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留路村名的来历
乌由县里的弃老地,就设在迷林里。
之所以要设在这里,是因为陈运来老两口遇神仙指点,在迷林里享受了几百年神仙生活的故事,已经在当地传开了。人们认为,把老人送到里面,不一定就是死,说不定还能像陈运来老两口一样,过上神仙般的好日子呢。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位老人六十岁了,到了被遗弃的年龄。他的儿子和孙子商量好,把老人家装在筐子里,用杠子抬着慢慢地向迷林的方向走去。
那时,这里的人烟还很稀少,各村里也没有直达迷林的田间路。人们为了走近道,路途中不断要通过一片片浓密的大树林,有时不得不分开灌木丛前进。每到这时,老人就从筐子里伸出手,一个劲儿地“噼里啪啦”析断路旁的树枝。
他的孙子见了,不解地问道:“爷爷,您是不是想到迷林以后,再打算回村子里去,所以沿途弄断树枝做个标记呀?”
爷爷回答说:“傻孩子,你说些什么呀?爷爷已经是被遗弃的人啦!根本没想过要回村子。我折断这些树枝,全都是为了给你们作路标啊,为的是让你们在回村子的时候,不至于迷路!”
儿子和孙子听了后,不由得热泪盈眶。停住脚步放下筐,抱着老人的脑袋,放声大哭,异口同声地哀求说:“父亲(爷爷),请您宽恕我们吧!”
爷爷说:“你们不要这样,这没有什么。谁都知道不是你们的过错。这个风俗已经在我们这里流传了上百年,好几辈儿老人都是这样被送往迷林的。我一点也不埋怨你们。好啦,好啦,我们赶紧赶路吧,你们还要回去呢!”
在老人的催促下,老少三代,父亲、儿子、孙子,又默默地往前走。
当他们来到留谷村的时候,听说这里离迷林还有几里路,儿子便来到一家饭店,要了几个像样的饭菜,让父亲吃人世间的最后一次午饭。
吃饭其间,儿子捡耳朵闻听了关于留谷村村名的来历,十分佩服那个不知名的善良忠厚的老太太。由此又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儿子孙子在抛弃他,还为儿子孙子操心着想。心想:这样善良的老人,应该和那个老太太一样青史留名才对,而不应该被遗弃。迷林里有没有日月神山,谁也不知道,毕竟是父子爷孙生离死别,痛彻心扉啊。
儿子想着想着,眼泪“噗噗”地留下来。
老人见了,说:“你不要这样难过,人总有一死,你们只要把日子过好了,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听了父亲这话,儿子更加伤心了。心想:这么宽厚仁慈的父亲,说什么也不能把他抛弃了。情急之中,忽然想出了一个大胆的办法,做出了一个由此而改变弃老风俗的重大决定:
他在留谷村边上买了一处宅院,挖了个地窖,让父亲藏进去。然后把全家都搬来住。对外说是舍不得让父亲一个人待在迷林里,这里离着近,思念时就到迷林边上看看。如果被人发现了的话,就说是老人自己跑回来的。这样,家里人、族长、知县,也就都脱了干系。
老人起先不干,后来被说动了。于是,儿子和孙子,人不知鬼不觉地把老人藏在地窖里,瞒着官府偷偷地供养他。
这个时候,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争斗不断。一天,邻诸侯国派来使者,要胡舟诸侯国的人们解答三个难题。如果解答不出,他们将出兵灭亡胡舟侯国。
第一个难题是:他们送来了颜色相同、大小一样的两条蛇。让胡舟侯国的人辨别:“哪一条是公蛇,哪一条是母蛇?”
于是,许多人聚拢来,看着这两条蛇,歪着脑袋苦思冥想。“哟,这可不好办呀。”猜来猜去,没有一个人能辨别出雌雄,都感到头痛。
要是解答不出来,这将是胡侯国的一大耻辱,也可能遭到灭国之祸。国王为难了,就在侯国内到处贴了招贤榜,征募贤者来解决。
老人的孙子听说了此事,告诉给了藏在地窖里的爷爷。爷爷听了后说:“这算什么!在客厅里铺上丝棉,让两条蛇在上面爬爬看。其中一条趴在那儿不动,另一条则慢吞吞地往外爬。往外爬的是公蛇,老老实实趴着不动的是母蛇。”
孙子把这话禀告了本国的官员。官员听了也很高兴,立即原封不动地回答了出难题的那个侯国。第一个难题就这样解决了,免受了一场耻辱。
紧接着,邻国又出了第二个难题。他们送来了削得颜色、形状和粗细都相同的两根仅有三尺长,好象挺稀罕的木棍。要胡舟侯国人区别:“哪一根是树根底部的老木棍,哪一根是前梢的嫩木棍?而且要指出每一根哪一端是前梢,哪一端是树根?”
