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说完,她抬手看了看手表,然后招呼厨房里准备开饭。
这个时间二哥还不回来就不用等他了,或者,给他留一份饭,回来热一热吧。
鹏鹏中午在学校就没吃好,肯定饿了,让小孩子和孕妇饿着肚子,太不人道了。
秦戎抹抹脸,也快手快脚地过去帮忙,两人一进厨房,就迎上了大嫂和秋芬嫂子带一点揶揄的目光,秦戎脸皮嫩,低着头端着菜匆匆出来,倒是小秋脸皮厚,自管带着鹏鹏拿筷子拿碗,还顺带偷菜吃,乐滋滋的不知害臊是何物。
见他们这样,本来还想开两句玩笑的大嫂刘玉芝,也只好暂时放弃。
这边桌子刚摆好,还没等入座,成江也回来了,一进门就道歉:“对不起,我回来晚了。”
小秋笑着道:“我开车嘛,你自己坐车,当然晚了。对了,明天咱们约个时间,我去接你?”
成江摆摆手:“不用了。待会儿,让戎子带我去骑两辆自行车来,我还是骑自行车去上学就行,离得不远,骑车子更方便。”
小秋就道:“那帮我也带一辆过来,我也换自行车。开车还是不太方便。”
又回头对秋芬嫂子和大嫂道:“那明天一早我带你们去幼儿园一趟,若是我们有事儿,你们也能却接一趟。我们没事儿,就不用你们。”
说说笑笑地一家人吃了饭,小秋留在家里陪大嫂和鹏鹏,成江和秦戎一起出门去卷棚胡同骑自行车。
过年,忙忙乱乱的,成江一直没空儿询问秦戎的事情,不代表他没有注意到,秦戎一个寒假没露面,连电话都打一个,他可是都知道的。这次叫着秦戎出来,也是想单独问一问缘由。
结果,成江一问,秦戎就笑呵呵地道:“以后再不会了,你放心吧。”
“小秋就什么也没说?”这不像是那丫头的作风啊?
看着成江怀疑的目光,秦戎笑笑,长长地吐了口气,道:“她说了,她懒,在把她弄丢一回,她就不给我回头找她的机会了。”
第九百七十章
鹏鹏小朋友在幼儿园适应地很快,第一天回家,看到刘玉芝还略略有些眼圈儿发红什么的,到了第二天,小家伙再回家看到娘,就只剩下兴奋高兴了,拉着刘玉芝的手,巴拉巴拉说着在幼儿园里的事情,老师教了什么,和那个小朋友做了什么游戏,有个小胖子同学欺负女生他还做了回打跑了泼皮小流氓的小英雄。
当天晚上,小秋给他讲故事,就讲了这个童话故事,把鹏鹏小朋友听得心潮澎湃,然后睡着了。
看着大嫂和鹏鹏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小秋也放心地回归自己的学习工作。不过,不管多忙,她和二哥成江每天晚上还是会回到别墅住,陪一陪鹏鹏和鹏鹏。乔西和金笛也时不时地过来住一晚,家里白天比较清静,晚上和周末基本上还是会比较热闹的。
忙忙碌碌的日子过得很快,一眨眼,正月将尽,寒冷渐退,春日渐近。
小院子里,大嫂和秋芬嫂子种的小菜园已经长出一片菜苗,嫩绿嫩绿的,虽然是在小暖棚下边,却也让人感受到了一片春意。
