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不一会,高顺和周仓也带着兵卒赶到阵前,短暂的商议一下,四个人立即开始着手渡河攻打曹操。
曹操此时已经将大部分军队都撤到汶水南岸,只留下一千余弓箭手驻守浮桥。
出于某种原因,攻打浮桥的任务落到周仓身上,周仓硬着头皮,带着一千兵卒呐直奔浮桥杀去,浮桥能让十人并肩而行,周仓自认为这个宽度虽然不足以排兵布阵,但还是勉强可以冲锋的。
然而,就在周仓冲上桥头的一刹那,对面数百支羽箭激射而来,顿时吓得周仓抱头鼠窜。
几百支羽箭也就能射杀几十名兵卒而已,周仓不怕,而且周仓也不认为曹操能一直这样封锁桥头,曹操的羽箭数量也是有限的。
所以周仓在出击的时候,已经预备死伤几百人了,但问题是……曹操射出的羽箭是火箭。周仓用屁股想,都能猜到,浮桥上肯定泼洒了火油、并且堆积了干草、硫磺等等易燃之物。
顷刻之间,浮桥上就烈焰冲天,太史慈四人只能眼睁着的看着曹操烧掉浮桥。
汶水之中,甘宁也看到浮桥处燃起的大火,甘宁无奈的吧嗒吧嗒嘴,只能带着五百兵卒回转北岸了。见到甘宁灰溜溜的撤退,对面的乐进也狂笑几声,带兵去见曹操复命去了。
李重也带着大部队扫清了曹操的残兵,该杀的杀,该抓俘虏的抓俘虏。
清理完战场,李重估算了一下,曹操现在手中应该还有七千人上下,自己胜局已定,立即叫来周仓甘宁,命令二人打造木排,渡河追杀曹操。
但甘宁很苦恼的禀告李重,曹操在汶水南岸设下了三座大营,将附近能渡河的位置全堵死了,想要乘坐木筏过河,最少也要准备一百个木筏,才能运送足够的兵卒,在汶水南岸形成战斗力,挡住曹操的反扑。
同时,出于对曹操人品的考虑,甘宁认为,一定要做好此次火烧木筏的准备,这样一来,多多少少都要给木排做点防箭、防火准备,比如要在木筏上竖起木板,上面蒙上熟牛皮之类的。
捏着指头算了一下,甘宁认为,没有两天时间,根本准备不好这些东西。
李重仔细想了想,觉得甘宁说的很有道理,现在胜局已定,实在不应该冒险渡河,还是稳妥为上。
于是接下来的两天,李重只能在营中干等了,当然,李重也不是无所事事,处理处理军务,调戏一下小萝莉孙尚香,虽然军中条件不好,不适合一亲芳泽,但逞手足之欲还是没问题的,总体来说,李重的日子过的还算充实。
到了第三天清晨,甘宁前来复命,声称渡河的木筏已经准备妥当,请李重定夺。
本来李重是打算立即渡河追杀曹操的,但很不幸,现在是盛夏时节,刮的是东南风,不利于渡河作战。
李重转念一想,也不差这半天时间了,到了傍晚,东南风就会转变为东风,到那时再渡河也不迟,能减少一点损失总是好的!