这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解答得出来。
老人的孙子听说了,又去问他爷爷。
“我当是什么?原来是这么一点儿小事。”爷爷说:“把两根木棍同时扔进长流不息的河里,先浮起来的是嫩木棍,后浮起来或者沉下去的是老木棍。经流水一冲,朝前的一端是前梢,坠后的一端是树根。”
第二个难题又顺利地破解了。
第三次,邻国使者送来一颗圆玉石,它透剔玲珑,内中有一个七弯八曲的小孔。让胡舟国的人们用一根细线,从小孔的一边穿到另一边。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摇头叹息,都没有主意了。
老人的孙儿回到家来,又把此事告诉给了地窖里的爷爷。爷爷听了后,告诉孙子说:“在孔眼的一头涂上蜜糖,然后把线系在蚂蚁的腰上,让蚂蚁从孔眼的另一头爬进去,线也就穿过去啦。”
孙子告诉给了官员,官员照这办法一试,果然灵验。
当胡舟侯国破解了这三道难题后,邻国的国王很佩服,说:“胡舟侯国是一个聪明人云集的国家,不可小觑!”打那以后,就再也不敢出难题为难胡舟国了。
胡舟侯国王要重奖这位为国家解决危难的智者。于是把老人的孙子传了来。一看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问道:“你年纪不大,是怎样解答那些难题的呢?”
老人的孙子并没有直接回答国王的话,而是反问道::“我解决了邻国提出的难题,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国王是不是要重奖我?”
“这个自然。不过,在颁布奖励之前,你一定要告诉我,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老人的孙子又答非所问,说:“如果我用您给我的重奖,换取您赦免我一家无罪的赦免令,能不能行呢?”。
“可以。你说吧。”国王求知心切,立即答应了。
老人的孙子照实情回答说:“老实说,我家地窖里藏着我六十岁的爷爷。我实在不忍心把爷爷扔到迷林里,就把他老人家安置在地窖里养活着。碰巧,国王您贴榜招贤解答难题,我就去地窖向爷爷请教。这三道难题都是我爷爷教给我这么说的。”
国王听了以后,很受感动,心想:老年人有丰富的阅历,积累了一生的经验和智慧,应该受到爱护才对。“弃老令”虽然传承了上百年,现在看来,是个错误的举措。既然是错的,那就从我做起,立即改正。
这个醒悟了的胡舟侯国国王,对老人的孙子说:“你们一家做得对!老人阅历广,经验多,有用处,抛弃是不对的。”立即赦免老人一家无罪。
此后不久,国王颁布了一道“尊老令”:在胡舟侯国,老年人不但不再遭到遗弃,而且加倍地受到尊重。
天下的儿女千差万别。孝顺的儿女们,都很拥护国王新颁布的“尊老令”;也有不守孝道的,嫌老人光吃不干活,还想和过去那样,遗弃老人。因为有“尊老令”的颁布,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遗弃。就把陈运来老俩口,在迷林里的“日月神山”里享福几百年的故事,喧嚷的无以附加。一是为了让老人心甘情愿地到那里去“享福”,二是为自己的遗弃老人行为,蒙上一层“关爱”的色彩。
后来,官府知道了这件事后,便在民间制止这个故事流传。一旦听到有人讲,一律逮捕入狱关禁闭。以防老年人意志不坚决而被诱惑。也为了制止一些不良小人犯罪。
官府为了消除故事痕迹,还把与陈运来老两口有关的留谷村,改名留路村。目的是为了表彰老人的聪明才智和善良厚道,在被遗弃的路上,还为儿孙着想,折断树枝为儿孙留回路。
再后来,迷林北面住上了人家。当时,迷林的花野雀很多,人们嫌迷林名字不吉利,又有官府禁止传播关于陈运来老两口进迷林的故事之说,便根据这一现象,给迷林更名野雀林,村名也因此索名为野雀林村。
其实,这里也暗含着讽刺之意:陈运来老两口贪心不足,最后变成了花野雀。子子孙孙在树林里捉害虫,成了这片树林的卫士。(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18wenku.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之所以要设在这里,是因为陈运来老两口遇神仙指点,在迷林里享受了几百年神仙生活的故事,已经在当地传开了。人们认为,把老人送到里面,不一定就是死,说不定还能像陈运来老两口一样,过上神仙般的好日子呢。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位老人六十岁了,到了被遗弃的年龄。他的儿子和孙子商量好,把老人家装在筐子里,用杠子抬着慢慢地向迷林的方向走去。
那时,这里的人烟还很稀少,各村里也没有直达迷林的田间路。人们为了走近道,路途中不断要通过一片片浓密的大树林,有时不得不分开灌木丛前进。每到这时,老人就从筐子里伸出手,一个劲儿地“噼里啪啦”析断路旁的树枝。
他的孙子见了,不解地问道:“爷爷,您是不是想到迷林以后,再打算回村子里去,所以沿途弄断树枝做个标记呀?”
