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万水千山(16)
红军在短时间内陆续投入到泸定城的兵力,连同二连一起已经达到了五百多人,打垮敌人应该是没问题了。但谢昌云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他把刚才又到的一百多人调了上了,除了留下几十个人由他亲自掌握,在街心布置了两道防反阵地外,其余的人则由三营长带领继续向前跟进。
精锐尽失、连攻不克而惶恐万分的敌军,根本就不是四团这种虎狼之师的对手,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激战,敌人除一部弃城而逃外,大部分都被红军堵在城里消灭了。
由于只有二连是整建制,所以黄开湘便命令二连沿着通往雅安的大路一通猛追出了七八里,然后在一个山口处设置了警械阵地。其余部队则在城内警戒并整理建制和连夜打扫战场。
当泸定城还在激战的时候,远在安顺场的总部就已收到了四团夺下泸定桥的第二次捷报传讯。
如果说对第一次的消息还在兴奋中带有疑虑的话,那紧接而来的第二次传讯就不容置疑了!
毛泽东兴奋的将手往桌子上一拍道:“干得好!干的及时!想要我们做石达开第二?见鬼去吧!立刻把这个消息通知河东的刘伯承和聂荣臻。洛浦同志、恩来同志、朱老总,我们是不是也该抓紧启程了?”
由于事前不知道泸定方向的情况如何,所以总部已令刘伯承和聂荣臻带领用渡船渡过河的红一师,沿着大渡河东岸直奔泸定城去了,其目标还是泸定桥。
朱德道:“刘伯承和聂荣臻那里就不必通知了。他们在途中肯定会看到二师四团的联络哨,隔着河一问就啥子都清楚了,所以我估计他们还会反过来向我们报信。倒是我们确实要快点走,不然谢昌云和肖华这两个小鬼该等急了!”
周恩来接着道:“我们的指战员很了不起啊!三百二十里路这么快就赶到了。可以想象谢昌云他们途中克服了多大的困难?我看安顺场这里可以留部分部队继续过渡,其余的部队和中央纵队马上沿河北上到泸定桥。”
“同意!”
“同意!”
半个多小时后,刘聂关于泸定桥已被占领的电文果然发到了总部。
在泸定,红军打扫完战场已经是将近半夜了,泸定城终于恢复了平静。谢昌云他们现在才知道,泸定城里的敌军是一个团又一个营。一共一千四百多人。那个营原来就是驻守泸定的,而后来到的那个团是准备经泸定增援安顺场的,没想到晚上刚到泸定,第二天早上红军就来了,结果安顺场没有去成、泸定桥又夺不回,还一时与上峰联系不上,反倒被红军给消灭了大半,只有敌团长见势不妙,带着二百多人于红军冲上来之前几分钟跑掉了。
谈到城中的血战和红军的强悍,被俘的敌团参谋长和一个营长还心有余悸,坐在那里双手双腿不停的颤抖。
由于敌人还来不及转走和破坏,红军在泸定城里缴获了不少敌人储存或属于官商的物资和粮食,然后又把市面上存的急需物品预定下来,在这偏壤之地,这样大的收获已经是很可观了!
由于二连的功劳最大,又没有参加打扫战场,所以杨成武下令一切让二连优先补充,并发给了二连每人一双布鞋和一件蓝布单衣。
除此之外,谢昌云和肖华还从缴获中特批给了二连一挺轻机枪、四支花机关和两把二十响驳壳枪,并补充了十几个愿意参加红军的俘虏。
因此,二连的指战员喜得把嘴角都翘到了天上!
对于红一师已经在安顺场渡过河沿着东岸往泸定来了这一情况,肖华等人不知道,但谢昌云却心里清楚。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就让四团派出了一个排,由侦察股长张全明带队沿东岸上游方向去迎接可能到达的一师部队。
一天之后,刘伯承、聂荣臻带领一军团一师和总部干部团随同张全明来到了泸定城。
详细询问了夺取泸定桥和泸定城的经过之后,刘伯承和聂荣臻高度评价了这场争夺战对整个红军下一步能够按计划顺利北上所起到的的决定性作用,热情的赞扬了谢昌云等在困难和强敌面前表现出来的大智大勇。
随后,谢昌云等陪同两位首长来到了泸定桥上。
看到这高悬两岸之间的险关,刘伯承手杵拐杖,重重的跺了几下桥板道:“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了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胜利了!”
