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临机决断的作用
会州,已经是国朝皇权管理的最西边了。
至于再往西,就包括稍微南边一点的熙州,以及兰州,都是随风倒墙头草的地域。
唃厮罗打过来了,他们就认唃厮罗,大夏赢了,跟着大夏也行。宋国厉害了,又富有,归了宋国也行。
那一片区域就是势力错综复杂,还相互掐着,苟且着活,谁家都不惹的地方。
“东路军占了首战首功,咱们西路军不能就这样等着吧?”
高遵裕特别是立功,很想把高家带到先祖的辉煌时光。加上如今的太子妃,他被安排在西路军,是真不想在侄女婿面前丢脸,很想显露一下高家的能征善战。
可惜,西路军的指挥是郭逵。
要说郭逵不想建功,那也是假的。看着护卫营这般娃娃,一个个顶高的官阶……还不能说啥,不管是南征还是平叛,人家都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
可他没有种谔那般好战,他性子相对要沉稳,做事打战,他都是循规遵矩的,倾向于步步推进,扎实稳妥。
这一次大决战在中路……反正肯定不会是在会州。
会州虽然也是沟沟壑壑的黄土地,但边寨基本上建立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岭上。也就是说,西夏人要想凭骑兵突破会州的边寨防线,没有几倍于国朝的兵力,在擅长防守的国朝军卒面前,那是得不偿失。
他们西路军,最稳妥的做法,就是等待着中路部署完成,按要求抵达围剿地点,然后发挥西路军在这次大战中的作用。
不甘心啊。
话说郭逵跟种谔,算是自狄青以下,整个西军中最为出名的将领了,相互之间也是有比较的。
狄青这次出征,似乎真的是准备做一个副帅的角色。
也就是,东西两路军的战绩,将决定未来整个西军的领头人是谁。
郭逵又如何能就这样安于现状,老老实实的等着围剿呢?
“高太尉,郭某如何不想也有一次战功。莫说咱西路军距离中路较近,稍微一些动作,就可能影响到中路主力的部署。”
“就说咱西路军边寨,从国朝边寨往北,全是鸟不拉屎的黄土地,连根草都长不高。真是没有合适的边寨点,否则,就是国朝边寨再往北推进十几二十里,西贼也不会管。”
很简单,就是没得打。
打什么?站在边寨往北看,黄茫茫的一片。别说现时西夏还把保泰军司的军卒抽走了,就是保泰军司不动,往北三十里才有可能见得着人影,还是牧民。
国朝是步卒,不是骑兵,跑大老远去打人家……
“郭指挥,如郭兄所言,咱西路军离中路较近,也就说我们进入决战区,耗费的时间会少一些。”
“但前线指挥部发布命令的时间,对待东西路,肯定是一致的。那我们西路军,为何不可以往西打?”
“往西?”
郭逵想着高遵裕这建议的可行性……往西是皋兰,而皋兰是真不属于国朝,至于是吐蕃还是西夏……一会儿一会儿的。
现阶段,从李谅诈对唃厮罗战败后,好像皋兰现在归西夏了。
……
赵曦看着手中的情报汇总……唉,这武将还真是被束缚惯了。
他之所以放开种谔和郭逵的临机决断之权,目的就是让他们自行选择目标开打。
这倒好,已经过去半个月了,都还在犹豫中。
对于种谔和郭逵的能力,赵曦还是相信的。在如此厌战的朝堂氛围中,能闯下能征善战的名头,应该是有些能力的。
而这一次,东西两路分别安排这两位,目的就是给西夏造成东西两路不好打的影响,把西夏的主力战线集中到中路来,以促成朝廷的谋划。
这也是到了秦州以后,整个前线指挥部,狄青默默无闻的原因,甚至重大场合都让狄青回避了。
他希望西夏人,能把他看成一个何不食肉糜的荒唐太子,然后……
只是东西两路太不给力了。
至于东西两路挑起战事,从而导致战局僵持,导致决战时不能按期到达……这一点,对于接受了护卫营训练过的新军,奔袭作战,不存在问题,更何况还有轨道。
“殿下,东路军种指挥,已经把斥候放到了五十里,对于方圆五十里的西夏军布置,基本了然在胸。”
“西路军初步拟订,将全线转西,攻打皋兰。如今也整装待发。”
总算是有些动作了。要继续拖下去,赵曦都准备直接下令了。
都什么毛病?非得等主帅下令才打不成?
