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 魏·大魔王·兴思(求订阅)
忙完了准博士生面试的事情后,许秋返回216,继续撰写《科学》文章的草稿。
到了《自然》、《科学》这种学术界顶刊的层次,它们和其他学术期刊的定位,其实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偏离。
一方面,工作的重要程度当然需要是顶格的,必须要是重大的发现,或者某个领域重大的突破,又或者是对某个重大国际事件的解读等等。
但另一方面,发表在《自然》或《科学》上的文章,也充当着把这些重大的突破,重大的发现,对重大国际事件的解读,推向所有科研工作者,甚至是科研圈外的普通民众,而非只是在自己细分领域内部圈地自萌。
也就是说,发表在《自然》或《科学》上的文章,受众的范围会明显扩大。
这就要求作者在不损害论证严谨性的前提条件下,在语言文字、配图方面做到“有趣”、“通俗易懂”,降低非相关领域读者的阅读门槛。
换言之,文章的表述最好能让普通的民众,不那么熟悉这个领域的人也能看的懂才行。
这就是为什么许秋之前在检索《科学》主页的时候,看到的几篇封面文章似乎都不那么“科学”的缘故。
或许它们的作者本来可以写的很“学术”,但是为了让其他领域的人容易理解,才故意选择这么做的。
这些封面文章,哪怕和许秋的研究领域完全无关,他扫一眼标题、图片和摘要,基本上都可以知道对方大概讲的是什么事情。
但如果去翻AM的文章,遇到一个相对陌生领域的工作,可能连摘要,甚至标题都看不懂。
其实,这算是一种共通的现象。
一项事物,它主要受众的属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表观的属性。
在除了科研圈外的各行各业中也都有对应体现。
比如,畅销的书籍,大概率是通俗易懂的书籍,阅读起来没有太大门槛的书籍,也即传统文学不断衰落,而通俗文学却依然坚挺。
这是因为在当下的社会,物质没有极大丰富,生产力也不够强劲,所以仍然处于资源不足的状态,不能让所有人晋升为“精英”。
表现出来就是少数为“精英”,多数为“普通民众”的模式。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俗人,看不懂太过于“阳春白雪”的事物,也不愿意耗费额外的精力在上面,看书只是为了个消遣,自然什么读起来能让他们舒服,就去读什么。
如果放开管制,刘备文的流行程度一定不会低,因为只要识字,基本上人人都能看懂,也很容易的从中获得快感,哪怕是对性没什么概念的未成年人,也能看的面红耳赤。
这便是为什么网文在发展初期滋生了很多刘备文的缘故。
不过,因为国内没有分级制度,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再加上打击黄赌毒的治国理念,后面几波净网过后,刘备文几乎都404了。
现在,打色情擦边球的非头部和底部的网文,也很容易被和谐。
游戏行业,虽然发展的路径和以网文为代表的通俗文学不太相同,但道理上是共通的。
以MOBA游戏为例,最开始的澄海3C、DOTA,上手的难度非常高,澄海3C需要控制多个英雄,DOTA需要正反补,补不到刀就没有经济和经验;
后来,LOL横空出世,取消了反补这个设定,降低了补刀这种游戏操作在游戏中的造成收益占比,入门的难度显著降低,抢走了不少属于DOTA的用户;
再后来,发展到移动端,王者的出现,进一步简化了操作,不仅没有反补,连正补都几乎取消了,只要站在旁边就有经济和经验,只是自己A死小兵会多一些收益。
游戏行业的演变过程,对应着互联网用户组成的变化,也是游戏厂商和用户群体之间长期互相选择、博弈的过程。
初期,进入互联网的多数为“精英”,他们可以撑起比较硬核的游戏,他们本身也有对硬核游戏这方面的需求。
但后来,随着不断涌入进来的“普通民众”,“精英”的数量和占比不断降低。
“普通民众”玩不了太过硬核的游戏,也不愿意在玩游戏之前花费太多时间去摸索。
比如,在玩DOTA前需要先练几个月的补刀基本功,这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
他们只想轻松一些,需要可以直接上手的游戏。
当这类人群的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发展到现在,表现出来的就是挂机手游、简单无脑手游的风靡。
这样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降低游戏的门槛,让“小学生”也可以轻松上手。
包括一些MOBA游戏中的ELO机制,也是为了照顾到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降低“普通民众”和“精英”之间的差距,也产生了“打得好不如排的好”的现象。
毕竟,厂商背后的资本是逐利的,做什么游戏用户最多,最赚钱,怎么操作可以有效的留住用户,他们就会往那个方向去发展。
至于已经沦落为少数群体的“精英”们的声音,并不是那么重要。
因此,当人们在小白文看多后,在无脑充值内购游戏玩多了后,可能会提出疑惑:
为什么作家总是在重复同样的套路,为什么出来的游戏都是类似的,没有一点新意呢,就不能试着改变一下吗?
