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运河通南北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南京府知府赵溍有些慌张的穿过自家庭院回廊。
  前面后面跟随的仆人都是蹑手蹑脚的,动作甚是轻巧,显然不想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赵溍原来在前宋官居江南东路提举常平事务、建康府知府,看上去身居要职,但是实际上担任过这个职位的人都清楚,在这个职务上面还有江南东路安抚使、江南东路转运使等等人压着,更主要的是地方上建康府屯驻大兵统帅、沿江制置大使等武将也不会听从一个小小提举常平知府的命令。
  所以赵溍的身份地位就很尴尬,说得简单一点儿,实际上就是一个给建康府屯驻大兵转运粮草的转运官。而且饶是伺候舒服了那些兵将,真正等蒙古鞑子杀过来的时候他们也不一定真的嗷嗷叫上战场,一触即溃的可能性倒是更大一些,所以对于这个苦差事,赵溍宁肯不干。
  然而他本来就是志大才疏之辈,要真的想要找一个官场要职也没有那么简单,所以只能这么憋屈的待着,至少有官做总比没官做来得好。
  不过赵溍这个建康府知府没有上任几个月,天就变了,曾经因为襄阳大捷而回光返照般强盛辉煌的大宋,终于在叶应武的故意放水和蒙古鞑子的存心突袭之下烟消云散。
  一个王朝轰然倒塌,世道纷乱,正是英雄施展才能的时候,也是精明之人投机倒把的时候。赵溍自问不是英雄,但是也算得上半个精明之人,所以他很快就知道自己应该如何站队。因为建康府距离当时叶应武所在的湖州并不远,所以赵溍向叶应武效忠的奏章快到第二天就出现在叶应武眼前。
  对此叶应武自然也是多加赞赏,而赵溍在大明建立之后,施施然走马上任南京知府。看上去赵溍和之前的建康府知府官职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实际上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家伙是占了便宜的。
  虽然还是这座城,不过现在大明已经将战线推到了河洛,南京城不再是前线,并且因为大明都城在此处的确立,所以日渐超越临安,成为江南第一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堂堂天下第一州府,单单是从州府地位上,都城就已经高出起于州府一截。
  更何况历朝历代对于前朝旧臣,很少有放心大胆直接任用为要职的,大多数采取的办法都是先明升暗降,随便给个清贵的职位考量考量他们,而现在赵溍却是当仁不让的坐上了都城知府的位置,这显然是皇上对他信任有加,就连基本的考验都没有了。
  皇恩盛隆,要说别人不嫉妒眼馋那是不可能的。这也使得赵溍自家的苦衷就只能自家藏着。南京知府,从表面上看去这绝对是光鲜职务,但是实际上官场老油条们都明白,这个职务实际上很悲催。
  所谓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邻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知县如此,知府也是如此,而赵溍就是那个上辈子“恶贯满盈”的家伙。因为要知道南京现在是大明的帝都,是偌大国家的中心所在,不但皇帝陛下在此,达官贵人更是云集,甚至可以不客气的说,大朝会退朝的时候,每一个从大殿里面走出来的官员,随便跺跺脚都能够让赵溍抖三抖,可以说只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阴沟里翻船。
  所以这样一个提心吊胆的活计,那些官场老油条们素来避而远之。
  这几天赵溍也有头疼的事情,而且不止一件,比如说神卫军在京城当中的府衙和翰林院新组建的画院在划地上存在冲突,双方争吵激烈了就直接撸上袖子打架。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更何况是动手打架。当即三十多个翰林院画生和官吏被十多个神卫军士卒打的满街乱跑,最后只能闹上南京府来。
  这翰林院和学士院素来同气连枝,并掌管天下文脉,诸多当世大儒都在此处;而神卫军又是京城除了禁卫军以外唯一一支驻军,平时负责全城防卫,全军刚刚从山东和南洋回来,一个个都是杀人盈野复盈城的主儿。这两边都不是赵溍能够招惹起的,更主要的在于他南京府知府招惹不起,上面刑部又如何敢真的和这两方撕破脸皮,所以刑部很干脆的命令赵溍全权解决此事。
