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代汉者当涂高也
(正文)
“子师,你刚回来,情况还不太熟悉,犯不着这样强出头。”司徒府中的静室里,王隗端着手中的酒盏,抿了一口酒,感慨地说道。“这些事儿,大司马都和我谈过,我比你要清楚得多。本来我也是要和你仔细谈谈的,想到你刚刚逃脱大难,就放下了。没想到今日你第一次上朝,就扯起大旗和大司马怼上了,你这样做,让大司马很是被动呀。”
王司徒抬起双眼,静静地看了看王隗,嘴角儿浮出了一丝冷笑。“大兄,司隶受董卓的荼毒久矣!大汉受董卓的荼毒也久矣!为了本朝不出现第二个董卓,必须有人挺身而出,与手握重权的武将斗争。本朝若是再出现第二个武人政权,大汉就真的完犊子了!”
“哦?你竟然这么想?”王隗愕然了,手中的酒杯也僵在了半空中,他被王允噎得半天喘不上气儿来。过了好半晌儿,他才缓缓地放下酒杯,坐正了身体,摆出了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子师,董卓秉政之时,你为何不是这般斗争?反倒是曲意逢迎董卓?”
“大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董卓是凉州豪酋,性情残暴,张口便是要杀人的!吕奉先则不然,其人深沉多智,是个猛将,也是个能臣,他刚刚秉政,断断不敢肆意妄为的。否则,就会被天下的世家大族看作董卓第二!没了世家大族的支持,他吃什么喝什么?”
“原来如此!”王隗长叹了一口气。“子师,你的想法不对!从熹平六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十有四年了。并州从一个荒蛮残破之地到现在的大汉第一富庶之地,八成都是大司马的功劳,我是亲眼看着大司马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说句实话,他真的不容易!”
“不但要与贼老天斗,与荒凉之地斗,与异族斗,与朝廷斗,与世家大族们斗,还要与你们这帮子清流书生斗!在你们眼中,无论大司马有多少功劳多少勋业,就因为他是武人,不符合你们文人秉政的意图,就要处处钳制他,打压他!让他做文臣清流的爪牙,对不对?这样才能遂了你们这些清流士人的心?这样才能不会对大汉产生潜在的威胁,对不对?”
“可是,你到并州去看一看,听一听,看看并州从上到下对大司马的爱戴,你就会明白,大司马是如何走到今日的!就是因为并州的数百万军民百姓,愿意把脑袋掖在裤腰带上,不计成败,不怕困难愿你跟着他干!为什么?他让并州人得到了土地,过上了好日子!”
“我把话放在这里,不出三五年,司隶和凉州也会和并州一样,对大司马死心塌地,即便是他做天子,他们也举着双手赞成!大司马一开始走的就不是寻常路,他依靠的是小民百姓,而不是世家大族!就因为如此,他在并州十有四年,才建立起了日后争霸天下的基础!”
“再者说来,你以为大司马不会杀人吗?不敢杀人吗?这十四年来,他杀的贪官污吏就有数千个!更不用说他杀的那些异族和叛军了。只是他认为,从肉体上消灭一个人之前,先要从精神上彻底消灭他!他的手段比你见过的所有手段都有效,你拭目以待吧。”
王司徒默默地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着兄长的长篇大论,但是,他并没有听进心里去,只是出于礼貌儿不得不听。“大兄,你此言差矣!江山是大汉的江山,是当今天子的,他吕奉先再功勋卓著,也只能做一个权臣!而且还不一定会有好结果,霍光、梁冀的殷鉴不远呀!大兄,你跟他走得这般近,日后一旦他倒了台,你是要吃挂落儿的!”
