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因重新阐述“浑天说”, 程颐这些日可谓一雪前耻。就算《梦溪笔谈》、《造化论》之类的书报再怎么状似有理, 也只是些小术。没法用经义解释大道, 就不是正经的学问,更无法跻身士林。跟翰林院里那些埋头天文数算的博士,又有何区别?
他想当的, 从不是需要一步步转任升迁、疲于奔命的官吏。潜心经学,悉心养望,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开宗立派, 广收门徒。他现在的声望兴许还不够, 但只要自家的“理学”能被世人认同,还怕将来不能为天子重用吗?
一个帝王师, 可是远胜靠制科得来的官职。
也正因此,程颐对于这次的演说极为看重。更是渐渐聚起了一波人, 对那些信奉“真空说”、“宣夜说”的人发起了攻势。就连那长于口舌之争的苏轼,一时都不是他们的对手。而这群人里, 自然也包括了他的叔父张载。
对于“气学”,程颐还是有些矛盾的。他的说法的确有一部分缘自气学,也受过张载的指点。但是学问就是如此, 非此即彼, 没有退让的余地。只要是赞同“宣夜说”的,都该一力压制,方能正法统。
他本以为自己已占尽了上峰,谁料这日一早,就有弟子匆匆赶来:“恩师, 你听闻了吗?张横渠突然发了疯,竟然口出狂言……”
“慌什么?慢慢讲。”程颐不等他说完,就皱眉呵斥。对于张载发难,他其实是有心理准备的。就像“理学”于他,“气学”对于张载而言,也是毕生心血。如今刚刚在东京城扬名,他怎会善罢甘休?大敌当前,自家弟子怎能如此沉不住气。
眼见老师动怒,那弟子却也没能镇定下来,反而更急了:“可是他放言日升月落非是因引力,而是因地动啊!”
这话让程颐一怔,猛地站起身:“什么地动?!”
“就是大地在动!他说是地球不停在转动,才使得日月升落……”
那弟子还要解释,程颐已经勃然色变:“荒唐!”
这未免也太惊世骇俗了,日升月落跟大地有什么关系?更别说“地球转动”这个说法了。若是地动,下方的海水岂不都要倾覆?!
“备上名刺,我要登门寻他!”程颐当真是坐不住,立刻起身。
那弟子却哭丧着个脸:“张府已经闭门谢客了,似乎是在撰文……”
这是下定决心了啊!程颐当即明白了过来,张载在完成自己的学说之前,就放出了这样的话,岂不是破釜沉舟?可是他哪来的勇气,敢这样胡说!
“他究竟是从何处得了这念头?”再也忍不住,程颐追问道。
“听闻是去看了大相国寺的钟摆演法,这才悟道……”那弟子的声音抖得更厉害了。大相国寺前的二十丈高台,东京城内人尽皆知。虽说那钟摆动的古怪,但是这么天了,谁也没从中悟出道理啊?怎么张载去了,就能发出这样的惊人之语?
然而越是这么说,越让人打心底惶恐。那可是人人可见的异象,若真悟出了“天理”呢?可是这说法,跟恩师的推论截然不同啊!
“钟摆演法?”程颐怔住了。这名动京城,比当初宝应观演法还要惹眼的大事,他如何能不知?而且程颐确实也去看过、思索过,还暗自觉得这跟他说过的“引力东轻西重”有些关系。若不是引力有变化,为何那钟摆一直向西偏移?只是还没等他验证出结果,就冒出了张载这骇人的“地动说”。
不行,我得再去瞧瞧!程颐当机立断:“命人备马,我要去大相国寺!”
消息传出,似程颐这般震惊的士人,无不匆匆赶往了大相国寺,想要亲眼看看这钟摆跟“地动”有甚关系。刚刚冷清下来的高台前,转瞬又站满了人。而这次跟之前不同,围观的可不是区区黔首了,头戴冠巾的数不胜数。还有些官吏忍不住好奇,前来一探究竟。
若是平日,冯家铺子怕不是欢喜坏了,这全是能买得起自鸣钟的主顾啊。然而听说这些人到来的缘由,和那“地球在转动”的说法,又把冯家家主唬了半死。这玩意听起来怎么如此离经叛道,不会触犯法度,被朝廷责罚吧?
