兰勋章之外,甚至还被封为了子爵。
而且,除了资历深之外,他还很得总司令纪国公陈昇的信任,隐隐然已经是东北军参议官当中的首席、纪国公的左膀右臂。另外,他和京城当中的军议府的那些参议官们交情也很深,甚至陛下也十分看重他。
站在右边的是一个留着长须的中年人,穿着一身官袍,面色沉静如水。如果说宁泽光像是一个文士的话,他俨然是一个真正的文士了。他叫李静思,是现任的辽东巡抚。他南直隶人士,在前朝天启初年考中了进士,后来被选派为山东的知县。不过,在赵家军崛起的时候,他很早就判断出了天下即将发生大变,所以在中进士后没多久就弃官而去,主动投靠了徐州集团。接着,他因为自己本身的籍贯和能力,受到了实力快速扩张、渴求民政人才的徐州高层的赏识,一步步地从小官做起,最后成为了辽东巡抚。
不过,虽然看上去斯文,而且是前朝的进士,但是他并不是只会死读书的酸书生而已——否则也不会那么早就判断了形势,投靠了赵家军。他和一般的进士官不一样,并不傲慢,也十分通世务,十分善于理政,另外他为人十分谦恭,上上下下的关系都维持得十分好,否则身为前朝进士之身也不会升迁那么快。
这两个人都是辽东了不得的大人物,比起他们来,何胜何团正确实只是个微末人物而已,难怪只能心甘情愿地缩在后面。
而他们两个人之间夹着的人,来头和权威就更加大得让人无法直视了——中间的人,就是大汉在东北所有军队的统帅,元帅,纪国公陈昇。
他的身形高大英挺,同时因为多年都军旅生涯,精神十分饱满,只是站着就给了旁人极大的压力。他也穿了一身军服,硕大的金梅勋章在胸前熠熠生辉,更加衬托得他威武不凡。
不过也许是因为边疆生活艰苦、以及指挥作战太劳累的缘故,这位元帅明明还不到四十的年纪,两鬓已经起了微微的白发。不过,这并没有削减他的气度,反而让他更增加了几分威严,站在他的两边,原本已经是大佬的两个人也不得不毕恭毕敬,不敢有任何造次。
在大汉的疆土上,他的权威确实高得令人震骇:他是皇上最亲信的几位老兄弟之一,是陆军前身赵字营的创建者之一,也是现在屈指可数的几位元帅之一。同时,因为指挥了灭建州女真之战,所以战功可以说是当朝最高者,陆军当中最为耀眼的人。
他现在呆在沈阳,统领着整个东北方面的所有大汉军队,就连高丽的驻军也归他直接节制,可以遥控一国;同时,因为现在辽东地区的民政机构还没有完全建立,再加上巡抚李静思对他毕恭毕敬,无不遵从,所以实际上他现在是东北地区的军政民政的首脑,当之无愧的一方主宰。
更何况,他的弟弟陈宏也在内阁当中担任极为重要的财务大臣,并被封为侯。一门当中一公一侯,可谓世所罕见,人人瞩目。在大汉官场和民间私下里的谈论当中,大家都把他当成了可以和当朝宰相、雍国公王兆靖相匹敌的勋贵首领,甚至不少人认为他权势还犹有过之。
在他的带领下,这样一群辽东最顶尖的大人物们,就齐聚到金州的港口当中。
因为国公神情肃穆,所以没有人窃窃私语,大家都排排站在栈桥后面,远远地眺望着一望无际的海面。
就在今天,太子殿下将随舰队一起抵达金州港,巡阅辽东。
在太子出发之后没多久,按照之前定好的行程,原本驻在沈阳的这些辽东军政高官们同时出城南下,准备迎接太子。
他们原本是在港城当中等着,在收到了先行到达的舰队当中的快船传递过来的信息之后,他们从城中下榻的商馆倾巢而出,来到港口边等待着太子殿下的驾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载着太子的舰队还是没有出现,这群文武官员们心里都微微有些浮躁动摇,但是纪国公仍旧巍然不动,一直凝视着前方,好像是在出神一样。身为国公的陈元帅都没有表示,那其他人自然也不敢露出任何行迹,于是大家都只能继续站着,也不敢离开行列。
