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小秋第一次看见时,实在是太震惊……若不是这一世她与丰冬坐了同桌,根本不知道丰冬是这么努力的学生。——上一世,她对丰冬的印象不深,也就说明,丰冬并没有改变人生命运,最后与绝大多数农村女孩子一样,嫁人生子,下地种田,回家带孩子做家务,辛劳一生。
小秋被丰冬的勤奋刻苦感动,装作从老师那里借的参考书摘抄的练习题,其实是她自己出的习题,与丰冬一起做——一遍遍机械的抄写固然有用,却有点浪费精力时间,远不如多做一些各类型有代表性的的题目,抓住知识点复习的效果好。
虽然小秋不是真的小学生,但有一个小伙伴一起解题、做题,互相对照答案,探讨解题思路和步骤……不得不说,还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小秋与丰冬飞快地熟悉,进而亲密起来,小芬来找小秋,连续几次看见她与丰冬头并头做题讲题,神态亲密,竟然伤心恼怒,不再来找小秋了。
第一百六十章
等小秋发现几天没见小芬的时候,放学再跟小芬打招呼,对方却已经不理她了。小女生的喜怒恩怨,让小秋有些懵,不无遗憾却又无可奈何。
上学放学,秋风渐凉,上了两周课之后,就又开始了二十天的秋收假。
秋天,是忙着收获的季节,辛苦、劳累,却充满了丰收的满足和喜悦。
这一年的秋收,小冬已经将近两周岁,能够摇摇摆摆地跟在大人身后走路了,王利民和宋秀莲就带着三个孩子一起下地干活。
收花生,王利民在前头挥镐头把花生挖出来,小秋跟在后边摔土、码堆,宋秀莲则穿了旧衣裳,负责把码好的花生搬运到地头上去。小夏则肩负起照料弟弟小冬的责任,宋秀莲给小姐弟俩的腰上都系了一个围包,小夏领着弟弟跟在大人们后边捡拾脱落的花生,收完一块地后,小夏捡获了半包花生,小冬竟然也捡了一大捧,足有半斤的花生。小东西脸上沾满了泥土灰尘,混合了汗水抹的一道一划的,跟个花脸猫儿似的,他却浑不在意这些,还乐滋滋地跟着二姐去队里场院交花生。
队长和队里的民兵盯着一个个从地里收工的社员,眼睛堪比x光机,严防死守哪一个偷偷藏了队里的粮食。可等到看见一个不足两岁的娃娃摇摇摆摆,吃力地用兜兜送上一捧花生时,几个大人都是一愣,随即就笑开了。
负责记录的倪顺难免想起自己被送走的儿子,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儿,语气酸酸地道:“王老二他娘哒倒是好命,生了个好儿子!”
小队长郑授田却已经拦住小冬上交的花生,伸手摸摸小冬的大脑门,道:“哎呀,小冬也会捡花生啦!太厉害了,是个好小子。行啦,今儿伯伯做主,把这些花生奖励给你了!不用交了!”
得了奖励的小冬还理解不了队长伯伯的一片慈爱之心,他只当是自己捡的花生不好,人家都不要……他很累很累,很委屈很委屈!
小冬睁着大眼睛看看不收他花生的队长,再看看周边一群围着他笑的大人们,回头想找自家二姐呢,小夏却在跟倪小芳说话,没注意到弟弟的求救……然后,无助又伤心的小冬同学终于忍无可忍地哭了:“哇……娘啊……”
中秋节前一天,豆子花生都收完了,队里宣布放秋。王利民则趁机将收好的四百只鸡,并五百斤鸡蛋送进县城里去。
小秋家里不差那一点花生、豆粒儿,也就没跟着下地,而是与大哥成海一起,跟着王利民去了县城。
临近过节,各种肉菜、粮油都特别紧俏,许多人家把攒了大半年的油票拿出来,拎着油瓶子去粮站排队买油,好在过节时沾沾油星儿。也有人拿了粮本去粮站买细粮白面的,准备过节吃顿白面饺子或者多蒸几个馒头……
小秋借口买文具和书,让王利民把她放在百货公司门口,成海却要跟着去工厂送鸡和鸡蛋。小秋下车,成海还不放心地叮嘱:“秋啊,你就在百货里买本子铅笔,买完就在这等等,我和二叔送完东西就回来接你。你想再去旁处,等我们回来,陪你一起去哈。”
尽管不是真的小孩子,对于哥哥的关心还是很感动的,小秋很乖巧地背着手点头应着:“大哥放心吧,我就在这里等着,哪里也不去!”