其实,道理很简单,不是他们不想改变,而是大多数民众都是“普通民众”,他们都好这一口。
当问出这个问题的那一刻,这些人已经晋升为“精英”,已经不再是厂商或者作者的目标用户群体了。
那么,在现阶段,当各行各业受众组成几乎99%为“普通民众”的情况下,少部分1%“精英”的意见重要吗?
重要,但是这部分群体无法改变整个领域大的趋势。
除非从根源上做出改变,那就是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朝“精英”的方向去演变。
但这需要时间,很长的时间。
在现阶段,逆着市场而行,就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因此,这篇《科学》文章,许秋也要尽可能把自己的工作写的“通俗易懂”一些,需要多花费一些时间在语言雕琢上面。
晚上九点半,材一218还亮着灯。
216这边,韩嘉莹差不多在八点五十分的时候离开,她们本科生浴室关闭时间比较早,需要赶回去洗澡。
段云和陈婉清也都提前半个多小时离开,不见了踪影。
田晴虽然没有提前早退,但在大概八点半的时候,她完成了组会PPT之后就开始摸鱼追剧了。
孙沃还在里间实验室中,配制着钙钛矿溶液。
莫文琳今天用新的PCBM制备了一批器件,现在刚刚蒸镀完成,正在测试器件。
许秋和吴菲菲在码字,分别撰写《科学》文章而后综述计划书。
邬胜男在阅读许秋给她的文献。
过了一会儿,莫文琳突然惊呼一声:“突破了,我突破了!”
许秋隔空传话:“什么突破了?”
莫文琳激动的说道:“效率,我终于做的比你高了,这一批做到了15.55%!”
“……加油。”许秋再次隔空说了一句,并没有起身过去看一看的欲望,内心嘀咕着:“看她这激动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突破16%了呢,其实也就提高了0.2%……大概她是把我当成了目标,暗中叫着劲呢?”
不过,这个结果也说明之前的PCBM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想到这里,许秋让模拟实验室也用上了新的PCBM,毕竟之前模拟实验室中用的PCBM也是半新不新的状态,只是比现实中的PCBM要好一些。
现在最高效率还是卡在15.91%,说不定把PCBM换成新的,就能一举冲破16%呢,就算现实中暂时重复不出来,但能破16%,心里面还是比较踏实的。
而且,两边用的材料保持一致,在数据方面也可以比较容易进行对比。
周一,组会。
钙钛矿团队首先汇报,目前她们主要是做两个方向,一个是二维钙钛矿叠层器件,另一个是锡基二维钙钛矿器件。
叠层器件的性能增速明显放缓,上周同样是三批器件下去,效率从上上周的10.1%涨到了10.3%,只增加了0.2%。
吴菲菲准备按照现有的数据,开始整理文章了,打算试着投一投CM。
锡基二维钙钛矿体系,吴菲菲再次干起了老本行,开始撰写综述计划书,拟投ACSEL。
因为是计划书,文字相对比较少,只需要列出自己的规划,所以她写的比较快,目前她已经完成了八成。
锡基二维钙钛矿实验方面,吴菲菲购买好的药品已经到货,她让孙沃参照那篇国内团队发表在《科学》上的工作,按照对方报道的锡基二维钙钛矿体系进行重复。
但当前的效果不是很好,涂出来的薄膜不均匀,尝试制备了一下器件,效率扑街,只有0.00001%。
不过,这个数据她没让孙沃汇报出来,只是在组会上说了一句:“器件目前还不工作。”
魏兴思听到汇报后,问了一句:“原因呢?”
