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
按《大楚律》,瞒报灾情,情节严重的,主官罢免官职,充没家产,属官降两级调用。情节并不严重的,大多是罚俸三年,官降一级。
朝廷明文规定了知情不报的后果,可是这究竟什么才算是“情节严重”,什么是“情节不严重”,这就无非是上官定夺的事情了。
好在老天长眼,这几年都没有什么大灾大难,因此事丢官的,还没有几个。
前朝时,中原大旱,胡人横征暴敛,致使民乱,荆南民众揭竿而起,这才成就了大楚的基业。大旱持续了三四年,直到大楚建立后的第二年才结束。而后这十年,风调雨顺,没有什么灾情,就连黄河都没有决过堤,越发让人相信大“楚”才是天定的正统,有苍天护庇。
十年了,这最大的灾也不过是某个小县地动,压塌了一些房子。朝廷连派专人赈灾都不用,当地开仓放粮,再以修补房屋代替徭役,就能解决自行解决灾情。
歌功颂德的人多了,就连楚睿也觉得自己真是天命所归,每年祭天祭地,都越发虔诚。
马上就要过年,各地恨不得报上个“瑞雪兆丰年”才好,此时发生雪灾,怕是两地的百姓连年都过不好了。
李茂听得堂侄的话,再算算受灾的时间,心中暗骂了一声,即刻就进了书房,匆匆写了一折,揣着就走。
“你和我去趟‘微霜堂’。”
李茂心中也满是焦急,若真有瞒报,那就不止是冻死牛羊的事情了!通州人口不少,位置重要;汾州有不少马场,大楚产马的地方本就不多,这些马场里的多是各地遴选出的优异马种,在汾州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的,此时大雪……
他可是管着兵部的,这战马也算是武备的一种!
李钧满心以为叔父得到消息,应该是立即进宫才对,谁知道李茂揣着折子,带着他绕过游廊,穿过几道门,去了西园。
绕一圈,又回来了。
“微霜堂”里,杜进和齐耀正在看着两个孩子的功课,最近天冷,天亮的也晚,他们便把两个孩子上午上课的时间改的晚了一些。
“李锐最近的功课写的越发有深意,真不敢想象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写出来的话。可惜他进学的时候晚了点,要是我们二人早一点进府,说不定大楚第一个十四岁的状元……”
“先生!先生!”
齐耀皱起眉头,这书童好生吵闹,就算是国子监的学生,进“微霜堂”也不敢如此大呼小叫。看样子最近一段时间他管的太松,倒让他这书童越发没规矩了。
“先生!国公老爷来了!还带着李府的堂少爷!”书童跑的飞快,刚刚声音还在老远的地方,瞬间就已经近在耳畔了。
“这位信国公,不会真把我们当成那种私塾先生了吧?先是李锐,后又来了李铭,再后来无数国子监学生也来讨教,现在可好,连个堂侄都要带过来见见,说不定又是要我们照拂一二的。”齐耀笑着摇头,“不成,不成,我可不想累死。我得找个地方躲躲。”
昨日李锐和李铭都因这侄少爷告了假,他自然是知道什么人进了府。
他和杜进原本就不是为了谋生而选择教导李锐的,这杂务一多,难免不悦。
杜进笑着齐耀的惫懒:“你那书童那么大声的叫‘先生’,怕是整个西园都听见了。此时明辉兄想装不在,也得要信国公相信才行。那位李钧是进京赶考的,学问应该不差,我们提点一二,替他看看题卷就是,哪里要我们费多少神,明辉兄你也太夸张了。”
“自是不能和东升兄比,东升兄原本就做惯了先生,我在家连自己子侄都不耐烦教,若不是看李锐资质不错,李铭也天生聪慧,怕是早就萌生了去意。”齐耀把暖炉往怀里再塞了塞,“哎,这位国公一来,我的手炉就要放下来啰。”
抱着手炉和别人说话,除非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不然是很失礼的。这大冷天,不能抱着暖炉,可真是遗憾。
说话间,李茂的身影已经出现在院门前。齐耀和杜进站起身,走出堂屋去迎接信国公。
只见信国公李茂身后跟着一个黑皮方脸的魁梧书生,长得浓眉大眼,倒是精神。只是那书生穿着一身靛蓝色的锦缎棉袍,倒越发显得黑了。
齐耀看着可乐,忍不住抽了抽嘴角。
李茂见两位先生出门迎接,赶紧连声道:“两位先生无须多礼,外面天冷,我们进屋说话。”说完就继续往里走。
齐耀和杜进一看,这李茂看起来挺急,似乎不是来介绍侄子的?两人心中疑惑,脚下却不停,跟着李茂,也不紧不慢地进了屋。
李茂进了李锐和李铭上课的屋子,从怀中掏出折子,递给杜进。
“先生是通州人士,应该比较了解通州的情况。我这堂侄在年前进京,遇见通州、汾州大雪成灾,疑惑京中无人知晓,遂问询与我……”
