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高市长接过本子,越看脸色越严肃,最后将本子放桌子上都气笑了:“你们俩可真够大胆的。路明惠,这样的报道,你们总编能通过吗?”
路明惠已经跟总编通过气了,心里也很有底气:“高市长,我们总编说,只要我们报道的都是事实,没有掺假就没问题。”
“公开在省报上报道弘扬两个小摊贩,还没问题?”高市长用力将本子拍在了桌子上。
余思雅和路明惠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开了口:“高市长,对不起,这是我的主意。”
说完后,办公室里静默了几秒,没人吭声。
高市长哭笑不得地看着她们:“这种事你们还抢着。哎,你们真是太大胆了,知不知道你们在干什么?”
余思雅冷静地说:“高市长,我们清楚。你也不用为我们担心,我们根正苗红,贫农出身,就算会挨批评也没太大的关系。”
现在已经不时兴以前那套了。她跟路明惠又不是机关单位的干部,挨批就挨批,也不影响她们的工作。
“你们倒是都盘算好了。”高市长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余思雅硬着头皮说:“高市长,让我们试试吧,这个新闻报出来,咱们可以看看市民们和各级机关的反应。如果反对的声浪不是很高,咱们就可以趁势宣布允许摆摊,如果反对太激烈说明现在还不是时候,可以缓缓,暂时停止这个计划,等时机成熟了再说。”
高市长这才明白,她们这篇大胆的报道是问路石,拿出来试探各方反应的。虽然两个女同志大胆了一点,但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
高市长和秦书记一直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因为影响太大了。省城是c省最大的城市,也是最核心的城市,省城的政策就是全省的风向标,一旦他们迈出这一步,很可能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是好是坏,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谁也说不清楚。
但如果先出一篇新闻报道,看看上面的意见,再看看下面的反应,审时度势,做出相应的决策,未尝不是一个相对稳妥的办法。只是这样一来,压力就落到两个女同志,尤其是被推到最前面的路明惠身上。
“路明惠同志,这件事波及的范围很广,你可想清楚了?”高市长严肃地问道。
成,路明惠一战成名,以后必将在c省的新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败,前途很可能就止步于此了。
路明惠是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同志,又不是刚出校园的愣头青,她很清醒:“高市长,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我愿意做这个马前卒!”
高市长郑重点头:“好,辛苦你了,这个时机差不多了,趁着大家还在关注这件事,尽早将最后一篇报道发了。”
在高市长这里通了气,路明惠心里稍安,笑着说:“好,高市长,那我现在就回去,尽量在今晚将稿子送去印刷厂。”
“好,你去忙吧,小余同志留一下。”高市长含笑道。
许秘书将她送了出去。
办公室里只剩下高市长和余思雅。
高市长揉了揉额头说:“小余同志啊,你才22岁,大学还没毕业,前途一片光明,以后做事情前多想想自己。”
高市长这是因为惜才爱才之心才会如此叮嘱她。余思雅不是不识好歹的,她感激地说:“谢谢高市长提醒,我以后会注意的。”
都是成年人了,高市长也没多提这个,转而关心地问:“小余同志,上次说的招五百名工人的事,你们服装厂准备好了吗?”