“哼哼!社稷重器,唯有德者居之!本朝谶纬之术大行,谶曰:代汉者当涂高也!我与父亲精研再三,得出了结论。当涂者,车也,车上有布蓬帷幔,高者,双口也!合起来便是吕布二字。你可以不相信我说的,难道你怀疑父亲的为人和学问吗?父亲一生嫉恶如仇,光明磊落,绝对不会为了一己之私而迎合当道,这你是清楚的。”
“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出自春秋谶: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春秋谶是七纬之一,“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如织布之竖经横纬,“七纬”就是“七经”之“纬”,也就是连贯七经的通义脉络。
((百度搜索:全/本/书/屋/看更多好看的免费全本小说和txt下载))
自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为了长保富贵,诸多“百家”便披上了儒学的外衣借此新生,方士们也是如此。方士们以阴阳术数入儒,神化孔子,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托言“孔子为汉制法”而做春秋谶,并以其为六经的通义精髓。
本朝世祖光武帝儒生出身,借助“刘秀发兵捕不道”的谶纬混一天下,自此便对谶纬之说深信不疑,在他的推波助澜下,谶纬之术遂成为本朝的显学。谶纬之学号为“内学”,尊为“秘经”,盛极一时。谶纬不仅与经平起平坐,几乎有取代经学的趋势。
“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在本朝是一个最为神秘的谜团,在民间流传甚广,有很多人对此做出过解释,但是无法证明其所言为真。这句话,王司徒也做过深入详尽的研究,却未能得出最终的结论,一听大兄如此说,他顿时就来了兴趣儿。
“大兄?父亲当真是如此说的?”王司徒身体前倾,低声说道。“千真万确!子师,你不会看不出来吧,汉家的天下,从何进被杀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存在了!流落在冀州的天子也好,现在的孝怀皇帝世子也好,都不过是傀儡而已。其中的区别就在于是做董卓的傀儡,还是做袁绍、曹操的傀儡,既然他们都可以,为什么大司马就不可以呢?”
“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在数年之前,父亲便开始结合易经、连山、归藏来参悟春秋谶,数月之前才有大成,惊惧之下,父亲连忙归于静室,反复推敲。一月之前,父亲方才断定推演的不错,这才写了密信,叫人秘密送给我。”
“既然如此,父亲可曾有言,大汉的气数如何?”王允一把扯住王隗的袖子,低声问道,焦急之状溢于言表了。“子师,你莫要着急,听我慢慢道来!”王隗苦笑了一下,继续说道。“除了对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解释外,父亲还断言大汉气数已尽。”
“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气数已尽,苟延残喘,譬如一座百年大屋,外表粉饰一新,内部却是朽烂不堪,大风一至,便会立刻倾颓。其数不过四七也!”王隗说完,正襟危坐,定定地看着王允。“四七之数?”王允眨巴着眼睛,脑海中覆雨翻云,剧烈地运转着。
作为拥汉派的代表人物,王允是不愿意听到这个结论的。但是老父王述的道德文章,又不由得他不听。老王述治学一向严谨,精通五经,在易经上的造诣,在本朝仅在郑玄之下,他既然做了判语,所得的结论必定是正确的。况且,今日早朝,在朝堂之上,大司马吕布便是这样说的,只是他以裱糊匠自居,并没有流露出代汉之意。
四七之数,便是二十八年,绝对不会是二百八十年。一想到大汉的江山竟然会如此快的灭亡,王允不禁泪如雨下了,满腔的悲愤无法宣泄,积郁胸中,让他悲从中来,无法自抑,不由得放声痛哭起来。在寂静的夜色中,一声长号,刺破了黑夜的静寂。
王隗立刻就大惊失色了:“子师,你这是何苦?比之大汉江山,家族的延续才是最重要的。我王家从始皇帝驾崩开始,沉寂了四百年,如今好不容易遇到这个良机。四百年的心血即将得到收获,飞黄腾达之日可期,你为何还死死抱住汉室江山和天子不放呢?”
“大兄!非是如此呀!”在王隗的劝说下,王允终于收住了哭声,眼泪还是不住地往下流,瞬息之间,便打湿了胸襟。“想我王允,对董卓曲意逢迎,脊梁骨儿都被戳破了,只是想保住当今天子的身家性命。如今只落得个四七之数,一腔雄心壮志化为灰土,换了是你,你能甘心吗?你能认命吗?无论如何,我王允要做个汉室重臣,保天子一生!”
“唉!子师,自小你便是如此倔强,不听人言。”王隗长叹了一声。“你仔细考虑一下吧。大汉这一条船马上就要沉了,作为家主,我绝对不能拿全族的性命当儿戏。在船沉之前,一定要找到新的一艘船,赶紧爬上去占个好位置!”不知为什么,王隗想起了老王述说过的一句话。“子师自持智计无双,专务阴谋,我怕他为阴谋反噬,其寿不永呀!”