“可能是@&#@……”吴菲菲随意扯了几个可能的原因糊弄了过去,她内心也想知道原因,但她是真的不知道。
在这种情况下,大概率不是发表《科学》的团队造假了,而是自己“菜”,只能慢慢去摸索条件。
魏兴思没有追问,他曾经也是一线实验人员,对于实验失败其实还是比较宽容的。
即使是在早期魏兴思刚刚回国,非常渴望科研成果的时候,他让陈婉清、段云她们开展一个课题,如果她们初期尝试失败,也会给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让她们继续尝试。
或者在她们首个课题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再给她们一个方向,让她们同步进行两个课题,也即“两条腿走路”。
但如果两个月、三个月过去,还是没有什么成果,魏兴思就会表示:“对不起,我要变身魏·大魔王·兴思了。”
然后开启高压模式,直到有成果产出为止,才会解除这个状态。
据说,当初陈婉清、段云都被魏·大魔王·兴思摧残过,所以她们对魏兴思都有非常大的阴影。
不过,许秋因为一进课题组就开启了无双模式,到目前为止,虽然在实验上遇到了一些的挫折,但是总体的实验进度就和坐上火箭了一般,所以从来没有见识到魏·大魔王·兴思的样子。
事实上,因为许秋的出现,魏·大魔王·兴思的形态也很少对组里其他人展露了。
很简单,魏兴思只要抓住许秋一个人,科研成果方面就已经够吃了。
其他人只要不是划水划的太过于明显,他也没必要劳心费神的去管。
段云这学期后半段时间,因为三个offer在手,所以有些“飘了”。
一些公司的面试邀约都没有去,导致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
学校秋招已经结束了,他现在要么等春招,要么去华威,要么去魔都那家创业公司,要么回老家的台城职业技术学院。
而且,现在华威那边的offer快要过期了,留给他的选择时间不多了。
当然,能有3个不错的offer可以选择,已经超越了大多数的博士毕业生。
不过,人生就是这样,有的人在纠结我的前面没有路,有的人在纠结,我的前面路太多了,该怎么权衡利弊。
许秋在逼乎上,时常可以看到有人在纠结:“我是去清北大学呢,还是出国去某藤校呢?”
有时候其实还真不是他们在凡尔赛,而是真的在纠结,只是没有类似经历的人无法理解,也无法共情罢了。
在一些关键的选择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错过了就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了。
尤其是在当下全面内卷的时代,每做错一次选择,个人评价就会扣一些分。
当分数被扣的差不多了,然后就会发现,卷不过别人了。
这时候,就可以选择退而求其次,或者继续积蓄力量,等待逆袭。
当然,也可以选择躺平,前提是顶得住“家”的压力。
毕竟,现在社会迭代的速度太快了,说不定二十年后,整体的风气就变成全员躺平模式了呢?
只是这种东西,谁都说不准,也难以预测。
就比如千度、杭城巴巴,从崛起到巅峰,再到现在开始慢慢走下神坛,感觉过去了很久,其实也不过十年多的时间罢了。
它们在原先业务上的统治地位已经在动摇。
千度的PC端搜索业务有字节抖动等公司后来居上,不少人把短视频平台当搜索引擎使用;
杭城巴巴的电商业务也逐渐在被并夕夕等公司蚕食,毕竟国内主要的群体还是普通民众,对低价商品的需求非常大。
当然,千度、杭城巴巴它们也没有坐以待毙。
虽然原先业务受损,但也积极谋求新的风口,比如各自选择了人工智能,以及云业务。
如果能取得突破,或许可以再次辉煌十年。
如果取得不了突破,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慢慢化为一句枯骨,被其他公司分食掉。
田晴“三个HOMO能级差线性变化的,非富勒烯体系的电荷输运机制研究”工作的ACSAMI文章,已经写好投出。
她也要开始新的研究工作,于是在上周五她投完文章后,就找许秋要了一个方向:“叠层器件相关的电荷输运研究”。
这个方向的研究其实并不多,因为叠层器件的结构比较复杂,变量太多,不利于分析。
但机理这种东西,本质上就是讲故事,故事讲的好听了,能够把编辑或审稿人说服或者绕晕,那就可以发表文章。
而且这个方向也和许秋冲击《科学》的工作相契合,如果故事讲的好了,未尝不能发一篇NC以上的文章。
说白了,就是蹭热点。
这种现象,在学术圈里并不算少见。
前脚别人发一篇CNS,比如报道了“石墨烯在某种临界条件下,展现出某种独特的性质”。