然而这时再想拆木台,却也是拆不成了。吓的那冯家铺子的掌柜只能日日守在高台前,可怜巴巴盼着能有人反驳那“歪理”。
然而没人反驳。五日后,张载所著的文章终于问世。
程颐第一时间让人抄了来,闭门研读。那文跟张载以往的风格一致,遣词用句并不艰涩,平铺直叙,道理分明。然而他讲的,却让人心底发寒。
“宣夜说”最大的软肋,莫过于无法解释星辰运动的轨迹。就算有“真空”、“气压”之类的说法,还要依附在“浑天说”上才能解释。然而“浑天说”的根本就是“天球”,也就是日月星辰都牢牢依附在天穹之上,如同一个球体一般运动旋转。而“宣夜说”则声称天穹无限,跟不受控制。那么日升月落,斗转星移就无法解释了。也正因为这个漏洞,程颐对于“宣夜说”始终不以为然。
而现在,漏洞补上了。
并非是日升月落,而是大地从始至终自西向东的运转,站在地上,才觉得太阳东升西落。就如战国时的《尸子》所言,“天左舒,地右辟”,实际就是动静相对的道理。因为地转,方有斗转星移。
而大相国寺前的钟摆,也验证了这个道理。悬摆上面有万向节,使得摆锤脱离了地转的影响。一经推动,只会向前后直行。那划出的圆弧,非是摆锤在动,而是大地在动。亦如仰天往北斗,斗柄四季变转,定然也跟地球自转脱不了干系。
如此一来,“宣夜说”也有了真正的根基。张载还在文中宣称,天星皆有自己的运行轨迹。但是周天星辰,皆围绕着地球运转。漫天星斗,皆因引力而存。
若是没有这条,张载的言论可称大逆不道。但是有了这条,天地似有又有了冥冥之力。为何会有气压,为何会有真空,为何会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这些都不再重要。上天还是给了这人间独一无二的赏赐,使得太阳有远有近,带来寒暑。使得气化作了万物,又生息不断,供给人衣食保暖。也唯有认知感悟天道,明了“闻见之知”,方能运用所学,通晓“德性之知”,进而排除人性中的恶,养得浩然正气。
这一套言论,从实证,到书证,再到“一物两体,动必有机”的气学经义,可谓严丝合缝,绝非《造化论》上那些单纯的算式可比。
程颐把文章翻来覆去看了数遍,最终还是去了张府。
张载虽然已经担任了枢密院的要职,有天子看重,却仍旧住在一个租来的破院中。
似乎料到了程颐会来,张载见到人,就淡淡问道:“正叔前来,可是心有不平?”
程颐那一腔话都憋在了口中,沉默良久,方才道:“叔父只看个演法,就妄言天地,是否狂妄了?”
“格物莫不是观天地,二十丈的巨物,焉能用一叶蔽之?”这话像是奉劝,也像是嘲讽。张载并不怕旁人质疑他的发现,只因这发现,同那大气压力一般,皆是天理,不为人的意志所改。
程颐却摇了摇头:“自先贤起,无不言浑天,难不成你我能比先贤?”
这话倒让张载挑了挑眉:“《庄子逍遥游》言天色苍茫,其远无垠,《列子天瑞篇》言日月星宿皆积气而成光,宣夜说难道不是先贤所言?”
“并非儒家言!”程颐骤然提高了音量。庄子、列子皆为道家,岂能同至圣齐名?
张载的脸色冷了下来,盯了程颐许久,才缓缓道:“无有儒道前,天地就如此运转;无有三代前,天地亦如此运转。莫说吾等凡人,就是圣贤也只能观天地,不能改天地。”
“那叔父就不在乎天人感应了吗?”程颐几乎是图穷匕见了。
张载轻叹一声:“天地在乎吗?”
它不在乎。千年万载,我行我素,压根不在乎生活于其上面的万物。就算把灾疫都推倒天子的德行上,日升月落也跟世间的权柄无关的。这都不是天象了,而是“天道”,是哪个皇帝登基都无法改变的至理。
程颐哑住了。这也是他最无奈的地方。张载所言,其实并没有挑战纲常伦理。引力只要存在,只要地为日月星辰的主宰,它转或不转,又有什么关系呢?
妄图用“天人感应”恐吓遏制,不过徒增笑柄。可是这样一来,他要如何驳斥呢?费尽心思想出的理论,顷刻间被碾了个粉碎,再也无法拼凑。
程颐的嘴巴张开,又合上,再次张开……
然而没等他说出话,张载突然问道:“南山捷径,终有到头之日。毕生所学只为养望,就是正叔你的‘道’吗?”
