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 初稿完成,共计118页!(求订阅)
周五,韩嘉莹的体系最高效率已经优化到了6.6%,她开始一边制备器件,一边补充各项表征测试,一边搭建论文的框架,一边筹划接下来的分子优化方向。
和许秋讨论了一番后,韩嘉莹最终确定继续优化FTAZ衍生物分子的BDT结构单元,同时引入硫/氧原子和噻吩侧链,两种目标分子分别为P-BDTTO-FTAZ和P-BDTTS-FTAZ,简称H21,H22。
陈婉清照例去张疆,今天她要处理最后一步反应,马上就可以拿到最终产物,IDT-BT-ICIN受体分子。
许秋则开始毕业设计的收尾工作,包括撰写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结论、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以及致谢等部分。
中英文摘要并不难写,英文的就直接把自己的四篇文章的摘要糅合在一起,中文的则是借助有盗、谷狗翻译一下即可。
关键词也简单,许秋随手就写了五个出来,“有机太阳能电池”、“聚合物给体材料”、“富勒烯衍生物受体材料”、“共混薄膜形貌”、“柔性衬底”,然后再翻译成为英文。
结论部分同理,直接把第二章到第五章的结论部分稍微改一改,就完成了。
参考文献就稍微有些麻烦。
一方面,是因为数量达到了150多篇,还要注意不能有重复的引用。
另一方面,毕业设计中的参考文献格式,和平常投稿SCI期刊时用的不同,不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前者采用的是GB3469规定,每篇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比如常用的期刊文章是[J],专著是[M],对于期刊文章,格式的顺序是论文作者,文章标题,标注,期刊名称,年份,卷(期):起止页码。
好在有ENDNOTE软件,可以直接生成初步的格式,然后再稍微手动修改一下,就可以得到最终的格式。
耗时两个多小时,终于搞定,参考文献部分让毕业设计增加了十多页的页数。
然后,是“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这一部分。
事实上,通常只有在硕士、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中才会出现这部分,毕竟“攻读”这个词很少用来形容本科的“学士学位”,而且至少九成,甚至九成九以上的本科生都是没有发表过SCI/中文核心期刊一作文章的。
不过,在这里许秋也懒得换说法了,反正意思对了就行。
他直接把他发表的四篇一作文章挂了上来,还额外加上六篇二作文章,包括学妹那边的两篇,以及学姐那边的四篇。
这些工作中有些是共同一作,不过许秋也没有进行区分,直接按照作者排序排的,共一的第二排序,他也直接按二作算了。
因为是自己课题组的文章,所以引用格式都有现成ACS格式的,许秋就直接复制了过来,这里就不需要按照中文参考文献格式来了。
此外,为了突出工作的质量,许秋还额外在每篇文章后面标注了论文的分区和影响因子,比如AM和AEM那两篇,分别为AM(一区,影响因子19.79)、AEM(一区,影响因子15.23),看起来逼格满满。
接下来,撰写致谢部分。
由于从高中以来,许秋的语文就一直拖后腿,是一个“800字作文苦手”,因此他在写致谢的时候,没有写正文的时候那么顺畅,磕磕绊绊的写着:
“四年前,我初来魔综大,满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现在,我即将毕业,落下了毕业论文最后一个句点。四年本科时光转瞬即逝,在这即将毕业之际,我要特别感谢在学习、科研、生活中给予我帮助与关心的老师、同学、亲人、朋友,真诚的向你们道一声谢谢!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魏兴思老师。魏老师是一个对于科研十分严谨的人,他对于实验中的每个细节之处都不放过,经常教导我们“要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些”。在他的影响下,我也逐渐养成了严谨的科研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并尽力做到最好……
然后,也要感谢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以及师弟师妹们:
陈婉清学姐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是她在我初入科研领域时,给了我启蒙,教我学会了各项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种实验操作……
韩嘉莹学妹是一个很开朗,很活泼的人,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到对科学研究的热爱……
吴菲菲学姐为课题组的正常运转做出了很多贡献,经常看到她因为财务报账等事情而加班到很晚,她为我们分担了很多行政工作,使我们可以专心科研……
田晴、段云、孙沃、邬胜男虽然研究领域与我差别较大,但都具备很强的科研素养,在我科研工作中遇到瓶颈之时,时常能给我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其次,感谢陪伴我三年的两位室友,陶焱和任斌,感谢你们的不杀之恩!
最后,感谢一直陪伴我的亲人和朋友们,是你们在我偶尔的低谷期安慰、陪伴我,帮助我走出困境。
虽然我即将毕业了,但是对于选择继续留在本校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我来说,我的科研之路才刚刚启程。
在此,也预祝我在将来的科研的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
接近一千字的致谢,许秋憋了两个小时才写完,中饭都没去食堂吃,直接点的外卖。
主要是对魏老师、学姐和学妹的感谢有些难写,学妹那里许秋纠结了半天,还是没有把两人的关系写进去。
他倒是看到有些人在致谢里面秀恩爱的,不过他总感觉这样的做法有些羞耻……
最后,许秋弄了个目录,直接采用WORD自带的目录功能。
不过,毕业设计中有两套页码体系。
前面的摘要部分用的页码是罗马数字编码,I、II、III、IV……,后面的正文用的是阿拉伯数字,这两套编码方式,要在目录里区分开来。
许秋借助千度,在WORD正文中加入了一个分页符,成功解决了问题。
下午两点多,毕业设计初稿正式完成,共计118页!
