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官制(上)
这一天终于来了,这一天,赵曦召集了政事堂诸位相公、六部九卿主官、讲武堂和工坊城的主辅官、致仕的三公重臣、曾担任过执宰一级的在位臣工、分封过王侯,且至今仍在朝廷担任要职的武勋世家,以及赵氏宗亲等等,在一起集议,决定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诏令的颁布。
勤政殿的议政厅,整个大殿满满当当的。除了富弼等几位相公,其他人没人敢落座,都等着官家的到来。
韩琦浏览了一眼到场的人,除去致仕的重臣、宗亲以及武勋,其余的人应该多数基本确定入议政了。他发现,一旦推行议政制,从人数上,绝对支持官家的不会低于半数!
讲武堂、工坊城那就是官家的自留地,而现在的相公当中,韩绛和吕公弼也是官家的坚定支持者,还是那种无原则的支持。如果再考虑这些年官家在武将中的威望······他发现,官家已经有能力绝对掌控朝廷了。
可富彦国居然对于臣工制衡君权不在意!
“陛下驾到······”
随着王中正那还不算尖细的嗓音落下,议政厅的角门打开,官家着常服缓缓进了议政殿。
“恭迎陛下!”
“都坐吧。”赵曦先坐下,然后挥挥手说道。这是必须的程序,在官家面前,即便是相公也是需要官家赐座的。
“今天是对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的最后一次议事。《时论》已经连续刊登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的释义近三个月了,相信诸位也应该对这两项革新有所了解。”
“今天是最后一次释义,有什么不清楚的或者不理解的,包括有什么要求,都可以在此提出来。一旦实行开始,朕不容许有人在背后非议。”
每个座位面前都摆放几页纸,就是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的定稿。
“官家,官制改革释义提到,勋爵将不再与官级匹配。朝廷却依旧保留勋爵,新官制下的勋爵与原来的勋爵有何不同?”
倒不是高遵甫真不理解,也不是他想出头,是官家的问话回应不积极,再加上他的确对勋爵有些不理解。
从抵报刊登相公们的释义,勋爵文武合一,这点能理解。但勋爵不再是朝廷的职衔,不再与朝廷职衔和品级等同……这一点他有些疑惑。
“国朝的勋爵与俸禄不相关,只是一个称呼,或者说仅仅是因为某种需要,朝廷才给予散官和勋爵。”
“这一次官制改革,将勋爵和散官合并,建立十二阶的勋爵体制,不再跟官阶匹配。也就是说,只要功劳足够,那怕是低品级的文武官员,也可能与重臣同勋。”
“并且,朝廷将根据不同的勋爵和散官给予一定的补贴,不是俸禄,与职衔、差遣以及品级无关,勋爵的补贴为终生制。”
“王、公、侯、伯、子、男为上等勋爵,可继承,逐代递减。国士、良才、楷模、模范、榜样、标兵为下等勋爵,仅限于获得者本人。”
也就是朝廷财政的宽裕,才让赵曦能这样做。
从心底,赵曦根本不想再留这什么勋爵和散官,都是些吃闲饭的,取缔才是最正确的做法。但现实不容许。
在官制改革后,将彻底清理各种贴职贴钱,而国朝同一品级官员到手的钱粮有很大的不同。
为避免官制改革阻力太大,不得不留下勋爵和散官这一另外的贴钱体系。这里面也有皇亲国戚的因素。
“如今国朝的文武官员有散官和勋爵的不少,在推行官制改革的同时,朝廷对原本勋爵和散官的处置办法也一并出台了,作为配套方案,也经过朝臣征询。富相,朝臣可有异议?”
