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一章 只重实惠
王羽当然是来真的。
当皇帝,是个看起来很美,其实很没意思的差事。
没错,当皇帝可以留名后世,可仔细数一数,除了鞑清那些被辫子戏粉饰出来的所谓‘明君’之外,华夏这几千年,有几个皇帝享受了好名声的?
勤劳的明太祖,在后世留下的是无数骂名;雄才大略的明成祖,也同样没捞着任何好处;至于形象本来就很模糊的明武宗正德,就更是不用提了,一个颇具开创性,魄力十足的皇帝,在后世生生的变成了昏君的代名词。就算是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在后人眼中,也是和秦始皇一样,被当成了残暴而又无谋的暴君一流。
倒是篡位**的司马氏父子;弑兄囚父的唐太宗;荒淫无度的唐明皇;对内残暴镇压,对外卑躬屈膝的鞑清帝王们,在后世的名声都很好。因为他们很擅长使用权术和士大夫们做交易,因此能换取史官们的笔墨粉饰,令后人们顶礼膜拜。
王羽不喜欢权术,他自己不会用,也不想让子孙们专门学这个,所以,他对因当皇帝而来的名声一点都不在意。
若是权术玩不好,那就更糟糕了,华夏历史上多得是傀儡皇帝,想到自己的子孙被人当初傀儡摆弄,却只能忍气吞声,王羽对当皇帝就更没热情了。
不过,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件事不是他自己不想就可以了的。
徐庶从河东返回后,曾在密谈中里提及,包括潘璋、马忠,以及白波诸将,私下里都以各自的方式,向他问及过这个问题。
等今天王修等人再一说,王羽惊讶的发现,原来不光是军中,将军幕府同样涌动着类似的暗流。
可以想象,他若不及时采取对策,任由这股暗流涌动着,等到下一场大胜之后,说不定就要上演群起拥立,黄袍加身这种戏码了。光是这样还不可怕,青州军往普通军阀的方向滑落才是个大问题,特别是权术方面。
权术是什么?
王羽的理解就是,分析人心,权衡利弊,算计自己人的手段和套路。王羽一直不崇尚这个,但围绕着称帝与否这个中心,幕府内部已经有了这种倾向,特别是王修提出的那几个问题。
王羽觉得前世华夏最大的悲剧,就是将权术发展得巅峰造极。这门学问固然博大精深,令许多人孜孜以求,但对社会进步却起不到任何帮助。
想想看,一个官吏比例占了总人口百分之二三的国家,行政效率的低下却是倒着排的,这种奇葩现象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当官的一天都在琢磨自己人,没几个真正干活的。
如果治政首重权术的毛病改不掉,无论他当皇帝与否,引进多少后世才有的新技术,建立多么完善的政法体制,都挽救不了华夏的千秋万代。
顶多就是像历史上的那几位开国君主一样,开始雄起一下,等到二世、三世往下一传,很快就萎靡不振了。
力量都消耗在内部倾轧了,还能雄霸天下?曹操就是最好的借鉴和教训。若非他晚年光琢磨着怎么谋朝篡位,怎么会连中原都打下了,却拿区区的西川和江东没办法?
正如王羽所说,他想要的是一个传承千秋万代的强汉,而不是换汤不换药的新齐。
厅堂内静悄悄的,只有群臣略显沉重的呼吸声在回响,掉落一根针,都会显得很刺耳。
良久,一把稚气尚存的清朗声音响起:“骠骑将军的心胸,实在令人敬佩。可是,将军有没有想过,若是这番话传出去,将来有人挟持天子,乔诏令使将军,将军该如何自处?董卓一直没有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认为您意在天下,可将来……”
诸葛亮不太想承认,可确实有那么一瞬间,他被王羽的雄浑魄力给镇住了。王朝帝业,说放就放,和横扫天下,成就霸业相比,给人的震撼是同样的。古今多少豪杰,有几个能看穿这一步,在门槛上坚定的把门锁上呢?
仗着心中不服输的精神和自信,他勉强收敛了心神,提出了质疑。可连他自己都没察觉到,他提问时的质问意味已经比先前淡了很多,倒像是从幕僚的角度,帮主公出谋划策,拾遗补缺一般。
不过,他这一问倒是大有道理。
王羽一贯是自诩忠臣的,但各路诸侯也都差不多是这么做的,他的行为并不显眼。董卓也不会自讨没趣,拿天子做幌子来骚扰他。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事,也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天子被挟持,威望本来就下降很多了,如果没事就搞一封圣旨出去,被人拒旨,久而久之,天子剩下的那点威望也就不复存在了。
明朝皇帝的中旨就是这样,开国时节,皇帝下旨就是下旨,谁敢违被就等着挨收拾吧。等后来有了内阁,有了大学士的票拟,皇帝的中旨就不好使了。大臣们不但不会因为抗旨受到惩罚,反而会因为抗旨得到荣耀。
董卓要是自以为有了圣旨就横扫一切,那他就等着天子变废纸吧。
事实上,董卓在面临关东诸侯围攻的时候,就动用过圣旨这个大杀器,结果圣旨被抗了不说,要是没有王羽搅局,他派去的五个使者都要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诸侯们表面忠于汉室,但谁也不傻,会明知圣旨有问题,对自己不利,还凛然遵从吗?