余思雅点头:“已经准备好了,打算等路主编的这个报道出来后,过两天再面向全市公布。”
高市长马上明白,他跟余思雅想到一块儿去了:“嗯,目前咱们省城还有几家单位也能再勉强招一批职工。我让许秘书将名单整理了出来,连同你们的一块儿,先备着,等路明惠同志的这篇报道出来后看看反应再说。”
“如果反响很差,那就将招工信息公布出去,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也能说明市里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安抚大家。如果反响很好,在宣布允许摆摊的情况下将这个消息也一并放出去,无疑能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市里非常重视这件事,也在着手积极从各个方面来解决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困难只是暂时的,大家要相信党和政府。”余思雅接着他的话说。
这一招要么是用来救济转移视线,要么是用来锦上添花,增加市民对市里的信心。
高市长跟余思雅相视一笑,他们都想到一块儿去了。
有了这个保底措施,即便明天的新闻出来,反对的声音很高也能很快用大量的招工信息转移掉大家的注意力,将新闻报道的影响降到最低。
余思雅决定一会儿回去就通知丁舜,让他别发布招工的信息了,先等市里面发布了,然后他们再公布具体的招工细则和要求。
——
路明惠顶着烈日回到了办公室,一身汗地坐下,重新拿起本子修改了一遍稿子,然后誊抄了一份,递到了总编的手里。
总编比路明惠大了十来岁,算是看着路明惠从一个懵懂的生涩小丫头,一步一步成长为省报的一员干将,也深知她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
“明惠,你想清楚了吗?”总编放下稿子,又问了一遍。
路明惠笑了:“总编,你是今天第二个问我的人,我想得很清楚,心里也很踏实,最坏我不过又做回小记者,天天跑新闻嘛。跟现在的工作没多大差别。”
怎么会没差别?总编两只手交握:“明惠,我一直很看好你做我的接班人。你好好想想,下班之前可以到我这里来将稿子拿回去。”
路明惠笑了笑:“谢谢总编。”
心动吗?肯定的,总编已经四十多快五十岁了,年轻那会儿经常去偏远的地方采访,吃过不少苦,身体不是很好,过几年应该就会退休了。按部就班的,只要不犯错误,这个位置很可能是她的。
但路明惠并不后悔,人这辈子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而现在,她觉得自己做的就是自己应该做的,她问心无愧!
直到下班后,总编也没等来路明惠。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年轻人真是犟啊,但也不得不说,年轻真好,有冲劲有干劲,敢为天下先!他可真是怀念那些激情的岁月!
总编微笑着起身,什么都没说,来到路明惠的办公桌前,轻轻敲了敲桌子:“下班了,快回家吧。你这段时间辛苦了,一直没休息,明天在家里好好休息一天吧。”
路明惠虽然已经做好了迎接暴风雨的心理准备,但也领了总编的好意:“好的,谢谢总编,那我明天就不过来了。”
次日,省报再次刊登了上次那篇让大家心心念念的后续报道。
这篇新闻报道延续了上一篇的风格,标题一如既往的简洁,就两个字《他们》,下面照样配了两幅图,紧紧相邻。
第一幅图,年轻的母亲背着孩子蹲在广场边,她面前放置着一张旧床单,床单上放着各色的背心、短裤,还有少量的其他衣物。照相机捕捉到的镜头中,她脸上挂着充满希望的笑容,手里拿着一件背心给对面的顾客,嘴巴微张,似乎是在热情的招呼客人。
第二幅图,面带愁苦的少年宛如换了个人,脸上洋溢着热情开朗的笑容,手里捧着一捧瓜子,伸手向路人推销自己的货物。
同样的人两张照片却跟上期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一下子勾起了大家的兴趣。这两个没有工作可以顶替,家里还有老弱病小的年轻人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新闻的内容详细地报道了两个人是如何踏上小贩之路的,并因此逐渐改善生活的。文章的最后,两人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疑问。
不偷不抢,走街串巷,风里来雨里去卖东西比偷窃抢劫进公安局还丢人现眼吗?
第145章
余思雅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问林红旗:“今天的省报送过来了吗?”
“邮递员刚拿过来,还没整理,我去给你拿。”林红旗笑道。
余思雅点头,翻开了文件,第一页还没看完,林红旗就将报纸拿了上来:“余总,今天的省报送过来了。”
余思雅立即放下手里的文件,接过报纸:“谢谢!”
她打开报纸,在头版下方的位置找到了这篇报道。迅速浏览完,余思雅心里激荡着一股说不出的感受,她早知道内容,看到后并不意外,可其他人呢?