“子师,你刚回来,情况还不太熟悉,犯不着这样强出头。”司徒府中的静室里,王隗端着手中的酒盏,抿了一口酒,感慨地说道。“这些事儿,大司马都和我谈过,我比你要清楚得多。本来我也是要和你仔细谈谈的,想到你刚刚逃脱大难,就放下了。没想到今日你第一次上朝,就扯起大旗和大司马怼上了,你这样做,让大司马很是被动呀。”
王司徒抬起双眼,静静地看了看王隗,嘴角儿浮出了一丝冷笑。“大兄,司隶受董卓的荼毒久矣!大汉受董卓的荼毒也久矣!为了本朝不出现第二个董卓,必须有人挺身而出,与手握重权的武将斗争。本朝若是再出现第二个武人政权,大汉就真的完犊子了!”
“哦?你竟然这么想?”王隗愕然了,手中的酒杯也僵在了半空中,他被王允噎得半天喘不上气儿来。过了好半晌儿,他才缓缓地放下酒杯,坐正了身体,摆出了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子师,董卓秉政之时,你为何不是这般斗争?反倒是曲意逢迎董卓?”
“大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董卓是凉州豪酋,性情残暴,张口便是要杀人的!吕奉先则不然,其人深沉多智,是个猛将,也是个能臣,他刚刚秉政,断断不敢肆意妄为的。否则,就会被天下的世家大族看作董卓第二!没了世家大族的支持,他吃什么喝什么?”
“原来如此!”王隗长叹了一口气。“子师,你的想法不对!从熹平六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十有四年了。并州从一个荒蛮残破之地到现在的大汉第一富庶之地,八成都是大司马的功劳,我是亲眼看着大司马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说句实话,他真的不容易!”
“不但要与贼老天斗,与荒凉之地斗,与异族斗,与朝廷斗,与世家大族们斗,还要与你们这帮子清流书生斗!在你们眼中,无论大司马有多少功劳多少勋业,就因为他是武人,不符合你们文人秉政的意图,就要处处钳制他,打压他!让他做文臣清流的爪牙,对不对?这样才能遂了你们这些清流士人的心?这样才能不会对大汉产生潜在的威胁,对不对?”
“可是,你到并州去看一看,听一听,看看并州从上到下对大司马的爱戴,你就会明白,大司马是如何走到今日的!就是因为并州的数百万军民百姓,愿意把脑袋掖在裤腰带上,不计成败,不怕困难愿你跟着他干!为什么?他让并州人得到了土地,过上了好日子!”
“我把话放在这里,不出三五年,司隶和凉州也会和并州一样,对大司马死心塌地,即便是他做天子,他们也举着双手赞成!大司马一开始走的就不是寻常路,他依靠的是小民百姓,而不是世家大族!就因为如此,他在并州十有四年,才建立起了日后争霸天下的基础!”
“再者说来,你以为大司马不会杀人吗?不敢杀人吗?这十四年来,他杀的贪官污吏就有数千个!更不用说他杀的那些异族和叛军了。只是他认为,从肉体上消灭一个人之前,先要从精神上彻底消灭他!他的手段比你见过的所有手段都有效,你拭目以待吧。”
王司徒默默地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着兄长的长篇大论,但是,他并没有听进心里去,只是出于礼貌儿不得不听。“大兄,你此言差矣!江山是大汉的江山,是当今天子的,他吕奉先再功勋卓著,也只能做一个权臣!而且还不一定会有好结果,霍光、梁冀的殷鉴不远呀!大兄,你跟他走得这般近,日后一旦他倒了台,你是要吃挂落儿的!”