挟天子,令诸侯的最好办法,就是顺水推舟。比如历史上,公孙瓒和袁绍在河北激战,最后打得僵持不下,谁也不能压倒谁,董卓一封圣旨过去,两家顺势罢兵,天子表面上的威望有所增长,两家诸侯也停止了一场无谓的争斗,算是三赢了。
然而,这是在面对假忠臣时的规律,如果王羽先前那番话传出去,并以此作为青州军行动的基本准则,事情就有所不同了。
既然自诩忠臣,对圣旨就应该保持尊重,抗旨一次,就是自己打一次自己的脸。久而久之,王羽好容易累计的名声就完蛋了。
董卓不是笨蛋,他不会看不到这一点,对青州这个最具威胁的敌人,他也应该不吝于使用最大的杀器,拼个两败俱伤。
至于说将天子夺过来,王羽在洛阳错过了一次机会,这次解救白波的行动,更是断绝了青州争夺天子的最后一丝希望。
兵力再强,离这么远,也是鞭长莫及啊。
“本将乃是当今天子亲口敕封的骠骑将军,冠军侯,有代天巡狩,征讨不臣的资格!”
王羽向西面拱拱手,朗声答道:“天子蒙尘,旨意皆出权臣之手,就算本将不奉旨意,又何损于本将的威望?至少,本将辖下的军民对此是不会有什么疑虑的。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诸葛亮的思路开始混乱了。
王羽的话很简单,意思也很明了,总结起来就是这么几件事:第一,他不当皇帝,要忠于大汉;第二,他这个忠臣不要天子;第三,他不接天子的旨意,是因为天子之前给了他一个应用度很广的敕命,只要他不奉旨,他就可以干任何他相干的事,和皇帝没两样……
将这几件事归纳一下,总结起来就是:王羽要在中枢之外另起炉灶,但名义上还是大汉的臣子,对天子没有丝毫不敬的意思。再往白里说,就是王羽要施行皇帝的权利,而不要皇帝的那个名头。
很复杂,也很简单。
诸葛亮限于年纪,一时间思路有些乱。但青州众臣可都是老江湖了,特别是贾诩、田丰这二位,一听王羽这话,眼睛就亮了。
这个只取实惠,不理会名义的做法,符合王羽一贯的作风。不称帝,但同样可以放开手脚,这比将天子攥在手里还方便。
就算是董卓,要圣旨的时候,还得去皇宫走一趟呢,好歹得让皇帝盖个戳不是?王羽这边就简单多了,代天巡狩么,和天子亲至是一样的,只要王羽说了,就可以当做圣旨来用,而且还不会像董卓那样,搞得声名狼藉。
近在咫尺的权臣,和在外面的权臣,天子会对哪个观感更好呢?当然是远交近攻啊。
众臣纷纷颔首,有会于心。
王修试探着问道:“那么,主公,年号的事是不是……”
“就定为‘开元’二字吧。”王羽想了想,从记忆中找出了一个名字。。
“开元……通宝?”王修在嘴里反复默念几遍,眼睛渐渐的亮了,抚掌笑道:“妙,妙不可言!”
开元就是开创新纪元的意思,当年号也可以,当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一样很合适,还能与青州新政全面推行保持一致,实在是再恰当不过。
“今后的政务流程就是,本将和幕府来决定总体战略方向,各官署制订政令细节,然后向民间公示,得到反馈后,加以修正改进,最后将完成本交予本将审核,由本将确认后,代天子颁下令旨。施行后,也可以继续修改增进……”
王羽将自己一直在思考着的政令模式宣之于众。
他当然不会急功近利的去搞**,搞些选举之类的花把式出来,那不现实。但他认为,政务也不能向从前那样僵化,更不能让当官的整天琢磨权术,或者损公肥私那些事。
他最终选择的,是一个相对灵活,时刻都在变化中的体制。最终会演变成什么样,他现在也不得而知,但至少在现阶段,青州的官吏们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实务当中了。
这就是他的作风,只要实惠,不图虚名。(未完待续。)
当皇帝,是个看起来很美,其实很没意思的差事。
没错,当皇帝可以留名后世,可仔细数一数,除了鞑清那些被辫子戏粉饰出来的所谓‘明君’之外,华夏这几千年,有几个皇帝享受了好名声的?