听了刘伯承发自心底的呼唤,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由于很快的就领受到了新的任务,所以在占领泸定城后的第四天早上,没有等到中央和总部的到来,谢昌云只能带着不能再看望一下贺婶娘的身体恢复状况的遗憾,奉命和肖华率红四团和红一团的一个营、以及配属的一部电台,作为继续北上的先头部队出发了。
总部的来电除了强调了有关事项和指明了行进路线之外,并再一次重复了那句话,“遇事可由谢昌云专断。”
这说明历经了数次的考验和磨练,中央和红军的领导人,已经把谢昌云当做一个能在未定环境下独当一面的优秀指挥员看待了。
谢昌云带着先头部队出了泸定以后就避开了大路,进入了人迹罕见的密林小道。一路高山深谷,迷雾缭绕、树木遮天,几乎就见不到阳光,脚底下也全是泥泞,有时一座山翻下来,就要耗费差不多一天的时间,行进十分的艰难。但是,也只有这样,才能掩盖红军主力真实的目的地。
先头部队历尽千辛万苦,在途中还击溃了一个团的敌人,缴枪一百余支,并于出发后的第六天,不费一枪一弹的就占领了宝兴县城。不过由于当地的官员和有钱人都提前跑了,再加上县城小得还不如人口密集区的一个镇子大,所以部队并没有多少缴获。
但谢昌云还是下令部队尽可能的多收集毛皮、衣服、鞋袜、白酒、辣椒、生姜等御寒物品,并对部队进行翻越大雪山的动员和有关知识的教育。
在宝兴休整了两天,将收集到的大部物品移交给了后续到达的二师主力之后,谢昌云便率先头部队又出发了。
出发前,谢昌云给总部直接发了一份电报:我部拟于6月9日翻越夹金山大雪山,过雪山及后续情况另行电告。
谢昌云知道,只要一翻过夹金山雪山,就会与四方面军会合了,这是中央和总部以及全体指战员都久已盼望的头等大事。但是,现在中央和高级指挥员只知道四方面军已经到了茂县、理番(理县)一带准备接应中央红军,但对具体在何时何地能两军会师,则完全是个未知。
尽管会师之后还有风云变幻,但会师必竟能让中央红军暂时的摆脱困境,极大的鼓舞士气,还可为今后进入陕甘打下基础。
所以谢昌云采取这样快速行动,也是想让中央早日获悉和四方面军会师的消息。
当谢昌云率领队伍接近到了夹金山下时,大自然所呈现的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两侧群山好像突然让开,人们的视线一下开阔起来,前方巍峨耸立的夹金山上白雪皑皑,山脚下缓慢起伏的绿色草原上的点点牛羊都清晰可见,处处一片安静祥和,令人根本不愿相信这壮丽景色的冰雪之下还隐藏的危险。
在夹金山下,先头部队又做了再次的准备,除了补充御寒衣物和食物之外,还向当地群众更详细的了解了雪山上的情况并雇请了向导。
过了一天之后,部队终于开始向雪山上进发了。
部队沿着缓坡行进了一个多小时,就正式的开始登山了。各级干部不断的重申着翻越雪山纪律:控制行进速度;不得喧闹和闲谈;不得脱离前方脚印;不得坐下休息;必须结队而行;必须逐渐增添衣物等等。
对载有电台、弹药、粮食等重要物资的驮马,还增加了一些护卫的人员。
但是,一进入雪线之后,大家的好奇心还是大于了戒备心,有不少的人还把积雪捧起来放在手里捏着玩。毕竟红军差不多都是来自于南方,大部分的人以前没有碰到过雪,何况高山峻岭也爬过的不少了,因此,对于谢昌云亲自制定的翻山纪律只是被动的在执行,甚至有人在嘀嘀咕咕的说起了怪话。