再怎么“穷究天理”,程颐也是个未出仕的山人。只是一次制科落榜,就不再进考场,而是一心专研学问,乃至办报撰文,为的又是什么?还不是图个养望,只盼有一日能走征辟的捷径。
都是研究经学的,他的兄长程颢外任地方,张载自己更是在边郡数十载,如今才进了二府。对于程颐那点小心思,又如何会猜不透呢?
程颐的脸骤然红了,似被抓住了软肋一般,张口结舌,说不出半个字。
张载见状轻轻一叹:“学贵有用,夫子当年也曾任鲁国相,笃行践履。如今你却只坐而论道,不愿看看天下生民,为君父解忧,又谈何经学二字。也罢,你回去吧。”
没有在废话,张载起身送客。程颐只觉脑中嗡嗡,整个人都是混混沌沌的,也不知如何回到的家中。枯坐在书桌前,看着一摞摞摆着的报纸、书刊,还有那篇让人寝食难安的文章。许久许久,两行浊泪顺着颊边滑落。
他辩不过张载了。
自谓“穷究天理”,却一次又一次的被“天理”所弃。自谓“纲常伦理”,却始终不愿为卑官,只想着走南山捷径。他这一生,又为了什么呢?
那泪水久久无法停歇,打湿了面前的字纸。
第二日,程颐没同任何人打招呼,孤身离开了东京,返回故里。
第170章
这场由“地球自转”掀起的波澜, 的确席卷了士林, 更引得不少对“将兵法”不满之人, 卯着劲上起了弹章,说张载德不配位,祸乱人心。
这些波澜, 身为天子的赵顼又怎会不知?
其实早在大相国寺外竖起高台后,赵顼就心生好奇,在御苑中最高的明春阁内也挂了个类似的摆锤。虽说只有十丈高, 但是其偏转方向跟大相国寺前的一般无二, 让赵顼啧啧称奇。他也不是没问过将作监中的大匠,这到底是何原因?然而没有人能够答出。这玩意也就只能当个“神异”摆在了御苑里, 连太后和宫中后妃,都不免跑去瞧个新鲜。
好端端一个摆设, 突然变成了什么“地球自转”的明证。真是噎的赵顼一口气险些没有上来。
他最是相信“天人感应”,可是《白虎通义》上都没提过这事啊!而且日升月落跟日月没关系, 反倒跟大地有关,这事怎么听着都觉得古怪。
赵顼不敢怠慢,立刻招来了王安石问对。面对天子的疑问, 这位似乎无所不能的宰臣, 也是默然良久,方才道:“此事乃天象,官家何不招司天监沈括问对?观天镜已建成一载,应当也有所获。”
王安石岂能不知这场风波,虽然也觉得惊诧, 但是畏惧是没有的。更不愿看张载这么个支持新法的人因此受到牵连。据他所知,司天监的长官沈括对于天象极为了解,难得也是个敢于任事的。在司天监也能锐意革新,提拔贤能。这样的人,若是能支持地动说,肯定也能说服天子。更何况,那观天镜确实稀奇,他也曾看过一些司天监的记录,如今想来,倒是能跟“地动”扯上关系。
赵顼立刻反应了过来,是啊,他也亲自登上过天文台,用观天镜看过月亮和星辰。观天镜里所见,和平常肉眼所见可是大相径庭。这等要事,说不定沈括真能解答。
很快,沈括就被传至垂拱殿。面对天子和相公,他只迟疑片刻就道:“此事应当不假。臣这一年来,以观天镜测岁星。岁星亦是球体,表面有一偌大红斑。这红斑并非一动不动,而是每五个时辰就要绕上一周。由此可见,岁星亦是在转的。若是岁星如此,吾等足下的地球会自转,也就不足为奇了。”
听到这话,赵顼更震惊了。岁星竟然也在转?!难不成天上星辰全都要自转的吗?那星辰轨迹又该是个什么模样?
迟疑了半晌,赵顼才道:“可是天道不是尚左吗?日月西行,江河东流,故而天左旋,地右周,犹君臣阴阳相对向。这道理难道也有错吗?”
沈括迟疑了片刻,方才道:“江河东流,不过地势所致。倒是水泻成漩,极可能与地球自转有关。周天又何止亿万星辰,日日斗转星移,反不可信。也许诸天星辰皆同岁星,有轨迹自转,循天道而行。”
这话让赵顼陷入了沉思,良久后又轻声问了句:“那月呢?月有阴晴圆缺,不是三十日一转吗?”
