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7 效率14%!Y系列材料未来可期(求订阅)
周一,简短的组会。
吴菲菲“基于ITIC传输层的二维钙钛矿器件”的文章已经撰写完毕,并在上周日投出,目标期刊CM。
接下来,她准备进行另外一个工作,也就是“在二维钙钛矿中引入ITIC非富勒烯体系的类叠层器件”,现在这个工作的实验核心数据基本都已经到手,可以一边带着两个本科生做实验,一边撰写文章,目标期刊JMCA。
段云组会继续划水,他上周接到了埃克森美孚的通知,说第一轮面试没过,当时他郁闷了半天。
不过他很快又收到两家公司的第二轮面试通知,一家是大厂华威,另外一家是魔都做半导体封装的小厂。
另外,老家台城职业技术学院那边,段云上周末专门回去洽谈了一次,双方达成了初步的意向,不过他目前还在考虑中,因为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他认为魔都相对更好一些。
因此,虽然现在段云手里没有一个正式的offer,但心情没有前段时间那么焦虑了,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想要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并不难。
孙沃继续撰写他的ACSAMI文章,目前进度八成左右,正在进行文章最后的收尾。
魏兴思冷不丁的问了他一句:“这篇文章投出去后,接下来打算做什么,有没有想好?”
孙沃弱弱的摇头,回了一句:“没有。”
‘难搞哦。’魏兴思沉默半晌,说道:“你和吴菲菲讨论一下吧,尽快确定下来。”
田晴开始进行“三个HOMO能级差线性变化的非富勒烯体系”的电荷输运机制研究,她测试得到了一些初步的CELIV和TOF数据,同时还送了一些样品到瑞典冯盛东那边。
陈婉清在蓝河那边对“全溶液、多彩、半透明器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目前器件效率最高从7.62%达到8.10%,已经达到了许秋想要的标准,接下来打算进行重复性实验,以及一些其他的基础表征。
这其实也不是学姐一个人的功劳,因为蓝河专门给她手下划了一个新招到的硕士和一个新招到的本科生。
陈婉清现在是准博士,而蓝河的团队除了杨钦外,其他人都是硕士,她之后如果正式入职了,就是唯二的博士,地位天生就高一些。
现在很多厂里的模式就是硕士、本科生在干活,博士作为一个小组的组长,在旁边看着其他人干活。
当然,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这个小组可以正常运转,能够处理各种突发情况,还能满足公司提出的各项要求。
换言之,这个组长的经验必须要丰富,也就是前期的积累要足,担得起组长这个名头。
不然如果是混子博士,光有学位,没什么技术的话,很容易被发现。
这也和现在高校的科研体系类似,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学生做科研,导师基本上不会自己做科研,只要有科研产出就可以。
许秋汇报了接下来基于叠层器件、PTQ系列给体和Y系列受体的具体合成路线和展望。
模拟实验室中,Y系列受体已经迭代了三次,根据今天的最新结果,新开发出来的Y3受体,器件性能可以稳定达到14%以上,最高值为14.19%,超过了当下有机光伏领域的效率世界纪录,再次大大的向前迈了的一步。
不仅如此,Y系列受体的优化空间还非常充足。
总结下来,就是Y系列材料未来可期。
可惜,许秋暂时还不能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其他人。
韩嘉莹H5、J4给体材料的表征数据已经达到八成,开始准备撰写文章,学妹优先撰写质量更高的J4工作,目标期刊AM,另外一个H5的工作,她暂时只打算发一篇JMCA之类的小文章。
邬胜男上周主要在撰写文章,IHIC和4TIC两种材料,目标期刊分别是JMCA和CM。
因为是小文章,所以她的撰写速度非常快,IHIC的JMCA文章只用了一周的时间,进度已经达到八成,目前正在收尾中。
莫文琳继续做三元体系,同时也讲了讲她上周帮许秋做的“四终端法”叠层器件结果。
虽然这个实验室失败了,但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从中得到的一些结论对接下来的实验工作非常有启发作用。
许秋也补充说明了几点关于制备叠层器件的看法。
最后,本科生四小只汇报,他们的内容相对都比较简短。
这个说“她上周学会了如何用ORGIN绘图啦”,那个说“他上周跟着学姐一起学会了EQE的测试啦”……
都是一些相对比较琐碎的收获,毕竟是初学者嘛。
总体来说,他们都还是比较幸运的,刚好赶上了课题组发展最快的时候,在科研起步阶段,可以超过99%的本科生。
下午,许秋把叠层器件传输层制备技术传授给莫文琳后,和韩嘉莹、邬胜男一起前往江弯校区,准备进行PTQ系列给体以及Y系列受体的合成。
三人下了校车后,看了看周边。
现在共享单车已经在全国铺展开来,江弯校园里面也有不少的黄色、红色的共享单车。
可能是因为过了补贴红利期,当下骑行一次单车都需要五毛半小时或者一块一小时不等,月卡也从之前象征性的只收1块,提高到了现在的6块、12块一个月,而且还开始收押金了。
好在,魔都综合大学学生免押金骑黄色共享单车的特权,依然保留。
不过,保留的也只是早期注册的一批,现在新注册的用户,即使是魔都综合大学的学生,黄色单车的押金也要收99块了。
许秋提议:“我们步行过去,锻炼锻炼身体?”
