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不来
朱由检在看图纸,朱慈烜也在看,曾在帝国军中任职的他对武器的优劣性有些发言权,图纸上的新式步枪让他眼前一亮,忙问道:“如果顺利的话,要多久能开始量产?”
毕一功微微躬身,笑道:“这个不好说,臣今日送来的图纸只是早期设计图,陛下要是批准了再由户部拨款,然后就可以生产了。
这款步枪射击比一六四四式更精密,生产出第一把所要的时间也更久,加上设计出来之后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前后加起来得几年时间,若是装备全军该要五六年了。”
五六年之后,也就是1660年左右,跟一六四十四式步枪相隔十六年,考虑到军械研究所还要研究装甲车和其他类型的单兵武器,这个速度也不算慢了。
朱慈烜继续低头看图纸,他一眼就注意到一个问题,“毕大人,弹夹这部分跟一六四四式差不多啊,我在边军的时候,最困扰弟兄们的问题就是融化的雪水和泥土灰尘会影响射击,这个问题新式步枪能解决么?”
毕一功笑了笑,“殿下果然慧眼如炬,这的确是个问题,设计的时候我们的工程师主要考虑的是对性能的提升和载弹量的提升,新式步枪可以一次容纳五发子弹,射速比一六四四式快了不少,而增加载弹量就无法对弹夹起到什么变化。”
朱慈烜虽然不懂枪械设计,但也知道毕一功说的是实情,他把目光对准了朱由检,这块步枪到底行不行还得父皇发话。
朱由检看图纸看了半天,结合毕一功的话,他想到了一个点子:“载弹量虽然重要,但枪械稳定性同样重要,在保证5发载弹量的基础上,可不可以在外面加一个防尘盖?”
“防尘盖?”
“没错。”朱由检简言意骇的为他讲解防尘盖的原理,就是让毕一功在枪机上装一个随枪机联动的防尘盖,士兵在装弹完之后防尘盖就合上了,杜绝水分和泥土沙尘进入的可能。
听朱由检说完,毕一功眼前一亮,有的时候就是这样,明明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没人想到,一个不起眼的设计却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铁丝网,一个几乎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却能阻挡步兵和骑兵的进攻,使战争中进攻一方的伤亡变大。
看到他茅塞顿开的样子,朱由检嘴角扬起一丝得意的弧度,“其实不一定,所有枪械都要把子弹装在枪身里,可以为子弹单独设计一个部件,让一个部件可以跟枪机组合,打完一发子弹下一发子弹就自动顶替上去。”
朱由检现在说的就是弹夹,如果枪械研究所的人真能按照他的想法搞出来的话,那帝国的枪械研究直接就可以进入卡宾枪的阶段。
“臣记住了,陛下,臣这就回去设计。”
毕一功激动的说着,他跟他的父亲毕茂康一样,在枪械研究上都有着过人的天分,这两句话给了他两点启发,现在就想回去设计一款新的步枪。
“好。”
设计师要都能有毕一功这种精神,何愁帝国的武器进展缓慢,朱由检给他提了两个点子,就算不能暂时制造出使用弹夹供弹的卡宾枪。
能在原先设计基础上加装一个防尘盖也能避免很多使用中的问题了。
……
这段时间凌小小一直忙着给朱由检办寿诞的事,明明朱慈烜才是负责人,现在完全变成了凌小小来负责,即使是在朱昭雪的葬礼结束之后也是这样。
朱由检寿诞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各国国王的到来,她的这个主意已经得到朱由检的默认,凌小小以朱慈烜的名义向欧洲各国的君主发去邀请函邀请他们前来。
在如今这个世界,大明想搞个万国来朝是不可能了,在大明帝国眼里能称得上国家的政权不过十指之数,还都是跟大明实力不对等的小国。
除了这些小国之外就是一些地方部落了,那些地方部落零零散散的加起来1万个都不止,他们没资格参加大明皇帝的寿诞。
不管欧洲各国在北京的那些公使怎么想,可以预料他们的国王都是一定会来的。
最先收到邀请函的是波斯王国的阿巴斯二世,阿巴斯二世在他的王宫里看着刚从大明帝国送来的书信,心里十分不耐烦。
作为一位中兴之君,他很知道珍惜自己的时间,从不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而这一次的事情显然就是无意义的事。
过个生日如此大张旗鼓的,自从他10岁那年登基为波斯国王之后,他就再也没度过生日。
自己的生日都没时间搞,别国君主的生日,他还不能不去。
他看见前来送信的大明礼部官员问他道:“这封邀请函是所有国家的君主都会收到的吗?”
“是的,不出意外的话到这份邀请函的人应该都会来。”精通波斯语的礼部官员微笑着说道,语气虽然平淡,但话中却透露着无形的霸气。
弱国无外交,强国则不需要外交。
尽管这份邀请函只是以朱慈烜的私人名义发出的,但谁都知道朱慈烜是朱由检唯一一个成年儿子,考虑到朱由检现在的情况,朱慈烜很有可能是大明帝国未来的皇帝。
这个面子谁敢不给?
