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李国英的噩梦(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李国英这场仗打的可谓十分憋屈。
本来在保宁府劫掠一番赚的盆满钵满,偏偏要去什么成都。
这下倒好被冯双礼和白文选伏击一番非但把吃进来的全部吐了出去,还赔了不少兵力。
据李国英的估算,此次战死的绿营兵在两万左右,负伤的更是不计其数。
清军元气大伤,没有个半年时间是恢复不过来了。
更要命的是此战没有带回来多少粮食,下半年军队吃饭的问题便没了着落。
几万人就是几万张嘴,要是断了粮后果直是不堪设想。
李国英甚至能够想到愤怒的清兵们炸营哗变的情景。
那时士兵们肯定不会再顾忌什么尊卑,甚至将李国英生吞活剥了也说不定。
所以无论如何李国英也不能熬到断粮。
从明军那里抢不到就去抢大户。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这种话他是不相信的,只要肯掘地三尺就一定能够挖出粮食来。
不是李国英不想抢普通百姓,而是普通百姓家实在抢不到什么粮食了。
与其在这方面浪费时间,不如直接对大户动刀子。
这些大户虽然看起来铁板一块,但只要李国英狠下心来还是能够刮出东西的。
至于朝廷那边...捷报还是要报的。
顺治驾崩,新帝康熙即位。
这种情况下清廷乃至整个大清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
急需要一场大胜来振奋士气并冲喜。
虽然李国英这次攻打四川以惨败收场,但毕竟保宁府是实打实抢到东西的。
这么说他也不是欺君。
而且报了捷朝廷多多少少得给些封赏吧?
哪怕是意思意思也能够缓解一下李国英的压力。
有银子虽然不一定能够买到粮食,但总比连银子也没有要好。
此刻的李国英能够体会到当初夔东十三家的痛苦。
原本一边倒的局势变成了僵持,短时间内清军是不可能将明军消灭了。
刨除粮食紧缺的问题,这种僵持战对李国英来说也不全是坏事。
若是大清一鼓作气灭了明军,他这个川陕总督肯定没有这么大的权力了。
养寇自重这个道理李国英还是懂得。
只不过人家都是主动的养寇自重,他是被动的。
他即便不想养也做不到啊,实力实在差的太多。
其实李国英觉得继续拖下去他的羽翼会渐渐丰满,且会朝着唐末节度使的方向发展。
节度使不就是军政一把抓的吗?
太平年景军和政肯定是分开的,只有乱世才会给总督巡抚掌兵的机会。
这么看来倒也是一种安慰。
在这陕西地界他就是说一不二的存在,弄不好还能混个土皇帝当当。
只是李国英的春秋大梦还没有做多久,就有心腹来报说明军的追兵追来了。
李国英直是吓了一跳。
明军这是打上瘾了吧?
在四川地界打一打还不过瘾,竟然一路追到了汉中!
李国英本想着靠着地形险要的优势死守,但现在心里还是有些发虚。
毕竟刚刚经历了一场惨败,在气势上清军是完败的。
这种时候再打一场仗,天知道能不能赢。
但人家都打上门来了,便是李国英想躲也躲不了了。
汉中若是有失那关中也保不住了。
自古进攻关中就是两条路。
一是从陕南汉中从南往北打。
二是经潼关从东往西打。
前者的成功率远远大于后者。
因为潼关是天下闻名的雄关,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要想拿下潼关是很难的。
能够拿下潼关兵力基本都是碾压优势接下来的就是水到渠成了。
李国英可不认为自己在丢掉汉中的情况下能够守住关中。
所以汉中是他拼死也要守的。
明贼实在是欺人太甚!