“殿下,多年的习惯,一下子不好改变。”
“这一次殿下放开临机决断之权,又没有具体的作战目标,一时间无所适从也是难免的。”
狄青很理解种谔和郭逵,就是他处于那两位的角色,也一样觉得选择很难。
“殿下,如此放手,武将好战之心会被点燃。恐怕到时候中路决战,他们会有心无力啊。”
韩绛和吕公弼,包括余靖王素,都清楚赵曦的谋划了,反倒越发担心了。
临机决断,就意味着东西两路都可以任意选择攻击目标。武将没有远见,一旦突进过深,又陷入战事焦灼之境……待中路需要决战之时,面对东西两路焦灼的战事,太子殿下连按期围剿的命令都没法下。
“殿下,皇城司探知情报显示,西夏聚集骑兵已超过二十万众,而按照朝堂推演,其进攻方向肯定是中路。”
“如今我方在中路布军十万,只有六万不足打新军。一旦战事开始,中路压力太大……”
没说会溃败已经是给赵曦面子了。
这几位虽然没知兵事的名声,这些天琢磨这些情报,大形式还是能看得清的。
“殿下,如今之计,一动不如一静。三路兵马提早进入埋伏点,以逸待劳,只需要等西贼进入包围圈,我方直接围剿即可。”
这就有点外行话了。
西夏人也不傻,二十万骑兵不可能傻不拉几的就急匆匆的钻进埋伏圈来。
这不是千儿八百的人,是几十万的大战,即便是围剿,也可能是方圆百里之内的乱战。
可若东西两路无战事,西夏人如何相信中路空虚呢?
同样,若东西两路没有直插西夏境内的态势,如何搅乱西夏武士的军心呢?
战争,从来都不是单一的。
至于再往西,就包括稍微南边一点的熙州,以及兰州,都是随风倒墙头草的地域。
唃厮罗打过来了,他们就认唃厮罗,大夏赢了,跟着大夏也行。宋国厉害了,又富有,归了宋国也行。
那一片区域就是势力错综复杂,还相互掐着,苟且着活,谁家都不惹的地方。
“东路军占了首战首功,咱们西路军不能就这样等着吧?”
高遵裕特别是立功,很想把高家带到先祖的辉煌时光。加上如今的太子妃,他被安排在西路军,是真不想在侄女婿面前丢脸,很想显露一下高家的能征善战。
可惜,西路军的指挥是郭逵。
要说郭逵不想建功,那也是假的。看着护卫营这般娃娃,一个个顶高的官阶……还不能说啥,不管是南征还是平叛,人家都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
可他没有种谔那般好战,他性子相对要沉稳,做事打战,他都是循规遵矩的,倾向于步步推进,扎实稳妥。
这一次大决战在中路……反正肯定不会是在会州。
会州虽然也是沟沟壑壑的黄土地,但边寨基本上建立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岭上。也就是说,西夏人要想凭骑兵突破会州的边寨防线,没有几倍于国朝的兵力,在擅长防守的国朝军卒面前,那是得不偿失。
他们西路军,最稳妥的做法,就是等待着中路部署完成,按要求抵达围剿地点,然后发挥西路军在这次大战中的作用。
不甘心啊。
话说郭逵跟种谔,算是自狄青以下,整个西军中最为出名的将领了,相互之间也是有比较的。
狄青这次出征,似乎真的是准备做一个副帅的角色。
也就是,东西两路军的战绩,将决定未来整个西军的领头人是谁。
郭逵又如何能就这样安于现状,老老实实的等着围剿呢?