不出所料,到了傍晚,风向果真变为东风,李重一声令下,甘宁和周仓带着两千兵卒乘坐木筏,直奔汶水南岸而去。
这是李重的第一次水战,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所以大大小小的将领谋士都聚集到河岸边。一眼望去,河岸边旌旗招展,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甘宁和周仓两个人更是憋着劲准备大干一场,两个人都身披重铠,腰带双刀,身边放着弯弓羽箭,一副杀气腾腾的模样。见到甘宁准备妥当,李重大手一挥,战鼓齐鸣,甘宁和周仓带着两千兵卒竖起挡箭的木板,划动木筏,直奔汶水北岸而去。
李重没有偷袭的打算,现在无论在那方面,李重都占绝绝对优势,再玩什么偷袭、夜渡的话实在是画蛇添足,真要是被曹操埋伏一把,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李重这次渡河行动可以说是大张旗鼓,根本就没有瞒过曹操的意思。
第三百二十一章真到假时假亦真
河北兵卒吭哧吭哧的划动船桨,推动木筏缓缓前行,离开汶水北岸,横渡汶水。
出乎意料的是,李重这边大张旗鼓,曹操那边却没有半点抵挡的意思,唯一的动静就是在李重的兵卒刚渡河的时候,曹操的大营里出来一个贼头鼠脑的兵卒,到河岸边查看一下,然后就撒腿跑回曹营了。
李重用望远镜看的真切,心道曹操的斥候也太寒酸一点了吧,怎么说你也弄匹战马骑乘不是。
甘宁弯弓搭箭,瞄了好久,也没射出羽箭。倒不是甘宁怕射不中,丢了面子,而是甘宁觉得射死这名曹军斥候也没什么用,曹操不会不设下暗哨的,莫不如静观其变好一些。
可左等右等,也没见到曹兵出来,甘宁和廖化带着两千兵卒怀着对未知的恐惧,战战兢兢的上了河岸。
一到河岸之上,甘宁立即大呼小叫的布置军阵,防止曹军反扑。为了稳妥起见,甘宁还拖上岸十几个木筏,当做防御工事使用。
布置好防御工事,甘宁这才派人乘坐木筏回转北岸,运送兵卒过河。
晚风习习,河岸边静悄悄的,只有树叶晃动和汶水流动的声响交织在一起,听上去心旷神怡。
一抹余晖映红天际,红霞满天,夕阳之下,曹操的大营依旧声息全无,只有军旗在晚风中晃动不已。
甘宁等了好一会,终于按捺不住了,派了一名斥候前去查看。
这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任务,这一路上肯定有无数暗哨关卡,明枪暗箭,但斥候在甘宁的威逼之下,只得硬着头皮前去曹操的大营。
甘宁派出的斥候很有心眼,盘算了一下,觉得还是明目张胆的前去为妙,这样一来,还有被曹军活捉的可能,要是偷偷摸摸摸上去,就等着被暗箭射死吧。于是,在众人难以置信的眼神中,甘宁派出的斥候大摇大摆的走进曹营。
大约过了一刻钟,甘宁派出的斥候满面春风的出了曹营,来到甘宁身边,满脸喜色的说道:“回禀将军,曹营之中空无一人。”
“什么?”甘宁拧着眉头问道:“那为什么曹营之中没有飞鸟落下。”
这是一个军事常识,如果军营中无人的话,就会有不少飞鸟选择在军营中过夜,一到傍晚,就会出现飞鸟归巢的景象,相隔数里,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斥候飞快地答道:“小人在军营之中仔细查探过,曹营之中的锅灶大约够十余人使用,另外,根据曹营的人际,小人推断曹营之中只有十余人驱赶飞鸟,可能是将军带兵渡河,吓走了他们。”
“嗯!”甘宁点了点头,这个推断合理一些,想来是曹操部下的疑兵之计。但甘宁还是觉得稳妥为妙,又派了十个兵卒前去验证一下。
片刻之后,十名兵卒也都腰包鼓鼓的回来了,想来是在曹营之中得到了不少好处,于是剩下的兵卒都眼巴巴的看着甘宁,也想上去分一杯羹。
在有机会的情况下,甘宁当然不介意照顾一下嫡系兵卒,给李重报信之后,带着两千兵卒冲入曹营之中。
半个时辰之后,李重也带领一众文武来到曹操的军营,进了曹营,李重第一件事就是命令步卒重新修建浮桥,嗯……这次要修两个。紧接着李重又派遣兵卒去曹操的另外两个大营查看。
虽说李重有十层的把握,另外两个军营也是空的,但李重也不敢不派人查看。另外,李重也立即派人去追逃散的曹兵了,这次渡河,李重多多少少还是带过来一些战马的。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其他两个大营也空无一人,不过派出的骑兵2运气不错,不到一个时辰,就抓回来一个倒霉的曹兵。
