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如今沈括也觉得,凌霄子所言跟“宣夜说”有些相类了。只是比宣夜更进了一步,阐明了星辰运动之法。若是没有那层壳子,天体要如何浮在虚空中,确实值得深究。
这个他懂啊!甄琼精神一震:“宇宙之间不是溢满气体,而是没有气体。称之为‘虚空’或是‘真空’。也只有如此,星辰方能悬浮不落。”
沈括:“……”
苏颂:“……”
这怎么跟说好的不一样啊?!那么大的天穹,连气都没有,那是由什么填充的?
见两人神色不对,甄琼赶忙道:“气有元、浊之分。人只有吸入元气,方能存活。其余皆是浊气,有些可以燃烧,有些害人性命,还有些能使火焰熄灭。若是把一根蜡烛放在水中,上面罩个玻璃瓶,过不多久,烛火自灭,水也会升高些许,这就是燃光了元气,只余浊气。”
这个说法,苏颂一听就懂,他也曾亲手试过。只是这跟真空,又有什么关系?
沈括则想的深些:“若是连浊气也一并吸出,会发生什么?”
“会有吸力,八马都无法分开。”甄琼答得笃定。
在金石、水火、草本三派,乃至格物观中,唯有一样,是都会研究的。正是“气”。气乃声息根本,也是造化先机。故而每一个学派都极为重视。然而只有州郡大观,或者皇家学院才有实力研究“气学”,他也只是从恩师那里听了些讲解。而八马都无法分开的“真空”之球,简直是学道之人耳熟能详的故事。
沈括眼神都变了:“此法你可会?”
“不会。”甄琼答的干脆。
知道是知道,但是这明显是格物观研究的东西,他那个小道观,连气学都不曾涉及,哪会演示这样的实验?
沈括:“……”
苏颂此刻好歹回过神了,叹了一声:“既然有实物可证,不妨先从‘气’下手。诸派都有气论,倒是不容易招人非议。”
探讨气体,向来是众说纷纭。他们说些什么,也只会让人惊奇,不会心生排斥。更何况听甄琼所言,这还是能证明出的。只要有实证,何愁不能说服世人?
沈括也反应了过来:“抽气似也不难,倒是可以试试。还有那蜡烛熄燃的道理,可以先写篇小论,发在报上。”
这些都是沈括和苏颂做熟了的,立刻凑在一起,探讨起来。被两人扔在一边,甄琼倒也不觉无聊,自个儿凑在了观天镜前,又细细看了起来。
哎呀,这岁星上面,怎么好像还有个红斑呢?难不成是一片红海?卫星可真小啊,月亮应该比这大吧?看了岁星还不够,他又偷偷挪动了一下位置,跑去看星河。密密麻麻的星子,眼瞅着没了河流的样貌。若是满天星斗都如足下地球那么大,这苍穹又该有多大呢?
满心的奇思妙想,甄琼看的极是开心,临走时却被泼了一盆冷水。苏颂神色肃然的叮嘱他,地动之说,绝不能跟人提起。冒然提及,就是害人害己,说不定还会牵累韩大官人。
听到这话,再有什么想法的,也只能委委屈屈憋住了。甄琼垂头丧气的回到了家,寻到了韩邈,一头扑了上去。
“今日不是去看了观天镜吗?莫不是有甚不妥?”韩邈可是在家等了许久了,终于把人盼回来,却发现小道一脸沮丧,立刻悬起了心神。
“观天镜可好用了,能看到许多奇景,只是不能让邈哥也瞧瞧……”那么多的美景,他多想告诉邈哥,让他也亲眼看看啊。早知道就不跟苏颂他们说什么公转自转了。
听到这话,韩邈不由失笑,揽着人走到了窗边,抬眼望去:“满天星斗,想要看,又何须外物?”
窗外,是无遮无拦的夜空,月色皎洁,星子闪烁,压过了人间烟火。这一眼看去,浩淼壮阔,又哪是小小一方镜中能尽显的?
甄琼的呼吸微微一滞。是啊,没有观天镜又如何?星辰又不会消失,总能有其他办法观赏。再说了,万一沈括、苏颂他们想出了办法,让“地动说”传遍天下,有朝一日,邈哥也一定能看到观天镜里的奇景!
一下又振奋了起来,甄琼用力的握住了韩邈的手:“总有一日,我也要让邈哥见识天外景色!”