杜进听到“下雪”,心里就咯噔一声响。
杜进年少的时候,通州也曾下过大雪,那场雪冻死了不少人。而后牛棚压倒,牛羊被压死,这时都是一家有牛十家租借,那么多耕牛被冻死或压死,导致第二年春种之时无牛可用,只好用人耕种。
人力不足之时,有壮丁的人家还好,壮丁少的人家只有看着田地荒废,或多花费些钱粮请人来种,第二年过的极苦。
待他看过帖子,脸色越来越阴沉,齐耀不知帖子里写的是什么,不免露出好奇的神色。
李茂到“微霜堂”来,正是因为这位杜进先生原是通州人士。
通州靠北,位在要冲之地,一直是京城连接北面和西面的重要州府。而汾州地广人稀,若是受灾,反倒没有通州的情况危急。可是汾州有马,又产铁,若是出现大规模的伤亡,他管着朝廷的武备,日子也不会好过。
杜进看完帖子,把帖子递给了齐耀,对李茂正色说道:
“通州府原本管着全州上下总务的,正是贵府的姻亲,现任吏部尚书的张宁张大人。”
李茂点头,“这事我自然知道。”
“只是张大人考核为上上,提调回京以后,接任张大人的,乃是通州原右参政的袁班。此人熬了十余年,方才升任通州主官,掌得一地之权,怕是担心年底报灾,倒丢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官位,便想等上一等,看看雪灾情况如何。只是后来雪越下越大,道路被封,他不想瞒报,也只能瞒了。毕竟这雪灾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倒是没有地动或者蝗灾来的严重。”
杜进在通州时正任的是张宁的幕僚,自是对张宁的属官都十分熟悉。
“此人性格刚愎,才干虽有,却听不得人劝,又喜爱结交世族。若瞒报,倒真是像他会做出的事。”
“通州记录在册的有六万三千户,口二十万有余,若是算上隐户,怕是更多。”杜进说道:“若贵府侄少爷所言无误,那灾情一定很严重。因为通州不比其他地方,乃是北方通往京城的要道,如今竟没有人知晓,肯定是道路受阻,禽鸟不飞,讯息不通的缘故。”
“依两位先生之见,我该如何做呢?”李茂诚恳求教。
“如今,国公大人最好及早上报,同时再派人先去通州、汾州等地查探一番,弄清受灾的程度和范围。此事必须趁早,真要拖到除夕以后,不知有多少人家家破人亡,再也无法过年了。”
“小生有一事不知,不知几位先生可否解答?”李钧一脸迷茫,心中有惑,不由得问出口来。照理说他的叔父向他人问策,他最好是不要插嘴的,可是他心中藏不住事,有话就说,倒将所有人注意吸引到身上来。
此事正是李钧发现并报与李茂的,杜进和李茂自然是随他提问。
“我上京时,也见过不少京中为官的世族家人运送年货上京,那应该是北方庄子里出产的毛皮山珍等野物,照理说,若路中受阻,京中应该有不少人家得知大雪之事,为何竟没有一人通报?”
“这……”杜进看了一眼齐耀,“齐兄……”
“你不必避讳我,我家虽是荆南大族,可是我家的庄子都在南面,年货和孝敬两个月前就已经入了京,自是不知。”齐耀把折子放在桌上,收起一贯的嬉笑表情。
“你这书生心善,我便答你的疑惑。”
“这其一,受灾的多是贫苦百姓,达官贵族、世族大家的府邸乃是砖石土木筑成,不易被雪压坏,就算死了一些牲畜,也算不上伤筋动骨;”
“这其二,世族庇护的隐户众多,这原本只是先皇安抚世族的做法,却已经成了大楚最大的危机。这些隐户平日里将田地归于世族中有爵位功名之人的名下,躲避田税,在丰收之年自是有许多好处,可一旦受灾,朝廷必要彻查受灾人口,按户赈灾,这些隐户虽也受灾,却不在平民的户籍之中,当然得不到救济。”
“世族只管收租收税,自然是不会管救济的事情的,这些隐户若心中不平,难免生事。大族还好,为了产生事端,怕是会拿出钱粮来安抚,可是一些小的世族为了化解矛盾,恐怕巴不得统统都不要赈灾为好……”
齐耀见李钧脸色铁青,心中叹了句年轻气盛,继续说道:“这就是其三了,通州世族林立,却都算不得大族,平日里谁也不服谁。这世上的事,通常都是声音一多,反而什么都做不成的。”
“那新上任的州官在通州熬了那么多年,和许多世家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反倒不敢轻举妄动,这一耽搁,延误了上报的时机,局面变得更加厉害,索性当成道路受阻,无法上报,说不定反而能逃过丢官的一劫……”
“说到底,无非就是‘利益’二字罢了。”李茂收起折子。
他正了正衣冠,向齐耀慎重说道:“此事,还望先生相助。”
齐耀挑了挑眉,“我一介白衣,有什么可襄助的地方?”
