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得了便宜还卖乖
但林家一力担起千百口人的吃住,再挥挥手就解决了穿戴,就实在太扎眼了。怕是傻子都会忍不住猜测,林家到底有多少银钱,又是从哪里得了如此丰厚家底,只凭三间新开的铺子,是绝对不可能的。
于是,林家村众人又接了一个活计,早晨到林家领了银钱,然后走村串户或者进城挨个街巷,收购旧棉衣和被褥,或者夏日的破单衣,只要不是太破旧,脏污,少花几文钱买回来。棉衣被褥拆洗一下就可以给灾民换上了。旧衣衫剪碎糊了鞋面鞋底子,续上新棉花,灾民里的老少妇人们就坐在热烫的大炕上飞针走线,自己缝起来了。
说到底,世上还是好人比坏人多。特别是底层穷苦的百姓,心地往往比之富贵之人更厚道善良。许是都吃过辛苦,也更同情处在苦难之中的人。
林家村收买旧衣的人,在东南北三城区,收获寥寥。反倒是在城西居民区,还有各个村子,收获良多。
有些人干脆不收银钱,就把家里的旧被褥和破衣衫都送了出来。说起那些灾民,也是满脸同情,替他们庆幸有林家搭救。
无论如何,在林家出钱,众人出力的团结合作之下,不出半月,所有灾民都穿上了棉衣,穿上了新鞋子,盖上了被褥。签了契约的孩子们,也做工的做工,读书的读书,好似在家乡一般安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竟在家乡时候,孩子们也不过能吃饱个肚子,根本没有读书的机会。
众人睡了半个月的热炕,吃了半个月的饱饭,都是甩掉了蜡黄的脸色,重新恢复了生机。
这时候,林大海才带了十几个族人,带着五百多青壮男子分组干活儿,年纪轻的,进山凿石头,年纪稍大的,挖土沟,预备铺水渠。实在没什么力气的,也要拎着筐子去河滩边捡小块的石头,备着砌石墙。
妇人们烧水,做饭,砍柴,帮着男人们洗衣裳。不曾签契约的几十个孩子,则负责给男人们送热水,来回跑腿儿传消息。
冬日天寒,这个时候做工自然是辛苦。
但一千多口,却是谁也抱怨,反倒很是卖力气。
不说他们很多人的儿女正在读书做工,就是他们自己为林家做事,报恩,也赚一份糊口的饭菜,吃起来安心,睡起来踏实啊。
城里人自然很快就知道了林家的安排,有人酸溜溜说起,“怪不得林家这么卖力气,原来是有所图啊。这么多廉价的劳力,不过是三顿粗粮,就把重体力活计都作了,可真是好算计。”
当然有人看不过,反驳道,“也没人拦着你,你若是羡慕,不如去林家说说,分个百十口人出来,也供给一日三餐,给个住处,给你家做活计多好。”
先前说话的人被堵的再也没敢开口,虽然说起来容易,但真要他担负百十人的生死,他可不敢,也不愿意。
也有人悄悄看着县衙里那位父母官的动静,可惜等了又等,都没消息。
原本,楼县令听说林家出面把就救济灾民的事接了下来,他也很是恼火。
他好似完全忘了,自从灾民来到,他就愁的吃睡不香。毕竟上边都在瞒着,他冒然开了太平仓赈灾,报去京都,他就是捅了马蜂窝,以后别想在大越官场立足。
但若是不理会,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些灾民都冻饿死在城外,传扬出去,他必定要在史书上成为最心硬官员的典型。那时候可没人会理解他的难处,他的不得已。
林家这般接手救济灾民,实际可是替他解决了大麻烦。
但人通常都是如此,得了便宜还卖乖。
楼县令自觉被林家抢了“差事”,同师爷好一顿抱怨,“先前,投毒那个案子的时候,本官就瞧着这林家是一群刁民,居然带人围了衙门,打算逼迫本官偏帮。没想到,如今更是可恶。救济灾民,本是本官的职责,林家却强出头。哼,林家这是铺子赚了银子,行事骄狂,不管不顾了。”
