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零章 利益
说来也是旧有的观念尚未得到彻底改变的缘故。
诸夏历代皇权不下乡,到县一级而止。譬如前朝大明,乡间的秩序靠的是士绅豪强。百姓们直接面对的,是他们,而不是明廷的正式官员。到了明廷末期,朝廷的掌控力衰弱到了极点,这些人就成了真正的土皇帝,所谓欺上瞒下,以乡间的士绅豪强为最。
中枢有什么政令颁布,到了乡间的士绅豪强这一级,被扭曲的最厉害。百姓一旦相信了他们,最后多半会吃亏。一次两次还不算,多次下来,便是再怎么愚鲁,百姓也会对乡绅们产生疑虑。
如秦五这等,不在少数。他们把如今的村长仍然当作前朝的乡绅来看待,他们相信官府,但对村长这一级抱有疑虑。
如今的官府不同以往,每一项新政、新法的实施,百姓到手的好处都是看得见的,于是逐渐建立起了官府的信用。秦五不辞数十里来到江宁,就是为了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印证村长传达的诏令,的确是官府下达的。
进出江宁的人群熙熙攘攘,有成群结队的车马,亦有摩肩接踵的百姓。入城后,每隔一里便能看到一二个身着红衣的,那是御法司下最基层的执法者。
街面上一旦发生什么事,有人生了矛盾,扰乱了秩序,就是他们负责第一时间解决。
秦五知道这些人,知道遇到治安方面的麻烦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找他们。
不过政令方面的问题,不归红衣执法管。秦五便直奔县衙而去。
应天是一个府级治区,而江宁是应天的治所,是一个县,自然就有县衙。江宁亦是赣州这一新取代南直隶的州级的治所,因此这个地方有州牧衙门、府衙和县衙三重官府衙门。
秦五也知道,作为江宁县人士,他要了解的问题,应该去县衙咨询。
与秦五一样,到县衙咨询徙民政策的人络绎不绝。沿途多见三五个汉子聚在一堆,谈论这个事。
因此还没到县衙,秦五便已了解的七七八八了。
不过他并未转身就走,而仍然望县衙而去。到了县衙处,并不能直接进入衙门,而是在衙门旁边的一处院落。这个院落是公开院落,是江宁县衙张贴一应政令的第一布告处。
如果官府有新的政令下达,书面形式的告示,首先张贴在此处。然后才是城门、驿站等一些地方。
院落面积不小,但里面熙熙攘攘几乎挤满了人群。
当中一方高台,高台上就是布告处。有两个吏员在上面一遍又一遍的宣读布告。而听完布告的百姓挤出来,没听到的又挤进去。
秦五好不容易挤进去,便听到:“...君上击灭东虏,因辽东肥沃、地广人稀,故而诏令徙民,以自愿为主。乡亲们有意者,可在村长处先做登记,到时由县衙一并组织,迁徙至辽东。至辽东者,可获地人均四十亩,三年不税,并择德高望重者赐民士之爵,享勋贵之禄,提门楣而光宗耀祖...”
秦五听着,一颗心终于完全放了下去。
村长说的,在这里终于得到了印证,他的担心,他的期望,终于得到了解脱。
然而吏员一遍并未说完,还在继续:“...除徙民辽东之外,另有徙民漠南草原、云贵边塞之政令。愿徙漠南草原者,人均授草地百亩,三年不税,并可从当地官府处无息领取牲畜、幼崽,养成之后官府负责回购,利润丰厚,可发家致富...愿徙云贵者人均授地百亩,并可参与官府的刺藤种植项目,亦前程远大...”