李重立即审问俘虏的曹兵,还没用刀子恐吓,曹兵就竹筒倒豆子一般把事情的经过讲述一遍。
事情是这样的,一过河,曹操就挑选了几十名兵卒,命令他们驻守大营,已没什么任务,每日驱赶飞鸟,点燃一些炉灶即可。曹操还安慰了这些兵卒几句,声称李重绝对不会迁怒于这些小人物,不会要他们的小命。
对于这一点,曹兵到不认为曹操会骗他们,在这些小兵的眼里,李重和曹操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根本看不上自己。末了,被俘虏的曹兵还加了一句:“曹丞相说了,无论谁被抓住,都不用嘴硬,将军问什么,就答什么。”
听完了曹兵的讲述,李重也没难为他,就跟小兵想的一样,李重是大人物了,不会跟他们一般见识,就是争,也只能和曹操一个人斗气了,和其余人斗气,无论输赢都丢面皮。
于是李重挥手让人把曹兵带了下去,也不能浪费,曹军的俘虏收编一下还是可以用的。
接下来的一天,李重修建浮桥,调运粮草,聚集兵卒,忙得不亦悦乎。
很快,李重的大营中就聚集了三万兵卒,安顿好后方,李重立即带领三万大军南下。
这一路上没有什么城池能阻碍李重进兵了,不到两日,李重就攻克了瑕丘、鲁县,再临泗水战场。沿着灞水南下,就是任城国的治所所在,任城县,也就是李重这次军事行动的最终目标。
到达樊县的时候,李重已经将散落的兵卒全部聚拢完毕,大约有三万五千人,这三万五千人都是精锐兵卒,战斗力得以保证,再加上招募的炮灰部队,李重手中的军队再次超过五万人。
五万大军攻打一个县城自然没有什么难度,一鼓之下,李重就攻下了樊县。攻下了樊县,李重就要着手准备事先制定的一系列军事计划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攻打濮阳了,李重给太史慈拨了一万五千精兵,并派陈宫、程武等人相辅,二人一路向西,途径巨野,运城,鄄城等地,直奔濮阳,为了能顺利的攻下并驻守濮阳,李重让太史慈沿途再征兵一万,增加实力。
太史慈领命,带着一万五千人浩浩荡荡杀奔濮阳去了,李重这才着手准备攻打任城一事。
首先要做的自然是派遣斥候前去任城查看曹军的布防,任城距离樊县不过百里,两日之后,派出的斥候(细作)就陆陆续续的回到樊县。
出乎意料的是,曹操并没有死守任城的意思,驻守任城的也不是徐晃、夏侯惇之类的名将,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张既和徐庶,依照斥候推断,任城之内的守军绝对不会超过五千人。
李重听过之后,既惊喜又有些忐忑,惊喜的是曹操让出任城的意图十分明显,忐忑的是徐庶徐元直这个人。徐庶在三国时期可是一个流星般闪耀的人物,初上战场就破了曹操的八门金锁阵,又一把火烧的夏侯惇焦头烂额,可谓是一战成名。
但紧接着,荀攸就用徐庶的母亲诓骗了徐庶,但从那之后,徐庶就沉寂下来,渐渐被人所遗忘。别人忘了徐庶可以,但是李重可不敢忘,在这大好形势下,万一被徐庶咬上一口,就欲哭无泪了。
于是李重也不敢急于进兵,先派甘宁和廖化带兵五千驻守粮道,又打造了一些攻城武器,让赵云、周仓打造木筏装载,带兵三千,沿着灞水顺流直下。又留下高顺带兵两千驻守樊县,李重这才率领两万五千大军直扑任城。
不过分派完毕,李重这才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手里没有猛将压阵了。李重手下的一流武将有张辽、赵云、太史慈、高览、甘宁五人,这已经不少了,但现在高览战死,其余四人都有任务在身,李重一时间陷入无人可用的地步。
不要小看了猛将的作用,猛将虽然不一定能扭转战局,但某些时候,猛将却能极大的打击敌军士气。
比如张辽威震逍遥津,乐进一刀斩断宋谦、宋濂的刀杆一事,吓得孙权狼狈而逃,再也没敢挑衅张辽。
如果孙权手下有猛将压阵,绝对不会落到如此下场。
正当李重苦恼之际,运气又一次降临到李重身上,行军的途中,兵卒前来禀告,有一个叫魏延的人前来投奔,据魏延声称,此人和甘宁相识。(这段有伏笔,看曹操下邳大战吕布的那段)
李重大喜,急忙叫人带魏延过来。李重非常清楚,如果说三国时期最被低估的人物,就非魏延莫属了。