两个妹子纷纷附和:“好呀~”、“可以。”
三人决定步行前往先材楼,美其名曰锻炼身体,其实就是在省钱。
这也是国内人的习惯,白嫖久了,就觉得这东西比较贱,理应免费,日后一旦开启收费了,就会跑路一大批人。
当然,这道理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也都知道,但还是选择花钱买用户。
原因也很简单,虽然用户流失的比例不低但只要我们把用户群体做的足够大,覆盖10亿人,哪怕最后只剩下1亿人,也够一个企业活的非常滋润了。
就像“全国14亿人,每人给我1块钱,我就是亿万富翁”一样。
达到江弯先材后,三人的第一站是学生办公室401S。
之前,魏兴思向院系申请,要把四楼学生办公室里面的小办公室401S房间分配给自己课题组,后来院系通过了这项诉求。
现在的江弯办公室401S房间的模样,和许秋之前见到的模样完全不同,被打理的非常干净,而且还简单装修了一番,比较有少女的气息。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韩嘉莹和邬胜男两个妹子经常待在江弯;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邯丹校区那边比较挤,每个人的个人物品空间都非常的有限,只能放一台笔记本电脑,于是她们来到江弯这边就开始进行“报复性布置”。
韩嘉莹的桌位前,有她从网上、寝室搬运过来的一大堆装备,包括可以直接趴桌子睡觉用的枕头,可以放在椅子内的背靠,还有各种各样的摆件等等……
邬胜男桌位那边的布局相对简单一些,不过也放了很多的个人物品,里面居然还有一个百变小樱的手办……许秋的第一想法是,这居然都有手办,第二想法是,居然也会玩手办。
现在,博后学姐来江弯的频次比较高,即使不做合成实验的时候也喜欢往江弯跑,对外声称是邯丹那边空间不够。
不过许秋估摸着她是在躲魏兴思,毕竟在老板眼皮子底下,很容易被抓到,然后派去处理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还是江弯这边足够清静。
另外的几张桌子都比较空旷,应该是两位偶尔过来的本科生会用到,说起来,今天上午组会时殷后浪和徐心洁都在,下午就全都跑没影儿了。
许秋选了一张靠着韩嘉莹的桌子坐下,开始和学妹讨论,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他打算先和学妹一起开发PTQ系列给体材料,等学妹熟练后把这个体系交给学妹。
而Y系列受体材料,许秋打算之后自己亲自负责,主要也是因为Y3是今天新出来的,还没有购买相应的原材料,而PTQ材料合成的方案很早就已经有了,所以原材料已经买好,可以直接投反应进行合成。
完成了准备工作后,许秋和韩嘉莹拿好写有具体投料量的“小抄”,前往五楼实验室。
今天的目标产物是PTQ1材料中的A单元,主要原材料只有只有一种,是六取代的苯,取代基分别为两个氟原子,两个溴原子,以及两个氨基,取代基的位置分别在(4,5)、(3,6)和(1,2)位置上。
名称大致是:3,6-二溴-4,5-二氟苯-1,2-二胺。
分子结构看起来挺复杂的,就像插秧一样把苯环上的六个氢原子全部取代,六个反应位点全部被占据。
其中,氟原子是为了提升最终材料的性能,溴原子用来发生之后的Stille偶合反应,氨基用来形成1,4-杂氮苯,在原先苯环的基础上通过稠环的方式再接一个六元杂环,用来引入侧链,提高材料的溶解性,调控材料的分子堆砌结构。
尽管这种材料看起来很复杂,却有商业化的资源,可以直接买的到,许秋也就不用劳心费力的自己进行合成。
这就是科研圈的传承,每一种新材料的合成意义都很重大,一些化学领域先行者做出来成果,在当时可能没什么用处,但保不齐什么时候就用到了。
吴菲菲“基于ITIC传输层的二维钙钛矿器件”的文章已经撰写完毕,并在上周日投出,目标期刊CM。
接下来,她准备进行另外一个工作,也就是“在二维钙钛矿中引入ITIC非富勒烯体系的类叠层器件”,现在这个工作的实验核心数据基本都已经到手,可以一边带着两个本科生做实验,一边撰写文章,目标期刊JMCA。
段云组会继续划水,他上周接到了埃克森美孚的通知,说第一轮面试没过,当时他郁闷了半天。
不过他很快又收到两家公司的第二轮面试通知,一家是大厂华威,另外一家是魔都做半导体封装的小厂。
另外,老家台城职业技术学院那边,段云上周末专门回去洽谈了一次,双方达成了初步的意向,不过他目前还在考虑中,因为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他认为魔都相对更好一些。
因此,虽然现在段云手里没有一个正式的offer,但心情没有前段时间那么焦虑了,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想要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并不难。
孙沃继续撰写他的ACSAMI文章,目前进度八成左右,正在进行文章最后的收尾。
魏兴思冷不丁的问了他一句:“这篇文章投出去后,接下来打算做什么,有没有想好?”