这豪言,倒是跟静谧星空有些不衬了。然而那只手,牢牢地抓着自己,丝毫也不愿分开。韩邈不由笑了起来,低声道:“好,我等着。”
作者有话要说: 那个景表和浮漏的差别,正是地球公转不是匀速的明证。也就是近日点和远日点的表现。沈括发现了,还弄了个“招差术”的数学模型,来纠正这个误差。别问窝原理,没看懂orz
在天文学上,沈括改了浑天仪,发现了公转速度不匀,还有取消了“闰月”,基于阳历重新制出的《十二气历》。可以说每一个发现都是惊世骇俗,不被世人接受,但是距离真相只差一步了。
还有观测模型,木星真的太适合了。亮度够,有卫星,自转飞快,公转定时且早有记载(岁星,十二年一个公转周期,也是“地支”的由来),还有能作为参照物的大红斑。可以说宏观和微观的发现,才是改变世界的起始。
第123章
第二天一大早, 甄琼就风风火火赶回道观, 唤来两个徒弟, 一脸正色道:“为师要改一改研究方向了,咱们准备开始炼气!”
这“炼气”的说法,怎么听着跟内丹术差不多呢?饶是清风这般沉稳的, 都难免露出了愕然神色:“恩师不炼丹了?”
“炼气跟炼丹也是大有关系的,如今宝应观也是朝廷拨款的大观了,不能局限于炼丹, 要开阔思路才行!”甄琼语重心长道。
自从入主宝应观后, 他着实接了不少项目,经费也从未缺过, 一年到头都忙的脚不沾地。然而这些项目,多是朝廷所需, 有些则是为了邈哥。原本提炼明矾,寻找新金属的计划, 已经被他搁置许久了。
研究一样新金属,花上数年也不奇怪。甄琼并没有对此事丧失信心,只是当初迫切的心思, 已消失不见。一方面是因为不需要这款新金属, 他就扬名立万,开宗立派了。另一方面则是琐事太多,整日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还要琢磨水火派和草本派的东西,哪有心思静下心来炼丹?
可是昨晚看到观天镜那一刻, 他心中所想,就大大不同了起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也不是个办法。而“气”,终归是炼丹的根基之一。虽说无形无状,但是炼丹过程中,时时都要参与。若是不明“气”理,终究难以勘破屏障。
只是当年学炼丹时,他那小道观里实在没有炼气的条件,连师父都不怎么教这个。自己钻研,又要从头做起了。
不过甄琼心里并无畏惧,反而生出了些豪情。这可是能成为立派根本的学问!更何况沈括他们打算钻研天文,“真空”这个概念总是逃不掉的。若他能在炼气上下些功夫,说不定也能跟两人配合,尽快推动“地动说”问世。
他可是答应过邈哥的,要带他看星星呢!
如此复杂的心思,清风、明月二人怎能猜到?只能一脸茫然,跟着恩师投入了“炼气”的大业。这动静可当真不小,要新造好几个新式丹炉,还要有大型的玻璃器皿,以及寻找密闭罐口的材料。一通折腾下来,连赤燎子都惊动了,跑来问他缘由。
甄琼倒是很坦荡:“师兄已经寻到了新路,我却不能停滞不前。得加把劲才行啊!”
“元气”之说,乃是道家根本之一,钻研这个,也没什么错嘛。见甄琼如此有拼劲,赤燎子很是认同,连连鼓励。段玄霜却听得脸色发白,看清风、明月的目光都饱含了同情。甄琼那小子,炼起丹真是门都不出的,废寝忘食。就这样还要加把劲儿?怕不是要把人累死才行。
只是这拿炉子炼气,究竟是个什么章程,也着实让人好奇啊……
宝应观里的小小变化,并无几人知晓。倒是《日新报》上的新文,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
“这《日新报》又想做什么?”看着今日新报,程颐面色并不太好。
之前他和兄长在《明德报》上撰文,驳斥商贾借“助产术”大肆谋利,败坏风气。然而几篇文写罢,压根没收到预想的效果。那些商户仍旧唯利是图,根本毫不在乎议论。士林中也没几人应和,也不知是因为利益所向,还是真觉得这法子管用?偏偏他家中的匠人,如今连“显微镜”都未制出,根本无从反驳“细蛊”、“外邪”的说法。如此不上不上,着实让人胸中憋了一口闷气。
如今“助产术”的事情刚刚过去了,许久未曾刊文的梦溪生,又突然发了一篇关于“气”的小论,如何能不让人警惕?
