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且说蜀王剑走偏锋的操作效果不错, 看上去是搏到了一点圣心, 皇帝不但很快首肯了, 没几天, 还下诏礼部让研究一下具体怎么给蜀王选出个合适的儿媳妇了。
不过, 不足之处在于, 这操作很易效仿。
潞王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儿子多呀,足足六个,总能挑出个把适龄的来跟风蜀王。
他的封地河南离着京城更近, 礼部还没把方案研究出来,潞王依样画葫芦的奏章已经飞马送到京了,并且他表的忠心分量还更足——他到婚龄的儿子有两个, 自谦自己眼光一般, 这两个儿媳妇,都求皇帝给他掌掌眼。
远在蜀地的蜀王作何感想暂不可知, 这一下子, 是给朝廷找了个小小的麻烦。
本来只要选一个未来的郡王妃, 现在好了, 要选三个——并且这里面还很可能要出个将来的太子妃乃至皇后, 朝廷不能不慎重一些。
礼部为此请求皇帝,最好再派个协同的部门一起来操持这件事, 本来从前朝廷按需配发宗室媳妇的时候也不是礼部独自甄选的,实际上是由宗人府牵头, 礼部协理。
但当时的宗人府和现在也不一样, 当时宗人府的宗人令都由诸王担任,后来随着分藩,渐渐转为由勋戚大臣摄府事,再后来,宗人府所管辖的事务进一步缩水,基本都挂到了礼部名下,宗人府实际就剩个名头了。
如今的宗人府,连自家整理个玉牒都要从翰林院临时抽调人手,别提还能帮礼部的忙了。
给蜀王潞王选儿媳妇这事呢,皇帝打从内心是没有多么重视的,看在这里面有一个将来可能变成自己儿媳妇的份上,才交待给礼部,自觉面子情上是很过得去了,谁知礼部谨慎,见潞王也掺和进来,形势有点不分明,不愿意独自承担这个责任,要再拉一个下来——礼部尚书上书的理由也很充分,本来从前就不是礼部自己选的啊,经验不足么。
这一拉,皇帝有点烦了:多大点事?选个宗室媳妇,至于要两个中枢部门一起办,多少国家大事还忙不过来。
皇帝就要驳回去,不过被内阁拦了一下,几位阁老劝说之后,最终折中成再派个勋戚大臣去总领,这个人选没费多少工夫,定成了承恩公。
承恩公府是先元太后即皇帝母亲的娘家,老承恩公已逝,如今承爵的是先元太后的哥哥,皇帝的舅舅,由他出这个头,各方都没甚话好讲,礼部尤其满意——就算哪里不妥,皇帝亲舅舅也有份,要么大家一起怪,要么就一团和气,糊弄过去算了。
事情到这里,本该差不多了,可是赶巧,方伯爷被亲爹方老伯爷训了一顿,意识到肥差虽好,然而望梅不能真的止渴,总算醒悟了一点,打算通通门路,先凑合找样差事干着了。
他一眼就盯上了这件事。
正愁赋着闲,没合适的门路搭上诸王的线,提前领张从龙的号牌,这不就来了吗?
