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举_230
那几名举子临考在即,最听不得这种诅咒,脸色涨红,怒道:“粗莽匹夫……”
那武夫嘿然一笑:“这大庭广众下,你一个举子,竟敢辱骂朝廷官员。本官这就去通政司上本,问问礼部要不要你这样的考生!嘿嘿,真当自己是诸葛亮,鼓唇摇舌就能骂死王朗,可别长着颗诸葛的心,却生了个弥衡的命!”
他那桌一位年纪略大几岁的中年人摇头笑道:“项祯还是这样性如烈火,与这些举子说什么,他们只晓得眼酸别人,哪里懂得咱们武官的辛苦。”
另一人笑道:“我看他回京这两天沉稳多了,起码不打扮成吕布、赵云那样满处跑,改学诸葛亮舌战群儒,也算是有进益了。往后拨进府军前卫,跟着伯爷慢慢历练几年,自然就成熟了。”
那中年人笑道:“哪儿是他进益了,是京里不兴咱们那边儿的打扮,时兴的是锦衣卫爱穿的紧身衣裳,他赶趁着穿新的呢……”
桌上两人自顾自地说笑着,王项祯舌战完了群儒,大胜而归,得意地给那两位上官同僚各斟了一杯,边喝边说:“痛快!这回终于能痛痛快快地看上崔……看上我们迁安了。过了殿试,他们家还要开个评三国的六才子题诗会,肯定与那些酸书生的诗会不一样,说不定得是三国五美人儿大选那样的游园会。到时候小弟请客,咱们兄弟们都去见识见识!”
两位才子在旁边听得心头微跳,摸着胸口想了想这个可能——难不成他们也得跟他们说的那五美人似的,上台歌舞吟诗……也展示展示?
不成!
回头得跟崔和衷说说,他们唱不了戏,跳不动舞,只能凑合着在台上念首诗罢了吧!
他们这边担心着,王公子那边又叹道:“我只怕这举子们都要会试了,会不会耽搁初八出新的《锦衣卫》画本哪?这第二册 才画到安千户叫人掳进贼窝,还有个矮丑的倭奴欲对他不轨,看得我正抓心挠肺想救人呢,不会他、他们因为这科考试,这个月就不出新的了吧……”
这一句话激起了满堂举子的忧虑。
就连几个刚叫王公子骂过的举子,虽然嘴上说着锦衣卫连环画不值得看,私底下也早把前两期都买齐了,还看过不只一遍。他们当然不只看里面的美人,也不把自己代入锦衣卫,而是爱那故事写得起伏跌宕,发前人未有之奇想。而那配画的诗词文句也是字字珠玑,读过后叫人齿颊留芳,忍不住再三品读回味。
他们倒不像王公子、沈、徐二人那样知道书店背后真正的主人是崔燮,担心书店会像他岁试那回一样因他考试停发新书,只是担心初八日的新书上市,自己还该不该买。
买了,看了,转天考场上会不会因为想着书里的紧张故事分了心,影响他们作文章?不买,会不会又因为新书已出来了,越是不买越想看,更走心思?
而且会试是从初九考到十五,中间还有四天休息的工夫,这四天他们能管得住自己不去买书么?
这个居安斋实在可恨,快考试的日子,出什么新书!
不知多少人心里暗骂居安斋老板,崔燮背后也叫他们咒得打了几个喷嚏,连忙叫人煎了浓姜汤,顺便给四位借住在他家的备考的才子们各盛了一碗。
会试在即,哪怕没病也得预防预防。这么多年的辛苦都寄在一场上,若因风寒影响了发挥,岂不亏得慌?
郭镛四人坐在他特地叫人按着贡院高仿出来的,四面漏风的考棚里模考,正冻得身上虚寒,得喝上这么一碗浓姜汤,倒是全身发汗,写文章也有精神了。晚上考出来都说:“又记下一条经验,考试那天就是不带馒头也得带上些姜末,到场里冲姜汤喝暖身。”
模拟考真管用,要是他们事先没在家里吃过这遭苦,到了场上现体味这番寒冻,十有八久要影响作文章的思绪。
徐立言与沈铮等到他们出了“考场”,便忍不住跟他们说了南方仕子瞧不起他们迁安人的事,要他们几个好好考,五人齐中,臊臊那些举子的脸。
崔燮冷笑道:“他们说居安斋那些锦衣卫的院本、画本写的不好?媚俗?呵呵,他最好求神拜佛,盼着自己这一科考科差些,否则……”竟敢DISS未来首辅杨大佬的戏本、王圣人他爹和翰林们的脚本写的不好?这人要是考进了翰林院,大佬们分分钟教他重塑三观!