魏延大约出生在180年上下,死于234年,李重对魏延的了解大多数来自《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后汉书》等历史书籍。但对于魏延脑后有反骨一事,李重是嗤之以鼻的,李重更愿意相信诸葛亮是妒忌魏延的军事才能,你诸葛亮真有那么大的能耐,会相面,怎么就看不出马谡是个二百五呢。
另外,李重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诸葛亮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可怕、神奇,刘备现在虽然形势不错,但根据细作探查得知,刘备攻打孙策所取得的胜利,其中大多数都是刘备自己的功劳,而不是诸葛亮出谋划策。
当然,最重要的是李重并不怕魏延谋反什么的,兵卒都是李重自己的,魏延就是想谋反,也没人响应,再者说,赵云和太史慈完全压得住魏延。
李重也不怕魏延一刀砍了自己,他又不是用魏延做保镖。
补充一下,李重现在的保镖是孙尚香。
第三百二十二章意料之外的胜利
……
魏延身穿单衣,单膝跪在李重面前,低着头,姿态恭谨之极。
李重翻身下了战马,围着魏延转了好几圈,这才呵呵一笑,来到魏延面前,将魏延托付起来。
众人都有些不解,李重到底在看什么,魏延也不是美女啊!几个眼睛尖的人更是发现,李重对魏延的后脑很是注意。而最为紧张的就是魏延了,李重一声冷笑,笑的魏延心里直发毛。
这不是魏延胆小,在古代,阶级差距很大,当然,现在也更大。而且古代很少有人恃才傲物,平民百姓推崇的是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所以魏延非常在意李重对自己的看法。
另外,李重这些年威严日重,也压得魏延喘不过气来。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人是身处高位,自然而然会带上让人信服的气息,权力越大,这种气息就越强大。还有一种说法叫相由心生,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此外,李重南征北战,战无不胜,此刻更刚战败曹操,携席卷天下的气势,不是一个武人所能抵挡的。
魏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李重笑的是罗大大胡编乱造,在《三国演义》中描写魏延脑后有反骨一事。
李重转来转去,也就是想看看反骨这东西到底是神马东西,但李重很快就发现,就算魏延真有反骨,他也看不到,不光他看不到,诸葛亮一样看不到。
道理很简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代人是不剪头的,想一想,魏延的头发有多长,盘在脑后有多厚,还怎么看反骨,特么的反骨长在脖子上啊。
“汝就是魏延……魏文长?”李重明知故问。
魏延急忙抬头说道:“小人正是魏延,义阳人士,特来投奔晋阳侯,请晋阳侯收录。”
李重笑道:“听闻你与甘宁相识,说说是怎么回事。”
魏延心里非常清楚,李重已经有接纳自己的意思了,不然的话,不会问的这么清楚,急忙将经过仔细讲述一遍。其实也没什么讲的,魏延和甘宁就不是很熟,只是相互知道名字而已。
听过魏延的话,李重点了点头,魏延的话不会有假,毕竟要是编瞎话的话,太容易被揭穿了,只是李重还有一点不明白,于是问道:“魏延,依照你的诉说,你应该在刘玄德帐下任事,为何前来投奔本侯呢?”
魏延飞快的答道:“小人本在刘玄德帐下听令,因功升至牙门将,但如今刘备帐下新添一人,复姓诸葛,单名一个亮字,此人与向来与魏延不和,而刘玄德又宠信诸葛亮,魏延恐为其所害,故前来投奔晋阳侯。”
“尼玛的……应为这个?”李重差点没骂出声来,但李重并不认为魏延说假话,没有个必要。
不过李重还是要问清楚再说:“魏延,你口中的诸葛亮才智如何?”
魏延仔细的想了想,这才慢慢答道:“不瞒主公,诸葛亮这人虽说不通武艺,但才智过人,魏延不及也?”
“哦……那诸葛亮为什么与你不和?”李重奇怪的问道,他本以为诸葛亮嫉妒魏延的才能呢。
魏延苦笑道:“小人也不知,大概是……就看魏延不顺眼吧!”