“月绕地转,就如岁星之纬星。因为太近,转速又快,背向遮阳,就成了圆缺。”沈括突然抬头,“天道自有法度,既然可见,就不该讳言!”
这话几乎是直谏了。
赵顼心头仍旧纷乱如麻,一旁王安石却道:“既然是天道,官家就不该再为此忧虑。千百年来日月照常升落,从未有改。其中秘辛能为官家所得,正是因为官家能任贤用能,又何尝不是一件祥瑞?”
这话让赵顼心头一动。是啊,不论《白虎通》上怎么说,日月东升西落却是不变的。也许只是编书者理解错了先贤对于“天左旋,地右周”的意思,才使得世人糊涂?每代的注、疏都有不同,有人牵强附会也不奇怪。
而在本朝,有臣子发现了天地应有的面貌,对于经义重新作出解读,这该是好事,不是坏事啊。
想到这里,赵顼微微颔首:“王卿所言不差。既然星辰皆自转,地转也不足为奇。只是浑天说怕是要改头换面了。”
“唐汉两朝,也是浑天替盖天。如今宣夜替浑天,反倒是法古,更近天道所向。”王安石见天子意动,立刻斩钉截铁道。
这说法顿时让赵顼露出了笑容:“有理。重修历法,本就是应有之义。如今又添地动一说,想来能让历法更精准些。沈卿,司天监的新历法,编的如何了?”
沈括微微垂下了眼帘:“历法修订艰难,恐还需些时候……”
听到这话,赵顼倒是没有见怪,微笑颔首道:“卿只管慢慢修,还有那‘地为宇宙之心’的说法,也须得时时关注。若是有甚发现,可以直接上禀。”
沈括的神情一滞,把头也垂了下来,高高举起的双手半遮住了面孔:“臣,遵旨。”
※
既然天子都不追究,张载这“地动”的说法,算是站稳了脚跟。加之先前鼓吹“浑天说”的程颐悄无声息的离京,更是让原本还声量很大的反对者,也有些抵挡不住了。
对这情形,苏轼可是开心的紧:“张子厚虽然妄改法度,但其经学底子着实扎实。气学里的学习礼义道德,养气集义的说法,也深合我意啊。”
对于“将兵法”,苏轼并不怎么赞同。这种鼓励天子穷兵黩武的态度,更是他深深厌烦的。但是张载的“气学”,实在让苏轼大为赞赏。毕竟“气学”一脉里,不论是“气生万物”,还是“真空”的解释,都跟苏轼所想相差无几。就连养浩然之气,变化气质,返本为善的看法,也跟苏家一脉“养气治心”的观点相近。
更别说现在发现的这个“地球自转”的说法了,之前他都快被“浑天说”的人逼迫的不行了,谁料峰回路转,突然蹦出了一个“地动说”,立刻完善了“宣夜说”的漏洞,还把那群叫嚣“引力东轻西重”的家伙打的措手不及。现在都没人敢质疑“宣夜说”的观点了,他能不高兴吗?
夸完张载,苏轼又捋了捋长须:“只是我瞧着那摆锤一个时辰才能转十六分之一个圆,怎么算,十二个时辰内都转不了一整个圆啊?那日升月落岂不乱了昼夜?”
嘿呀,这问题他懂啊!甄琼立刻来了精神:“这是因为地是圆球啊,不是有弧线吗?就要这么算……”
今天苏颂不是不在吗?这问题当然要交给他了!甄琼刷刷刷在纸上一通画,把之前苏颂教给他的东西原封不动又给讲出来了。末了还在那画的歪七扭八的圆上标注了一个点,“瞧,就在这里!看懂了吗?”
苏轼:“……没。你慢点再说一遍?”
甄琼:“……”
他也是有徒弟的好不好,连明月都是一听就懂啊!
顿感面前这人愚不可及,甄琼垂头丧气把炭笔一扔,对沈括道:“还是存中兄你给他讲吧。”
沈括原本坐在一旁,端着个茶杯愣神,听到甄琼喊他,才骤然回神,望了过来。
苏轼立刻道:“存中兄,为何那大相国寺的摆锤,一昼夜时间转不到一周呢?”