徐、沈二人以为他写个诗、作个文章痛骂那些不知高下的举子,顿时来了精神,积极地说:“反正是几个南京国子监的,为首好像叫倪父还什么的,剩下的没通姓名。有个姓王的义士当场过去骂了他们,那王义士还甚喜欢居安斋的书画,说要参加咱们六才子的题诗会呢。到时候若见着,我们给你点他出来!”
崔燮点了点头:“这是个义士,回头叫人给你们做衣裳时也给他做一身,抽奖时做个手脚,送给他,奖励他仗义护持咱们迁安才子的名声。”
给我们做什么衣裳?
六位才子都客气地说:“不必不必,我们在你家里住着,又做你的题,借你的考棚,已是占了不少便宜,怎能还要你做衣裳呢?”
崔大佬笑道:“要做!几位兄长可是点评三国的才子,上台题诗时穿的岂不得有些三国的风韵,哪儿能穿着青缎直身就上去?追捧你们的读者看着也缺点儿意思。我已安排人给你们挑衣裳了,等咱们安安心心地考完殿试,兄长们便换上魏晋风流的新衣,叫世人看看咱们迁安的风流才子,可好?”
也、也好吧……反正京里如今穿什么的都有,他们宽袍大袖也不显出格。
六位才子默应了,沈铮便问:“你们举人们要应会试,不敢偏费光阴,我与子言不必考举试,可否先看看那是什么衣裳?”
崔燮含笑点头:“两位兄长愿意帮忙自然更好。我们几人即将入场,顾不得这些,兄长们便问计掌柜,若有你们参与,挑选才子装束一事必定办得更圆满。”
这两人不用考试,在京里空待着心里也怕有些别扭。若总到外头吃喝,怕容易撞见别的才子批评他们,暗生闷气,倒不如过来帮他们居安斋搞个三国第一谋士、第一诗人、第一忠臣、第一丞相、第一名将、第一隐士的大评选。
选出六位第一人,正好对应着他们六位迁安才子,上台签售时就换上书中人物所穿的衣裳,这得多么吸睛?到时候得有多少读者肯买精装本叫他们签字题诗!
崔燮满怀感激地将大事托付给他们,跟四位要会试的才子一起收拾考篮:带了毡棚顶、当门帘用的大块油布,整身的皮袄、皮裙、皮靴,不怕干硬的烧饼、薄饼、自制的午餐肉,带有保暖套、装着厚厚干姜末的铜壶,然后才是科考用的笔墨纸砚。
二月初九一早,仍是四更搜检入场。崔燮与迁安四位才子提着篮子、袖着考票,早早到了场外,与早年考中的举人们汇合到一起,在烈烈寒风中说说笑笑的候检。
如此森严的考场外,他竟还隐约从风中听到有人说:“前天我想了半宿,昨儿个早晨还是去买新连环画了,不看见安千户平安无恙我可真安不下心考试啊。你猜那个想无礼安千户的倭奴是怎么死的?”
崔燮还挺爱听人说这些的,微微侧耳,想听听他们是如何评价新单行本的。
可那些跟那说话人站得近的,又没看过新锦衣卫画本的书生却是要恨死他了——他是看完安心了,可这正临考的时候,非说这些挑动人心思的东西,叫别人又怎么能安心考试!
