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第358章 3月20日第三更
“说具体一点。”理查德沉稳的坐了下来,将手上的工作暂时交给学生康纳斯负责。
刘助教颇受振奋,将朱家豪说的东西,稍作修改,变成了自己辛苦哨探而来的内容,其中特别说明了杨锐和庞校长的关系。
理查德怀疑的道:“我没有听庞校长说起此事。”
“这种事,庞校长怎么好说。”刘助教呵呵的笑着,说:“国情不同,自然有文化差异。”
说完,为了证明自己确实是努力打探消息了,刘助教又将朱家豪说的信息,二次加工,改头换面的说给理查德,以增加真实度。
如果是朱家豪自己说,他是不会添油加醋的,刘助教却不一同了,除了保证方向一致,他是随便增加修改朱家豪的信息的。
另一方面,理查德只懂英语,严重的依靠实验室诸人的翻译,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在北京的生活,是由实验室里懂英语的中国人维持的,其中也隐含着一些信任感。
杨锐说给朱家豪的内容原本是似是而非的,经过刘助教修改,再用英语说给理查德,后者也就只能领会大意了。
最终,理查德有点半信半疑的道:“如果说,杨锐仅仅是为了争取一个‘名分’而发表论文,从时间上来说,似乎是正常的。唔……我们的实验远远没有到得出结论的时间,说他们不仅得出了结论,而且完成了论文,确实有点太快了。”
“是呀,不可能这么快的,我们的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好,人也多。杨锐就是个天才,也不可能比咱们这么多人做的快……”刘助教说起天才来,是颇有些愤慨的。他原本也是考过研究生的,但是,现在的研究生录取率非常之低,一个导师往往只招收一两个研究生,为了精益求精,有的导师甚至是隔年招收研究生,甚至不满意的不招,可谓是全体位傲娇,只要天才,就是刘助教曾经尝试考取的某教授的要求。
刘助教虽然借着不错的英语水平抓住了留校的机会,还抓住了这次进入理查德实验室的机会,可就研究领域而言,还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前途更加远大。进入理查德的实验室以后,刘助教接触到了更多的天才,比如嫉妒的让人发狂的能过目不忘的朱家豪,还有总是得到赞扬的广东省状元胥岸青,至于大一生杨锐,他在北大的知名度早就超过了其他学生和刘助教这样的小老师,这些人的存在,更是让刘助教心情难以平静。
理查德却不在意刘助教的心情,摇头道:“还是要承认天才的存在的。25岁的海森堡做出的成就,是世界上99%的人用100年都无法达成的。”
刘助教的窄脸抽动了两下,含笑点头。
“我和杨锐谈过话,他的思路很清晰,应该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成熟的想法,因此,如果说他的初期进度比我们快,我并不奇怪。不过,他缺乏科研经验也是事实,而这样的大论文,是非常繁复和冗长的,中间出现任何问题都有可能。”理查德停了一下,深有感触的道:“我认为,做大型研究最困难的地方不是研究本身。筹集资金,安抚投资者和平衡实验室内的人际关系是最难的,而这些,都需要非常具体的经验,杨锐还太年轻,我看过他的论文,他只进行过个人化的独立实验,没有运作一个实验室,纠集多人完成系统化研究的经验。”
刘助教连猜带蒙,费力的听懂了理查德的话,翘起拇指拍马屁道:“您说的太对了。所以说,杨锐不可能现在就完成了大论文。”刘助教极其渴望得到肯定,虽然消息是朱家豪“探听”来的,谁让朱家豪离开了实验室呢。
在学术上,理查德却是个很谨慎的人,说道:“我们很难确定杨锐究竟就这个问题思考到了什么程度,你知道,我们的实验中遇到的几个关键点都是理论性的,虽然需要实验验证,但思考的价值不容忽视,尤其是现在对几个突变基因的确定,我们的思考还不成熟,在这些方面,一个人还是十个人是没有区别的。”
理查德说的算客气了,从他的角度来讲,这个实验其实就是自己在做,从美国叫过来的实习生康纳斯是个不错的执行者,最多算是助手,至于其他科研狗根本就不算人头。
当然,即使只是一个人,理查德也是自信能够胜出的,否则,他是不会挑起这次科研竞赛的。
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还是杨锐的身份单薄,在科学界缺少名望。
换一个欧洲的大学教授,或者就是北大的本土教授,理查德也不一定会去抢人家的创意,至少不会抢的这么明目张胆。
虽然确定杨锐的实力不如自己——在任何人看来,这似乎都是显而易见的,但理查德也不会放松警惕,更不会因为刘助教的三言两语而放松。
不过,作为辅助性情报,理查德还是思考起来,说:“如果只是一篇小论文,也不应该寄给《JMC》呀。”