这问题对于沈括而言自然也不难,他简单解释道:“钟摆立在平面摇摆,和立在曲面摇摆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地乃圆球,故而处处曲度也不相同,除了在两极的端点是十二时辰转一周外,其他地方都会因地理影响摆动速度和角度。”
他想当的, 从不是需要一步步转任升迁、疲于奔命的官吏。潜心经学,悉心养望,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开宗立派, 广收门徒。他现在的声望兴许还不够, 但只要自家的“理学”能被世人认同,还怕将来不能为天子重用吗?
一个帝王师, 可是远胜靠制科得来的官职。
也正因此,程颐对于这次的演说极为看重。更是渐渐聚起了一波人, 对那些信奉“真空说”、“宣夜说”的人发起了攻势。就连那长于口舌之争的苏轼,一时都不是他们的对手。而这群人里, 自然也包括了他的叔父张载。
对于“气学”,程颐还是有些矛盾的。他的说法的确有一部分缘自气学,也受过张载的指点。但是学问就是如此, 非此即彼, 没有退让的余地。只要是赞同“宣夜说”的,都该一力压制,方能正法统。
他本以为自己已占尽了上峰,谁料这日一早,就有弟子匆匆赶来:“恩师, 你听闻了吗?张横渠突然发了疯,竟然口出狂言……”
“慌什么?慢慢讲。”程颐不等他说完,就皱眉呵斥。对于张载发难,他其实是有心理准备的。就像“理学”于他,“气学”对于张载而言,也是毕生心血。如今刚刚在东京城扬名,他怎会善罢甘休?大敌当前,自家弟子怎能如此沉不住气。
眼见老师动怒,那弟子却也没能镇定下来,反而更急了:“可是他放言日升月落非是因引力,而是因地动啊!”
这话让程颐一怔,猛地站起身:“什么地动?!”
“就是大地在动!他说是地球不停在转动,才使得日月升落……”
那弟子还要解释,程颐已经勃然色变:“荒唐!”
这未免也太惊世骇俗了,日升月落跟大地有什么关系?更别说“地球转动”这个说法了。若是地动,下方的海水岂不都要倾覆?!
“备上名刺,我要登门寻他!”程颐当真是坐不住,立刻起身。
那弟子却哭丧着个脸:“张府已经闭门谢客了,似乎是在撰文……”
这是下定决心了啊!程颐当即明白了过来,张载在完成自己的学说之前,就放出了这样的话,岂不是破釜沉舟?可是他哪来的勇气,敢这样胡说!
“他究竟是从何处得了这念头?”再也忍不住,程颐追问道。
“听闻是去看了大相国寺的钟摆演法,这才悟道……”那弟子的声音抖得更厉害了。大相国寺前的二十丈高台,东京城内人尽皆知。虽说那钟摆动的古怪,但是这么天了,谁也没从中悟出道理啊?怎么张载去了,就能发出这样的惊人之语?
然而越是这么说,越让人打心底惶恐。那可是人人可见的异象,若真悟出了“天理”呢?可是这说法,跟恩师的推论截然不同啊!
“钟摆演法?”程颐怔住了。这名动京城,比当初宝应观演法还要惹眼的大事,他如何能不知?而且程颐确实也去看过、思索过,还暗自觉得这跟他说过的“引力东轻西重”有些关系。若不是引力有变化,为何那钟摆一直向西偏移?只是还没等他验证出结果,就冒出了张载这骇人的“地动说”。
不行,我得再去瞧瞧!程颐当机立断:“命人备马,我要去大相国寺!”
消息传出,似程颐这般震惊的士人,无不匆匆赶往了大相国寺,想要亲眼看看这钟摆跟“地动”有甚关系。刚刚冷清下来的高台前,转瞬又站满了人。而这次跟之前不同,围观的可不是区区黔首了,头戴冠巾的数不胜数。还有些官吏忍不住好奇,前来一探究竟。
若是平日,冯家铺子怕不是欢喜坏了,这全是能买得起自鸣钟的主顾啊。然而听说这些人到来的缘由,和那“地球在转动”的说法,又把冯家家主唬了半死。这玩意听起来怎么如此离经叛道,不会触犯法度,被朝廷责罚吧?