“回官家,朝廷方案公平公正,未见朝臣异议。”
朝廷的方法,基本是基于俸禄或者说到手的钱粮而定。同一品级,因为不同的本官、寄禄官和差遣,造成了到手钱粮有很大的不同。
官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保持原有钱粮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予以改变。
比如一个从四品官,他的职官可能是龙图阁侍制,也可能是左右谏议大夫。但差遣却又千差万别,有六曹侍郎,也有州府主官,有的屁事没有到处晃荡。有的有文散官的太中大夫,有的没有。
这样架床叠屋的方法和混乱的差遣,造成俸禄重复叠加的太多、太乱、太复杂,繁杂到连户部都无法搞明白朝廷的俸禄发放。至于吃空饷,或者光领钱不做事的就更多了。
这也是国朝的文臣从心底对皇权没有敬畏的原因之一……大不了不做事,朝廷一样给钱。也是朝臣对贬谪无所谓的根源,因为不影响钱粮。
官制改革后,官员将只有本官俸禄和差遣俸禄,两者权重相当,这就让朝臣们会逐渐看重差遣,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做事不做事都一样的弊端。
官制改革还将本官和差遣的俸禄推行两条线发放的模式。官员的本官俸禄将统一由朝廷户部发放,而差遣俸禄则由地方负担。
地方官差遣俸禄将以一府为基本单位进行统筹。
有了皇家银行的铺开和国营寺关于地方和朝廷营收的分成,以及由王雱主导的税收新法,明确了地方和朝廷的税入分成,让地方州府有了一定的财政自主权。
俸禄实行两条线支付,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让地方州府主官,尽可能的会少养闲官。
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朝廷将原本那些不属于流内官的县丞、主薄也一并确定了品级,并由朝廷担负本官俸禄。
并且,朝廷还规定了,州府郡县衙门吏员的选用权,将统一归府一级衙门管辖。逐步由贡生和将来的退役校尉和军卒替换现在吏员混乱的现状。
这是有利于集权统治的做法,同时也给予了地方州府主官一定的权限。
敢推行这样体制的基础,是国朝监察衙门的独立性,以及对君王直接负责的体制基础。
这样体制,很可能造成地方官有唯上的倾向。但是,监察衙门、吏部考功和朝廷担负本官俸禄,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地方州府主官乱政。
并且,官制改革还明确了,所有有品级的官员任命,必须经过吏部、内阁以及君王。即便是吏员任命,也必须经过吏部备案,同时将吏员在任时称职与否作为州府主官的考评内容之一。
勤政殿的议政厅,整个大殿满满当当的。除了富弼等几位相公,其他人没人敢落座,都等着官家的到来。
韩琦浏览了一眼到场的人,除去致仕的重臣、宗亲以及武勋,其余的人应该多数基本确定入议政了。他发现,一旦推行议政制,从人数上,绝对支持官家的不会低于半数!
讲武堂、工坊城那就是官家的自留地,而现在的相公当中,韩绛和吕公弼也是官家的坚定支持者,还是那种无原则的支持。如果再考虑这些年官家在武将中的威望······他发现,官家已经有能力绝对掌控朝廷了。
可富彦国居然对于臣工制衡君权不在意!
“陛下驾到······”
随着王中正那还不算尖细的嗓音落下,议政厅的角门打开,官家着常服缓缓进了议政殿。
“恭迎陛下!”
“都坐吧。”赵曦先坐下,然后挥挥手说道。这是必须的程序,在官家面前,即便是相公也是需要官家赐座的。
“今天是对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的最后一次议事。《时论》已经连续刊登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的释义近三个月了,相信诸位也应该对这两项革新有所了解。”
“今天是最后一次释义,有什么不清楚的或者不理解的,包括有什么要求,都可以在此提出来。一旦实行开始,朕不容许有人在背后非议。”
每个座位面前都摆放几页纸,就是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的定稿。
“官家,官制改革释义提到,勋爵将不再与官级匹配。朝廷却依旧保留勋爵,新官制下的勋爵与原来的勋爵有何不同?”