孙沃弱弱的摇头,回了一句:“没有。”
‘难搞哦。’魏兴思沉默半晌,说道:“你和吴菲菲讨论一下吧,尽快确定下来。”
田晴开始进行“三个HOMO能级差线性变化的非富勒烯体系”的电荷输运机制研究,她测试得到了一些初步的CELIV和TOF数据,同时还送了一些样品到瑞典冯盛东那边。
陈婉清在蓝河那边对“全溶液、多彩、半透明器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目前器件效率最高从7.62%达到8.10%,已经达到了许秋想要的标准,接下来打算进行重复性实验,以及一些其他的基础表征。
这其实也不是学姐一个人的功劳,因为蓝河专门给她手下划了一个新招到的硕士和一个新招到的本科生。
陈婉清现在是准博士,而蓝河的团队除了杨钦外,其他人都是硕士,她之后如果正式入职了,就是唯二的博士,地位天生就高一些。
现在很多厂里的模式就是硕士、本科生在干活,博士作为一个小组的组长,在旁边看着其他人干活。
当然,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这个小组可以正常运转,能够处理各种突发情况,还能满足公司提出的各项要求。
换言之,这个组长的经验必须要丰富,也就是前期的积累要足,担得起组长这个名头。
不然如果是混子博士,光有学位,没什么技术的话,很容易被发现。
这也和现在高校的科研体系类似,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学生做科研,导师基本上不会自己做科研,只要有科研产出就可以。
许秋汇报了接下来基于叠层器件、PTQ系列给体和Y系列受体的具体合成路线和展望。
模拟实验室中,Y系列受体已经迭代了三次,根据今天的最新结果,新开发出来的Y3受体,器件性能可以稳定达到14%以上,最高值为14.19%,超过了当下有机光伏领域的效率世界纪录,再次大大的向前迈了的一步。
不仅如此,Y系列受体的优化空间还非常充足。
总结下来,就是Y系列材料未来可期。
可惜,许秋暂时还不能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其他人。
韩嘉莹H5、J4给体材料的表征数据已经达到八成,开始准备撰写文章,学妹优先撰写质量更高的J4工作,目标期刊AM,另外一个H5的工作,她暂时只打算发一篇JMCA之类的小文章。
邬胜男上周主要在撰写文章,IHIC和4TIC两种材料,目标期刊分别是JMCA和CM。
因为是小文章,所以她的撰写速度非常快,IHIC的JMCA文章只用了一周的时间,进度已经达到八成,目前正在收尾中。
莫文琳继续做三元体系,同时也讲了讲她上周帮许秋做的“四终端法”叠层器件结果。
虽然这个实验室失败了,但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从中得到的一些结论对接下来的实验工作非常有启发作用。
许秋也补充说明了几点关于制备叠层器件的看法。
最后,本科生四小只汇报,他们的内容相对都比较简短。
这个说“她上周学会了如何用ORGIN绘图啦”,那个说“他上周跟着学姐一起学会了EQE的测试啦”……
都是一些相对比较琐碎的收获,毕竟是初学者嘛。
总体来说,他们都还是比较幸运的,刚好赶上了课题组发展最快的时候,在科研起步阶段,可以超过99%的本科生。
下午,许秋把叠层器件传输层制备技术传授给莫文琳后,和韩嘉莹、邬胜男一起前往江弯校区,准备进行PTQ系列给体以及Y系列受体的合成。
三人下了校车后,看了看周边。
现在共享单车已经在全国铺展开来,江弯校园里面也有不少的黄色、红色的共享单车。
可能是因为过了补贴红利期,当下骑行一次单车都需要五毛半小时或者一块一小时不等,月卡也从之前象征性的只收1块,提高到了现在的6块、12块一个月,而且还开始收押金了。
好在,魔都综合大学学生免押金骑黄色共享单车的特权,依然保留。
不过,保留的也只是早期注册的一批,现在新注册的用户,即使是魔都综合大学的学生,黄色单车的押金也要收99块了。
许秋提议:“我们步行过去,锻炼锻炼身体?”