然而这时再想拆木台,却也是拆不成了。吓的那冯家铺子的掌柜只能日日守在高台前,可怜巴巴盼着能有人反驳那“歪理”。
然而没人反驳。五日后,张载所著的文章终于问世。
程颐第一时间让人抄了来,闭门研读。那文跟张载以往的风格一致,遣词用句并不艰涩,平铺直叙,道理分明。然而他讲的,却让人心底发寒。
“宣夜说”最大的软肋,莫过于无法解释星辰运动的轨迹。就算有“真空”、“气压”之类的说法,还要依附在“浑天说”上才能解释。然而“浑天说”的根本就是“天球”,也就是日月星辰都牢牢依附在天穹之上,如同一个球体一般运动旋转。而“宣夜说”则声称天穹无限,跟不受控制。那么日升月落,斗转星移就无法解释了。也正因为这个漏洞,程颐对于“宣夜说”始终不以为然。
而现在,漏洞补上了。
并非是日升月落,而是大地从始至终自西向东的运转,站在地上,才觉得太阳东升西落。就如战国时的《尸子》所言,“天左舒,地右辟”,实际就是动静相对的道理。因为地转,方有斗转星移。
而大相国寺前的钟摆,也验证了这个道理。悬摆上面有万向节,使得摆锤脱离了地转的影响。一经推动,只会向前后直行。那划出的圆弧,非是摆锤在动,而是大地在动。亦如仰天往北斗,斗柄四季变转,定然也跟地球自转脱不了干系。
如此一来,“宣夜说”也有了真正的根基。张载还在文中宣称,天星皆有自己的运行轨迹。但是周天星辰,皆围绕着地球运转。漫天星斗,皆因引力而存。
若是没有这条,张载的言论可称大逆不道。但是有了这条,天地似有又有了冥冥之力。为何会有气压,为何会有真空,为何会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这些都不再重要。上天还是给了这人间独一无二的赏赐,使得太阳有远有近,带来寒暑。使得气化作了万物,又生息不断,供给人衣食保暖。也唯有认知感悟天道,明了“闻见之知”,方能运用所学,通晓“德性之知”,进而排除人性中的恶,养得浩然正气。
这一套言论,从实证,到书证,再到“一物两体,动必有机”的气学经义,可谓严丝合缝,绝非《造化论》上那些单纯的算式可比。
程颐把文章翻来覆去看了数遍,最终还是去了张府。
张载虽然已经担任了枢密院的要职,有天子看重,却仍旧住在一个租来的破院中。
似乎料到了程颐会来,张载见到人,就淡淡问道:“正叔前来,可是心有不平?”
程颐那一腔话都憋在了口中,沉默良久,方才道:“叔父只看个演法,就妄言天地,是否狂妄了?”
“格物莫不是观天地,二十丈的巨物,焉能用一叶蔽之?”这话像是奉劝,也像是嘲讽。张载并不怕旁人质疑他的发现,只因这发现,同那大气压力一般,皆是天理,不为人的意志所改。
程颐却摇了摇头:“自先贤起,无不言浑天,难不成你我能比先贤?”
这话倒让张载挑了挑眉:“《庄子逍遥游》言天色苍茫,其远无垠,《列子天瑞篇》言日月星宿皆积气而成光,宣夜说难道不是先贤所言?”
“并非儒家言!”程颐骤然提高了音量。庄子、列子皆为道家,岂能同至圣齐名?
张载的脸色冷了下来,盯了程颐许久,才缓缓道:“无有儒道前,天地就如此运转;无有三代前,天地亦如此运转。莫说吾等凡人,就是圣贤也只能观天地,不能改天地。”
“那叔父就不在乎天人感应了吗?”程颐几乎是图穷匕见了。
张载轻叹一声:“天地在乎吗?”
它不在乎。千年万载,我行我素,压根不在乎生活于其上面的万物。就算把灾疫都推倒天子的德行上,日升月落也跟世间的权柄无关的。这都不是天象了,而是“天道”,是哪个皇帝登基都无法改变的至理。
程颐哑住了。这也是他最无奈的地方。张载所言,其实并没有挑战纲常伦理。引力只要存在,只要地为日月星辰的主宰,它转或不转,又有什么关系呢?
妄图用“天人感应”恐吓遏制,不过徒增笑柄。可是这样一来,他要如何驳斥呢?费尽心思想出的理论,顷刻间被碾了个粉碎,再也无法拼凑。
程颐的嘴巴张开,又合上,再次张开……
然而没等他说出话,张载突然问道:“南山捷径,终有到头之日。毕生所学只为养望,就是正叔你的‘道’吗?”