尽管小秋劝着、拦着,大嫂刘玉芝第一件毛衣还是很快织完了。当然,秋芬嫂子帮忙织的一套小毛衣小毛裤也同时完工了,这天,小秋和秦戎接了鹏鹏回家,就看到了摆在沙发上的新毛衣。
小秋的毛衣是棒针开衫,姜黄色雪花点子线,搭配高领打底衫或者衬衣,都非常漂亮。特别是小秋这样细细瘦瘦的身形穿起来,微微有点儿晃,透出一股子帅气洒脱,好看的不行。
毛衣毛裤自然是给鹏鹏织的,墨蓝色的毛裤,外边需要套一件裤子穿,保暖用的。海蓝色的毛衣,还打了个海军领,小家伙长得本就偏浓眉大眼很虎气,穿上这件毛衣,更是多了一份小军人的挺拔,小家伙自己都把腰板儿挺得笔直,尽管抿着嘴忍着笑,小脸蛋却兴奋的红扑扑的。
小秋拿出一件军绿色的男童羽绒马甲来,给鹏鹏加在毛衣外边。一边端详,一边对大嫂笑:“这样子,明天上学给他带上这个马甲,进屋脱了棉外套,就让老师给他穿上,在屋里也不会冷了。”
小秋没说的是,过了农历二月二,京城许多单位就要停暖气了,房间里会比室外温度还低,小朋友跑着跳着还好,要是安静坐下来听课、看书,就会比较冷了。
“人家老师那么多学生,能照顾过来吗?要不再给他穿几天棉袄……”大嫂刘玉芝习惯了不求人,下意识地劝着小秋。
小秋笑笑没多说,只把鹏鹏的小羽绒坎肩放在门口的行李架上,准备第二天送鹏鹏上学给他带上。
“放心吧,他们老师是两个三十多岁的,挺有经验,脾气也好,不会忘记的。”
鹏鹏也连忙跑过来证明:“娘,我们老师很好,我出了汗,还帮我擦汗。”
“哎哟,那可真是不错,咱们那里都没有这么细心的老师。……那什么,也不知道人家老师缺啥,咱们要不要拿点儿东西去感谢一下人家?”刘玉芝一听也高兴了,随之又盘算着要去感谢老师对鹏鹏的照顾。
鹏鹏毕竟是从村子里来到京城的孩子,刘玉芝自己不可避免地有些拘谨,她当然也怕儿子在学校被人笑话,被人欺负。如今看来,不但没受欺负,还被老师照顾得很好,她放心的同时,自然也特别感激。
小秋心道,又是赞助费,又是捐助肉类的,他们老师要是再看不出一点格外照看来,才怪!
当然,对大嫂就不用说这些了,而是笑呵呵地附和道:“都是和咱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咱喜欢啥她们也喜欢。嗯,这样,大嫂蒸一锅黍米发糕,加点儿蜂蜜,明天我送鹏鹏给老师们带一些过去,表示感谢就够了。”
“那个……行吗?”刘玉芝有些迟疑,觉得蒸点儿糕不够注重。
小秋道:“当然行啊,大嫂蒸的发糕最好吃了,又软又甜,还不酸。你不知道,你进门之前,我吃过好多人家的发糕,都酸溜溜的,不好吃。就你蒸的是喷喷香,越嚼越甜,最好吃了。”
秦戎一直没说话,这时忍不住插嘴:“我看是你想吃大嫂做的发糕了。”
“嘿嘿,蒸出来,当然我要先尝尝味道啦!”
众人皆笑。笑声中,大嫂一刻不停地进厨房,动手准备做发糕。
小秋找了一罐洋槐蜜出来,送进厨房,让刘玉芝多放些蜂蜜,吃上去会更香甜些。
看到蜂蜜,刘玉芝道:“我还跟二婶学了做排叉,要不要也做一点?”
