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 空降档期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的上映日期往往需要提前一年乃至于提前两年定档,尤其是瞄准了票房市场的商业电影,一方面是为了制定出一个上映计划表,为剧组拍摄工作进度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是为了提前了解周围的竞争对手,电影公司之间互相通气,就好像圈地一般,早早地宣告档期的所有权。
除此之外,还有一方面则是为了根据档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前期宣传。
网络时代的电影宣传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起来,从海报到预告片,从病毒视频到街头活动,从超级碗广告时间到油管视频广告……诸如此类等等,整个宣传都变得立体而鲜活起来,发行部门必须制定相对应的计划,然后根据剧组的拍摄工作推进,有张有弛地放出更多消息,以此来吸引观众们的注意。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信息海洋年代,宣传的作用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对应地,宣传的成本投入也正在水涨船高——
有没有电影作品在缺少宣传的情况下,却依靠口碑完成逆袭?当然有,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这样的黑马奇迹,借助社交网络的力量,那些籍籍无名的小成本作品也赢得了出头机会;但归根结底还是少数,宣传的力量至关重要,尤其是对暑期档的商业大片来说,更是如此。
缺少宣传,往往是一部电影票房崩盘的前兆。
提前一年乃至更久确定档期,宣传发行部门就能够根据档期的进度,从前期筹备选角阶段开始铺垫宣传,然后根据剧组的拍摄进度展开第二阶段宣传,再根据后期制作进度来展开第三阶段以及正式上映前的后续宣传。
这是一个庞大而科学的工程,详细过程比想象中还要更加专业也更加繁琐。
按照计划,“星际穿越”将于今年的感恩节档期正式上映,华纳兄弟也有条不紊地展开了前期宣传与推广;但一系列的意外却打乱了计划,奥斯卡颁奖典礼结束之后,华纳兄弟经过深思熟虑,正式拍板“星际穿越”提档,从十一月七日提档到了六月六日,加入暑期档的争夺。
毫无疑问,这是“美国队长2”即将拉开暑期档大幕之前最为轰动也最为重要的一个消息,华纳兄弟的提档动作瞬间就打乱了整个暑期档的格局。
诚然,宣布提档的彼时,距离“美国队长2”的上映还有整整六周时间,而距离“星际穿越”提档之后的档期还有三个半月,一切计划都还有调整的空间和余地,但对于2014年暑期档来说,这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磅消息,很有可能,各大项目都要重新洗牌。
不确定因素顿时暴增井喷,即使是对“星际穿越”剧组自己来说也是如此。
从十一月七日提档到六月六日,足足提前了五个月,这同时也意味着宣传时间足足缩短了五个月,那么,传播效果足够吗?预期效果足够吗?回馈效果足够吗?更重要的是,修改宣传方案和市场定位的时间足够吗?
此前始终围绕着“回家”这一主题进行宣传,方方面面都瞄准了感恩节档期,但现在却必须杀入暑期档争夺战,“回家”的主题就显得太过温情了,宣传重点就必须调整到“硬科幻”之上,努力挖掘暑期档的科幻市场。
现在只有短短三个半月的时间来完成铺垫和酝酿,着实太仓促也太急切了,来得及吗?效果足够吗?
