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黑白照片
当最佳作词人的候选名单揭晓后,许子同脸上不禁露出憨笑。虽然胜负心不那么强,看的也很开,但是喜从天降的时候,当然也喜不自胜。没能入围最渴望的最佳新人和最佳作曲人,固然很可惜,但是能够入围最佳作词人也很不错,全华夏一年才四个人,他就是其中之一,这还有什么不满的!
“而且,我还只是个一年级的菜鸟。”许子同自语道,“明年的今天谁知道会发生什么。”
许子同推开房间的门,来到客厅,找到了他爸妈,笑呵呵地说道:“妈,今晚不要看《我的结婚时代》了吧,不是看过了一遍吗?我强烈建议调到央视三套,那里正在播放乐府年度总榜……”
他依旧是慢悠悠的节奏说话,直到啰嗦了一堆后才说道:“我刚才入围了,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哪个?呵呵。”
——
郑与时手里拿着手机,看了一眼聊天群里的发言,翻过来,放在了左手边。他的爸妈在为他高兴,鼓励和夸奖,他高兴和自豪的同时,心里不禁有些失落。
能够入围最佳新人奖,当然值得大肆庆贺,但是看到一同出道的李想已经入围三个奖项,心里五味俱陈。继《今日之星》总决赛败给他后,现在又输了一程,差距好像在拉大。
乐府年度总榜虽然还没有完全揭晓,但是他和李想的竞争已经结束,以他的失败告终。后续的几个重量奖项,比如最佳年度歌曲、最佳男歌手、最佳专辑等等,他不敢抱奢望。
反而自己不敢抱奢望了,放下了心思,开始全心全意为李想加油,看今天的形势,乐府年度总榜对李想十分青睐,李想很有可能入围这几个最有分量的音乐奖项。
如果李想真的能入围,哪怕最终没拿到奖项,对李想,以及《今日之星》上的他们几人,都是极大的振奋,与有荣焉。
被听众喜欢和荣获音乐奖项,就像是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区别。网络文学虽然读者众多,但是并不被传统文学放在眼里,见到那些知名作家,都得恭恭敬敬地喊一声老师。
李想如果能入围,等于给他们这批选秀之星正名。
——
北方的某座小城,窗外大雪纷飞,从傍晚时分一直下到现在,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苏锐和他的爸妈坐在客厅,一边烤火一边看电视,电视里播放的正是央视三套。
“这个编曲人和之前的作曲人有什么不一样?你的那几个朋友怎么没有出现?”
他爸搓搓老树皮一般的手,放在炭火上烤,随即缩回来,扯了扯身上崭新的黑色毛绒大衣,让衣服更顺堂一下,再拍了拍衣袖上刚落下的一点炭灰,扭了扭肩膀,对穿上这件1000多块钱的衣服很不自在。
人们都知道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之一,但是任谁有一颗,都是轻拿轻放。苏锐的父亲现在就是这种心情。
“编曲是作曲和作词后的一个步骤……”苏锐耐心地给两位老人介绍。他爸妈对音乐一窍不通,若不是苏锐有了出息,他们甚至不会去听任何一首流行歌曲,他们钟爱的只有家里那盒京剧磁带。
刚刚电视上揭晓了最新的一个奖项,最佳编曲人奖,李想没有入围,苏锐认识的人中都没有入围,入围的是一些幕后的音乐工作者。
其实,在苏锐看来,李想是可以入围这一奖项的,他的那些歌曲都是自己编曲的,凭什么不能入围?