勤劳的明太祖,在后世留下的是无数骂名;雄才大略的明成祖,也同样没捞着任何好处;至于形象本来就很模糊的明武宗正德,就更是不用提了,一个颇具开创性,魄力十足的皇帝,在后世生生的变成了昏君的代名词。就算是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在后人眼中,也是和秦始皇一样,被当成了残暴而又无谋的暴君一流。
倒是篡位**的司马氏父子;弑兄囚父的唐太宗;荒淫无度的唐明皇;对内残暴镇压,对外卑躬屈膝的鞑清帝王们,在后世的名声都很好。因为他们很擅长使用权术和士大夫们做交易,因此能换取史官们的笔墨粉饰,令后人们顶礼膜拜。
王羽不喜欢权术,他自己不会用,也不想让子孙们专门学这个,所以,他对因当皇帝而来的名声一点都不在意。
若是权术玩不好,那就更糟糕了,华夏历史上多得是傀儡皇帝,想到自己的子孙被人当初傀儡摆弄,却只能忍气吞声,王羽对当皇帝就更没热情了。
不过,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件事不是他自己不想就可以了的。
徐庶从河东返回后,曾在密谈中里提及,包括潘璋、马忠,以及白波诸将,私下里都以各自的方式,向他问及过这个问题。
等今天王修等人再一说,王羽惊讶的发现,原来不光是军中,将军幕府同样涌动着类似的暗流。
可以想象,他若不及时采取对策,任由这股暗流涌动着,等到下一场大胜之后,说不定就要上演群起拥立,黄袍加身这种戏码了。光是这样还不可怕,青州军往普通军阀的方向滑落才是个大问题,特别是权术方面。
权术是什么?
王羽的理解就是,分析人心,权衡利弊,算计自己人的手段和套路。王羽一直不崇尚这个,但围绕着称帝与否这个中心,幕府内部已经有了这种倾向,特别是王修提出的那几个问题。
王羽觉得前世华夏最大的悲剧,就是将权术发展得巅峰造极。这门学问固然博大精深,令许多人孜孜以求,但对社会进步却起不到任何帮助。
想想看,一个官吏比例占了总人口百分之二三的国家,行政效率的低下却是倒着排的,这种奇葩现象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当官的一天都在琢磨自己人,没几个真正干活的。
如果治政首重权术的毛病改不掉,无论他当皇帝与否,引进多少后世才有的新技术,建立多么完善的政法体制,都挽救不了华夏的千秋万代。
顶多就是像历史上的那几位开国君主一样,开始雄起一下,等到二世、三世往下一传,很快就萎靡不振了。
力量都消耗在内部倾轧了,还能雄霸天下?曹操就是最好的借鉴和教训。若非他晚年光琢磨着怎么谋朝篡位,怎么会连中原都打下了,却拿区区的西川和江东没办法?
正如王羽所说,他想要的是一个传承千秋万代的强汉,而不是换汤不换药的新齐。
厅堂内静悄悄的,只有群臣略显沉重的呼吸声在回响,掉落一根针,都会显得很刺耳。
良久,一把稚气尚存的清朗声音响起:“骠骑将军的心胸,实在令人敬佩。可是,将军有没有想过,若是这番话传出去,将来有人挟持天子,乔诏令使将军,将军该如何自处?董卓一直没有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认为您意在天下,可将来……”
诸葛亮不太想承认,可确实有那么一瞬间,他被王羽的雄浑魄力给镇住了。王朝帝业,说放就放,和横扫天下,成就霸业相比,给人的震撼是同样的。古今多少豪杰,有几个能看穿这一步,在门槛上坚定的把门锁上呢?
仗着心中不服输的精神和自信,他勉强收敛了心神,提出了质疑。可连他自己都没察觉到,他提问时的质问意味已经比先前淡了很多,倒像是从幕僚的角度,帮主公出谋划策,拾遗补缺一般。
不过,他这一问倒是大有道理。
王羽一贯是自诩忠臣的,但各路诸侯也都差不多是这么做的,他的行为并不显眼。董卓也不会自讨没趣,拿天子做幌子来骚扰他。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事,也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天子被挟持,威望本来就下降很多了,如果没事就搞一封圣旨出去,被人拒旨,久而久之,天子剩下的那点威望也就不复存在了。
明朝皇帝的中旨就是这样,开国时节,皇帝下旨就是下旨,谁敢违被就等着挨收拾吧。等后来有了内阁,有了大学士的票拟,皇帝的中旨就不好使了。大臣们不但不会因为抗旨受到惩罚,反而会因为抗旨得到荣耀。
董卓要是自以为有了圣旨就横扫一切,那他就等着天子变废纸吧。
事实上,董卓在面临关东诸侯围攻的时候,就动用过圣旨这个大杀器,结果圣旨被抗了不说,要是没有王羽搅局,他派去的五个使者都要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诸侯们表面忠于汉室,但谁也不傻,会明知圣旨有问题,对自己不利,还凛然遵从吗?