“先生的兄长乃是国子监祭酒,侄儿又是国子监掌议。国子监学生众多,必有留在京中没有归家之人。这其中若有通州或汾州的,家乡受灾,一定是极为担心。此时通、汾两州想要瞒着灾情,但纸包不住火,一定有漏出去的地方,我想要先生做的,就是让火烧的更旺些。”
李茂拱了拱手,“自古士林掌握着舆论的喉舌,若民情激愤,朝廷就不得不做出表示。赈灾之事刻不容缓,可要是再派人查看,现在河流结冰,大雪封路,必定耗时漫长,若再在朝堂上扯皮,一来二去,还不知道要拖多久。”
李钧听得叔父的话,惊讶地合不拢嘴。
这就是所谓的“因势利导”吗?这这这这这……这些大人们的脑子究竟都是怎么长的?
“一到天灾之时,隐户之事就会暴露出来。圣上担心隐户的问题已久,此事正是发动的最好时机。只是我一人毕竟力量薄弱,思虑不周,还望两位先生教我。”
李茂虽然才能平庸,却不会因为自己不聪明而故作聪明。
这几个月来,他也渐渐想明白了,他是信国公,有些事不需要亲力亲为,他只要做好皇帝手中的剑,剑指何处,他便指向何处就是。如何荡平忧患,自然有许多其他志同道合之人一起去做。
就算没有志同道合之人,当今圣上是他最大的依仗,心甘情愿为陛下排忧解难之人难道还找不到吗?
世族虽势大,可他们吃的太饱了,却让别人饿着,天长日久,自然有许多人不满。
齐耀听到李茂的话,心中也是暗暗吃惊。
这位新任的信国公李茂,在昔日李蒙叱咤年轻一辈之时,只是他身后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一个普通少年,既没有惊人的才能,也没有过人的志向,甚至连英俊的相貌都没有,任何人说到他,只能做出一个“朴实”的评价。
李蒙任中书侍郎,随侍君王左右的时候,李茂身上甚至连个官职都没有。
结果这大半年来,信国公府虽然风头正盛,却都和这李茂一点关系都没有。射玦和中秋夜的事是邱老太君的手笔,三国演义和“三国杀”是已故的李硕所作,反倒更衬托了李茂“虎父犬子”的形象。
可他虽然没有什么做的十分精彩的地方,但这一年来,错处却也是一点都没有。他在政事上也很谨慎,丝毫没有落下任何可以给世族派抓到把柄的地方。
如今他只是略略提到隐户,这位信国公就马上想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而且已经在考虑如何借此事扩大影响,让圣上找到处理隐户的名义了。
他甚至还考虑到如何将局势变的更加急迫,让这些世族们连拖延的时间都没有。
此人也许在学问和人情事故上真的表现平平,可是在把握局势上和体察上意上,却不见得比那些老狐狸差多少。他明明知道自己出身大族,却依然敢于向他问策,透露自己想做的事,甚至还向他求助,该说他胆大呢,还是自信?
这是李茂隐藏在“庸人”面具之下的才能码?
此番他进信国公府,还真是进对了。
见齐耀并不说话,李茂也不心急,只站在一旁等待。
过得半响,齐耀这才轻轻点了点头。
“信国公只管上奏吧。此事我会和家兄商议。”
李茂得到了齐耀的答复,大喜过望,向齐耀拱了拱身,大赞道:“先生高德,李茂替这么多受灾的百姓先行谢过。我这就进宫去。”
皇宫内,皇帝楚睿听到本应在家休沐的李茂求见,奇怪地问了问少监。
“可问了是因何事求见?”
“说是有折子上奏,因今日没有上朝,所以只得在宫门外求见。”
楚睿知道李茂为人,并不是冒进之人,此番入宫,怕真有什么急事,连忙召见。
等李茂进了书房,递上折子,楚睿还在考虑是什么事。
待他看完折子,心中大怒,他本是隐忍自持之人,见到李茂折中所言,依然还是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
“这袁班,怎么敢,怎么敢!!!”楚睿咬牙切齿地道:“五天了,受灾五天,朕竟然没有得到一点消息!该杀!”
“陛下,此时不应该追究什么人的责任,而是应该考虑赈灾的问题。”李锐来之前已经正如他教训他那侄儿一般,详细思考过该如何去说,所以从容不迫道:“陛下一直忧心隐户的问题,此事倒是一个动作的好时机。”
“哦,此话怎讲?”