再怎么“穷究天理”,程颐也是个未出仕的山人。只是一次制科落榜,就不再进考场,而是一心专研学问,乃至办报撰文,为的又是什么?还不是图个养望,只盼有一日能走征辟的捷径。
都是研究经学的,他的兄长程颢外任地方,张载自己更是在边郡数十载,如今才进了二府。对于程颐那点小心思,又如何会猜不透呢?
程颐的脸骤然红了,似被抓住了软肋一般,张口结舌,说不出半个字。
张载见状轻轻一叹:“学贵有用,夫子当年也曾任鲁国相,笃行践履。如今你却只坐而论道,不愿看看天下生民,为君父解忧,又谈何经学二字。也罢,你回去吧。”
没有在废话,张载起身送客。程颐只觉脑中嗡嗡,整个人都是混混沌沌的,也不知如何回到的家中。枯坐在书桌前,看着一摞摞摆着的报纸、书刊,还有那篇让人寝食难安的文章。许久许久,两行浊泪顺着颊边滑落。
他辩不过张载了。
自谓“穷究天理”,却一次又一次的被“天理”所弃。自谓“纲常伦理”,却始终不愿为卑官,只想着走南山捷径。他这一生,又为了什么呢?
那泪水久久无法停歇,打湿了面前的字纸。
第二日,程颐没同任何人打招呼,孤身离开了东京,返回故里。
第170章
这场由“地球自转”掀起的波澜, 的确席卷了士林, 更引得不少对“将兵法”不满之人, 卯着劲上起了弹章,说张载德不配位,祸乱人心。
这些波澜, 身为天子的赵顼又怎会不知?
其实早在大相国寺外竖起高台后,赵顼就心生好奇,在御苑中最高的明春阁内也挂了个类似的摆锤。虽说只有十丈高, 但是其偏转方向跟大相国寺前的一般无二, 让赵顼啧啧称奇。他也不是没问过将作监中的大匠,这到底是何原因?然而没有人能够答出。这玩意也就只能当个“神异”摆在了御苑里, 连太后和宫中后妃,都不免跑去瞧个新鲜。
好端端一个摆设, 突然变成了什么“地球自转”的明证。真是噎的赵顼一口气险些没有上来。
他最是相信“天人感应”,可是《白虎通义》上都没提过这事啊!而且日升月落跟日月没关系, 反倒跟大地有关,这事怎么听着都觉得古怪。
赵顼不敢怠慢,立刻招来了王安石问对。面对天子的疑问, 这位似乎无所不能的宰臣, 也是默然良久,方才道:“此事乃天象,官家何不招司天监沈括问对?观天镜已建成一载,应当也有所获。”
王安石岂能不知这场风波,虽然也觉得惊诧, 但是畏惧是没有的。更不愿看张载这么个支持新法的人因此受到牵连。据他所知,司天监的长官沈括对于天象极为了解,难得也是个敢于任事的。在司天监也能锐意革新,提拔贤能。这样的人,若是能支持地动说,肯定也能说服天子。更何况,那观天镜确实稀奇,他也曾看过一些司天监的记录,如今想来,倒是能跟“地动”扯上关系。
赵顼立刻反应了过来,是啊,他也亲自登上过天文台,用观天镜看过月亮和星辰。观天镜里所见,和平常肉眼所见可是大相径庭。这等要事,说不定沈括真能解答。
很快,沈括就被传至垂拱殿。面对天子和相公,他只迟疑片刻就道:“此事应当不假。臣这一年来,以观天镜测岁星。岁星亦是球体,表面有一偌大红斑。这红斑并非一动不动,而是每五个时辰就要绕上一周。由此可见,岁星亦是在转的。若是岁星如此,吾等足下的地球会自转,也就不足为奇了。”
听到这话,赵顼更震惊了。岁星竟然也在转?!难不成天上星辰全都要自转的吗?那星辰轨迹又该是个什么模样?
迟疑了半晌,赵顼才道:“可是天道不是尚左吗?日月西行,江河东流,故而天左旋,地右周,犹君臣阴阳相对向。这道理难道也有错吗?”
沈括迟疑了片刻,方才道:“江河东流,不过地势所致。倒是水泻成漩,极可能与地球自转有关。周天又何止亿万星辰,日日斗转星移,反不可信。也许诸天星辰皆同岁星,有轨迹自转,循天道而行。”
这话让赵顼陷入了沉思,良久后又轻声问了句:“那月呢?月有阴晴圆缺,不是三十日一转吗?”
