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4章 有人说我大傻子
长孙无忌见状,突然上前,一脚将长孙冲踹跪在地上,并厉声喝道:“逆子,还不赶紧如实招来!”
长孙无忌很生气。
他今天在封丘山下,在王村,丢了那么大的人,都是因为长孙冲的假情报。
长孙无忌吓得战战兢兢,赶紧说道:“父皇饶命,儿臣知错,儿臣……儿臣一时鬼迷了心窍,上奏的所有情况,都是假的,是儿臣编的……”
众人恍然大悟。
李二冷声问道:“朕问你,鄠县受灾到底如何?”
长孙冲结结巴巴道:“儿臣……儿臣,不知。”
砰。
李二气的一拳砸在桌上,“好一个不知啊,你作为鄠县县令,连鄠县受灾的情况都不知道,朕要你这个县令有何用,你现在立即滚回大理寺,去好好做你的大理寺少卿,休要在鄠县尸位素餐,害了百姓。”
“父皇……”
“怎么?你还有话说?”李二眼睛瞪了长孙冲一眼。
长孙冲立即认怂:“儿臣不敢!”
李二又问道:“鄠县谁能清楚此次的受灾情况?”
长孙冲摇摇头。
长孙无忌差点气死。
这特么就是典型的一问三不知啊。
杜荷站出来,说道:“父皇,或许,县丞清楚。”
“去把县丞叫来!”
不多时间。
一个青年走了进来,有礼有节地行礼:“微臣,参见陛下。”
李二问道:“你就是鄠县的县丞?朕问你,此次水灾,鄠县受灾情形如何?”
青年不卑不亢地说道:“回禀陛下,此次大雨,鄠县受灾百姓共计五百人,冲毁房屋三十栋,损坏良田二十余亩,出现泥石流滑坡十三处,伤了百姓十人,无人死亡。”
嗯?
李二一愣。
大臣们也齐齐傻眼。
这青年回答得很详细,关键是,整个鄠县,受灾就这么点?
和长安城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啊。
李二忍不住道:“你要是敢欺骗朕,朕决不轻饶。”
青年说道:“陛下,此次大雨,鄠县受灾是整个京兆府最轻的,朝廷、京兆府衙,拨付给各地许多的赈灾钱粮,鄠县未曾要半文……之所以受灾如此轻,最大的功臣,却是我们院长,院长在担任鄠县县令期间,要求县衙对所有容易发生洪水泛滥、滑坡的地方,重新进行改造,王村就是整个鄠县改造得最成功之地。”
“你说的可是杜荷?”
“正是院长!”
一道道目光,都落在了杜荷身上。
杜荷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都是大家的功劳,我作为县令,也只是动动嘴而已。”
大家都翻白眼。
这家伙说话很客气,可是表情很嘚瑟啊。
李二说道:“鄠县能有今日的景象,荷儿你功不可没啊。如今,鄠县县令空缺,朕打算让你举荐一人,你愿举荐谁来担任鄠县县令?”
不等其他人反应过来,杜荷便脱口而出道:“父皇,儿臣举荐魏叔瑜。”
“不行!”
旁边一道声音响起,正是王珪。
王珪说道:“陛下,魏叔瑜经营鄠县养猪场多年,最擅长的就是养猪,尤其是猪的营养学,隐隐已经成了一门学问,养猪和治理一县,大不相同,臣以为,鄠县至关重要,还是要派一名得力干将才行。犬子王敬直,最合适不过。”
他的潜台词就是,一个养猪的,怎么可能担任一县县令。
王珪话刚说完,就见一人猛地跳出来,大声说道:“王大人,你什么意思,你想举荐你儿子王敬直是吗?你信不信我天天弹劾他……”
魏徵作为御史大夫,以弹劾人出名。
若是王敬直被他盯上,这辈子就完了。
王珪吓一跳。
李二却说道:“朕相信荷儿的眼光,就让魏叔瑜担任鄠县县令吧。朕给他三个月时间,三个月后,若是他当不好这个县令,那就将他撤职!”