“这文倒是梦溪生一贯笔法,只是所写之事,细论起来,跟叔父的气学有些相类。”如今《明德报》以杂文涉经学,程颢对于这方面自然更为敏感。
这篇新文,的确是梦溪生一贯的风格。把蜡烛放在澄清的石灰水中,点燃之后,罩上玻璃。过不多久,蜡烛就会自动熄灭,石灰水中出现浑浊,且水位略略上升。步骤详尽简洁,想要重复可谓轻而易举。然而论述,却跟往常不同。在这文中,让火燃烧的乃是“元气”,杯中元气燃尽,又生出了“浊气”。浊气又能被石灰水吸去,出现沉积,没了这部分浊气,杯中的水涌入,自然填充了位置。
一波三折,环环相扣,让人挑不出错来。然而其下隐含的意思,可就深了。不外乎是“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之说,直言世间万物都由气来,连火苗燃烧,都需的“元气”辅助。而元气消,浊气生,则暗合了阴阳衍化之理,读来简直天衣无缝。
对“气”之一说,程家兄弟还是颇为熟悉的。他们的远房叔父张载,就自创了“气学”,言气化万物。然而他们的“理学”,虽然也看重“气”,信奉的却是“气可消亡,理却不灭”。现在突然冒出这么个“元浊气论”,竟然有些“气在理先”的意味了。
对于看重“天理”的二程,这无异是个挑战。然则想要辨析其中道理,却不那么容易。为何烧光了“元气”,就能生出同等量的“浊气”?为何这“浊气”,能被石灰水吞掉?若是吞了一寸,水就升高一寸,岂不代表“气”未曾消散,生生不息?那悬在玻璃杯里,空空荡荡,未曾被火燃尽,又未曾被石灰水吞掉的,又是什么?
“理学”,终归还是要讲“道”和“理”的。连道理都不清楚,如何说服别人?
这梦溪生给出的杂文,当真让人头痛啊。
程颐也叹了口气:“若是这杂文让叔父瞧见,怕是会引为知己。未曾想梦溪生竟也有此念头。”
“此人见识广博,又怎会没有自家论点?”程颢并不觉意外。这梦溪生屡屡有惊人之语,没有点真才实学,是不可能的。只是“理”“气”终究涉及万物、宇宙,不可不慎。
想了想,他道:“先拿些蜡烛,玻璃杯,试试此法吧。”
既然道理摆在那里,多演练几次,还怕格不出个所以然吗?
旁人还在为元气、浊气发愁,宝应观中的道童们,已经开始为浊气之分头痛了。
“元气唯一,能供万物生长。浊气之中,却含分类繁杂。譬如木材、煤石,皆能生出碳气,硫则能生成硫气。碳气酷烈,能致人死。硫气恶臭,也有剧毒,倒是颇好分辨。还有金属入酸,能生出清气,无色无味,遇热成水。哦,对了,密闭的水道中,许会生成沼气,遇火则爆。”想要炼气,自然要先把所知的教给徒弟才行。甄琼也不含糊,先把自己知道的,统统说给弟子。
明月听的直眼晕:“恩师,那点燃蜡烛,生出的是什么气?被石灰水吸光后,剩下的又是什么气?”
《日新报》上的小论,是甄琼讲给沈括听得,自然也要给自家徒儿演示一二。
很是满意明月的敏锐,甄琼解释道:“蜡烛烧的是烛芯,烛芯为麻绳捻出,烧出的自然是碳气。碳气能被石灰水吸走,留下的,则是惰气。惰气无形无状,无色无味,也不能燃,在大气之中,含量似比元气还要多些,但是多多少,就要慢慢测来了。”
在金石派,注重的只有“元气”一项。基本就是靠鼓风,不停的鼓风。对于其他气体的研究,还真不多。这些知道大概的东西,可不要一一测试吗?
听到这话,清风、明月不由连连点头。测试他们熟啊,就是不停捣鼓,捣鼓完再称量,分析嘛。
见两人明白了自己的意思,甄琼也不啰嗦:“被玻璃瓶都装上,开始炼气吧!你们可要小心点,诸气亦散,有些比金石还要危险,不能大意!”
师徒几人,很快就投入了紧张有序的实验中。没过两天,韩邈就觉出了不对。亲自到宝应观打探一番,才发现甄琼竟然改了研究方向,而且还比往日还上心的忙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之前不还好好炼丹吗,怎么突然就开始炼气了?
想到了沈括刚刚在报上发的那篇小论,韩邈皱了皱眉,二话不说,前去拜访。找的却不是沈括,而是苏颂。
“凌霄子炼气,存中写论,景声因何寻我?”见到韩邈,苏颂还是有些吃惊的。明明开始研究“大气”的是那两个,韩邈怎么一下就寻到了自己?