小秋自然没意见,还很顺口地加了一条:“那就一起做些麻叶儿。”
排叉和麻叶儿都是点心名,原料、工艺都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成品形状不同。排叉个头比较大,有点儿类似麻花,却因为是薄面片叠在一起的,所以比麻花的口感更爽脆。麻叶儿与排叉做法相似,就是个头小一些,而且叠层少,基本是两层,排叉则多是五六层。
“好嘞,都做点儿。”刘玉芝爽快地答应着,开始说着比例,拿面粉和面。
秋芬嫂子赶忙接过去,笑道:“你把准方子,我来动手,也让我跟着学一学。”
排叉和麻叶儿都是比较普及的民间点心,没有太深奥的秘方什么的,也不怕传给别人,所以刘玉芝也就笑着应了,拿容器盛面、加水、加蜂蜜、加糖……
两个人一起说说笑笑地忙乎起来,让本打算搭把手的小秋没了用武之地,悄没声息地甩着手离开了厨房。
排叉和麻叶儿当天晚上就炸好了,晾一晚,第二天吃才最脆最好吃。
发糕则是第二天一早,刘玉芝和秋芬嫂子一起蒸的,小秋几个人起床的时候,刚刚好起锅,热气腾腾端上来,满屋子甜香。
第九百七十一章
这天中午,小秋和李芳云一起吃饭的时候,就拿出一盒排叉和麻叶儿,把李芳云高兴的不行。
“你们过年炸的还有呢?”李芳云一边吃,一边含糊着问。
“我们过年不炸这个,这是昨晚刚炸的。”
“……真好。”李芳云咕哝一声,一回头看到覃秋怡和邢海,又连忙招呼这两个一起过来分享,三个女生头碰头地凑一起吃点心,咔嚓咔嚓作响,跟三只花栗鼠一样。
晚上鹏鹏回家,高兴地和刘玉芝汇报,说老师们特别喜欢她做的点心。这给了刘玉芝极大的鼓励,暗暗琢磨,很快,枣糕、花馍、馓子、绿豆饼、琉璃藕……就不断地被刘玉芝和秋芬嫂子一起研制了出来。
小秋一边吃着美味,一边不吝夸奖:“大嫂这手艺,可以去和我娘商量着合伙开点心铺子了。”
刘玉芝和鹏鹏渐渐适应了京城的生活,天气也一天天暖和起来。
小秋穿着刘玉芝给织的棒针毛衣,走在校园中,又不经意中掀起了一阵棒针毛衣风。很多女生宿舍中,都能看到女生抱着一大团毛线赶着用棒针织毛衣的镜头。棒针毛衣织起来相对快一些,手速快的女生,抓紧点儿时间,还能赶在天热起来之前穿上呢。
清明节的时候,小秋这个班被抽到参加扫墓。跟着学校的队伍步行往墓园走,临到墓园的时候,看到好几所学校的队伍,早到的都分列在道路两边,留着中间的路面通行。
小秋他们学校也被要求在路旁稍等,不久后,就听到调度人员吹着哨子带着一队一队人往里进,然后,小秋就看见了穿着军装的队伍,而吴戈作为参战立功人员自然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两个人的目光隔着一层薄薄的尘土相碰,小秋没看清吴戈眼神里有什么,有些疲惫的她只注意到吴戈的鼻梁上又重新架上了眼镜——这家伙,他不是说配了‘隐形眼镜’?
算了,他毕竟是在部队中,视力如何对他以后的工作安排也很重要,对外如何表达都有他的考量,她就别多想了。
接下来的活动庄严肃穆,小秋站在自己学校的队伍中,只隐约知道,隔着两所学校是军校的学生。
小秋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只知道跟着同学们行动,却没想到,等仪式结束后,学校居然就地解散了队伍,所有参加扫墓的班级,上午的课程都取消,学生们只要不耽误下午的课就可以了,怎么回去,什么时间回去,都有学生们自己决定了。
春日正好,风和日暖,柳绿花红,一大群相熟的年轻学生得了便利,自然没人肯回学校去苦读,一个个刚刚离了墓园,就像放了风的鸟儿,欢呼着、雀跃着,奔向绿意盎然的田野里、小河边。随手摘一朵嫩黄、粉红的不知名的小花儿,或者仅仅只是揪一片嫩嫩的草叶,闻一闻青草香,就仿佛拥有了整个春天。