“《药物化学》。”刘助教先在肚子里念了两遍这个自己远未能企及的名字,将灼热的嫉妒压了下去,继续用英文道:“说不定,是因为杨锐在《JMC》上发表过一篇论文,然后认为自己的小论文也可以发表出去,或者,他认识某位编辑和审稿人。”
“认识编辑和审稿人,也不足以令一篇没有充足实验支撑的浅显论文发表,没有完整的论证,《JMC》这样的期刊也不会随便收论文的。”理查德的语气里,有意无意的贬低了一下JMC。
1984年的世界是美国时间的,在整个80年代,美国科研界是最为强势的。
就像是理查德与杨锐交流时曾经说过的那样,《JMC》在美国,也是一般研究生无法发表的论文。虽然是否定句,但实际上,像是JMC这样影响因子四五分的期刊,对于美国名校的博士生来说,已经不是非常难了。
美国名校的博士生在这一时期,已经将目光放在了顶级期刊上。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科研界占据了CNS的大部分版面,只剩下一些残羹冷炙留给其他200多个国家的学者,其中大部分,还是在美国工作和学习,或者与美国机构联合研究的。
美国以外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要想发表一篇SCI四五分的论文,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
一个人背上干粮,可以用两三年,三五年的时间,以无上的毅力走通蜀道。但一名普通的发展中国家学者,每天泡在实验室吃干粮,用两三年,三五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发表一篇《JMC》论文。
事实上,在1984年的中国,能发表JMC论文的,在任何学校和研究所里,几乎都是熬够了年限就保送副教授的节奏。
杨锐以大一新生的身份,能够得到近乎21世纪学生的自由度,想上课就上课,想旷课就旷课,而且打破常规,在唐集中的实验室里独立组成研究小组,再拿到一些助教和讲师都拿不到的校级经费,也是因为他能拿到普通讲师也拿不到的论文成果。
而王永教授能拼着老脸不要,也是爱他这份才华。
刘助教对此是既愤慨又无奈。
他至今也只发表过一篇SCI入门级的期刊,这是他豁出老命来得到的成果,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换了四五家不同的期刊,打回修改了七八次,花了几个月工资的邮费,差不多达成了人生前三分之一时间里的最高成就,但是,影响因子从1到2,从2到3,从3到4再到5,并不是线性的。
一篇SCI入门级的期刊,归根结底也就是较好的中文期刊加上较好的英语水平,凑对热点了,普通的研究生就能写。君不见21世纪的诸多入门级SCI期刊,已经变成了中国学生的自留地,满满的全是中国研究生的论文。
可是,SCI影响因子2分的期刊,就稍微有点难度了,如果说,刘助教自认再努力一点,用上几年时间,加上一些适当的运气,还能发表一篇2分影响因子的期刊,那影响因子3分的期刊,他已经完全不抱希望了,至少最近七八年里,他是不准备尝试挑战的。
刘助教今年27岁,再过七八年,他就是35岁,和刚刚毕业的博士生也是差不多。然而,刚毕业的博士生再过几年,还有机会挑战3分的期刊,他的潜力差不多就要用尽了。
除非,他能在理查德的实验室里学到点真功夫,或者,他能积累到一定的资历,以后就混中文期刊算罢。
对《JMC》这种自己大约终生无法攀附的论文,刘助教打心眼里是自卑又自傲的。他内心里觉得这是个好期刊,但在大多数时间,他认为能上《JMC》的论文,又一定是有猫腻的,《JMC》这样的期刊的重要性,也一定是浮夸的,就好像许多男人看到宝马车上的女人,总觉得她背地里一定在哭似的。
强抑着酸味,刘助教说道:“杨锐会不会还给其他期刊递送了论文?一稿多投,想投机一把的学生,我是见过不少的。我记得他在《生物化学系统生态》上投了多篇文章,这样的论文,在这种入门级的刊物上,应该是比较容易投中吧。我估计,杨锐可能是不甘心,所以又给《JMC》投稿了,您平时大概不会关注《生物化学系统生态》这样的期刊,漏了消息也有可能。”
这话说的理查德舒爽极了,他点点头,笑道:“是有这样的可能的。”
“我们怎么应对呢?”刘助教向前走了小半步。
“实验还要做,我再打几个电话,恩……”理查德沉吟片刻,觉得还是应该对刘助教有所奖励,便道:“你和同组的实习生可以放假一天,休息一下,后天再来,我们看看情况进展。我这里还有几张北京饭店的餐劵,你们可以吃顿好的,享受一下,别太沉迷了,再回来的时候,就是大决战的时间了。”
刘助教笑容满面的接过餐劵,肠胃已然蠕动了起来。
理查德等他走了,又布置了几个任务,接着开始打电话,本来应该由他本人完成的实验,自然又耽搁了下来。