“琼儿心思转变,是在观天之后。怕是出了什么大事,才引得两人改谈元气浊气。小子思量许久,觉得其中必有深意,只得前来搅扰苏兄。”韩邈笑容不改,慢条斯理说道。
甄琼就不是个能藏住话的,沈括待人处事,也颇为率直。若说三人之中,是谁拿了主意,怕还真属苏颂莫属。而且能让甄琼对他也守口如瓶,事情岂会小了?
这话还真是一针见血,苏颂沉默片刻,轻轻一叹:“此事关系重大,不便与景声细说……”
“沈兄都在《日新报》上刊文了,怕是往后还有动作。无论诸位想做什么,都该告知小子一声才是。”韩邈哪能看不出那篇杂文的用意?都拿《日新报》作伐子了,还瞒着自己这个主人,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苏颂眉头不由一皱,用《日新报》刊载如此惊世骇俗之说,不先告诉主人一声,的确说不过去。再看韩邈面上神色,也能看出他心底的关切。自己和沈括也就罢了,甄琼毕竟是他爱侣,不好一直瞒着。
思忖良久,他又叹了一声,终是开口:“此事,皆因凌霄子一句话而起。在看了观天镜后,他告诉我和存中,地如圆球,不但时时刻刻自行转动,还会绕日而行。”
作者有话要说: 元气-氧气,惰气-氮气,清气-氢气。其他就不用解释了吧。
第124章
那一瞬间, 韩邈只觉得自己听错了。地如圆球?还会转?能绕日而走?那他脚下的又是什么?天上的日月星辰又是什么?
然而面前那张脸孔, 一派肃然, 瞧不出开玩笑的迹象。喉咙一阵发干,韩邈费了半天的气力,才张嘴道:“这是从观天镜里看出来的?”
“是凌霄子的师长所授。”苏颂对于韩邈的失态, 并不奇怪。事实上,听到这些还能无动于衷的,根本没资格坐在他面前。
“你们竟信了?”这才是最让韩邈震惊的。甄琼是时常语出惊人, 还会弄出些稀奇古怪, 惊世骇俗的东西。然而他所言,往往有理有据, 就算看着稀奇,也有内在的道理。可地圆、地动之说, 哪有道理可言?!如此昏话,苏颂、沈括这等精善天文的人, 竟然也会信?
“因为观天镜中所见,跟他所言,有几分暗合。这自转、公转之说, 亦能解释一些浑天说中不能解的难题。”既然都把话说出来了, 苏颂也没什么顾虑了,直言道。
韩邈猛地从座上站起,踏前一步,似想叱责些什么,却又停了脚步。来回踱了两圈, 他一顿足,厉声道:“此事凶险,琼儿不知,苏兄还会不知吗?!”
“我自然知道,也正因此,才让他闭口不言。”苏颂苦笑一声,“其实地是圆是方,对于凌霄子全不重要。真正看重此事的,反倒是沈存中……还有鄙人。”
苏颂哪会不知,甄琼根本就不在乎天文。也正因才,这么大一个惊雷,他才会漫不经心说出。但是甄琼不在乎,沈括却不能不在乎。这人本就执拗,又有常人不能及的洞察力,再如何匪夷所思,也阻不住他渴求至理之心。老实说,就连苏颂自己,也不免对此事上心。天地宇宙,终归是读书人要探究的,那扇门就摆在面前,他怎能视而不见?
韩邈的神情一下冷了下来:“二位难不成要立德立言?”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这是《左传》中的名句,也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向往的最高功绩。若是有心如此,定是要在天下掀起狂澜的。那夹在其中的甄琼,乃至《日新报》,都要卷入惊涛骇浪之中。韩邈怎能答应!
谁料苏颂却摇了摇头:“这是天象,并非经义。我和存中都不善经学,从未起过念头。再说,用‘地动说’来立言,岂不荒唐?”
这说法,跟千百年来的经史截然相反。不被天下士子生吞活剥已经是万幸了,还谈什么立言?
听到这话,韩邈神色稍稍一松:“那两位,是何想法?”
“徐徐图之,最好能寻出一些显而易见的手段,论证此事。”这是苏颂和沈括商量出的应对之法。毕竟他们研究这个,并非是为了出名。只是事涉至理,无法装聋作哑。更深一层讲,若此事当真,那么书中谬论,也当及时更正。天文星象,往小了说,关乎农业历法。往大了说,能让宰相去位,天子罪己。岂能容忍其一错再错?
