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观雁楼
老村长是啧啧称奇,在楚家寨活了那么多年,还是头一回看见那么多的大鸟在楚家寨停靠,以前也会有一些候鸟停落,但绝对不会那么壮观。
付盛林给两个大雁包扎之后,让二婶拿一些米饭出来给它们吃。在场的人干脆想让两个大雁在家里休养。
“跟鹅很像呀!”徐碧美观察一会,说道。
“大雁原本就是鹅的祖先,能不像吗?”说起来,鹅其实是人类驯化的雁类,大雁还有一个名称,叫原鹅。
大家见两个大雁背、肩三级飞羽及尾羽均暗褐色,羽缘淡棕色;下背和腰黑褐;前颈下部和胸均呈淡肉红色;头顶及枕部为棕褐色;头侧浅桂红色;须及喉棕红颈白色,后颈正中呈咖啡褐色。
文教授跟大家讲,这种就是最传统的大雁,叫鸿雁。人们习惯地把鸿雁叫做大雁或黑嘴雁,以示同另一种豆雁相区别。
“它的飞迁规律虽然与燕子相反,但是人们在仲秋之际迎接“雁归来”的心情,同欢迎南来之燕却是几乎完全一致的。据研究,北方原是大雁的故乡,后来地球上经历了几次冰川时期,为了觅食避寒,苦度严冬,被迫南迁,再在气候转暖,冰川已经时过境迁,但是它们在进化史上形成这种迁飞习姓,却保存下来。”文教授说道。
两个大雁对其他人很警惕,除了楚家强跟付盛林,就是文教授等研究动物的专家也不给面子,让众人好一阵郁闷。
“看来,它们是怕了人类。”陈武开口道。
“他难道就不是人类?”李泉指着楚家强纳闷道。
“呵呵!它们本来生姓就是如此,再经过人类的伤害,任谁也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至于那小子,你们千万别跟他比,他身上天生一股亲近动物的气息,羡慕不来的。”文教授笑道。
“以前去太湖,就看见不少这种大雁。”有人开口道。
边上的专家就点头解释了,鸿雁常与其他来越冬的野鸭集成庞大的雁鸭群,飘游在苏.州的太湖及常熟的尚湖等水域内,并在水中觅食及湖畔的草滩里过夜。翌年2、3月飞回老家去生育繁殖,雁群在高空迁飞时发出的鸣叫声,数里之外都能听见。
“这么机警的家伙,要捉真不容易呀!”周福荣感叹道。
然而,丁建辉等人摇摇头:“要捉它们太容易了,只要耍一耍手段,一个不漏捉了它们也不是难事。在古代,就有聪明的猎人利用它们的群体生活的习姓,晚上捕捉。”
他们晚上悄悄潜近群雁夜宿的河滩,故意点火,惊扰“雁奴”,然后灭火以待。睁大眼睛守夜的雁奴瞧见火起火熄的情景时,立即高声鸣警,众雁惊醒,察看无事,嚷嚷又歇。猎人一而再,再而三,反复用此伎俩。
雁奴忠于职守,有警必报,众雁误认被骗,怒啄雁奴。最后,不是雁奴蒙冤被啄死,就是雁奴再报警时,众鸟熟睡不理,于是猎人之计终于得逞,众雁落风就擒。这真是鸟类生活中的一个“悲剧”。
“当然,这种手段你们千万不能用。”最后,那些生物学家警告道。
两个大雁就蹲在墙角处休息,鹩哥飞过去打招呼。不得不说,鸟类之间还是挺好相处的,当然,跟雪雕那样的天敌则是另外一回事。
“奇怪!大雁不是秋天南飞的吗?现在冬天都快要过去了。”有人疑问道。
“这有什么奇怪的?它们是秋天开始南飞。那时候极北之地已经非常寒冷了,只能南飞,但飞到长江中下游,气候已经暖了,于是在那边停留。到了现在这个时候,长江中下游也开始变冷,它们有些会在此转移阵地。”一个博士生解释道。
河边的大雁刚落下来不久,就开始下水找吃的。它们千里迢迢而来,早就是筋疲力尽,只能赶紧补充,吃两三个月,等养精蓄锐之后再次返回家乡。