倒不是高遵甫真不理解,也不是他想出头,是官家的问话回应不积极,再加上他的确对勋爵有些不理解。
从抵报刊登相公们的释义,勋爵文武合一,这点能理解。但勋爵不再是朝廷的职衔,不再与朝廷职衔和品级等同……这一点他有些疑惑。
“国朝的勋爵与俸禄不相关,只是一个称呼,或者说仅仅是因为某种需要,朝廷才给予散官和勋爵。”
“这一次官制改革,将勋爵和散官合并,建立十二阶的勋爵体制,不再跟官阶匹配。也就是说,只要功劳足够,那怕是低品级的文武官员,也可能与重臣同勋。”
“并且,朝廷将根据不同的勋爵和散官给予一定的补贴,不是俸禄,与职衔、差遣以及品级无关,勋爵的补贴为终生制。”
“王、公、侯、伯、子、男为上等勋爵,可继承,逐代递减。国士、良才、楷模、模范、榜样、标兵为下等勋爵,仅限于获得者本人。”
也就是朝廷财政的宽裕,才让赵曦能这样做。
从心底,赵曦根本不想再留这什么勋爵和散官,都是些吃闲饭的,取缔才是最正确的做法。但现实不容许。
在官制改革后,将彻底清理各种贴职贴钱,而国朝同一品级官员到手的钱粮有很大的不同。
为避免官制改革阻力太大,不得不留下勋爵和散官这一另外的贴钱体系。这里面也有皇亲国戚的因素。
“如今国朝的文武官员有散官和勋爵的不少,在推行官制改革的同时,朝廷对原本勋爵和散官的处置办法也一并出台了,作为配套方案,也经过朝臣征询。富相,朝臣可有异议?”
“回官家,朝廷方案公平公正,未见朝臣异议。”
朝廷的方法,基本是基于俸禄或者说到手的钱粮而定。同一品级,因为不同的本官、寄禄官和差遣,造成了到手钱粮有很大的不同。
官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保持原有钱粮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予以改变。
比如一个从四品官,他的职官可能是龙图阁侍制,也可能是左右谏议大夫。但差遣却又千差万别,有六曹侍郎,也有州府主官,有的屁事没有到处晃荡。有的有文散官的太中大夫,有的没有。
这样架床叠屋的方法和混乱的差遣,造成俸禄重复叠加的太多、太乱、太复杂,繁杂到连户部都无法搞明白朝廷的俸禄发放。至于吃空饷,或者光领钱不做事的就更多了。
这也是国朝的文臣从心底对皇权没有敬畏的原因之一……大不了不做事,朝廷一样给钱。也是朝臣对贬谪无所谓的根源,因为不影响钱粮。
官制改革后,官员将只有本官俸禄和差遣俸禄,两者权重相当,这就让朝臣们会逐渐看重差遣,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做事不做事都一样的弊端。
官制改革还将本官和差遣的俸禄推行两条线发放的模式。官员的本官俸禄将统一由朝廷户部发放,而差遣俸禄则由地方负担。
地方官差遣俸禄将以一府为基本单位进行统筹。
有了皇家银行的铺开和国营寺关于地方和朝廷营收的分成,以及由王雱主导的税收新法,明确了地方和朝廷的税入分成,让地方州府有了一定的财政自主权。
俸禄实行两条线支付,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让地方州府主官,尽可能的会少养闲官。
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朝廷将原本那些不属于流内官的县丞、主薄也一并确定了品级,并由朝廷担负本官俸禄。
并且,朝廷还规定了,州府郡县衙门吏员的选用权,将统一归府一级衙门管辖。逐步由贡生和将来的退役校尉和军卒替换现在吏员混乱的现状。
这是有利于集权统治的做法,同时也给予了地方州府主官一定的权限。
敢推行这样体制的基础,是国朝监察衙门的独立性,以及对君王直接负责的体制基础。
这样体制,很可能造成地方官有唯上的倾向。但是,监察衙门、吏部考功和朝廷担负本官俸禄,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地方州府主官乱政。
并且,官制改革还明确了,所有有品级的官员任命,必须经过吏部、内阁以及君王。即便是吏员任命,也必须经过吏部备案,同时将吏员在任时称职与否作为州府主官的考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