这是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就看你不顺眼,需要理由吗?但李重也认同了魏延的说法。毕竟在李重所知的历史中,魏延从头至尾也没有谋反的意思,只是不愿意服从死诸葛亮的安排而已。
总之,魏延死的很冤,原因就是诸葛亮看他不顺眼而已。
不过李重也很想知道,魏延为什么会选择投靠自己,而不是投靠曹操,孙策就不用选了,是个人都知道,孙策死定了。
魏延毫不犹豫的说道:“回禀晋阳侯,天下间,魏延最敬佩的就是曹孟德、刘玄德还有晋阳侯三人,其余诸侯皆碌碌之辈。曹孟德哪里无人引荐,魏延与甘宁相识,自然前来投奔晋阳侯了。”
曹操此时已经将大部分军队都撤到汶水南岸,只留下一千余弓箭手驻守浮桥。
出于某种原因,攻打浮桥的任务落到周仓身上,周仓硬着头皮,带着一千兵卒呐直奔浮桥杀去,浮桥能让十人并肩而行,周仓自认为这个宽度虽然不足以排兵布阵,但还是勉强可以冲锋的。
然而,就在周仓冲上桥头的一刹那,对面数百支羽箭激射而来,顿时吓得周仓抱头鼠窜。
几百支羽箭也就能射杀几十名兵卒而已,周仓不怕,而且周仓也不认为曹操能一直这样封锁桥头,曹操的羽箭数量也是有限的。
所以周仓在出击的时候,已经预备死伤几百人了,但问题是……曹操射出的羽箭是火箭。周仓用屁股想,都能猜到,浮桥上肯定泼洒了火油、并且堆积了干草、硫磺等等易燃之物。
顷刻之间,浮桥上就烈焰冲天,太史慈四人只能眼睁着的看着曹操烧掉浮桥。
汶水之中,甘宁也看到浮桥处燃起的大火,甘宁无奈的吧嗒吧嗒嘴,只能带着五百兵卒回转北岸了。见到甘宁灰溜溜的撤退,对面的乐进也狂笑几声,带兵去见曹操复命去了。
李重也带着大部队扫清了曹操的残兵,该杀的杀,该抓俘虏的抓俘虏。
清理完战场,李重估算了一下,曹操现在手中应该还有七千人上下,自己胜局已定,立即叫来周仓甘宁,命令二人打造木排,渡河追杀曹操。
但甘宁很苦恼的禀告李重,曹操在汶水南岸设下了三座大营,将附近能渡河的位置全堵死了,想要乘坐木筏过河,最少也要准备一百个木筏,才能运送足够的兵卒,在汶水南岸形成战斗力,挡住曹操的反扑。
同时,出于对曹操人品的考虑,甘宁认为,一定要做好此次火烧木筏的准备,这样一来,多多少少都要给木排做点防箭、防火准备,比如要在木筏上竖起木板,上面蒙上熟牛皮之类的。
捏着指头算了一下,甘宁认为,没有两天时间,根本准备不好这些东西。
李重仔细想了想,觉得甘宁说的很有道理,现在胜局已定,实在不应该冒险渡河,还是稳妥为上。
于是接下来的两天,李重只能在营中干等了,当然,李重也不是无所事事,处理处理军务,调戏一下小萝莉孙尚香,虽然军中条件不好,不适合一亲芳泽,但逞手足之欲还是没问题的,总体来说,李重的日子过的还算充实。
到了第三天清晨,甘宁前来复命,声称渡河的木筏已经准备妥当,请李重定夺。
本来李重是打算立即渡河追杀曹操的,但很不幸,现在是盛夏时节,刮的是东南风,不利于渡河作战。
李重转念一想,也不差这半天时间了,到了傍晚,东南风就会转变为东风,到那时再渡河也不迟,能减少一点损失总是好的!