  无奈之下赵溍就只能拖着。
  而这一个案子还只是诸多令人头疼的纠纷案子当中的一个。
  不过这些固然重要,但是还有一件事令赵溍更为头疼。正是他现在要去见的这个人。
  一个不速之客。
  ——————————————————
  隋唐大运河分为四部分,从临安一路向西北延伸到洛阳,然后越过大河之后继续向东北直通幽燕。然而自唐朝灭亡数百年来,运河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维护和保养。五代十国战乱不休,没有统一的王朝,所以那些国家更期望将运河阻断抵挡敌人水师,到了宋代,都水监的注意力一直都放在大河上,毕竟时而东流、时而北流,又时而夺淮入海的大河,实在是太难伺候,并且一直威胁着汴梁的安全。
  只可惜一直到靖康之变,都水监都没有彻底解决大河的问题,更不要说运河了。等到宋室南渡,以淮水为前线,倒是修缮维护江淮各处运河,从而方便水师南北沟通。但中原一直纷乱不休,从淮北到洛阳的通济渠和从洛阳到幽燕的永济渠也就基本堵塞荒废。
  在历史上为了能够将大都和富庶的江南连接起来,忽必烈命令郭守敬指挥都水监疏通运河,也是耗费十年功夫,直接将永济渠改道南下,直通江淮,而不是利用之前的运河河道,足可见北方运河已经基本上处于废弃的状态,难以行船。
  五月末的淮北,暖风徐徐,吹拂着周围荒凉的原野。
  淮北是宋与女真和蒙古长久以来割据交战的地方,宋军强盛则直入山东,北方强大则压迫涟海,可以说双方在这一片土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过最后却依旧是对峙的局面。
  行船淮北,废弃的营寨鹿角甚至要比村镇还多。
  不过显然相比于之前被杀气和阴云笼罩的淮北,此时的淮北已经热闹了许多。大批从江南征调的汉人监工和更多的南洋奴隶、北方战俘陆陆续续抵达淮北,开始挖掘疏通从淮北到洛阳的通济渠。
  大明民政的最重要一项,便是疏通运河,不过叶应武现阶段还并没有打算像忽必烈那样直接连通幽燕和临安,毕竟对于忽必烈来说,急需江南的财富,所以修通从江南直通大都的运河无疑为上策。但是对叶应武来说,现在幽燕还没有收复,刚刚拿到手中的河洛百废待兴,所以直接维护原来的运河河道当然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就可以用江南的经济和财富带动河洛的复苏。
  毕竟即使是到了七百年后,水运依然是最便宜、最适合运输大量物品的运输方式之一,更何况是没有飞机、没有火车的这个时代。所以以后大明继续向北挺进,想要更方便和更快的从江南获得粮草、器械补给,就更需要倚重于运河。
  运河的疏通刻不容缓,尤其是在现在大明国力昌盛,大有一统天下的背景下。整个工部自然也将这个表面上是民生工程,实际上是战略工程的工作放到了首位,刘家港的宝船刚刚下水调试两天,郭守敬就已经带人北上。毕竟治水是他发家的本事,也是工部现在能够找得出来的指挥都水监的唯一一个人。
  虽然叶应武和工部都很清楚这样对于一直奔波的郭守敬来说太过劳累,甚至有些不公平,但是郭守敬却没有丝毫怨言。对此叶应武也就只能随他去了,郭守敬的性格他了解,所以也不想强求。
  这是一个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可以废寝忘食的人,一如七百年后那个贫穷落后的甚至连计算都要靠打算盘的时代。只不过现在,大明并不贫穷,也不落后,只是大多数的人都想让它变得更强大,恒久屹立在世界顶峰。
  一艘巨大的楼船缓缓地劈开水面,在楼船的左右前后还有四艘大明镇江府水师的战船。镇江府水师当初是保卫叶应武在江南唯一的落脚地而不得不设立的小规模水师,后来虽然多次参与水战,但是并没有扩大规模,相比于大出风头的现在南洋舰队和北洋舰队,镇江府水师的战船已经显得矮小和老旧。
  不过很快从刘家港下水的一批崭新战船补充进大镇江府水师,朝野才看明白镇江府水师的作用。这不只是保卫镇江府和刘家港船厂的“港口水师”,更是叶应武出行时候当仁不让的禁卫船队。所有补充的新船都是最先进的飞剪快船和适合内河航行的平底重型炮船,这些炮船上装备的都是最新铸造的海军专用火炮,相比于陆师在成都府之战中所用的初始型号火炮,这种海军专用火炮更加注重火炮的稳定性,甚至不惜牺牲部分填药速度。
