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永垂不朽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回太原的路上,双喜到底还是在车厢内站不住,有些纳闷的开口问道:“皇爷,李大宝的案子上,山西虽说无过但到底也不能说有功,而且山西其他方面也并不出彩,为何还要通令嘉奖呢?”
  对于朱允炆在法理和道德两个领域之间的决断,双喜聪慧已经明悟,唯独想不明白朱允炆为什么要嘉奖山西。
  “朕也是没辙啊。”
  朱允炆摇头苦笑:“李进这一嗓子算是把山西上下的魂都吓没了,朕不替他安抚山西,朕前脚一走黄福他们就得找太原知府的麻烦,那你猜猜太原知府会找谁的麻烦?”
  双喜顿时不吭了。
  今天这案子固然不大,但影响不小,因为无论是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还是大到灭门抄家的人间悲剧,到了皇帝这里其实都是一样的。
  如果摊着山西官员倒霉,恰好赶上朱允炆心情不好,一样可以把山西官员杀个人头滚滚,好比洪武年的杨靖案。
  皇帝是不讲道理和律法的,因为皇帝的法权大于一切。
  虽然朱允炆不会这么做,但山西的官员心里哪里有底?当时几百号人吓得连魂都没了,那种绝望的等待审判的滋味远比挨上一刀更痛苦,如果朱允炆不安抚他们,他们绝对会搞死防控不利的太原知府。
  那后者的气该撒给谁?
  只能是李进和李大宝两个告状的‘刁民’。
  朱允炆毕竟不能一直待在山西保护他俩。
  “朕把自己的大氅留给了李进,又安抚了山西官员,这件事就算是揭了过去,尘埃落定。”
  朱允炆打了个哈欠,侧卧在软塌上:“总不能为了李进两个人,把山西的官员撤换一遍吧。”
  “皇爷圣明。”
  双喜捧着杯茶送上去,嘿嘿笑道:“小到此间乡情,大到家国社稷,无不被皇爷处理的圆满通透,这份功力,奴婢这辈子拍马估计都看不懂。”
  车辕在并不平稳的道路上往太原折返,颠簸摇晃的时间一久,朱允炆这眼皮子就开始打起了架。
  四周的黑暗越来越深,直至整个意志开始沉沦,最后被一道声音唤醒。
  “皇爷,咱们到了。”
  惊坐起,朱允炆长出了一口气,接过一杯热茶一饮而尽,抬手一抹,才发现自己的额头竟然渗出了不少的汗渍。
  摇头苦笑:“朕竟然睡着了。”
  双喜看的满眼担忧,接过茶船添上一杯:“皇爷您平素里太过于劳心伤神,为圣躬计,歇段日子才是。”
  “是要歇歇了。”
  朱允炆起身走到脸盆处擦了一把脸,抬头看向铜镜中的自己:“这几年精力愈发不济,是警兆啊,好在眼下蒸汽机总算是出来了,朕也算是心头去了一块重石。”
  自打登基以来,朱允炆每天基本都要工作到子时,天刚亮就爬起来继续工作,如此往复十几年,没猝死都算是老天赏命。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朕的本钱看来比起爷爷是差远了。”
  朱允炆苦笑不已:“爷爷三十年如一日的理政,盛时一日三朝,小到县乡琐事都亲自批示,朝野事无巨细皆一力操持,朕这整日偷懒反而还比不上爷爷,真是惭愧。”
  整理好自己的仪容,朱允炆才推开里间的门,慢慢走下车辂。
  身后的双喜有心上前搀扶一下,到底是没敢搭这把手。
  皇帝才三十多岁,正值盛年,从来没让人搭过手,万一被人看到,风言谣传就该甚嚣尘上了。
  “今天再见到来送奏本的官吏你给说一声,除了陕甘退耕和明联的相关事务之外,国内的事,内阁自己拿主意就不要给朕发来了,一应奏本批完交给通政司留档,等朕回去之后再看吧。”
  朱允炆边走边交代着,双喜没有搭话,俩人身后随驾的翰林郎倒是一字一句的抄记了下来。
  “再给四叔说一声,军务方面除了西南马大军的之外,其他的就一概不要发来了,按照之前制定好的军改落实就成。”
  一走进正堂,朱允炆也不用在端着,靠进太师椅内,等着随扈们准备午膳。
  “还有,朕今年过年不回去了,让他们自己过吧。”
  不回南京过年?
