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章 如何治西域(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敦煌收复的消息传到京师,朱由榔直是欣慰的笑了。
虽然敦煌只是河西走廊的最东端,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域,可他还是感到很舒爽。
毕竟大明已经丢失河西走廊全段太久的时间了,仅仅掌握嘉峪关让人很没有安全感,哪怕是朱由榔已经一统中原,这种感觉仍然让他觉得寝食难安。
而现在好了,明军强势拿下敦煌,等于是宣告着中原王朝汉文化向西域的进军。
这是一个信号,明眼人都知道西域明军是志在必得的。
叶尔羌汗国也好,准噶尔汗国也罢,都必须乖乖的交出地盘来,否则将承受明军的怒火。
在朱由榔最初的规划之中,是要在三年内拿下西域。
毕竟噶尔丹现在还是个毛头小子,要是再过个十年噶尔丹掌权了,一统准噶尔各部,那就不是很好办了。
没想到李定国这么给力,不仅拿下了敦煌,还拿下的这么快。
如此一来朱由榔更是可以期待一番了。
如果利用现在西域三足鼎立的混乱局面,或许明军可以在一年之内夺下西域。
“陛下,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敦煌终于回归大明,阳关和玉门关终于回归大明。”
最为如今大明朝堂的顶梁柱,首辅张煌言的态度无疑很关键。
他这么站出来表态也是希望天子能够坚定收复西域的决心,毕竟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如今不收西域则后患无穷,收了西域则利延子孙。
“哈哈,收复敦煌朕心里高兴。不过要是想要收复西域,恐怕还要费一些周章。”
朱由榔还是很清醒的,并没有被胜利所冲昏头脑。
“最麻烦的事情莫过于补给线太长了。”
朱由榔叹了一声道:“朕之所以让户部准备那么多的粮食,就是因为补给线实在是拖得太长了,甚至比辽东之战时还要长。没有办法,辽东的时候还可以靠海运运输粮食,可现在看来,攻打西域只能靠陆路运输。”
稍顿一顿,朱由榔背负双手开始踱步。
“在朕看来,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文化。所以朕极力的追求认同感,极力的想要让西域的百姓们也认同大明,认同汉文化。”
文化认同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太难了。
毕竟明军的实力是没得说的,但是中原汉文化在西域断层几百年,要想一朝恢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拿下西域只是第一步,如何能够稳固西域的统治才是朕接下来要考虑的事情。”
朱由榔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他知道要想让西域的百姓对汉文化有认同,并不是一代人的事情。
或许要两到三代,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够真正的实现。
但是他并不着急,因为他知道汉文化有着极为强大的同化能力。
只要给到足够的时间,迟早能够将西域诸部同化。
“陛下,臣听说西域三部中以准噶尔和叶尔羌最为强势,陛下这次分而击之可谓是神来之笔,臣佩服之极。”
朱由榔停的一愣:“张阁老什么时候也学会拍马屁了,有什么想说的不妨直说。”
张煌言哈哈笑道:“还是陛下懂臣,臣连装一下看来都不行了。”
他清了清嗓子,继而接道:“既然如此,那臣就斗胆直言了。其实臣一直以为,西域的问题不在于地广人稀,不在于朝廷没有足够的军队驻扎,而在于如何让他们信奉儒家,信奉仁义礼智信。”
“哦?”
朱由榔停的很有兴趣。
他莫名的觉得张煌言所说的和他理解的是一个东西。
“所谓仁义礼智信,或者说温良恭俭让。这其实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十分珍贵的东西。”
张煌言很认真的说道:“在中原之地,不管换了多少个朝代,至少百姓们对于这一点都是很认同的。所以中原相对来说比较大一统。但西域就不一样了,那里的人对于儒家似乎并不怎么认同,至少面上是这样的。如此一来,西域纷争混战,更加难以琢磨。即便偶然间有强大的部族一统西域,也很难像中原那样持久下去。强汉时期如此,盛唐时期亦如是。”
张煌言说了这么一通,朱由榔听的很是认真。
不得不说张煌言的这番分析很有见地。
文化认同这种东西确实是更深层次的,凌驾于封建王朝之上的。
中原王朝几百年换一家,若是换的快了换的勤了恐怕是几十年一家。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但是不变的是儒家对于中原对于百姓的影响。
大明要想在西域扎根看来还是要在这方面多动一些脑筋才是。
“张阁老这点想的倒是和朕一样。”
朱由榔慨叹一声,继而接道:“其实呢,朕一直都想说,想在西域普及儒家思想。只要晋王能够拿下西域,朕就会立即在西域单独开设一个科举榜。就像当年太祖皇帝开设南榜、北榜一样。”
说起来,朱元璋还是一个有魄力的人。
当年大明立国之初,百废待兴。
南方因为较为富庶,读的起书的人相对北方更多,简单点说就是底子更好。
所以当时的科举基本上都是被南方读书人包揽,北方人中榜的甚至不足一成。
长此以往,北方的读书人自然是要闹情绪的。
朱元璋一看不对,这样下去不利于王朝的稳定,于是乎灵机一动弄出了一个南北分榜来。
简单来说就是南方和北方的读书人、考生分别按照名额录取,双方不占用对方的名额。
如此一来北方读书人考中科举,金榜题名的人数大大增加,彼此双方之间的矛盾也因此淡了不少。
这当然是不得已而为之,虽然牺牲了一部分南方读书人的利益,但维护了大明王朝的统治,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然是不亏的。
如今朱由榔便想效仿当年的朱元璋,将来在西域单独设榜,培养西域百姓考科举入朝为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西域若是汉化未必不可能。