可是,当爬了一半的距离以后,谢昌云预计的情况就逐渐开始出现了。道路的坡度越来越陡峭,山上的风力在不断增大,积雪从无到有、越来越深,尽管增添了各种衣物,但还是难以抵御刺骨的寒冷,时间一长,人体的热量仿佛已不存在,手脚和牙齿都在不停的打颤,不少人开始喝起了白酒或辣椒水来驱赶寒气。
再继续往上,人们就开始感到了腿脚无力、喘不过气来了,无一例外的杵着手杖,踩着前面人踏出的雪窝,走上几步就得站下歇息片刻。此时不用纪律来约束,谁都不愿多讲一句话了。尽管事先解释过这种现象是因为海拔过高、空气稀薄所致,但一些人还是开始有了恐惧感,怀疑再往上走会不会就没有空气了。
承担了最困难和最危险的任务的是负责探路的二连三排。尽管有向导指路,但厚厚的白雪覆盖之下,以前的许多印记已经全无痕迹,向导也只能凭印象指出大概的路径,很多地方只能把几个人用绳索连起来,把木棍插结实了人再往前踩,一步一步的往前试探。
有一次,走在最前面探路的刘贵突然掉入了深雪之中,一下就连人都看不见了。幸亏是身上系的绳子被后面的人牢牢抓住,石小旦和几名战士用尽全力才把他拉了上来。再看刘贵,已经变成了一个浑身白白的雪人。
这一幕,把相距不远的谢昌云也吓了一跳,于是忙向前传话,要三排宁肯再慢一点也要确保探路人员的安全。
历经四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谢昌云终于跟在二连的后面来到了山顶。
说是山顶,实际并不是山峰的最高处,而是比顶峰略低一些的一个坳口,是登山路径的最高点。
谢昌云杵着手杖站在这里抬头看去,前方再也没有障碍,只见山下辽阔起伏的草原一览无遗,胜利的喜悦顿时驱走了他身上的寒冷和疲惫。
精锐尽失、连攻不克而惶恐万分的敌军,根本就不是四团这种虎狼之师的对手,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激战,敌人除一部弃城而逃外,大部分都被红军堵在城里消灭了。
由于只有二连是整建制,所以黄开湘便命令二连沿着通往雅安的大路一通猛追出了七八里,然后在一个山口处设置了警械阵地。其余部队则在城内警戒并整理建制和连夜打扫战场。
当泸定城还在激战的时候,远在安顺场的总部就已收到了四团夺下泸定桥的第二次捷报传讯。
如果说对第一次的消息还在兴奋中带有疑虑的话,那紧接而来的第二次传讯就不容置疑了!
毛泽东兴奋的将手往桌子上一拍道:“干得好!干的及时!想要我们做石达开第二?见鬼去吧!立刻把这个消息通知河东的刘伯承和聂荣臻。洛浦同志、恩来同志、朱老总,我们是不是也该抓紧启程了?”
由于事前不知道泸定方向的情况如何,所以总部已令刘伯承和聂荣臻带领用渡船渡过河的红一师,沿着大渡河东岸直奔泸定城去了,其目标还是泸定桥。
朱德道:“刘伯承和聂荣臻那里就不必通知了。他们在途中肯定会看到二师四团的联络哨,隔着河一问就啥子都清楚了,所以我估计他们还会反过来向我们报信。倒是我们确实要快点走,不然谢昌云和肖华这两个小鬼该等急了!”
周恩来接着道:“我们的指战员很了不起啊!三百二十里路这么快就赶到了。可以想象谢昌云他们途中克服了多大的困难?我看安顺场这里可以留部分部队继续过渡,其余的部队和中央纵队马上沿河北上到泸定桥。”
“同意!”
“同意!”
