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式增长
而一直最受重视的电力工业虽然增幅略逊于钢铁工业(主要是因为1942年电力工业在中央政府的特别重视下没怎么受到1942年旱灾的影响,因此1943年的补偿性增长较少。),但是年发电量仅过了一年时间就暴增了50%依然堪称奇迹。之所以增长如此之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电机制造厂大量生产装机容量最大也难以超过3000千瓦、但是却很可以如普通的机电产品那样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的稀土永磁发电机,虽然这些中小型发电机所发的电并网相对困难、用于火力发电的能源利用率也相对要低一些(毕竟锅炉越大热效率越高),但为了保证“911工程”和全国建设的需要,这个代价还是值得的......
1200亿度的年发电量在1943年的世界上已经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使得中国超越德国本土和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发电大国。不过中国电力工业之所以能够创下如此奇迹,除了业内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和中央的高度重视,也得益于很多客观的有利因素,后世的史家因此普遍认为中国道路是不可复制的。
首先,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么多的稀土资源能够拿来制造上万台稀土永磁发电机所需的大量稀土永磁材料,其他国家想爆也没那个资源,即使有那个资源,这么做也是得不偿失(关键是唯一有足够稀土资源的美国并不缺电);其次,由于胡卫东提前开启了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并一直坚持对其大量投资、加之特斯拉这个怪才来到中国后帮助解决了研制兆瓦级永磁式发电机的很多技术难题 ,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目前唯一掌握兆瓦级永磁式发电机技术的国家,其他国家现在就算想搞,也得老老实实地花时间研究,而抢占到这个先机,对于战后中国引领世界风电开发(风电只能采用永磁式的发电机)也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最后,由于“911工程”的巨大耗电量,使得中国这样拼命建造发电厂也不必担心电力过剩,这一点同样至关重要......
而且,关于电力过剩的可能,胡卫东也早就考虑到了,事实上火电站、特别是中小型火电站的建设从1943年开始,电力部就不再批准立项了,1945年之后中国电力建设的重点便会彻底转到水电方向上来,以充分发挥中国水力资源世界第一的优势并减小环境污染,同时也有利于防范自古以来就令中国人民深受其苦的水旱灾害。同时,适度控制一下发电量的增长速度,也更有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衡发展......
除此之外,大力发展电器制造工业和耗电量巨大的炼铝工业以增大未来中国对电力的需求,也是胡卫东想到的解决日后电力过剩的应对方案之一。尤其是炼铝工业,一方面可以消耗掉多余的电力,另一方面则可以提供廉价的铝线供给电力系统使用,可以省下大量珍贵的铜,同时还未日后飞机制造工业扩大产能打下了基础,可谓是一举多得......
而电器工业方面,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这类“高档”商品想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暂时还做不到,但是价廉而实用的电水壶和电饭锅却很容易推广开来,生产也极其容易,几年之内就可以在全国至少是城镇居民之中推广普及,而它们的耗电量其实一点都不小,因此可以大大缓解几年以后国内电力过剩的危机,同时城市居民不再烧煤(液化气的功劳也不小,而管道煤气则因为战时的风险,暂时只在洛阳等中国腹地的城市得到了推广,与输油管的建设一样。),也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
除了钢铁和电力,对目前的中国来说,最急需发展的莫过于石油工业,虽然中国陆军的机械化程度不高,但是空军与海军对燃油的需要量还是相当大的,而国内的经济建设同样离不开石油,因此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石油,在和平时期这未必是一件坏事,但在二战渐入高潮的背景下,这种状况无疑是十分危险的。
因此早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中国政府就加大了对石油工业的投资,而因为勘探力度一直没有减小,因此开采起来事半功倍,使得中国的石油生产在1943年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算上作为技术储备而维持少量生产的煤制油与页岩油,这一年中国生产的石油及其代用品总量突破了900万吨大关,已经可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自给自足,而年产量突破200万吨大关的长庆油田则开始挑战胜利油田的老大地位......
炼油工业的发展同样迅速,不光是炼油的产能增加,随着催化裂解技术的日益成熟,高品质燃油的质量与产率也都有明显提升,虽然暂时还没赶上美国,但是差距的进一步缩小还是让国人看到了希望,同时这也巩固了中国炼油能力世界第二的地位。
而在石化方面,除了合成橡胶因为需求不大而发展艰难之外,塑料和化纤工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提升的不仅仅是产量,“塑料王”聚四氟乙烯和涤纶(的确良)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工业化生产,标志着中国在石化科技上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不过话说回来,对于这些新兴科技,只要政府足够重视,确立甚至保持优势本来就完全是有可能的......