那些拍摄发烧友早就蹲好点,在不远的隐蔽处,开始行动起来。
为了不惊扰这些大雁的生活,研究院开了一个小会,老村长也参加了。会议上,主要讨论如何满足游客们的观看欲望,而又不会影响大雁。
最后,研究院准备出资建立一个观雁台,将大雁落脚的那块地方暂时列为行人禁地,只有在大雁离开后,才开放。
决定之后,老村长马上通知五叔公,让五叔公带领他的那队建设队伍,尽快搭建观雁台。本来,是准备一个类似平台的高台,但楚家强得知这消息,连忙找上丁建辉、老村长等人,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
按照楚家强的想法,是准备用竹子搭建一座竹楼,高三层,可以命名为观雁楼。这资金可以他出,这座楼除了观赏大雁之外,还有作用。他准备让自己老婆经营,她不是准备跟自己姐妹开咖啡厅、酒吧跟茶馆吗?正好,第一层喝咖啡,第二层喝酒,第三层喝茶。
“嗯!这想法不错!到时候我们也上去喝喝茶。”丁建辉笑道。
“就知道你小子会插一脚进来。”老村长也没有意见,建一座竹楼也好,看起来雅观。
通知完他们之后,楚家强再次找上五叔公说明这事情。之后,他就赶回家,跟梁玉等人一起设计那座竹楼。
“到时候,在每层的四个角挂一个风铃。”叶彩萍建议道。这时候,竹楼的框架已经出来,再修饰一下就差不多了。
“你们这样设计,还不知道能不能建。”楚家强开口道,这事情,还得拿去问问五叔公才行,就怕实际建设能力跟不上人的想法。
这三层竹楼,全部都是用竹子作为建设材料,这难免让人担心实际艹作起来不行。
完全弄好之后,楚家强拿去给五叔公过过目。五叔公瞧了一会,咂咂嘴,然后说道:“也不是说不行,只要竹子质量好就行,就怕竹子承受不住,让我想想先。”
(未完待续)
付盛林给两个大雁包扎之后,让二婶拿一些米饭出来给它们吃。在场的人干脆想让两个大雁在家里休养。
“跟鹅很像呀!”徐碧美观察一会,说道。
“大雁原本就是鹅的祖先,能不像吗?”说起来,鹅其实是人类驯化的雁类,大雁还有一个名称,叫原鹅。
大家见两个大雁背、肩三级飞羽及尾羽均暗褐色,羽缘淡棕色;下背和腰黑褐;前颈下部和胸均呈淡肉红色;头顶及枕部为棕褐色;头侧浅桂红色;须及喉棕红颈白色,后颈正中呈咖啡褐色。
文教授跟大家讲,这种就是最传统的大雁,叫鸿雁。人们习惯地把鸿雁叫做大雁或黑嘴雁,以示同另一种豆雁相区别。
“它的飞迁规律虽然与燕子相反,但是人们在仲秋之际迎接“雁归来”的心情,同欢迎南来之燕却是几乎完全一致的。据研究,北方原是大雁的故乡,后来地球上经历了几次冰川时期,为了觅食避寒,苦度严冬,被迫南迁,再在气候转暖,冰川已经时过境迁,但是它们在进化史上形成这种迁飞习姓,却保存下来。”文教授说道。
两个大雁对其他人很警惕,除了楚家强跟付盛林,就是文教授等研究动物的专家也不给面子,让众人好一阵郁闷。
“看来,它们是怕了人类。”陈武开口道。
“他难道就不是人类?”李泉指着楚家强纳闷道。
“呵呵!它们本来生姓就是如此,再经过人类的伤害,任谁也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至于那小子,你们千万别跟他比,他身上天生一股亲近动物的气息,羡慕不来的。”文教授笑道。
“以前去太湖,就看见不少这种大雁。”有人开口道。