第188章
不等那位考生绘声绘色地讲完安千户如何高贵冷艳不可侵犯地装作丞相千金、某亲王未过门的儿媳, 力拒倭寇强暴, 挑动一群倭寇、汉奸为他争风吃醋,自相杀伐, 四更的钟鼓声便已敲响。
龙门开始放人了。
门外巡场的正是明威将军, 锦衣卫都督同知朱骥, 搜检的也是锦衣卫中、前两所的校尉与力士们。锦衣卫的人对锦衣卫的迷弟们态度总要好些,搜检到那个大声讲安千户故事的举子时, 两名力士下手都轻了些, 没像别人那样照怀里狠摸。
搜到崔燮时,几名军士看他眼熟, 更加关照了几分, 只是顺着衣裳拍拍摸摸, 叮嘱他不许夹带私藏便是了。
崔燮承了情,拢起衣裳排队进了龙门,给收掌试卷官交上考票,换了自己的试卷进场。
他是北直隶考生, 按顺序第一批入场, 考舍也靠前, 周围干干净净,巡检的校尉们巡得也勤,要水要吃的都挺方便。
他去年刚考完乡试,内外都熟得很,不用看环境,只把两块板子插好, 站在“桌”上毡了房顶,又把油布挂在门口暂挡寒气,找巡场的军官买了一壶热水,灌进那把套着厚厚棉套的铜壶里,当作个小暖炉揣在怀里,盘腿抱壶,先暖热了手脚。
黎明时分,巡检场内的指挥同知顾大人陪着提调御史巡了最后一趟场,两位收掌试卷官便取了新印出来的、墨迹犹未全干的考卷来,叫巡检军校散给众考生。
这一场才是真正的抡才大典,考取了就能青云直上,入朝为官,考不中的至少又要等三年辛苦蹉跎。场中近四千考生的情绪都压抑到了极点、激扬到了极点,在这种尖锐冲突的情绪中接过考卷,颤抖着揭开卷面,仔细阅看题目。
第一场仍是三道四书题,四道五经题。
考题顺序是按着《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来排的,不过因《大学》《中庸》两本内容太短,可出的题目几乎都考遍了,近年考试还是多在孔孟二子之作里出。这一场主考官就没从《大学》里出题,第一题出了《论语·述而》的“子在齐闻韶”一节,第二题则是《中庸》的“文武之政”两句,第三题是《孟子·告子上》的“诗曰天生烝民”。
而五经题目虽粗看满纸都是,每科题目之前却都近乎顶格写着“易、诗、书、春秋、礼记”五个科名,对应着一眼就能看到“诗”字后面列出的四道题目:首题是《周南·麟之趾》全篇,之后是取自《小雅·裳裳者华》的“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两句,《大雅·假乐》的“不解于位,民之攸塈”一句,《商颂·殷武》的“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三句。
那武夫嘿然一笑:“这大庭广众下,你一个举子,竟敢辱骂朝廷官员。本官这就去通政司上本,问问礼部要不要你这样的考生!嘿嘿,真当自己是诸葛亮,鼓唇摇舌就能骂死王朗,可别长着颗诸葛的心,却生了个弥衡的命!”
他那桌一位年纪略大几岁的中年人摇头笑道:“项祯还是这样性如烈火,与这些举子说什么,他们只晓得眼酸别人,哪里懂得咱们武官的辛苦。”
另一人笑道:“我看他回京这两天沉稳多了,起码不打扮成吕布、赵云那样满处跑,改学诸葛亮舌战群儒,也算是有进益了。往后拨进府军前卫,跟着伯爷慢慢历练几年,自然就成熟了。”
那中年人笑道:“哪儿是他进益了,是京里不兴咱们那边儿的打扮,时兴的是锦衣卫爱穿的紧身衣裳,他赶趁着穿新的呢……”
桌上两人自顾自地说笑着,王项祯舌战完了群儒,大胜而归,得意地给那两位上官同僚各斟了一杯,边喝边说:“痛快!这回终于能痛痛快快地看上崔……看上我们迁安了。过了殿试,他们家还要开个评三国的六才子题诗会,肯定与那些酸书生的诗会不一样,说不定得是三国五美人儿大选那样的游园会。到时候小弟请客,咱们兄弟们都去见识见识!”
两位才子在旁边听得心头微跳,摸着胸口想了想这个可能——难不成他们也得跟他们说的那五美人似的,上台歌舞吟诗……也展示展示?
不成!
回头得跟崔和衷说说,他们唱不了戏,跳不动舞,只能凑合着在台上念首诗罢了吧!