不得不说,这楼县令的师爷还是个不错的,虽然也贪财,先前投毒案子的时候,他没少收方家和周老爹的厚礼,但这会儿却是说了一句良心话。
“大人何必多想呢,这事,您无论怎么做,都是为难。如今林家接手,可算是帮您的大忙。虽然说林家是百姓,您是父母官,百姓为父母官分忧是应该。但大人还是要记林家一份人情,而且林家能以一己之力担起这一千多张嘴,实在不凡。他们家里四子十二孙,又是方圆百里都传扬的好名声,以后说不定会更兴旺发达。
大人不如多笼络一二,以后若是有什么事,大人不方便出面,有林家做个缓和台阶,更是方便大人治理一方。”
所谓,话是开心锁。师爷这般一说,楼县令琢磨了片刻,到底点了头,于是第二日借口宴客采买点心,就把消息送到了林家铺子。
林大河为人圆滑精明,闻弦歌知雅意,很快就亲自带了点心盒子送到了县衙之后。
楼县令很是夸赞了林家几句,末了还送了林大河一副笔墨纸砚,说是朝廷没有明令,他不好表彰林家的仁善,但他已经记在心里,只看日后。
林大河自然是千恩万谢,回到便宜坊,方杰扫了一眼那副文房四宝,很是鄙夷的翻了个白眼,“二两银子都不值!”
林大河同样不稀罕,却是欢喜这副文房四宝代表的含义。
“我们林家不求县令真心感激,只要他不嫉恨,别背后下绊子就好了。”
“哼,他占了大便宜了。若是这些灾民都死在城外,他的乌纱帽别想保住了,不过这事就是他不上报,你们林家也必定被很多人知道。以后,行事还是要更加小心才行。”
方杰真心实意为了林家好,多嘱咐了两句。
林大河如何不知道家里救济灾民,肯定大名要传出北茅,甚至不知道被谁人所知。
但他想想家里明年要传授给乡亲们的插秧技术,冬日养鸡,还有那些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被小侄女折腾出来的新鲜事,终究是要传扬出去的。
既然瞒不住,又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林家怎么可能因为惧怕未知的危险而不去做。
“不怕,日子总是越来越好的。”
于是,林家村众人又接了一个活计,早晨到林家领了银钱,然后走村串户或者进城挨个街巷,收购旧棉衣和被褥,或者夏日的破单衣,只要不是太破旧,脏污,少花几文钱买回来。棉衣被褥拆洗一下就可以给灾民换上了。旧衣衫剪碎糊了鞋面鞋底子,续上新棉花,灾民里的老少妇人们就坐在热烫的大炕上飞针走线,自己缝起来了。
说到底,世上还是好人比坏人多。特别是底层穷苦的百姓,心地往往比之富贵之人更厚道善良。许是都吃过辛苦,也更同情处在苦难之中的人。
林家村收买旧衣的人,在东南北三城区,收获寥寥。反倒是在城西居民区,还有各个村子,收获良多。
有些人干脆不收银钱,就把家里的旧被褥和破衣衫都送了出来。说起那些灾民,也是满脸同情,替他们庆幸有林家搭救。
无论如何,在林家出钱,众人出力的团结合作之下,不出半月,所有灾民都穿上了棉衣,穿上了新鞋子,盖上了被褥。签了契约的孩子们,也做工的做工,读书的读书,好似在家乡一般安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竟在家乡时候,孩子们也不过能吃饱个肚子,根本没有读书的机会。
众人睡了半个月的热炕,吃了半个月的饱饭,都是甩掉了蜡黄的脸色,重新恢复了生机。
这时候,林大海才带了十几个族人,带着五百多青壮男子分组干活儿,年纪轻的,进山凿石头,年纪稍大的,挖土沟,预备铺水渠。实在没什么力气的,也要拎着筐子去河滩边捡小块的石头,备着砌石墙。
妇人们烧水,做饭,砍柴,帮着男人们洗衣裳。不曾签契约的几十个孩子,则负责给男人们送热水,来回跑腿儿传消息。
冬日天寒,这个时候做工自然是辛苦。
但一千多口,却是谁也抱怨,反倒很是卖力气。