挟天子,令诸侯的最好办法,就是顺水推舟。比如历史上,公孙瓒和袁绍在河北激战,最后打得僵持不下,谁也不能压倒谁,董卓一封圣旨过去,两家顺势罢兵,天子表面上的威望有所增长,两家诸侯也停止了一场无谓的争斗,算是三赢了。
然而,这是在面对假忠臣时的规律,如果王羽先前那番话传出去,并以此作为青州军行动的基本准则,事情就有所不同了。
既然自诩忠臣,对圣旨就应该保持尊重,抗旨一次,就是自己打一次自己的脸。久而久之,王羽好容易累计的名声就完蛋了。
董卓不是笨蛋,他不会看不到这一点,对青州这个最具威胁的敌人,他也应该不吝于使用最大的杀器,拼个两败俱伤。
至于说将天子夺过来,王羽在洛阳错过了一次机会,这次解救白波的行动,更是断绝了青州争夺天子的最后一丝希望。
兵力再强,离这么远,也是鞭长莫及啊。
“本将乃是当今天子亲口敕封的骠骑将军,冠军侯,有代天巡狩,征讨不臣的资格!”
王羽向西面拱拱手,朗声答道:“天子蒙尘,旨意皆出权臣之手,就算本将不奉旨意,又何损于本将的威望?至少,本将辖下的军民对此是不会有什么疑虑的。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诸葛亮的思路开始混乱了。
王羽的话很简单,意思也很明了,总结起来就是这么几件事:第一,他不当皇帝,要忠于大汉;第二,他这个忠臣不要天子;第三,他不接天子的旨意,是因为天子之前给了他一个应用度很广的敕命,只要他不奉旨,他就可以干任何他相干的事,和皇帝没两样……
将这几件事归纳一下,总结起来就是:王羽要在中枢之外另起炉灶,但名义上还是大汉的臣子,对天子没有丝毫不敬的意思。再往白里说,就是王羽要施行皇帝的权利,而不要皇帝的那个名头。
很复杂,也很简单。
诸葛亮限于年纪,一时间思路有些乱。但青州众臣可都是老江湖了,特别是贾诩、田丰这二位,一听王羽这话,眼睛就亮了。
这个只取实惠,不理会名义的做法,符合王羽一贯的作风。不称帝,但同样可以放开手脚,这比将天子攥在手里还方便。
就算是董卓,要圣旨的时候,还得去皇宫走一趟呢,好歹得让皇帝盖个戳不是?王羽这边就简单多了,代天巡狩么,和天子亲至是一样的,只要王羽说了,就可以当做圣旨来用,而且还不会像董卓那样,搞得声名狼藉。
近在咫尺的权臣,和在外面的权臣,天子会对哪个观感更好呢?当然是远交近攻啊。
众臣纷纷颔首,有会于心。
王修试探着问道:“那么,主公,年号的事是不是……”
“就定为‘开元’二字吧。”王羽想了想,从记忆中找出了一个名字。。
“开元……通宝?”王修在嘴里反复默念几遍,眼睛渐渐的亮了,抚掌笑道:“妙,妙不可言!”
开元就是开创新纪元的意思,当年号也可以,当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一样很合适,还能与青州新政全面推行保持一致,实在是再恰当不过。
“今后的政务流程就是,本将和幕府来决定总体战略方向,各官署制订政令细节,然后向民间公示,得到反馈后,加以修正改进,最后将完成本交予本将审核,由本将确认后,代天子颁下令旨。施行后,也可以继续修改增进……”
王羽将自己一直在思考着的政令模式宣之于众。
他当然不会急功近利的去搞**,搞些选举之类的花把式出来,那不现实。但他认为,政务也不能向从前那样僵化,更不能让当官的整天琢磨权术,或者损公肥私那些事。
他最终选择的,是一个相对灵活,时刻都在变化中的体制。最终会演变成什么样,他现在也不得而知,但至少在现阶段,青州的官吏们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实务当中了。
这就是他的作风,只要实惠,不图虚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