目送着王利民开着拖拉机突突突地走远了,小秋没有进百货公司,而是转身往不远处的住宅区走去。
她不太敢去县委家属院了,怕遇上熟人,而是去了另一片县直单位的居民区,这里的人有各个公司的工作人员,也有一些工厂的工人,消费能力不及家属院那边,却也比村里人好一些。
小秋走了两条胡同,遇上两个挎着菜篮子的大妈,她在拐角处拿出一瓶豆油,走过去询问。两位大妈一脸惊喜地答应了下来。为了避免被人发现举报,其中一位大妈告诉了小秋住址,然后就一起回去等着了。
小秋假装回家拿了两桶油回来,用的是她之前准备好的塑料桶,十斤一桶,一共二十斤。这时候物价平平,上等豆油的供应价不过九毛二,当然了,小秋不要油票,价格自然也高一些,按照一块一算账,二十斤豆油不过卖了二十二块钱。
收了钱告辞要走,小秋却突然看见那位大妈的小院子角落里,放着几个破旧的瓷罐瓷瓶子,很旧,甚至大都有了破损,卖相着实不好,但小秋却暗暗激动的难以自已——其中那个小碗儿,白底粉彩,画着一只大公鸡的,真的太像传说中的斗彩鸡缸杯了!
小秋用五斤大米换了七八个大大小小的瓷罐瓷碗。这里边有两个瓷罐是那种腌咸菜的粗瓷坛子,另外几个看着瓷质还不错,却都有破损,最严重的一个青花宽口方瓶破的最严重,本来应该有的喇叭状瓶口已经不见了,小秋也一并收了。
那位胖胖的大妈是个厚道人,只觉得自己占了这孩子的便宜,到底不忍心,从屋里拿出一个大大的红香蕉苹果来,塞进小秋的怀里。
另一个大妈回家放油拿钱回来,见此情况,心中羡慕,连忙拉着小秋说她们家也有些破旧瓷器,问小秋要不要。
小秋心里暗暗高兴,嘴上却说要去看看,还有些为难地说,她喜欢这些瓶瓶罐罐,她家里却不让,她也是偷偷换回去玩云云。
一个小孩子拿了豆油、大米出来换,说大人不知道没人相信,更没人会想到,这些东西都是孩子自己的东西,与家人并没有关系。听小秋这么说,那位大妈将心里那一点点占便宜的心思丢掉大半,只祈求者自家的那几个破瓶子烂罐子能让小姑娘看中,好歹换两斤大米——都是些没用的破东西,能换一斤大米,也比扔了强啊!
第一百六十一章
到了那位大妈家里,小秋看着院子角落里的几个破旧咸菜坛子、破瓷碗,真是哭笑不得。她就这么像个收破烂的?这位大妈怎么想的,居然以为自家这些破旧的粗瓷片子能换大米?
“阿姨,你这些瓷器不行……”小秋一句话没说完,目光随意扫过院子的角落,却发现一堆木柴旁边竟堆着几块雕花的旧木头……看那形制,应该是什么旧家具、旧门窗之类的木器,虽然已经拆散了,木质看着却是极好的。
她话头一顿,对那位表情悻悻的大妈笑笑,指着那堆木柴道:“阿姨,你这些木头的花纹不错,倒是换大米……”
一听说木器能换大米,那位大妈立刻来了精神,很豪爽地让小秋任意挑选,之后又想起家里的旧家具……眼看着儿子要结婚,那些旧家具堆在屋子里也占地方,儿媳妇要的大衣柜、高低柜也没处安放,若是能换些大米,不算白丢了不说,还能找补点儿钱,添补添补。儿子结婚最少要五六百块钱,可还差着不少呢!