后脚搞物理的课题组,就开始针对这个新现象,去用自己实验室里的仪器测一测,蹭一波热点,吹一波牛逼,有时候甚至可以水到一篇《自然》大子刊。
类似的,网文圈也一样,《闺蜜之主》出圈后,一大堆跟风的克苏鲁风格的小说;签到流火了,市面上全是签到流。
游戏圈也是一样,吃鸡端游出来以后,鹅厂、猪厂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纷纷搞起了手游,甚至头部的公司还玩养蛊,自家公司搞几十个工作室,同步开发,然后先开发出来的、达到标准的,就上线。
一上线还上线两个、三个,继续PK,PK胜利的占据绝大多数资源力推,PK失败的,就只能等待慢慢停服。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很多道理都是共通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
陈婉清没有汇报,组会划水+1。
蓝河那边的进展也不多,开发新仪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有时候一个技术难题,可能就要卡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许秋也没有汇报,组会划水+2。
上周他主要在撰写《科学》文章。
韩嘉莹H5给体材料的文章,已经撰写完毕,并成功投出,目标期刊JMCA。
另外PTQ1的工作,光源数据已经到手,数据齐全,刚好可以无缝衔接,撰写新的文章。
她和许秋、魏兴思商议了一番,最终还是在AM和NC之间选择了AM。
没办法,NC太贵了,现在组里《自然》大子刊都有了,也不需要NC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了,还是便宜一些的期刊比较好。
这大概也是有机光伏领域NC不多的原因。
大佬们嫌贵不愿意发,普通研究者想发,但是发不了,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NC比较少。
不过,NC作为综合性期刊,可以吃所有领域的稿件,倒也不差有机光伏一个领域的,每年随随便便可以收稿5000+。
邬胜男杰青基金完成,她帮许秋合成的COi8DFIC等材料已经完成,自己的FOIC材料,也已经合成完毕。
现在开始指导两个本科生制备半透明器件,不过两个本科生最近来的次数比较少,一周只能制备两批器件。
上周她知道自己在许秋拟投《科学》的文章中署名是三作,也没有多说什么。
只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向许秋提出,她想做Y系列受体的工作。
许秋当时考虑了一会儿,推测邬胜男应该也是看出来ITIC系列后劲不足,想要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于是,许秋也没拦着博后学姐,毕竟对方帮了自己很多忙,便把Y系列受体的探索工作暂时交给了她。
主要还是现在模拟实验室中,也没有破15%的Y系列受体出现,许秋对这个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如叠层器件。
让她自由摸索,如果她能把效率突破15%,那是她的本事,突破不了,那就只能乖乖的等着他来攻克难关。
不过,作为交换,许秋已经开发出来的几个初代Y系列工作,邬胜男需要帮许秋做实验,同时在文章中只占二作。
莫文琳上周因为帮着许秋做器件的缘故,所以基于J2:PCE10:IEICO-4F的体系的工作的撰写进度,只往前推进了一点点,达到八成半的进度,目标期刊AFM。
又是一个划水的组会,很快结束。
根据许秋的观察,一般临近放假的组会,就会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他估摸着,一方面,与大多数人都有考试需要复习,挤压了做科研的时间有关。
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疲劳会积累,平常双休都不一定能够休息的过来,现在做科研都是996,越到后期,疲劳累积的越多,工作的状态就会越差。
只有经历过一次假期的调理,才能完全恢复过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生寒暑假还是有些道理的。
中学生普遍过着超996的生活,如果没有假期的话,很容易废掉。
PS:刚刚才注意到这个月的月末有双倍月票活动,有些失策啊……
PS2:前几天更新的太猛,要休整几天,先维持6000+更新,四月份继续爆发!