爷爷回答说:“傻孩子,你说些什么呀?爷爷已经是被遗弃的人啦!根本没想过要回村子。我折断这些树枝,全都是为了给你们作路标啊,为的是让你们在回村子的时候,不至于迷路!”
儿子和孙子听了后,不由得热泪盈眶。停住脚步放下筐,抱着老人的脑袋,放声大哭,异口同声地哀求说:“父亲(爷爷),请您宽恕我们吧!”
爷爷说:“你们不要这样,这没有什么。谁都知道不是你们的过错。这个风俗已经在我们这里流传了上百年,好几辈儿老人都是这样被送往迷林的。我一点也不埋怨你们。好啦,好啦,我们赶紧赶路吧,你们还要回去呢!”
在老人的催促下,老少三代,父亲、儿子、孙子,又默默地往前走。
当他们来到留谷村的时候,听说这里离迷林还有几里路,儿子便来到一家饭店,要了几个像样的饭菜,让父亲吃人世间的最后一次午饭。
吃饭其间,儿子捡耳朵闻听了关于留谷村村名的来历,十分佩服那个不知名的善良忠厚的老太太。由此又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儿子孙子在抛弃他,还为儿子孙子操心着想。心想:这样善良的老人,应该和那个老太太一样青史留名才对,而不应该被遗弃。迷林里有没有日月神山,谁也不知道,毕竟是父子爷孙生离死别,痛彻心扉啊。
儿子想着想着,眼泪“噗噗”地留下来。
老人见了,说:“你不要这样难过,人总有一死,你们只要把日子过好了,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听了父亲这话,儿子更加伤心了。心想:这么宽厚仁慈的父亲,说什么也不能把他抛弃了。情急之中,忽然想出了一个大胆的办法,做出了一个由此而改变弃老风俗的重大决定:
他在留谷村边上买了一处宅院,挖了个地窖,让父亲藏进去。然后把全家都搬来住。对外说是舍不得让父亲一个人待在迷林里,这里离着近,思念时就到迷林边上看看。如果被人发现了的话,就说是老人自己跑回来的。这样,家里人、族长、知县,也就都脱了干系。
老人起先不干,后来被说动了。于是,儿子和孙子,人不知鬼不觉地把老人藏在地窖里,瞒着官府偷偷地供养他。
这个时候,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争斗不断。一天,邻诸侯国派来使者,要胡舟诸侯国的人们解答三个难题。如果解答不出,他们将出兵灭亡胡舟侯国。
第一个难题是:他们送来了颜色相同、大小一样的两条蛇。让胡舟侯国的人辨别:“哪一条是公蛇,哪一条是母蛇?”
于是,许多人聚拢来,看着这两条蛇,歪着脑袋苦思冥想。“哟,这可不好办呀。”猜来猜去,没有一个人能辨别出雌雄,都感到头痛。
要是解答不出来,这将是胡侯国的一大耻辱,也可能遭到灭国之祸。国王为难了,就在侯国内到处贴了招贤榜,征募贤者来解决。
老人的孙子听说了此事,告诉给了藏在地窖里的爷爷。爷爷听了后说:“这算什么!在客厅里铺上丝棉,让两条蛇在上面爬爬看。其中一条趴在那儿不动,另一条则慢吞吞地往外爬。往外爬的是公蛇,老老实实趴着不动的是母蛇。”
孙子把这话禀告了本国的官员。官员听了也很高兴,立即原封不动地回答了出难题的那个侯国。第一个难题就这样解决了,免受了一场耻辱。
紧接着,邻国又出了第二个难题。他们送来了削得颜色、形状和粗细都相同的两根仅有三尺长,好象挺稀罕的木棍。要胡舟侯国人区别:“哪一根是树根底部的老木棍,哪一根是前梢的嫩木棍?而且要指出每一根哪一端是前梢,哪一端是树根?”