他们这边担心着,王公子那边又叹道:“我只怕这举子们都要会试了,会不会耽搁初八出新的《锦衣卫》画本哪?这第二册 才画到安千户叫人掳进贼窝,还有个矮丑的倭奴欲对他不轨,看得我正抓心挠肺想救人呢,不会他、他们因为这科考试,这个月就不出新的了吧……”
这一句话激起了满堂举子的忧虑。
就连几个刚叫王公子骂过的举子,虽然嘴上说着锦衣卫连环画不值得看,私底下也早把前两期都买齐了,还看过不只一遍。他们当然不只看里面的美人,也不把自己代入锦衣卫,而是爱那故事写得起伏跌宕,发前人未有之奇想。而那配画的诗词文句也是字字珠玑,读过后叫人齿颊留芳,忍不住再三品读回味。
他们倒不像王公子、沈、徐二人那样知道书店背后真正的主人是崔燮,担心书店会像他岁试那回一样因他考试停发新书,只是担心初八日的新书上市,自己还该不该买。
买了,看了,转天考场上会不会因为想着书里的紧张故事分了心,影响他们作文章?不买,会不会又因为新书已出来了,越是不买越想看,更走心思?
而且会试是从初九考到十五,中间还有四天休息的工夫,这四天他们能管得住自己不去买书么?
这个居安斋实在可恨,快考试的日子,出什么新书!
不知多少人心里暗骂居安斋老板,崔燮背后也叫他们咒得打了几个喷嚏,连忙叫人煎了浓姜汤,顺便给四位借住在他家的备考的才子们各盛了一碗。
会试在即,哪怕没病也得预防预防。这么多年的辛苦都寄在一场上,若因风寒影响了发挥,岂不亏得慌?
郭镛四人坐在他特地叫人按着贡院高仿出来的,四面漏风的考棚里模考,正冻得身上虚寒,得喝上这么一碗浓姜汤,倒是全身发汗,写文章也有精神了。晚上考出来都说:“又记下一条经验,考试那天就是不带馒头也得带上些姜末,到场里冲姜汤喝暖身。”
模拟考真管用,要是他们事先没在家里吃过这遭苦,到了场上现体味这番寒冻,十有八久要影响作文章的思绪。
徐立言与沈铮等到他们出了“考场”,便忍不住跟他们说了南方仕子瞧不起他们迁安人的事,要他们几个好好考,五人齐中,臊臊那些举子的脸。
崔燮冷笑道:“他们说居安斋那些锦衣卫的院本、画本写的不好?媚俗?呵呵,他最好求神拜佛,盼着自己这一科考科差些,否则……”竟敢DISS未来首辅杨大佬的戏本、王圣人他爹和翰林们的脚本写的不好?这人要是考进了翰林院,大佬们分分钟教他重塑三观!
徐、沈二人以为他写个诗、作个文章痛骂那些不知高下的举子,顿时来了精神,积极地说:“反正是几个南京国子监的,为首好像叫倪父还什么的,剩下的没通姓名。有个姓王的义士当场过去骂了他们,那王义士还甚喜欢居安斋的书画,说要参加咱们六才子的题诗会呢。到时候若见着,我们给你点他出来!”
崔燮点了点头:“这是个义士,回头叫人给你们做衣裳时也给他做一身,抽奖时做个手脚,送给他,奖励他仗义护持咱们迁安才子的名声。”
给我们做什么衣裳?
六位才子都客气地说:“不必不必,我们在你家里住着,又做你的题,借你的考棚,已是占了不少便宜,怎能还要你做衣裳呢?”
崔大佬笑道:“要做!几位兄长可是点评三国的才子,上台题诗时穿的岂不得有些三国的风韵,哪儿能穿着青缎直身就上去?追捧你们的读者看着也缺点儿意思。我已安排人给你们挑衣裳了,等咱们安安心心地考完殿试,兄长们便换上魏晋风流的新衣,叫世人看看咱们迁安的风流才子,可好?”
也、也好吧……反正京里如今穿什么的都有,他们宽袍大袖也不显出格。
六位才子默应了,沈铮便问:“你们举人们要应会试,不敢偏费光阴,我与子言不必考举试,可否先看看那是什么衣裳?”
崔燮含笑点头:“两位兄长愿意帮忙自然更好。我们几人即将入场,顾不得这些,兄长们便问计掌柜,若有你们参与,挑选才子装束一事必定办得更圆满。”
这两人不用考试,在京里空待着心里也怕有些别扭。若总到外头吃喝,怕容易撞见别的才子批评他们,暗生闷气,倒不如过来帮他们居安斋搞个三国第一谋士、第一诗人、第一忠臣、第一丞相、第一名将、第一隐士的大评选。
选出六位第一人,正好对应着他们六位迁安才子,上台签售时就换上书中人物所穿的衣裳,这得多么吸睛?到时候得有多少读者肯买精装本叫他们签字题诗!
