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高考来了
日子一晃就到了七月。
除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那一次,是新中国唯一一次冬季高考。此后所有的高考都是在夏天。
热浪滚滚,催动激情汹涌的青春。
十年磨一剑,一朝见分晓。能不能在这场决定终身的考试里击败千军万马,冲过独木桥,就看这三天的发挥了。
自打八十年代末搞起改革开放后,原本封闭的国内民众开始经历了一次次市场经济带来的浪潮冲击。
提前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南方大城市,因为做生意而发财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就有了“大学教授不如市场买茶叶蛋”的学习无用论。
但对于相对较为封闭,并未受到全面市场经济冲击的内陆城市而言。考大学,仍然是无数殷殷学子的最终目标。
彼时别说大学生,就是中专生都是国家包分配的。不仅上学的时候学费全免,而且每月还有国家补贴。学成毕业,国家还给分配工作。
当时的大学生那真就是国家精心培养的高等人才,待遇非常优异。
通过读书,参加考试,是无数学子,尤其是农村学生改变命运,成就自我的唯一途经。
而且,九十年代初大学还没有扩招,高考录取率不到百分之十。加上大专录取率,才将将能过十分之一,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此时的高考一共是七门课。语文和数学是主课,各一百二十分。英语,政治,化学,物理四门,各一百分。最后还有一门生物,满分是七十分。
这七门课加起来,总分是七百一十分。
这是理科的总分,文科总分略低,只要六百四十分。去掉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门,改成地理和历史两门,少了生物的七十分。
但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没有体育!这对体育细胞拙计的小福星而言,真是太幸运了!
高一和高二的期末考试在七月五号就全部结束,成绩也发放到学生手里。七月六号要求除高三参加高考的学生之外,其他学生都离校放假。
整个教学楼都要被征用,作为高考场地。另外一所被征用的考场是市二中。这两个考场不仅要容纳本校学生参考,还将迎来不少外校生。
所有的教室都会经过严密检查,然后贴上封条,等待高考正式开始的那天,开放给学生和监考老师。
一高高三参加高考的是三个班级,应届的一班和二班,再加一个复读班。
原本三个班总人数本来超过一百人,可如今真正能参加考试的不足五十人。
进入高三下半学期之后,两个应届班人数就少掉了一大半,只剩下三十个不到。其中二十个都是一班的,剩下不到十个是二班的。
其他大部分同学都在高二下半学期和高三上半学期就退学,或者只毕业不参加高考。复读班的学生,也有一半人走不到最后,大部分是自己觉得成绩不理想,升学无望,主动退出了。
还有一小部分是无法承受最后冲刺的高压刺激,倒在冲刺线前面的一批学生。这批学生是最可惜的,眼看就要冲刺终点线,结果却偏偏倒下了。
但没有办法,高考就是如此残酷。
能坐在这个考场上的参加考试的,是真正的尖子生。这些学生不仅仅是成绩优秀,更是身体强健,心理强大。
但即便是如此,依照一高往年的大学录取过线率来看,也有将近一半的人会与大学失之交臂。
要不怎么说这考大学是优中选优呢。
这一场期待了三年的考试,对于罗芙馨而言,最终的感觉并不是紧张,也不是期待,而是“赶紧考完就结束吧”的解脱。
或许是因为上大学对她来说只是满足前世心愿的一种途径,并非唯一的途径。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通,那就换一条。
因为心里负担不重,所以考完一门,就意味着松绑一点,她的心情也跟着好上一分。
所以不管成绩好坏,反正是越考越轻松,越考心情越好。
可对于把上大学当成改变命运唯一途经的其他学生而言,心里的压力就不同凡响。
考得好,那就是越考越有信心,越考越好。可一旦考砸了一门,那就直接影响剩下的考试。导致越考越遭,越考越灰心。
故而,走出考场的学生有些是欢天喜地,自信满满。有些则是蔫头耷脑,摇摇晃晃。
甚至还有考生在中途考着考着就崩溃的,直接就没办法继续考试了。这可比考砸一场还糟糕,中断考试就意味着这一科是彻底完蛋。能不能完成剩下的考试,也成了未知数,等于是提前结束了高考,而且彻底与大学无缘了。
看到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其他参考的学生,还是监考的老师,都是满脸唏嘘,暗暗叹息。
在考试之前,罗芙馨就三令五申的警告柏丽娜和郑美丽,绝对不许对答案。不管是考得好,还是考的坏,总之考完一门,就立刻把这一门扔到脑后,不许在挂念。
为了估分,她们是要抄考试答案出来的。这答案出了考场,就统一没收,由她管着,不到考试结束,不许看,不许对。
柏丽娜和郑美丽对她是无条件信任,对她定下的规矩也是坚决服从。
夏天热,宿舍里没有电扇,更别提空调,又闷又热,根本无法好好休息。
为了她们三个能安心考试,好好休息,同时隔绝杂音杂念。柏文强还特地在附近的宾馆开了一间房,专门安排她们三人居住。
宾馆里有空调,还能冲凉洗澡,能让三个小姑娘在经历过地狱般的考试后,得到片刻放松和休憩。
不过,为了防止晚上开空调贪凉感冒,小福星还特地从药店买了双黄连和仁丹,每人一天一支双黄连和一颗仁丹,预防感冒和中暑。
学生们在考场里拼搏,考场外的家长和老师们,同样也在经历为期三天的煎熬。
除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那一次,是新中国唯一一次冬季高考。此后所有的高考都是在夏天。
热浪滚滚,催动激情汹涌的青春。
十年磨一剑,一朝见分晓。能不能在这场决定终身的考试里击败千军万马,冲过独木桥,就看这三天的发挥了。
自打八十年代末搞起改革开放后,原本封闭的国内民众开始经历了一次次市场经济带来的浪潮冲击。
提前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南方大城市,因为做生意而发财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就有了“大学教授不如市场买茶叶蛋”的学习无用论。
但对于相对较为封闭,并未受到全面市场经济冲击的内陆城市而言。考大学,仍然是无数殷殷学子的最终目标。
彼时别说大学生,就是中专生都是国家包分配的。不仅上学的时候学费全免,而且每月还有国家补贴。学成毕业,国家还给分配工作。
当时的大学生那真就是国家精心培养的高等人才,待遇非常优异。
通过读书,参加考试,是无数学子,尤其是农村学生改变命运,成就自我的唯一途经。
而且,九十年代初大学还没有扩招,高考录取率不到百分之十。加上大专录取率,才将将能过十分之一,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此时的高考一共是七门课。语文和数学是主课,各一百二十分。英语,政治,化学,物理四门,各一百分。最后还有一门生物,满分是七十分。
这七门课加起来,总分是七百一十分。
这是理科的总分,文科总分略低,只要六百四十分。去掉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门,改成地理和历史两门,少了生物的七十分。
但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没有体育!这对体育细胞拙计的小福星而言,真是太幸运了!
