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第535章 温情
科研界从来都不是一个温情脉脉的世界。
科学家都是理智的生物,他们的情感也许浓烈,也许在某一个时间,会如火山爆发一般的喷射出来,但在大多数时间,科学家们都是冷静的看着小白鼠,然后利落的拗断它的颈椎的形象。
“温情”和“谦虚”并不是科学家的可贵品质。
科学家的可贵品质是睿智的洞察力和冷静的思考。
然而,谦虚与温情,从来都是科学家的稀缺品质。
就像是王永教授一样,杨锐喜欢他,大多数人都喜欢他,虽然不能因此得到更多的经费,甚至在某些时候,这些稀缺品质甚至不能帮一名学者保住工作,但是,这一定是最受同事们欢迎的品质。
没有人想要一个冷静的以至于残酷的同事的。
杨锐的温情与谦虚,出乎许正平的预料。
其实也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经费和成果,从来都是研究员们的命根子,没有经费,出不了成果,再牛的研究员也是废物一只。
而经费和成果,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
经费制造成果,成果获得经费的循环,是一个美丽的闭环,拿自己的成果给别人?有经费的研究员怎么会这样做?
许正平观察着年轻的杨锐,心里有无数的想法飘过。
“恃才傲物”才是人们对年轻科学家的普遍认识。
自然科学领域从来都不缺少天才,年少成名者不知凡几,但能天才到发表CELL的还是不多的,能做到杨锐现在这个程度的——许正平找不到参照物,但他知道,自己喜欢杨锐的做法。
尽管很不经济实用,但他喜欢杨锐的做法。
杨锐对周围人的心理变化茫然不知,和许正平等人看到的杨锐不同,他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什么绝世天才——当然,他还是有一点点天赋的,前世的研究生工作,以及做补习老师的那段时间,都给了杨锐极大的信心。
可惜,学霸这条路从来都是越走越窄的,杨锐也只有拼尽全力,才不至于被落的老远。
他更不会费尽心思,就为了将一堆短平快的项目迁回自己的实验室。
什么时候能够得到自己的独立实验室,这件事情此前是不确定的,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杨锐势必只能留在唐集中实验室里,既然那个时候,他满意这些短平快的项目所带来的回报,现在他自然也是满意的。
“咱们看项目吧。”杨锐岔开了话题。
“对对对,看项目。”许正平也调整好了心情,打点好心情,以加倍的认真,介绍了起来,而且越说越高兴。
事实上,这些短平快的项目,在为杨锐刷声望的同时,同样带给许正平极大的好处。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许正平出的论文,比之前几年出的都多。
虽然全是SCI入门级,影响因子最多不超过4。0的论文,但要是换一个语气来说,却应该是这样的:这些全他娘的是SCI级文。
如果不是在北大,许正平现在混吃等死,也能折腾一个教授的职称回来。
就是在北大,许正平的论文数也超过了平均标准的,如果这些论文中能够出现一两篇引用较高的,直接用来申请教授,依旧很有机会。
当然,最稳妥的方法还是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但项目这种东西,设定的目标高了,很可能做不出来,做出来但做的慢了,很可能被人抢先——即使一切按照计划来进行,高水平的期刊突然抽风,拒绝接受,也是很让人头疼的事情。
总的来说,一个人如果完成了三个大项目,那一定能写出至少两篇高水平论文,但一个人若是只做了一个大项目,是否能有一篇高水平论文,总归是概率性的。
至于那些做一个项目就写一个大论文,写一篇大论文就发表一个高影响因子的期刊的不是没有,但也不是哪里都有的……
许正平的目光不自觉的在杨锐身上巡游。
在他认识的人里面,能做到有的放矢的研究者,杨锐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
脑洞一开,就再也关不住了。
许正平像是放幻灯片似的,开始一个个闪过杨锐写的论文,做的项目。
就总数来说,以杨锐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早就超过了50大关,他早期光是在SCI入门级的《生物化学系统生态》上就发表了二十篇左右的论文。
进入北大以后,杨锐的论文数量没有减少,质量却明显提高了。
而且,不像是北大的老师,杨锐的得到的支持,主要就是捷利康一家公司,后来,国医外贸也给送了钱,北大生物系也给了经费,但那也就是这半年以来的事。
真正支撑着杨锐继续做研究的,还是成功两个字。
许正平细细回想,这杨锐做的项目,好像就没有失败的。
与加州大学的科研竞争都赢了——此事想起来尤其可怕,事实上,如果是一名中科院的院士在科研竞争中胜了加州大学的教授,这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反而是杨锐的胜利,让大家不知所措。
做一个项目就成一个项目的学者很多,尤其是国内目前的环境下,承受不了失败的人就只能成功。
但就杨锐目前的身份来说,他的成功反而具有更强的公信力。
“你们正在做的嗜热菌的项目怎么样了?”许正平知道这是一个大项目,尽管不清楚项目的主要内容,但从经费、时间还有关注度上看,这个项目的规模至少不小。
杨锐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笑笑道:“华锐实验室在做,就是黄茂他们,目前来说还挺顺利的。”
“你没参与?”
