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年轻大儒
“家主,九州军实力强大,我们得想办法制衡他们,同时不能触怒他们,以免他们做出些不理智的行为。”酒井忠胜在德川家光身边,同样听到了久居中原的东瀛人对九州军的描述,与德川家光一样将九州军判断为更加危险的对象。
“他们还不至于乱来。只是现在我们的局势不容乐观。谁能够想得到三四十年前我们还尚能与其交锋的中原现在已经成为了让我们仰望的高山?”德川家光深沉道,“这次我们必须要放下无用的尊严和脸面,尽一切可能缩小与中原的差距,哪怕是这次选拔,我们也要派出人去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而且我们还要挑选出最聪明的先生和武士。”
“家主您一定要慎思,我们这样一来就是以弟子的身份向九州军低头了。”酒井忠胜、阿部忠秋等家臣虽然都意识到九州军的强大,同样知道德川家光壮士断腕般的勇气,还是心怀不甘。
自从遣唐使以后,东瀛国开始走向强盛的封建社会,又一直想要脱离中原的影响力,成为与中原同起同坐的存在。但是时隔千年以后,历史的车轮不但没有前进,而且似乎又是一个轮回。
“汝等无需多言,吾意已决。”德川家光郑重其事地说道,让众人心中一凛,“这次我们挑选最忠心、有才学之人去东京学堂之选拔,但不得用我们幕府的头衔,而是应当以私人之身份。这样一来,我幕府并没有臣服之意。待这一批人学有所成,回来协助我幕府追赶华夏,重振祖父天下布武之雄心。”
“是!”酒井忠胜等人在九州军这头庞然大物带来的令人窒息的绝望中,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
东京学堂的公开选拔在经过紧张的准备后,终于在江户城召开,引发了倒幕风波以来人口大量向江户城涌入的繁华场景。还有走街串巷的小贩挑着扁担吆喝生意。一些大名、上层世家的人穿着和服出现在街头,即使不参加这场选拔,也当成了是盛大的活动。他们都想要一睹传说中的中原的选拔是怎样的。
除了招惹眼球的世家大名以外,一些旗本同样仗着自己是德川家臣子的身份,在江户城内耀武扬威,带着几个武士驱散周围的平民。到来的大多数还是平民,有江户城内的原住民,也有江户城外面的农民之类的人群,他们都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情,要是万一运气来了,通过了东京学堂的选拔,岂不是有机会一步登天?哪怕是东京学堂学子的身份,就能够让他们在普通平民甚至下层武士面前招摇了。
郑芝龙满意地看着这个场面,这些人之中肯定不乏聪明之人。当然聪明是没用的,要学会做人才行。
“司令官,这次报名选拔的人数激增,竟然有一千多人,其中有大名家的子女,也有流浪武士、农民小贩,三教九流都有。”负责登记姓名的官员用袖口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对郑芝龙汇报道。刚才人数之多,让他手忙脚乱。
“区区江户城,报名之人都有千余人,若是推广至整个东瀛国,岂不是有数万人?”郑芝龙亲眼目睹他们的狂热,真正得知具体报名人数的时候也是吓了一跳。
旁边北洋舰队副司令官施大在一旁问道:“属下有些不明白之处,为何我们要在东瀛国设立学堂?我们中原还要千万民众需要教化,即使是辽南这块军主发家之地,现在仍有不识字之孩童,师资紧缺,何必花费资源在这海外之地?”
“那我问你,几年前我们纵横东南沿海的时候,遇到与我们争夺地盘的海贼时,如何对付他们?”郑芝龙双手背负在身后。
“如果对方比我们弱小,我们就想办法端掉他们的老窝,做掉他们的老大,吞并他们的人马,抢走他们的财物。如果对方比我们强大,则需要联合其他势力搞死他们。”施大说道。
他们之前纵横四海的时候,还真的就是这般心狠手辣,否则也不可能成为东南沿海第一大势力。
“那你觉得我们对付幕府是否可以用同样的做法?强攻江户城,将幕府之人全部斩草除根,然后再西向消灭倒幕联军,抢走他们的财产返回中原?”郑芝龙问道。
“这样不可行?要是我们将他们的财产全部抢掠一空,以后这里就再也不可能崛起,永生永世成为我们的属国。”施大不解地问道。
“你说的前提在于我们华夏永远保持强大,时刻zhe:n压他们,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以我早年在这里的经历来看,如果我们真的将这里抢掠一光,仇恨的种子就会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以后中原要是陷入分裂,这里会很快崛起,成为我们的大患。所以我们不但不能采取野蛮的做法,反而要同化他们。”郑芝龙说道,“学堂的设立,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件事应该由东京学堂的暂任院长与你解释比较清晰。黄先生,你说呢?”