苏锐给他爸妈解释什么是编曲后,看了看墙壁上的时钟,已经到了晚上十点,通常这个点两位老人就会回房睡觉,所以他不得不说,明天他就要走了,新一年的工作即将开始,特别叮嘱两位老人在家里不要去工地上干活,就在家里享点清福。
“我们真不去盛京了?”他妈今年1月份刚满60岁,岁月的痕迹在她脸上刻满了褶子。
“不去了,我能赚钱养家。你们在家里做点菜,养几只小鸡小鸭,不是一直想养吗?”苏锐说道。
去年冬天,他爸妈被他从盛京的工地上送回了老家,在外打工二十多年的两位老人第一次没到过年就回了老家。
他爸闻言,沉默下来,他妈则叮嘱苏锐要自己照顾好自己,常打电话回来。
话题有些沉重,苏锐起身来到他哥的房间,摁下门边墙壁上的灯,房间瞬间被照亮。一张铁架床靠墙放着,周围的墙壁上贴了许多篮球明星的照片。他哥是篮球爱好者,在两年的高中生涯里一直是学校篮球队的后卫主力。
地板上静静地躺着一个橙色的篮球,苏锐轻轻走过去,倒影把篮球笼罩,他弯下身子,捡起篮球,在地上拍打了两下,在安静的夜晚,声音有些大,他拍了两下没再拍。
篮球从地上弹起来,被他轻巧地翻掌,托在手心,然后放在了铁架床底下。
他在房间里环顾一圈,把这里的摆设重新打量一遍,最后来到靠窗的书桌前,书桌上用蓝色的粗布垫着,上面压了一块透明的玻璃。在玻璃下,随意夹了一些陈旧泛黄的老照片,可以看到一个笑的很灿烂的青年。
苏锐的目光从玻璃下的照片上移开,落在书桌上,书桌上放着一叠高三的课本,他记得他哥以前经常说,将来有钱了,要自学考大学。可惜,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在课本的两旁,有一个擦拭的锃亮的钻头,还有五个大小不一的相框,苏锐一一拿起来,仔细擦拭了一遍,尤其是最大的那个,擦了又擦,最后轻轻放好,和另外四个相框不一样的是,这个相框里是一张黑白头像。
他哥当年在盛京的工地上,下潜到五十多米深的钻井里更换钻头,结果再也没能上来。
他下潜之前说的话来历历在耳——“你别担心啊,你哥我这么厉害,从小钻河沟里捉鱼,水性没谁能比,这次只是沿着缆绳下去,再沿着缆绳上来,很简单的,你别担心,下去一次一万块钱!这钱不赚白不赚,你在这里守着,一刻钟后我就上来,然后陪你去《今日之星》报名。”
那天天气特别闷,他哥穿着厚重的下潜服,还没下钻井就已经汗流满面。他在钻井边等了一刻钟,他哥没上来,整个工地都慌了,等了一个小时,还是没上来,人们已经不抱希望,等了两个小时,他哥上来了,被人捞上来的,已经死的不能再死,手里死死地攥着那根要了他命的钻头。
这根要人命的钻头,此刻被擦拭的锃光瓦亮,永远摆在了他哥的房间里,和黑白照片相对而视。
“而且,我还只是个一年级的菜鸟。”许子同自语道,“明年的今天谁知道会发生什么。”
许子同推开房间的门,来到客厅,找到了他爸妈,笑呵呵地说道:“妈,今晚不要看《我的结婚时代》了吧,不是看过了一遍吗?我强烈建议调到央视三套,那里正在播放乐府年度总榜……”
他依旧是慢悠悠的节奏说话,直到啰嗦了一堆后才说道:“我刚才入围了,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哪个?呵呵。”
——
郑与时手里拿着手机,看了一眼聊天群里的发言,翻过来,放在了左手边。他的爸妈在为他高兴,鼓励和夸奖,他高兴和自豪的同时,心里不禁有些失落。
能够入围最佳新人奖,当然值得大肆庆贺,但是看到一同出道的李想已经入围三个奖项,心里五味俱陈。继《今日之星》总决赛败给他后,现在又输了一程,差距好像在拉大。
乐府年度总榜虽然还没有完全揭晓,但是他和李想的竞争已经结束,以他的失败告终。后续的几个重量奖项,比如最佳年度歌曲、最佳男歌手、最佳专辑等等,他不敢抱奢望。
反而自己不敢抱奢望了,放下了心思,开始全心全意为李想加油,看今天的形势,乐府年度总榜对李想十分青睐,李想很有可能入围这几个最有分量的音乐奖项。
如果李想真的能入围,哪怕最终没拿到奖项,对李想,以及《今日之星》上的他们几人,都是极大的振奋,与有荣焉。
被听众喜欢和荣获音乐奖项,就像是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区别。网络文学虽然读者众多,但是并不被传统文学放在眼里,见到那些知名作家,都得恭恭敬敬地喊一声老师。
李想如果能入围,等于给他们这批选秀之星正名。
——
北方的某座小城,窗外大雪纷飞,从傍晚时分一直下到现在,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苏锐和他的爸妈坐在客厅,一边烤火一边看电视,电视里播放的正是央视三套。
“这个编曲人和之前的作曲人有什么不一样?你的那几个朋友怎么没有出现?”