PS3:因为这种类型的文,很难通过对话水字数,所以写的很慢,一小时写一千字就是极限了,万更就要不休息的写10小时,还是非常累的。
到了《自然》、《科学》这种学术界顶刊的层次,它们和其他学术期刊的定位,其实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偏离。
一方面,工作的重要程度当然需要是顶格的,必须要是重大的发现,或者某个领域重大的突破,又或者是对某个重大国际事件的解读等等。
但另一方面,发表在《自然》或《科学》上的文章,也充当着把这些重大的突破,重大的发现,对重大国际事件的解读,推向所有科研工作者,甚至是科研圈外的普通民众,而非只是在自己细分领域内部圈地自萌。
也就是说,发表在《自然》或《科学》上的文章,受众的范围会明显扩大。
这就要求作者在不损害论证严谨性的前提条件下,在语言文字、配图方面做到“有趣”、“通俗易懂”,降低非相关领域读者的阅读门槛。
换言之,文章的表述最好能让普通的民众,不那么熟悉这个领域的人也能看的懂才行。
这就是为什么许秋之前在检索《科学》主页的时候,看到的几篇封面文章似乎都不那么“科学”的缘故。
或许它们的作者本来可以写的很“学术”,但是为了让其他领域的人容易理解,才故意选择这么做的。
这些封面文章,哪怕和许秋的研究领域完全无关,他扫一眼标题、图片和摘要,基本上都可以知道对方大概讲的是什么事情。
但如果去翻AM的文章,遇到一个相对陌生领域的工作,可能连摘要,甚至标题都看不懂。
其实,这算是一种共通的现象。
一项事物,它主要受众的属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表观的属性。
在除了科研圈外的各行各业中也都有对应体现。
比如,畅销的书籍,大概率是通俗易懂的书籍,阅读起来没有太大门槛的书籍,也即传统文学不断衰落,而通俗文学却依然坚挺。
这是因为在当下的社会,物质没有极大丰富,生产力也不够强劲,所以仍然处于资源不足的状态,不能让所有人晋升为“精英”。
表现出来就是少数为“精英”,多数为“普通民众”的模式。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俗人,看不懂太过于“阳春白雪”的事物,也不愿意耗费额外的精力在上面,看书只是为了个消遣,自然什么读起来能让他们舒服,就去读什么。
如果放开管制,刘备文的流行程度一定不会低,因为只要识字,基本上人人都能看懂,也很容易的从中获得快感,哪怕是对性没什么概念的未成年人,也能看的面红耳赤。
这便是为什么网文在发展初期滋生了很多刘备文的缘故。
不过,因为国内没有分级制度,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再加上打击黄赌毒的治国理念,后面几波净网过后,刘备文几乎都404了。
现在,打色情擦边球的非头部和底部的网文,也很容易被和谐。
游戏行业,虽然发展的路径和以网文为代表的通俗文学不太相同,但道理上是共通的。
以MOBA游戏为例,最开始的澄海3C、DOTA,上手的难度非常高,澄海3C需要控制多个英雄,DOTA需要正反补,补不到刀就没有经济和经验;
后来,LOL横空出世,取消了反补这个设定,降低了补刀这种游戏操作在游戏中的造成收益占比,入门的难度显著降低,抢走了不少属于DOTA的用户;
再后来,发展到移动端,王者的出现,进一步简化了操作,不仅没有反补,连正补都几乎取消了,只要站在旁边就有经济和经验,只是自己A死小兵会多一些收益。
游戏行业的演变过程,对应着互联网用户组成的变化,也是游戏厂商和用户群体之间长期互相选择、博弈的过程。
初期,进入互联网的多数为“精英”,他们可以撑起比较硬核的游戏,他们本身也有对硬核游戏这方面的需求。
但后来,随着不断涌入进来的“普通民众”,“精英”的数量和占比不断降低。
“普通民众”玩不了太过硬核的游戏,也不愿意在玩游戏之前花费太多时间去摸索。
比如,在玩DOTA前需要先练几个月的补刀基本功,这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
他们只想轻松一些,需要可以直接上手的游戏。
当这类人群的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发展到现在,表现出来的就是挂机手游、简单无脑手游的风靡。
这样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降低游戏的门槛,让“小学生”也可以轻松上手。
包括一些MOBA游戏中的ELO机制,也是为了照顾到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降低“普通民众”和“精英”之间的差距,也产生了“打得好不如排的好”的现象。
毕竟,厂商背后的资本是逐利的,做什么游戏用户最多,最赚钱,怎么操作可以有效的留住用户,他们就会往那个方向去发展。
至于已经沦落为少数群体的“精英”们的声音,并不是那么重要。
因此,当人们在小白文看多后,在无脑充值内购游戏玩多了后,可能会提出疑惑:
为什么作家总是在重复同样的套路,为什么出来的游戏都是类似的,没有一点新意呢,就不能试着改变一下吗?