李锐不紧不慢地把两位先生的分析复述给皇帝听,其中还夹杂着不少他自己的见解。
“……雪灾之事,半是天灾,半是人祸。官员不敢上报,自然是怕丢官,世族不敢上报,却是为了那些隐户。陛下不如先搁下惩治那些隐瞒不报之官的罪责,先极力赈灾,那些隐户受雪灾影响,损失极重,自然有人会铤而走险。到时候借此发作,便可以把隐户一事彻底彻查。”
“隐户之所以难办,无非是那些百姓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可是一旦赈灾的钱粮动人,他们自己就会先跳出来表露身份。到时候陛下只要下旨,愿意回复原户籍的一概既往不咎,且会发放良田,与其耕种,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敢站出来。”
李茂没有说准备让齐耀挑动舆论的事情,但只是说到隐户一事,就已经足够让楚睿动容了。
“好,好好,信国公一心为公,朕甚是欢喜。信国公有大才,是朕先前轻忽了!”楚睿大喜之下,对李茂连连夸赞。
“臣不敢居功,此时乃是臣府上两位先生的分析,臣只是集思广益,略加整理而已。此外,臣的堂侄进京途中依然不忘观察民情,也值得夸奖。”李茂知道自己的本事,就算他说这全是他想出来的,也没有人信,索性把身后辅佐提议之人全部推出来,大家一起得功,也算是他的报答。
“此外,臣的堂侄还担心一事。最近天象不好,臣的堂侄在荆南老家时,也曾见过这样怪异的天象,而后不久就有了雹灾。臣担心京中出现雹灾,此事应该找天文博士细细询问才是。京中若有天灾,怕有损君威。”
“原来茂公的家里还藏着诸葛先生。此事若能完美实施,人人当赏!”这一场雪灾,却因为可以解决楚睿多年盘桓在心头的症结,而让他觉得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
“此事关联甚广,还需细细筹划才是。唔,这雹灾也是问题……”
楚睿连发几道谕旨,宣了钦天监、户部尚书和曾任通州布政使的张宁一起来紫宸宫的书房问政。
钦天监的官员最先赶来。他们最近日观天象,心中早有疑惑,这时闻得皇帝宣召,监正立刻点了天文博士和五官灵台郎一起觐见。
楚睿见监正早有所备,心中猜测李茂堂侄的猜测恐怕不假,再一仔细询问,监正的回答果然佐证了答案。
“陛下,我们此次前来正是要禀报此事。北面云层厚重,黑中带红,且无风无雨,不像是下雪,到像是要下冰雹的天象。而且看这乌云压城的态势,冰雹恐怕还不小。”监正若心中没有成竹,是不会贸然禀报的。灾事不怕报大,若是到时候灾小,那就是圣上恩德感天,若是灾大,也怪不着钦天监,他们毕竟是人,不是神。
楚睿一听真有冰雹,立刻让书记官记下,准备明日上朝时向百官问策。
此时钦天监的一位五官郎突然跪下,道是有奏要报。那监正心中不悦,正想替他开口,皇帝却开了口:
“你且说来。”
“启禀陛下,这京城里恐有雹灾,但更大的天灾怕是在入夏之时。”这位五官郎是道士出身,因为长于天象变化,占定吉凶,被特点到钦天监里来的。
“此话怎讲?难道你真的能掐会算不成?”楚睿虽然相信天文历法,天时天象,却不相信占卜鬼神之事,此时听到这五官郎有危言耸听之嫌,心中先生了不满。
“并非臣能掐会算。而是臣观天象,北方似有雪灾,如今京城又有冰雹,这是洪涝之象。我大楚建国以来,风调雨顺,这自然是天命所归,上苍眷顾,但大凡大旱之后不久,必有洪灾,此乃天地间‘此消彼长’的道理。阴阳平衡,水土共济,大旱过后这么多年都没有洪灾,实属奇迹,可如今天象异常,怕是这洪水明年就要来了。”
五官郎心中也十分害怕,他在前几年时就担心有大的洪灾,日日检测着各地的水情以及天象的变化,可是这么多年过去,天象并无异常,各地的水位到了夏季虽有增长,却远没到洪涝的地步。
现如今,他日夜观察天象,料定北方有大雪,尤其关外的牧民,恐怕更是无法过冬,心中甚是担心。山中积雪融化,必会造成水位上涨,再加上春日多雨,这一来,夏季怕是要频发水灾了。
他把心中担忧一一说来,又继续说道:“若关外大雪,那些蛮人没有了来年生存的希望,就会冒死在边关劫掠。这又是一处危险。自古天象变化,和人象也息息相关。臣一想到这些险象环生的场景,不免夙夜忧叹。只是臣官小言微,这一切又只是臣的推断……”
“如今陛下召见,臣只好冒着‘欺君罔上’、‘妖言惑众’的罪名,冒死上奏。”
他的话一说完,那钦天监的监正和其他属官博士吓得连忙下跪。这五官灵台郎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官员,自然是没有面圣的机会的,可他身为钦天监监正,一个五官灵台郎都能发现的情况,他却没有发现,甚至要到皇帝来询问才禀报“雹灾”之事,怎能叫他不惶恐?
这穿着道袍的灵台郎年纪不大,只有二十七八岁的样子,却口齿清晰,心怀宽广,倒是引起了楚睿的兴趣。
他踱到这灵台郎的面前,正色问道:“你说,北方有大雪,关外下的更大?”