最后,小秋花二十斤大米、五斤豆油,换得了一架雕花桌柜、一架雕花炕琴、一个大八仙桌并两把太师椅,还有一个两米长半米宽,用料极扎实的大木卷轴式条案大几。那条案沉的很,小秋双手托着一个角用力往上抬……好吧,大案纹丝儿没动!
她们家其实还有一件大衣橱,两米高,一米六宽,近一米深,用料也极好,小秋看那木料漆色,应该是与条几大案同样的木料,一批制作,也是极好的东西。但这件大衣橱人家一直用着的,不肯变卖,小秋问了一句,也没再多说。
她买东西也也讲究个随缘,不想强求什么。若不然,真给大妈一百块,她还真能卖。
收购了几个大件,小秋也不敢当着人收起来,还是那位大妈帮忙寻了辆地排车和两个装卸工人来,帮着小秋运到百货公司后边的小街上。等那两个装卸工人卸了车,小秋一人付了一块钱将人打发走了,然后左右瞅瞅没人,就赶紧把东西收了,匆匆往百货公司正门去了。
这么一耽搁,王利民和成海送下鸡和鸡蛋转回来时,小秋还没从百货公司里出来。
成海在门口没看见小秋,还吓了一跳,等在百货公司里找见还在买蜡笔的小秋,这才松了口气,然后小秋就拿了自己刚刚趴在柜台上画的简笔画给成海看,小小的蜡笔,简单的篱笆农舍,乡间小径……成海却看得极欢喜,看小秋的眼神跟发现了什么天才儿童似的,看得小秋只能干笑着转移话题。
“我买了两盒,给小夏小冬一盒,给三哥一盒。我前几天在三哥屋里的本子上看见他画的鱼,可像了呢!”
嗯嗯,农村人不懂什么抽象派写实派,他们评价画画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像不像。画的越像越生动,自然就是最好的!
成海却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憨憨一笑道:“哪里是他,是我之前上学的时候不懂事,不好好学习,画着玩儿的。”
小秋其实知道,那简单几笔勾勒的小鱼小虾是大哥的杰作。听大哥这么说却装着一脸的惊讶,眨着眼睛看着大哥,仿佛重新认识了一样:“哎呀,原来是大哥画的……画得太好了,虽然只是寥寥几笔,却活灵活现的……原来大哥画画那么厉害的!”
被她这么一说,成海更不好意思了,黝黑的脸庞都看得出有些泛红了:“就是小时候看爹打家具打花样子跟着学的,你大伯画的样子最好看了,而且雕工也是咱们四邻八乡最好的……可惜,现在没人打那些雕花的家具了,你大伯空有一身好手艺,却用不上了。”
“原来大伯还会雕花手艺啊!”小秋感叹着,她就知道大伯会木匠,还真不知道会雕花手艺。
正说着话,王利民停好车也找了进来,也忍不住叹息:“你大伯可是正经拜过师傅学的手艺,那一手木工活儿可没得说,不说那些花活儿,就是做个凳子,也比别人做的稳当结实,坐个二十年,榫卯都不带松动的。”
小秋听得一愣一愣的。
上一世,大伯王利军忠厚老实的近乎木讷,三个儿子负担也重,长年累月繁重的农活,早早地就把身体累坏了,地还没分,就在去镇上抬电线杆时伤了腰,从那以后,但凡重一点的活计都不能干,自然也不能干需要长时间弯腰低头的木匠活,她还真不知道大伯有那么好的木匠手艺。
这一世,大哥跟着老爹养鸡卖鸡,收入不低,大伯娘也养了不少鸡,卖鸡卖鸡蛋又是一份收入。关键是,母亲和小弟没出事,自家老爹没有像上一世那样颓废下去,而是精神抖擞着,什么事都能跟大伯商量着、互相帮扶着……想来,大伯也不至于为了贪图多记一点工分再去抬电线杆子,自然也不会再伤了腰。
