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举_192
“还不就是因为下乡小县地处偏僻,没有名师指点?!”
四书五经印得再详尽,老师不好,学生们也还是读不懂。崔燮伤感地说:“我在乡间读书时,许多地方林先生讲的也不太细致,总叫我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到了国学,教官便讲得深切透彻,往常自己望文生义、曲解经义处叫教官们讲破,对圣贤之意就更深一层。而跟着老师读书之后——”
他深吸了口气,忽然背起上了回来李家时听李东阳讲的《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忽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原先学生在家乡听课时,林先生只讲这是‘圣道至大,唯圣人能行之’的意思,‘洋洋’是充满流动之貌,‘峻’是高大,剩下的则要我等学生们反复诵读以求真意。而先生讲这段时,便详详细细地解说:‘看他洋洋乎在天地,流动而不凝滞,充满而不欠缺。以言其功用,则凡洪纤高下,飞潜动植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此道之发育。’
“学生自认不是愚钝之辈,可当初从林先生读书时,于‘洋洋’二字,也想像不出究竟是何状貌。而听了恩师这般详解,便可知圣道犹阴阳五行之气,充斥天地之间,无隙不存,万事万物皆由之而成。我等但居其中,知窥其一角而不知全貌,惟圣人能尽其道,所以称其为圣道。”
李东阳点了点头,满意地说:“你记得倒清楚。”
崔燮道:“弟子能记清楚,还是因为听老师讲得清楚。可那些下乡小县,不,便是进了县学里,有教谕授课的秀才们,也不一定能像我学得这们清楚。不知有多少志心向学的读书人就是这么年复一年耽搁在馆里,只因不得明师,就永远比不得像学生这样……其实也是资质平平的人。”
李东阳断然摇了摇头:“你可不是资质平平……你这劝人的工夫,就连老师我都比不上你。”
不过就是印一本抄记的讲章,竟叫他说得热血翻涌,像要拯救天下学子似的。估计费司业也是这么叫他劝的转了向,才肯叫他把自己的脸印在书上吧?
真是羞人答答的。
可是崔燮又说,若不印头像防伪,怕建阳麻沙的书局翻印他们的讲章、诗文稿集,印出都是错谬的东西,叫学子们读错了,科考时更耽误前程。
居安斋久做彩印,多印个肖像不要多少工本,印出的讲义价钱便宜;那些盗版的若要也印成彩本,成本便会高出许多,也只能卖高价。到时候欲求名师的书生们自不会买那又贵又差的,都要来买正版,岂不就都能学到又好又准的东西了?
就连司业费宏都没能挡住崔燮的劝说,何况是他的老师呢?
李东阳无奈地挥了挥手:“罢了,你要印就印吧,印肖像也好,自己抄的笔记也罢,总归不是什么大事。”
崔燮满意地笑了笑,又得寸进尺地问:“学生已求得费司业的同意,在他的《孟子》讲章后夹些类如给太子做的那些题目,好叫买着笔记的人读完了可以自做自查,知道哪里有不足。恩师与翰院诸公当初也给弟子留过不少题目,不知可否附在笔记后,也叫那些读书人做一做?”
李东阳不甚在意地说:“那些题目也就是给你们学生做的,你拿去付梓便是。”
崔燮又问:“那出题的还有杨检讨、王编修、谢编修……”
李老师简直有些不耐烦了:“要印就印,我去与他们打个招呼便是。”
谁不知道这种科考读物都是那些书局花十来两,几十两银子找个秀才、举子挂上“主编”名头,到县、府礼房抄些墨卷,或随便找些枪手写文章,挂上人名字就敢卖的?
若现在就往市上搜一搜,恐怕能见着十来篇挂着李东阳之名,他却从没见过的文章哩。
这时代既没有冠名费也没有版权费,文章一写出去便不是自己的,能似崔燮这样当面问问作者的就算是太有良心了。
李大佬轻轻放走了超时代的版权待遇,叫崔燮留下来,攀比着司业费訚,讲了一段《孟子》的“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讲到“为父的自然慈悯他的儿子,为子的自然孝顺他的父亲”时,崔燮忽然想起快到年底,又得给他身在云南的慈父送年礼了。
可他今年盖茶棚投进了不少钱,为了排一出琵琶记又做了许多衣裳头面,建铅笔窑更是纯属抛费,在北京庄子上种香花、蒸花露还影响了地里小麦、棉花收成……怕是今年又拿不出像样的礼了。
不过好在他拜了李东阳这样的名师,过年时抄几卷老师的诗文送过去,父亲一定也十分喜欢吧?