灵台郎又将头叩地,不敢直视圣言,但口中却说着肯定的答复:“是,圣上。夜空无星,尘烟直上,北方云中带青,应有大雪。”
楚睿看了李茂一眼。李茂也笑着捻了捻须。
“你这灵台郎,倒有本事。”
朝廷明文规定了知情不报的后果,可是这究竟什么才算是“情节严重”,什么是“情节不严重”,这就无非是上官定夺的事情了。
好在老天长眼,这几年都没有什么大灾大难,因此事丢官的,还没有几个。
前朝时,中原大旱,胡人横征暴敛,致使民乱,荆南民众揭竿而起,这才成就了大楚的基业。大旱持续了三四年,直到大楚建立后的第二年才结束。而后这十年,风调雨顺,没有什么灾情,就连黄河都没有决过堤,越发让人相信大“楚”才是天定的正统,有苍天护庇。
十年了,这最大的灾也不过是某个小县地动,压塌了一些房子。朝廷连派专人赈灾都不用,当地开仓放粮,再以修补房屋代替徭役,就能解决自行解决灾情。
歌功颂德的人多了,就连楚睿也觉得自己真是天命所归,每年祭天祭地,都越发虔诚。
马上就要过年,各地恨不得报上个“瑞雪兆丰年”才好,此时发生雪灾,怕是两地的百姓连年都过不好了。
李茂听得堂侄的话,再算算受灾的时间,心中暗骂了一声,即刻就进了书房,匆匆写了一折,揣着就走。
“你和我去趟‘微霜堂’。”
李茂心中也满是焦急,若真有瞒报,那就不止是冻死牛羊的事情了!通州人口不少,位置重要;汾州有不少马场,大楚产马的地方本就不多,这些马场里的多是各地遴选出的优异马种,在汾州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的,此时大雪……
他可是管着兵部的,这战马也算是武备的一种!
李钧满心以为叔父得到消息,应该是立即进宫才对,谁知道李茂揣着折子,带着他绕过游廊,穿过几道门,去了西园。
绕一圈,又回来了。
“微霜堂”里,杜进和齐耀正在看着两个孩子的功课,最近天冷,天亮的也晚,他们便把两个孩子上午上课的时间改的晚了一些。
“李锐最近的功课写的越发有深意,真不敢想象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写出来的话。可惜他进学的时候晚了点,要是我们二人早一点进府,说不定大楚第一个十四岁的状元……”
“先生!先生!”
齐耀皱起眉头,这书童好生吵闹,就算是国子监的学生,进“微霜堂”也不敢如此大呼小叫。看样子最近一段时间他管的太松,倒让他这书童越发没规矩了。
“先生!国公老爷来了!还带着李府的堂少爷!”书童跑的飞快,刚刚声音还在老远的地方,瞬间就已经近在耳畔了。
“这位信国公,不会真把我们当成那种私塾先生了吧?先是李锐,后又来了李铭,再后来无数国子监学生也来讨教,现在可好,连个堂侄都要带过来见见,说不定又是要我们照拂一二的。”齐耀笑着摇头,“不成,不成,我可不想累死。我得找个地方躲躲。”
昨日李锐和李铭都因这侄少爷告了假,他自然是知道什么人进了府。
他和杜进原本就不是为了谋生而选择教导李锐的,这杂务一多,难免不悦。
杜进笑着齐耀的惫懒:“你那书童那么大声的叫‘先生’,怕是整个西园都听见了。此时明辉兄想装不在,也得要信国公相信才行。那位李钧是进京赶考的,学问应该不差,我们提点一二,替他看看题卷就是,哪里要我们费多少神,明辉兄你也太夸张了。”
“自是不能和东升兄比,东升兄原本就做惯了先生,我在家连自己子侄都不耐烦教,若不是看李锐资质不错,李铭也天生聪慧,怕是早就萌生了去意。”齐耀把暖炉往怀里再塞了塞,“哎,这位国公一来,我的手炉就要放下来啰。”
抱着手炉和别人说话,除非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不然是很失礼的。这大冷天,不能抱着暖炉,可真是遗憾。
说话间,李茂的身影已经出现在院门前。齐耀和杜进站起身,走出堂屋去迎接信国公。
只见信国公李茂身后跟着一个黑皮方脸的魁梧书生,长得浓眉大眼,倒是精神。只是那书生穿着一身靛蓝色的锦缎棉袍,倒越发显得黑了。
齐耀看着可乐,忍不住抽了抽嘴角。
李茂见两位先生出门迎接,赶紧连声道:“两位先生无须多礼,外面天冷,我们进屋说话。”说完就继续往里走。
齐耀和杜进一看,这李茂看起来挺急,似乎不是来介绍侄子的?两人心中疑惑,脚下却不停,跟着李茂,也不紧不慢地进了屋。
李茂进了李锐和李铭上课的屋子,从怀中掏出折子,递给杜进。
“先生是通州人士,应该比较了解通州的情况。我这堂侄在年前进京,遇见通州、汾州大雪成灾,疑惑京中无人知晓,遂问询与我……”