…
…
虽然敦煌只是河西走廊的最东端,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域,可他还是感到很舒爽。
毕竟大明已经丢失河西走廊全段太久的时间了,仅仅掌握嘉峪关让人很没有安全感,哪怕是朱由榔已经一统中原,这种感觉仍然让他觉得寝食难安。
而现在好了,明军强势拿下敦煌,等于是宣告着中原王朝汉文化向西域的进军。
这是一个信号,明眼人都知道西域明军是志在必得的。
叶尔羌汗国也好,准噶尔汗国也罢,都必须乖乖的交出地盘来,否则将承受明军的怒火。
在朱由榔最初的规划之中,是要在三年内拿下西域。
毕竟噶尔丹现在还是个毛头小子,要是再过个十年噶尔丹掌权了,一统准噶尔各部,那就不是很好办了。
没想到李定国这么给力,不仅拿下了敦煌,还拿下的这么快。
如此一来朱由榔更是可以期待一番了。
如果利用现在西域三足鼎立的混乱局面,或许明军可以在一年之内夺下西域。
“陛下,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敦煌终于回归大明,阳关和玉门关终于回归大明。”
最为如今大明朝堂的顶梁柱,首辅张煌言的态度无疑很关键。
他这么站出来表态也是希望天子能够坚定收复西域的决心,毕竟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如今不收西域则后患无穷,收了西域则利延子孙。
“哈哈,收复敦煌朕心里高兴。不过要是想要收复西域,恐怕还要费一些周章。”
朱由榔还是很清醒的,并没有被胜利所冲昏头脑。
“最麻烦的事情莫过于补给线太长了。”
朱由榔叹了一声道:“朕之所以让户部准备那么多的粮食,就是因为补给线实在是拖得太长了,甚至比辽东之战时还要长。没有办法,辽东的时候还可以靠海运运输粮食,可现在看来,攻打西域只能靠陆路运输。”
稍顿一顿,朱由榔背负双手开始踱步。
“在朕看来,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文化。所以朕极力的追求认同感,极力的想要让西域的百姓们也认同大明,认同汉文化。”
文化认同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太难了。
毕竟明军的实力是没得说的,但是中原汉文化在西域断层几百年,要想一朝恢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拿下西域只是第一步,如何能够稳固西域的统治才是朕接下来要考虑的事情。”
朱由榔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他知道要想让西域的百姓对汉文化有认同,并不是一代人的事情。
或许要两到三代,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够真正的实现。
但是他并不着急,因为他知道汉文化有着极为强大的同化能力。
只要给到足够的时间,迟早能够将西域诸部同化。
“陛下,臣听说西域三部中以准噶尔和叶尔羌最为强势,陛下这次分而击之可谓是神来之笔,臣佩服之极。”
朱由榔停的一愣:“张阁老什么时候也学会拍马屁了,有什么想说的不妨直说。”
张煌言哈哈笑道:“还是陛下懂臣,臣连装一下看来都不行了。”
他清了清嗓子,继而接道:“既然如此,那臣就斗胆直言了。其实臣一直以为,西域的问题不在于地广人稀,不在于朝廷没有足够的军队驻扎,而在于如何让他们信奉儒家,信奉仁义礼智信。”
“哦?”
朱由榔停的很有兴趣。
他莫名的觉得张煌言所说的和他理解的是一个东西。
“所谓仁义礼智信,或者说温良恭俭让。这其实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十分珍贵的东西。”
张煌言很认真的说道:“在中原之地,不管换了多少个朝代,至少百姓们对于这一点都是很认同的。所以中原相对来说比较大一统。但西域就不一样了,那里的人对于儒家似乎并不怎么认同,至少面上是这样的。如此一来,西域纷争混战,更加难以琢磨。即便偶然间有强大的部族一统西域,也很难像中原那样持久下去。强汉时期如此,盛唐时期亦如是。”
张煌言说了这么一通,朱由榔听的很是认真。
不得不说张煌言的这番分析很有见地。
文化认同这种东西确实是更深层次的,凌驾于封建王朝之上的。
中原王朝几百年换一家,若是换的快了换的勤了恐怕是几十年一家。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但是不变的是儒家对于中原对于百姓的影响。
大明要想在西域扎根看来还是要在这方面多动一些脑筋才是。
“张阁老这点想的倒是和朕一样。”
朱由榔慨叹一声,继而接道:“其实呢,朕一直都想说,想在西域普及儒家思想。只要晋王能够拿下西域,朕就会立即在西域单独开设一个科举榜。就像当年太祖皇帝开设南榜、北榜一样。”
说起来,朱元璋还是一个有魄力的人。
当年大明立国之初,百废待兴。
南方因为较为富庶,读的起书的人相对北方更多,简单点说就是底子更好。
所以当时的科举基本上都是被南方读书人包揽,北方人中榜的甚至不足一成。
长此以往,北方的读书人自然是要闹情绪的。
朱元璋一看不对,这样下去不利于王朝的稳定,于是乎灵机一动弄出了一个南北分榜来。
简单来说就是南方和北方的读书人、考生分别按照名额录取,双方不占用对方的名额。
如此一来北方读书人考中科举,金榜题名的人数大大增加,彼此双方之间的矛盾也因此淡了不少。
这当然是不得已而为之,虽然牺牲了一部分南方读书人的利益,但维护了大明王朝的统治,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然是不亏的。
如今朱由榔便想效仿当年的朱元璋,将来在西域单独设榜,培养西域百姓考科举入朝为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西域若是汉化未必不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