其实,道理很简单,不是他们不想改变,而是大多数民众都是“普通民众”,他们都好这一口。
当问出这个问题的那一刻,这些人已经晋升为“精英”,已经不再是厂商或者作者的目标用户群体了。
那么,在现阶段,当各行各业受众组成几乎99%为“普通民众”的情况下,少部分1%“精英”的意见重要吗?
重要,但是这部分群体无法改变整个领域大的趋势。
除非从根源上做出改变,那就是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朝“精英”的方向去演变。
但这需要时间,很长的时间。
在现阶段,逆着市场而行,就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因此,这篇《科学》文章,许秋也要尽可能把自己的工作写的“通俗易懂”一些,需要多花费一些时间在语言雕琢上面。
晚上九点半,材一218还亮着灯。
216这边,韩嘉莹差不多在八点五十分的时候离开,她们本科生浴室关闭时间比较早,需要赶回去洗澡。
段云和陈婉清也都提前半个多小时离开,不见了踪影。
田晴虽然没有提前早退,但在大概八点半的时候,她完成了组会PPT之后就开始摸鱼追剧了。
孙沃还在里间实验室中,配制着钙钛矿溶液。
莫文琳今天用新的PCBM制备了一批器件,现在刚刚蒸镀完成,正在测试器件。
许秋和吴菲菲在码字,分别撰写《科学》文章而后综述计划书。
邬胜男在阅读许秋给她的文献。
过了一会儿,莫文琳突然惊呼一声:“突破了,我突破了!”
许秋隔空传话:“什么突破了?”
莫文琳激动的说道:“效率,我终于做的比你高了,这一批做到了15.55%!”
“……加油。”许秋再次隔空说了一句,并没有起身过去看一看的欲望,内心嘀咕着:“看她这激动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突破16%了呢,其实也就提高了0.2%……大概她是把我当成了目标,暗中叫着劲呢?”
不过,这个结果也说明之前的PCBM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想到这里,许秋让模拟实验室也用上了新的PCBM,毕竟之前模拟实验室中用的PCBM也是半新不新的状态,只是比现实中的PCBM要好一些。
现在最高效率还是卡在15.91%,说不定把PCBM换成新的,就能一举冲破16%呢,就算现实中暂时重复不出来,但能破16%,心里面还是比较踏实的。
而且,两边用的材料保持一致,在数据方面也可以比较容易进行对比。
周一,组会。
钙钛矿团队首先汇报,目前她们主要是做两个方向,一个是二维钙钛矿叠层器件,另一个是锡基二维钙钛矿器件。
叠层器件的性能增速明显放缓,上周同样是三批器件下去,效率从上上周的10.1%涨到了10.3%,只增加了0.2%。
吴菲菲准备按照现有的数据,开始整理文章了,打算试着投一投CM。
锡基二维钙钛矿体系,吴菲菲再次干起了老本行,开始撰写综述计划书,拟投ACSEL。
因为是计划书,文字相对比较少,只需要列出自己的规划,所以她写的比较快,目前她已经完成了八成。
锡基二维钙钛矿实验方面,吴菲菲购买好的药品已经到货,她让孙沃参照那篇国内团队发表在《科学》上的工作,按照对方报道的锡基二维钙钛矿体系进行重复。
但当前的效果不是很好,涂出来的薄膜不均匀,尝试制备了一下器件,效率扑街,只有0.00001%。
不过,这个数据她没让孙沃汇报出来,只是在组会上说了一句:“器件目前还不工作。”
魏兴思听到汇报后,问了一句:“原因呢?”