当然,“星际穿越”依旧拥有其他电影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科幻电影领域的强大号召力,经过“蝙蝠侠”系列和“盗梦空间”的连续铺垫,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一块硬招牌,在前期宣传中就已经不断强调这一点,为电影奠定了足够的凶猛声势。
其次是蓝礼-霍尔的影响力,奥斯卡落幕之后更是节节攀升,压抑了整个颁奖季的名望与人气全面展开逆袭;考虑到圣丹斯电影节之上的深远影响,从“爆裂鼓手”的口碑炸裂到座谈会直播的人气蓬爆,“星际穿越”早早地拥有了先天优势,知名度和人气度在2014年的最初两个月里就已经累计到了一定高度。
再次是“回家”核心主题的回归,即使是暑期档,这一主题也符合市场预期,也许能够意外地吸引到科幻影迷之外的家庭观众,“PG-13”的分级定位放在感恩节里是标配,但放在暑期档里却是意外的优势项目。
只是,如何在三个半月时间里把这些优势全部叠加释放出来,并且进一步演变成为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动力,这就是一个严峻课题了。
归根结底,时间还是太短太短,“星际穿越”几乎可以说是空降暑期档,所有的准备工作都严重不足,比起其他前期宣传动则半年一年的竞争对手们来说,华纳兄弟的提档动作几乎就把“星际穿越”逼迫到了悬崖边上。
业内人士们甚至不知道应该说凯文-辻原是大胆冒险还是失去理智了,但可以确定的是,现在业内普遍观点都对“星际穿越”的首映票房数据压低期待——
也许后续票房可以凭借着口碑优势以及蓝礼和克里斯托弗的号召力完成逆袭,就如同“地心引力”的绵长爆发力一般;但缺少宣传的拉动,首映票房的爆发力必然受到直接正面的影响,这都是不容忽视的客观情况。
另外,从三月初内部试映的口碑反馈信息来看:整体评价依旧保持了积极正面的趋势,对于克里斯托弗和蓝礼的赞誉还是占据了绝对上风;但参与试映的专业人士们普遍表示,这是一部涉及高深理论知识的硬科幻,而且理论知识的重要程度还超过了“盗梦空间”,这也意味着观众的接受程度需要更高。
用俗话解释就是:暑期档的爆米花指数不够高,市场到底会如何反馈也就无法清晰预测了。
试映口碑的反馈也为“星际穿越”的暑期档票房前景进一步增加了不确定性,参考“盗梦空间”的暑期档票房就一目了然了——
2010年七月十六日首映,首映周末票房六千两百万,最终北美票房两亿九千万、全球票房八亿两千八百万。整体来说,首映票房数据还是偏低,后续依靠口碑爆发,北美票房遗憾地没有能够迈过三亿门槛,却依靠海外票房突破了八亿的壮举;但问题在于,“盗梦空间”的拍摄地涉及了伦敦和巴黎等海外城市,而这些优势却在“星际穿越”里不复存在。
之前在“明日边缘”和“地心引力”上映的时候就提起过,近年来科幻电影的票房走势开始变得不稳定起来,诸多不确定因素都可能成为制约票房走高的负面影响力,“星际穿越”本来就需要面临如此困局,而现在又出现了提档的动作,事情的发展就增加了更多不确定。
这也将成为费舍尔和迪塞尔的“希望”——
如果“星际穿越”的最终票房真的意外遭遇滑铁卢了,毕竟暑期档就是一个万人坑,风险与机遇并存,可能一飞冲天也可能粉身碎骨;那么,这也将成为蓝礼职业生涯“不败光环”的第一个瑕疵,同时也将成为迪塞尔赢得喘息机会的第一个缺口。
对于现在的蓝礼来说,一部作品的惨败根本不足以动摇他的业内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负面影响还是或多或少客观存在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星际穿越”的特殊性,集结了凯文-辻原、托马斯-图尔和蓝礼-霍尔之间的恩恩怨怨,它的票房失败必然牵扯到更多权力纷争。
最重要的是,这也使得环球影业、索尼影业、迪士尼等等电影公司在衡量蓝礼和迪塞尔之间对峙关系的时候,能够为迪塞尔争取到更多喘息空间,不多却宝贵。
连续遭遇打击之后,迪塞尔已经临渊而立、身陷绝境了,任何一点点喘息机会都要牢牢地把握住,否则他可能就要真的粉身碎骨了。
所以,迪塞尔现在就开始真诚地虔诚地祈祷着:“星际穿越”请务必惨败,最好是全面崩盘;同时期待着暑期档其他作品的全面爆发,最好给“星际穿越”施加层层叠叠的压力,一点一点地挤压票房市场,任何一部能够对“星际穿越”造成威胁的作品,现在都将成为迪塞尔的盟友。
真心地,迪塞尔需要聚集整个好莱坞的日月精华之气,然后积蓄力量期待着能够摧毁蓝礼的“不败光环”,可以的话,他愿意每周都前往教堂做礼拜,表达自己的诚心。
尽管费舍尔认为迪塞尔的想法有些荒谬,与其期待着对手的失败,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迪塞尔还是有些魔怔了;但……如果“星际穿越”真的惨败了,费舍尔也是喜闻乐见的,所以他也就没有阻止迪塞尔。
当然,所有事情都是负面的吗?
显然不是!