此外煤炭、机械、化肥等诸多传统工矿业也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即使是最需要积淀的造船工业,也因为日本政府提供的大量订单和技术交流而获得了惊人的进步,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当初试图独立设计建造航母却遭到惨痛失败的中国海军又再次在目前国内最大的青岛造船厂开始了新的尝试......
1200亿度的年发电量在1943年的世界上已经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使得中国超越德国本土和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发电大国。不过中国电力工业之所以能够创下如此奇迹,除了业内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和中央的高度重视,也得益于很多客观的有利因素,后世的史家因此普遍认为中国道路是不可复制的。
首先,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么多的稀土资源能够拿来制造上万台稀土永磁发电机所需的大量稀土永磁材料,其他国家想爆也没那个资源,即使有那个资源,这么做也是得不偿失(关键是唯一有足够稀土资源的美国并不缺电);其次,由于胡卫东提前开启了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并一直坚持对其大量投资、加之特斯拉这个怪才来到中国后帮助解决了研制兆瓦级永磁式发电机的很多技术难题 ,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目前唯一掌握兆瓦级永磁式发电机技术的国家,其他国家现在就算想搞,也得老老实实地花时间研究,而抢占到这个先机,对于战后中国引领世界风电开发(风电只能采用永磁式的发电机)也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最后,由于“911工程”的巨大耗电量,使得中国这样拼命建造发电厂也不必担心电力过剩,这一点同样至关重要......
而且,关于电力过剩的可能,胡卫东也早就考虑到了,事实上火电站、特别是中小型火电站的建设从1943年开始,电力部就不再批准立项了,1945年之后中国电力建设的重点便会彻底转到水电方向上来,以充分发挥中国水力资源世界第一的优势并减小环境污染,同时也有利于防范自古以来就令中国人民深受其苦的水旱灾害。同时,适度控制一下发电量的增长速度,也更有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衡发展......
除此之外,大力发展电器制造工业和耗电量巨大的炼铝工业以增大未来中国对电力的需求,也是胡卫东想到的解决日后电力过剩的应对方案之一。尤其是炼铝工业,一方面可以消耗掉多余的电力,另一方面则可以提供廉价的铝线供给电力系统使用,可以省下大量珍贵的铜,同时还未日后飞机制造工业扩大产能打下了基础,可谓是一举多得......
而电器工业方面,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这类“高档”商品想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暂时还做不到,但是价廉而实用的电水壶和电饭锅却很容易推广开来,生产也极其容易,几年之内就可以在全国至少是城镇居民之中推广普及,而它们的耗电量其实一点都不小,因此可以大大缓解几年以后国内电力过剩的危机,同时城市居民不再烧煤(液化气的功劳也不小,而管道煤气则因为战时的风险,暂时只在洛阳等中国腹地的城市得到了推广,与输油管的建设一样。),也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
除了钢铁和电力,对目前的中国来说,最急需发展的莫过于石油工业,虽然中国陆军的机械化程度不高,但是空军与海军对燃油的需要量还是相当大的,而国内的经济建设同样离不开石油,因此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石油,在和平时期这未必是一件坏事,但在二战渐入高潮的背景下,这种状况无疑是十分危险的。
因此早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中国政府就加大了对石油工业的投资,而因为勘探力度一直没有减小,因此开采起来事半功倍,使得中国的石油生产在1943年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算上作为技术储备而维持少量生产的煤制油与页岩油,这一年中国生产的石油及其代用品总量突破了900万吨大关,已经可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自给自足,而年产量突破200万吨大关的长庆油田则开始挑战胜利油田的老大地位......
炼油工业的发展同样迅速,不光是炼油的产能增加,随着催化裂解技术的日益成熟,高品质燃油的质量与产率也都有明显提升,虽然暂时还没赶上美国,但是差距的进一步缩小还是让国人看到了希望,同时这也巩固了中国炼油能力世界第二的地位。
而在石化方面,除了合成橡胶因为需求不大而发展艰难之外,塑料和化纤工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提升的不仅仅是产量,“塑料王”聚四氟乙烯和涤纶(的确良)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工业化生产,标志着中国在石化科技上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不过话说回来,对于这些新兴科技,只要政府足够重视,确立甚至保持优势本来就完全是有可能的......
此外煤炭、机械、化肥等诸多传统工矿业也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即使是最需要积淀的造船工业,也因为日本政府提供的大量订单和技术交流而获得了惊人的进步,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当初试图独立设计建造航母却遭到惨痛失败的中国海军又再次在目前国内最大的青岛造船厂开始了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