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赵佶回京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个童老贼!”蔡京挨了一下,抓着一个石子同样扔了出去,扔向了童贯。
  次日,张叔夜率领一万永定军来到了太康,接收了这最后一批共计四万人的禁军,按制度直接均田到了河北路上。
  严格来说,他们都是叛军,应该立斩不赦。
  但是赵佶只是复政,没有复辟,一字之差,也救了这群禁军的命,毕竟复政的话,还可以借口,太上皇担心新帝在汴京战事不顺,建立朝廷的班底,维持运转。
  没有恢复皇帝尊号,那一切都还有商量的余地。李纲赶在赵桓的面前,为赵佶求情,是因为赵佶没有把自己作死,他要是真的从新称帝,那就极为有趣了。
  这个局面,谁都保不住他!
  “偏将军张叔夜,拜见太上皇,太上皇安泰。流匪无数,官家派臣来接太上皇了。”张叔夜的礼数十分周全,怎么说赵佶也是官家的父亲。
  赵佶点了点头,看了眼童贯,对张叔夜说道:“四万禁军就交给你了。朕…我的安全也交给你了。”
  “请吧。”张叔夜将太上皇请出了驿站。
  大庆殿现在已经准备好了禅让大典,罪己诏在赵佶用过金印以后,已经开始通传天下。
  禅让诏书,之前已经通传过一遍了,不必再进行通传。
  赵佶到了汴京城门口,车驾就停了下来,赵佶探出了头大声的问道:“怎么回事?怎么车驾停了?”
  张叔夜跨马而来,俯首说道:“官家准备了欢迎仪式,汴京民夫都在御街两旁夹道迎太上皇回京。”
  赵佶脸色数变,最后叹气说道:“也罢,也罢!唉。”
  赵佶在李师师的搀扶下,下了马车,而童贯夹着一份诏书,扶住了赵佶。说道:“官家,你慢点。”
  赵佶下了地,看着恢弘的城门上站着的军卒,甲兵引而不发,指着车驾。
  他有些心虚的对着童贯说道:“看看,朕这个不孝子,居然敢让兵卒箭在弦,这是要杀了朕吗?”
  童贯摇头说道:“官家多虑了。太子并无此意,只是防止流民作乱而已。”
  “走吧。”
  赵佶一步步的进入了汴京的城门,大门深约十余步,赵佶皱着眉一步步的走进了汴京城,当城门的光亮洒在赵佶脸上的时候,他下意识的抬起手挡住了炽热的阳光。
  等到眼睛适应了强光之后,赵佶看到眼前的场景吓了一跳。
  整个汴京城都是安安静静的,所有人都站着看着赵佶,没有任何人对这个临阵脱逃的皇帝有一句讨论。
  甚至一些房顶上都站满了人,没有人言语,就这样静静的盯着赵佶。
  这目光如同一把把利刃一样,落在了赵佶的身上。
  “那个石匠皇帝回来了?”突然一个童音,在安静的汴京城中响起,因为太过安静,童声传了很远很远。
  童言无忌。但是往往说的话却最让人感怀。
  “走吧。官家。”童贯扶着已经浑身颤抖的赵佶,一步步的走过了御街,汴京人憎恶他,但是又因为他是曾经的皇帝,无人言语,无人批评,无人职责。
  但是就是这种无声,让赵佶如丧考妣一样落寞,他知道自己这个皇帝做的很失败。
  但是这种无声的抗议,让他有种说不出的苦闷。
  脚步声在御街上响起,百姓的目光随着这位太上皇走进皇宫而停止,赵佶觉得自己的背后都出了一身的冷汗,当走进皇宫的时候,他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那些目光里,包含着仇恨、不满和失望,让赵佶如芒在背一般,他知道自己这一生,怕是很难在踏出皇宫一步了。
  今天是亲从官和永定军在街道上负责他的安全,百姓们忌惮于士兵手中的武器,可能没有动手。
  但是若是,独自出门,怕是要被汴京城的百姓生死活剥了。
  宫门洞开,但是汴京的百姓如同炸了锅一样,议论纷纷。
  喧闹的汴京城,恢复了往日的秩序,赵佶也一步步的踏进了大庆殿,三百余名官员端坐在大庆殿的两侧。
  而中央一个巨大的铜鼎上,冉冉升起的香烟,缥缈而无序。
  “童郡王,你念吧。”赵佶放开了童贯搀扶的手,挥了挥手,让童贯大声诵读罪己诏。
  这份罪己诏的字数不多,但是足以平定他的一生。
  “朕朕膺昊天眷命,承祖宗恩德,置于士民之上,已经二十余载。虽兢兢业业,仍过失不断,实乃禀赋不高之故。”
  “言路壅蔽,导谀日闻,恩幸持权,贪饕得志。搢绅贤能,陷于党籍;政事兴废,拘于纪年。”
  “赋敛竭生民之财,戍役困军伍之力;多作无益,侈靡成风。利源酤榷已尽,而谋利者尚肆诛求;诸军衣粮不时,而冗食者坐享富贵。”
  “灾异已适见而朕不悟,众庶怨怼而朕不知,追惟己愆,直至今日,悔之何及!”【注1】
  “昔者帝尧禅位虞舜,舜亦以命禹。”
  “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
  “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群凶肆逆,宇内颠覆。”
  “惟太子圣哲钦明,荣镜区宇,仁育群生,义征不譓,声代远洎,荒服无虞,殊类同规。是以五色来仪于轩庭,九穗会芳於郊牧。象纬昭彻,布新之符已显,图谶彪焕,受终之义既彰,灵祗乃眷,兆庶引领。”
  “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
  “於戏!王其钦顺天命,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理当敬遵典训,副率土之嘉愿,恢洪业於无穷,时膺休祐,以答三灵眷望。”【注2】
  “靖康元年兰月十一日,道君皇帝佶,撰!广阳郡王童贯,宣!皇太子桓,奉!”