“我主持项目。”这就是通讯作者加第一作者的意思了。
这都是80年代了,一个项目好几个人做是基础,独享第一作者的情况是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可能了,尤其是生物学,进步太快,要求太高。
许正平犹豫了一下,问:“那你的独立实验室呢?要开新项目吗?”
“当然要开,咱们现在做的这些,以后都放在新的实验室做就行了。”
“这些项目是挺好的,就是有些琐碎。”言下之意,许正平就是闲小。
杨锐笑着点点头,说:“现在的经费不多,暂时只能如此了。”
他当然不会说,目前做的这些项目,都是在给基因组学先打基础。
不过,基础终究只是基础,做的再好也不过是优秀的搬砖工,许正平不想做也是正常,毕竟,他积累的小论文也不少了。
两三个月前,许正平还会为刷出的论文数量而高兴,但数量起来了,他有新的要求也正常。
人都是这样,时过境迁,想法不免会变。
许正平迟疑了一下,道:“我倒是还有剩下的一些经费。”
此言一出,听到的人都晕了。
杨锐也疑惑的看向许正平。
“等你的新实验室起来了,咱们可以一起开发几个大点的项目。”许正平胸口是一股子热气,这是搏一把的勇敢突然发挥了作用。
“项目做大了容易,成果大不大……”杨锐说着停了下来,迟疑的道:“您愿意来我的实验室工作?”
“你要是不嫌弃的话,就让我在你的实验室里帮忙吧。”许正平笑呵呵的。
“怎么会嫌弃呢。”杨锐立即握住了许正平的手。许正平正是年富力强出成绩的时候,到哪里都会受欢迎的。
两个人都默契的没有提实验室共建的茬儿,如今独立实验室都批了下来,许正平再强,也只能安心的做小老板。
这和在唐集中的实验室里工作还不一样,虽然工作的内容是一样的,但在名义上,许正平是在唐集中的实验室里,而唐集中毕竟是老牌的教授。
到杨锐的实验室里工作,对许正平来说,确实是需要一些勇气的。
之前,蔡教授提出的是共建实验室,都未得到积极的响应,杨锐如今得到了独立实验室,许正平再进来,风评不会好听。
唯一能改变外界观点的,只能是成果。
许正平因此比杨锐还要努力,不仅再次增加了在实验室里的时间,甚至自觉的做起了杨锐实验室的监工。
科学家都是理智的生物,他们的情感也许浓烈,也许在某一个时间,会如火山爆发一般的喷射出来,但在大多数时间,科学家们都是冷静的看着小白鼠,然后利落的拗断它的颈椎的形象。
“温情”和“谦虚”并不是科学家的可贵品质。
科学家的可贵品质是睿智的洞察力和冷静的思考。
然而,谦虚与温情,从来都是科学家的稀缺品质。
就像是王永教授一样,杨锐喜欢他,大多数人都喜欢他,虽然不能因此得到更多的经费,甚至在某些时候,这些稀缺品质甚至不能帮一名学者保住工作,但是,这一定是最受同事们欢迎的品质。
没有人想要一个冷静的以至于残酷的同事的。
杨锐的温情与谦虚,出乎许正平的预料。
其实也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经费和成果,从来都是研究员们的命根子,没有经费,出不了成果,再牛的研究员也是废物一只。
而经费和成果,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
经费制造成果,成果获得经费的循环,是一个美丽的闭环,拿自己的成果给别人?有经费的研究员怎么会这样做?
