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9章:近水楼台先得月
好好一个大活人出去,结果回来就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这搁谁能接受?魏奶奶接受不了。
可这就是旧社会战乱年代老百姓的日常。
魏奶奶也不是柔弱曲子,当时还想去找土匪拼命。可嗷嗷待哺的三个孩子绕在脚边,尤其是看到襁褓里嗷嗷哭的小闺女。她怒火中烧的心又渐渐的凉下去,冲冠一怒不难,可这些小不点们没了爹妈还怎么活?
为了儿女,她咬着牙把仇恨和苦难都咽下,草草安葬了魏爷爷,就开始一个人撑起这个家。
那会她还年轻,娘家也劝过她改嫁。就算舍不得,扔不下这个家,那也再招一个,好歹有个帮衬,不用她一个女人家死撑活熬。
可她舍不得啊!只要看见那小花被,就想起魏爷爷,她舍不得。
这花被子是洗了又洗,补了又补,原本的嫣红鲜翠早就被洗成了一片灰白,只有那细密紧实的针脚,十几年如一日,扎了一圈又一圈,就像树的年轮似的。这花被子实在是不成样了。她也舍不得扔,这上头有念想,留着她对魏爷爷的思念。
她这样要强,铁了心要给魏爷爷守下去。娘家人也无话可说,只是心疼闺女,多帮衬着。
可那个年代,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这一家子娘儿几个,没有一个正经的壮劳力,日子就更艰难了。大闺女七八岁的年纪就得帮忙看着弟弟和妹妹,稚嫩的肩膀也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小儿子,也就是魏爸爸,四五岁的年纪也得背着竹篓,跟着姐姐去山里打猪草,挖野菜。
虽说长白山物产丰富,一年四季都有吃不完的野菜野果,还有各种飞禽走兽。只要手里有点本事,人勤快,总能混个肚饱。
可这一家三个孩子,大的也不过十岁,小的还要人抱着。这三个小不点进了山,别说倒腾出多少吃的,一不留神还可能让野兽给叼了去。
当娘的能不心疼?天天都是提心吊胆。
当娘的偏心儿子,家里但凡能趁下点细粮,都给了这宝贝疙瘩,娘儿三个女将吃的都是粗粮。大闺女懂事,让着弟弟。可小闺女年纪小,看着哥哥吃细粮,自己只能舔手指头,干馋着。这也就养成了魏家三姑嘴馋的毛病,说到底都是小时候亏的。
还是后来新中国了,国家分地,还分农具,还打土匪。这世面太平了,老百姓才能安安心心的种地,安安心心的活着。
新政府不光分田地,还开学堂,给农民的孩子上课,叫他们识字算数。而且还是免费的,这是穷苦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新政府打了土匪,枪毙那些土匪头子,在魏奶奶看来就是给家里男人报了仇,还教她儿子念书识字。她感念政府的恩情,所以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毅然决然送了魏爸爸去参军。
只是为了给魏家留下根,走之前她给儿子相了媳妇,圆了房再走的。
再后来,魏丹就出生了。那缝缝补补的小花被,也裹在了他身上。
往事历历在目,一转眼已是沧海桑田。
终于回到了这生养自己的土地,魏奶奶的心终于彻底安定下来。
这一路的辗转颠簸,已经耗尽了她仅剩的力气。到家门口的时候,几乎已经陷入昏迷,根本没法动弹。是魏丹含着泪,背着她下车,一步一步迈进了家门。
魏家的大门敞开着,拖拉机刚到门口,魏家大姑就奔着出来。后面还跟着魏家三姑和三姑爷。
魏家的宅院是几年前刚翻新过的。当年魏奶奶和魏爷爷成亲时的两间泥瓦房早就扒倒了,如今整整齐齐的四方院围着一栋二层砖楼,还有一排抹了洋灰的平房。
魏奶奶住的屋就在平房第一间,儿女孝顺,给翻了簇新的楼房,但老人家习惯了平房,不爱住楼房。
屋子有朝南的大窗户,特别敞亮。靠墙还砌了火炕,冬天的时候外面大雪纷飞,屋里也照样暖融融的。
晓得她老人家要回来,这屋子魏家大姑早就拾掇干净了。又怕炕席凉,土炕硬,还特地铺上了薄绒毯。
大闺女看到大侄子背着亲妈进来,老太太脸白的跟纸似的,那眼泪就止不住要往外冒。
还是大姑爷朝她使了眼色,她这才扭过脸狠狠抹了抹,上前接住了亲妈,搀扶着让老太太在炕上躺下。
魏奶奶约莫在昏睡中感觉到了什么,迷迷瞪瞪的睁开眼。
魏大姑就赶紧喊了一声。
“妈,是我啊,妈!”
