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九章 往事秘辛
看着雄姿英发的王羽,张辽的心情很是复杂。
他本来只是来走个过场,从会盟中,看看中原形势的走向,以做出对并州军未来规划的判断。完全没想到会被一个大馅饼砸到头上,进而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这一切,都是眼前这位少年促成的。
作为吕布最为倚重的左右手,张辽当然知道自家君侯和眼前这位少年豪杰的恩怨,从后者出道扬名开始,纠缠至今。并州军之所以反出洛阳,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军,同样也是拜王羽所赐。
不过,他却不像侯成等人那样,对王羽愤恨不已,整天念叨着,恨不得寝其皮食其肉。
兵者诡道也,战场上本来就没有留情面的余地,无所不用极才是常态。君侯会屡次中计,也只能说他的性格被人吃的太透,所以才被玩弄在股掌之上。
怨,也只能怨自己考虑的不够周全,劝不动君侯,没有尽到臣僚的义务了。
对于王羽,张辽的态度是三分敬佩,七分警惕,哪怕王羽的提案看似对并州军一点坏处都没有,也让他感到非常不安,可左思右想,却怎么都想不出此举当中到底蕴含了什么玄机。
他皱着眉头不说话,王羽主动开口,很关切的问道:“文远兄,莫非贵军有何难处,不能成行?”
“确是有些小难处,河东来洛阳路途虽不算远,但沿途的补给……”张辽认为,与其自己冥思苦想,莫不如用言语试探,对方虽然是个狡计百出的,但自己也不象自家君侯一样,只崇尚以力破巧,对计谋什么的都不屑一顾,结果却屡屡上当。
“承蒙君侯高义,举荐我家将军驻守洛阳,也让兄弟们有了个落脚点,辽不胜感激。然则,并州军马不少,洛阳屡经乱离之后,已经不复往日繁华,钱粮未必足够,辽感激之余,心中却也不无烦忧。”
并州军确实需要个落脚点。河东虽然不错,但最肥沃的几块地盘都被人白波军给占了。开战的话,并州军依仗的是士卒精锐程度高,白波仗的则是人多,而且,他们是地头蛇,又齐心,最关键的是,这些人一点都不冲动。
并州军初至河东,摆出了疲惫不堪的态势,本想吸引白波军大举来攻,在野战中击溃对方主力,进而席卷河东。
谁知白波军根本就不接招,他们在第一时间收缩了防线,甚至将治所安邑都拱手让了出来,只是坚壁厚垒的摆出了死守,拼消耗的架势。
并州军最怕的就是拼消耗,不然吕布也不会一直对董卓忍气吞声,没有好处的时候,打仗也不肯出力。
找地盘,洛阳也不是最好的选择,这里四面受敌,但怎么也比在河东不上不下的吊着强,问题就是王羽有没有在背后搞鬼。
张辽决定,来个狮子大开口,试探王羽的反应,是恼羞成怒,还是殷勤如故,又或有其他的反应。
“这事简单。”王羽很大方的一摆手,道:“羽在河东颇有几分人缘,等下与杨校尉商量一下,让他通融一下,借温侯几万斛粮食,已壮形色便是。至于洛阳,文远兄,待西凉军一退,百姓就会返城了,何忧之有?”
张辽一边凝神静听,一边仔细观察着王羽的神色,却看不出半点作伪的端详。可若说王羽突然变成至诚君子了,也不可能啊,并州军在此人身上吃的亏还不够多吗?
“王君侯,辽有一事不明……”试探没起到作用,张辽决定单刀直入,用言语兜圈子,确实不是他的长项。
王羽从容一笑道:“但说无妨。”
“温侯的脾气,你应该很清楚,他已经认定了你这个对手,就算你让出洛阳,给予粮草,他也不会领你的情,顶多就是在与你对敌之前,把人情还给你罢了。温侯的本领你应该知道,你对我并州军似乎也是早就心存忌惮……你就不怕养虎为患吗?”