“此事必会触动‘天人感应’,苏兄就不怕吗?”韩邈又问。
“治国不在上天,而在下民。”对于这个,苏颂倒是看得透彻。什么水患地震,蝗灾日食,都是天灾,并非“德行”就能消弭。与其提心吊胆害怕失德,还不如好好整治常平仓,赈灾安民。就如当年真宗拜神治蝗,蝗虫越拜越多。换了仁宗给粮灭蝗,则蝗祸消弭。说到底,不过是事在人为。
这个他懂啊!甄琼精神一震:“宇宙之间不是溢满气体,而是没有气体。称之为‘虚空’或是‘真空’。也只有如此,星辰方能悬浮不落。”
沈括:“……”
苏颂:“……”
这怎么跟说好的不一样啊?!那么大的天穹,连气都没有,那是由什么填充的?
见两人神色不对,甄琼赶忙道:“气有元、浊之分。人只有吸入元气,方能存活。其余皆是浊气,有些可以燃烧,有些害人性命,还有些能使火焰熄灭。若是把一根蜡烛放在水中,上面罩个玻璃瓶,过不多久,烛火自灭,水也会升高些许,这就是燃光了元气,只余浊气。”
这个说法,苏颂一听就懂,他也曾亲手试过。只是这跟真空,又有什么关系?
沈括则想的深些:“若是连浊气也一并吸出,会发生什么?”
“会有吸力,八马都无法分开。”甄琼答得笃定。
在金石、水火、草本三派,乃至格物观中,唯有一样,是都会研究的。正是“气”。气乃声息根本,也是造化先机。故而每一个学派都极为重视。然而只有州郡大观,或者皇家学院才有实力研究“气学”,他也只是从恩师那里听了些讲解。而八马都无法分开的“真空”之球,简直是学道之人耳熟能详的故事。
沈括眼神都变了:“此法你可会?”
“不会。”甄琼答的干脆。
知道是知道,但是这明显是格物观研究的东西,他那个小道观,连气学都不曾涉及,哪会演示这样的实验?
沈括:“……”
苏颂此刻好歹回过神了,叹了一声:“既然有实物可证,不妨先从‘气’下手。诸派都有气论,倒是不容易招人非议。”
探讨气体,向来是众说纷纭。他们说些什么,也只会让人惊奇,不会心生排斥。更何况听甄琼所言,这还是能证明出的。只要有实证,何愁不能说服世人?
沈括也反应了过来:“抽气似也不难,倒是可以试试。还有那蜡烛熄燃的道理,可以先写篇小论,发在报上。”
这些都是沈括和苏颂做熟了的,立刻凑在一起,探讨起来。被两人扔在一边,甄琼倒也不觉无聊,自个儿凑在了观天镜前,又细细看了起来。
哎呀,这岁星上面,怎么好像还有个红斑呢?难不成是一片红海?卫星可真小啊,月亮应该比这大吧?看了岁星还不够,他又偷偷挪动了一下位置,跑去看星河。密密麻麻的星子,眼瞅着没了河流的样貌。若是满天星斗都如足下地球那么大,这苍穹又该有多大呢?
满心的奇思妙想,甄琼看的极是开心,临走时却被泼了一盆冷水。苏颂神色肃然的叮嘱他,地动之说,绝不能跟人提起。冒然提及,就是害人害己,说不定还会牵累韩大官人。
听到这话,再有什么想法的,也只能委委屈屈憋住了。甄琼垂头丧气的回到了家,寻到了韩邈,一头扑了上去。
“今日不是去看了观天镜吗?莫不是有甚不妥?”韩邈可是在家等了许久了,终于把人盼回来,却发现小道一脸沮丧,立刻悬起了心神。
“观天镜可好用了,能看到许多奇景,只是不能让邈哥也瞧瞧……”那么多的美景,他多想告诉邈哥,让他也亲眼看看啊。早知道就不跟苏颂他们说什么公转自转了。
听到这话,韩邈不由失笑,揽着人走到了窗边,抬眼望去:“满天星斗,想要看,又何须外物?”
窗外,是无遮无拦的夜空,月色皎洁,星子闪烁,压过了人间烟火。这一眼看去,浩淼壮阔,又哪是小小一方镜中能尽显的?
甄琼的呼吸微微一滞。是啊,没有观天镜又如何?星辰又不会消失,总能有其他办法观赏。再说了,万一沈括、苏颂他们想出了办法,让“地动说”传遍天下,有朝一日,邈哥也一定能看到观天镜里的奇景!
一下又振奋了起来,甄琼用力的握住了韩邈的手:“总有一日,我也要让邈哥见识天外景色!”