她需要的是其他人更真实的反馈。
余思雅转手将报纸给了林红旗:“你看看这篇报道,看完后跟我说说你的感受。”
林红旗双手接过报纸,认真地看完,笑着说:“路主编这篇报道写得挺好的啊。”
余思雅眼也不眨地盯着她,不错过她脸上的任何表情:“你不要因为路主编是我的朋友就只捡好的说。我想听听第三方的客观意见,你尽管说,没关系的。”
林红旗放下了报纸:“余总,我跟报纸上的宋敏丽一样是下乡的知青,我自己,我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都曾为了一个工作岗位辗转难眠,费尽心思。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我理解他们,我也觉得他们说得对。靠劳动,靠勤劳的双手挣钱并不丢人,他们有了生活的希望,我们普通人购买到了更廉价的商品和更舒心的服务,还不用看售货员的嘴脸,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觉得挺好的。”
余思雅点头:“好,谢谢你红旗,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去忙吧,让我自己想想。”
虽然林红旗的反馈很正面,很积极,但并不能由她一个人去推导其他人看到这个事的反应。因为一个人不能代表大众,也因为林红旗是知青,能够对宋敏丽和胡祥的遭遇感同身受,有比较强的共情能力,其他人未必会这么想。
但这点却提醒了余思雅,这份报道有个天然的群体会支持他们,那就是广大的知青同志。这批人因为自身的遭遇和经历,更容易理解宋胡两人的处境和选择。
她还要看看其他人的反应,尽可能地知道这件事究竟是朝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往更差的方向走。这样才能及早做出下一步的行动,将影响降到最低。
琢磨了几分钟,余思雅起身出门,对林红旗说:“我有点事,去一趟机械厂,如果有人找我,你就记下来,等我回来回电话。”
交代完事情,她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地赶到了机械厂,去找田主任。
田主任还在车间里忙活,余思雅等了十几分钟他才回来,两只手上还沾满了机油:“不好意思,余总,你再等几分钟,我洗个手。”
“好的,不着急。”余思雅笑着说道。
很快田主任就洗干净了手,擦着毛巾回来,先给余思雅倒了一杯水,然后问道:“余总,你是来问上次那事的结果是吧?”
余思雅点头:“对,已经过去好一阵了,我想问问你们厂子里商量好了吗?”
田主任笑着说:“厂里通过了,不过向厂长今天上午去市里开会了,估计要到中午才会回来,要是余总没急事要忙,就在这里等一会儿吧。”
余思雅确实没太着急的事要忙,她想早点将这件事定下来,就点头答应了:“好啊,那我就打扰了。田主任,今天的省报你看了吧,对这篇报道,你们厂子里怎么看啊?”
田主任顺着余思雅的目光看到了摊开放在办公桌上的报纸,轻轻摇头说:“这路主编也太大胆了,什么都敢说。”
路明惠作为孟兰的同学,田主任自然也是认识的,两家交情还不错。
不过看样子,田主任还不知道她也在里面插了一脚。正好,那他面对自己的反应应该是最真实的。
于是,余思雅用一副讨论时事的态度问道:“这么说,田主任是不赞成路主编的这篇报道了?不过我觉得路主编真的很勇敢。”
田主任摇头:“光勇敢有什么用?余总啊,你们年轻同志不懂。哎,也不知道路主编怎么想的,她多稳妥的一个人啊,竟然会公开在报纸上发表这些。”
余思雅听出来了,田主任还挺担心路明惠的。那这就好办了,于是她问:“田主任,那你们厂子里的职工和领导怎么看这个事啊?”
田主任轻轻摇头:“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呗,具体怎么看,咱们这些小老百姓的想法不重要,还要看上面怎么想。”
其实上面也在看下面的反应。余思雅觉得有点哭笑不得,但又觉得特别能理解,现在是个很敏感的时代,文、革才过去几年,残留的阴影还深深地烙在大家的心里,所以很多人行事都比较谨小慎微。
“这样啊,那我能不能去你们厂子里参观参观,田主任你工作比较忙,派个人给我带路就行了。”余思雅笑道。
既然从田主任这里打听不出什么实际的东西,那就去厂子里走访走访。机械厂有好几千人,虽然对于偌大的省城来说不算什么,但也算不小的一个样本了,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普通人对于这件事的看法。
这也是余思雅会突然选择这个时间来机械厂走访的原因。
田主任确实有很多工作要忙,没空一直接待余思雅,见她主动说去厂子里转转顿时松了口气:“也好,余总你还没有参观过我们机械厂吧,除了卖给你们厂子里的机器,咱们厂子里还有很多机器。小黄,你带余总在厂子里参观参观!”