王羽之所以把并州军推上台面,主要就是想卖个人情,弥补一下之前的嫌隙,说白了,就是他对还没死心,一直记着收服并州军这茬。
但现在,他却遇上了点小麻烦,张辽不是不解释的吕布,此人智勇双全,不是个好糊弄的人。他的质问非常犀利,很难回答。
王羽的回答若含糊不清,只会让张辽的警惕心更强,说不定还会多了几分鄙夷;正面回答,就很考校本事了,如何把意图隐约的表达出来,还不引起对方的反感,这可是个技术活儿。
如果有可能的话,王羽更想让贾诩出面,不过,那样以来,诚意就有点不够了。
“实不相瞒,羽对温侯,以及文远、循义各位兄长一向都是敬仰有加的,奈何造化弄人,羽与各位站在了敌对的立场上,羽心中也是感慨莫名,故而一直存了促使温侯弃暗投明,与某并肩作战的心思。”
王羽长叹道:“人难胜天,羽虽多方设法,但阴差阳错之下,还是棋差一招,在洛阳与温侯彻底反目。不过,既然各位和羽一样,都是心存忠义之念,将来总有再见之时。温侯的性子虽执拗,却也敌不过岁月匆匆,几年后再见,说不定温侯的气也就平了。”
“就算没有,天下英雄如此众多,羽也谈不上是在养虎为患,文远兄,你说呢?”
张辽默然点头,他明白王羽的意思了。
这个少年正在春风得意之时,却并不狂妄,没有放几年后就一统中原的狂言,但却有一种天下大势尽在掌控之中的自信,使得张辽平添了几分好感。
“好,君侯雪中送炭的情义,辽便记下了。将来若再有相见之时,即便温侯不喜,辽也当以今日之情提醒于他,但两军阵前,辽却是不会手下容情的。”
“那是自然。”
送人情这种事,最忌讳的就是挟恩望报,东西还没送出手,就在盘算未来的收益了。王羽本来也没指望能得到什么实质性的承诺,他要的就是张辽的好感,给将来再见做个伏笔罢了。
张辽或许认为,洛阳与青州相隔极远,中原的形势也是瞬息万变,但根据王羽目前掌握的情报,历史的大势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出现,有多大改变。
袁绍已经基本取得了冀州士人的支持,就差最后一步,就能入主冀州了;曹操借黑山军入侵东郡的势头,入主兖州征程,也已是箭在弦上;袁术和刘表的蜜月期彻底结束,只待洛阳事了,他就会将孙坚的大军调回,开始南郡攻略……群雄的选择和归属都有其必然性,除非自己直接参与进去,否则很难发生太大的改变。
吕布和并州军的轨迹已经改变了,但王羽有种感觉,他们迟早还是会走上相同的道路,再次来到自己面前。
当然,他也不能确定事情一定会发生,但正如沙场争雄一样,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最吸引人的东西,比一切尽在掌控之中还有趣得多。
自己要做的,不是操控别人的诡计,而是专心于自己的既定方略,在山海之间的那块土地上,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成为席卷天下的基石。
……和其他诸侯使者一样,确定了意向后,张辽也匆匆离去了。
其他人走的急,王羽并不意外,没有天子的洛阳,对诸侯们的吸引力就没多大了。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赶快完成正在进行中的计划,以应对自己有可能带来的军事压力。
但徐州使者陈珪的匆忙离开,让他有种不太好的预感,以他和陶谦的关系,徐州人不是应该很友善才对吗?可现在看来,陶谦的态度,似乎并没有得到徐州上下的认可。
“小天……君侯!”杨奉一直留到了最后,态度也一如既往的恭敬。
“恭喜君侯,名扬天下,又得天子信重,迟早能成为大汉朝的擎天栋梁啊!得知您的身份之后,兄弟们都高兴坏了,小李子和糊涂两个,喝了好多酒,醉了一天一夜,起身后,就闹着要来洛阳投奔您,我和老韩好劝歹劝才给劝住了……”
“当日那五百儿郎,跟在君侯身边,也是屡建奇功,名声大噪,小李子羡慕得眼睛都红了,做梦的时候都在呓语,只恨当日没能追随在君侯身边……”
听着杨奉的述说,想起白波诸帅的音容,王羽心中也泛起了一阵暖意,并肩作战而来的男儿友情,是岁月也难以抹去的。
叙了一会子旧,杨奉迟疑着问道:“君侯,您何不留在洛阳呢?或者干脆去关中,白波近十万兄弟,都愿意为您效死……您这一去,我等又该当如何适从?”
杨奉确实很茫然,得知王羽的真正身份之后,白波上下一片欢腾,都觉得有了这么个大靠山,前途一片光明,谁想到王羽竟然弃了洛阳,回返老家,做起了青州刺史。
青州,对于他这个土生土长的河东人来说,是个太过遥远,只存在于传说中的一个存在。白波军的人太多,不可能舍了乡土,跟随而去,就算想也做不到,这么多人的大迁徙,需要的时间和补给将是非常恐怖的数字,谁也不可能承担得起。
“你们只要坚守原地就可以了,平安的活下去,不正是你们的期望吗?至于将来,呵呵,乱世总是会结束的,只要坚守本心,还怕没有再见之期吗?”
