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直没有说话的宋秀程听话说的差不多了,连忙出声招呼:“鱼先搁在院子里,先进屋洗手吃饭。”
  说起来话长,好在也没耽误多久,众人进屋,豆浆还温乎,刚好入口。
  第四百九十一章
  吴戈匆匆洗把手,捧起一晚豆浆,咕嘟咕嘟喝了半碗。小秋将剩下的豆浆盛在锅里坐在炉子上热着,这会儿差不多也滚了,吴戈扯着碗又过来添满了,还招呼大伙儿喝两口,添点儿热的。
  门钉肉饼自然是受到了一致的好评,糖油饼和豆腐脑也颇受欢迎,倒是豆浆,初次喝的成海有点儿不习惯,只觉得满嘴豆腥味儿。好在他并不挑食,觉得不太好喝也喝了两碗。只不过第二碗的时候,小秋给他加了两勺蜂蜜,这下再喝,成海就很满意了,喝完还咂咂嘴,颇有些意犹未尽。
  吃过饭,廖辰自告奋勇留下来处理鱼,小秋却笑着拦了:“那么大的鱼,咱们这许多人,一顿一条也够了,还是不用都洗了,就那样放在大缸里冻上,啥时候吃啥时候处理就行了。所以啊,廖辰哥哥不用留下来干活儿,中午咱们在外边吃,晚上回来,现收拾也耽误不了晚饭。”
  说着话,小秋又问吴戈:“吴奶奶那边可有了?”
  吴戈笑着点头:“自然有了,你不用惦记那边。”
  小秋又笑道:“昨儿哥哥们带来的特产,我收拾出来了,你记得晚上回家时带上。”
  除了花生瓜干柿饼子这些特产,还有宋秀莲给吴爷爷吴奶奶做的手工棉衣棉鞋。这些手工衣裳鞋子样式上可能不太好看,但穿起来却绝对舒服。细棉布新棉絮,最是养人,老人穿着最好了。
  成海成岭还带了信儿给小秋,说家里还准备了一些自己种的棉花,是宋秀莲用心挑的品质最好的二茬棉花,已经轧去了籽儿,雪白蓬松的棉絮。不过棉絮体轻蓬松,哪怕压结实了,一大包袱也盛不了三五斤,背着坐车太不方便,他们就干脆发了邮局。估摸着,没两天也就到了。
  小秋记得自家人,吴戈自然欢喜不迭,连声答应着,又叮嘱小秋:“穿暖和了,这种天气出去逛可冷的很。”
  吴戈问过小秋的鞋号后,废了好些心思,终于让他在文工团那边寻到了小码的特制军靴,而且是特供东北地区的,不但码子小,里边衬了毛皮的,穿在脚上绝对暖和。
  小秋答应着,脚上穿了军用皮靴,身上则穿了件配套的军用棉大衣,同样是特供高寒地区的装备,絮了棉胎不说,里边同样衬了羊皮,隔风抗寒保暖性能极佳。就是款式有些宽大,即便小秋本身穿了棉衣棉裤,穿上军大衣后还是有些空荡荡的。
  吴戈围着小秋转了两圈,扯扯空荡荡的大衣,有些嫌弃道:“吃饭时跟猫儿一样……看看这大衣,最小号穿上还像扯旗!”
  小秋挖他一眼,扯回自己的衣裳,都懒得跟他说话,只去拿帽子和围巾。
  围巾是小秋去g城带回来的羊绒围巾,柔软厚实又暖和,再搭配上吴戈给她的一顶军用翻耳帽——嗬,这小腰板儿一挺,还真有些小兵的模样!
  成岭戴的是自己退伍前的军用棉帽,倒是成海,戴的还是当初吴海港给的军用单帽。小秋看了一眼,索性将自己头上的军帽摘下来给成海戴上,自己则戴了从g城卖的绒线帽,回头还不忘给吴戈交待,再弄几顶帽子来,成江成河两个哥哥都没有。至于成贵和小夏小冬,小秋去g城就给他们买了衣帽鞋袜,发了几大箱东西回去。
  小夏戴的绒线帽,暖和又漂亮。小冬成贵戴的飞行员帽,保暖又帅气。可惜,小伙子和成年男子戴的冬帽却是没有的,厚实保暖性好的衣裳也没有……要不然,小秋也不需要吴戈替她操心寻摸军大衣军靴了。
  一行人穿戴暖和了,也没骑自行车,步行着一起出了门去坐公交。第一站,自然是大门楼广场的伟人纪念堂,进行悼念。
  小秋上一世来是九十年代了,再次排队进入青松翠柏掩映的纪念堂,时间却上溯了十几年,纪念堂落成不过两年,距伟人逝世时间才刚刚过去三年……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对伟人的感情仍旧深厚而真挚,人们排队进入纪念堂,个个神情肃穆,大部分人还没进门就已经红了眼。等到了内堂,所有人都控制不住自己哭起来,只不过似乎是怕惊扰到伟人的安眠,绝大多数人都强忍着悲恸,捂着嘴不让自己哭出声。有个别控制不住自己失声痛哭出来的,却有工作人员立刻上前安抚,避免出现混乱。
  亲眼见过伟人逝世时村里人人痛哭的场景,小秋对这些并不意外,她只密切关注着两位哥哥,特别是第一次进京的大哥成海,见他没进门就红了眼睛,她就直接挽住了成海的胳膊……还好,成海只是流了一脸泪,却没有情绪失控。
  走出来之后,廖辰带着吴戈秦戎去取寄存的背包,其他几人找了个避风的地方等候,顺便平稳了一下情绪。小半个钟头后,几个人才收拾心情,离开纪念堂,一路向北,绕过纪念碑,大门楼就出现在众人面前。
  廖辰笑眯眯地从书包里摸出一个黑乎乎的物件儿,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吴戈却惊喜地道:“照相机?!”