勋戚这里皇帝已经委任了承恩公,谁都不可能从承恩公手里夺食——先元太后去得早,皇帝在继母手里疑似还受过罪,越是这样,越是想念自己的生母,所以自登基以来,给承恩公府加过几回恩了,平常的赏赐更是从来没有断过,人人都知道承恩公承的是第一等的圣恩。
不过,方伯爷也不求能踩下承恩公,他能挤进去,混个协理的名头就够了,毕竟承恩公快过七十大寿的人了,要说没精力操办什么,再给配个助手凑合是说得过去的。
方伯爷没这个颜面去皇帝面前自荐,但是承恩公有跟皇帝主动要的颜面,只要他肯开这个口,皇帝不会在这点小事上驳舅舅,一定照准。
要承恩公开口不难——给钱就行了。
承恩公年年受赏,当然并不缺钱,可是他得为以后想想,皇帝这样,下一任登基的天子很可能跟他家再没有血缘上的牵系了,那不得乘能捞的时候多捞点。
方伯爷把银钱给到位了,承恩公收钱办事,非常痛快,当天就进了宫,一句话的功夫,把方伯爷塞进了选妃小组里面。
于是至此,本来一桩不大的事,滚雪球一般,滚到了现在这个规模,把京中各方的眼光都吸引了过来。
方老伯爷听说了,不太满意,把方伯爷找去:“你掺和这事干什么?找点实事去做才对,这种事办得再好也不算什么功绩。”
方伯爷自己很满意,心情好,态度也好,陪笑道:“爹,慢慢来,实事哪里说有就有。”
差事派都派下来了,不能再还给皇帝去,方老伯爷想想只得罢了,只又说了他两句:“少瞎出头,多跟着老国公爷行事。”
方伯爷面上诺诺应了,心里不以为然,掉头去了。
方寒霄从耳房出来,目光幽深难辨,追着他一路出了静德院。
方老伯爷转头看见他,随口抱怨了一句:“看看你二叔,他一个大男人不知怎样想的,掺和那些事干什么。”
当然是自以为有利可图了。
从方伯爷的角度来说,他能抓住这个机会还真算是不错的。
但有他掺和进去,会产生什么变数就难说了,方寒霄因此板着脸看了方老伯爷一眼,转头又进去了。
把方老伯爷看愣在院子里:“——嘿,这臭小子!”
**
事态在不断进行中。
礼部会齐了背锅的人选,终于放心地把选秀方案呈送给皇帝了。
这方案其实不难拿,照着从前成例,适当删改就是——选取年十四到十七者,容德端厚,家法严整,父母俱存之官民女子,其中禁显职官员,禁乐户,军匠及父祖有过犯等等门户。
各藩婚姻原已是在各自当地选配了,但现在蜀王潞王将这个权利上交给皇帝,河南还好点,朝廷不可能大老远到蜀中把那些符合条件的女子们运送到京,所以这个选秀范围一总都定在了京畿附近。
方案在御案上放了两天,御笔批示照准。
消息很快在朝堂上传扬开来,许多官员对此深有兴趣,专注观望,但说到响应者——寥寥。
本朝防外戚是历代以来防得最狠的,对有志庙堂的人来说,家里出个郡王妃,不是荣耀,而是灾难。
先帝时就有过一黄姓男子被选为王女仪宾,当时不知怎么通过了,后来为人上奏举报,这男子父为开封府知府,兄为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品级不高,但是有权,非常有权,因为这个部门其中一项职能是管着文官的选补升调。
被举报之后,黄父知府做不成了,直接变成闲住,黄兄大好前程也没了,被外调出了京。
所以这些王妃郡王妃的名头好听,对官员来说尤其是清职官员来说,毫无好处,避之唯恐不及。
哪怕眼下这三个里面有可能出太子妃也一样——皇子外戚一般要避嫌的,从此都只能做个富贵闲人。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那些低品级胸无大志一生就是要浪荡的闲职官员来说,挣个外戚名头又还值得考虑一下了。
比如说——徐大老爷。
徐大老爷自己是不会想起来这一茬的,别人不过胸无大志,他是胸无点志,被人提醒之后,才想起来自家踩着线似乎算是符合那个标准的——
提醒他的人是惜月。
徐大老爷常在外面混的人都没关注这件事,惜月困在深闺,本来更该一无所知。
隐在后面给她送这个信的人,是莹月。
莹月一般是在深宅大院里,从何处得来的消息,那是不问可知了。
方寒霄生出这个念头,算是灵光一闪。
莹月是被他叫到静德院去说这件事的,她其实并不想去,因为她现在真怕见方老伯爷——只怕又要被塞银票。
但不去也不行,只好磨蹭着去了,院子里没见到方老伯爷,她松一口气,忙忙放轻脚步走到耳房里。
见到方寒霄正坐在里面,她有点好奇地问:“叫我来做什么?”
方寒霄一般有事都是自己去新房或是派人去传话的,特特把她叫过来,还是头一回。
方寒霄站起,去把门关了,然后才回来,把自己已经写好的一篇纸推给她,示意她看。
莹月看完,又看了一遍,呆呆地张了嘴:“——那我二姐姐不是会嫁得很远?”