小秋打小儿生长在村子里,对田野很亲切,却不会像那些学生们一样,大惊小怪的。
她找了棵小河边的大柳树,准备坐在树下,看一看粼粼的水波,感受一下和暖的春风,晒一晒令人舒服的春日暖阳……等着同学们玩够了,大家一起回学校,她们下午还有两节课呢。
在柳树下,她看到的不仅仅是春景,还有人情,有几所学校像她们一样就地解散了。也有的学校仍旧列队返回了,比如两所军校,一所警校,还有另外一所实行军事化管理的学校。
小秋坐的这棵树下,生长了一小片茅草,茅荻已经长得很高了,刚刚长出来的花穗还有些嫩,白色的毛笔头一样,小秋随手扯了一支,含在嘴里,轻轻地咬着,背靠着大柳树微微歪斜的树干,闭着眼睛,任由斑驳的阳光落在脸上,隔着眼皮儿,能够感受到光点在自己脸上欢快地跳动,像调皮的孩子……
风轻日暖,阳光晒得人身上热烘烘、麻酥酥的,闭着眼睛片刻,小秋竟然有些困顿,隐约有些恍惚朦胧,似睡非睡起来。
“呵,你倒是找了个偷懒的好地方。”熟悉的男声在头顶响起,小秋心头一跳,片刻,才缓缓张开眼睛。
摘掉了帽子,短短的头发,还没有晒得太黑的小麦色皮肤,背着光却格外突现身材的高大魁梧……
小秋的目光带着一点点初醒的雾蒙蒙,表情却平静地很,没有惊讶,更没有惊吓。
她淡淡地看着突然出现的青年,片刻,将目光转开,重新落在粼粼的河面上,“怎么没跟学校队伍回去?”
“我是额外的人员,没有班级约束……打声招呼而已。”吴戈随意说了一句,也不用人招呼,径直在小秋身旁坐下,手里捏起一块小石头,轻轻扔进河里,发出噗通一声轻响,溅起一蓬小水花。
“寒假,我出去了一趟……我的眼睛需要‘痊愈’。”吴戈没有详细交代,但小秋听明白了。
他出国不是为了游玩,而是,给眼睛痊愈一个借口。至于,这里面有没有向小秋交待寒假行踪,小秋没想,更没有问。
见小秋只是听着,没有搭话的意思,吴戈只能再次开口:“我上军校不能随意出入……嗯……”
顿了一下,仿佛好不容易鼓足了勇气道:“好不容易出来一次,我们一起吃个饭,我快被学校食堂的饭给逼疯了,跟喂猪一样。”
小秋瞥他一眼,道:“……胖了。”看来猪都挺好养活的,嫌饭菜难吃,还明显看着比在医院时健康多了,脸颊上都多了一点点肉。
吴戈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猛地抬手摸了摸脸颊,然后失笑:“锻炼的强度大了,饭量也慢慢涨回来了……”
说着话,可能是摸到自己脸颊上的胡茬儿了,多少有些讪讪地:“回了部队,跟一群大老粗在一块儿,人也糙了。”
“挺好。”小秋没有理会吴戈脸上闪出的喜悦,淡淡开口,“你的眼睛怎么痊愈的,我并不了解,也希望你不要随意开玩笑说是我给你治好了眼睛,连我师傅和文教搜他们都做不到的事情,我怎么能做到?”
第九百七十二章
吴戈终于发现了小秋的不一样,他愣愣地看着树下安静坐着的女孩。
顺直的长发简单的马尾,细白的皮肤,如画的眉眼,连那份淡淡的味道……明明什么都没有变,可是,他就在她的咫尺之处,却仿佛隔着天涯之远。她看似触手可及,可他却感觉,两人之间隔了千山万水。
“可是……”他张开嘴,想要说什么,却发现根本不知从何说起。
小秋的眉眼不动,仍旧看着潺潺流水,好一会儿,才轻声道:“别不把自己身体当回事儿,你运气好,一次两次捡回命来,可再好的运气也有用完的时候。”
她转头,看着眼前明明成熟了许多,却仍旧让她觉得带着孩子气的青年,几不可见地叹了口气。
就像她说的,一次两次,她能帮他治好,万一她赶不及呢?再万一,大青花不在了呢?
她挥去脑子里突然跳出来的声音:我怎么会不在?我活了上千年了,怎么可能不在?