“高太尉,郭某如何不想也有一次战功。莫说咱西路军距离中路较近,稍微一些动作,就可能影响到中路主力的部署。”
“就说咱西路军边寨,从国朝边寨往北,全是鸟不拉屎的黄土地,连根草都长不高。真是没有合适的边寨点,否则,就是国朝边寨再往北推进十几二十里,西贼也不会管。”
很简单,就是没得打。
打什么?站在边寨往北看,黄茫茫的一片。别说现时西夏还把保泰军司的军卒抽走了,就是保泰军司不动,往北三十里才有可能见得着人影,还是牧民。
国朝是步卒,不是骑兵,跑大老远去打人家……
“郭指挥,如郭兄所言,咱西路军离中路较近,也就说我们进入决战区,耗费的时间会少一些。”
“但前线指挥部发布命令的时间,对待东西路,肯定是一致的。那我们西路军,为何不可以往西打?”
“往西?”
郭逵想着高遵裕这建议的可行性……往西是皋兰,而皋兰是真不属于国朝,至于是吐蕃还是西夏……一会儿一会儿的。
现阶段,从李谅诈对唃厮罗战败后,好像皋兰现在归西夏了。
……
赵曦看着手中的情报汇总……唉,这武将还真是被束缚惯了。
他之所以放开种谔和郭逵的临机决断之权,目的就是让他们自行选择目标开打。
这倒好,已经过去半个月了,都还在犹豫中。
对于种谔和郭逵的能力,赵曦还是相信的。在如此厌战的朝堂氛围中,能闯下能征善战的名头,应该是有些能力的。
而这一次,东西两路分别安排这两位,目的就是给西夏造成东西两路不好打的影响,把西夏的主力战线集中到中路来,以促成朝廷的谋划。
这也是到了秦州以后,整个前线指挥部,狄青默默无闻的原因,甚至重大场合都让狄青回避了。
他希望西夏人,能把他看成一个何不食肉糜的荒唐太子,然后……
只是东西两路太不给力了。
至于东西两路挑起战事,从而导致战局僵持,导致决战时不能按期到达……这一点,对于接受了护卫营训练过的新军,奔袭作战,不存在问题,更何况还有轨道。
“殿下,东路军种指挥,已经把斥候放到了五十里,对于方圆五十里的西夏军布置,基本了然在胸。”
“西路军初步拟订,将全线转西,攻打皋兰。如今也整装待发。”
总算是有些动作了。要继续拖下去,赵曦都准备直接下令了。
都什么毛病?非得等主帅下令才打不成?
“殿下,多年的习惯,一下子不好改变。”
“这一次殿下放开临机决断之权,又没有具体的作战目标,一时间无所适从也是难免的。”
狄青很理解种谔和郭逵,就是他处于那两位的角色,也一样觉得选择很难。
“殿下,如此放手,武将好战之心会被点燃。恐怕到时候中路决战,他们会有心无力啊。”
韩绛和吕公弼,包括余靖王素,都清楚赵曦的谋划了,反倒越发担心了。
临机决断,就意味着东西两路都可以任意选择攻击目标。武将没有远见,一旦突进过深,又陷入战事焦灼之境……待中路需要决战之时,面对东西两路焦灼的战事,太子殿下连按期围剿的命令都没法下。
“殿下,皇城司探知情报显示,西夏聚集骑兵已超过二十万众,而按照朝堂推演,其进攻方向肯定是中路。”
“如今我方在中路布军十万,只有六万不足打新军。一旦战事开始,中路压力太大……”
没说会溃败已经是给赵曦面子了。
这几位虽然没知兵事的名声,这些天琢磨这些情报,大形式还是能看得清的。
“殿下,如今之计,一动不如一静。三路兵马提早进入埋伏点,以逸待劳,只需要等西贼进入包围圈,我方直接围剿即可。”
这就有点外行话了。
西夏人也不傻,二十万骑兵不可能傻不拉几的就急匆匆的钻进埋伏圈来。
这不是千儿八百的人,是几十万的大战,即便是围剿,也可能是方圆百里之内的乱战。
可若东西两路无战事,西夏人如何相信中路空虚呢?
同样,若东西两路没有直插西夏境内的态势,如何搅乱西夏武士的军心呢?
战争,从来都不是单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