不说他们很多人的儿女正在读书做工,就是他们自己为林家做事,报恩,也赚一份糊口的饭菜,吃起来安心,睡起来踏实啊。
城里人自然很快就知道了林家的安排,有人酸溜溜说起,“怪不得林家这么卖力气,原来是有所图啊。这么多廉价的劳力,不过是三顿粗粮,就把重体力活计都作了,可真是好算计。”
当然有人看不过,反驳道,“也没人拦着你,你若是羡慕,不如去林家说说,分个百十口人出来,也供给一日三餐,给个住处,给你家做活计多好。”
先前说话的人被堵的再也没敢开口,虽然说起来容易,但真要他担负百十人的生死,他可不敢,也不愿意。
也有人悄悄看着县衙里那位父母官的动静,可惜等了又等,都没消息。
原本,楼县令听说林家出面把就救济灾民的事接了下来,他也很是恼火。
他好似完全忘了,自从灾民来到,他就愁的吃睡不香。毕竟上边都在瞒着,他冒然开了太平仓赈灾,报去京都,他就是捅了马蜂窝,以后别想在大越官场立足。
但若是不理会,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些灾民都冻饿死在城外,传扬出去,他必定要在史书上成为最心硬官员的典型。那时候可没人会理解他的难处,他的不得已。
林家这般接手救济灾民,实际可是替他解决了大麻烦。
但人通常都是如此,得了便宜还卖乖。
楼县令自觉被林家抢了“差事”,同师爷好一顿抱怨,“先前,投毒那个案子的时候,本官就瞧着这林家是一群刁民,居然带人围了衙门,打算逼迫本官偏帮。没想到,如今更是可恶。救济灾民,本是本官的职责,林家却强出头。哼,林家这是铺子赚了银子,行事骄狂,不管不顾了。”
不得不说,这楼县令的师爷还是个不错的,虽然也贪财,先前投毒案子的时候,他没少收方家和周老爹的厚礼,但这会儿却是说了一句良心话。
“大人何必多想呢,这事,您无论怎么做,都是为难。如今林家接手,可算是帮您的大忙。虽然说林家是百姓,您是父母官,百姓为父母官分忧是应该。但大人还是要记林家一份人情,而且林家能以一己之力担起这一千多张嘴,实在不凡。他们家里四子十二孙,又是方圆百里都传扬的好名声,以后说不定会更兴旺发达。
大人不如多笼络一二,以后若是有什么事,大人不方便出面,有林家做个缓和台阶,更是方便大人治理一方。”
所谓,话是开心锁。师爷这般一说,楼县令琢磨了片刻,到底点了头,于是第二日借口宴客采买点心,就把消息送到了林家铺子。
林大河为人圆滑精明,闻弦歌知雅意,很快就亲自带了点心盒子送到了县衙之后。
楼县令很是夸赞了林家几句,末了还送了林大河一副笔墨纸砚,说是朝廷没有明令,他不好表彰林家的仁善,但他已经记在心里,只看日后。
林大河自然是千恩万谢,回到便宜坊,方杰扫了一眼那副文房四宝,很是鄙夷的翻了个白眼,“二两银子都不值!”
林大河同样不稀罕,却是欢喜这副文房四宝代表的含义。
“我们林家不求县令真心感激,只要他不嫉恨,别背后下绊子就好了。”
“哼,他占了大便宜了。若是这些灾民都死在城外,他的乌纱帽别想保住了,不过这事就是他不上报,你们林家也必定被很多人知道。以后,行事还是要更加小心才行。”
方杰真心实意为了林家好,多嘱咐了两句。
林大河如何不知道家里救济灾民,肯定大名要传出北茅,甚至不知道被谁人所知。
但他想想家里明年要传授给乡亲们的插秧技术,冬日养鸡,还有那些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被小侄女折腾出来的新鲜事,终究是要传扬出去的。
既然瞒不住,又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林家怎么可能因为惧怕未知的危险而不去做。
“不怕,日子总是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