太阳越来越高了,渐渐地在每个人的印堂上都留下了汗珠,其他从军已久的人还好些,但是巡抚李静思是一直学文从来很少锻炼过身体的人,他站了这么久又被太阳一晒,总感觉精神有些恍惚。
他不敢当着元帅的面脱离等候的行列,但是再怎么站下去又感觉太难熬,于是就想要说说话,至少能够打起一点精神来。
“陈元帅,您应该已经好几年没有见到太子殿下了吧?”他勉强集中起了精神,凑出了一个勉强的笑容,转过去看着元帅。
“是啊,好几年了,这几年我一直都在辽东统兵作战,除了中间回去陛见过一次之外,就没回过京城,那次也没见过殿下。”一直在看着海面的元帅,许久都没有回答,片刻之后才缓缓点头,“太子殿下……太子殿下我上次看见的时候七岁的孩童,没想到一晃,现在都已经到了可以代皇上出巡的年纪了啊……真时光,还真是过得快。”
他的语气十分深沉,好像充满了感触似的,这种感触自然不是仅仅在太子的年纪而已。
进士出身,不知道见过多少大世面的李静思,自然也知道元帅到底在感叹什么。
大丈夫年轻时闯荡四方建功立业,闭着眼睛提着脑袋一点点往前闯,到了功成名就的时候,回首一看,就连小儿辈都已经长大了,那种感觉他也能够稍稍体会得到。
自从两年前他被任命为辽东巡抚,进驻沈阳城之后,他和元帅来往了不知道多少回,相互之间也多有了解了,他也知道元帅并不仅仅是感叹年华而已。
“太子殿下素来早慧,朝廷莫不交口称赞,这次他被皇上赋予重任,想来也是要让殿下磨砺一番。”他微微颔首,然后笑了起来,“想来到时候****水陆并进,直取孤岛日本,那也是极大的阵势,一个少年人居然能够有幸总镇后方,真是让人悠然神往!”
“阵势自然小不了,别看只用一个旅,但是可是好几个地方都抽调部队了,倒也勉强称得上是国战。”元帅的表情还是十分平静,甚至有些高深莫测,“只是,倒让个赵松这小子去抢头筹了!”
李静思从元帅的语气里面听出了一点点的艳羡。不过这也正常,现在这几年,在元帅和麾下士兵的不断打击之下,建州女真已经完全不成气候了,他们躲到了深山老林里面,过着野人一样的生活,甚至还分裂成为几个小股势力互相厮杀不休,早已经无法对大汉带来任何威胁,最近几年大汉军队就是每逢春夏天气好的时候就派出一些小规模的部队北上清剿,就像是狩猎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大仗打,变得平静下来的辽东,自然让元帅感觉有些无趣,反而羡慕能带一旅兵出国征伐的赵松。
“赵旅正精明果敢,而且勇略过人,用他来带兵,可见陛下知人善用。”虽然知道元帅的心思,但是李静思可不敢和他一样调侃赵松,“赵松是元帅帐下的宿将,直属的部队也是元帅麾下儿郎,他们能够建功立业,元帅理应欣慰才是……”
“呵……赵松是能打,但是之前一直都在陆地上跑,现在要跑到海上,他这不就是盲人摸象吗?还有他的那个团,打仗是不含糊,可是一直也是在陆地上跑的,不知道多少人连船都没做过……哪里是说打得好就打得好的?”元帅嘴角微微一撇,似笑非笑,“他们能好好打,不给我出丑就好了,哪里还敢奢望太多!”
虽然元帅口中是在给赵松和他的部队挑刺,不过他的神色却十分轻松,显然他虽然看得到问题,但还是对赵松和麾下的部队十分有信心,觉得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为大汉夺取胜利。
“赵旅正在元帅麾下久矣,韬略兵法不知道从元帅这里学了多少,岂会不知道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