和许秋讨论了一番后,韩嘉莹最终确定继续优化FTAZ衍生物分子的BDT结构单元,同时引入硫/氧原子和噻吩侧链,两种目标分子分别为P-BDTTO-FTAZ和P-BDTTS-FTAZ,简称H21,H22。
陈婉清照例去张疆,今天她要处理最后一步反应,马上就可以拿到最终产物,IDT-BT-ICIN受体分子。
许秋则开始毕业设计的收尾工作,包括撰写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结论、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以及致谢等部分。
中英文摘要并不难写,英文的就直接把自己的四篇文章的摘要糅合在一起,中文的则是借助有盗、谷狗翻译一下即可。
关键词也简单,许秋随手就写了五个出来,“有机太阳能电池”、“聚合物给体材料”、“富勒烯衍生物受体材料”、“共混薄膜形貌”、“柔性衬底”,然后再翻译成为英文。
结论部分同理,直接把第二章到第五章的结论部分稍微改一改,就完成了。
参考文献就稍微有些麻烦。
一方面,是因为数量达到了150多篇,还要注意不能有重复的引用。
另一方面,毕业设计中的参考文献格式,和平常投稿SCI期刊时用的不同,不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前者采用的是GB3469规定,每篇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比如常用的期刊文章是[J],专著是[M],对于期刊文章,格式的顺序是论文作者,文章标题,标注,期刊名称,年份,卷(期):起止页码。
好在有ENDNOTE软件,可以直接生成初步的格式,然后再稍微手动修改一下,就可以得到最终的格式。
耗时两个多小时,终于搞定,参考文献部分让毕业设计增加了十多页的页数。
然后,是“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这一部分。
事实上,通常只有在硕士、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中才会出现这部分,毕竟“攻读”这个词很少用来形容本科的“学士学位”,而且至少九成,甚至九成九以上的本科生都是没有发表过SCI/中文核心期刊一作文章的。
不过,在这里许秋也懒得换说法了,反正意思对了就行。
他直接把他发表的四篇一作文章挂了上来,还额外加上六篇二作文章,包括学妹那边的两篇,以及学姐那边的四篇。
这些工作中有些是共同一作,不过许秋也没有进行区分,直接按照作者排序排的,共一的第二排序,他也直接按二作算了。
因为是自己课题组的文章,所以引用格式都有现成ACS格式的,许秋就直接复制了过来,这里就不需要按照中文参考文献格式来了。
此外,为了突出工作的质量,许秋还额外在每篇文章后面标注了论文的分区和影响因子,比如AM和AEM那两篇,分别为AM(一区,影响因子19.79)、AEM(一区,影响因子15.23),看起来逼格满满。
接下来,撰写致谢部分。
由于从高中以来,许秋的语文就一直拖后腿,是一个“800字作文苦手”,因此他在写致谢的时候,没有写正文的时候那么顺畅,磕磕绊绊的写着:
“四年前,我初来魔综大,满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现在,我即将毕业,落下了毕业论文最后一个句点。四年本科时光转瞬即逝,在这即将毕业之际,我要特别感谢在学习、科研、生活中给予我帮助与关心的老师、同学、亲人、朋友,真诚的向你们道一声谢谢!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魏兴思老师。魏老师是一个对于科研十分严谨的人,他对于实验中的每个细节之处都不放过,经常教导我们“要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些”。在他的影响下,我也逐渐养成了严谨的科研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并尽力做到最好……
然后,也要感谢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以及师弟师妹们:
陈婉清学姐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是她在我初入科研领域时,给了我启蒙,教我学会了各项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种实验操作……
韩嘉莹学妹是一个很开朗,很活泼的人,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到对科学研究的热爱……
吴菲菲学姐为课题组的正常运转做出了很多贡献,经常看到她因为财务报账等事情而加班到很晚,她为我们分担了很多行政工作,使我们可以专心科研……
田晴、段云、孙沃、邬胜男虽然研究领域与我差别较大,但都具备很强的科研素养,在我科研工作中遇到瓶颈之时,时常能给我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其次,感谢陪伴我三年的两位室友,陶焱和任斌,感谢你们的不杀之恩!
最后,感谢一直陪伴我的亲人和朋友们,是你们在我偶尔的低谷期安慰、陪伴我,帮助我走出困境。
虽然我即将毕业了,但是对于选择继续留在本校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我来说,我的科研之路才刚刚启程。
在此,也预祝我在将来的科研的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
接近一千字的致谢,许秋憋了两个小时才写完,中饭都没去食堂吃,直接点的外卖。
主要是对魏老师、学姐和学妹的感谢有些难写,学妹那里许秋纠结了半天,还是没有把两人的关系写进去。
他倒是看到有些人在致谢里面秀恩爱的,不过他总感觉这样的做法有些羞耻……
最后,许秋弄了个目录,直接采用WORD自带的目录功能。
不过,毕业设计中有两套页码体系。
前面的摘要部分用的页码是罗马数字编码,I、II、III、IV……,后面的正文用的是阿拉伯数字,这两套编码方式,要在目录里区分开来。
许秋借助千度,在WORD正文中加入了一个分页符,成功解决了问题。
下午两点多,毕业设计初稿正式完成,共计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