半个多小时后,刘聂关于泸定桥已被占领的电文果然发到了总部。
在泸定,红军打扫完战场已经是将近半夜了,泸定城终于恢复了平静。谢昌云他们现在才知道,泸定城里的敌军是一个团又一个营。一共一千四百多人。那个营原来就是驻守泸定的,而后来到的那个团是准备经泸定增援安顺场的,没想到晚上刚到泸定,第二天早上红军就来了,结果安顺场没有去成、泸定桥又夺不回,还一时与上峰联系不上,反倒被红军给消灭了大半,只有敌团长见势不妙,带着二百多人于红军冲上来之前几分钟跑掉了。
谈到城中的血战和红军的强悍,被俘的敌团参谋长和一个营长还心有余悸,坐在那里双手双腿不停的颤抖。
由于敌人还来不及转走和破坏,红军在泸定城里缴获了不少敌人储存或属于官商的物资和粮食,然后又把市面上存的急需物品预定下来,在这偏壤之地,这样大的收获已经是很可观了!
由于二连的功劳最大,又没有参加打扫战场,所以杨成武下令一切让二连优先补充,并发给了二连每人一双布鞋和一件蓝布单衣。
除此之外,谢昌云和肖华还从缴获中特批给了二连一挺轻机枪、四支花机关和两把二十响驳壳枪,并补充了十几个愿意参加红军的俘虏。
因此,二连的指战员喜得把嘴角都翘到了天上!
对于红一师已经在安顺场渡过河沿着东岸往泸定来了这一情况,肖华等人不知道,但谢昌云却心里清楚。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就让四团派出了一个排,由侦察股长张全明带队沿东岸上游方向去迎接可能到达的一师部队。
一天之后,刘伯承、聂荣臻带领一军团一师和总部干部团随同张全明来到了泸定城。
详细询问了夺取泸定桥和泸定城的经过之后,刘伯承和聂荣臻高度评价了这场争夺战对整个红军下一步能够按计划顺利北上所起到的的决定性作用,热情的赞扬了谢昌云等在困难和强敌面前表现出来的大智大勇。
随后,谢昌云等陪同两位首长来到了泸定桥上。
看到这高悬两岸之间的险关,刘伯承手杵拐杖,重重的跺了几下桥板道:“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了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胜利了!”
听了刘伯承发自心底的呼唤,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由于很快的就领受到了新的任务,所以在占领泸定城后的第四天早上,没有等到中央和总部的到来,谢昌云只能带着不能再看望一下贺婶娘的身体恢复状况的遗憾,奉命和肖华率红四团和红一团的一个营、以及配属的一部电台,作为继续北上的先头部队出发了。
总部的来电除了强调了有关事项和指明了行进路线之外,并再一次重复了那句话,“遇事可由谢昌云专断。”
这说明历经了数次的考验和磨练,中央和红军的领导人,已经把谢昌云当做一个能在未定环境下独当一面的优秀指挥员看待了。
谢昌云带着先头部队出了泸定以后就避开了大路,进入了人迹罕见的密林小道。一路高山深谷,迷雾缭绕、树木遮天,几乎就见不到阳光,脚底下也全是泥泞,有时一座山翻下来,就要耗费差不多一天的时间,行进十分的艰难。但是,也只有这样,才能掩盖红军主力真实的目的地。
先头部队历尽千辛万苦,在途中还击溃了一个团的敌人,缴枪一百余支,并于出发后的第六天,不费一枪一弹的就占领了宝兴县城。不过由于当地的官员和有钱人都提前跑了,再加上县城小得还不如人口密集区的一个镇子大,所以部队并没有多少缴获。
但谢昌云还是下令部队尽可能的多收集毛皮、衣服、鞋袜、白酒、辣椒、生姜等御寒物品,并对部队进行翻越大雪山的动员和有关知识的教育。
在宝兴休整了两天,将收集到的大部物品移交给了后续到达的二师主力之后,谢昌云便率先头部队又出发了。