方寒霄:……
她真是能想太多。
他写:这件事不会成的。
莹月糊涂着:“不成?那你又想我二姐姐去选?”又问,“为什么你这么肯定呀?我二姐姐很厉害的。”
她跟惜月闹矛盾归闹矛盾,不过这一点还是要承认的。
方寒霄挥笔给她解释,以徐家现在门第,本身算符合要求,但徐家有两门厉害姻亲,徐尚宣联御史之女,徐望月高嫁隆昌侯世子,虽说明面上姻亲不会计入考量范围内,但实际上,朝廷肯定会避开选这些门第去给藩王添彩。
莹月提醒他:“三门,还有你呢。”
她是真心这样想,方寒霄吃亏在哑了,不然平江伯府论门第并不逊于隆昌侯府。
方寒霄默了片刻,没忍住,嘴角还是勾了勾,写:总之,不会成的。
然后他跟着解释,为什么明知不成还要做这件事——因为他想给隆昌侯找点麻烦。
惜月都不必要真的进入选秀流程,她只要报名,落到有心人眼里就是扎眼了。
她是想要进入潞王府,还是蜀王府呢,如果是潞王府,那等于隆昌侯和潞王中间牵上了一条明线,如果是蜀王府,那更妙了——岑世子的妻妹跟蜀王势力挂上钩了,那潞王该怎么想?
既然方伯爷已经伸手,那么不妨再拉一个,惜月一旦入局,这池水将被搅得更混。
而对于惜月本人来说,她不是没有好处的,她的好处还最大——她将解除燃眉之急,她的名字报上秀女,至少眼下徐大太太不会再敢害她的性命,并且还得放她出来。
中间那段方寒霄没写,他只需要解释自己的目的及惜月的结果就够了,他边写,莹月歪着头,认真地跟着看,等他写完了,没多犹豫就点了头:“嗯。”
方寒霄想给隆昌侯找麻烦她觉得很正常,而且还觉得挺好的——岑世子总气他,现在他把气出回去,比总憋在家里好多了,不会出到她头上,她就安全了。
方寒霄又写:那你让你的小子回去传个话,愿不愿意在她。
莹月点了一下头,然后又点一下,肯定地道:“二姐姐愿意的。”
惜月就是敢博,有机会摆脱困境,她不会放弃。
不过, 不足之处在于, 这操作很易效仿。
潞王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儿子多呀,足足六个,总能挑出个把适龄的来跟风蜀王。
他的封地河南离着京城更近, 礼部还没把方案研究出来,潞王依样画葫芦的奏章已经飞马送到京了,并且他表的忠心分量还更足——他到婚龄的儿子有两个, 自谦自己眼光一般, 这两个儿媳妇,都求皇帝给他掌掌眼。
远在蜀地的蜀王作何感想暂不可知, 这一下子, 是给朝廷找了个小小的麻烦。
本来只要选一个未来的郡王妃, 现在好了, 要选三个——并且这里面还很可能要出个将来的太子妃乃至皇后, 朝廷不能不慎重一些。
礼部为此请求皇帝,最好再派个协同的部门一起来操持这件事, 本来从前朝廷按需配发宗室媳妇的时候也不是礼部独自甄选的,实际上是由宗人府牵头, 礼部协理。
但当时的宗人府和现在也不一样, 当时宗人府的宗人令都由诸王担任,后来随着分藩,渐渐转为由勋戚大臣摄府事,再后来,宗人府所管辖的事务进一步缩水,基本都挂到了礼部名下,宗人府实际就剩个名头了。
如今的宗人府,连自家整理个玉牒都要从翰林院临时抽调人手,别提还能帮礼部的忙了。
给蜀王潞王选儿媳妇这事呢,皇帝打从内心是没有多么重视的,看在这里面有一个将来可能变成自己儿媳妇的份上,才交待给礼部,自觉面子情上是很过得去了,谁知礼部谨慎,见潞王也掺和进来,形势有点不分明,不愿意独自承担这个责任,要再拉一个下来——礼部尚书上书的理由也很充分,本来从前就不是礼部自己选的啊,经验不足么。
这一拉,皇帝有点烦了:多大点事?选个宗室媳妇,至于要两个中枢部门一起办,多少国家大事还忙不过来。
皇帝就要驳回去,不过被内阁拦了一下,几位阁老劝说之后,最终折中成再派个勋戚大臣去总领,这个人选没费多少工夫,定成了承恩公。
承恩公府是先元太后即皇帝母亲的娘家,老承恩公已逝,如今承爵的是先元太后的哥哥,皇帝的舅舅,由他出这个头,各方都没甚话好讲,礼部尤其满意——就算哪里不妥,皇帝亲舅舅也有份,要么大家一起怪,要么就一团和气,糊弄过去算了。
事情到这里,本该差不多了,可是赶巧,方伯爷被亲爹方老伯爷训了一顿,意识到肥差虽好,然而望梅不能真的止渴,总算醒悟了一点,打算通通门路,先凑合找样差事干着了。
他一眼就盯上了这件事。
正愁赋着闲,没合适的门路搭上诸王的线,提前领张从龙的号牌,这不就来了吗?