  说着就伸手去接。廖辰也不迟疑,笑微微地将相机交到吴戈的手上。当然,顺手也将相机背带替吴戈挂在了脖子上。
  “哎哟,还是最新型的……廖大哥,你可别告诉我,里边装的是彩色胶卷?”吴戈惊喜的满脸反光,高高大大的一个人,这会儿偏偏露出了一片孩子气的喜悦。
  “有何不可?”廖辰笑眯眯地摊摊手,一边就着相机,给吴戈秦戎做了一个简单地教程,“打开开关,对焦,取景,拨交卷,按快门……是不是很简单?学会了么?学会了,接下来照相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俩了。”
  大门楼前的留影(合影)是不可或缺的,没在大门楼前留个影,咋好意思说你进过京城?有这么一张照片,拿回家往墙上一挂,嘿,都不用自家人说,凡是进门的都能看到,自然也都知道谁谁谁进京了。少不得大爷大妈大叔婶子们还得带着满眼的羡慕夸奖一番——
  “哎哟,你家谁谁谁真能耐啊,连京城都进过了。”
  “这就是京城的大门楼啊,看着比画上还高(好看、气派……)呐,听说当年建国的时候,伟人就是站在这里宣布建国哒!”
  …………
  第四百九十二章
  这一群虽说有辈分差异,但终究都是年轻人,宋秀程年龄最大,也不过二十六岁。
  年轻人本就是朝气蓬勃、意气飞扬的,即便之前刚刚悲伤流泪,但这悲伤并不会持续太久。先是吴戈秦戎看见相机高兴起来,其他人则是从大门楼前的留影、合照的‘笑一笑’开始,笑容回归,心情也渐渐放松,渐渐愉快飞扬起来。
  这时候的故宫还没经过大规模的修复,大殿宫苑基本保持着最本真的样貌,比较修复后的模样,此时的故宫真心显得残破许多,但小秋却比其他人更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历史的积淀和沉重。
  正正应了《红楼》中的那一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不过,显然其他人并没有多少感慨,成海不爱说话,倒是成岭相对活泼些,一路发表着感慨。前边的三大殿并广场无非是真高啊,真大啊。到了后宫,成岭就有些不屑了,“天天憋在这么个小院子里,要我说这娘娘当得也够憋屈的。”
  这话一出,一群人都表示赞同。
  吴戈还斜睨着小秋调侃:“你就庆幸自己生在新社会吧,要是在古代,小丫头别说上学,连门都不能出,天天被关在家里做针线,纺纱织布。”
  平常小秋指定会怼一句回去,这会儿,却无比赞同吴戈所言。只不过,她庆幸的不是生在新社会,而是庆幸自己只是重生,不是穿越……想想吧,现代烧饭有打火灶电饭煲,穿衣有服装店有某宝宝,再不济还有集市摊位,种种便利生活几乎几乎被养废的一个人,若真的穿越到古代,不说自己挣钱糊口,不说参与后宅争斗,只怕是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咋能活出来?
  对那些电视剧中,穿越古代还能活得如鱼得水的女主……小秋能给的只有一个‘呵呵’!
  这些人走马观花地沿着故宫中轴线走过来,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九点多进,十一点就从神武门出来了。
  这会儿雍和宫烧香还没火起来,一行人出了故宫,眼瞅着对面的景山北海,吴戈索性建议去吃涮肉,大冬天吃涮肉最合适,又暖和又美味。
  吃涮肉的地方就在王府井,吃过之后,就近到百货大楼逛了一圈。
  成岭是只看不买的,成海倒是想给未过门的新媳妇买身衣裳,却被小秋劝住,只陪大哥成海去女鞋柜台给未来的大嫂买了一双黑色的皮鞋。这会儿,百货大楼里已经有了高跟鞋,三四公分的小粗根,鞋头稍稍尖一点,显得秀气时髦,京城里许多女青年都以有这样一双鞋为时髦。
  只不过,成海买的却是最普通的平跟系带款式。用他的话说,那高跟的尖头鞋穿了,一下地还不把脚脖子崴断啊!
  小秋带着不少工业票,带着大哥来到百货柜台前,指着暖瓶脸盆啥的问他要不要,被成海摇头拒绝:“这些东西县城里也有,就不大老远往家背了。”
  这么说也对,小秋也不勉强,趁着其他人去自行车电器那边的时候,她自己走到纺织品这边,掏出布票和钱,给大哥买了一床漂亮的‘国民床单’,粉红色,牡丹花开的图案。搁在21世纪是历史的记忆,搁在这会儿,就是最时髦的床上用品。
  床单买了,小秋顺手就放进书包,收了起来,也没给其他人看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