  这个消息着实让双喜有些始料未及。
  “皇爷,咱们这行程基本上都是定好的,三日后启程,正好可以赶上小年那天回南京。”
  “不回去了。”
  朱允炆摆摆手:“山西都来了,朕就顺道北上出关,去一趟漠庭。”
  听到朱允炆要去漠庭,双喜一边准备着碗筷,一边开口劝道:“这个节骨眼,漠庭可是冷的很,皇爷怎得想起去那了。”
  “朕去祭奠一下盛庸将军。”
  朱允炆捧起碗来,却迟迟没有动筷:“当年盛将军并数万儿郎埋骨草原,这才有今日三部漠庭,有我大明边疆今日太平,朕当年祭过一次,这些年就再也没来过,今日既然已经到了山西,又逢年关临近,当去一次。”
  “陛下仁义。”
  得知朱允炆北上的缘由后,双喜也不好再劝了,只好闷头说道:“奴婢马上去通知陈将军,顺便派人通知南京和漠庭三部,准备接驾的事。”
  双喜口中的陈将军,是这次北上负责护驾的十万大军主将,五军府的二品上护军。
  “嗯。”
  朱允炆摆手:“坐下来一道吃点吧,吃完再去说。”
  主仆二人都安静下来,开始埋头吃饭,用膳之后,双喜把随行的御医唤了过来,给朱允炆搭了个脉。
  毕竟朱允炆在车厢时冒出的那一头虚汗,可是把双喜吓的够呛。
  好在御医看过后也没有什么大碍,左右无非是劳累过度,加上神经上老绷着一根弦,这次陡然轻松下来,这倦意就止不住的往出冒。
  “每日酉时臣会煎一副养神的药,届时还望陛下为社稷着想,服之将养圣躬。”
  看着眼前这碗腾腾冒着热气的苦药,朱允炆不想喝也没辙,只好捏着鼻子一饮而尽。
  “有劳了。”
  朱允炆挥手,御医知趣告退,把前者留在床榻之上。
  药虽苦,却着实是良药。
  还没过多久,朱允炆就觉得自己这眼皮有些睁不开了,躺在榻上呼呼大睡起来。
  这一觉,竟让朱允炆从傍晚直接睡到了翌日破晓。
  真正牛气的,是朱允炆这漫长的一觉睡下来,竟然连梦都没有做一个。
  这比起他之前,一夜七八个、甚至十几个破碎梦境的睡眠质量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
  药只是一味引子,真正起到作用的,还是朱允炆思想上那根绷了十几年的弦松了下来。
  但不管怎么说,朱允炆又在太原逗留了几天,直到整个人的精神几乎完全恢复到了巅峰状态,才在黄福等山西文物官员的列送下,开启北上的道途。
  入了冬的草原没什么好看的风景,加上朱允炆一进入漠庭区域,三部都护十几万大军就加入进了护驾的队伍,这一下就更没有什么好逛的了。
  乌泱泱全是人头,周遭更全是冲天的锐气。
  “漠庭三部这些年发展一向稳定,向北向东,也扩张了不少。”
  三都户之一的刘铮向朱允炆做了个简短的汇报:“自捕鱼儿海往北臣等前后灭、降了大约十几个族群,这些族群都已经被迁往了辽东,少部分男丁比较多的,送去了北平修路。”
  捕鱼儿海往北。
  那不就是深入到西伯利亚地区?