不出所料,到了傍晚,风向果真变为东风,李重一声令下,甘宁和周仓带着两千兵卒乘坐木筏,直奔汶水南岸而去。
这是李重的第一次水战,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所以大大小小的将领谋士都聚集到河岸边。一眼望去,河岸边旌旗招展,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甘宁和周仓两个人更是憋着劲准备大干一场,两个人都身披重铠,腰带双刀,身边放着弯弓羽箭,一副杀气腾腾的模样。见到甘宁准备妥当,李重大手一挥,战鼓齐鸣,甘宁和周仓带着两千兵卒竖起挡箭的木板,划动木筏,直奔汶水北岸而去。
李重没有偷袭的打算,现在无论在那方面,李重都占绝绝对优势,再玩什么偷袭、夜渡的话实在是画蛇添足,真要是被曹操埋伏一把,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李重这次渡河行动可以说是大张旗鼓,根本就没有瞒过曹操的意思。
第三百二十一章真到假时假亦真
河北兵卒吭哧吭哧的划动船桨,推动木筏缓缓前行,离开汶水北岸,横渡汶水。
出乎意料的是,李重这边大张旗鼓,曹操那边却没有半点抵挡的意思,唯一的动静就是在李重的兵卒刚渡河的时候,曹操的大营里出来一个贼头鼠脑的兵卒,到河岸边查看一下,然后就撒腿跑回曹营了。
李重用望远镜看的真切,心道曹操的斥候也太寒酸一点了吧,怎么说你也弄匹战马骑乘不是。
甘宁弯弓搭箭,瞄了好久,也没射出羽箭。倒不是甘宁怕射不中,丢了面子,而是甘宁觉得射死这名曹军斥候也没什么用,曹操不会不设下暗哨的,莫不如静观其变好一些。
可左等右等,也没见到曹兵出来,甘宁和廖化带着两千兵卒怀着对未知的恐惧,战战兢兢的上了河岸。
一到河岸之上,甘宁立即大呼小叫的布置军阵,防止曹军反扑。为了稳妥起见,甘宁还拖上岸十几个木筏,当做防御工事使用。
布置好防御工事,甘宁这才派人乘坐木筏回转北岸,运送兵卒过河。
晚风习习,河岸边静悄悄的,只有树叶晃动和汶水流动的声响交织在一起,听上去心旷神怡。
一抹余晖映红天际,红霞满天,夕阳之下,曹操的大营依旧声息全无,只有军旗在晚风中晃动不已。
甘宁等了好一会,终于按捺不住了,派了一名斥候前去查看。
这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任务,这一路上肯定有无数暗哨关卡,明枪暗箭,但斥候在甘宁的威逼之下,只得硬着头皮前去曹操的大营。
甘宁派出的斥候很有心眼,盘算了一下,觉得还是明目张胆的前去为妙,这样一来,还有被曹军活捉的可能,要是偷偷摸摸摸上去,就等着被暗箭射死吧。于是,在众人难以置信的眼神中,甘宁派出的斥候大摇大摆的走进曹营。
大约过了一刻钟,甘宁派出的斥候满面春风的出了曹营,来到甘宁身边,满脸喜色的说道:“回禀将军,曹营之中空无一人。”
“什么?”甘宁拧着眉头问道:“那为什么曹营之中没有飞鸟落下。”
这是一个军事常识,如果军营中无人的话,就会有不少飞鸟选择在军营中过夜,一到傍晚,就会出现飞鸟归巢的景象,相隔数里,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斥候飞快地答道:“小人在军营之中仔细查探过,曹营之中的锅灶大约够十余人使用,另外,根据曹营的人际,小人推断曹营之中只有十余人驱赶飞鸟,可能是将军带兵渡河,吓走了他们。”
“嗯!”甘宁点了点头,这个推断合理一些,想来是曹操部下的疑兵之计。但甘宁还是觉得稳妥为妙,又派了十个兵卒前去验证一下。
片刻之后,十名兵卒也都腰包鼓鼓的回来了,想来是在曹营之中得到了不少好处,于是剩下的兵卒都眼巴巴的看着甘宁,也想上去分一杯羹。
在有机会的情况下,甘宁当然不介意照顾一下嫡系兵卒,给李重报信之后,带着两千兵卒冲入曹营之中。
半个时辰之后,李重也带领一众文武来到曹操的军营,进了曹营,李重第一件事就是命令步卒重新修建浮桥,嗯……这次要修两个。紧接着李重又派遣兵卒去曹操的另外两个大营查看。
虽说李重有十层的把握,另外两个军营也是空的,但李重也不敢不派人查看。另外,李重也立即派人去追逃散的曹兵了,这次渡河,李重多多少少还是带过来一些战马的。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其他两个大营也空无一人,不过派出的骑兵2运气不错,不到一个时辰,就抓回来一个倒霉的曹兵。
李重立即审问俘虏的曹兵,还没用刀子恐吓,曹兵就竹筒倒豆子一般把事情的经过讲述一遍。