出发前,谢昌云给总部直接发了一份电报:我部拟于6月9日翻越夹金山大雪山,过雪山及后续情况另行电告。
谢昌云知道,只要一翻过夹金山雪山,就会与四方面军会合了,这是中央和总部以及全体指战员都久已盼望的头等大事。但是,现在中央和高级指挥员只知道四方面军已经到了茂县、理番(理县)一带准备接应中央红军,但对具体在何时何地能两军会师,则完全是个未知。
尽管会师之后还有风云变幻,但会师必竟能让中央红军暂时的摆脱困境,极大的鼓舞士气,还可为今后进入陕甘打下基础。
所以谢昌云采取这样快速行动,也是想让中央早日获悉和四方面军会师的消息。
当谢昌云率领队伍接近到了夹金山下时,大自然所呈现的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两侧群山好像突然让开,人们的视线一下开阔起来,前方巍峨耸立的夹金山上白雪皑皑,山脚下缓慢起伏的绿色草原上的点点牛羊都清晰可见,处处一片安静祥和,令人根本不愿相信这壮丽景色的冰雪之下还隐藏的危险。
在夹金山下,先头部队又做了再次的准备,除了补充御寒衣物和食物之外,还向当地群众更详细的了解了雪山上的情况并雇请了向导。
过了一天之后,部队终于开始向雪山上进发了。
部队沿着缓坡行进了一个多小时,就正式的开始登山了。各级干部不断的重申着翻越雪山纪律:控制行进速度;不得喧闹和闲谈;不得脱离前方脚印;不得坐下休息;必须结队而行;必须逐渐增添衣物等等。
对载有电台、弹药、粮食等重要物资的驮马,还增加了一些护卫的人员。
但是,一进入雪线之后,大家的好奇心还是大于了戒备心,有不少的人还把积雪捧起来放在手里捏着玩。毕竟红军差不多都是来自于南方,大部分的人以前没有碰到过雪,何况高山峻岭也爬过的不少了,因此,对于谢昌云亲自制定的翻山纪律只是被动的在执行,甚至有人在嘀嘀咕咕的说起了怪话。
可是,当爬了一半的距离以后,谢昌云预计的情况就逐渐开始出现了。道路的坡度越来越陡峭,山上的风力在不断增大,积雪从无到有、越来越深,尽管增添了各种衣物,但还是难以抵御刺骨的寒冷,时间一长,人体的热量仿佛已不存在,手脚和牙齿都在不停的打颤,不少人开始喝起了白酒或辣椒水来驱赶寒气。
再继续往上,人们就开始感到了腿脚无力、喘不过气来了,无一例外的杵着手杖,踩着前面人踏出的雪窝,走上几步就得站下歇息片刻。此时不用纪律来约束,谁都不愿多讲一句话了。尽管事先解释过这种现象是因为海拔过高、空气稀薄所致,但一些人还是开始有了恐惧感,怀疑再往上走会不会就没有空气了。
承担了最困难和最危险的任务的是负责探路的二连三排。尽管有向导指路,但厚厚的白雪覆盖之下,以前的许多印记已经全无痕迹,向导也只能凭印象指出大概的路径,很多地方只能把几个人用绳索连起来,把木棍插结实了人再往前踩,一步一步的往前试探。
有一次,走在最前面探路的刘贵突然掉入了深雪之中,一下就连人都看不见了。幸亏是身上系的绳子被后面的人牢牢抓住,石小旦和几名战士用尽全力才把他拉了上来。再看刘贵,已经变成了一个浑身白白的雪人。
这一幕,把相距不远的谢昌云也吓了一跳,于是忙向前传话,要三排宁肯再慢一点也要确保探路人员的安全。
历经四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谢昌云终于跟在二连的后面来到了山顶。
说是山顶,实际并不是山峰的最高处,而是比顶峰略低一些的一个坳口,是登山路径的最高点。
谢昌云杵着手杖站在这里抬头看去,前方再也没有障碍,只见山下辽阔起伏的草原一览无遗,胜利的喜悦顿时驱走了他身上的寒冷和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