高一和高二的期末考试在七月五号就全部结束,成绩也发放到学生手里。七月六号要求除高三参加高考的学生之外,其他学生都离校放假。
整个教学楼都要被征用,作为高考场地。另外一所被征用的考场是市二中。这两个考场不仅要容纳本校学生参考,还将迎来不少外校生。
所有的教室都会经过严密检查,然后贴上封条,等待高考正式开始的那天,开放给学生和监考老师。
一高高三参加高考的是三个班级,应届的一班和二班,再加一个复读班。
原本三个班总人数本来超过一百人,可如今真正能参加考试的不足五十人。
进入高三下半学期之后,两个应届班人数就少掉了一大半,只剩下三十个不到。其中二十个都是一班的,剩下不到十个是二班的。
其他大部分同学都在高二下半学期和高三上半学期就退学,或者只毕业不参加高考。复读班的学生,也有一半人走不到最后,大部分是自己觉得成绩不理想,升学无望,主动退出了。
还有一小部分是无法承受最后冲刺的高压刺激,倒在冲刺线前面的一批学生。这批学生是最可惜的,眼看就要冲刺终点线,结果却偏偏倒下了。
但没有办法,高考就是如此残酷。
能坐在这个考场上的参加考试的,是真正的尖子生。这些学生不仅仅是成绩优秀,更是身体强健,心理强大。
但即便是如此,依照一高往年的大学录取过线率来看,也有将近一半的人会与大学失之交臂。
要不怎么说这考大学是优中选优呢。
这一场期待了三年的考试,对于罗芙馨而言,最终的感觉并不是紧张,也不是期待,而是“赶紧考完就结束吧”的解脱。
或许是因为上大学对她来说只是满足前世心愿的一种途径,并非唯一的途径。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通,那就换一条。
因为心里负担不重,所以考完一门,就意味着松绑一点,她的心情也跟着好上一分。
所以不管成绩好坏,反正是越考越轻松,越考心情越好。
可对于把上大学当成改变命运唯一途经的其他学生而言,心里的压力就不同凡响。
考得好,那就是越考越有信心,越考越好。可一旦考砸了一门,那就直接影响剩下的考试。导致越考越遭,越考越灰心。
故而,走出考场的学生有些是欢天喜地,自信满满。有些则是蔫头耷脑,摇摇晃晃。
甚至还有考生在中途考着考着就崩溃的,直接就没办法继续考试了。这可比考砸一场还糟糕,中断考试就意味着这一科是彻底完蛋。能不能完成剩下的考试,也成了未知数,等于是提前结束了高考,而且彻底与大学无缘了。
看到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其他参考的学生,还是监考的老师,都是满脸唏嘘,暗暗叹息。
在考试之前,罗芙馨就三令五申的警告柏丽娜和郑美丽,绝对不许对答案。不管是考得好,还是考的坏,总之考完一门,就立刻把这一门扔到脑后,不许在挂念。
为了估分,她们是要抄考试答案出来的。这答案出了考场,就统一没收,由她管着,不到考试结束,不许看,不许对。
柏丽娜和郑美丽对她是无条件信任,对她定下的规矩也是坚决服从。
夏天热,宿舍里没有电扇,更别提空调,又闷又热,根本无法好好休息。
为了她们三个能安心考试,好好休息,同时隔绝杂音杂念。柏文强还特地在附近的宾馆开了一间房,专门安排她们三人居住。
宾馆里有空调,还能冲凉洗澡,能让三个小姑娘在经历过地狱般的考试后,得到片刻放松和休憩。
不过,为了防止晚上开空调贪凉感冒,小福星还特地从药店买了双黄连和仁丹,每人一天一支双黄连和一颗仁丹,预防感冒和中暑。
学生们在考场里拼搏,考场外的家长和老师们,同样也在经历为期三天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