许正平观察着年轻的杨锐,心里有无数的想法飘过。
“恃才傲物”才是人们对年轻科学家的普遍认识。
自然科学领域从来都不缺少天才,年少成名者不知凡几,但能天才到发表CELL的还是不多的,能做到杨锐现在这个程度的——许正平找不到参照物,但他知道,自己喜欢杨锐的做法。
尽管很不经济实用,但他喜欢杨锐的做法。
杨锐对周围人的心理变化茫然不知,和许正平等人看到的杨锐不同,他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什么绝世天才——当然,他还是有一点点天赋的,前世的研究生工作,以及做补习老师的那段时间,都给了杨锐极大的信心。
可惜,学霸这条路从来都是越走越窄的,杨锐也只有拼尽全力,才不至于被落的老远。
他更不会费尽心思,就为了将一堆短平快的项目迁回自己的实验室。
什么时候能够得到自己的独立实验室,这件事情此前是不确定的,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杨锐势必只能留在唐集中实验室里,既然那个时候,他满意这些短平快的项目所带来的回报,现在他自然也是满意的。
“咱们看项目吧。”杨锐岔开了话题。
“对对对,看项目。”许正平也调整好了心情,打点好心情,以加倍的认真,介绍了起来,而且越说越高兴。
事实上,这些短平快的项目,在为杨锐刷声望的同时,同样带给许正平极大的好处。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许正平出的论文,比之前几年出的都多。
虽然全是SCI入门级,影响因子最多不超过4。0的论文,但要是换一个语气来说,却应该是这样的:这些全他娘的是SCI级文。
如果不是在北大,许正平现在混吃等死,也能折腾一个教授的职称回来。
就是在北大,许正平的论文数也超过了平均标准的,如果这些论文中能够出现一两篇引用较高的,直接用来申请教授,依旧很有机会。
当然,最稳妥的方法还是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但项目这种东西,设定的目标高了,很可能做不出来,做出来但做的慢了,很可能被人抢先——即使一切按照计划来进行,高水平的期刊突然抽风,拒绝接受,也是很让人头疼的事情。
总的来说,一个人如果完成了三个大项目,那一定能写出至少两篇高水平论文,但一个人若是只做了一个大项目,是否能有一篇高水平论文,总归是概率性的。
至于那些做一个项目就写一个大论文,写一篇大论文就发表一个高影响因子的期刊的不是没有,但也不是哪里都有的……
许正平的目光不自觉的在杨锐身上巡游。
在他认识的人里面,能做到有的放矢的研究者,杨锐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
脑洞一开,就再也关不住了。
许正平像是放幻灯片似的,开始一个个闪过杨锐写的论文,做的项目。
就总数来说,以杨锐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早就超过了50大关,他早期光是在SCI入门级的《生物化学系统生态》上就发表了二十篇左右的论文。
进入北大以后,杨锐的论文数量没有减少,质量却明显提高了。
而且,不像是北大的老师,杨锐的得到的支持,主要就是捷利康一家公司,后来,国医外贸也给送了钱,北大生物系也给了经费,但那也就是这半年以来的事。
真正支撑着杨锐继续做研究的,还是成功两个字。
许正平细细回想,这杨锐做的项目,好像就没有失败的。
与加州大学的科研竞争都赢了——此事想起来尤其可怕,事实上,如果是一名中科院的院士在科研竞争中胜了加州大学的教授,这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反而是杨锐的胜利,让大家不知所措。
做一个项目就成一个项目的学者很多,尤其是国内目前的环境下,承受不了失败的人就只能成功。
但就杨锐目前的身份来说,他的成功反而具有更强的公信力。
“你们正在做的嗜热菌的项目怎么样了?”许正平知道这是一个大项目,尽管不清楚项目的主要内容,但从经费、时间还有关注度上看,这个项目的规模至少不小。
杨锐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笑笑道:“华锐实验室在做,就是黄茂他们,目前来说还挺顺利的。”
“你没参与?”
“我主持项目。”这就是通讯作者加第一作者的意思了。
这都是80年代了,一个项目好几个人做是基础,独享第一作者的情况是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可能了,尤其是生物学,进步太快,要求太高。
许正平犹豫了一下,问:“那你的独立实验室呢?要开新项目吗?”
“当然要开,咱们现在做的这些,以后都放在新的实验室做就行了。”
“这些项目是挺好的,就是有些琐碎。”言下之意,许正平就是闲小。
杨锐笑着点点头,说:“现在的经费不多,暂时只能如此了。”
他当然不会说,目前做的这些项目,都是在给基因组学先打基础。
不过,基础终究只是基础,做的再好也不过是优秀的搬砖工,许正平不想做也是正常,毕竟,他积累的小论文也不少了。
两三个月前,许正平还会为刷出的论文数量而高兴,但数量起来了,他有新的要求也正常。
人都是这样,时过境迁,想法不免会变。
许正平迟疑了一下,道:“我倒是还有剩下的一些经费。”
此言一出,听到的人都晕了。
杨锐也疑惑的看向许正平。
“等你的新实验室起来了,咱们可以一起开发几个大点的项目。”许正平胸口是一股子热气,这是搏一把的勇敢突然发挥了作用。
“项目做大了容易,成果大不大……”杨锐说着停了下来,迟疑的道:“您愿意来我的实验室工作?”
“你要是不嫌弃的话,就让我在你的实验室里帮忙吧。”许正平笑呵呵的。
“怎么会嫌弃呢。”杨锐立即握住了许正平的手。许正平正是年富力强出成绩的时候,到哪里都会受欢迎的。
两个人都默契的没有提实验室共建的茬儿,如今独立实验室都批了下来,许正平再强,也只能安心的做小老板。
这和在唐集中的实验室里工作还不一样,虽然工作的内容是一样的,但在名义上,许正平是在唐集中的实验室里,而唐集中毕竟是老牌的教授。
到杨锐的实验室里工作,对许正平来说,确实是需要一些勇气的。
之前,蔡教授提出的是共建实验室,都未得到积极的响应,杨锐如今得到了独立实验室,许正平再进来,风评不会好听。
唯一能改变外界观点的,只能是成果。
许正平因此比杨锐还要努力,不仅再次增加了在实验室里的时间,甚至自觉的做起了杨锐实验室的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