小秋被丰冬的勤奋刻苦感动,装作从老师那里借的参考书摘抄的练习题,其实是她自己出的习题,与丰冬一起做——一遍遍机械的抄写固然有用,却有点浪费精力时间,远不如多做一些各类型有代表性的的题目,抓住知识点复习的效果好。
虽然小秋不是真的小学生,但有一个小伙伴一起解题、做题,互相对照答案,探讨解题思路和步骤……不得不说,还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小秋与丰冬飞快地熟悉,进而亲密起来,小芬来找小秋,连续几次看见她与丰冬头并头做题讲题,神态亲密,竟然伤心恼怒,不再来找小秋了。
第一百六十章
等小秋发现几天没见小芬的时候,放学再跟小芬打招呼,对方却已经不理她了。小女生的喜怒恩怨,让小秋有些懵,不无遗憾却又无可奈何。
上学放学,秋风渐凉,上了两周课之后,就又开始了二十天的秋收假。
秋天,是忙着收获的季节,辛苦、劳累,却充满了丰收的满足和喜悦。
这一年的秋收,小冬已经将近两周岁,能够摇摇摆摆地跟在大人身后走路了,王利民和宋秀莲就带着三个孩子一起下地干活。
收花生,王利民在前头挥镐头把花生挖出来,小秋跟在后边摔土、码堆,宋秀莲则穿了旧衣裳,负责把码好的花生搬运到地头上去。小夏则肩负起照料弟弟小冬的责任,宋秀莲给小姐弟俩的腰上都系了一个围包,小夏领着弟弟跟在大人们后边捡拾脱落的花生,收完一块地后,小夏捡获了半包花生,小冬竟然也捡了一大捧,足有半斤的花生。小东西脸上沾满了泥土灰尘,混合了汗水抹的一道一划的,跟个花脸猫儿似的,他却浑不在意这些,还乐滋滋地跟着二姐去队里场院交花生。
队长和队里的民兵盯着一个个从地里收工的社员,眼睛堪比x光机,严防死守哪一个偷偷藏了队里的粮食。可等到看见一个不足两岁的娃娃摇摇摆摆,吃力地用兜兜送上一捧花生时,几个大人都是一愣,随即就笑开了。
负责记录的倪顺难免想起自己被送走的儿子,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儿,语气酸酸地道:“王老二他娘哒倒是好命,生了个好儿子!”
小队长郑授田却已经拦住小冬上交的花生,伸手摸摸小冬的大脑门,道:“哎呀,小冬也会捡花生啦!太厉害了,是个好小子。行啦,今儿伯伯做主,把这些花生奖励给你了!不用交了!”
得了奖励的小冬还理解不了队长伯伯的一片慈爱之心,他只当是自己捡的花生不好,人家都不要……他很累很累,很委屈很委屈!
小冬睁着大眼睛看看不收他花生的队长,再看看周边一群围着他笑的大人们,回头想找自家二姐呢,小夏却在跟倪小芳说话,没注意到弟弟的求救……然后,无助又伤心的小冬同学终于忍无可忍地哭了:“哇……娘啊……”
中秋节前一天,豆子花生都收完了,队里宣布放秋。王利民则趁机将收好的四百只鸡,并五百斤鸡蛋送进县城里去。
小秋家里不差那一点花生、豆粒儿,也就没跟着下地,而是与大哥成海一起,跟着王利民去了县城。
临近过节,各种肉菜、粮油都特别紧俏,许多人家把攒了大半年的油票拿出来,拎着油瓶子去粮站排队买油,好在过节时沾沾油星儿。也有人拿了粮本去粮站买细粮白面的,准备过节吃顿白面饺子或者多蒸几个馒头……
小秋借口买文具和书,让王利民把她放在百货公司门口,成海却要跟着去工厂送鸡和鸡蛋。小秋下车,成海还不放心地叮嘱:“秋啊,你就在百货里买本子铅笔,买完就在这等等,我和二叔送完东西就回来接你。你想再去旁处,等我们回来,陪你一起去哈。”
尽管不是真的小孩子,对于哥哥的关心还是很感动的,小秋很乖巧地背着手点头应着:“大哥放心吧,我就在这里等着,哪里也不去!”