事情是这样的,一过河,曹操就挑选了几十名兵卒,命令他们驻守大营,已没什么任务,每日驱赶飞鸟,点燃一些炉灶即可。曹操还安慰了这些兵卒几句,声称李重绝对不会迁怒于这些小人物,不会要他们的小命。
对于这一点,曹兵到不认为曹操会骗他们,在这些小兵的眼里,李重和曹操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根本看不上自己。末了,被俘虏的曹兵还加了一句:“曹丞相说了,无论谁被抓住,都不用嘴硬,将军问什么,就答什么。”
听完了曹兵的讲述,李重也没难为他,就跟小兵想的一样,李重是大人物了,不会跟他们一般见识,就是争,也只能和曹操一个人斗气了,和其余人斗气,无论输赢都丢面皮。
于是李重挥手让人把曹兵带了下去,也不能浪费,曹军的俘虏收编一下还是可以用的。
接下来的一天,李重修建浮桥,调运粮草,聚集兵卒,忙得不亦悦乎。
很快,李重的大营中就聚集了三万兵卒,安顿好后方,李重立即带领三万大军南下。
这一路上没有什么城池能阻碍李重进兵了,不到两日,李重就攻克了瑕丘、鲁县,再临泗水战场。沿着灞水南下,就是任城国的治所所在,任城县,也就是李重这次军事行动的最终目标。
到达樊县的时候,李重已经将散落的兵卒全部聚拢完毕,大约有三万五千人,这三万五千人都是精锐兵卒,战斗力得以保证,再加上招募的炮灰部队,李重手中的军队再次超过五万人。
五万大军攻打一个县城自然没有什么难度,一鼓之下,李重就攻下了樊县。攻下了樊县,李重就要着手准备事先制定的一系列军事计划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攻打濮阳了,李重给太史慈拨了一万五千精兵,并派陈宫、程武等人相辅,二人一路向西,途径巨野,运城,鄄城等地,直奔濮阳,为了能顺利的攻下并驻守濮阳,李重让太史慈沿途再征兵一万,增加实力。
太史慈领命,带着一万五千人浩浩荡荡杀奔濮阳去了,李重这才着手准备攻打任城一事。
首先要做的自然是派遣斥候前去任城查看曹军的布防,任城距离樊县不过百里,两日之后,派出的斥候(细作)就陆陆续续的回到樊县。
出乎意料的是,曹操并没有死守任城的意思,驻守任城的也不是徐晃、夏侯惇之类的名将,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张既和徐庶,依照斥候推断,任城之内的守军绝对不会超过五千人。
李重听过之后,既惊喜又有些忐忑,惊喜的是曹操让出任城的意图十分明显,忐忑的是徐庶徐元直这个人。徐庶在三国时期可是一个流星般闪耀的人物,初上战场就破了曹操的八门金锁阵,又一把火烧的夏侯惇焦头烂额,可谓是一战成名。
但紧接着,荀攸就用徐庶的母亲诓骗了徐庶,但从那之后,徐庶就沉寂下来,渐渐被人所遗忘。别人忘了徐庶可以,但是李重可不敢忘,在这大好形势下,万一被徐庶咬上一口,就欲哭无泪了。
于是李重也不敢急于进兵,先派甘宁和廖化带兵五千驻守粮道,又打造了一些攻城武器,让赵云、周仓打造木筏装载,带兵三千,沿着灞水顺流直下。又留下高顺带兵两千驻守樊县,李重这才率领两万五千大军直扑任城。
不过分派完毕,李重这才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手里没有猛将压阵了。李重手下的一流武将有张辽、赵云、太史慈、高览、甘宁五人,这已经不少了,但现在高览战死,其余四人都有任务在身,李重一时间陷入无人可用的地步。
不要小看了猛将的作用,猛将虽然不一定能扭转战局,但某些时候,猛将却能极大的打击敌军士气。
比如张辽威震逍遥津,乐进一刀斩断宋谦、宋濂的刀杆一事,吓得孙权狼狈而逃,再也没敢挑衅张辽。
如果孙权手下有猛将压阵,绝对不会落到如此下场。
正当李重苦恼之际,运气又一次降临到李重身上,行军的途中,兵卒前来禀告,有一个叫魏延的人前来投奔,据魏延声称,此人和甘宁相识。(这段有伏笔,看曹操下邳大战吕布的那段)
李重大喜,急忙叫人带魏延过来。李重非常清楚,如果说三国时期最被低估的人物,就非魏延莫属了。
魏延大约出生在180年上下,死于234年,李重对魏延的了解大多数来自《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后汉书》等历史书籍。但对于魏延脑后有反骨一事,李重是嗤之以鼻的,李重更愿意相信诸葛亮是妒忌魏延的军事才能,你诸葛亮真有那么大的能耐,会相面,怎么就看不出马谡是个二百五呢。