这家伙,被整治了几次,装老实了,关键时候跳出来,破坏心情!
这个时间二哥还不回来就不用等他了,或者,给他留一份饭,回来热一热吧。
鹏鹏中午在学校就没吃好,肯定饿了,让小孩子和孕妇饿着肚子,太不人道了。
秦戎抹抹脸,也快手快脚地过去帮忙,两人一进厨房,就迎上了大嫂和秋芬嫂子带一点揶揄的目光,秦戎脸皮嫩,低着头端着菜匆匆出来,倒是小秋脸皮厚,自管带着鹏鹏拿筷子拿碗,还顺带偷菜吃,乐滋滋的不知害臊是何物。
见他们这样,本来还想开两句玩笑的大嫂刘玉芝,也只好暂时放弃。
这边桌子刚摆好,还没等入座,成江也回来了,一进门就道歉:“对不起,我回来晚了。”
小秋笑着道:“我开车嘛,你自己坐车,当然晚了。对了,明天咱们约个时间,我去接你?”
成江摆摆手:“不用了。待会儿,让戎子带我去骑两辆自行车来,我还是骑自行车去上学就行,离得不远,骑车子更方便。”
小秋就道:“那帮我也带一辆过来,我也换自行车。开车还是不太方便。”
又回头对秋芬嫂子和大嫂道:“那明天一早我带你们去幼儿园一趟,若是我们有事儿,你们也能却接一趟。我们没事儿,就不用你们。”
说说笑笑地一家人吃了饭,小秋留在家里陪大嫂和鹏鹏,成江和秦戎一起出门去卷棚胡同骑自行车。
过年,忙忙乱乱的,成江一直没空儿询问秦戎的事情,不代表他没有注意到,秦戎一个寒假没露面,连电话都打一个,他可是都知道的。这次叫着秦戎出来,也是想单独问一问缘由。
结果,成江一问,秦戎就笑呵呵地道:“以后再不会了,你放心吧。”
“小秋就什么也没说?”这不像是那丫头的作风啊?
看着成江怀疑的目光,秦戎笑笑,长长地吐了口气,道:“她说了,她懒,在把她弄丢一回,她就不给我回头找她的机会了。”
第九百七十章
鹏鹏小朋友在幼儿园适应地很快,第一天回家,看到刘玉芝还略略有些眼圈儿发红什么的,到了第二天,小家伙再回家看到娘,就只剩下兴奋高兴了,拉着刘玉芝的手,巴拉巴拉说着在幼儿园里的事情,老师教了什么,和那个小朋友做了什么游戏,有个小胖子同学欺负女生他还做了回打跑了泼皮小流氓的小英雄。
当天晚上,小秋给他讲故事,就讲了这个童话故事,把鹏鹏小朋友听得心潮澎湃,然后睡着了。
看着大嫂和鹏鹏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小秋也放心地回归自己的学习工作。不过,不管多忙,她和二哥成江每天晚上还是会回到别墅住,陪一陪鹏鹏和鹏鹏。乔西和金笛也时不时地过来住一晚,家里白天比较清静,晚上和周末基本上还是会比较热闹的。
忙忙碌碌的日子过得很快,一眨眼,正月将尽,寒冷渐退,春日渐近。
小院子里,大嫂和秋芬嫂子种的小菜园已经长出一片菜苗,嫩绿嫩绿的,虽然是在小暖棚下边,却也让人感受到了一片春意。
尽管小秋劝着、拦着,大嫂刘玉芝第一件毛衣还是很快织完了。当然,秋芬嫂子帮忙织的一套小毛衣小毛裤也同时完工了,这天,小秋和秦戎接了鹏鹏回家,就看到了摆在沙发上的新毛衣。