“哼哼!社稷重器,唯有德者居之!本朝谶纬之术大行,谶曰:代汉者当涂高也!我与父亲精研再三,得出了结论。当涂者,车也,车上有布蓬帷幔,高者,双口也!合起来便是吕布二字。你可以不相信我说的,难道你怀疑父亲的为人和学问吗?父亲一生嫉恶如仇,光明磊落,绝对不会为了一己之私而迎合当道,这你是清楚的。”
“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出自春秋谶: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春秋谶是七纬之一,“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如织布之竖经横纬,“七纬”就是“七经”之“纬”,也就是连贯七经的通义脉络。
((百度搜索:全/本/书/屋/看更多好看的免费全本小说和txt下载))
自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为了长保富贵,诸多“百家”便披上了儒学的外衣借此新生,方士们也是如此。方士们以阴阳术数入儒,神化孔子,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托言“孔子为汉制法”而做春秋谶,并以其为六经的通义精髓。
本朝世祖光武帝儒生出身,借助“刘秀发兵捕不道”的谶纬混一天下,自此便对谶纬之说深信不疑,在他的推波助澜下,谶纬之术遂成为本朝的显学。谶纬之学号为“内学”,尊为“秘经”,盛极一时。谶纬不仅与经平起平坐,几乎有取代经学的趋势。
“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在本朝是一个最为神秘的谜团,在民间流传甚广,有很多人对此做出过解释,但是无法证明其所言为真。这句话,王司徒也做过深入详尽的研究,却未能得出最终的结论,一听大兄如此说,他顿时就来了兴趣儿。
“大兄?父亲当真是如此说的?”王司徒身体前倾,低声说道。“千真万确!子师,你不会看不出来吧,汉家的天下,从何进被杀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存在了!流落在冀州的天子也好,现在的孝怀皇帝世子也好,都不过是傀儡而已。其中的区别就在于是做董卓的傀儡,还是做袁绍、曹操的傀儡,既然他们都可以,为什么大司马就不可以呢?”
“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在数年之前,父亲便开始结合易经、连山、归藏来参悟春秋谶,数月之前才有大成,惊惧之下,父亲连忙归于静室,反复推敲。一月之前,父亲方才断定推演的不错,这才写了密信,叫人秘密送给我。”
“既然如此,父亲可曾有言,大汉的气数如何?”王允一把扯住王隗的袖子,低声问道,焦急之状溢于言表了。“子师,你莫要着急,听我慢慢道来!”王隗苦笑了一下,继续说道。“除了对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解释外,父亲还断言大汉气数已尽。”
“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气数已尽,苟延残喘,譬如一座百年大屋,外表粉饰一新,内部却是朽烂不堪,大风一至,便会立刻倾颓。其数不过四七也!”王隗说完,正襟危坐,定定地看着王允。“四七之数?”王允眨巴着眼睛,脑海中覆雨翻云,剧烈地运转着。
作为拥汉派的代表人物,王允是不愿意听到这个结论的。但是老父王述的道德文章,又不由得他不听。老王述治学一向严谨,精通五经,在易经上的造诣,在本朝仅在郑玄之下,他既然做了判语,所得的结论必定是正确的。况且,今日早朝,在朝堂之上,大司马吕布便是这样说的,只是他以裱糊匠自居,并没有流露出代汉之意。
四七之数,便是二十八年,绝对不会是二百八十年。一想到大汉的江山竟然会如此快的灭亡,王允不禁泪如雨下了,满腔的悲愤无法宣泄,积郁胸中,让他悲从中来,无法自抑,不由得放声痛哭起来。在寂静的夜色中,一声长号,刺破了黑夜的静寂。
王隗立刻就大惊失色了:“子师,你这是何苦?比之大汉江山,家族的延续才是最重要的。我王家从始皇帝驾崩开始,沉寂了四百年,如今好不容易遇到这个良机。四百年的心血即将得到收获,飞黄腾达之日可期,你为何还死死抱住汉室江山和天子不放呢?”
“大兄!非是如此呀!”在王隗的劝说下,王允终于收住了哭声,眼泪还是不住地往下流,瞬息之间,便打湿了胸襟。“想我王允,对董卓曲意逢迎,脊梁骨儿都被戳破了,只是想保住当今天子的身家性命。如今只落得个四七之数,一腔雄心壮志化为灰土,换了是你,你能甘心吗?你能认命吗?无论如何,我王允要做个汉室重臣,保天子一生!”
“唉!子师,自小你便是如此倔强,不听人言。”王隗长叹了一声。“你仔细考虑一下吧。大汉这一条船马上就要沉了,作为家主,我绝对不能拿全族的性命当儿戏。在船沉之前,一定要找到新的一艘船,赶紧爬上去占个好位置!”不知为什么,王隗想起了老王述说过的一句话。“子师自持智计无双,专务阴谋,我怕他为阴谋反噬,其寿不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