小黄是个二十多岁出头的年轻人,两年前分配到机械厂的大学生。
他笑眯眯地说:“余总,请跟我来,咱们先去生产车间看看吧。”
“好啊,麻烦小黄同志了。”余思雅笑道。
机械厂的生产车间很大,而且分为好几块。田主任没夸张,机械厂生产的机械确实非常多,从农用机械到工业用的机器,几乎应有尽有,几乎囊括了市面上的所有种类。
不过工人们都埋头干活,工作比较紧张,没时间聊时事和八卦。
余思雅转了一圈后说:“小黄,能不能带我去看看你们的办公区。你们厂子规模大,又是成立了几十年的老厂子,管理经验丰富,正好今天有空,我也想学习学习。”
小黄一直为自己的厂子骄傲,很高兴地同意了:“那余总,你跟我来。”
拐到了办公区,这边果然闲多了,也有功夫聊八卦了。还没进门,余思雅就听到几个女同志在提她最关心的内容。
“省报可真够大胆的,连这都敢报,就不怕被抓起来吗?”
“你当还以前啊?人家说的是实情啊,记者不就要说真话?报纸上的女知青我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过,人家卖的衣服质量好又便宜,而她态度非常好,我将所有的花色都看了一遍,最后还是买了第一件,她也没任何怨言,笑眯眯地将衣服给我包好,哪像商场里的售货员,眼睛都长到额头上去了。”
“那能一样吗?商场的售货员可是正式工,能拿很多好东西,谁不羡慕能有这样一门亲戚。一个摆地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小偷,凭什么跟商场售货员比?”
路明惠已经跟总编通过气了,心里也很有底气:“高市长,我们总编说,只要我们报道的都是事实,没有掺假就没问题。”
“公开在省报上报道弘扬两个小摊贩,还没问题?”高市长用力将本子拍在了桌子上。
余思雅和路明惠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开了口:“高市长,对不起,这是我的主意。”
说完后,办公室里静默了几秒,没人吭声。
高市长哭笑不得地看着她们:“这种事你们还抢着。哎,你们真是太大胆了,知不知道你们在干什么?”
余思雅冷静地说:“高市长,我们清楚。你也不用为我们担心,我们根正苗红,贫农出身,就算会挨批评也没太大的关系。”
现在已经不时兴以前那套了。她跟路明惠又不是机关单位的干部,挨批就挨批,也不影响她们的工作。
“你们倒是都盘算好了。”高市长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余思雅硬着头皮说:“高市长,让我们试试吧,这个新闻报出来,咱们可以看看市民们和各级机关的反应。如果反对的声浪不是很高,咱们就可以趁势宣布允许摆摊,如果反对太激烈说明现在还不是时候,可以缓缓,暂时停止这个计划,等时机成熟了再说。”
高市长这才明白,她们这篇大胆的报道是问路石,拿出来试探各方反应的。虽然两个女同志大胆了一点,但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
高市长和秦书记一直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因为影响太大了。省城是c省最大的城市,也是最核心的城市,省城的政策就是全省的风向标,一旦他们迈出这一步,很可能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是好是坏,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谁也说不清楚。
但如果先出一篇新闻报道,看看上面的意见,再看看下面的反应,审时度势,做出相应的决策,未尝不是一个相对稳妥的办法。只是这样一来,压力就落到两个女同志,尤其是被推到最前面的路明惠身上。
“路明惠同志,这件事波及的范围很广,你可想清楚了?”高市长严肃地问道。
成,路明惠一战成名,以后必将在c省的新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败,前途很可能就止步于此了。
路明惠是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同志,又不是刚出校园的愣头青,她很清醒:“高市长,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我愿意做这个马前卒!”