“谢陛下!”魏徵赶紧说道,然后扭头,朝杜荷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
解决了鄠县县令的人选问题,李二又带着众人,到县衙中详细了解一番。
众人惊讶的发现,这县衙,有无县令已经不重要了,所有的官员,都井井有条地办事,小事就由各个公房自行处理,大事就由县丞、县尉等人集体进行商议。至于长孙冲,那就是个无用的摆设。
眼看天色已晚。
众人正准备打道回府。
陈叔达却突然说道:“陛下,今日难得出城,昨日说好,顺道去看看戴大人的新府邸,陛下难道忘了吗?”
李二恍然想起来,看向戴胄:“戴卿家,朕差点忘了此事,不如你头前带路,朕与诸位爱卿,去你的新府邸看一看。”
戴胄心中没底,表面上却说道:“陛下,臣求之不得。”
然后,他凑到杜荷身边,问道:“贤侄,你昨日派人去布置一番没有?尤其是我交代你的,把你那家具厂、玻璃厂的好东西都送过去。”
杜荷摇摇头:“没有这个必要。”
戴胄恨铁不成钢地说道:“你懂什么,你若是不布置得豪华一些,别人如何相信那是我花二十万贯买的,到时候,岂不是有人说我戴胄是个大傻子。”
杜荷有些嫌弃地看了戴胄一眼:“戴大人,这可是你自己说的啊。”
戴胄:“……”
……
新的戴府,坐落在安鄠大道旁,距离鄠县商贸中心,并不远。
当李二带着文武大臣,来到戴府门口时,顿时就傻了。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栋气势恢宏、造型奇特的建筑。
入眼是两根巨大的石柱子,足有两丈多高,上面雕刻了各种花纹,让人看了就觉得霸气。
王珪忍不住问道:“戴大人,你这两根石柱子,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运来?”
戴胄愣了愣。
因为他也是第一次见到自家的新府邸长这副模样。
不过,他不能怂,说道:“诸位,你们有所不知,这两根柱子,是在秦岭深山中找到的,天然生成,只需要工匠打磨就成,只是运送成了大问题,需要一千多名工匠,借助各种器械,缓慢运送到此地,别的不说,就光运送的费用,就达到两万贯之多。”
周围人都倒吸一口冷气。
“戴大人还是有钱啊!”
“难怪这宅子要花费二十万贯,现在看来,的确物有所值!”
大家纷纷夸赞道。
杜荷在一旁,悠悠地说道:“诸位,其实,大唐建设公司,每天可以制造这样的柱子,至少十根。”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
(本章完)
长孙无忌很生气。
他今天在封丘山下,在王村,丢了那么大的人,都是因为长孙冲的假情报。
长孙无忌吓得战战兢兢,赶紧说道:“父皇饶命,儿臣知错,儿臣……儿臣一时鬼迷了心窍,上奏的所有情况,都是假的,是儿臣编的……”
众人恍然大悟。
李二冷声问道:“朕问你,鄠县受灾到底如何?”
长孙冲结结巴巴道:“儿臣……儿臣,不知。”
砰。
李二气的一拳砸在桌上,“好一个不知啊,你作为鄠县县令,连鄠县受灾的情况都不知道,朕要你这个县令有何用,你现在立即滚回大理寺,去好好做你的大理寺少卿,休要在鄠县尸位素餐,害了百姓。”
“父皇……”
“怎么?你还有话说?”李二眼睛瞪了长孙冲一眼。
长孙冲立即认怂:“儿臣不敢!”
李二又问道:“鄠县谁能清楚此次的受灾情况?”
长孙冲摇摇头。
长孙无忌差点气死。
这特么就是典型的一问三不知啊。
杜荷站出来,说道:“父皇,或许,县丞清楚。”
“去把县丞叫来!”
不多时间。
一个青年走了进来,有礼有节地行礼:“微臣,参见陛下。”
李二问道:“你就是鄠县的县丞?朕问你,此次水灾,鄠县受灾情形如何?”
青年不卑不亢地说道:“回禀陛下,此次大雨,鄠县受灾百姓共计五百人,冲毁房屋三十栋,损坏良田二十余亩,出现泥石流滑坡十三处,伤了百姓十人,无人死亡。”
嗯?
李二一愣。
大臣们也齐齐傻眼。
这青年回答得很详细,关键是,整个鄠县,受灾就这么点?