崔燮拎着那一小盘杨梅回去,让全家上下都跟着沾了沾天恩,领了领李老师的关怀,顺便给二弟、三弟换了作业,叫他们抄写李老师佳作,准备给父亲做年礼。
他自己则去费司业那里求来了《孟子》的全套讲章,依旧是大字原文小字释讲,重点部分按着由红到蓝的颜色拿彩笔在外圈了框子,又在每章的笔记后面附上了翰林们出的相关题目。
书封做得朴实,大红皮正中近一半儿的位置,印着两行大大的“科甲必读系列笔记之四:国子监名师费司业讲孟子”;内封,也就是印着牌记的那页,上半张印着彩绘的费司业半身图像;对页上方高高印着——本篇主笔:国子监司业费公訚;出题人:翰林院侍讲学士李公东阳,翰林院侍读学士谢公迁……
长长一排看官职就叫人想买的出题人底下,印着“本系列出版方为北京居安斋书局,如有盗印,千里必究”的防盗宣言。
印出来第一批热腾腾的笔记,他就揣着书去国子监送给费公叔侄看,请费司业指点需更改处,又请费小解元试做题目。
费宏看着族叔名字下方那一排翰林院,也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问他:“你别是把咱们陪太子做的考题印出来了吧?禁中的东西岂能随意外泄的?”
崔燮抬手拍了拍费解元比他高一些——其实也高不多少——的肩膀,安慰地说:“我也是在国学受教多……一年多的人,我能做这等事么?这些题目是恩师和翰院诸公私下出的,我请恩师问过,大人们都不计较这些的。”
虽然不是给太子的题目,但能请到这么多翰林替他出题,这也是够了不起的。
费宏翻开看了看笔记,又看了一眼后面的题目,便迫不及待地在心里做了起来。崔燮随手抽了一只铅笔给他,叫他只管在书上写,做完了拿馒头擦一下就能擦掉铅字,却不伤书上印的墨字。
费宏平常没用过硬笔,此时却无暇磨墨铺纸,拿着不大顺手的铅笔就划了起来。
他叔父也翻着这本熟悉又亲鲜的笔记,看着附在后面的题目,啧啧叹道:“这书印的确有法度,看字框颜色便能分出轻重,题目也和每章内容相应,看罢笔记就能立刻做题查验自己学的准不准……”
他倒没怎么看书封内自己的图像和编委会那一串人名,抬眼看了崔燮一眼,问他:“若是做题人有不懂处,做错了可怎么办?若叫那读生拿着这书教人,可比教经书教岔了更害人……”
崔燮早想到了这问题,稳重地答道:“学生于此处,也有一点微末想法——咱们监里见有许多才学之士,也都愿意读这笔记,做这题目,学生便想将做过的人的答案集起来,挑出最好的编一本《参考答案》,与这书同售。那些远乡僻野的读书人,就是找不到好先生,也能看着答案校对自己的错处,不至于自己叫或他人错解的引上歧路。”
费司业思索着他的主意,费宏却忽从题海中抬了抬头,坚定地说:“将这些题目附在笔记后的法子确实极好,我想咱们这些给太子伴考之人都能做、愿做这题目,也正合适集……集参考答案。”
作者有话要说: 文中李东阳的诗和讲义都是李东阳的,原诗是
宫河催载满船冰,十月杨梅入帝京。
沁齿不知红露湿,到诗偏助玉堂清。名从傅鼎遥分派,价比隋珠亦称情。
再拜文华门外地,讲筵恩重若为荣。
第158章
费司业查看了那套笔记无误, 又校看了一遍题目, 觉得这书可出了。崔燮敬上了一份润笔,便将第一批印出来的送了五十套给费司业, 留下几摞给翰林们, 剩下几十套捆扎好了带到国子监, 要分送给当初朝他要印制笔记的同窗。
司业主笔,后面又搭着一溜看头衔就让人眼晕的翰林出题……别说是他们这些国子监的学生, 就连在翰院随着名师念书的翰林秀才们若知道了, 都得伸了手来抢。
崔燮先数出八份给费解元,叫他分送陪太子考试的另外七人——多的那份送他叔父, 剩下的便按着预约顺序分给同窗们。
彩印笔记一套四本, 纸张雪白厚实, 分出七八种颜色套印,字体清楚工整,写书人又是当世名师,拿出去卖个二三两银子都不成问题。那群监生们不意他能弄出这么精致的一套笔记, 也不好意思像当初借他笔记抄时那样伸手白拿。
有钱的便要给钱, 囊中羞涩些的只好摆着手说不要, 等别人买了再借来抄。
崔燮也不打算从同学身上赚钱,见有那么多想要又买不起、舍不得买的,便与众人说了自己要集参考答案的事,请同学们做书后的题目。若有做得好,能集入参考的,便送一套题集作润笔。