高市长郑重点头:“好,辛苦你了,这个时机差不多了,趁着大家还在关注这件事,尽早将最后一篇报道发了。”
在高市长这里通了气,路明惠心里稍安,笑着说:“好,高市长,那我现在就回去,尽量在今晚将稿子送去印刷厂。”
“好,你去忙吧,小余同志留一下。”高市长含笑道。
许秘书将她送了出去。
办公室里只剩下高市长和余思雅。
高市长揉了揉额头说:“小余同志啊,你才22岁,大学还没毕业,前途一片光明,以后做事情前多想想自己。”
高市长这是因为惜才爱才之心才会如此叮嘱她。余思雅不是不识好歹的,她感激地说:“谢谢高市长提醒,我以后会注意的。”
都是成年人了,高市长也没多提这个,转而关心地问:“小余同志,上次说的招五百名工人的事,你们服装厂准备好了吗?”
余思雅点头:“已经准备好了,打算等路主编的这个报道出来后,过两天再面向全市公布。”
高市长马上明白,他跟余思雅想到一块儿去了:“嗯,目前咱们省城还有几家单位也能再勉强招一批职工。我让许秘书将名单整理了出来,连同你们的一块儿,先备着,等路明惠同志的这篇报道出来后看看反应再说。”
“如果反响很差,那就将招工信息公布出去,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也能说明市里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安抚大家。如果反响很好,在宣布允许摆摊的情况下将这个消息也一并放出去,无疑能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市里非常重视这件事,也在着手积极从各个方面来解决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困难只是暂时的,大家要相信党和政府。”余思雅接着他的话说。
这一招要么是用来救济转移视线,要么是用来锦上添花,增加市民对市里的信心。
高市长跟余思雅相视一笑,他们都想到一块儿去了。
有了这个保底措施,即便明天的新闻出来,反对的声音很高也能很快用大量的招工信息转移掉大家的注意力,将新闻报道的影响降到最低。
余思雅决定一会儿回去就通知丁舜,让他别发布招工的信息了,先等市里面发布了,然后他们再公布具体的招工细则和要求。
——
路明惠顶着烈日回到了办公室,一身汗地坐下,重新拿起本子修改了一遍稿子,然后誊抄了一份,递到了总编的手里。
总编比路明惠大了十来岁,算是看着路明惠从一个懵懂的生涩小丫头,一步一步成长为省报的一员干将,也深知她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
“明惠,你想清楚了吗?”总编放下稿子,又问了一遍。
路明惠笑了:“总编,你是今天第二个问我的人,我想得很清楚,心里也很踏实,最坏我不过又做回小记者,天天跑新闻嘛。跟现在的工作没多大差别。”
怎么会没差别?总编两只手交握:“明惠,我一直很看好你做我的接班人。你好好想想,下班之前可以到我这里来将稿子拿回去。”
路明惠笑了笑:“谢谢总编。”
心动吗?肯定的,总编已经四十多快五十岁了,年轻那会儿经常去偏远的地方采访,吃过不少苦,身体不是很好,过几年应该就会退休了。按部就班的,只要不犯错误,这个位置很可能是她的。
但路明惠并不后悔,人这辈子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而现在,她觉得自己做的就是自己应该做的,她问心无愧!
直到下班后,总编也没等来路明惠。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年轻人真是犟啊,但也不得不说,年轻真好,有冲劲有干劲,敢为天下先!他可真是怀念那些激情的岁月!