郑芝龙看向旁边同行的一个年轻儒生,这个人身形消瘦,但是却有一股斗昂之气。
“将军大人实在是有些高抬我了,我只是一个年轻儒生,承蒙军主器重,远渡大洋来此地就任院长,诚惶诚恐。”年轻儒生因为身份不高,一直陪着郑芝龙,由他们做主,这次见郑芝龙询问自己的看法,不由谦恭。
这个年轻人在南京城南明政权覆灭后,才加入九州军的科学院。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楚云会那么信任他,在他身上倾斜了不少资源,还让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儒生来设立在东瀛国的第一个学堂担任院长。
“但说无妨。”郑芝龙说道。
“小生黄宗羲不才,有一见解。文字者、语言者,乃是世代传承,才有了一国一族之不同于他国他族之最根本的区别。如果我们在海外蛮荒之地遍设学堂、传播华夏之文化,时日一久,则人人皆说汉语、写汉字,进而效仿华夏之礼仪、学儒家经典。不出三代,则海外各地皆汉人矣。”年轻儒生答道。
“他们还不至于乱来。只是现在我们的局势不容乐观。谁能够想得到三四十年前我们还尚能与其交锋的中原现在已经成为了让我们仰望的高山?”德川家光深沉道,“这次我们必须要放下无用的尊严和脸面,尽一切可能缩小与中原的差距,哪怕是这次选拔,我们也要派出人去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而且我们还要挑选出最聪明的先生和武士。”
“家主您一定要慎思,我们这样一来就是以弟子的身份向九州军低头了。”酒井忠胜、阿部忠秋等家臣虽然都意识到九州军的强大,同样知道德川家光壮士断腕般的勇气,还是心怀不甘。
自从遣唐使以后,东瀛国开始走向强盛的封建社会,又一直想要脱离中原的影响力,成为与中原同起同坐的存在。但是时隔千年以后,历史的车轮不但没有前进,而且似乎又是一个轮回。
“汝等无需多言,吾意已决。”德川家光郑重其事地说道,让众人心中一凛,“这次我们挑选最忠心、有才学之人去东京学堂之选拔,但不得用我们幕府的头衔,而是应当以私人之身份。这样一来,我幕府并没有臣服之意。待这一批人学有所成,回来协助我幕府追赶华夏,重振祖父天下布武之雄心。”
“是!”酒井忠胜等人在九州军这头庞然大物带来的令人窒息的绝望中,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
东京学堂的公开选拔在经过紧张的准备后,终于在江户城召开,引发了倒幕风波以来人口大量向江户城涌入的繁华场景。还有走街串巷的小贩挑着扁担吆喝生意。一些大名、上层世家的人穿着和服出现在街头,即使不参加这场选拔,也当成了是盛大的活动。他们都想要一睹传说中的中原的选拔是怎样的。
除了招惹眼球的世家大名以外,一些旗本同样仗着自己是德川家臣子的身份,在江户城内耀武扬威,带着几个武士驱散周围的平民。到来的大多数还是平民,有江户城内的原住民,也有江户城外面的农民之类的人群,他们都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情,要是万一运气来了,通过了东京学堂的选拔,岂不是有机会一步登天?哪怕是东京学堂学子的身份,就能够让他们在普通平民甚至下层武士面前招摇了。
郑芝龙满意地看着这个场面,这些人之中肯定不乏聪明之人。当然聪明是没用的,要学会做人才行。
“司令官,这次报名选拔的人数激增,竟然有一千多人,其中有大名家的子女,也有流浪武士、农民小贩,三教九流都有。”负责登记姓名的官员用袖口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对郑芝龙汇报道。刚才人数之多,让他手忙脚乱。
“区区江户城,报名之人都有千余人,若是推广至整个东瀛国,岂不是有数万人?”郑芝龙亲眼目睹他们的狂热,真正得知具体报名人数的时候也是吓了一跳。
旁边北洋舰队副司令官施大在一旁问道:“属下有些不明白之处,为何我们要在东瀛国设立学堂?我们中原还要千万民众需要教化,即使是辽南这块军主发家之地,现在仍有不识字之孩童,师资紧缺,何必花费资源在这海外之地?”
“那我问你,几年前我们纵横东南沿海的时候,遇到与我们争夺地盘的海贼时,如何对付他们?”郑芝龙双手背负在身后。
“如果对方比我们弱小,我们就想办法端掉他们的老窝,做掉他们的老大,吞并他们的人马,抢走他们的财物。如果对方比我们强大,则需要联合其他势力搞死他们。”施大说道。
他们之前纵横四海的时候,还真的就是这般心狠手辣,否则也不可能成为东南沿海第一大势力。
“那你觉得我们对付幕府是否可以用同样的做法?强攻江户城,将幕府之人全部斩草除根,然后再西向消灭倒幕联军,抢走他们的财产返回中原?”郑芝龙问道。
“这样不可行?要是我们将他们的财产全部抢掠一空,以后这里就再也不可能崛起,永生永世成为我们的属国。”施大不解地问道。
“你说的前提在于我们华夏永远保持强大,时刻zhe:n压他们,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以我早年在这里的经历来看,如果我们真的将这里抢掠一光,仇恨的种子就会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以后中原要是陷入分裂,这里会很快崛起,成为我们的大患。所以我们不但不能采取野蛮的做法,反而要同化他们。”郑芝龙说道,“学堂的设立,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件事应该由东京学堂的暂任院长与你解释比较清晰。黄先生,你说呢?”
郑芝龙看向旁边同行的一个年轻儒生,这个人身形消瘦,但是却有一股斗昂之气。
“将军大人实在是有些高抬我了,我只是一个年轻儒生,承蒙军主器重,远渡大洋来此地就任院长,诚惶诚恐。”年轻儒生因为身份不高,一直陪着郑芝龙,由他们做主,这次见郑芝龙询问自己的看法,不由谦恭。
这个年轻人在南京城南明政权覆灭后,才加入九州军的科学院。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楚云会那么信任他,在他身上倾斜了不少资源,还让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儒生来设立在东瀛国的第一个学堂担任院长。
“但说无妨。”郑芝龙说道。
“小生黄宗羲不才,有一见解。文字者、语言者,乃是世代传承,才有了一国一族之不同于他国他族之最根本的区别。如果我们在海外蛮荒之地遍设学堂、传播华夏之文化,时日一久,则人人皆说汉语、写汉字,进而效仿华夏之礼仪、学儒家经典。不出三代,则海外各地皆汉人矣。”年轻儒生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