李国英咬牙切齿的想道。
你既然想要逼死老子,老子就跟你拼命,看看谁能笑到最后。
“传令下去,调集全城兵力备战。全城老少皆需要协助守城。”
李国英心道这反倒是给了他向陕地土豪乡绅施压的机会。
面临着灭顶之灾,这些土豪乡绅当然应该尽一分力。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既有钱又有力的就都出。
若是汉中守不住,这些土豪乡绅就是明贼眼中的肥羊,砧板上的鱼肉。
还不是被人随意拿捏。
现如今李国英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他已经把陕地视作自己的财产,那自然要拼了命的守护,绝不能轻易的被人夺了去。
不管是明军还是其他人要想动他的利益,他就会拼死抵抗。
大不了就是两败俱伤,李国英绝对不会皱一下眉头。
...
...
“听说了吗,明贼要打汉中了。”
汉中城的一间茶馆里几个读书人模样的年轻人聚拢在一起十分惊恐的讨论着。
若说读书人最怕什么,恐怕就是打仗了。
有道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真要是打起仗来自然是当兵的说了算。
这倒还不是他们最怕的,他们最怕的是把拉去打仗。
他们的手是握笔杆子的,不是握刀柄的。
就他们这手无缚鸡之力的样子,是真的握不住刀啊。
“明贼要来打汉中,他们得来多少人啊。汉中可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
“那谁能说得准,但怎么也应该有五万吧。没有五万人就想攻打汉中,实在是难以想象。”
“听说总督大人刚刚打了一场败仗,这就被人追着屁股打了过来,这城可不好守啊。”
“嘿嘿,守城那是总督大人该考虑的事情,咱们便是操心也没用啊。”
“要我说咱们还是躲在家里,大战在即,指不定要出什么事情呢。万一被官兵抓了去,咱可找谁说理去?”
这人刚刚一说完,便见一队绿营兵冲进了茶馆。
他们见人就抓,不由分说的用绳索套在人的脖子上,就像是牵牲口一样。
读书人们都被吓傻了,端上一句话也不敢说。
直到绳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他们才如梦方醒。
“你们...你们要做什么,我们是读书人。我们是有功名的!”
“你们不能这么对我,这是有辱斯文,这是有辱斯文啊!”
…
…
本来在保宁府劫掠一番赚的盆满钵满,偏偏要去什么成都。
这下倒好被冯双礼和白文选伏击一番非但把吃进来的全部吐了出去,还赔了不少兵力。
据李国英的估算,此次战死的绿营兵在两万左右,负伤的更是不计其数。
清军元气大伤,没有个半年时间是恢复不过来了。
更要命的是此战没有带回来多少粮食,下半年军队吃饭的问题便没了着落。
几万人就是几万张嘴,要是断了粮后果直是不堪设想。
李国英甚至能够想到愤怒的清兵们炸营哗变的情景。
那时士兵们肯定不会再顾忌什么尊卑,甚至将李国英生吞活剥了也说不定。
所以无论如何李国英也不能熬到断粮。
从明军那里抢不到就去抢大户。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这种话他是不相信的,只要肯掘地三尺就一定能够挖出粮食来。
不是李国英不想抢普通百姓,而是普通百姓家实在抢不到什么粮食了。
与其在这方面浪费时间,不如直接对大户动刀子。
这些大户虽然看起来铁板一块,但只要李国英狠下心来还是能够刮出东西的。
至于朝廷那边...捷报还是要报的。
顺治驾崩,新帝康熙即位。
这种情况下清廷乃至整个大清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
急需要一场大胜来振奋士气并冲喜。
虽然李国英这次攻打四川以惨败收场,但毕竟保宁府是实打实抢到东西的。
这么说他也不是欺君。
而且报了捷朝廷多多少少得给些封赏吧?