总编微笑着起身,什么都没说,来到路明惠的办公桌前,轻轻敲了敲桌子:“下班了,快回家吧。你这段时间辛苦了,一直没休息,明天在家里好好休息一天吧。”
路明惠虽然已经做好了迎接暴风雨的心理准备,但也领了总编的好意:“好的,谢谢总编,那我明天就不过来了。”
次日,省报再次刊登了上次那篇让大家心心念念的后续报道。
这篇新闻报道延续了上一篇的风格,标题一如既往的简洁,就两个字《他们》,下面照样配了两幅图,紧紧相邻。
第一幅图,年轻的母亲背着孩子蹲在广场边,她面前放置着一张旧床单,床单上放着各色的背心、短裤,还有少量的其他衣物。照相机捕捉到的镜头中,她脸上挂着充满希望的笑容,手里拿着一件背心给对面的顾客,嘴巴微张,似乎是在热情的招呼客人。
第二幅图,面带愁苦的少年宛如换了个人,脸上洋溢着热情开朗的笑容,手里捧着一捧瓜子,伸手向路人推销自己的货物。
同样的人两张照片却跟上期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一下子勾起了大家的兴趣。这两个没有工作可以顶替,家里还有老弱病小的年轻人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新闻的内容详细地报道了两个人是如何踏上小贩之路的,并因此逐渐改善生活的。文章的最后,两人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疑问。
不偷不抢,走街串巷,风里来雨里去卖东西比偷窃抢劫进公安局还丢人现眼吗?
第145章
余思雅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问林红旗:“今天的省报送过来了吗?”
“邮递员刚拿过来,还没整理,我去给你拿。”林红旗笑道。
余思雅点头,翻开了文件,第一页还没看完,林红旗就将报纸拿了上来:“余总,今天的省报送过来了。”
余思雅立即放下手里的文件,接过报纸:“谢谢!”
她打开报纸,在头版下方的位置找到了这篇报道。迅速浏览完,余思雅心里激荡着一股说不出的感受,她早知道内容,看到后并不意外,可其他人呢?
她需要的是其他人更真实的反馈。
余思雅转手将报纸给了林红旗:“你看看这篇报道,看完后跟我说说你的感受。”
林红旗双手接过报纸,认真地看完,笑着说:“路主编这篇报道写得挺好的啊。”
余思雅眼也不眨地盯着她,不错过她脸上的任何表情:“你不要因为路主编是我的朋友就只捡好的说。我想听听第三方的客观意见,你尽管说,没关系的。”
林红旗放下了报纸:“余总,我跟报纸上的宋敏丽一样是下乡的知青,我自己,我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都曾为了一个工作岗位辗转难眠,费尽心思。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我理解他们,我也觉得他们说得对。靠劳动,靠勤劳的双手挣钱并不丢人,他们有了生活的希望,我们普通人购买到了更廉价的商品和更舒心的服务,还不用看售货员的嘴脸,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觉得挺好的。”
余思雅点头:“好,谢谢你红旗,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去忙吧,让我自己想想。”
虽然林红旗的反馈很正面,很积极,但并不能由她一个人去推导其他人看到这个事的反应。因为一个人不能代表大众,也因为林红旗是知青,能够对宋敏丽和胡祥的遭遇感同身受,有比较强的共情能力,其他人未必会这么想。
但这点却提醒了余思雅,这份报道有个天然的群体会支持他们,那就是广大的知青同志。这批人因为自身的遭遇和经历,更容易理解宋胡两人的处境和选择。
她还要看看其他人的反应,尽可能地知道这件事究竟是朝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往更差的方向走。这样才能及早做出下一步的行动,将影响降到最低。
琢磨了几分钟,余思雅起身出门,对林红旗说:“我有点事,去一趟机械厂,如果有人找我,你就记下来,等我回来回电话。”
交代完事情,她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地赶到了机械厂,去找田主任。
田主任还在车间里忙活,余思雅等了十几分钟他才回来,两只手上还沾满了机油:“不好意思,余总,你再等几分钟,我洗个手。”
“好的,不着急。”余思雅笑着说道。
很快田主任就洗干净了手,擦着毛巾回来,先给余思雅倒了一杯水,然后问道:“余总,你是来问上次那事的结果是吧?”
余思雅点头:“对,已经过去好一阵了,我想问问你们厂子里商量好了吗?”