两个妹子纷纷附和:“好呀~”、“可以。”
三人决定步行前往先材楼,美其名曰锻炼身体,其实就是在省钱。
这也是国内人的习惯,白嫖久了,就觉得这东西比较贱,理应免费,日后一旦开启收费了,就会跑路一大批人。
当然,这道理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也都知道,但还是选择花钱买用户。
原因也很简单,虽然用户流失的比例不低但只要我们把用户群体做的足够大,覆盖10亿人,哪怕最后只剩下1亿人,也够一个企业活的非常滋润了。
就像“全国14亿人,每人给我1块钱,我就是亿万富翁”一样。
达到江弯先材后,三人的第一站是学生办公室401S。
之前,魏兴思向院系申请,要把四楼学生办公室里面的小办公室401S房间分配给自己课题组,后来院系通过了这项诉求。
现在的江弯办公室401S房间的模样,和许秋之前见到的模样完全不同,被打理的非常干净,而且还简单装修了一番,比较有少女的气息。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韩嘉莹和邬胜男两个妹子经常待在江弯;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邯丹校区那边比较挤,每个人的个人物品空间都非常的有限,只能放一台笔记本电脑,于是她们来到江弯这边就开始进行“报复性布置”。
韩嘉莹的桌位前,有她从网上、寝室搬运过来的一大堆装备,包括可以直接趴桌子睡觉用的枕头,可以放在椅子内的背靠,还有各种各样的摆件等等……
邬胜男桌位那边的布局相对简单一些,不过也放了很多的个人物品,里面居然还有一个百变小樱的手办……许秋的第一想法是,这居然都有手办,第二想法是,居然也会玩手办。
现在,博后学姐来江弯的频次比较高,即使不做合成实验的时候也喜欢往江弯跑,对外声称是邯丹那边空间不够。
不过许秋估摸着她是在躲魏兴思,毕竟在老板眼皮子底下,很容易被抓到,然后派去处理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还是江弯这边足够清静。
另外的几张桌子都比较空旷,应该是两位偶尔过来的本科生会用到,说起来,今天上午组会时殷后浪和徐心洁都在,下午就全都跑没影儿了。
许秋选了一张靠着韩嘉莹的桌子坐下,开始和学妹讨论,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他打算先和学妹一起开发PTQ系列给体材料,等学妹熟练后把这个体系交给学妹。
而Y系列受体材料,许秋打算之后自己亲自负责,主要也是因为Y3是今天新出来的,还没有购买相应的原材料,而PTQ材料合成的方案很早就已经有了,所以原材料已经买好,可以直接投反应进行合成。
完成了准备工作后,许秋和韩嘉莹拿好写有具体投料量的“小抄”,前往五楼实验室。
今天的目标产物是PTQ1材料中的A单元,主要原材料只有只有一种,是六取代的苯,取代基分别为两个氟原子,两个溴原子,以及两个氨基,取代基的位置分别在(4,5)、(3,6)和(1,2)位置上。
名称大致是:3,6-二溴-4,5-二氟苯-1,2-二胺。
分子结构看起来挺复杂的,就像插秧一样把苯环上的六个氢原子全部取代,六个反应位点全部被占据。
其中,氟原子是为了提升最终材料的性能,溴原子用来发生之后的Stille偶合反应,氨基用来形成1,4-杂氮苯,在原先苯环的基础上通过稠环的方式再接一个六元杂环,用来引入侧链,提高材料的溶解性,调控材料的分子堆砌结构。
尽管这种材料看起来很复杂,却有商业化的资源,可以直接买的到,许秋也就不用劳心费力的自己进行合成。
这就是科研圈的传承,每一种新材料的合成意义都很重大,一些化学领域先行者做出来成果,在当时可能没什么用处,但保不齐什么时候就用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