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进步,谁不想呢?(月初求月票)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打发了田晴学姐,许秋在办公室写了一会儿综述,掐算好时间,在十一点整的时候,进入实验室,直接来到通风橱,关停硒化反应,将反应瓶从油浴锅中升起。
  在等待反应瓶冷却的过程中,进行准备工作。
  先是从酸的专用试剂柜中取来浓盐酸,转移至通风橱中。
  观察了一番试剂瓶,发现上面的纸标签有些微微泛黄,显然是被氧化腐蚀了。
  盐酸,即氯化氢的水溶液,算是有机实验室常用酸当中最安全的之一。
  浓盐酸的浓度约12摩尔每升,现在需要120毫升2摩尔每升的稀盐酸。
  许秋直接在通风橱中量取20毫升的浓盐酸,倒入一次性PE杯中,然后加入100毫升的水进行稀释。
  因为盐酸的挥发性很强,所以在打开试剂瓶盖后同样会形成类似发烟硝酸那样的白雾,而且隐约能闻到一丝“酸酸的”味道。
  虽然通风橱可以将大部分气体、粉尘通过抽风机抽走,但还是会有一些气体分子成为漏网之鱼。
  待反应瓶恢复至常温,许秋赶忙点板检查反应情况。
  最近涉及的体系都是PDI,展开剂的配方不需要怎么摸索,石油醚:二氯甲烷1:1的体积比基本是万金油的组合。
  许秋很快拿到了结果,这次终于不用喊卧槽了,点板结果比较正常。
  原料的点非常浅,模模糊糊的勉强可以看到,有一个深色的主要产物点,以及两个非常浅的样品点,初步估计产率在80%以上。
  主要产物点对应的,大概率是三个硝基位点均被硒取代后的产物,也就是目标产物,而另外两个样品点,可能是一取代、二取代产物或其他副产物。
  许秋将反应瓶内的溶液直接倒入配好的稀盐酸中,3D-PDI分子迅速析出。
  接着用布氏漏斗抽滤、反复水洗、用pH试纸确认将酸洗干净、放入真空烘箱,设定70摄氏度烘干。
  搞定了产物的后处理,许秋开始收拾实验垃圾。
  顺便看了眼通风橱中高压汞灯照射的光环化反应,一切正常。
  这三个反应都要持续大约24小时? 要到明天才能关停反应。
  返回办公室? 许秋和学姐、学妹汇合,一同前往食堂。
  “学妹? 你那两个的硼酸酯化反应进展怎么样?”许秋随意问道。
  “参考师兄的意见? 昨天提高了反应温度,适当延长了反应时间? 多加了一倍的催化剂,”顿了顿? 韩嘉莹继续道:
  “现在的产率略有提升? 勉强到了40%左右,虽然提纯仍有点麻烦,但勉强可以进一步反应下去。”
  “那还好,“许秋点点头? “微波反应器虽然已经计划购买了?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时半会儿肯定指望不上,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现在产率能有40%也够了。”
  “是呀,”韩嘉莹反问一句? “师兄,你呢?”
  “我呀? 还可以吧,现在已经开发到第三代3D-PDI分子了? 得到的经验可以直接沿用在你的那两个体系上。”许秋怕露馅就没有细说,因为很多结论是通过模拟实验室II得出的? 并没有现实的实验依据。
  “嗯嗯? 我先试着用这两种核单元? 合成初代3D-PDI分子吧。”韩嘉莹点点头。
  “学姐呢,经常看你闷声追剧,实验进展如何?”许秋开玩笑道。
  陈婉清突然被cue,呆了一下,迅速反驳,“我哪有经常追剧,总共就看了一集好伐。”
  “至于实验嘛,上午把A单元处理好了,下午D、A反应,正式合成C4最终产物。”
  又聊了一会儿实验,三人走到了食堂门口,然后话题迅速歪到了“今天吃什么”上面。
  ……
  吃过中饭,三人返回微电子楼,在楼下大门处,他们碰到了另外一伙人。
  五男三女,其中有一个刚好是许秋的熟人,孙一凡,因为个头很高,非常具有很高辨识度。
  许秋顿时了然,这些人应该都是万有声的学生,看年龄有几个估计是博后,他们的主要实验室在张疆,邯丹只有一个办公室。
  其他人看到许秋和孙一凡一副熟识的样子,都识趣的先行一步,留下他们两人在微电子楼门口。
  “好巧。”许秋拍了拍孙一凡的肩膀,招呼道。
  “是啊,我们上次见面好像还是在上学期吧。”孙一凡感慨。
  “不,前几天班会上我还看到你来着。”许秋开了个玩笑。
  “也对,”孙一凡爽朗一笑,“不过那天班会我坐的太靠前了,倒是没看到你,你最近经常来张疆吗。”
  “还好吧,我们有两个实验室,张疆主要做合成,邯丹主要做器件,所以要两头跑。”许秋无奈摊手,换了个话题,“对了,你毕业设计做的怎么样了?”
  “刚刚开了个题,一个博后师兄带着我做实验,凑点数据出来没什么问题,你呢?”话刚出口,孙一凡拍了拍脑门,“听别人说你都发好几篇文章,毕业设计是肯定不成问题啦。”
  “哪有。”许秋谦虚的摆摆手。
  科研圈子很小,像他这么能打的本科生,名声早就在系里传开了,尤其是同级的保研生多多少少都了解他的事迹。
  当然,名声想进一步传到系外、校外就很难了。
  研究学者不是明星网红,发一篇Nature这种业界轰动的事件,可能连热搜都上不去。
  两人又客套了一会儿,道别离开。
  说起来,虽然许秋他们和万有声课题组同处一栋实验楼,但由于处在不同的楼层,而且对方是B开头的实验室,垂直位置上离得也很远,两拨人几乎没有碰面的机会。
  偶尔在门口遇见,由于没有熟人,也没什么交流。
  万有声也是做半导体相关的,不过主要研究方向是光探测器,是一名“长江”学者,在没有院士坐镇的材料系,算是顶尖的教授了,也因此他的课题组博士后的比例不低。
  魏兴思是“青年千人”,和万有声的“长江”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
  “青千”的进阶路线,下一级通常是“杰青”,之后才是“长江”,再往上就是院士了。
  而且国家对这些头衔的申报都是有年龄限制的,“杰青”和“长江”头衔,理工科的申报年龄都是45周岁前,现在魏老师已经40岁出头了。
  魏老师想要更近一步,就得抓紧时间,在几年内做出大量科研成果。
  至于成果哪里来,主要就看学生给不给力了。
  这也是他对学生严格要求的主要原因。
  进步,谁不想呢?
  PS:月初求月票,上个月更新了差不多20W字,这个月我会继续加油,争取多多爆发!
  PS2:我也想进步,现在700均订,不知何时能上千,希望书友们能来起点支持正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