他爸搓搓老树皮一般的手,放在炭火上烤,随即缩回来,扯了扯身上崭新的黑色毛绒大衣,让衣服更顺堂一下,再拍了拍衣袖上刚落下的一点炭灰,扭了扭肩膀,对穿上这件1000多块钱的衣服很不自在。
人们都知道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之一,但是任谁有一颗,都是轻拿轻放。苏锐的父亲现在就是这种心情。
“编曲是作曲和作词后的一个步骤……”苏锐耐心地给两位老人介绍。他爸妈对音乐一窍不通,若不是苏锐有了出息,他们甚至不会去听任何一首流行歌曲,他们钟爱的只有家里那盒京剧磁带。
刚刚电视上揭晓了最新的一个奖项,最佳编曲人奖,李想没有入围,苏锐认识的人中都没有入围,入围的是一些幕后的音乐工作者。
其实,在苏锐看来,李想是可以入围这一奖项的,他的那些歌曲都是自己编曲的,凭什么不能入围?
苏锐给他爸妈解释什么是编曲后,看了看墙壁上的时钟,已经到了晚上十点,通常这个点两位老人就会回房睡觉,所以他不得不说,明天他就要走了,新一年的工作即将开始,特别叮嘱两位老人在家里不要去工地上干活,就在家里享点清福。
“我们真不去盛京了?”他妈今年1月份刚满60岁,岁月的痕迹在她脸上刻满了褶子。
“不去了,我能赚钱养家。你们在家里做点菜,养几只小鸡小鸭,不是一直想养吗?”苏锐说道。
去年冬天,他爸妈被他从盛京的工地上送回了老家,在外打工二十多年的两位老人第一次没到过年就回了老家。
他爸闻言,沉默下来,他妈则叮嘱苏锐要自己照顾好自己,常打电话回来。
话题有些沉重,苏锐起身来到他哥的房间,摁下门边墙壁上的灯,房间瞬间被照亮。一张铁架床靠墙放着,周围的墙壁上贴了许多篮球明星的照片。他哥是篮球爱好者,在两年的高中生涯里一直是学校篮球队的后卫主力。
地板上静静地躺着一个橙色的篮球,苏锐轻轻走过去,倒影把篮球笼罩,他弯下身子,捡起篮球,在地上拍打了两下,在安静的夜晚,声音有些大,他拍了两下没再拍。
篮球从地上弹起来,被他轻巧地翻掌,托在手心,然后放在了铁架床底下。
他在房间里环顾一圈,把这里的摆设重新打量一遍,最后来到靠窗的书桌前,书桌上用蓝色的粗布垫着,上面压了一块透明的玻璃。在玻璃下,随意夹了一些陈旧泛黄的老照片,可以看到一个笑的很灿烂的青年。
苏锐的目光从玻璃下的照片上移开,落在书桌上,书桌上放着一叠高三的课本,他记得他哥以前经常说,将来有钱了,要自学考大学。可惜,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在课本的两旁,有一个擦拭的锃亮的钻头,还有五个大小不一的相框,苏锐一一拿起来,仔细擦拭了一遍,尤其是最大的那个,擦了又擦,最后轻轻放好,和另外四个相框不一样的是,这个相框里是一张黑白头像。
他哥当年在盛京的工地上,下潜到五十多米深的钻井里更换钻头,结果再也没能上来。
他下潜之前说的话来历历在耳——“你别担心啊,你哥我这么厉害,从小钻河沟里捉鱼,水性没谁能比,这次只是沿着缆绳下去,再沿着缆绳上来,很简单的,你别担心,下去一次一万块钱!这钱不赚白不赚,你在这里守着,一刻钟后我就上来,然后陪你去《今日之星》报名。”
那天天气特别闷,他哥穿着厚重的下潜服,还没下钻井就已经汗流满面。他在钻井边等了一刻钟,他哥没上来,整个工地都慌了,等了一个小时,还是没上来,人们已经不抱希望,等了两个小时,他哥上来了,被人捞上来的,已经死的不能再死,手里死死地攥着那根要了他命的钻头。
这根要人命的钻头,此刻被擦拭的锃光瓦亮,永远摆在了他哥的房间里,和黑白照片相对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