另外,李重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诸葛亮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可怕、神奇,刘备现在虽然形势不错,但根据细作探查得知,刘备攻打孙策所取得的胜利,其中大多数都是刘备自己的功劳,而不是诸葛亮出谋划策。
当然,最重要的是李重并不怕魏延谋反什么的,兵卒都是李重自己的,魏延就是想谋反,也没人响应,再者说,赵云和太史慈完全压得住魏延。
李重也不怕魏延一刀砍了自己,他又不是用魏延做保镖。
补充一下,李重现在的保镖是孙尚香。
第三百二十二章意料之外的胜利
……
魏延身穿单衣,单膝跪在李重面前,低着头,姿态恭谨之极。
李重翻身下了战马,围着魏延转了好几圈,这才呵呵一笑,来到魏延面前,将魏延托付起来。
众人都有些不解,李重到底在看什么,魏延也不是美女啊!几个眼睛尖的人更是发现,李重对魏延的后脑很是注意。而最为紧张的就是魏延了,李重一声冷笑,笑的魏延心里直发毛。
这不是魏延胆小,在古代,阶级差距很大,当然,现在也更大。而且古代很少有人恃才傲物,平民百姓推崇的是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所以魏延非常在意李重对自己的看法。
另外,李重这些年威严日重,也压得魏延喘不过气来。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人是身处高位,自然而然会带上让人信服的气息,权力越大,这种气息就越强大。还有一种说法叫相由心生,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此外,李重南征北战,战无不胜,此刻更刚战败曹操,携席卷天下的气势,不是一个武人所能抵挡的。
魏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李重笑的是罗大大胡编乱造,在《三国演义》中描写魏延脑后有反骨一事。
李重转来转去,也就是想看看反骨这东西到底是神马东西,但李重很快就发现,就算魏延真有反骨,他也看不到,不光他看不到,诸葛亮一样看不到。
道理很简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代人是不剪头的,想一想,魏延的头发有多长,盘在脑后有多厚,还怎么看反骨,特么的反骨长在脖子上啊。
“汝就是魏延……魏文长?”李重明知故问。
魏延急忙抬头说道:“小人正是魏延,义阳人士,特来投奔晋阳侯,请晋阳侯收录。”
李重笑道:“听闻你与甘宁相识,说说是怎么回事。”
魏延心里非常清楚,李重已经有接纳自己的意思了,不然的话,不会问的这么清楚,急忙将经过仔细讲述一遍。其实也没什么讲的,魏延和甘宁就不是很熟,只是相互知道名字而已。
听过魏延的话,李重点了点头,魏延的话不会有假,毕竟要是编瞎话的话,太容易被揭穿了,只是李重还有一点不明白,于是问道:“魏延,依照你的诉说,你应该在刘玄德帐下任事,为何前来投奔本侯呢?”
魏延飞快的答道:“小人本在刘玄德帐下听令,因功升至牙门将,但如今刘备帐下新添一人,复姓诸葛,单名一个亮字,此人与向来与魏延不和,而刘玄德又宠信诸葛亮,魏延恐为其所害,故前来投奔晋阳侯。”
“尼玛的……应为这个?”李重差点没骂出声来,但李重并不认为魏延说假话,没有个必要。
不过李重还是要问清楚再说:“魏延,你口中的诸葛亮才智如何?”
魏延仔细的想了想,这才慢慢答道:“不瞒主公,诸葛亮这人虽说不通武艺,但才智过人,魏延不及也?”
“哦……那诸葛亮为什么与你不和?”李重奇怪的问道,他本以为诸葛亮嫉妒魏延的才能呢。
魏延苦笑道:“小人也不知,大概是……就看魏延不顺眼吧!”
这是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就看你不顺眼,需要理由吗?但李重也认同了魏延的说法。毕竟在李重所知的历史中,魏延从头至尾也没有谋反的意思,只是不愿意服从死诸葛亮的安排而已。
总之,魏延死的很冤,原因就是诸葛亮看他不顺眼而已。
不过李重也很想知道,魏延为什么会选择投靠自己,而不是投靠曹操,孙策就不用选了,是个人都知道,孙策死定了。
魏延毫不犹豫的说道:“回禀晋阳侯,天下间,魏延最敬佩的就是曹孟德、刘玄德还有晋阳侯三人,其余诸侯皆碌碌之辈。曹孟德哪里无人引荐,魏延与甘宁相识,自然前来投奔晋阳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