  童贯的声音非常洪亮,整个大庆殿前的百官们听得极为清楚,众多官员大声呼喊道:“唯服圣阙!”
  童贯收了圣旨,从新搀扶赵佶,走向了宗祠,他宣诏,后面还有很多的程序要走,祭祀祖宗是一方面,还要到大庆殿去见新天子赵桓。
  赵英给官家端了一碗冰镇梅子汤,说道:“官家,太上皇已经到了宗祠了,官家换身衣服,在大庆殿接见太上皇?”
  “你这个梅子汤不错,味道正好不说,消暑佳品啊。怎么做的?”赵桓尝了两口,酸甜凉,这大夏天味道不错。
  “老臣忙活了一早上,味道应该是很正宗的。”
  “把乌梅、山楂、甘草冲洗干净,泡了半个时辰之后,捞出洗净,然后大火烧沸,小火煎熬小半个时辰,放入冰糖一刻钟左右,起锅。”
  “冷锅以后,在宣纸上滤过。放到冰煎里冷藏了快一个时辰才端出来,味道正正好,官家喜欢,臣这就去给官家端几碗去。”赵英笑着说道,官家高兴,那就是最大的喜事。
  “算了,换朝服吧。朕既不杀他,也装不出孝子状来,但是见一面总是可以的。”赵桓放下了碗,站起来,换了身衣服,走进了大庆殿。
  百官也从殿外走到殿内,等着太上皇祭祀完祖宗,然后转回大庆殿朝拜官家,这擅长大典,就算是完了。
  至于三推而不就的戏码,赵桓是在是懒得跟赵佶扯皮,就取消了。
  有那个功夫,批两份札子,也比和赵佶磨牙要强。
  赵桓走了半截,突然驻足对着赵英说道:“艮岳宫那准备停当了吧。宫女多点,在让陈家多弄点瘦马过来,伺候太上皇。”
  “老臣知道了。”赵英点头又摇头,这无头无脑的,怎么突然问起了艮岳宫的事?
  赵桓到这个时候,才下定了决心荣养他赵佶。
  所以才提到了艮岳宫。
  “太上皇到。”押班魏承恩,大声的喊道。
  童贯扶着太上皇走进了大庆殿内,一步步的走到了御下。
  赵桓饶有兴趣的看着赵佶,他这是第二次见到赵佶,第一次的时候,赵佶带着两个极为出息的儿子。
  一个是状元赵楷,这个儿子,是他最得意的儿子。
  他赵佶前脚出了汴京城,后脚,这赵楷就发动了东掖门之变。
  被沈从一箭给平了。
  另外一个是非常勇敢,和李邦彦一道去了金兵大营里,和金人和谈的赵构。
  这个就比赵楷要聪明太多了,趁着赵桓腾不出手来,经略江南,准备自立。
  赵佶颤颤巍巍的俯首说道:“老拙,拜见陛下。”【注3】
  赵桓笑了。
  他还记得当时一口一个朕,一副皇帝的模样的赵佶,皇帝的风范尽显无余。
  现在自称老拙。也是怪哉。
  “起来吧。”赵桓无所谓的说道。
  “童郡王,又见面了。”赵桓看着生着胡子的童贯,这也是第二次见面,上一次还是赵桓第一次庙算的时候。
  赵桓想让童贯做东京留守兼四壁守御使,防卫东京。
  童贯倒好,直接把兵权一解,鱼符一交,溜之大吉了。
  “官家册封了种少保为广阳郡王,这郡王一名,早就是过去了,官家折煞我了。”童贯拜了一拜说道。
  “朝堂新风,满是正臣。官家有为,收燕云,一平大宋之夙愿。老臣为官家贺!”童贯再拜说道。
  赵桓左右看了看,说道:“蔡太傅呢,怎么没看到蔡太傅?蔡太傅四起四落,做了十七载的宰相,如此古今第一人物,不知道何在?”