  毕竟大明海军横行天下,所有的对手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所以一种更稳重发射、准确度更高的火炮显然比更快速射击的火炮符合海军需求。
  五艘体型庞大的战船向北行进,船头赤色龙旗迎风飞舞。
  叶应武伸手掀开帘子,看向运河两岸的喧嚣热闹,大批的劳工正在夕阳中奋力挖掘河道并且修建沿岸的驿站和码头。陈栎和陈桐两个跪在叶应武左右两边小心翼翼的为他捶腿,而坐在旁边的琼鸾剥开一瓣橘子递到叶应武的嘴边。
  “再往前过了涟海,就要转陆路了。”赵云舒指着舆图有些无奈的说道。相比于总是摇晃而且空间狭小的马车,自然还是坐船舒服。
  “微儿和惠娘呢?”叶应武一边嚼着橘子一边抬头问道。
  “外面看风景呢,”赵云舒哼了一声,“放心好了,丢不了她们两个。”
  叶应武沉沉哦了一声。
  这一次北上是他在两个月之前就计划好了的,等到登基之后各项事宜定下来,叶应武就开始筹划北巡。毕竟河洛沉沦百,百姓流离、民心不稳,的确需要一个得力之人前去安抚,只不过文天祥他们都为了文官体制改革忙得不可开交,叶应武最后发现好像整个朝野也就只有自己一个人清闲。
  北还河洛祭祀前朝华夏皇帝之坟墓,宣扬大明国祚之正统,安抚河洛之军心民心,可以说叶应武给满朝文武拿出来的这个理由无懈可击。这件事提升到了大明立国国祚的问题,想要提出质疑和反对的人也得先看看自己的胆量,在这种虚无缥缈的天命之学上,已经超出了人臣能够涉及的范围,自古以来文武百官采取的态度都是“陛下您开心就好”。
  叶应武北上,来往少说也得三四个月,所以刚刚进位一个月的太上皇叶梦鼎和皇太后陈氏,在和皇后陆婉言商量之后,麻利的将赵云舒、琼鸾这些和叶应武有过肌肤之亲却又没有生育的妃嫔全都推上船。
  对此叶应武也只能叹息一声。
  想当年隋炀帝南下,艘艘龙舟阵势拉开千里,然而人家只是带了半个后宫。可是现在叶应武五艘船就基本把自家后宫给装下了。虽然叶应武也不想白白浪费大量钱粮养着三宫六院那么多女人,自己实际上临幸不了多少个,多数的人还得熬到三十岁按照宫规放出去。但是比比当年秦始皇、隋炀帝的气派,还是有些心酸。
  好歹这是华夏五千年上下最富裕的时代啊,自己这个大明皇帝过的实在是太简朴太寒酸了。
  叶应武直接侧身从舒儿那里将舆图一把抢过来,随意的瞄了一眼,沉声说道:“琼娘,京城里面现在还没有动静么?”
  琼鸾点了点头:“现在还没有,毕竟文相公他们的口风才放出去一天,这些人怎么也得心里面盘算盘算。”
  “皇帝北巡、朝中菁英外出监督改革、半数禁卫军拉出城和水师操练,宫中尚且有年幼皇子可以作为傀儡······”叶应武掰着手指一个一个数下来,数的给他捶腿的陈氏姊妹胆战神经,不过叶应武却是微笑着看向头顶,“某能够给他们拿出来的好条件都在这里了,这群家伙可不要辜负某的期望,否则到时候收拾他们没有借口啊。”
  ——————————————————-
  幽暗的灯火下,赵溍紧张的看着坐在自己面前的三个人。
  他们都是清一色披着斗篷,甚至看不清面容,不过赵溍很清楚这些人到底是什么来路。
  前朝的遗族、空领钱粮的冗官、被调到无关紧要位置上的前朝文武大臣,几乎可以说所有对这个崭新朝代不满意的人,在这幽暗的灯火下汇聚一起,或许几年前他们还是互相看着不顺眼的朝堂不同党派,但是现在他们都是一样的天涯沦落人。
  所有人都明白,是什么导致他们失去了一切。
  那个横空出世犹如彗星一般的大明皇帝,还有透露出来口风,即将在大明全境之内施行的文官体制改革。
  文官体制改革,说的明白一些,就是大量消减前朝各种名目的冗官,从而使得朝廷中枢到地方机构全部变得更高效率,另外再以御史台为基础,层层组建新的监察机构,从而尽量杜绝贪污**的可能。
  这已经从根本上撼动了这些人的利益,因为这将意味着他们头顶上乌纱帽或许就在不久之后将不翼而飞。
  他们不想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所以这些人围着桌子,坐在了灯火旁边。
  良久的沉默和等待之后,赵溍正对面的那个人冷声说道:“现在叶应武不在京城,文天祥他们又在抽调御史台和六部官员准备四散开来监察各个州府的制度刷新改革,朝野空虚、宫廷防卫松动,正是天赐良机。”
  赵溍的瞳孔微微收缩。
  而其余的两个人都是点了点头,沉声说道:
  “天赐良机,也是我们现在能够把握的最后机会。”(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