勋戚这里皇帝已经委任了承恩公,谁都不可能从承恩公手里夺食——先元太后去得早,皇帝在继母手里疑似还受过罪,越是这样,越是想念自己的生母,所以自登基以来,给承恩公府加过几回恩了,平常的赏赐更是从来没有断过,人人都知道承恩公承的是第一等的圣恩。
不过,方伯爷也不求能踩下承恩公,他能挤进去,混个协理的名头就够了,毕竟承恩公快过七十大寿的人了,要说没精力操办什么,再给配个助手凑合是说得过去的。
方伯爷没这个颜面去皇帝面前自荐,但是承恩公有跟皇帝主动要的颜面,只要他肯开这个口,皇帝不会在这点小事上驳舅舅,一定照准。
要承恩公开口不难——给钱就行了。
承恩公年年受赏,当然并不缺钱,可是他得为以后想想,皇帝这样,下一任登基的天子很可能跟他家再没有血缘上的牵系了,那不得乘能捞的时候多捞点。
方伯爷把银钱给到位了,承恩公收钱办事,非常痛快,当天就进了宫,一句话的功夫,把方伯爷塞进了选妃小组里面。
于是至此,本来一桩不大的事,滚雪球一般,滚到了现在这个规模,把京中各方的眼光都吸引了过来。
方老伯爷听说了,不太满意,把方伯爷找去:“你掺和这事干什么?找点实事去做才对,这种事办得再好也不算什么功绩。”
方伯爷自己很满意,心情好,态度也好,陪笑道:“爹,慢慢来,实事哪里说有就有。”
差事派都派下来了,不能再还给皇帝去,方老伯爷想想只得罢了,只又说了他两句:“少瞎出头,多跟着老国公爷行事。”
方伯爷面上诺诺应了,心里不以为然,掉头去了。
方寒霄从耳房出来,目光幽深难辨,追着他一路出了静德院。
方老伯爷转头看见他,随口抱怨了一句:“看看你二叔,他一个大男人不知怎样想的,掺和那些事干什么。”
当然是自以为有利可图了。
从方伯爷的角度来说,他能抓住这个机会还真算是不错的。
但有他掺和进去,会产生什么变数就难说了,方寒霄因此板着脸看了方老伯爷一眼,转头又进去了。
把方老伯爷看愣在院子里:“——嘿,这臭小子!”