“月绕地转,就如岁星之纬星。因为太近,转速又快,背向遮阳,就成了圆缺。”沈括突然抬头,“天道自有法度,既然可见,就不该讳言!”
这话几乎是直谏了。
赵顼心头仍旧纷乱如麻,一旁王安石却道:“既然是天道,官家就不该再为此忧虑。千百年来日月照常升落,从未有改。其中秘辛能为官家所得,正是因为官家能任贤用能,又何尝不是一件祥瑞?”
这话让赵顼心头一动。是啊,不论《白虎通》上怎么说,日月东升西落却是不变的。也许只是编书者理解错了先贤对于“天左旋,地右周”的意思,才使得世人糊涂?每代的注、疏都有不同,有人牵强附会也不奇怪。
而在本朝,有臣子发现了天地应有的面貌,对于经义重新作出解读,这该是好事,不是坏事啊。
想到这里,赵顼微微颔首:“王卿所言不差。既然星辰皆自转,地转也不足为奇。只是浑天说怕是要改头换面了。”
“唐汉两朝,也是浑天替盖天。如今宣夜替浑天,反倒是法古,更近天道所向。”王安石见天子意动,立刻斩钉截铁道。
这说法顿时让赵顼露出了笑容:“有理。重修历法,本就是应有之义。如今又添地动一说,想来能让历法更精准些。沈卿,司天监的新历法,编的如何了?”
沈括微微垂下了眼帘:“历法修订艰难,恐还需些时候……”
听到这话,赵顼倒是没有见怪,微笑颔首道:“卿只管慢慢修,还有那‘地为宇宙之心’的说法,也须得时时关注。若是有甚发现,可以直接上禀。”
沈括的神情一滞,把头也垂了下来,高高举起的双手半遮住了面孔:“臣,遵旨。”
※
既然天子都不追究,张载这“地动”的说法,算是站稳了脚跟。加之先前鼓吹“浑天说”的程颐悄无声息的离京,更是让原本还声量很大的反对者,也有些抵挡不住了。
对这情形,苏轼可是开心的紧:“张子厚虽然妄改法度,但其经学底子着实扎实。气学里的学习礼义道德,养气集义的说法,也深合我意啊。”
对于“将兵法”,苏轼并不怎么赞同。这种鼓励天子穷兵黩武的态度,更是他深深厌烦的。但是张载的“气学”,实在让苏轼大为赞赏。毕竟“气学”一脉里,不论是“气生万物”,还是“真空”的解释,都跟苏轼所想相差无几。就连养浩然之气,变化气质,返本为善的看法,也跟苏家一脉“养气治心”的观点相近。
更别说现在发现的这个“地球自转”的说法了,之前他都快被“浑天说”的人逼迫的不行了,谁料峰回路转,突然蹦出了一个“地动说”,立刻完善了“宣夜说”的漏洞,还把那群叫嚣“引力东轻西重”的家伙打的措手不及。现在都没人敢质疑“宣夜说”的观点了,他能不高兴吗?
夸完张载,苏轼又捋了捋长须:“只是我瞧着那摆锤一个时辰才能转十六分之一个圆,怎么算,十二个时辰内都转不了一整个圆啊?那日升月落岂不乱了昼夜?”
嘿呀,这问题他懂啊!甄琼立刻来了精神:“这是因为地是圆球啊,不是有弧线吗?就要这么算……”
今天苏颂不是不在吗?这问题当然要交给他了!甄琼刷刷刷在纸上一通画,把之前苏颂教给他的东西原封不动又给讲出来了。末了还在那画的歪七扭八的圆上标注了一个点,“瞧,就在这里!看懂了吗?”
苏轼:“……没。你慢点再说一遍?”
甄琼:“……”
他也是有徒弟的好不好,连明月都是一听就懂啊!
顿感面前这人愚不可及,甄琼垂头丧气把炭笔一扔,对沈括道:“还是存中兄你给他讲吧。”
沈括原本坐在一旁,端着个茶杯愣神,听到甄琼喊他,才骤然回神,望了过来。
苏轼立刻道:“存中兄,为何那大相国寺的摆锤,一昼夜时间转不到一周呢?”
这问题对于沈括而言自然也不难,他简单解释道:“钟摆立在平面摇摆,和立在曲面摇摆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地乃圆球,故而处处曲度也不相同,除了在两极的端点是十二时辰转一周外,其他地方都会因地理影响摆动速度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