魏奶奶迷迷糊糊的点了点头,可应不出声。
魏大姑眼瞅着又要掉眼泪,还是魏三姑上前打岔。
“姐,妈累了,你让她老人家躺着歇会。二哥,二嫂,还有冉冉和他媳妇也累了一天,先让他们安置了吧。”
说着,就扭头招呼大伙。
魏爸爸心里还是挂念着老娘,可看到自家老婆的脸色也不大好,就拍拍她的手。
“你带孩子他们去歇会,我搁这儿再看看妈。”
魏妈妈点点头。
“那我先带孩子他们去拾掇屋子,回头就过来。”
有了这话,魏三姑立马上前,热情的招呼小福星。
“冉冉你搀着二嫂,冉冉媳妇,你跟我来,我带你去你们那屋归置。”
魏三姑投来橄榄枝,罗芙馨当然接着。
“那就麻烦三姑了。”
于是,大家就跟着三姑到二层小楼去。
魏家两位姑子,大姑子嫁在本村,三姑嫁到隔壁村。不过如今魏三姑和三姑爷一道都住在老太太这院里,好就近照顾魏奶奶。
两口子在隔壁村也有自己的房子,不过只是三间砖瓦房,马马虎虎,不甚体面。
两口子搬过来跟老太太住,除了照顾老太太,当然也有私心。一则亲妈不爱住楼房,就住平房。好好的二层小洋楼就这么空着,太可惜。虽说这房子老太太早就撂下话了,是归丹丹的。可魏丹都到北京上班了,将来回不回来,谁知道呢。
这好好的洋楼空着也是空着,还不如先让他们住了,也不浪费。
二则么,也是打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想法,讨好魏家人。魏爸爸是老家最有出息,当儿子的最牵挂的就是老娘亲。照顾好老娘亲,不但能住上好房子,还能在魏爸爸跟前讨个好。讨好了魏爸爸就等于讨好了丹丹和冉冉。丹丹不去说,冉冉在北京那可是大老板,有出息的很。
还有冉冉媳妇,家里也是有钱的暴发户。在北京那会,魏三姑就知道小福星是个手松大方的。对她买好,回报不会少。
故而魏三姑见着小福星就特别热情,还自来熟。
这搁谁能接受?魏奶奶接受不了。
可这就是旧社会战乱年代老百姓的日常。
魏奶奶也不是柔弱曲子,当时还想去找土匪拼命。可嗷嗷待哺的三个孩子绕在脚边,尤其是看到襁褓里嗷嗷哭的小闺女。她怒火中烧的心又渐渐的凉下去,冲冠一怒不难,可这些小不点们没了爹妈还怎么活?
为了儿女,她咬着牙把仇恨和苦难都咽下,草草安葬了魏爷爷,就开始一个人撑起这个家。
那会她还年轻,娘家也劝过她改嫁。就算舍不得,扔不下这个家,那也再招一个,好歹有个帮衬,不用她一个女人家死撑活熬。
可她舍不得啊!只要看见那小花被,就想起魏爷爷,她舍不得。
这花被子是洗了又洗,补了又补,原本的嫣红鲜翠早就被洗成了一片灰白,只有那细密紧实的针脚,十几年如一日,扎了一圈又一圈,就像树的年轮似的。这花被子实在是不成样了。她也舍不得扔,这上头有念想,留着她对魏爷爷的思念。
她这样要强,铁了心要给魏爷爷守下去。娘家人也无话可说,只是心疼闺女,多帮衬着。
可那个年代,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这一家子娘儿几个,没有一个正经的壮劳力,日子就更艰难了。大闺女七八岁的年纪就得帮忙看着弟弟和妹妹,稚嫩的肩膀也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小儿子,也就是魏爸爸,四五岁的年纪也得背着竹篓,跟着姐姐去山里打猪草,挖野菜。
虽说长白山物产丰富,一年四季都有吃不完的野菜野果,还有各种飞禽走兽。只要手里有点本事,人勤快,总能混个肚饱。
可这一家三个孩子,大的也不过十岁,小的还要人抱着。这三个小不点进了山,别说倒腾出多少吃的,一不留神还可能让野兽给叼了去。
当娘的能不心疼?天天都是提心吊胆。
当娘的偏心儿子,家里但凡能趁下点细粮,都给了这宝贝疙瘩,娘儿三个女将吃的都是粗粮。大闺女懂事,让着弟弟。可小闺女年纪小,看着哥哥吃细粮,自己只能舔手指头,干馋着。这也就养成了魏家三姑嘴馋的毛病,说到底都是小时候亏的。