崔燮满怀感激地将大事托付给他们,跟四位要会试的才子一起收拾考篮:带了毡棚顶、当门帘用的大块油布,整身的皮袄、皮裙、皮靴,不怕干硬的烧饼、薄饼、自制的午餐肉,带有保暖套、装着厚厚干姜末的铜壶,然后才是科考用的笔墨纸砚。
二月初九一早,仍是四更搜检入场。崔燮与迁安四位才子提着篮子、袖着考票,早早到了场外,与早年考中的举人们汇合到一起,在烈烈寒风中说说笑笑的候检。
如此森严的考场外,他竟还隐约从风中听到有人说:“前天我想了半宿,昨儿个早晨还是去买新连环画了,不看见安千户平安无恙我可真安不下心考试啊。你猜那个想无礼安千户的倭奴是怎么死的?”
崔燮还挺爱听人说这些的,微微侧耳,想听听他们是如何评价新单行本的。
可那些跟那说话人站得近的,又没看过新锦衣卫画本的书生却是要恨死他了——他是看完安心了,可这正临考的时候,非说这些挑动人心思的东西,叫别人又怎么能安心考试!
第188章
不等那位考生绘声绘色地讲完安千户如何高贵冷艳不可侵犯地装作丞相千金、某亲王未过门的儿媳, 力拒倭寇强暴, 挑动一群倭寇、汉奸为他争风吃醋,自相杀伐, 四更的钟鼓声便已敲响。
龙门开始放人了。
门外巡场的正是明威将军, 锦衣卫都督同知朱骥, 搜检的也是锦衣卫中、前两所的校尉与力士们。锦衣卫的人对锦衣卫的迷弟们态度总要好些,搜检到那个大声讲安千户故事的举子时, 两名力士下手都轻了些, 没像别人那样照怀里狠摸。
搜到崔燮时,几名军士看他眼熟, 更加关照了几分, 只是顺着衣裳拍拍摸摸, 叮嘱他不许夹带私藏便是了。
崔燮承了情,拢起衣裳排队进了龙门,给收掌试卷官交上考票,换了自己的试卷进场。
他是北直隶考生, 按顺序第一批入场, 考舍也靠前, 周围干干净净,巡检的校尉们巡得也勤,要水要吃的都挺方便。
他去年刚考完乡试,内外都熟得很,不用看环境,只把两块板子插好, 站在“桌”上毡了房顶,又把油布挂在门口暂挡寒气,找巡场的军官买了一壶热水,灌进那把套着厚厚棉套的铜壶里,当作个小暖炉揣在怀里,盘腿抱壶,先暖热了手脚。
黎明时分,巡检场内的指挥同知顾大人陪着提调御史巡了最后一趟场,两位收掌试卷官便取了新印出来的、墨迹犹未全干的考卷来,叫巡检军校散给众考生。
这一场才是真正的抡才大典,考取了就能青云直上,入朝为官,考不中的至少又要等三年辛苦蹉跎。场中近四千考生的情绪都压抑到了极点、激扬到了极点,在这种尖锐冲突的情绪中接过考卷,颤抖着揭开卷面,仔细阅看题目。
第一场仍是三道四书题,四道五经题。
考题顺序是按着《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来排的,不过因《大学》《中庸》两本内容太短,可出的题目几乎都考遍了,近年考试还是多在孔孟二子之作里出。这一场主考官就没从《大学》里出题,第一题出了《论语·述而》的“子在齐闻韶”一节,第二题则是《中庸》的“文武之政”两句,第三题是《孟子·告子上》的“诗曰天生烝民”。
而五经题目虽粗看满纸都是,每科题目之前却都近乎顶格写着“易、诗、书、春秋、礼记”五个科名,对应着一眼就能看到“诗”字后面列出的四道题目:首题是《周南·麟之趾》全篇,之后是取自《小雅·裳裳者华》的“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两句,《大雅·假乐》的“不解于位,民之攸塈”一句,《商颂·殷武》的“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