和长安城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啊。
李二忍不住道:“你要是敢欺骗朕,朕决不轻饶。”
青年说道:“陛下,此次大雨,鄠县受灾是整个京兆府最轻的,朝廷、京兆府衙,拨付给各地许多的赈灾钱粮,鄠县未曾要半文……之所以受灾如此轻,最大的功臣,却是我们院长,院长在担任鄠县县令期间,要求县衙对所有容易发生洪水泛滥、滑坡的地方,重新进行改造,王村就是整个鄠县改造得最成功之地。”
“你说的可是杜荷?”
“正是院长!”
一道道目光,都落在了杜荷身上。
杜荷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都是大家的功劳,我作为县令,也只是动动嘴而已。”
大家都翻白眼。
这家伙说话很客气,可是表情很嘚瑟啊。
李二说道:“鄠县能有今日的景象,荷儿你功不可没啊。如今,鄠县县令空缺,朕打算让你举荐一人,你愿举荐谁来担任鄠县县令?”
不等其他人反应过来,杜荷便脱口而出道:“父皇,儿臣举荐魏叔瑜。”
“不行!”
旁边一道声音响起,正是王珪。
王珪说道:“陛下,魏叔瑜经营鄠县养猪场多年,最擅长的就是养猪,尤其是猪的营养学,隐隐已经成了一门学问,养猪和治理一县,大不相同,臣以为,鄠县至关重要,还是要派一名得力干将才行。犬子王敬直,最合适不过。”
他的潜台词就是,一个养猪的,怎么可能担任一县县令。
王珪话刚说完,就见一人猛地跳出来,大声说道:“王大人,你什么意思,你想举荐你儿子王敬直是吗?你信不信我天天弹劾他……”
魏徵作为御史大夫,以弹劾人出名。
若是王敬直被他盯上,这辈子就完了。
王珪吓一跳。
李二却说道:“朕相信荷儿的眼光,就让魏叔瑜担任鄠县县令吧。朕给他三个月时间,三个月后,若是他当不好这个县令,那就将他撤职!”
“谢陛下!”魏徵赶紧说道,然后扭头,朝杜荷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
解决了鄠县县令的人选问题,李二又带着众人,到县衙中详细了解一番。
众人惊讶的发现,这县衙,有无县令已经不重要了,所有的官员,都井井有条地办事,小事就由各个公房自行处理,大事就由县丞、县尉等人集体进行商议。至于长孙冲,那就是个无用的摆设。
眼看天色已晚。
众人正准备打道回府。
陈叔达却突然说道:“陛下,今日难得出城,昨日说好,顺道去看看戴大人的新府邸,陛下难道忘了吗?”
李二恍然想起来,看向戴胄:“戴卿家,朕差点忘了此事,不如你头前带路,朕与诸位爱卿,去你的新府邸看一看。”
戴胄心中没底,表面上却说道:“陛下,臣求之不得。”
然后,他凑到杜荷身边,问道:“贤侄,你昨日派人去布置一番没有?尤其是我交代你的,把你那家具厂、玻璃厂的好东西都送过去。”
杜荷摇摇头:“没有这个必要。”
戴胄恨铁不成钢地说道:“你懂什么,你若是不布置得豪华一些,别人如何相信那是我花二十万贯买的,到时候,岂不是有人说我戴胄是个大傻子。”
杜荷有些嫌弃地看了戴胄一眼:“戴大人,这可是你自己说的啊。”
戴胄:“……”
……
新的戴府,坐落在安鄠大道旁,距离鄠县商贸中心,并不远。
当李二带着文武大臣,来到戴府门口时,顿时就傻了。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栋气势恢宏、造型奇特的建筑。
入眼是两根巨大的石柱子,足有两丈多高,上面雕刻了各种花纹,让人看了就觉得霸气。
王珪忍不住问道:“戴大人,你这两根石柱子,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运来?”
戴胄愣了愣。
因为他也是第一次见到自家的新府邸长这副模样。
不过,他不能怂,说道:“诸位,你们有所不知,这两根柱子,是在秦岭深山中找到的,天然生成,只需要工匠打磨就成,只是运送成了大问题,需要一千多名工匠,借助各种器械,缓慢运送到此地,别的不说,就光运送的费用,就达到两万贯之多。”
周围人都倒吸一口冷气。
“戴大人还是有钱啊!”
“难怪这宅子要花费二十万贯,现在看来,的确物有所值!”
大家纷纷夸赞道。
杜荷在一旁,悠悠地说道:“诸位,其实,大唐建设公司,每天可以制造这样的柱子,至少十根。”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