秦五这才知道,徙民政策,并不止辽东一处。还有漠南草原和云贵边疆。而这两处,亦与辽东大为不同。至辽东仍以种地为主,而至草原则以蓄养牲畜为主,至云贵则可参与什么官府的刺藤种植。
这让秦五一时间有些纠结。
良久,他闷头闷脑的挤出去,站在门边吸了口气,大步往原路返回。这事他心意已决,但具体该选什么地方,却还拿不定主意。他需要回去与浑家商量商量。
而院落中,吏员已经显得嘶哑的声音,仍在一遍又一遍的响起。
徙民政策的对象,并不完全是普通百姓。在江南人口稠密的各地宣传该政策的时候,各地的官员,也将当地的良商、良绅都召集了起来。
人有好有坏,商有良有奸,士绅亦然。
经过军队的清洗,如今还能活跃的商人和士绅,无不是那种真心实意做生意,真心实意曾修桥铺路,不曾欺压祸害百姓的。至少也是不曾触犯嬴翌底线的。
对于这些人,官府还是极为看重的。在眼下这个阶段,他们仍然是掌握着这个社会大部分生产资料和财富的人。
江宁县衙,偏厅。县尊端坐上首,端着一碗清茶正在品饮。堂下近百位良商、士绅,都拿着一份公文在逐字逐句的阅读。
县尊放下茶碗,宏声道:“想必在座诸位已经看完公文,对君上的徙民政策已经有所了解。”
众良商、士绅皆称是。
县尊道:“寻常百姓迁徙乃是主流,但诸位作为运转秩序、流通商业、传播德行的中坚,君上亦有所要求。”
他道:“辽东、漠南、云贵,皆边塞。历来为苦、寒之地。然所谓苦寒,非字面之意,而是历来朝代鞭长莫及,无法无天之处。然君上气魄雄心,非历朝历代所能比拟,且历朝历代无法解决之事,于君上而言,易如反掌。辽东虽寒,但土地肥沃,地广人稀。一旦开发出来,绝不亚于江南玉米之乡。漠南荒凉,但千年已降,也曾孕育诸多与我诸夏为敌的强悍鞑虏,草原不尽,蓄养出无数的牲畜,一旦开发出来,其利可想而知。”
这话得到众人的认同,但各个仍有犹疑之色。
县尊看的分明,笑道:“君上有言:历来诸夏不曾走出神州,而蜗居一地,无有进取者。乃因于‘苦寒’之处不曾找到好处之故。君上有包揽寰宇之心,诸位不必担心辽东、漠南等处的安稳。军队会一如既往的开拓,如今的漠南,不久还有漠北,还有更广大的天地。漠南的秩序,永远不会乱,而且会越来越好。”
“道路交通之事,诸位亦是知晓,多也参与其中。辽东、漠南草原和云贵,是国家基础建设的重地。数百万奴隶参与其中。最多明年此时,一应交通皆会通畅便利,且另有大型运输之器,也进入量产之中。”
诸夏历代皇权不下乡,到县一级而止。譬如前朝大明,乡间的秩序靠的是士绅豪强。百姓们直接面对的,是他们,而不是明廷的正式官员。到了明廷末期,朝廷的掌控力衰弱到了极点,这些人就成了真正的土皇帝,所谓欺上瞒下,以乡间的士绅豪强为最。
中枢有什么政令颁布,到了乡间的士绅豪强这一级,被扭曲的最厉害。百姓一旦相信了他们,最后多半会吃亏。一次两次还不算,多次下来,便是再怎么愚鲁,百姓也会对乡绅们产生疑虑。
如秦五这等,不在少数。他们把如今的村长仍然当作前朝的乡绅来看待,他们相信官府,但对村长这一级抱有疑虑。
如今的官府不同以往,每一项新政、新法的实施,百姓到手的好处都是看得见的,于是逐渐建立起了官府的信用。秦五不辞数十里来到江宁,就是为了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印证村长传达的诏令,的确是官府下达的。
进出江宁的人群熙熙攘攘,有成群结队的车马,亦有摩肩接踵的百姓。入城后,每隔一里便能看到一二个身着红衣的,那是御法司下最基层的执法者。
街面上一旦发生什么事,有人生了矛盾,扰乱了秩序,就是他们负责第一时间解决。
秦五知道这些人,知道遇到治安方面的麻烦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找他们。
不过政令方面的问题,不归红衣执法管。秦五便直奔县衙而去。
应天是一个府级治区,而江宁是应天的治所,是一个县,自然就有县衙。江宁亦是赣州这一新取代南直隶的州级的治所,因此这个地方有州牧衙门、府衙和县衙三重官府衙门。
秦五也知道,作为江宁县人士,他要了解的问题,应该去县衙咨询。
与秦五一样,到县衙咨询徙民政策的人络绎不绝。沿途多见三五个汉子聚在一堆,谈论这个事。
因此还没到县衙,秦五便已了解的七七八八了。
不过他并未转身就走,而仍然望县衙而去。到了县衙处,并不能直接进入衙门,而是在衙门旁边的一处院落。这个院落是公开院落,是江宁县衙张贴一应政令的第一布告处。
如果官府有新的政令下达,书面形式的告示,首先张贴在此处。然后才是城门、驿站等一些地方。
院落面积不小,但里面熙熙攘攘几乎挤满了人群。
当中一方高台,高台上就是布告处。有两个吏员在上面一遍又一遍的宣读布告。而听完布告的百姓挤出来,没听到的又挤进去。
秦五好不容易挤进去,便听到:“...君上击灭东虏,因辽东肥沃、地广人稀,故而诏令徙民,以自愿为主。乡亲们有意者,可在村长处先做登记,到时由县衙一并组织,迁徙至辽东。至辽东者,可获地人均四十亩,三年不税,并择德高望重者赐民士之爵,享勋贵之禄,提门楣而光宗耀祖...”