华纳兄弟也不是傻瓜,提档的风险自然是一清二楚,但他们依旧选择了提档,这也是向所有观众以及业内同行释放出一个信号:我们,信心十足!
这对于整个电影产业来说都是一个重要宣言。
除此之外,还有一方面则是为了根据档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前期宣传。
网络时代的电影宣传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起来,从海报到预告片,从病毒视频到街头活动,从超级碗广告时间到油管视频广告……诸如此类等等,整个宣传都变得立体而鲜活起来,发行部门必须制定相对应的计划,然后根据剧组的拍摄工作推进,有张有弛地放出更多消息,以此来吸引观众们的注意。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信息海洋年代,宣传的作用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对应地,宣传的成本投入也正在水涨船高——
有没有电影作品在缺少宣传的情况下,却依靠口碑完成逆袭?当然有,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这样的黑马奇迹,借助社交网络的力量,那些籍籍无名的小成本作品也赢得了出头机会;但归根结底还是少数,宣传的力量至关重要,尤其是对暑期档的商业大片来说,更是如此。
缺少宣传,往往是一部电影票房崩盘的前兆。
提前一年乃至更久确定档期,宣传发行部门就能够根据档期的进度,从前期筹备选角阶段开始铺垫宣传,然后根据剧组的拍摄进度展开第二阶段宣传,再根据后期制作进度来展开第三阶段以及正式上映前的后续宣传。
这是一个庞大而科学的工程,详细过程比想象中还要更加专业也更加繁琐。
按照计划,“星际穿越”将于今年的感恩节档期正式上映,华纳兄弟也有条不紊地展开了前期宣传与推广;但一系列的意外却打乱了计划,奥斯卡颁奖典礼结束之后,华纳兄弟经过深思熟虑,正式拍板“星际穿越”提档,从十一月七日提档到了六月六日,加入暑期档的争夺。
毫无疑问,这是“美国队长2”即将拉开暑期档大幕之前最为轰动也最为重要的一个消息,华纳兄弟的提档动作瞬间就打乱了整个暑期档的格局。
诚然,宣布提档的彼时,距离“美国队长2”的上映还有整整六周时间,而距离“星际穿越”提档之后的档期还有三个半月,一切计划都还有调整的空间和余地,但对于2014年暑期档来说,这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磅消息,很有可能,各大项目都要重新洗牌。
不确定因素顿时暴增井喷,即使是对“星际穿越”剧组自己来说也是如此。
从十一月七日提档到六月六日,足足提前了五个月,这同时也意味着宣传时间足足缩短了五个月,那么,传播效果足够吗?预期效果足够吗?回馈效果足够吗?更重要的是,修改宣传方案和市场定位的时间足够吗?
此前始终围绕着“回家”这一主题进行宣传,方方面面都瞄准了感恩节档期,但现在却必须杀入暑期档争夺战,“回家”的主题就显得太过温情了,宣传重点就必须调整到“硬科幻”之上,努力挖掘暑期档的科幻市场。
现在只有短短三个半月的时间来完成铺垫和酝酿,着实太仓促也太急切了,来得及吗?效果足够吗?
