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桨之法
叶君转眼看向老板:“怎么,你也见不得别人拆穿你?你的演技还不如他丁文生,尤其是刚刚丁文生给琉璃珠报价的时候,你那惊讶的表情,未免也太假了吧。”
“什么?你……”
批发商老板的演技果然差劲,被叶君这么一指细节,当即有些心虚了,话语也结巴的说不出来。
丁文生见势不妙,果断地冲叶君叫吼:“臭小子,你算什么东西,我丁文生是什么身份?岂会在这里跟一个古玩批发商的老板故意演戏?你若再敢胡言乱语一句,我丁文生绝对不会放过你。”
“呵呵,这就压制不住脾气了?那你的境界未免也太低了吧,你丁文生的确不会无缘无故在这儿跟一个古玩批发商的老板演戏,但是你为的是坑骗方老啊,方老是你的死对头,你当然想眼睁睁的看着他上当,尤其是上你的当。”
“如果今天方老花高价把这颗琉璃珠买走,你不仅白白赚了方老钱,我想,你应该还有后续的事情要做吧,你可以利用方老高价售卖假古玩的事,趁机让方老名誉扫地,从而在名气上超越他,我说的可对?”
叶君刚刚沉默深思之时,其实就已经认真的想过了。
这个丁文生如果只是为了坑方老,来这里故意上演这么一出戏,而这出戏结束之后,有可能才是他的正式计划。
他和方老同为鉴宝大师,名气上又不如方老,自然最想做的事就是顶替他,超越他。
利用这件极难鉴定真假的琉璃珠,是足以达到他的目的的,只要方老认为这珠子是真的,一定会放在凝翠阁去售卖,而一经交易,丁文生手里的证据也就有了。
这等阴谋诡计,在叶君的眼里完全是小儿科。
丁文生被叶君当场指破要害,心中的防线当场被崩烂,他眼神中透着狠光,死死盯着叶君,心中暗叹:这小子到底是什么人,怎么会这么厉害,还有,他是怎么知道这颗琉璃珠是假的?这颗珠子,可是连方春回都没有鉴定出来。
“哼,臭小子,你还敢在这儿血口喷人,我现在倒要问问你,你说我和这老板演戏,还拿一颗假的珠子在这儿糊弄人,你是怎么鉴定出这珠子假的?这颗琉璃珠,被我鉴定,它分明就是真的。”
要论鉴宝技术,他对自己是绝对有信心的。
这颗琉璃珠,正如叶君所猜想,是他提前精心准备好的,他既然敢当众拿出来骗方老,而且能骗过去,那就说明这颗珠子足以以假乱真,即便是知名鉴宝师,都很难鉴定出来。
叶君只不过是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子,他再有能耐,难不成还能鉴定出这琉璃珠的真假?
“呵呵,看来你是不见棺材不落泪,这颗琉璃珠你想要我说出它是假物的来由,那我就好好的跟你说一说。”
叶君自然有法子证明这颗珠子是假的。
他转过脸,走到那个黑袋子前,重新将琉璃珠从袋子里拿了出来,当着所有人的面开口解释道:“在场的人,我想你们都对古玩有一定的见解,即便对高古琉璃珠的鉴定不算很了解,但也一定听过关于高古琉璃珠做假的方法。”
“一般来说,这种高古琉璃珠最简单的做假就是粘贴法和特利隆处理法,但是这两样办法所做出来的假,太容易被鉴定出来了,所以想要做到没那么容易被看出来,甚至是连鉴宝大师都可以瞒得过法眼的做假方法,必须在这两种作假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一道工序,那就是定桨。”
“定桨?”
听到这个词,现场的观众纷纷陷入了疑团。
难道高古琉璃中,还有这么一种作假方式吗?特利隆处理法中的涂桨,不才是真正的做假之法?
这定桨,又是什么法子?