时间静无声息的流过,当刘助教吃的满嘴流油的回到实验室的时候,《JMC》的新期刊已经从美国本土寄了出来。
……
刘助教颇受振奋,将朱家豪说的东西,稍作修改,变成了自己辛苦哨探而来的内容,其中特别说明了杨锐和庞校长的关系。
理查德怀疑的道:“我没有听庞校长说起此事。”
“这种事,庞校长怎么好说。”刘助教呵呵的笑着,说:“国情不同,自然有文化差异。”
说完,为了证明自己确实是努力打探消息了,刘助教又将朱家豪说的信息,二次加工,改头换面的说给理查德,以增加真实度。
如果是朱家豪自己说,他是不会添油加醋的,刘助教却不一同了,除了保证方向一致,他是随便增加修改朱家豪的信息的。
另一方面,理查德只懂英语,严重的依靠实验室诸人的翻译,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在北京的生活,是由实验室里懂英语的中国人维持的,其中也隐含着一些信任感。
杨锐说给朱家豪的内容原本是似是而非的,经过刘助教修改,再用英语说给理查德,后者也就只能领会大意了。
最终,理查德有点半信半疑的道:“如果说,杨锐仅仅是为了争取一个‘名分’而发表论文,从时间上来说,似乎是正常的。唔……我们的实验远远没有到得出结论的时间,说他们不仅得出了结论,而且完成了论文,确实有点太快了。”
“是呀,不可能这么快的,我们的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好,人也多。杨锐就是个天才,也不可能比咱们这么多人做的快……”刘助教说起天才来,是颇有些愤慨的。他原本也是考过研究生的,但是,现在的研究生录取率非常之低,一个导师往往只招收一两个研究生,为了精益求精,有的导师甚至是隔年招收研究生,甚至不满意的不招,可谓是全体位傲娇,只要天才,就是刘助教曾经尝试考取的某教授的要求。
刘助教虽然借着不错的英语水平抓住了留校的机会,还抓住了这次进入理查德实验室的机会,可就研究领域而言,还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前途更加远大。进入理查德的实验室以后,刘助教接触到了更多的天才,比如嫉妒的让人发狂的能过目不忘的朱家豪,还有总是得到赞扬的广东省状元胥岸青,至于大一生杨锐,他在北大的知名度早就超过了其他学生和刘助教这样的小老师,这些人的存在,更是让刘助教心情难以平静。
理查德却不在意刘助教的心情,摇头道:“还是要承认天才的存在的。25岁的海森堡做出的成就,是世界上99%的人用100年都无法达成的。”
刘助教的窄脸抽动了两下,含笑点头。
“我和杨锐谈过话,他的思路很清晰,应该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成熟的想法,因此,如果说他的初期进度比我们快,我并不奇怪。不过,他缺乏科研经验也是事实,而这样的大论文,是非常繁复和冗长的,中间出现任何问题都有可能。”理查德停了一下,深有感触的道:“我认为,做大型研究最困难的地方不是研究本身。筹集资金,安抚投资者和平衡实验室内的人际关系是最难的,而这些,都需要非常具体的经验,杨锐还太年轻,我看过他的论文,他只进行过个人化的独立实验,没有运作一个实验室,纠集多人完成系统化研究的经验。”
刘助教连猜带蒙,费力的听懂了理查德的话,翘起拇指拍马屁道:“您说的太对了。所以说,杨锐不可能现在就完成了大论文。”刘助教极其渴望得到肯定,虽然消息是朱家豪“探听”来的,谁让朱家豪离开了实验室呢。
在学术上,理查德却是个很谨慎的人,说道:“我们很难确定杨锐究竟就这个问题思考到了什么程度,你知道,我们的实验中遇到的几个关键点都是理论性的,虽然需要实验验证,但思考的价值不容忽视,尤其是现在对几个突变基因的确定,我们的思考还不成熟,在这些方面,一个人还是十个人是没有区别的。”
理查德说的算客气了,从他的角度来讲,这个实验其实就是自己在做,从美国叫过来的实习生康纳斯是个不错的执行者,最多算是助手,至于其他科研狗根本就不算人头。
当然,即使只是一个人,理查德也是自信能够胜出的,否则,他是不会挑起这次科研竞赛的。
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还是杨锐的身份单薄,在科学界缺少名望。
换一个欧洲的大学教授,或者就是北大的本土教授,理查德也不一定会去抢人家的创意,至少不会抢的这么明目张胆。
虽然确定杨锐的实力不如自己——在任何人看来,这似乎都是显而易见的,但理查德也不会放松警惕,更不会因为刘助教的三言两语而放松。
不过,作为辅助性情报,理查德还是思考起来,说:“如果只是一篇小论文,也不应该寄给《JMC》呀。”
“《药物化学》。”刘助教先在肚子里念了两遍这个自己远未能企及的名字,将灼热的嫉妒压了下去,继续用英文道:“说不定,是因为杨锐在《JMC》上发表过一篇论文,然后认为自己的小论文也可以发表出去,或者,他认识某位编辑和审稿人。”