杜进听到“下雪”,心里就咯噔一声响。
杜进年少的时候,通州也曾下过大雪,那场雪冻死了不少人。而后牛棚压倒,牛羊被压死,这时都是一家有牛十家租借,那么多耕牛被冻死或压死,导致第二年春种之时无牛可用,只好用人耕种。
人力不足之时,有壮丁的人家还好,壮丁少的人家只有看着田地荒废,或多花费些钱粮请人来种,第二年过的极苦。
待他看过帖子,脸色越来越阴沉,齐耀不知帖子里写的是什么,不免露出好奇的神色。
李茂到“微霜堂”来,正是因为这位杜进先生原是通州人士。
通州靠北,位在要冲之地,一直是京城连接北面和西面的重要州府。而汾州地广人稀,若是受灾,反倒没有通州的情况危急。可是汾州有马,又产铁,若是出现大规模的伤亡,他管着朝廷的武备,日子也不会好过。
杜进看完帖子,把帖子递给了齐耀,对李茂正色说道:
“通州府原本管着全州上下总务的,正是贵府的姻亲,现任吏部尚书的张宁张大人。”
李茂点头,“这事我自然知道。”
“只是张大人考核为上上,提调回京以后,接任张大人的,乃是通州原右参政的袁班。此人熬了十余年,方才升任通州主官,掌得一地之权,怕是担心年底报灾,倒丢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官位,便想等上一等,看看雪灾情况如何。只是后来雪越下越大,道路被封,他不想瞒报,也只能瞒了。毕竟这雪灾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倒是没有地动或者蝗灾来的严重。”
杜进在通州时正任的是张宁的幕僚,自是对张宁的属官都十分熟悉。
“此人性格刚愎,才干虽有,却听不得人劝,又喜爱结交世族。若瞒报,倒真是像他会做出的事。”
“通州记录在册的有六万三千户,口二十万有余,若是算上隐户,怕是更多。”杜进说道:“若贵府侄少爷所言无误,那灾情一定很严重。因为通州不比其他地方,乃是北方通往京城的要道,如今竟没有人知晓,肯定是道路受阻,禽鸟不飞,讯息不通的缘故。”
“依两位先生之见,我该如何做呢?”李茂诚恳求教。
“如今,国公大人最好及早上报,同时再派人先去通州、汾州等地查探一番,弄清受灾的程度和范围。此事必须趁早,真要拖到除夕以后,不知有多少人家家破人亡,再也无法过年了。”
“小生有一事不知,不知几位先生可否解答?”李钧一脸迷茫,心中有惑,不由得问出口来。照理说他的叔父向他人问策,他最好是不要插嘴的,可是他心中藏不住事,有话就说,倒将所有人注意吸引到身上来。
此事正是李钧发现并报与李茂的,杜进和李茂自然是随他提问。
“我上京时,也见过不少京中为官的世族家人运送年货上京,那应该是北方庄子里出产的毛皮山珍等野物,照理说,若路中受阻,京中应该有不少人家得知大雪之事,为何竟没有一人通报?”
“这……”杜进看了一眼齐耀,“齐兄……”
“你不必避讳我,我家虽是荆南大族,可是我家的庄子都在南面,年货和孝敬两个月前就已经入了京,自是不知。”齐耀把折子放在桌上,收起一贯的嬉笑表情。
“你这书生心善,我便答你的疑惑。”
“这其一,受灾的多是贫苦百姓,达官贵族、世族大家的府邸乃是砖石土木筑成,不易被雪压坏,就算死了一些牲畜,也算不上伤筋动骨;”
“这其二,世族庇护的隐户众多,这原本只是先皇安抚世族的做法,却已经成了大楚最大的危机。这些隐户平日里将田地归于世族中有爵位功名之人的名下,躲避田税,在丰收之年自是有许多好处,可一旦受灾,朝廷必要彻查受灾人口,按户赈灾,这些隐户虽也受灾,却不在平民的户籍之中,当然得不到救济。”
“世族只管收租收税,自然是不会管救济的事情的,这些隐户若心中不平,难免生事。大族还好,为了产生事端,怕是会拿出钱粮来安抚,可是一些小的世族为了化解矛盾,恐怕巴不得统统都不要赈灾为好……”
齐耀见李钧脸色铁青,心中叹了句年轻气盛,继续说道:“这就是其三了,通州世族林立,却都算不得大族,平日里谁也不服谁。这世上的事,通常都是声音一多,反而什么都做不成的。”
“那新上任的州官在通州熬了那么多年,和许多世家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反倒不敢轻举妄动,这一耽搁,延误了上报的时机,局面变得更加厉害,索性当成道路受阻,无法上报,说不定反而能逃过丢官的一劫……”
“说到底,无非就是‘利益’二字罢了。”李茂收起折子。
他正了正衣冠,向齐耀慎重说道:“此事,还望先生相助。”
齐耀挑了挑眉,“我一介白衣,有什么可襄助的地方?”