小秋的毛衣是棒针开衫,姜黄色雪花点子线,搭配高领打底衫或者衬衣,都非常漂亮。特别是小秋这样细细瘦瘦的身形穿起来,微微有点儿晃,透出一股子帅气洒脱,好看的不行。
毛衣毛裤自然是给鹏鹏织的,墨蓝色的毛裤,外边需要套一件裤子穿,保暖用的。海蓝色的毛衣,还打了个海军领,小家伙长得本就偏浓眉大眼很虎气,穿上这件毛衣,更是多了一份小军人的挺拔,小家伙自己都把腰板儿挺得笔直,尽管抿着嘴忍着笑,小脸蛋却兴奋的红扑扑的。
小秋拿出一件军绿色的男童羽绒马甲来,给鹏鹏加在毛衣外边。一边端详,一边对大嫂笑:“这样子,明天上学给他带上这个马甲,进屋脱了棉外套,就让老师给他穿上,在屋里也不会冷了。”
小秋没说的是,过了农历二月二,京城许多单位就要停暖气了,房间里会比室外温度还低,小朋友跑着跳着还好,要是安静坐下来听课、看书,就会比较冷了。
“人家老师那么多学生,能照顾过来吗?要不再给他穿几天棉袄……”大嫂刘玉芝习惯了不求人,下意识地劝着小秋。
小秋笑笑没多说,只把鹏鹏的小羽绒坎肩放在门口的行李架上,准备第二天送鹏鹏上学给他带上。
“放心吧,他们老师是两个三十多岁的,挺有经验,脾气也好,不会忘记的。”
鹏鹏也连忙跑过来证明:“娘,我们老师很好,我出了汗,还帮我擦汗。”
“哎哟,那可真是不错,咱们那里都没有这么细心的老师。……那什么,也不知道人家老师缺啥,咱们要不要拿点儿东西去感谢一下人家?”刘玉芝一听也高兴了,随之又盘算着要去感谢老师对鹏鹏的照顾。
鹏鹏毕竟是从村子里来到京城的孩子,刘玉芝自己不可避免地有些拘谨,她当然也怕儿子在学校被人笑话,被人欺负。如今看来,不但没受欺负,还被老师照顾得很好,她放心的同时,自然也特别感激。
小秋心道,又是赞助费,又是捐助肉类的,他们老师要是再看不出一点格外照看来,才怪!
当然,对大嫂就不用说这些了,而是笑呵呵地附和道:“都是和咱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咱喜欢啥她们也喜欢。嗯,这样,大嫂蒸一锅黍米发糕,加点儿蜂蜜,明天我送鹏鹏给老师们带一些过去,表示感谢就够了。”
“那个……行吗?”刘玉芝有些迟疑,觉得蒸点儿糕不够注重。
小秋道:“当然行啊,大嫂蒸的发糕最好吃了,又软又甜,还不酸。你不知道,你进门之前,我吃过好多人家的发糕,都酸溜溜的,不好吃。就你蒸的是喷喷香,越嚼越甜,最好吃了。”
秦戎一直没说话,这时忍不住插嘴:“我看是你想吃大嫂做的发糕了。”
“嘿嘿,蒸出来,当然我要先尝尝味道啦!”
众人皆笑。笑声中,大嫂一刻不停地进厨房,动手准备做发糕。
小秋找了一罐洋槐蜜出来,送进厨房,让刘玉芝多放些蜂蜜,吃上去会更香甜些。
看到蜂蜜,刘玉芝道:“我还跟二婶学了做排叉,要不要也做一点?”