  童贯看了眼太上皇的脸色,说道:“蔡太傅年过八十了。腿脚慢了点,官家捎带,他在后面呢。”
  “其他人呢?怎么就你和蔡太傅跟着太上皇回京了吗?”赵桓坐正了左右看了看,好奇的问道。
  当初金兵刚退,朝堂大员不顾社稷,溜之大吉,如果不是还有些官员,大宋的朝政直接就停摆了。
  这群人呢?朕还打算找他们算账呢。
  赵桓还想抄了他们的家,给内帑添点钱呢。
  “都跑了。”童贯怅然的说道。
  “老臣和蔡太傅二人愚钝,就随着太上皇归京了。”童贯俯首说道。
  赵桓一愣,还能这么玩?
  能同富贵,不能共患难?
  赵佶仰仗了一辈子的朝堂大员,跑的就剩下两个人了?
  赵佶脸色愈发难看,相比较自己儿子选的宰相,他的人实在是太丢人了。
  八门进京的时候,李纲是怎么做的?诛国贼,安社稷。
  他这回京,走了一个月,人都跑的干干净净。
  “官家,臣来了。”蔡京颤颤巍巍的走进了大殿之内,看到了端坐在龙椅上的赵桓,还看到了自己的儿子,蔡攸。
  蔡攸将蔡京挤出了朝堂,继承了他的位子,他们父子也没想到,会以此种形式再次见面。
  “罪臣蔡京,参见陛下。”蔡京颤抖着想要跪下行礼。
  赵桓摇头,说道:“蔡少师,把你父亲扶起来吧。都八十的人了,杖朝之年的人,不用跪了。”
  蔡京能够四起四落,是因为他擅于磕头,蒲伏扣头,在大宋可不多见。
  “谢陛下。”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既然都到齐了,赵都知,宣旨吧。”
  赵英点头,将早就写好的诏书拿了起来,抑扬顿挫的念到:“京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在人主前,颛狙伺为固位计,始终一说,谓当越拘挛之俗,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
  “上皇亦知其奸,屡罢屡起,且择与京不合者执政以柅之。京每闻将退免,辄入见祈哀,蒲伏扣头,无复廉耻。”
  “燕山之役,京送攸以诗,阳寓不可之意,冀事不成得以自解。见利忘义,至于兄弟为参、商,父子如秦、越。”
  “暮年即家为府,营进之徒,举集其门,输货僮隶得美官,弃纪纲法度为虚器。患失之心无所不至,根株结盘,牢不可脱。卒致宗社之祸,今黜太傅,谪为南琼州团练副使。贬至岭南。”【注4】
  “贯握兵二十年,权倾一时,奔走期会过于制敕。”
  “有度量,能疏财。后宫自妃嫔以下皆献饷结内,左右妇寺誉言日闻。”
  “宠煽翕赫,庭户杂遝成市,岳牧、辅弼多出其门,厮养、仆圉官诸使者至数百辈。穷奸稔祸,流毒四海,虽菹醢不偿责也。”
  “黜广阳郡王,谪为昭化军节度副使,配发到英州、吉阳军。”【注5】
  “靖康元年兰月十一日,入内内侍省都知赵英,宣!昭化军节度副使童贯,奉!琼州团练使蔡京,行!”
  赵英的声音说完,蔡攸忽然站了出来,说道:“臣愿随父亲前往岭南。望陛下成全。”
  “父亲年岁已高,路上无人照料,恐有谴死道路之危机。”
  而蔡京却连连摆手说道:“不可,不用,我自己去就行了,你这未到五十,官家英武圣明,你好好跟着官做事,我一把老骨头,不用管我。”
  赵桓摇头,这父慈子孝的戏码都出来了。
  “蔡少师,你路上好好陪着蔡京,你得去雷州上任了。”赵桓笑着说道:“蔡家一门共计二十三人,分别流放边远各地,遇有特赦也不准内迁。”
  “蔡京、蔡攸永不放还,臣僚敢有引荐,当正刑章。”
  这是在给百姓一个交代,蔡京是大宋六贼,蔡攸是社稷之贼,能得到这种评价,可向他们做的多么过分。
  赵桓之所以一直等到现在,就是在等赵佶回朝。既然回来了,那就可以安排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