这豪言,倒是跟静谧星空有些不衬了。然而那只手,牢牢地抓着自己,丝毫也不愿分开。韩邈不由笑了起来,低声道:“好,我等着。”
作者有话要说: 那个景表和浮漏的差别,正是地球公转不是匀速的明证。也就是近日点和远日点的表现。沈括发现了,还弄了个“招差术”的数学模型,来纠正这个误差。别问窝原理,没看懂orz
在天文学上,沈括改了浑天仪,发现了公转速度不匀,还有取消了“闰月”,基于阳历重新制出的《十二气历》。可以说每一个发现都是惊世骇俗,不被世人接受,但是距离真相只差一步了。
还有观测模型,木星真的太适合了。亮度够,有卫星,自转飞快,公转定时且早有记载(岁星,十二年一个公转周期,也是“地支”的由来),还有能作为参照物的大红斑。可以说宏观和微观的发现,才是改变世界的起始。
第123章
第二天一大早, 甄琼就风风火火赶回道观, 唤来两个徒弟, 一脸正色道:“为师要改一改研究方向了,咱们准备开始炼气!”
这“炼气”的说法,怎么听着跟内丹术差不多呢?饶是清风这般沉稳的, 都难免露出了愕然神色:“恩师不炼丹了?”
“炼气跟炼丹也是大有关系的,如今宝应观也是朝廷拨款的大观了,不能局限于炼丹, 要开阔思路才行!”甄琼语重心长道。
自从入主宝应观后, 他着实接了不少项目,经费也从未缺过, 一年到头都忙的脚不沾地。然而这些项目,多是朝廷所需, 有些则是为了邈哥。原本提炼明矾,寻找新金属的计划, 已经被他搁置许久了。
研究一样新金属,花上数年也不奇怪。甄琼并没有对此事丧失信心,只是当初迫切的心思, 已消失不见。一方面是因为不需要这款新金属, 他就扬名立万,开宗立派了。另一方面则是琐事太多,整日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还要琢磨水火派和草本派的东西,哪有心思静下心来炼丹?
可是昨晚看到观天镜那一刻, 他心中所想,就大大不同了起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也不是个办法。而“气”,终归是炼丹的根基之一。虽说无形无状,但是炼丹过程中,时时都要参与。若是不明“气”理,终究难以勘破屏障。
只是当年学炼丹时,他那小道观里实在没有炼气的条件,连师父都不怎么教这个。自己钻研,又要从头做起了。
不过甄琼心里并无畏惧,反而生出了些豪情。这可是能成为立派根本的学问!更何况沈括他们打算钻研天文,“真空”这个概念总是逃不掉的。若他能在炼气上下些功夫,说不定也能跟两人配合,尽快推动“地动说”问世。
他可是答应过邈哥的,要带他看星星呢!
如此复杂的心思,清风、明月二人怎能猜到?只能一脸茫然,跟着恩师投入了“炼气”的大业。这动静可当真不小,要新造好几个新式丹炉,还要有大型的玻璃器皿,以及寻找密闭罐口的材料。一通折腾下来,连赤燎子都惊动了,跑来问他缘由。
甄琼倒是很坦荡:“师兄已经寻到了新路,我却不能停滞不前。得加把劲才行啊!”
“元气”之说,乃是道家根本之一,钻研这个,也没什么错嘛。见甄琼如此有拼劲,赤燎子很是认同,连连鼓励。段玄霜却听得脸色发白,看清风、明月的目光都饱含了同情。甄琼那小子,炼起丹真是门都不出的,废寝忘食。就这样还要加把劲儿?怕不是要把人累死才行。
只是这拿炉子炼气,究竟是个什么章程,也着实让人好奇啊……
宝应观里的小小变化,并无几人知晓。倒是《日新报》上的新文,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
“这《日新报》又想做什么?”看着今日新报,程颐面色并不太好。
之前他和兄长在《明德报》上撰文,驳斥商贾借“助产术”大肆谋利,败坏风气。然而几篇文写罢,压根没收到预想的效果。那些商户仍旧唯利是图,根本毫不在乎议论。士林中也没几人应和,也不知是因为利益所向,还是真觉得这法子管用?偏偏他家中的匠人,如今连“显微镜”都未制出,根本无从反驳“细蛊”、“外邪”的说法。如此不上不上,着实让人胸中憋了一口闷气。
如今“助产术”的事情刚刚过去了,许久未曾刊文的梦溪生,又突然发了一篇关于“气”的小论,如何能不让人警惕?