小秋自然没意见,还很顺口地加了一条:“那就一起做些麻叶儿。”
排叉和麻叶儿都是点心名,原料、工艺都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成品形状不同。排叉个头比较大,有点儿类似麻花,却因为是薄面片叠在一起的,所以比麻花的口感更爽脆。麻叶儿与排叉做法相似,就是个头小一些,而且叠层少,基本是两层,排叉则多是五六层。
“好嘞,都做点儿。”刘玉芝爽快地答应着,开始说着比例,拿面粉和面。
秋芬嫂子赶忙接过去,笑道:“你把准方子,我来动手,也让我跟着学一学。”
排叉和麻叶儿都是比较普及的民间点心,没有太深奥的秘方什么的,也不怕传给别人,所以刘玉芝也就笑着应了,拿容器盛面、加水、加蜂蜜、加糖……
两个人一起说说笑笑地忙乎起来,让本打算搭把手的小秋没了用武之地,悄没声息地甩着手离开了厨房。
排叉和麻叶儿当天晚上就炸好了,晾一晚,第二天吃才最脆最好吃。
发糕则是第二天一早,刘玉芝和秋芬嫂子一起蒸的,小秋几个人起床的时候,刚刚好起锅,热气腾腾端上来,满屋子甜香。
第九百七十一章
这天中午,小秋和李芳云一起吃饭的时候,就拿出一盒排叉和麻叶儿,把李芳云高兴的不行。
“你们过年炸的还有呢?”李芳云一边吃,一边含糊着问。
“我们过年不炸这个,这是昨晚刚炸的。”
“……真好。”李芳云咕哝一声,一回头看到覃秋怡和邢海,又连忙招呼这两个一起过来分享,三个女生头碰头地凑一起吃点心,咔嚓咔嚓作响,跟三只花栗鼠一样。
晚上鹏鹏回家,高兴地和刘玉芝汇报,说老师们特别喜欢她做的点心。这给了刘玉芝极大的鼓励,暗暗琢磨,很快,枣糕、花馍、馓子、绿豆饼、琉璃藕……就不断地被刘玉芝和秋芬嫂子一起研制了出来。
小秋一边吃着美味,一边不吝夸奖:“大嫂这手艺,可以去和我娘商量着合伙开点心铺子了。”
刘玉芝和鹏鹏渐渐适应了京城的生活,天气也一天天暖和起来。
小秋穿着刘玉芝给织的棒针毛衣,走在校园中,又不经意中掀起了一阵棒针毛衣风。很多女生宿舍中,都能看到女生抱着一大团毛线赶着用棒针织毛衣的镜头。棒针毛衣织起来相对快一些,手速快的女生,抓紧点儿时间,还能赶在天热起来之前穿上呢。
清明节的时候,小秋这个班被抽到参加扫墓。跟着学校的队伍步行往墓园走,临到墓园的时候,看到好几所学校的队伍,早到的都分列在道路两边,留着中间的路面通行。
小秋他们学校也被要求在路旁稍等,不久后,就听到调度人员吹着哨子带着一队一队人往里进,然后,小秋就看见了穿着军装的队伍,而吴戈作为参战立功人员自然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两个人的目光隔着一层薄薄的尘土相碰,小秋没看清吴戈眼神里有什么,有些疲惫的她只注意到吴戈的鼻梁上又重新架上了眼镜——这家伙,他不是说配了‘隐形眼镜’?
算了,他毕竟是在部队中,视力如何对他以后的工作安排也很重要,对外如何表达都有他的考量,她就别多想了。
接下来的活动庄严肃穆,小秋站在自己学校的队伍中,只隐约知道,隔着两所学校是军校的学生。
小秋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只知道跟着同学们行动,却没想到,等仪式结束后,学校居然就地解散了队伍,所有参加扫墓的班级,上午的课程都取消,学生们只要不耽误下午的课就可以了,怎么回去,什么时间回去,都有学生们自己决定了。
春日正好,风和日暖,柳绿花红,一大群相熟的年轻学生得了便利,自然没人肯回学校去苦读,一个个刚刚离了墓园,就像放了风的鸟儿,欢呼着、雀跃着,奔向绿意盎然的田野里、小河边。随手摘一朵嫩黄、粉红的不知名的小花儿,或者仅仅只是揪一片嫩嫩的草叶,闻一闻青草香,就仿佛拥有了整个春天。