目送着王利民开着拖拉机突突突地走远了,小秋没有进百货公司,而是转身往不远处的住宅区走去。
她不太敢去县委家属院了,怕遇上熟人,而是去了另一片县直单位的居民区,这里的人有各个公司的工作人员,也有一些工厂的工人,消费能力不及家属院那边,却也比村里人好一些。
小秋走了两条胡同,遇上两个挎着菜篮子的大妈,她在拐角处拿出一瓶豆油,走过去询问。两位大妈一脸惊喜地答应了下来。为了避免被人发现举报,其中一位大妈告诉了小秋住址,然后就一起回去等着了。
小秋假装回家拿了两桶油回来,用的是她之前准备好的塑料桶,十斤一桶,一共二十斤。这时候物价平平,上等豆油的供应价不过九毛二,当然了,小秋不要油票,价格自然也高一些,按照一块一算账,二十斤豆油不过卖了二十二块钱。
收了钱告辞要走,小秋却突然看见那位大妈的小院子角落里,放着几个破旧的瓷罐瓷瓶子,很旧,甚至大都有了破损,卖相着实不好,但小秋却暗暗激动的难以自已——其中那个小碗儿,白底粉彩,画着一只大公鸡的,真的太像传说中的斗彩鸡缸杯了!
小秋用五斤大米换了七八个大大小小的瓷罐瓷碗。这里边有两个瓷罐是那种腌咸菜的粗瓷坛子,另外几个看着瓷质还不错,却都有破损,最严重的一个青花宽口方瓶破的最严重,本来应该有的喇叭状瓶口已经不见了,小秋也一并收了。
那位胖胖的大妈是个厚道人,只觉得自己占了这孩子的便宜,到底不忍心,从屋里拿出一个大大的红香蕉苹果来,塞进小秋的怀里。
另一个大妈回家放油拿钱回来,见此情况,心中羡慕,连忙拉着小秋说她们家也有些破旧瓷器,问小秋要不要。
小秋心里暗暗高兴,嘴上却说要去看看,还有些为难地说,她喜欢这些瓶瓶罐罐,她家里却不让,她也是偷偷换回去玩云云。
一个小孩子拿了豆油、大米出来换,说大人不知道没人相信,更没人会想到,这些东西都是孩子自己的东西,与家人并没有关系。听小秋这么说,那位大妈将心里那一点点占便宜的心思丢掉大半,只祈求者自家的那几个破瓶子烂罐子能让小姑娘看中,好歹换两斤大米——都是些没用的破东西,能换一斤大米,也比扔了强啊!
第一百六十一章
到了那位大妈家里,小秋看着院子角落里的几个破旧咸菜坛子、破瓷碗,真是哭笑不得。她就这么像个收破烂的?这位大妈怎么想的,居然以为自家这些破旧的粗瓷片子能换大米?
“阿姨,你这些瓷器不行……”小秋一句话没说完,目光随意扫过院子的角落,却发现一堆木柴旁边竟堆着几块雕花的旧木头……看那形制,应该是什么旧家具、旧门窗之类的木器,虽然已经拆散了,木质看着却是极好的。
她话头一顿,对那位表情悻悻的大妈笑笑,指着那堆木柴道:“阿姨,你这些木头的花纹不错,倒是换大米……”
一听说木器能换大米,那位大妈立刻来了精神,很豪爽地让小秋任意挑选,之后又想起家里的旧家具……眼看着儿子要结婚,那些旧家具堆在屋子里也占地方,儿媳妇要的大衣柜、高低柜也没处安放,若是能换些大米,不算白丢了不说,还能找补点儿钱,添补添补。儿子结婚最少要五六百块钱,可还差着不少呢!