边上的专家就点头解释了,鸿雁常与其他来越冬的野鸭集成庞大的雁鸭群,飘游在苏.州的太湖及常熟的尚湖等水域内,并在水中觅食及湖畔的草滩里过夜。翌年2、3月飞回老家去生育繁殖,雁群在高空迁飞时发出的鸣叫声,数里之外都能听见。
“这么机警的家伙,要捉真不容易呀!”周福荣感叹道。
然而,丁建辉等人摇摇头:“要捉它们太容易了,只要耍一耍手段,一个不漏捉了它们也不是难事。在古代,就有聪明的猎人利用它们的群体生活的习姓,晚上捕捉。”
他们晚上悄悄潜近群雁夜宿的河滩,故意点火,惊扰“雁奴”,然后灭火以待。睁大眼睛守夜的雁奴瞧见火起火熄的情景时,立即高声鸣警,众雁惊醒,察看无事,嚷嚷又歇。猎人一而再,再而三,反复用此伎俩。
雁奴忠于职守,有警必报,众雁误认被骗,怒啄雁奴。最后,不是雁奴蒙冤被啄死,就是雁奴再报警时,众鸟熟睡不理,于是猎人之计终于得逞,众雁落风就擒。这真是鸟类生活中的一个“悲剧”。
“当然,这种手段你们千万不能用。”最后,那些生物学家警告道。
两个大雁就蹲在墙角处休息,鹩哥飞过去打招呼。不得不说,鸟类之间还是挺好相处的,当然,跟雪雕那样的天敌则是另外一回事。
“奇怪!大雁不是秋天南飞的吗?现在冬天都快要过去了。”有人疑问道。
“这有什么奇怪的?它们是秋天开始南飞。那时候极北之地已经非常寒冷了,只能南飞,但飞到长江中下游,气候已经暖了,于是在那边停留。到了现在这个时候,长江中下游也开始变冷,它们有些会在此转移阵地。”一个博士生解释道。
河边的大雁刚落下来不久,就开始下水找吃的。它们千里迢迢而来,早就是筋疲力尽,只能赶紧补充,吃两三个月,等养精蓄锐之后再次返回家乡。
那些拍摄发烧友早就蹲好点,在不远的隐蔽处,开始行动起来。
为了不惊扰这些大雁的生活,研究院开了一个小会,老村长也参加了。会议上,主要讨论如何满足游客们的观看欲望,而又不会影响大雁。
最后,研究院准备出资建立一个观雁台,将大雁落脚的那块地方暂时列为行人禁地,只有在大雁离开后,才开放。
决定之后,老村长马上通知五叔公,让五叔公带领他的那队建设队伍,尽快搭建观雁台。本来,是准备一个类似平台的高台,但楚家强得知这消息,连忙找上丁建辉、老村长等人,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
按照楚家强的想法,是准备用竹子搭建一座竹楼,高三层,可以命名为观雁楼。这资金可以他出,这座楼除了观赏大雁之外,还有作用。他准备让自己老婆经营,她不是准备跟自己姐妹开咖啡厅、酒吧跟茶馆吗?正好,第一层喝咖啡,第二层喝酒,第三层喝茶。
“嗯!这想法不错!到时候我们也上去喝喝茶。”丁建辉笑道。
“就知道你小子会插一脚进来。”老村长也没有意见,建一座竹楼也好,看起来雅观。
通知完他们之后,楚家强再次找上五叔公说明这事情。之后,他就赶回家,跟梁玉等人一起设计那座竹楼。
“到时候,在每层的四个角挂一个风铃。”叶彩萍建议道。这时候,竹楼的框架已经出来,再修饰一下就差不多了。
“你们这样设计,还不知道能不能建。”楚家强开口道,这事情,还得拿去问问五叔公才行,就怕实际建设能力跟不上人的想法。
这三层竹楼,全部都是用竹子作为建设材料,这难免让人担心实际艹作起来不行。
完全弄好之后,楚家强拿去给五叔公过过目。五叔公瞧了一会,咂咂嘴,然后说道:“也不是说不行,只要竹子质量好就行,就怕竹子承受不住,让我想想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