“这文倒是梦溪生一贯笔法,只是所写之事,细论起来,跟叔父的气学有些相类。”如今《明德报》以杂文涉经学,程颢对于这方面自然更为敏感。
这篇新文,的确是梦溪生一贯的风格。把蜡烛放在澄清的石灰水中,点燃之后,罩上玻璃。过不多久,蜡烛就会自动熄灭,石灰水中出现浑浊,且水位略略上升。步骤详尽简洁,想要重复可谓轻而易举。然而论述,却跟往常不同。在这文中,让火燃烧的乃是“元气”,杯中元气燃尽,又生出了“浊气”。浊气又能被石灰水吸去,出现沉积,没了这部分浊气,杯中的水涌入,自然填充了位置。
一波三折,环环相扣,让人挑不出错来。然而其下隐含的意思,可就深了。不外乎是“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之说,直言世间万物都由气来,连火苗燃烧,都需的“元气”辅助。而元气消,浊气生,则暗合了阴阳衍化之理,读来简直天衣无缝。
对“气”之一说,程家兄弟还是颇为熟悉的。他们的远房叔父张载,就自创了“气学”,言气化万物。然而他们的“理学”,虽然也看重“气”,信奉的却是“气可消亡,理却不灭”。现在突然冒出这么个“元浊气论”,竟然有些“气在理先”的意味了。
对于看重“天理”的二程,这无异是个挑战。然则想要辨析其中道理,却不那么容易。为何烧光了“元气”,就能生出同等量的“浊气”?为何这“浊气”,能被石灰水吞掉?若是吞了一寸,水就升高一寸,岂不代表“气”未曾消散,生生不息?那悬在玻璃杯里,空空荡荡,未曾被火燃尽,又未曾被石灰水吞掉的,又是什么?
“理学”,终归还是要讲“道”和“理”的。连道理都不清楚,如何说服别人?
这梦溪生给出的杂文,当真让人头痛啊。
程颐也叹了口气:“若是这杂文让叔父瞧见,怕是会引为知己。未曾想梦溪生竟也有此念头。”
“此人见识广博,又怎会没有自家论点?”程颢并不觉意外。这梦溪生屡屡有惊人之语,没有点真才实学,是不可能的。只是“理”“气”终究涉及万物、宇宙,不可不慎。
想了想,他道:“先拿些蜡烛,玻璃杯,试试此法吧。”
既然道理摆在那里,多演练几次,还怕格不出个所以然吗?
旁人还在为元气、浊气发愁,宝应观中的道童们,已经开始为浊气之分头痛了。
“元气唯一,能供万物生长。浊气之中,却含分类繁杂。譬如木材、煤石,皆能生出碳气,硫则能生成硫气。碳气酷烈,能致人死。硫气恶臭,也有剧毒,倒是颇好分辨。还有金属入酸,能生出清气,无色无味,遇热成水。哦,对了,密闭的水道中,许会生成沼气,遇火则爆。”想要炼气,自然要先把所知的教给徒弟才行。甄琼也不含糊,先把自己知道的,统统说给弟子。
明月听的直眼晕:“恩师,那点燃蜡烛,生出的是什么气?被石灰水吸光后,剩下的又是什么气?”
《日新报》上的小论,是甄琼讲给沈括听得,自然也要给自家徒儿演示一二。
很是满意明月的敏锐,甄琼解释道:“蜡烛烧的是烛芯,烛芯为麻绳捻出,烧出的自然是碳气。碳气能被石灰水吸走,留下的,则是惰气。惰气无形无状,无色无味,也不能燃,在大气之中,含量似比元气还要多些,但是多多少,就要慢慢测来了。”
在金石派,注重的只有“元气”一项。基本就是靠鼓风,不停的鼓风。对于其他气体的研究,还真不多。这些知道大概的东西,可不要一一测试吗?
听到这话,清风、明月不由连连点头。测试他们熟啊,就是不停捣鼓,捣鼓完再称量,分析嘛。
见两人明白了自己的意思,甄琼也不啰嗦:“被玻璃瓶都装上,开始炼气吧!你们可要小心点,诸气亦散,有些比金石还要危险,不能大意!”
师徒几人,很快就投入了紧张有序的实验中。没过两天,韩邈就觉出了不对。亲自到宝应观打探一番,才发现甄琼竟然改了研究方向,而且还比往日还上心的忙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之前不还好好炼丹吗,怎么突然就开始炼气了?
想到了沈括刚刚在报上发的那篇小论,韩邈皱了皱眉,二话不说,前去拜访。找的却不是沈括,而是苏颂。
“凌霄子炼气,存中写论,景声因何寻我?”见到韩邈,苏颂还是有些吃惊的。明明开始研究“大气”的是那两个,韩邈怎么一下就寻到了自己?
“琼儿心思转变,是在观天之后。怕是出了什么大事,才引得两人改谈元气浊气。小子思量许久,觉得其中必有深意,只得前来搅扰苏兄。”韩邈笑容不改,慢条斯理说道。
甄琼就不是个能藏住话的,沈括待人处事,也颇为率直。若说三人之中,是谁拿了主意,怕还真属苏颂莫属。而且能让甄琼对他也守口如瓶,事情岂会小了?