田主任笑着说:“厂里通过了,不过向厂长今天上午去市里开会了,估计要到中午才会回来,要是余总没急事要忙,就在这里等一会儿吧。”
余思雅确实没太着急的事要忙,她想早点将这件事定下来,就点头答应了:“好啊,那我就打扰了。田主任,今天的省报你看了吧,对这篇报道,你们厂子里怎么看啊?”
田主任顺着余思雅的目光看到了摊开放在办公桌上的报纸,轻轻摇头说:“这路主编也太大胆了,什么都敢说。”
路明惠作为孟兰的同学,田主任自然也是认识的,两家交情还不错。
不过看样子,田主任还不知道她也在里面插了一脚。正好,那他面对自己的反应应该是最真实的。
于是,余思雅用一副讨论时事的态度问道:“这么说,田主任是不赞成路主编的这篇报道了?不过我觉得路主编真的很勇敢。”
田主任摇头:“光勇敢有什么用?余总啊,你们年轻同志不懂。哎,也不知道路主编怎么想的,她多稳妥的一个人啊,竟然会公开在报纸上发表这些。”
余思雅听出来了,田主任还挺担心路明惠的。那这就好办了,于是她问:“田主任,那你们厂子里的职工和领导怎么看这个事啊?”
田主任轻轻摇头:“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呗,具体怎么看,咱们这些小老百姓的想法不重要,还要看上面怎么想。”
其实上面也在看下面的反应。余思雅觉得有点哭笑不得,但又觉得特别能理解,现在是个很敏感的时代,文、革才过去几年,残留的阴影还深深地烙在大家的心里,所以很多人行事都比较谨小慎微。
“这样啊,那我能不能去你们厂子里参观参观,田主任你工作比较忙,派个人给我带路就行了。”余思雅笑道。
既然从田主任这里打听不出什么实际的东西,那就去厂子里走访走访。机械厂有好几千人,虽然对于偌大的省城来说不算什么,但也算不小的一个样本了,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普通人对于这件事的看法。
这也是余思雅会突然选择这个时间来机械厂走访的原因。
田主任确实有很多工作要忙,没空一直接待余思雅,见她主动说去厂子里转转顿时松了口气:“也好,余总你还没有参观过我们机械厂吧,除了卖给你们厂子里的机器,咱们厂子里还有很多机器。小黄,你带余总在厂子里参观参观!”
小黄是个二十多岁出头的年轻人,两年前分配到机械厂的大学生。
他笑眯眯地说:“余总,请跟我来,咱们先去生产车间看看吧。”
“好啊,麻烦小黄同志了。”余思雅笑道。
机械厂的生产车间很大,而且分为好几块。田主任没夸张,机械厂生产的机械确实非常多,从农用机械到工业用的机器,几乎应有尽有,几乎囊括了市面上的所有种类。
不过工人们都埋头干活,工作比较紧张,没时间聊时事和八卦。
余思雅转了一圈后说:“小黄,能不能带我去看看你们的办公区。你们厂子规模大,又是成立了几十年的老厂子,管理经验丰富,正好今天有空,我也想学习学习。”
小黄一直为自己的厂子骄傲,很高兴地同意了:“那余总,你跟我来。”
拐到了办公区,这边果然闲多了,也有功夫聊八卦了。还没进门,余思雅就听到几个女同志在提她最关心的内容。
“省报可真够大胆的,连这都敢报,就不怕被抓起来吗?”
“你当还以前啊?人家说的是实情啊,记者不就要说真话?报纸上的女知青我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过,人家卖的衣服质量好又便宜,而她态度非常好,我将所有的花色都看了一遍,最后还是买了第一件,她也没任何怨言,笑眯眯地将衣服给我包好,哪像商场里的售货员,眼睛都长到额头上去了。”
“那能一样吗?商场的售货员可是正式工,能拿很多好东西,谁不羡慕能有这样一门亲戚。一个摆地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小偷,凭什么跟商场售货员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