  幅员之广,估计可以比肩整个大明了,但这时期的人口估计还没半个辽东多。
  实打实的跑马几千里见不到一个村庄。
  开发是不可能开发的,一百年只能都不可能具备开发的能力,但扔掉不管又太可惜了,起码在做地图的时候,版图会少掉一大块,估计会有七八个江浙的面积。
  “既然那片土地上的生存种族已经被驱逐,你们三部如果有心的话,可以分一支迁徙过去慢慢繁衍。”
  在这件事情上,朱允炆选择给漠庭三部高度的自治管辖权。
  占吧,占的越大越好。
  中央已经有了蒸汽机,早晚火车都会诞生,只要从北京建一条通往西伯利亚的铁路,那就可以永远的把漠庭拴住。
  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是。”
  刘铮虽然已经做了漠庭的大都护,但举止言谈都充满了浓厚的军人作风,脊梁挺得笔直,陪在朱允炆的身边亦步亦趋的紧跟着。
  像一个警卫多过像边疆重将。
  还是杨溥这位文人都护官跟朱允炆聊得更火热些。
  “陛下的气色越来越好,真是我大明乃至整个明联的大喜事啊。”
  缓步前行的朱允炆笑着摆起了手:“朕在太原睡了足有七八天,整天吃完饭就喝御医给煎的安神药,喝完倒头就睡,这气色当然好了。”
  听到皇帝连服了几天药,几人的脸色都有些隐忧,杨溥感慨发声:“当年臣刚刚录进翰林院的时候做翰林郎伴驾御前,那时陛下尝尝理政至深夜,天不亮就醒,御医多次劝谏,陛下言‘江山社稷之重,不敢懈怠丝毫。’以此为拒。
  今日得见陛下愿意安心将养圣躬,说明我大明总算是到了四海承平、蒸蒸日上之日,也说明我等为臣子者,足可以让君父省心,这是对臣等最大的肯定啊。”
  同是姓杨,连这拍马屁的套路和水平都相仿。
  朱允炆哑然失笑,倒也不以杨溥之媚而存偏见。
  做臣子的不拍皇帝马屁,那才是说不过去。
  一行人走了能有大半个时辰,便是来到了东胜卫城外的英烈陵,到了这里,大家伙的神情都端肃了起来。
  戍守陵园有一个百户的精兵,即使是见到朱允炆来了,也并没有产生骚动的和任何杂音,仍旧眼神专注的盯着正前方,只是把自己的身板,挺的更加笔直了些。
  陵园是一扇拱形门,且高且宽,门头为石刻的大字。
  “大明民族英烈陵。”
  门头的左右两侧竖着刻了两行大字。
  “民族大融合万岁。”、“民族大团结万岁。”
  这两句是当年朱允炆亲笔提的,肯定了盛庸和几万将士,与马哈木、阿鲁台等人通力合作,携手抵抗帖木儿的东征,并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
  为了保护草原各部族的安宁,盛庸和三万余名大明健儿,不惜牺牲掉自己宝贵的生命,证明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明海纳百川,团结和保护各民族的伟大胸襟。
  朱允炆在门口肃立了一阵后,才收拾好自己的心情,迈步踩着一级级的台阶,向着陵园内进入。
  双喜、刘铮、杨溥等并京营、漠庭大小武官数百人紧紧簇拥着。
  “当年盛将军奉命为燕王争取时间,以四万骑硬撼十余万敌,杀至险些尽墨,这才有了一战定乾坤,开我大明北疆万世太平。”
  一行人走过一排排的墓碑,直到最后来到山顶,这是一处宽敞的亭台。
  亭台的中心树立着一块巨大的丰碑,详细介绍了盛庸的生平和他的功绩,最后是一句朱允炆亲写的落款。
  “拯救草原各部的伟大的民族英雄盛庸将军灵寝!”
  这座墓碑由一个小旗负责保卫,每每换班,在左右两旁时刻都站着两名护卫的兵士。
  朱允炆从右侧的长案上取了三根细香,燃起后郑重其事的微微鞠了一躬,身后众人则无不脱下头盔,深鞠一礼。
  礼毕,朱允炆上前将香插放进去。
  “所谓居安思危,越是生逢太平,越是要珍惜太平,感念太平之不易,感恩英烈之伟大。”
  朱允炆郑重其事的说道:“所谓英雄,不过也是一群普通的血肉之躯,他们的生命一样脆弱且只拥有一次,没有重来的机会。而他们之所以是英雄,便是在危险来临的时候,会勇敢的顶上去,为身后的同胞亲人,将一切危险重担扛起来罢了。”
  说罢,朱允炆注目又站了片刻,才折身走到一旁的长案边,抄起一根狼毫,挥洒间写下了四句短词:
  “兹念英烈,高歌长行。
  魂断埋骨,魄归青冥;
  山河易貌,草木秋荣。
  维尔英灵,永照大明!”
  虽说水平拙劣不堪,但却是朱允炆真情实感,众人观之,无不感受到皇帝在看向这座英烈陵时,眼神中那浓浓的深情与悼念。
  朔风很冷,但所有人的心,却是暖的。
  (伟大的人民英雄与革命先烈们永垂不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