河东这支力量,王羽其实也挺舍不得的,但这么多人,他不可能尽数带走的。
说起来,他目前的队伍就已经很庞大了,要不是姑丈胡母班拍着胸脯保证说,胡、王两家的家业,短期内可以供养这支近万人的部队,王羽可能就得另做打算了。
杨奉也知道留不下王羽,他也不多纠缠,话锋一转,提起了另一个话题:“君侯可知,当日兄弟们为何称你为小天师?”
“呃,”王羽下意识回答道:“不是因为大贤良师么?”
“是,也不是。”杨奉不置可否的摇摇头,“君侯去青州赴任,想必也是要收拢当地黄巾的,但青州黄巾跟其他地方的黄巾大不一样……”
杨奉对青州本身没多少了解,说的自然不如陈珪那么详细,他是从另一个角度解释的。
“青州的渠帅,都是原本就拥众数千或数万,雄霸一方,待各地黄巾举事后,才易帜加入的,就算当日大贤良师在时,也无法驱使自如,与他们类似的,还有黑山那些人……所以,当日大贤良师兄弟在冀州被官军围攻,形势危殆,黑山、青州的两路人马才会按兵不动的。”
“这两支黄巾算不上是黄巾,也没有统一的指挥,都是各行其是,大贤良师故去后,他的弟子之中,有几个有见地的,分别到了黑山和青州,意欲将两地的黄巾统合起来,齐心合力,再谋大事。”
“到黑山的是张牛角的义子褚飛燕,到青州的,则是一个被称作小天师的,大贤良师的亲传弟子……听说此人道法高深,尽得大贤良师真传,故而兄弟们当日才这样称呼君侯……”
“君侯若要收服青州黄巾,或可从此人身上着手,都是为了太平道的大业,何必兵戎相见?”
小天师?
张角亲传弟子?
这事儿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王羽很惊讶,他只知道青州黄巾就是后来的青州军,觉得既然曹操能收服,自己这个小天师应该更容易,所以才盯上了青州,谁想这里面还有不少故事呢。
(未完待续)
他本来只是来走个过场,从会盟中,看看中原形势的走向,以做出对并州军未来规划的判断。完全没想到会被一个大馅饼砸到头上,进而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这一切,都是眼前这位少年促成的。
作为吕布最为倚重的左右手,张辽当然知道自家君侯和眼前这位少年豪杰的恩怨,从后者出道扬名开始,纠缠至今。并州军之所以反出洛阳,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军,同样也是拜王羽所赐。
不过,他却不像侯成等人那样,对王羽愤恨不已,整天念叨着,恨不得寝其皮食其肉。
兵者诡道也,战场上本来就没有留情面的余地,无所不用极才是常态。君侯会屡次中计,也只能说他的性格被人吃的太透,所以才被玩弄在股掌之上。
怨,也只能怨自己考虑的不够周全,劝不动君侯,没有尽到臣僚的义务了。
对于王羽,张辽的态度是三分敬佩,七分警惕,哪怕王羽的提案看似对并州军一点坏处都没有,也让他感到非常不安,可左思右想,却怎么都想不出此举当中到底蕴含了什么玄机。
他皱着眉头不说话,王羽主动开口,很关切的问道:“文远兄,莫非贵军有何难处,不能成行?”