当然,“星际穿越”依旧拥有其他电影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科幻电影领域的强大号召力,经过“蝙蝠侠”系列和“盗梦空间”的连续铺垫,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一块硬招牌,在前期宣传中就已经不断强调这一点,为电影奠定了足够的凶猛声势。
其次是蓝礼-霍尔的影响力,奥斯卡落幕之后更是节节攀升,压抑了整个颁奖季的名望与人气全面展开逆袭;考虑到圣丹斯电影节之上的深远影响,从“爆裂鼓手”的口碑炸裂到座谈会直播的人气蓬爆,“星际穿越”早早地拥有了先天优势,知名度和人气度在2014年的最初两个月里就已经累计到了一定高度。
再次是“回家”核心主题的回归,即使是暑期档,这一主题也符合市场预期,也许能够意外地吸引到科幻影迷之外的家庭观众,“PG-13”的分级定位放在感恩节里是标配,但放在暑期档里却是意外的优势项目。
只是,如何在三个半月时间里把这些优势全部叠加释放出来,并且进一步演变成为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动力,这就是一个严峻课题了。
归根结底,时间还是太短太短,“星际穿越”几乎可以说是空降暑期档,所有的准备工作都严重不足,比起其他前期宣传动则半年一年的竞争对手们来说,华纳兄弟的提档动作几乎就把“星际穿越”逼迫到了悬崖边上。
业内人士们甚至不知道应该说凯文-辻原是大胆冒险还是失去理智了,但可以确定的是,现在业内普遍观点都对“星际穿越”的首映票房数据压低期待——
也许后续票房可以凭借着口碑优势以及蓝礼和克里斯托弗的号召力完成逆袭,就如同“地心引力”的绵长爆发力一般;但缺少宣传的拉动,首映票房的爆发力必然受到直接正面的影响,这都是不容忽视的客观情况。
另外,从三月初内部试映的口碑反馈信息来看:整体评价依旧保持了积极正面的趋势,对于克里斯托弗和蓝礼的赞誉还是占据了绝对上风;但参与试映的专业人士们普遍表示,这是一部涉及高深理论知识的硬科幻,而且理论知识的重要程度还超过了“盗梦空间”,这也意味着观众的接受程度需要更高。
用俗话解释就是:暑期档的爆米花指数不够高,市场到底会如何反馈也就无法清晰预测了。
试映口碑的反馈也为“星际穿越”的暑期档票房前景进一步增加了不确定性,参考“盗梦空间”的暑期档票房就一目了然了——
2010年七月十六日首映,首映周末票房六千两百万,最终北美票房两亿九千万、全球票房八亿两千八百万。整体来说,首映票房数据还是偏低,后续依靠口碑爆发,北美票房遗憾地没有能够迈过三亿门槛,却依靠海外票房突破了八亿的壮举;但问题在于,“盗梦空间”的拍摄地涉及了伦敦和巴黎等海外城市,而这些优势却在“星际穿越”里不复存在。
之前在“明日边缘”和“地心引力”上映的时候就提起过,近年来科幻电影的票房走势开始变得不稳定起来,诸多不确定因素都可能成为制约票房走高的负面影响力,“星际穿越”本来就需要面临如此困局,而现在又出现了提档的动作,事情的发展就增加了更多不确定。
这也将成为费舍尔和迪塞尔的“希望”——
如果“星际穿越”的最终票房真的意外遭遇滑铁卢了,毕竟暑期档就是一个万人坑,风险与机遇并存,可能一飞冲天也可能粉身碎骨;那么,这也将成为蓝礼职业生涯“不败光环”的第一个瑕疵,同时也将成为迪塞尔赢得喘息机会的第一个缺口。
对于现在的蓝礼来说,一部作品的惨败根本不足以动摇他的业内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负面影响还是或多或少客观存在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星际穿越”的特殊性,集结了凯文-辻原、托马斯-图尔和蓝礼-霍尔之间的恩恩怨怨,它的票房失败必然牵扯到更多权力纷争。
最重要的是,这也使得环球影业、索尼影业、迪士尼等等电影公司在衡量蓝礼和迪塞尔之间对峙关系的时候,能够为迪塞尔争取到更多喘息空间,不多却宝贵。
连续遭遇打击之后,迪塞尔已经临渊而立、身陷绝境了,任何一点点喘息机会都要牢牢地把握住,否则他可能就要真的粉身碎骨了。
所以,迪塞尔现在就开始真诚地虔诚地祈祷着:“星际穿越”请务必惨败,最好是全面崩盘;同时期待着暑期档其他作品的全面爆发,最好给“星际穿越”施加层层叠叠的压力,一点一点地挤压票房市场,任何一部能够对“星际穿越”造成威胁的作品,现在都将成为迪塞尔的盟友。
真心地,迪塞尔需要聚集整个好莱坞的日月精华之气,然后积蓄力量期待着能够摧毁蓝礼的“不败光环”,可以的话,他愿意每周都前往教堂做礼拜,表达自己的诚心。
尽管费舍尔认为迪塞尔的想法有些荒谬,与其期待着对手的失败,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迪塞尔还是有些魔怔了;但……如果“星际穿越”真的惨败了,费舍尔也是喜闻乐见的,所以他也就没有阻止迪塞尔。
当然,所有事情都是负面的吗?
显然不是!
华纳兄弟也不是傻瓜,提档的风险自然是一清二楚,但他们依旧选择了提档,这也是向所有观众以及业内同行释放出一个信号:我们,信心十足!
这对于整个电影产业来说都是一个重要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