哪怕是意思意思也能够缓解一下李国英的压力。
有银子虽然不一定能够买到粮食,但总比连银子也没有要好。
此刻的李国英能够体会到当初夔东十三家的痛苦。
原本一边倒的局势变成了僵持,短时间内清军是不可能将明军消灭了。
刨除粮食紧缺的问题,这种僵持战对李国英来说也不全是坏事。
若是大清一鼓作气灭了明军,他这个川陕总督肯定没有这么大的权力了。
养寇自重这个道理李国英还是懂得。
只不过人家都是主动的养寇自重,他是被动的。
他即便不想养也做不到啊,实力实在差的太多。
其实李国英觉得继续拖下去他的羽翼会渐渐丰满,且会朝着唐末节度使的方向发展。
节度使不就是军政一把抓的吗?
太平年景军和政肯定是分开的,只有乱世才会给总督巡抚掌兵的机会。
这么看来倒也是一种安慰。
在这陕西地界他就是说一不二的存在,弄不好还能混个土皇帝当当。
只是李国英的春秋大梦还没有做多久,就有心腹来报说明军的追兵追来了。
李国英直是吓了一跳。
明军这是打上瘾了吧?
在四川地界打一打还不过瘾,竟然一路追到了汉中!
李国英本想着靠着地形险要的优势死守,但现在心里还是有些发虚。
毕竟刚刚经历了一场惨败,在气势上清军是完败的。
这种时候再打一场仗,天知道能不能赢。
但人家都打上门来了,便是李国英想躲也躲不了了。
汉中若是有失那关中也保不住了。
自古进攻关中就是两条路。
一是从陕南汉中从南往北打。
二是经潼关从东往西打。
前者的成功率远远大于后者。
因为潼关是天下闻名的雄关,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要想拿下潼关是很难的。
能够拿下潼关兵力基本都是碾压优势接下来的就是水到渠成了。
李国英可不认为自己在丢掉汉中的情况下能够守住关中。
所以汉中是他拼死也要守的。
明贼实在是欺人太甚!
李国英咬牙切齿的想道。
你既然想要逼死老子,老子就跟你拼命,看看谁能笑到最后。
“传令下去,调集全城兵力备战。全城老少皆需要协助守城。”
李国英心道这反倒是给了他向陕地土豪乡绅施压的机会。
面临着灭顶之灾,这些土豪乡绅当然应该尽一分力。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既有钱又有力的就都出。
若是汉中守不住,这些土豪乡绅就是明贼眼中的肥羊,砧板上的鱼肉。
还不是被人随意拿捏。
现如今李国英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他已经把陕地视作自己的财产,那自然要拼了命的守护,绝不能轻易的被人夺了去。
不管是明军还是其他人要想动他的利益,他就会拼死抵抗。
大不了就是两败俱伤,李国英绝对不会皱一下眉头。
...
...
“听说了吗,明贼要打汉中了。”
汉中城的一间茶馆里几个读书人模样的年轻人聚拢在一起十分惊恐的讨论着。
若说读书人最怕什么,恐怕就是打仗了。
有道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真要是打起仗来自然是当兵的说了算。
这倒还不是他们最怕的,他们最怕的是把拉去打仗。
他们的手是握笔杆子的,不是握刀柄的。
就他们这手无缚鸡之力的样子,是真的握不住刀啊。
“明贼要来打汉中,他们得来多少人啊。汉中可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
“那谁能说得准,但怎么也应该有五万吧。没有五万人就想攻打汉中,实在是难以想象。”
“听说总督大人刚刚打了一场败仗,这就被人追着屁股打了过来,这城可不好守啊。”
“嘿嘿,守城那是总督大人该考虑的事情,咱们便是操心也没用啊。”
“要我说咱们还是躲在家里,大战在即,指不定要出什么事情呢。万一被官兵抓了去,咱可找谁说理去?”
这人刚刚一说完,便见一队绿营兵冲进了茶馆。
他们见人就抓,不由分说的用绳索套在人的脖子上,就像是牵牲口一样。
读书人们都被吓傻了,端上一句话也不敢说。
直到绳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他们才如梦方醒。
“你们...你们要做什么,我们是读书人。我们是有功名的!”
“你们不能这么对我,这是有辱斯文,这是有辱斯文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