“可能是@&#@……”吴菲菲随意扯了几个可能的原因糊弄了过去,她内心也想知道原因,但她是真的不知道。
在这种情况下,大概率不是发表《科学》的团队造假了,而是自己“菜”,只能慢慢去摸索条件。
魏兴思没有追问,他曾经也是一线实验人员,对于实验失败其实还是比较宽容的。
即使是在早期魏兴思刚刚回国,非常渴望科研成果的时候,他让陈婉清、段云她们开展一个课题,如果她们初期尝试失败,也会给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让她们继续尝试。
或者在她们首个课题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再给她们一个方向,让她们同步进行两个课题,也即“两条腿走路”。
但如果两个月、三个月过去,还是没有什么成果,魏兴思就会表示:“对不起,我要变身魏·大魔王·兴思了。”
然后开启高压模式,直到有成果产出为止,才会解除这个状态。
据说,当初陈婉清、段云都被魏·大魔王·兴思摧残过,所以她们对魏兴思都有非常大的阴影。
不过,许秋因为一进课题组就开启了无双模式,到目前为止,虽然在实验上遇到了一些的挫折,但是总体的实验进度就和坐上火箭了一般,所以从来没有见识到魏·大魔王·兴思的样子。
事实上,因为许秋的出现,魏·大魔王·兴思的形态也很少对组里其他人展露了。
很简单,魏兴思只要抓住许秋一个人,科研成果方面就已经够吃了。
其他人只要不是划水划的太过于明显,他也没必要劳心费神的去管。
段云这学期后半段时间,因为三个offer在手,所以有些“飘了”。
一些公司的面试邀约都没有去,导致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
学校秋招已经结束了,他现在要么等春招,要么去华威,要么去魔都那家创业公司,要么回老家的台城职业技术学院。
而且,现在华威那边的offer快要过期了,留给他的选择时间不多了。
当然,能有3个不错的offer可以选择,已经超越了大多数的博士毕业生。
不过,人生就是这样,有的人在纠结我的前面没有路,有的人在纠结,我的前面路太多了,该怎么权衡利弊。
许秋在逼乎上,时常可以看到有人在纠结:“我是去清北大学呢,还是出国去某藤校呢?”
有时候其实还真不是他们在凡尔赛,而是真的在纠结,只是没有类似经历的人无法理解,也无法共情罢了。
在一些关键的选择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错过了就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了。
尤其是在当下全面内卷的时代,每做错一次选择,个人评价就会扣一些分。
当分数被扣的差不多了,然后就会发现,卷不过别人了。
这时候,就可以选择退而求其次,或者继续积蓄力量,等待逆袭。
当然,也可以选择躺平,前提是顶得住“家”的压力。
毕竟,现在社会迭代的速度太快了,说不定二十年后,整体的风气就变成全员躺平模式了呢?
只是这种东西,谁都说不准,也难以预测。
就比如千度、杭城巴巴,从崛起到巅峰,再到现在开始慢慢走下神坛,感觉过去了很久,其实也不过十年多的时间罢了。
它们在原先业务上的统治地位已经在动摇。
千度的PC端搜索业务有字节抖动等公司后来居上,不少人把短视频平台当搜索引擎使用;
杭城巴巴的电商业务也逐渐在被并夕夕等公司蚕食,毕竟国内主要的群体还是普通民众,对低价商品的需求非常大。
当然,千度、杭城巴巴它们也没有坐以待毙。
虽然原先业务受损,但也积极谋求新的风口,比如各自选择了人工智能,以及云业务。
如果能取得突破,或许可以再次辉煌十年。
如果取得不了突破,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慢慢化为一句枯骨,被其他公司分食掉。
田晴“三个HOMO能级差线性变化的,非富勒烯体系的电荷输运机制研究”工作的ACSAMI文章,已经写好投出。
她也要开始新的研究工作,于是在上周五她投完文章后,就找许秋要了一个方向:“叠层器件相关的电荷输运研究”。
这个方向的研究其实并不多,因为叠层器件的结构比较复杂,变量太多,不利于分析。
但机理这种东西,本质上就是讲故事,故事讲的好听了,能够把编辑或审稿人说服或者绕晕,那就可以发表文章。
而且这个方向也和许秋冲击《科学》的工作相契合,如果故事讲的好了,未尝不能发一篇NC以上的文章。
说白了,就是蹭热点。
这种现象,在学术圈里并不算少见。
前脚别人发一篇CNS,比如报道了“石墨烯在某种临界条件下,展现出某种独特的性质”。
后脚搞物理的课题组,就开始针对这个新现象,去用自己实验室里的仪器测一测,蹭一波热点,吹一波牛逼,有时候甚至可以水到一篇《自然》大子刊。