这话还真是一针见血,苏颂沉默片刻,轻轻一叹:“此事关系重大,不便与景声细说……”
“沈兄都在《日新报》上刊文了,怕是往后还有动作。无论诸位想做什么,都该告知小子一声才是。”韩邈哪能看不出那篇杂文的用意?都拿《日新报》作伐子了,还瞒着自己这个主人,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苏颂眉头不由一皱,用《日新报》刊载如此惊世骇俗之说,不先告诉主人一声,的确说不过去。再看韩邈面上神色,也能看出他心底的关切。自己和沈括也就罢了,甄琼毕竟是他爱侣,不好一直瞒着。
思忖良久,他又叹了一声,终是开口:“此事,皆因凌霄子一句话而起。在看了观天镜后,他告诉我和存中,地如圆球,不但时时刻刻自行转动,还会绕日而行。”
作者有话要说: 元气-氧气,惰气-氮气,清气-氢气。其他就不用解释了吧。
第124章
那一瞬间, 韩邈只觉得自己听错了。地如圆球?还会转?能绕日而走?那他脚下的又是什么?天上的日月星辰又是什么?
然而面前那张脸孔, 一派肃然, 瞧不出开玩笑的迹象。喉咙一阵发干,韩邈费了半天的气力,才张嘴道:“这是从观天镜里看出来的?”
“是凌霄子的师长所授。”苏颂对于韩邈的失态, 并不奇怪。事实上,听到这些还能无动于衷的,根本没资格坐在他面前。
“你们竟信了?”这才是最让韩邈震惊的。甄琼是时常语出惊人, 还会弄出些稀奇古怪, 惊世骇俗的东西。然而他所言,往往有理有据, 就算看着稀奇,也有内在的道理。可地圆、地动之说, 哪有道理可言?!如此昏话,苏颂、沈括这等精善天文的人, 竟然也会信?
“因为观天镜中所见,跟他所言,有几分暗合。这自转、公转之说, 亦能解释一些浑天说中不能解的难题。”既然都把话说出来了, 苏颂也没什么顾虑了,直言道。
韩邈猛地从座上站起,踏前一步,似想叱责些什么,却又停了脚步。来回踱了两圈, 他一顿足,厉声道:“此事凶险,琼儿不知,苏兄还会不知吗?!”
“我自然知道,也正因此,才让他闭口不言。”苏颂苦笑一声,“其实地是圆是方,对于凌霄子全不重要。真正看重此事的,反倒是沈存中……还有鄙人。”
苏颂哪会不知,甄琼根本就不在乎天文。也正因才,这么大一个惊雷,他才会漫不经心说出。但是甄琼不在乎,沈括却不能不在乎。这人本就执拗,又有常人不能及的洞察力,再如何匪夷所思,也阻不住他渴求至理之心。老实说,就连苏颂自己,也不免对此事上心。天地宇宙,终归是读书人要探究的,那扇门就摆在面前,他怎能视而不见?
韩邈的神情一下冷了下来:“二位难不成要立德立言?”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这是《左传》中的名句,也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向往的最高功绩。若是有心如此,定是要在天下掀起狂澜的。那夹在其中的甄琼,乃至《日新报》,都要卷入惊涛骇浪之中。韩邈怎能答应!
谁料苏颂却摇了摇头:“这是天象,并非经义。我和存中都不善经学,从未起过念头。再说,用‘地动说’来立言,岂不荒唐?”
这说法,跟千百年来的经史截然相反。不被天下士子生吞活剥已经是万幸了,还谈什么立言?
听到这话,韩邈神色稍稍一松:“那两位,是何想法?”
“徐徐图之,最好能寻出一些显而易见的手段,论证此事。”这是苏颂和沈括商量出的应对之法。毕竟他们研究这个,并非是为了出名。只是事涉至理,无法装聋作哑。更深一层讲,若此事当真,那么书中谬论,也当及时更正。天文星象,往小了说,关乎农业历法。往大了说,能让宰相去位,天子罪己。岂能容忍其一错再错?
“此事必会触动‘天人感应’,苏兄就不怕吗?”韩邈又问。
“治国不在上天,而在下民。”对于这个,苏颂倒是看得透彻。什么水患地震,蝗灾日食,都是天灾,并非“德行”就能消弭。与其提心吊胆害怕失德,还不如好好整治常平仓,赈灾安民。就如当年真宗拜神治蝗,蝗虫越拜越多。换了仁宗给粮灭蝗,则蝗祸消弭。说到底,不过是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