最后,小秋花二十斤大米、五斤豆油,换得了一架雕花桌柜、一架雕花炕琴、一个大八仙桌并两把太师椅,还有一个两米长半米宽,用料极扎实的大木卷轴式条案大几。那条案沉的很,小秋双手托着一个角用力往上抬……好吧,大案纹丝儿没动!
她们家其实还有一件大衣橱,两米高,一米六宽,近一米深,用料也极好,小秋看那木料漆色,应该是与条几大案同样的木料,一批制作,也是极好的东西。但这件大衣橱人家一直用着的,不肯变卖,小秋问了一句,也没再多说。
她买东西也也讲究个随缘,不想强求什么。若不然,真给大妈一百块,她还真能卖。
收购了几个大件,小秋也不敢当着人收起来,还是那位大妈帮忙寻了辆地排车和两个装卸工人来,帮着小秋运到百货公司后边的小街上。等那两个装卸工人卸了车,小秋一人付了一块钱将人打发走了,然后左右瞅瞅没人,就赶紧把东西收了,匆匆往百货公司正门去了。
这么一耽搁,王利民和成海送下鸡和鸡蛋转回来时,小秋还没从百货公司里出来。
成海在门口没看见小秋,还吓了一跳,等在百货公司里找见还在买蜡笔的小秋,这才松了口气,然后小秋就拿了自己刚刚趴在柜台上画的简笔画给成海看,小小的蜡笔,简单的篱笆农舍,乡间小径……成海却看得极欢喜,看小秋的眼神跟发现了什么天才儿童似的,看得小秋只能干笑着转移话题。
“我买了两盒,给小夏小冬一盒,给三哥一盒。我前几天在三哥屋里的本子上看见他画的鱼,可像了呢!”
嗯嗯,农村人不懂什么抽象派写实派,他们评价画画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像不像。画的越像越生动,自然就是最好的!
成海却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憨憨一笑道:“哪里是他,是我之前上学的时候不懂事,不好好学习,画着玩儿的。”
小秋其实知道,那简单几笔勾勒的小鱼小虾是大哥的杰作。听大哥这么说却装着一脸的惊讶,眨着眼睛看着大哥,仿佛重新认识了一样:“哎呀,原来是大哥画的……画得太好了,虽然只是寥寥几笔,却活灵活现的……原来大哥画画那么厉害的!”
被她这么一说,成海更不好意思了,黝黑的脸庞都看得出有些泛红了:“就是小时候看爹打家具打花样子跟着学的,你大伯画的样子最好看了,而且雕工也是咱们四邻八乡最好的……可惜,现在没人打那些雕花的家具了,你大伯空有一身好手艺,却用不上了。”
“原来大伯还会雕花手艺啊!”小秋感叹着,她就知道大伯会木匠,还真不知道会雕花手艺。
正说着话,王利民停好车也找了进来,也忍不住叹息:“你大伯可是正经拜过师傅学的手艺,那一手木工活儿可没得说,不说那些花活儿,就是做个凳子,也比别人做的稳当结实,坐个二十年,榫卯都不带松动的。”
小秋听得一愣一愣的。
上一世,大伯王利军忠厚老实的近乎木讷,三个儿子负担也重,长年累月繁重的农活,早早地就把身体累坏了,地还没分,就在去镇上抬电线杆时伤了腰,从那以后,但凡重一点的活计都不能干,自然也不能干需要长时间弯腰低头的木匠活,她还真不知道大伯有那么好的木匠手艺。
这一世,大哥跟着老爹养鸡卖鸡,收入不低,大伯娘也养了不少鸡,卖鸡卖鸡蛋又是一份收入。关键是,母亲和小弟没出事,自家老爹没有像上一世那样颓废下去,而是精神抖擞着,什么事都能跟大伯商量着、互相帮扶着……想来,大伯也不至于为了贪图多记一点工分再去抬电线杆子,自然也不会再伤了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