这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解答得出来。
老人的孙子听说了,又去问他爷爷。
“我当是什么?原来是这么一点儿小事。”爷爷说:“把两根木棍同时扔进长流不息的河里,先浮起来的是嫩木棍,后浮起来或者沉下去的是老木棍。经流水一冲,朝前的一端是前梢,坠后的一端是树根。”
第二个难题又顺利地破解了。
第三次,邻国使者送来一颗圆玉石,它透剔玲珑,内中有一个七弯八曲的小孔。让胡舟国的人们用一根细线,从小孔的一边穿到另一边。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摇头叹息,都没有主意了。
老人的孙儿回到家来,又把此事告诉给了地窖里的爷爷。爷爷听了后,告诉孙子说:“在孔眼的一头涂上蜜糖,然后把线系在蚂蚁的腰上,让蚂蚁从孔眼的另一头爬进去,线也就穿过去啦。”
孙子告诉给了官员,官员照这办法一试,果然灵验。
当胡舟侯国破解了这三道难题后,邻国的国王很佩服,说:“胡舟侯国是一个聪明人云集的国家,不可小觑!”打那以后,就再也不敢出难题为难胡舟国了。
胡舟侯国王要重奖这位为国家解决危难的智者。于是把老人的孙子传了来。一看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问道:“你年纪不大,是怎样解答那些难题的呢?”
老人的孙子并没有直接回答国王的话,而是反问道::“我解决了邻国提出的难题,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国王是不是要重奖我?”
“这个自然。不过,在颁布奖励之前,你一定要告诉我,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老人的孙子又答非所问,说:“如果我用您给我的重奖,换取您赦免我一家无罪的赦免令,能不能行呢?”。
“可以。你说吧。”国王求知心切,立即答应了。
老人的孙子照实情回答说:“老实说,我家地窖里藏着我六十岁的爷爷。我实在不忍心把爷爷扔到迷林里,就把他老人家安置在地窖里养活着。碰巧,国王您贴榜招贤解答难题,我就去地窖向爷爷请教。这三道难题都是我爷爷教给我这么说的。”
国王听了以后,很受感动,心想:老年人有丰富的阅历,积累了一生的经验和智慧,应该受到爱护才对。“弃老令”虽然传承了上百年,现在看来,是个错误的举措。既然是错的,那就从我做起,立即改正。
这个醒悟了的胡舟侯国国王,对老人的孙子说:“你们一家做得对!老人阅历广,经验多,有用处,抛弃是不对的。”立即赦免老人一家无罪。
此后不久,国王颁布了一道“尊老令”:在胡舟侯国,老年人不但不再遭到遗弃,而且加倍地受到尊重。
天下的儿女千差万别。孝顺的儿女们,都很拥护国王新颁布的“尊老令”;也有不守孝道的,嫌老人光吃不干活,还想和过去那样,遗弃老人。因为有“尊老令”的颁布,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遗弃。就把陈运来老俩口,在迷林里的“日月神山”里享福几百年的故事,喧嚷的无以附加。一是为了让老人心甘情愿地到那里去“享福”,二是为自己的遗弃老人行为,蒙上一层“关爱”的色彩。
后来,官府知道了这件事后,便在民间制止这个故事流传。一旦听到有人讲,一律逮捕入狱关禁闭。以防老年人意志不坚决而被诱惑。也为了制止一些不良小人犯罪。
官府为了消除故事痕迹,还把与陈运来老两口有关的留谷村,改名留路村。目的是为了表彰老人的聪明才智和善良厚道,在被遗弃的路上,还为儿孙着想,折断树枝为儿孙留回路。
再后来,迷林北面住上了人家。当时,迷林的花野雀很多,人们嫌迷林名字不吉利,又有官府禁止传播关于陈运来老两口进迷林的故事之说,便根据这一现象,给迷林更名野雀林,村名也因此索名为野雀林村。
其实,这里也暗含着讽刺之意:陈运来老两口贪心不足,最后变成了花野雀。子子孙孙在树林里捉害虫,成了这片树林的卫士。(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18wenku.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