秦五听着,一颗心终于完全放了下去。
村长说的,在这里终于得到了印证,他的担心,他的期望,终于得到了解脱。
然而吏员一遍并未说完,还在继续:“...除徙民辽东之外,另有徙民漠南草原、云贵边塞之政令。愿徙漠南草原者,人均授草地百亩,三年不税,并可从当地官府处无息领取牲畜、幼崽,养成之后官府负责回购,利润丰厚,可发家致富...愿徙云贵者人均授地百亩,并可参与官府的刺藤种植项目,亦前程远大...”
秦五这才知道,徙民政策,并不止辽东一处。还有漠南草原和云贵边疆。而这两处,亦与辽东大为不同。至辽东仍以种地为主,而至草原则以蓄养牲畜为主,至云贵则可参与什么官府的刺藤种植。
这让秦五一时间有些纠结。
良久,他闷头闷脑的挤出去,站在门边吸了口气,大步往原路返回。这事他心意已决,但具体该选什么地方,却还拿不定主意。他需要回去与浑家商量商量。
而院落中,吏员已经显得嘶哑的声音,仍在一遍又一遍的响起。
徙民政策的对象,并不完全是普通百姓。在江南人口稠密的各地宣传该政策的时候,各地的官员,也将当地的良商、良绅都召集了起来。
人有好有坏,商有良有奸,士绅亦然。
经过军队的清洗,如今还能活跃的商人和士绅,无不是那种真心实意做生意,真心实意曾修桥铺路,不曾欺压祸害百姓的。至少也是不曾触犯嬴翌底线的。
对于这些人,官府还是极为看重的。在眼下这个阶段,他们仍然是掌握着这个社会大部分生产资料和财富的人。
江宁县衙,偏厅。县尊端坐上首,端着一碗清茶正在品饮。堂下近百位良商、士绅,都拿着一份公文在逐字逐句的阅读。
县尊放下茶碗,宏声道:“想必在座诸位已经看完公文,对君上的徙民政策已经有所了解。”
众良商、士绅皆称是。
县尊道:“寻常百姓迁徙乃是主流,但诸位作为运转秩序、流通商业、传播德行的中坚,君上亦有所要求。”
他道:“辽东、漠南、云贵,皆边塞。历来为苦、寒之地。然所谓苦寒,非字面之意,而是历来朝代鞭长莫及,无法无天之处。然君上气魄雄心,非历朝历代所能比拟,且历朝历代无法解决之事,于君上而言,易如反掌。辽东虽寒,但土地肥沃,地广人稀。一旦开发出来,绝不亚于江南玉米之乡。漠南荒凉,但千年已降,也曾孕育诸多与我诸夏为敌的强悍鞑虏,草原不尽,蓄养出无数的牲畜,一旦开发出来,其利可想而知。”
这话得到众人的认同,但各个仍有犹疑之色。
县尊看的分明,笑道:“君上有言:历来诸夏不曾走出神州,而蜗居一地,无有进取者。乃因于‘苦寒’之处不曾找到好处之故。君上有包揽寰宇之心,诸位不必担心辽东、漠南等处的安稳。军队会一如既往的开拓,如今的漠南,不久还有漠北,还有更广大的天地。漠南的秩序,永远不会乱,而且会越来越好。”
“道路交通之事,诸位亦是知晓,多也参与其中。辽东、漠南草原和云贵,是国家基础建设的重地。数百万奴隶参与其中。最多明年此时,一应交通皆会通畅便利,且另有大型运输之器,也进入量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