听到这个意料之内的答复,阿巴斯二世默默点头将邀请函递给自己的亲信:“收到1号橱柜里。”
亲信接过书信之后,阿巴斯二世看下礼部官员,微笑的道:“天朝使者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在我们波斯多待几天吧,虽然不如天朝上国物产丰盛,但也别有一番风情。”
礼部官员作了一揖:“外臣谢过陛下好意,但外臣要早点回去,我们大明皇帝陛下最看重效率,要是外臣完成公务在波斯大吃大喝的消息传到国内,外臣这乌纱可就不保了,还望国王陛下见谅。”
“那今天休息一晚,明天我派人送你。”
这番好意。礼部官员没有再拒绝。
送走礼部官员后阿巴斯二世对亲信说道:“一个如此注重效率的国家,难怪明帝国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能完成这么多事。”
毕一功微微躬身,笑道:“这个不好说,臣今日送来的图纸只是早期设计图,陛下要是批准了再由户部拨款,然后就可以生产了。
这款步枪射击比一六四四式更精密,生产出第一把所要的时间也更久,加上设计出来之后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前后加起来得几年时间,若是装备全军该要五六年了。”
五六年之后,也就是1660年左右,跟一六四十四式步枪相隔十六年,考虑到军械研究所还要研究装甲车和其他类型的单兵武器,这个速度也不算慢了。
朱慈烜继续低头看图纸,他一眼就注意到一个问题,“毕大人,弹夹这部分跟一六四四式差不多啊,我在边军的时候,最困扰弟兄们的问题就是融化的雪水和泥土灰尘会影响射击,这个问题新式步枪能解决么?”
毕一功笑了笑,“殿下果然慧眼如炬,这的确是个问题,设计的时候我们的工程师主要考虑的是对性能的提升和载弹量的提升,新式步枪可以一次容纳五发子弹,射速比一六四四式快了不少,而增加载弹量就无法对弹夹起到什么变化。”
朱慈烜虽然不懂枪械设计,但也知道毕一功说的是实情,他把目光对准了朱由检,这块步枪到底行不行还得父皇发话。
朱由检看图纸看了半天,结合毕一功的话,他想到了一个点子:“载弹量虽然重要,但枪械稳定性同样重要,在保证5发载弹量的基础上,可不可以在外面加一个防尘盖?”
“防尘盖?”
“没错。”朱由检简言意骇的为他讲解防尘盖的原理,就是让毕一功在枪机上装一个随枪机联动的防尘盖,士兵在装弹完之后防尘盖就合上了,杜绝水分和泥土沙尘进入的可能。
听朱由检说完,毕一功眼前一亮,有的时候就是这样,明明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没人想到,一个不起眼的设计却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铁丝网,一个几乎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却能阻挡步兵和骑兵的进攻,使战争中进攻一方的伤亡变大。
看到他茅塞顿开的样子,朱由检嘴角扬起一丝得意的弧度,“其实不一定,所有枪械都要把子弹装在枪身里,可以为子弹单独设计一个部件,让一个部件可以跟枪机组合,打完一发子弹下一发子弹就自动顶替上去。”
朱由检现在说的就是弹夹,如果枪械研究所的人真能按照他的想法搞出来的话,那帝国的枪械研究直接就可以进入卡宾枪的阶段。
“臣记住了,陛下,臣这就回去设计。”
毕一功激动的说着,他跟他的父亲毕茂康一样,在枪械研究上都有着过人的天分,这两句话给了他两点启发,现在就想回去设计一款新的步枪。
“好。”
设计师要都能有毕一功这种精神,何愁帝国的武器进展缓慢,朱由检给他提了两个点子,就算不能暂时制造出使用弹夹供弹的卡宾枪。
能在原先设计基础上加装一个防尘盖也能避免很多使用中的问题了。
……
这段时间凌小小一直忙着给朱由检办寿诞的事,明明朱慈烜才是负责人,现在完全变成了凌小小来负责,即使是在朱昭雪的葬礼结束之后也是这样。
朱由检寿诞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各国国王的到来,她的这个主意已经得到朱由检的默认,凌小小以朱慈烜的名义向欧洲各国的君主发去邀请函邀请他们前来。
在如今这个世界,大明想搞个万国来朝是不可能了,在大明帝国眼里能称得上国家的政权不过十指之数,还都是跟大明实力不对等的小国。
除了这些小国之外就是一些地方部落了,那些地方部落零零散散的加起来1万个都不止,他们没资格参加大明皇帝的寿诞。
不管欧洲各国在北京的那些公使怎么想,可以预料他们的国王都是一定会来的。
最先收到邀请函的是波斯王国的阿巴斯二世,阿巴斯二世在他的王宫里看着刚从大明帝国送来的书信,心里十分不耐烦。
作为一位中兴之君,他很知道珍惜自己的时间,从不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而这一次的事情显然就是无意义的事。
过个生日如此大张旗鼓的,自从他10岁那年登基为波斯国王之后,他就再也没度过生日。
自己的生日都没时间搞,别国君主的生日,他还不能不去。
他看见前来送信的大明礼部官员问他道:“这封邀请函是所有国家的君主都会收到的吗?”
“是的,不出意外的话到这份邀请函的人应该都会来。”精通波斯语的礼部官员微笑着说道,语气虽然平淡,但话中却透露着无形的霸气。
弱国无外交,强国则不需要外交。
尽管这份邀请函只是以朱慈烜的私人名义发出的,但谁都知道朱慈烜是朱由检唯一一个成年儿子,考虑到朱由检现在的情况,朱慈烜很有可能是大明帝国未来的皇帝。
这个面子谁敢不给?
听到这个意料之内的答复,阿巴斯二世默默点头将邀请函递给自己的亲信:“收到1号橱柜里。”
亲信接过书信之后,阿巴斯二世看下礼部官员,微笑的道:“天朝使者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在我们波斯多待几天吧,虽然不如天朝上国物产丰盛,但也别有一番风情。”
礼部官员作了一揖:“外臣谢过陛下好意,但外臣要早点回去,我们大明皇帝陛下最看重效率,要是外臣完成公务在波斯大吃大喝的消息传到国内,外臣这乌纱可就不保了,还望国王陛下见谅。”
“那今天休息一晚,明天我派人送你。”
这番好意。礼部官员没有再拒绝。
送走礼部官员后阿巴斯二世对亲信说道:“一个如此注重效率的国家,难怪明帝国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能完成这么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