小秋打小儿生长在村子里,对田野很亲切,却不会像那些学生们一样,大惊小怪的。
她找了棵小河边的大柳树,准备坐在树下,看一看粼粼的水波,感受一下和暖的春风,晒一晒令人舒服的春日暖阳……等着同学们玩够了,大家一起回学校,她们下午还有两节课呢。
在柳树下,她看到的不仅仅是春景,还有人情,有几所学校像她们一样就地解散了。也有的学校仍旧列队返回了,比如两所军校,一所警校,还有另外一所实行军事化管理的学校。
小秋坐的这棵树下,生长了一小片茅草,茅荻已经长得很高了,刚刚长出来的花穗还有些嫩,白色的毛笔头一样,小秋随手扯了一支,含在嘴里,轻轻地咬着,背靠着大柳树微微歪斜的树干,闭着眼睛,任由斑驳的阳光落在脸上,隔着眼皮儿,能够感受到光点在自己脸上欢快地跳动,像调皮的孩子……
风轻日暖,阳光晒得人身上热烘烘、麻酥酥的,闭着眼睛片刻,小秋竟然有些困顿,隐约有些恍惚朦胧,似睡非睡起来。
“呵,你倒是找了个偷懒的好地方。”熟悉的男声在头顶响起,小秋心头一跳,片刻,才缓缓张开眼睛。
摘掉了帽子,短短的头发,还没有晒得太黑的小麦色皮肤,背着光却格外突现身材的高大魁梧……
小秋的目光带着一点点初醒的雾蒙蒙,表情却平静地很,没有惊讶,更没有惊吓。
她淡淡地看着突然出现的青年,片刻,将目光转开,重新落在粼粼的河面上,“怎么没跟学校队伍回去?”
“我是额外的人员,没有班级约束……打声招呼而已。”吴戈随意说了一句,也不用人招呼,径直在小秋身旁坐下,手里捏起一块小石头,轻轻扔进河里,发出噗通一声轻响,溅起一蓬小水花。
“寒假,我出去了一趟……我的眼睛需要‘痊愈’。”吴戈没有详细交代,但小秋听明白了。
他出国不是为了游玩,而是,给眼睛痊愈一个借口。至于,这里面有没有向小秋交待寒假行踪,小秋没想,更没有问。
见小秋只是听着,没有搭话的意思,吴戈只能再次开口:“我上军校不能随意出入……嗯……”
顿了一下,仿佛好不容易鼓足了勇气道:“好不容易出来一次,我们一起吃个饭,我快被学校食堂的饭给逼疯了,跟喂猪一样。”
小秋瞥他一眼,道:“……胖了。”看来猪都挺好养活的,嫌饭菜难吃,还明显看着比在医院时健康多了,脸颊上都多了一点点肉。
吴戈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猛地抬手摸了摸脸颊,然后失笑:“锻炼的强度大了,饭量也慢慢涨回来了……”
说着话,可能是摸到自己脸颊上的胡茬儿了,多少有些讪讪地:“回了部队,跟一群大老粗在一块儿,人也糙了。”
“挺好。”小秋没有理会吴戈脸上闪出的喜悦,淡淡开口,“你的眼睛怎么痊愈的,我并不了解,也希望你不要随意开玩笑说是我给你治好了眼睛,连我师傅和文教搜他们都做不到的事情,我怎么能做到?”
第九百七十二章
吴戈终于发现了小秋的不一样,他愣愣地看着树下安静坐着的女孩。
顺直的长发简单的马尾,细白的皮肤,如画的眉眼,连那份淡淡的味道……明明什么都没有变,可是,他就在她的咫尺之处,却仿佛隔着天涯之远。她看似触手可及,可他却感觉,两人之间隔了千山万水。
“可是……”他张开嘴,想要说什么,却发现根本不知从何说起。
小秋的眉眼不动,仍旧看着潺潺流水,好一会儿,才轻声道:“别不把自己身体当回事儿,你运气好,一次两次捡回命来,可再好的运气也有用完的时候。”
她转头,看着眼前明明成熟了许多,却仍旧让她觉得带着孩子气的青年,几不可见地叹了口气。
就像她说的,一次两次,她能帮他治好,万一她赶不及呢?再万一,大青花不在了呢?
她挥去脑子里突然跳出来的声音:我怎么会不在?我活了上千年了,怎么可能不在?
这家伙,被整治了几次,装老实了,关键时候跳出来,破坏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