“我想起来了,我记得我在一本古鉴宝书上看见过这两个字,这是一种十分高端的做假方法,书上只说得用到几样十分奇怪的材料,叫什么来着我给忘了,但是具体做假过程极为繁琐,早就在宋朝的时候失传了,现在也没人会用。”
忽然,人群中的一个年到中年的花发老者大声开口说道。
叶君十分欣慰,想不到这现场还有民间高人,听说过定桨这两个字。
方春回站在叶君身边,他身为一位鉴宝大能,当然也是听说过“定桨”二字的,而且对“定桨”的手法也略微有那么些了解,远比这位民间高人要懂得的多。
但是他再了解,毕竟是失传了的方法,他并不能将其过程全部诉说出来,刚刚他在鉴定的时候,也耗费了极大的时间,想要鉴定一下这琉璃珠到底是不是用了那种古法做假,但鉴定许久,他依旧不敢肯定是采取过那种法子的,因为按照古书上的记载,前几个步骤,就与那这琉璃珠的制作效果不同。
所以这就导致,这颗珠子极难鉴定,如果再给方春回一些时间,他去查阅史料,最后只会只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颗珠子是真的。
但是幸好今天他带了叶君一起来,叶君是对这“定桨”的手法完全了解的。
他刚刚仔细鉴定的过程中,早已将这一手法完全融入其中,并找到了它是一颗假琉璃珠的证据。
“这位大叔说的很对,这定桨之法,的确是一种古法,在宋朝的时候,一位名叫范曾的民间做宝者,就是这定桨之术的唯一一代传人,大家都以为在他之后无人再会用定桨之法来仿制古玩,但是却不然,他在临死之前,曾将自己毕生所学,写到了一本书中,那本书与他一起埋藏入墓,后代盗穴者又将其挖出,流传于世,但是此书及其珍贵,这里面的技术并非人人都会,而是被一家姓葛的地主富商买下,成为了葛家之宝,一代代流传至清朝,我祖爷有幸见过此书,也将此法如数传授给了我爷爷和父亲,随后传授给了我。”
叶君坦然将这一番“历史”讲了出来。
其实他讲的这段话,只有前面是对的,这本书成为葛家之宝后,并没流传到清朝,而是流传到明朝就已经失传了,他是最后一个见过此法的人。
“什么?你……”
批发商老板的演技果然差劲,被叶君这么一指细节,当即有些心虚了,话语也结巴的说不出来。
丁文生见势不妙,果断地冲叶君叫吼:“臭小子,你算什么东西,我丁文生是什么身份?岂会在这里跟一个古玩批发商的老板故意演戏?你若再敢胡言乱语一句,我丁文生绝对不会放过你。”
“呵呵,这就压制不住脾气了?那你的境界未免也太低了吧,你丁文生的确不会无缘无故在这儿跟一个古玩批发商的老板演戏,但是你为的是坑骗方老啊,方老是你的死对头,你当然想眼睁睁的看着他上当,尤其是上你的当。”
“如果今天方老花高价把这颗琉璃珠买走,你不仅白白赚了方老钱,我想,你应该还有后续的事情要做吧,你可以利用方老高价售卖假古玩的事,趁机让方老名誉扫地,从而在名气上超越他,我说的可对?”
叶君刚刚沉默深思之时,其实就已经认真的想过了。
这个丁文生如果只是为了坑方老,来这里故意上演这么一出戏,而这出戏结束之后,有可能才是他的正式计划。
他和方老同为鉴宝大师,名气上又不如方老,自然最想做的事就是顶替他,超越他。
利用这件极难鉴定真假的琉璃珠,是足以达到他的目的的,只要方老认为这珠子是真的,一定会放在凝翠阁去售卖,而一经交易,丁文生手里的证据也就有了。
这等阴谋诡计,在叶君的眼里完全是小儿科。
丁文生被叶君当场指破要害,心中的防线当场被崩烂,他眼神中透着狠光,死死盯着叶君,心中暗叹:这小子到底是什么人,怎么会这么厉害,还有,他是怎么知道这颗琉璃珠是假的?这颗珠子,可是连方春回都没有鉴定出来。
“哼,臭小子,你还敢在这儿血口喷人,我现在倒要问问你,你说我和这老板演戏,还拿一颗假的珠子在这儿糊弄人,你是怎么鉴定出这珠子假的?这颗琉璃珠,被我鉴定,它分明就是真的。”
要论鉴宝技术,他对自己是绝对有信心的。
这颗琉璃珠,正如叶君所猜想,是他提前精心准备好的,他既然敢当众拿出来骗方老,而且能骗过去,那就说明这颗珠子足以以假乱真,即便是知名鉴宝师,都很难鉴定出来。
叶君只不过是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子,他再有能耐,难不成还能鉴定出这琉璃珠的真假?