类似的,网文圈也一样,《闺蜜之主》出圈后,一大堆跟风的克苏鲁风格的小说;签到流火了,市面上全是签到流。
游戏圈也是一样,吃鸡端游出来以后,鹅厂、猪厂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纷纷搞起了手游,甚至头部的公司还玩养蛊,自家公司搞几十个工作室,同步开发,然后先开发出来的、达到标准的,就上线。
一上线还上线两个、三个,继续PK,PK胜利的占据绝大多数资源力推,PK失败的,就只能等待慢慢停服。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很多道理都是共通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
陈婉清没有汇报,组会划水+1。
蓝河那边的进展也不多,开发新仪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有时候一个技术难题,可能就要卡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许秋也没有汇报,组会划水+2。
上周他主要在撰写《科学》文章。
韩嘉莹H5给体材料的文章,已经撰写完毕,并成功投出,目标期刊JMCA。
另外PTQ1的工作,光源数据已经到手,数据齐全,刚好可以无缝衔接,撰写新的文章。
她和许秋、魏兴思商议了一番,最终还是在AM和NC之间选择了AM。
没办法,NC太贵了,现在组里《自然》大子刊都有了,也不需要NC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了,还是便宜一些的期刊比较好。
这大概也是有机光伏领域NC不多的原因。
大佬们嫌贵不愿意发,普通研究者想发,但是发不了,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NC比较少。
不过,NC作为综合性期刊,可以吃所有领域的稿件,倒也不差有机光伏一个领域的,每年随随便便可以收稿5000+。
邬胜男杰青基金完成,她帮许秋合成的COi8DFIC等材料已经完成,自己的FOIC材料,也已经合成完毕。
现在开始指导两个本科生制备半透明器件,不过两个本科生最近来的次数比较少,一周只能制备两批器件。
上周她知道自己在许秋拟投《科学》的文章中署名是三作,也没有多说什么。
只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向许秋提出,她想做Y系列受体的工作。
许秋当时考虑了一会儿,推测邬胜男应该也是看出来ITIC系列后劲不足,想要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于是,许秋也没拦着博后学姐,毕竟对方帮了自己很多忙,便把Y系列受体的探索工作暂时交给了她。
主要还是现在模拟实验室中,也没有破15%的Y系列受体出现,许秋对这个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如叠层器件。
让她自由摸索,如果她能把效率突破15%,那是她的本事,突破不了,那就只能乖乖的等着他来攻克难关。
不过,作为交换,许秋已经开发出来的几个初代Y系列工作,邬胜男需要帮许秋做实验,同时在文章中只占二作。
莫文琳上周因为帮着许秋做器件的缘故,所以基于J2:PCE10:IEICO-4F的体系的工作的撰写进度,只往前推进了一点点,达到八成半的进度,目标期刊AFM。
又是一个划水的组会,很快结束。
根据许秋的观察,一般临近放假的组会,就会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他估摸着,一方面,与大多数人都有考试需要复习,挤压了做科研的时间有关。
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疲劳会积累,平常双休都不一定能够休息的过来,现在做科研都是996,越到后期,疲劳累积的越多,工作的状态就会越差。
只有经历过一次假期的调理,才能完全恢复过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生寒暑假还是有些道理的。
中学生普遍过着超996的生活,如果没有假期的话,很容易废掉。
PS:刚刚才注意到这个月的月末有双倍月票活动,有些失策啊……
PS2:前几天更新的太猛,要休整几天,先维持6000+更新,四月份继续爆发!
PS3:因为这种类型的文,很难通过对话水字数,所以写的很慢,一小时写一千字就是极限了,万更就要不休息的写10小时,还是非常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