四书五经印得再详尽,老师不好,学生们也还是读不懂。崔燮伤感地说:“我在乡间读书时,许多地方林先生讲的也不太细致,总叫我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到了国学,教官便讲得深切透彻,往常自己望文生义、曲解经义处叫教官们讲破,对圣贤之意就更深一层。而跟着老师读书之后——”
他深吸了口气,忽然背起上了回来李家时听李东阳讲的《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忽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原先学生在家乡听课时,林先生只讲这是‘圣道至大,唯圣人能行之’的意思,‘洋洋’是充满流动之貌,‘峻’是高大,剩下的则要我等学生们反复诵读以求真意。而先生讲这段时,便详详细细地解说:‘看他洋洋乎在天地,流动而不凝滞,充满而不欠缺。以言其功用,则凡洪纤高下,飞潜动植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此道之发育。’
“学生自认不是愚钝之辈,可当初从林先生读书时,于‘洋洋’二字,也想像不出究竟是何状貌。而听了恩师这般详解,便可知圣道犹阴阳五行之气,充斥天地之间,无隙不存,万事万物皆由之而成。我等但居其中,知窥其一角而不知全貌,惟圣人能尽其道,所以称其为圣道。”
李东阳点了点头,满意地说:“你记得倒清楚。”
崔燮道:“弟子能记清楚,还是因为听老师讲得清楚。可那些下乡小县,不,便是进了县学里,有教谕授课的秀才们,也不一定能像我学得这们清楚。不知有多少志心向学的读书人就是这么年复一年耽搁在馆里,只因不得明师,就永远比不得像学生这样……其实也是资质平平的人。”
李东阳断然摇了摇头:“你可不是资质平平……你这劝人的工夫,就连老师我都比不上你。”
不过就是印一本抄记的讲章,竟叫他说得热血翻涌,像要拯救天下学子似的。估计费司业也是这么叫他劝的转了向,才肯叫他把自己的脸印在书上吧?
真是羞人答答的。
可是崔燮又说,若不印头像防伪,怕建阳麻沙的书局翻印他们的讲章、诗文稿集,印出都是错谬的东西,叫学子们读错了,科考时更耽误前程。
居安斋久做彩印,多印个肖像不要多少工本,印出的讲义价钱便宜;那些盗版的若要也印成彩本,成本便会高出许多,也只能卖高价。到时候欲求名师的书生们自不会买那又贵又差的,都要来买正版,岂不就都能学到又好又准的东西了?
就连司业费宏都没能挡住崔燮的劝说,何况是他的老师呢?
李东阳无奈地挥了挥手:“罢了,你要印就印吧,印肖像也好,自己抄的笔记也罢,总归不是什么大事。”
崔燮满意地笑了笑,又得寸进尺地问:“学生已求得费司业的同意,在他的《孟子》讲章后夹些类如给太子做的那些题目,好叫买着笔记的人读完了可以自做自查,知道哪里有不足。恩师与翰院诸公当初也给弟子留过不少题目,不知可否附在笔记后,也叫那些读书人做一做?”
李东阳不甚在意地说:“那些题目也就是给你们学生做的,你拿去付梓便是。”
崔燮又问:“那出题的还有杨检讨、王编修、谢编修……”
李老师简直有些不耐烦了:“要印就印,我去与他们打个招呼便是。”
谁不知道这种科考读物都是那些书局花十来两,几十两银子找个秀才、举子挂上“主编”名头,到县、府礼房抄些墨卷,或随便找些枪手写文章,挂上人名字就敢卖的?
若现在就往市上搜一搜,恐怕能见着十来篇挂着李东阳之名,他却从没见过的文章哩。
这时代既没有冠名费也没有版权费,文章一写出去便不是自己的,能似崔燮这样当面问问作者的就算是太有良心了。
李大佬轻轻放走了超时代的版权待遇,叫崔燮留下来,攀比着司业费訚,讲了一段《孟子》的“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讲到“为父的自然慈悯他的儿子,为子的自然孝顺他的父亲”时,崔燮忽然想起快到年底,又得给他身在云南的慈父送年礼了。
可他今年盖茶棚投进了不少钱,为了排一出琵琶记又做了许多衣裳头面,建铅笔窑更是纯属抛费,在北京庄子上种香花、蒸花露还影响了地里小麦、棉花收成……怕是今年又拿不出像样的礼了。
不过好在他拜了李东阳这样的名师,过年时抄几卷老师的诗文送过去,父亲一定也十分喜欢吧?