“确是有些小难处,河东来洛阳路途虽不算远,但沿途的补给……”张辽认为,与其自己冥思苦想,莫不如用言语试探,对方虽然是个狡计百出的,但自己也不象自家君侯一样,只崇尚以力破巧,对计谋什么的都不屑一顾,结果却屡屡上当。
“承蒙君侯高义,举荐我家将军驻守洛阳,也让兄弟们有了个落脚点,辽不胜感激。然则,并州军马不少,洛阳屡经乱离之后,已经不复往日繁华,钱粮未必足够,辽感激之余,心中却也不无烦忧。”
并州军确实需要个落脚点。河东虽然不错,但最肥沃的几块地盘都被人白波军给占了。开战的话,并州军依仗的是士卒精锐程度高,白波仗的则是人多,而且,他们是地头蛇,又齐心,最关键的是,这些人一点都不冲动。
并州军初至河东,摆出了疲惫不堪的态势,本想吸引白波军大举来攻,在野战中击溃对方主力,进而席卷河东。
谁知白波军根本就不接招,他们在第一时间收缩了防线,甚至将治所安邑都拱手让了出来,只是坚壁厚垒的摆出了死守,拼消耗的架势。
并州军最怕的就是拼消耗,不然吕布也不会一直对董卓忍气吞声,没有好处的时候,打仗也不肯出力。
找地盘,洛阳也不是最好的选择,这里四面受敌,但怎么也比在河东不上不下的吊着强,问题就是王羽有没有在背后搞鬼。
张辽决定,来个狮子大开口,试探王羽的反应,是恼羞成怒,还是殷勤如故,又或有其他的反应。
“这事简单。”王羽很大方的一摆手,道:“羽在河东颇有几分人缘,等下与杨校尉商量一下,让他通融一下,借温侯几万斛粮食,已壮形色便是。至于洛阳,文远兄,待西凉军一退,百姓就会返城了,何忧之有?”
张辽一边凝神静听,一边仔细观察着王羽的神色,却看不出半点作伪的端详。可若说王羽突然变成至诚君子了,也不可能啊,并州军在此人身上吃的亏还不够多吗?
“王君侯,辽有一事不明……”试探没起到作用,张辽决定单刀直入,用言语兜圈子,确实不是他的长项。
王羽从容一笑道:“但说无妨。”
“温侯的脾气,你应该很清楚,他已经认定了你这个对手,就算你让出洛阳,给予粮草,他也不会领你的情,顶多就是在与你对敌之前,把人情还给你罢了。温侯的本领你应该知道,你对我并州军似乎也是早就心存忌惮……你就不怕养虎为患吗?”
王羽之所以把并州军推上台面,主要就是想卖个人情,弥补一下之前的嫌隙,说白了,就是他对还没死心,一直记着收服并州军这茬。
但现在,他却遇上了点小麻烦,张辽不是不解释的吕布,此人智勇双全,不是个好糊弄的人。他的质问非常犀利,很难回答。
王羽的回答若含糊不清,只会让张辽的警惕心更强,说不定还会多了几分鄙夷;正面回答,就很考校本事了,如何把意图隐约的表达出来,还不引起对方的反感,这可是个技术活儿。
如果有可能的话,王羽更想让贾诩出面,不过,那样以来,诚意就有点不够了。
“实不相瞒,羽对温侯,以及文远、循义各位兄长一向都是敬仰有加的,奈何造化弄人,羽与各位站在了敌对的立场上,羽心中也是感慨莫名,故而一直存了促使温侯弃暗投明,与某并肩作战的心思。”
王羽长叹道:“人难胜天,羽虽多方设法,但阴差阳错之下,还是棋差一招,在洛阳与温侯彻底反目。不过,既然各位和羽一样,都是心存忠义之念,将来总有再见之时。温侯的性子虽执拗,却也敌不过岁月匆匆,几年后再见,说不定温侯的气也就平了。”
“就算没有,天下英雄如此众多,羽也谈不上是在养虎为患,文远兄,你说呢?”
张辽默然点头,他明白王羽的意思了。
这个少年正在春风得意之时,却并不狂妄,没有放几年后就一统中原的狂言,但却有一种天下大势尽在掌控之中的自信,使得张辽平添了几分好感。
“好,君侯雪中送炭的情义,辽便记下了。将来若再有相见之时,即便温侯不喜,辽也当以今日之情提醒于他,但两军阵前,辽却是不会手下容情的。”
“那是自然。”
送人情这种事,最忌讳的就是挟恩望报,东西还没送出手,就在盘算未来的收益了。王羽本来也没指望能得到什么实质性的承诺,他要的就是张辽的好感,给将来再见做个伏笔罢了。
张辽或许认为,洛阳与青州相隔极远,中原的形势也是瞬息万变,但根据王羽目前掌握的情报,历史的大势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出现,有多大改变。
袁绍已经基本取得了冀州士人的支持,就差最后一步,就能入主冀州了;曹操借黑山军入侵东郡的势头,入主兖州征程,也已是箭在弦上;袁术和刘表的蜜月期彻底结束,只待洛阳事了,他就会将孙坚的大军调回,开始南郡攻略……群雄的选择和归属都有其必然性,除非自己直接参与进去,否则很难发生太大的改变。