“认识编辑和审稿人,也不足以令一篇没有充足实验支撑的浅显论文发表,没有完整的论证,《JMC》这样的期刊也不会随便收论文的。”理查德的语气里,有意无意的贬低了一下JMC。
1984年的世界是美国时间的,在整个80年代,美国科研界是最为强势的。
就像是理查德与杨锐交流时曾经说过的那样,《JMC》在美国,也是一般研究生无法发表的论文。虽然是否定句,但实际上,像是JMC这样影响因子四五分的期刊,对于美国名校的博士生来说,已经不是非常难了。
美国名校的博士生在这一时期,已经将目光放在了顶级期刊上。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科研界占据了CNS的大部分版面,只剩下一些残羹冷炙留给其他200多个国家的学者,其中大部分,还是在美国工作和学习,或者与美国机构联合研究的。
美国以外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要想发表一篇SCI四五分的论文,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
一个人背上干粮,可以用两三年,三五年的时间,以无上的毅力走通蜀道。但一名普通的发展中国家学者,每天泡在实验室吃干粮,用两三年,三五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发表一篇《JMC》论文。
事实上,在1984年的中国,能发表JMC论文的,在任何学校和研究所里,几乎都是熬够了年限就保送副教授的节奏。
杨锐以大一新生的身份,能够得到近乎21世纪学生的自由度,想上课就上课,想旷课就旷课,而且打破常规,在唐集中的实验室里独立组成研究小组,再拿到一些助教和讲师都拿不到的校级经费,也是因为他能拿到普通讲师也拿不到的论文成果。
而王永教授能拼着老脸不要,也是爱他这份才华。
刘助教对此是既愤慨又无奈。
他至今也只发表过一篇SCI入门级的期刊,这是他豁出老命来得到的成果,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换了四五家不同的期刊,打回修改了七八次,花了几个月工资的邮费,差不多达成了人生前三分之一时间里的最高成就,但是,影响因子从1到2,从2到3,从3到4再到5,并不是线性的。
一篇SCI入门级的期刊,归根结底也就是较好的中文期刊加上较好的英语水平,凑对热点了,普通的研究生就能写。君不见21世纪的诸多入门级SCI期刊,已经变成了中国学生的自留地,满满的全是中国研究生的论文。
可是,SCI影响因子2分的期刊,就稍微有点难度了,如果说,刘助教自认再努力一点,用上几年时间,加上一些适当的运气,还能发表一篇2分影响因子的期刊,那影响因子3分的期刊,他已经完全不抱希望了,至少最近七八年里,他是不准备尝试挑战的。
刘助教今年27岁,再过七八年,他就是35岁,和刚刚毕业的博士生也是差不多。然而,刚毕业的博士生再过几年,还有机会挑战3分的期刊,他的潜力差不多就要用尽了。
除非,他能在理查德的实验室里学到点真功夫,或者,他能积累到一定的资历,以后就混中文期刊算罢。
对《JMC》这种自己大约终生无法攀附的论文,刘助教打心眼里是自卑又自傲的。他内心里觉得这是个好期刊,但在大多数时间,他认为能上《JMC》的论文,又一定是有猫腻的,《JMC》这样的期刊的重要性,也一定是浮夸的,就好像许多男人看到宝马车上的女人,总觉得她背地里一定在哭似的。
强抑着酸味,刘助教说道:“杨锐会不会还给其他期刊递送了论文?一稿多投,想投机一把的学生,我是见过不少的。我记得他在《生物化学系统生态》上投了多篇文章,这样的论文,在这种入门级的刊物上,应该是比较容易投中吧。我估计,杨锐可能是不甘心,所以又给《JMC》投稿了,您平时大概不会关注《生物化学系统生态》这样的期刊,漏了消息也有可能。”
这话说的理查德舒爽极了,他点点头,笑道:“是有这样的可能的。”
“我们怎么应对呢?”刘助教向前走了小半步。
“实验还要做,我再打几个电话,恩……”理查德沉吟片刻,觉得还是应该对刘助教有所奖励,便道:“你和同组的实习生可以放假一天,休息一下,后天再来,我们看看情况进展。我这里还有几张北京饭店的餐劵,你们可以吃顿好的,享受一下,别太沉迷了,再回来的时候,就是大决战的时间了。”
刘助教笑容满面的接过餐劵,肠胃已然蠕动了起来。
理查德等他走了,又布置了几个任务,接着开始打电话,本来应该由他本人完成的实验,自然又耽搁了下来。
时间静无声息的流过,当刘助教吃的满嘴流油的回到实验室的时候,《JMC》的新期刊已经从美国本土寄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