崔燮拎着那一小盘杨梅回去,让全家上下都跟着沾了沾天恩,领了领李老师的关怀,顺便给二弟、三弟换了作业,叫他们抄写李老师佳作,准备给父亲做年礼。
他自己则去费司业那里求来了《孟子》的全套讲章,依旧是大字原文小字释讲,重点部分按着由红到蓝的颜色拿彩笔在外圈了框子,又在每章的笔记后面附上了翰林们出的相关题目。
书封做得朴实,大红皮正中近一半儿的位置,印着两行大大的“科甲必读系列笔记之四:国子监名师费司业讲孟子”;内封,也就是印着牌记的那页,上半张印着彩绘的费司业半身图像;对页上方高高印着——本篇主笔:国子监司业费公訚;出题人:翰林院侍讲学士李公东阳,翰林院侍读学士谢公迁……
长长一排看官职就叫人想买的出题人底下,印着“本系列出版方为北京居安斋书局,如有盗印,千里必究”的防盗宣言。
印出来第一批热腾腾的笔记,他就揣着书去国子监送给费公叔侄看,请费司业指点需更改处,又请费小解元试做题目。
费宏看着族叔名字下方那一排翰林院,也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问他:“你别是把咱们陪太子做的考题印出来了吧?禁中的东西岂能随意外泄的?”
崔燮抬手拍了拍费解元比他高一些——其实也高不多少——的肩膀,安慰地说:“我也是在国学受教多……一年多的人,我能做这等事么?这些题目是恩师和翰院诸公私下出的,我请恩师问过,大人们都不计较这些的。”
虽然不是给太子的题目,但能请到这么多翰林替他出题,这也是够了不起的。
费宏翻开看了看笔记,又看了一眼后面的题目,便迫不及待地在心里做了起来。崔燮随手抽了一只铅笔给他,叫他只管在书上写,做完了拿馒头擦一下就能擦掉铅字,却不伤书上印的墨字。
费宏平常没用过硬笔,此时却无暇磨墨铺纸,拿着不大顺手的铅笔就划了起来。
他叔父也翻着这本熟悉又亲鲜的笔记,看着附在后面的题目,啧啧叹道:“这书印的确有法度,看字框颜色便能分出轻重,题目也和每章内容相应,看罢笔记就能立刻做题查验自己学的准不准……”
他倒没怎么看书封内自己的图像和编委会那一串人名,抬眼看了崔燮一眼,问他:“若是做题人有不懂处,做错了可怎么办?若叫那读生拿着这书教人,可比教经书教岔了更害人……”
崔燮早想到了这问题,稳重地答道:“学生于此处,也有一点微末想法——咱们监里见有许多才学之士,也都愿意读这笔记,做这题目,学生便想将做过的人的答案集起来,挑出最好的编一本《参考答案》,与这书同售。那些远乡僻野的读书人,就是找不到好先生,也能看着答案校对自己的错处,不至于自己叫或他人错解的引上歧路。”
费司业思索着他的主意,费宏却忽从题海中抬了抬头,坚定地说:“将这些题目附在笔记后的法子确实极好,我想咱们这些给太子伴考之人都能做、愿做这题目,也正合适集……集参考答案。”
作者有话要说: 文中李东阳的诗和讲义都是李东阳的,原诗是
宫河催载满船冰,十月杨梅入帝京。
沁齿不知红露湿,到诗偏助玉堂清。名从傅鼎遥分派,价比隋珠亦称情。
再拜文华门外地,讲筵恩重若为荣。
第158章
费司业查看了那套笔记无误, 又校看了一遍题目, 觉得这书可出了。崔燮敬上了一份润笔,便将第一批印出来的送了五十套给费司业, 留下几摞给翰林们, 剩下几十套捆扎好了带到国子监, 要分送给当初朝他要印制笔记的同窗。
司业主笔,后面又搭着一溜看头衔就让人眼晕的翰林出题……别说是他们这些国子监的学生, 就连在翰院随着名师念书的翰林秀才们若知道了, 都得伸了手来抢。
崔燮先数出八份给费解元,叫他分送陪太子考试的另外七人——多的那份送他叔父, 剩下的便按着预约顺序分给同窗们。
彩印笔记一套四本, 纸张雪白厚实, 分出七八种颜色套印,字体清楚工整,写书人又是当世名师,拿出去卖个二三两银子都不成问题。那群监生们不意他能弄出这么精致的一套笔记, 也不好意思像当初借他笔记抄时那样伸手白拿。
有钱的便要给钱, 囊中羞涩些的只好摆着手说不要, 等别人买了再借来抄。
崔燮也不打算从同学身上赚钱,见有那么多想要又买不起、舍不得买的,便与众人说了自己要集参考答案的事,请同学们做书后的题目。若有做得好,能集入参考的,便送一套题集作润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