吕布和并州军的轨迹已经改变了,但王羽有种感觉,他们迟早还是会走上相同的道路,再次来到自己面前。
当然,他也不能确定事情一定会发生,但正如沙场争雄一样,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最吸引人的东西,比一切尽在掌控之中还有趣得多。
自己要做的,不是操控别人的诡计,而是专心于自己的既定方略,在山海之间的那块土地上,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成为席卷天下的基石。
……和其他诸侯使者一样,确定了意向后,张辽也匆匆离去了。
其他人走的急,王羽并不意外,没有天子的洛阳,对诸侯们的吸引力就没多大了。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赶快完成正在进行中的计划,以应对自己有可能带来的军事压力。
但徐州使者陈珪的匆忙离开,让他有种不太好的预感,以他和陶谦的关系,徐州人不是应该很友善才对吗?可现在看来,陶谦的态度,似乎并没有得到徐州上下的认可。
“小天……君侯!”杨奉一直留到了最后,态度也一如既往的恭敬。
“恭喜君侯,名扬天下,又得天子信重,迟早能成为大汉朝的擎天栋梁啊!得知您的身份之后,兄弟们都高兴坏了,小李子和糊涂两个,喝了好多酒,醉了一天一夜,起身后,就闹着要来洛阳投奔您,我和老韩好劝歹劝才给劝住了……”
“当日那五百儿郎,跟在君侯身边,也是屡建奇功,名声大噪,小李子羡慕得眼睛都红了,做梦的时候都在呓语,只恨当日没能追随在君侯身边……”
听着杨奉的述说,想起白波诸帅的音容,王羽心中也泛起了一阵暖意,并肩作战而来的男儿友情,是岁月也难以抹去的。
叙了一会子旧,杨奉迟疑着问道:“君侯,您何不留在洛阳呢?或者干脆去关中,白波近十万兄弟,都愿意为您效死……您这一去,我等又该当如何适从?”
杨奉确实很茫然,得知王羽的真正身份之后,白波上下一片欢腾,都觉得有了这么个大靠山,前途一片光明,谁想到王羽竟然弃了洛阳,回返老家,做起了青州刺史。
青州,对于他这个土生土长的河东人来说,是个太过遥远,只存在于传说中的一个存在。白波军的人太多,不可能舍了乡土,跟随而去,就算想也做不到,这么多人的大迁徙,需要的时间和补给将是非常恐怖的数字,谁也不可能承担得起。
“你们只要坚守原地就可以了,平安的活下去,不正是你们的期望吗?至于将来,呵呵,乱世总是会结束的,只要坚守本心,还怕没有再见之期吗?”
河东这支力量,王羽其实也挺舍不得的,但这么多人,他不可能尽数带走的。
说起来,他目前的队伍就已经很庞大了,要不是姑丈胡母班拍着胸脯保证说,胡、王两家的家业,短期内可以供养这支近万人的部队,王羽可能就得另做打算了。
杨奉也知道留不下王羽,他也不多纠缠,话锋一转,提起了另一个话题:“君侯可知,当日兄弟们为何称你为小天师?”
“呃,”王羽下意识回答道:“不是因为大贤良师么?”
“是,也不是。”杨奉不置可否的摇摇头,“君侯去青州赴任,想必也是要收拢当地黄巾的,但青州黄巾跟其他地方的黄巾大不一样……”
杨奉对青州本身没多少了解,说的自然不如陈珪那么详细,他是从另一个角度解释的。
“青州的渠帅,都是原本就拥众数千或数万,雄霸一方,待各地黄巾举事后,才易帜加入的,就算当日大贤良师在时,也无法驱使自如,与他们类似的,还有黑山那些人……所以,当日大贤良师兄弟在冀州被官军围攻,形势危殆,黑山、青州的两路人马才会按兵不动的。”
“这两支黄巾算不上是黄巾,也没有统一的指挥,都是各行其是,大贤良师故去后,他的弟子之中,有几个有见地的,分别到了黑山和青州,意欲将两地的黄巾统合起来,齐心合力,再谋大事。”
“到黑山的是张牛角的义子褚飛燕,到青州的,则是一个被称作小天师的,大贤良师的亲传弟子……听说此人道法高深,尽得大贤良师真传,故而兄弟们当日才这样称呼君侯……”
“君侯若要收服青州黄巾,或可从此人身上着手,都是为了太平道的大业,何必兵戎相见?”
小天师?
张角亲传弟子?
这事儿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王羽很惊讶,他只知道青州黄巾就是后来的青州军,觉得既然曹操能收服,自己这个小天师应该更容易,所以才盯上了青州,谁想这里面还有不少故事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