“呵呵,看来你是不见棺材不落泪,这颗琉璃珠你想要我说出它是假物的来由,那我就好好的跟你说一说。”
叶君自然有法子证明这颗珠子是假的。
他转过脸,走到那个黑袋子前,重新将琉璃珠从袋子里拿了出来,当着所有人的面开口解释道:“在场的人,我想你们都对古玩有一定的见解,即便对高古琉璃珠的鉴定不算很了解,但也一定听过关于高古琉璃珠做假的方法。”
“一般来说,这种高古琉璃珠最简单的做假就是粘贴法和特利隆处理法,但是这两样办法所做出来的假,太容易被鉴定出来了,所以想要做到没那么容易被看出来,甚至是连鉴宝大师都可以瞒得过法眼的做假方法,必须在这两种作假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一道工序,那就是定桨。”
“定桨?”
听到这个词,现场的观众纷纷陷入了疑团。
难道高古琉璃中,还有这么一种作假方式吗?特利隆处理法中的涂桨,不才是真正的做假之法?
这定桨,又是什么法子?
“我想起来了,我记得我在一本古鉴宝书上看见过这两个字,这是一种十分高端的做假方法,书上只说得用到几样十分奇怪的材料,叫什么来着我给忘了,但是具体做假过程极为繁琐,早就在宋朝的时候失传了,现在也没人会用。”
忽然,人群中的一个年到中年的花发老者大声开口说道。
叶君十分欣慰,想不到这现场还有民间高人,听说过定桨这两个字。
方春回站在叶君身边,他身为一位鉴宝大能,当然也是听说过“定桨”二字的,而且对“定桨”的手法也略微有那么些了解,远比这位民间高人要懂得的多。
但是他再了解,毕竟是失传了的方法,他并不能将其过程全部诉说出来,刚刚他在鉴定的时候,也耗费了极大的时间,想要鉴定一下这琉璃珠到底是不是用了那种古法做假,但鉴定许久,他依旧不敢肯定是采取过那种法子的,因为按照古书上的记载,前几个步骤,就与那这琉璃珠的制作效果不同。
所以这就导致,这颗珠子极难鉴定,如果再给方春回一些时间,他去查阅史料,最后只会只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颗珠子是真的。
但是幸好今天他带了叶君一起来,叶君是对这“定桨”的手法完全了解的。
他刚刚仔细鉴定的过程中,早已将这一手法完全融入其中,并找到了它是一颗假琉璃珠的证据。
“这位大叔说的很对,这定桨之法,的确是一种古法,在宋朝的时候,一位名叫范曾的民间做宝者,就是这定桨之术的唯一一代传人,大家都以为在他之后无人再会用定桨之法来仿制古玩,但是却不然,他在临死之前,曾将自己毕生所学,写到了一本书中,那本书与他一起埋藏入墓,后代盗穴者又将其挖出,流传于世,但是此书及其珍贵,这里面的技术并非人人都会,而是被一家姓葛的地主富商买下,成为了葛家之宝,一代代流传至清朝,我祖爷有幸见过此书,也将此法如数传授给了我爷爷和父亲,随后传授给了我。”
叶君坦然将这一番“历史”讲了出来。
其实他讲的这段话,只有前面是对的,这本书成为葛家之宝后,并没流传到清朝,而是流传到明朝就已经失传了,他是最后一个见过此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