**
事态在不断进行中。
礼部会齐了背锅的人选,终于放心地把选秀方案呈送给皇帝了。
这方案其实不难拿,照着从前成例,适当删改就是——选取年十四到十七者,容德端厚,家法严整,父母俱存之官民女子,其中禁显职官员,禁乐户,军匠及父祖有过犯等等门户。
各藩婚姻原已是在各自当地选配了,但现在蜀王潞王将这个权利上交给皇帝,河南还好点,朝廷不可能大老远到蜀中把那些符合条件的女子们运送到京,所以这个选秀范围一总都定在了京畿附近。
方案在御案上放了两天,御笔批示照准。
消息很快在朝堂上传扬开来,许多官员对此深有兴趣,专注观望,但说到响应者——寥寥。
本朝防外戚是历代以来防得最狠的,对有志庙堂的人来说,家里出个郡王妃,不是荣耀,而是灾难。
先帝时就有过一黄姓男子被选为王女仪宾,当时不知怎么通过了,后来为人上奏举报,这男子父为开封府知府,兄为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品级不高,但是有权,非常有权,因为这个部门其中一项职能是管着文官的选补升调。
被举报之后,黄父知府做不成了,直接变成闲住,黄兄大好前程也没了,被外调出了京。
所以这些王妃郡王妃的名头好听,对官员来说尤其是清职官员来说,毫无好处,避之唯恐不及。
哪怕眼下这三个里面有可能出太子妃也一样——皇子外戚一般要避嫌的,从此都只能做个富贵闲人。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那些低品级胸无大志一生就是要浪荡的闲职官员来说,挣个外戚名头又还值得考虑一下了。
比如说——徐大老爷。
徐大老爷自己是不会想起来这一茬的,别人不过胸无大志,他是胸无点志,被人提醒之后,才想起来自家踩着线似乎算是符合那个标准的——
提醒他的人是惜月。
徐大老爷常在外面混的人都没关注这件事,惜月困在深闺,本来更该一无所知。
隐在后面给她送这个信的人,是莹月。
莹月一般是在深宅大院里,从何处得来的消息,那是不问可知了。
方寒霄生出这个念头,算是灵光一闪。
莹月是被他叫到静德院去说这件事的,她其实并不想去,因为她现在真怕见方老伯爷——只怕又要被塞银票。
但不去也不行,只好磨蹭着去了,院子里没见到方老伯爷,她松一口气,忙忙放轻脚步走到耳房里。
见到方寒霄正坐在里面,她有点好奇地问:“叫我来做什么?”
方寒霄一般有事都是自己去新房或是派人去传话的,特特把她叫过来,还是头一回。
方寒霄站起,去把门关了,然后才回来,把自己已经写好的一篇纸推给她,示意她看。
莹月看完,又看了一遍,呆呆地张了嘴:“——那我二姐姐不是会嫁得很远?”
方寒霄:……
她真是能想太多。
他写:这件事不会成的。
莹月糊涂着:“不成?那你又想我二姐姐去选?”又问,“为什么你这么肯定呀?我二姐姐很厉害的。”
她跟惜月闹矛盾归闹矛盾,不过这一点还是要承认的。
方寒霄挥笔给她解释,以徐家现在门第,本身算符合要求,但徐家有两门厉害姻亲,徐尚宣联御史之女,徐望月高嫁隆昌侯世子,虽说明面上姻亲不会计入考量范围内,但实际上,朝廷肯定会避开选这些门第去给藩王添彩。
莹月提醒他:“三门,还有你呢。”
她是真心这样想,方寒霄吃亏在哑了,不然平江伯府论门第并不逊于隆昌侯府。
方寒霄默了片刻,没忍住,嘴角还是勾了勾,写:总之,不会成的。
然后他跟着解释,为什么明知不成还要做这件事——因为他想给隆昌侯找点麻烦。
惜月都不必要真的进入选秀流程,她只要报名,落到有心人眼里就是扎眼了。
她是想要进入潞王府,还是蜀王府呢,如果是潞王府,那等于隆昌侯和潞王中间牵上了一条明线,如果是蜀王府,那更妙了——岑世子的妻妹跟蜀王势力挂上钩了,那潞王该怎么想?
既然方伯爷已经伸手,那么不妨再拉一个,惜月一旦入局,这池水将被搅得更混。
而对于惜月本人来说,她不是没有好处的,她的好处还最大——她将解除燃眉之急,她的名字报上秀女,至少眼下徐大太太不会再敢害她的性命,并且还得放她出来。
中间那段方寒霄没写,他只需要解释自己的目的及惜月的结果就够了,他边写,莹月歪着头,认真地跟着看,等他写完了,没多犹豫就点了头:“嗯。”
方寒霄想给隆昌侯找麻烦她觉得很正常,而且还觉得挺好的——岑世子总气他,现在他把气出回去,比总憋在家里好多了,不会出到她头上,她就安全了。
方寒霄又写:那你让你的小子回去传个话,愿不愿意在她。
莹月点了一下头,然后又点一下,肯定地道:“二姐姐愿意的。”
惜月就是敢博,有机会摆脱困境,她不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