“先生的兄长乃是国子监祭酒,侄儿又是国子监掌议。国子监学生众多,必有留在京中没有归家之人。这其中若有通州或汾州的,家乡受灾,一定是极为担心。此时通、汾两州想要瞒着灾情,但纸包不住火,一定有漏出去的地方,我想要先生做的,就是让火烧的更旺些。”
李茂拱了拱手,“自古士林掌握着舆论的喉舌,若民情激愤,朝廷就不得不做出表示。赈灾之事刻不容缓,可要是再派人查看,现在河流结冰,大雪封路,必定耗时漫长,若再在朝堂上扯皮,一来二去,还不知道要拖多久。”
李钧听得叔父的话,惊讶地合不拢嘴。
这就是所谓的“因势利导”吗?这这这这这……这些大人们的脑子究竟都是怎么长的?
“一到天灾之时,隐户之事就会暴露出来。圣上担心隐户的问题已久,此事正是发动的最好时机。只是我一人毕竟力量薄弱,思虑不周,还望两位先生教我。”
李茂虽然才能平庸,却不会因为自己不聪明而故作聪明。
这几个月来,他也渐渐想明白了,他是信国公,有些事不需要亲力亲为,他只要做好皇帝手中的剑,剑指何处,他便指向何处就是。如何荡平忧患,自然有许多其他志同道合之人一起去做。
就算没有志同道合之人,当今圣上是他最大的依仗,心甘情愿为陛下排忧解难之人难道还找不到吗?
世族虽势大,可他们吃的太饱了,却让别人饿着,天长日久,自然有许多人不满。
齐耀听到李茂的话,心中也是暗暗吃惊。
这位新任的信国公李茂,在昔日李蒙叱咤年轻一辈之时,只是他身后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一个普通少年,既没有惊人的才能,也没有过人的志向,甚至连英俊的相貌都没有,任何人说到他,只能做出一个“朴实”的评价。
李蒙任中书侍郎,随侍君王左右的时候,李茂身上甚至连个官职都没有。
结果这大半年来,信国公府虽然风头正盛,却都和这李茂一点关系都没有。射玦和中秋夜的事是邱老太君的手笔,三国演义和“三国杀”是已故的李硕所作,反倒更衬托了李茂“虎父犬子”的形象。
可他虽然没有什么做的十分精彩的地方,但这一年来,错处却也是一点都没有。他在政事上也很谨慎,丝毫没有落下任何可以给世族派抓到把柄的地方。
如今他只是略略提到隐户,这位信国公就马上想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而且已经在考虑如何借此事扩大影响,让圣上找到处理隐户的名义了。
他甚至还考虑到如何将局势变的更加急迫,让这些世族们连拖延的时间都没有。
此人也许在学问和人情事故上真的表现平平,可是在把握局势上和体察上意上,却不见得比那些老狐狸差多少。他明明知道自己出身大族,却依然敢于向他问策,透露自己想做的事,甚至还向他求助,该说他胆大呢,还是自信?
这是李茂隐藏在“庸人”面具之下的才能码?
此番他进信国公府,还真是进对了。
见齐耀并不说话,李茂也不心急,只站在一旁等待。
过得半响,齐耀这才轻轻点了点头。
“信国公只管上奏吧。此事我会和家兄商议。”
李茂得到了齐耀的答复,大喜过望,向齐耀拱了拱身,大赞道:“先生高德,李茂替这么多受灾的百姓先行谢过。我这就进宫去。”
皇宫内,皇帝楚睿听到本应在家休沐的李茂求见,奇怪地问了问少监。
“可问了是因何事求见?”
“说是有折子上奏,因今日没有上朝,所以只得在宫门外求见。”
楚睿知道李茂为人,并不是冒进之人,此番入宫,怕真有什么急事,连忙召见。
等李茂进了书房,递上折子,楚睿还在考虑是什么事。
待他看完折子,心中大怒,他本是隐忍自持之人,见到李茂折中所言,依然还是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
“这袁班,怎么敢,怎么敢!!!”楚睿咬牙切齿地道:“五天了,受灾五天,朕竟然没有得到一点消息!该杀!”
“陛下,此时不应该追究什么人的责任,而是应该考虑赈灾的问题。”李锐来之前已经正如他教训他那侄儿一般,详细思考过该如何去说,所以从容不迫道:“陛下一直忧心隐户的问题,此事倒是一个动作的好时机。”
“哦,此话怎讲?”