还是后来新中国了,国家分地,还分农具,还打土匪。这世面太平了,老百姓才能安安心心的种地,安安心心的活着。
新政府不光分田地,还开学堂,给农民的孩子上课,叫他们识字算数。而且还是免费的,这是穷苦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新政府打了土匪,枪毙那些土匪头子,在魏奶奶看来就是给家里男人报了仇,还教她儿子念书识字。她感念政府的恩情,所以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毅然决然送了魏爸爸去参军。
只是为了给魏家留下根,走之前她给儿子相了媳妇,圆了房再走的。
再后来,魏丹就出生了。那缝缝补补的小花被,也裹在了他身上。
往事历历在目,一转眼已是沧海桑田。
终于回到了这生养自己的土地,魏奶奶的心终于彻底安定下来。
这一路的辗转颠簸,已经耗尽了她仅剩的力气。到家门口的时候,几乎已经陷入昏迷,根本没法动弹。是魏丹含着泪,背着她下车,一步一步迈进了家门。
魏家的大门敞开着,拖拉机刚到门口,魏家大姑就奔着出来。后面还跟着魏家三姑和三姑爷。
魏家的宅院是几年前刚翻新过的。当年魏奶奶和魏爷爷成亲时的两间泥瓦房早就扒倒了,如今整整齐齐的四方院围着一栋二层砖楼,还有一排抹了洋灰的平房。
魏奶奶住的屋就在平房第一间,儿女孝顺,给翻了簇新的楼房,但老人家习惯了平房,不爱住楼房。
屋子有朝南的大窗户,特别敞亮。靠墙还砌了火炕,冬天的时候外面大雪纷飞,屋里也照样暖融融的。
晓得她老人家要回来,这屋子魏家大姑早就拾掇干净了。又怕炕席凉,土炕硬,还特地铺上了薄绒毯。
大闺女看到大侄子背着亲妈进来,老太太脸白的跟纸似的,那眼泪就止不住要往外冒。
还是大姑爷朝她使了眼色,她这才扭过脸狠狠抹了抹,上前接住了亲妈,搀扶着让老太太在炕上躺下。
魏奶奶约莫在昏睡中感觉到了什么,迷迷瞪瞪的睁开眼。
魏大姑就赶紧喊了一声。
“妈,是我啊,妈!”
魏奶奶迷迷糊糊的点了点头,可应不出声。
魏大姑眼瞅着又要掉眼泪,还是魏三姑上前打岔。
“姐,妈累了,你让她老人家躺着歇会。二哥,二嫂,还有冉冉和他媳妇也累了一天,先让他们安置了吧。”
说着,就扭头招呼大伙。
魏爸爸心里还是挂念着老娘,可看到自家老婆的脸色也不大好,就拍拍她的手。
“你带孩子他们去歇会,我搁这儿再看看妈。”
魏妈妈点点头。
“那我先带孩子他们去拾掇屋子,回头就过来。”
有了这话,魏三姑立马上前,热情的招呼小福星。
“冉冉你搀着二嫂,冉冉媳妇,你跟我来,我带你去你们那屋归置。”
魏三姑投来橄榄枝,罗芙馨当然接着。
“那就麻烦三姑了。”
于是,大家就跟着三姑到二层小楼去。
魏家两位姑子,大姑子嫁在本村,三姑嫁到隔壁村。不过如今魏三姑和三姑爷一道都住在老太太这院里,好就近照顾魏奶奶。
两口子在隔壁村也有自己的房子,不过只是三间砖瓦房,马马虎虎,不甚体面。
两口子搬过来跟老太太住,除了照顾老太太,当然也有私心。一则亲妈不爱住楼房,就住平房。好好的二层小洋楼就这么空着,太可惜。虽说这房子老太太早就撂下话了,是归丹丹的。可魏丹都到北京上班了,将来回不回来,谁知道呢。
这好好的洋楼空着也是空着,还不如先让他们住了,也不浪费。
二则么,也是打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想法,讨好魏家人。魏爸爸是老家最有出息,当儿子的最牵挂的就是老娘亲。照顾好老娘亲,不但能住上好房子,还能在魏爸爸跟前讨个好。讨好了魏爸爸就等于讨好了丹丹和冉冉。丹丹不去说,冉冉在北京那可是大老板,有出息的很。
还有冉冉媳妇,家里也是有钱的暴发户。在北京那会,魏三姑就知道小福星是个手松大方的。对她买好,回报不会少。
故而魏三姑见着小福星就特别热情,还自来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