李锐不紧不慢地把两位先生的分析复述给皇帝听,其中还夹杂着不少他自己的见解。
“……雪灾之事,半是天灾,半是人祸。官员不敢上报,自然是怕丢官,世族不敢上报,却是为了那些隐户。陛下不如先搁下惩治那些隐瞒不报之官的罪责,先极力赈灾,那些隐户受雪灾影响,损失极重,自然有人会铤而走险。到时候借此发作,便可以把隐户一事彻底彻查。”
“隐户之所以难办,无非是那些百姓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可是一旦赈灾的钱粮动人,他们自己就会先跳出来表露身份。到时候陛下只要下旨,愿意回复原户籍的一概既往不咎,且会发放良田,与其耕种,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敢站出来。”
李茂没有说准备让齐耀挑动舆论的事情,但只是说到隐户一事,就已经足够让楚睿动容了。
“好,好好,信国公一心为公,朕甚是欢喜。信国公有大才,是朕先前轻忽了!”楚睿大喜之下,对李茂连连夸赞。
“臣不敢居功,此时乃是臣府上两位先生的分析,臣只是集思广益,略加整理而已。此外,臣的堂侄进京途中依然不忘观察民情,也值得夸奖。”李茂知道自己的本事,就算他说这全是他想出来的,也没有人信,索性把身后辅佐提议之人全部推出来,大家一起得功,也算是他的报答。
“此外,臣的堂侄还担心一事。最近天象不好,臣的堂侄在荆南老家时,也曾见过这样怪异的天象,而后不久就有了雹灾。臣担心京中出现雹灾,此事应该找天文博士细细询问才是。京中若有天灾,怕有损君威。”
“原来茂公的家里还藏着诸葛先生。此事若能完美实施,人人当赏!”这一场雪灾,却因为可以解决楚睿多年盘桓在心头的症结,而让他觉得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
“此事关联甚广,还需细细筹划才是。唔,这雹灾也是问题……”
楚睿连发几道谕旨,宣了钦天监、户部尚书和曾任通州布政使的张宁一起来紫宸宫的书房问政。
钦天监的官员最先赶来。他们最近日观天象,心中早有疑惑,这时闻得皇帝宣召,监正立刻点了天文博士和五官灵台郎一起觐见。
楚睿见监正早有所备,心中猜测李茂堂侄的猜测恐怕不假,再一仔细询问,监正的回答果然佐证了答案。
“陛下,我们此次前来正是要禀报此事。北面云层厚重,黑中带红,且无风无雨,不像是下雪,到像是要下冰雹的天象。而且看这乌云压城的态势,冰雹恐怕还不小。”监正若心中没有成竹,是不会贸然禀报的。灾事不怕报大,若是到时候灾小,那就是圣上恩德感天,若是灾大,也怪不着钦天监,他们毕竟是人,不是神。
楚睿一听真有冰雹,立刻让书记官记下,准备明日上朝时向百官问策。
此时钦天监的一位五官郎突然跪下,道是有奏要报。那监正心中不悦,正想替他开口,皇帝却开了口:
“你且说来。”
“启禀陛下,这京城里恐有雹灾,但更大的天灾怕是在入夏之时。”这位五官郎是道士出身,因为长于天象变化,占定吉凶,被特点到钦天监里来的。
“此话怎讲?难道你真的能掐会算不成?”楚睿虽然相信天文历法,天时天象,却不相信占卜鬼神之事,此时听到这五官郎有危言耸听之嫌,心中先生了不满。
“并非臣能掐会算。而是臣观天象,北方似有雪灾,如今京城又有冰雹,这是洪涝之象。我大楚建国以来,风调雨顺,这自然是天命所归,上苍眷顾,但大凡大旱之后不久,必有洪灾,此乃天地间‘此消彼长’的道理。阴阳平衡,水土共济,大旱过后这么多年都没有洪灾,实属奇迹,可如今天象异常,怕是这洪水明年就要来了。”
五官郎心中也十分害怕,他在前几年时就担心有大的洪灾,日日检测着各地的水情以及天象的变化,可是这么多年过去,天象并无异常,各地的水位到了夏季虽有增长,却远没到洪涝的地步。
现如今,他日夜观察天象,料定北方有大雪,尤其关外的牧民,恐怕更是无法过冬,心中甚是担心。山中积雪融化,必会造成水位上涨,再加上春日多雨,这一来,夏季怕是要频发水灾了。
他把心中担忧一一说来,又继续说道:“若关外大雪,那些蛮人没有了来年生存的希望,就会冒死在边关劫掠。这又是一处危险。自古天象变化,和人象也息息相关。臣一想到这些险象环生的场景,不免夙夜忧叹。只是臣官小言微,这一切又只是臣的推断……”
“如今陛下召见,臣只好冒着‘欺君罔上’、‘妖言惑众’的罪名,冒死上奏。”
他的话一说完,那钦天监的监正和其他属官博士吓得连忙下跪。这五官灵台郎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官员,自然是没有面圣的机会的,可他身为钦天监监正,一个五官灵台郎都能发现的情况,他却没有发现,甚至要到皇帝来询问才禀报“雹灾”之事,怎能叫他不惶恐?
这穿着道袍的灵台郎年纪不大,只有二十七八岁的样子,却口齿清晰,心怀宽广,倒是引起了楚睿的兴趣。
他踱到这灵台郎的面前,正色问道:“你说,北方有大雪,关外下的更大?”
灵台郎又将头叩地,不敢直视圣言,但口中却说着肯定的答复:“是,圣上。夜空无星,尘烟直上,北方云中带青,应有大雪。”
楚睿看了李茂一眼。李茂也笑着捻了捻须。
“你这灵台郎,倒有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