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迫于无奈
朱燮元也意识到,想短期内拿下襄阳不是可能了,汉江平原将是双方决战的战场。
所以朱燮元开始调兵遣将,对新的形势开始部署了。
朱燮元明白一点,华夏军的几位巨头都是能征善战的精明角色,不会犯那些低级错误,他们一定会兵分两路,一路直攻襄阳,一路直扑夷陵,所以他也开始做必要的准备。
既然襄阳久攻不下,朱燮元就开始改变策略,这策略就是像刘忠勇对付武昌府一样,变成围而不攻。
既然短期内拿不下,就采取长期围困的方式,至于长期围困,这是需要时间,特别是他们无法封锁汉水,围困更无从说起,这就意味着他们围困襄阳城,首先还是得着手解决华夏军的水师开始。
所以朱燮元就召集了众将,重新改变了策略,准备在襄阳城四周,挖下了巨大的濠沟,竖起巨大的栅栏,再筑以岗哨兵营,形成封锁线,首先把他陆地上的三面封锁起来,然后再逐步的推进。
朱燮元设定好新的计划,那就是对对方三面包围以后,就开始命令大量的民夫,让他们负土而进,逐步把这些泥土逐步的推过去,准备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徐徐而进,填平护城河,然后再攻城。
这计划说白了就是先把襄阳城围了起来再做定夺,这也可以让他抽调出大量的机动兵力,用于对付华夏军即将到来的援军。
但是形势却不如朱燮元所想,当朱燮元准备撤军,不再猛攻襄阳城的时候。
李定国却是将襄王朱翊铭一家,全部都押上了城墙,公开的宣布了他们的十大罪名,然后将襄王一家几十口,全部都砍了脑袋,脑袋就插在了城墙上的旗杆上。
襄王系传六代,历二百年岁月,换盏间被杀尽,襄王系绝嗣,就此除名。
华夏军狠辣的暴行,可是把城下的明军都惊呆了。
这可是藩王,论起来算是当今皇帝的爷爷辈,他们一系六代,已经在襄阳这里扎根,成为了本地的象征之一,结果在襄阳传了六代的襄王一家,全部被李定国斩首示众。
实乃奇耻大辱也。
一开始李定国是想利用襄王一家作为筹码,威胁对方的,但是对方对于这些威胁,不为所动,他一时半会,还真不敢杀襄王,因为这是他们抓获的皇室成员,重要的筹码,轻易的杀死,上面要追究起来,李定国也吃不了兜着走。
但是他接到了南京方面传来的命令,监国华夏王,刘远桥下令,为报复明军在夷陵的暴行,决定诛杀德王、鲁王、襄王,把他们三王系中人全部都杀死,作为报复。
这也是华夏军一向的手段,这就是有仇报仇,有冤报冤,不要留到隔夜。
李定国在接到消息以后,马上就把襄王一家押上了城墙,公开历数罪名,然后处斩。
据说血流成河,腥味久久不散,刀都砍卷了几把。
朱燮元在夷陵处决华夏军的俘虏,他就知道,双方势不两立,而且也断绝了他手下,看见风声不对,就投靠对方的想法,最好就是华夏军大肆的屠杀明军,这就令双方扩大仇恨加深,华夏军无法接受明军的俘虏了,而明军也不敢投降。
但是华夏军的高层,也算是聪明的,他们知道这是对方的奸计,所以并没有大举的屠杀俘虏进行报复,而是诛杀王族进行报复。
诛杀王族,并不能对明军的军事力量造成任何的打击,但是却可以对他的高层,造成巨大的影响。
失陷藩王,可是天大的罪名,就连皇帝都吃不消,像朱燮元他现在手绾兵符,掌管着几十万兵马,皇帝也不敢把他怎么样,最多只是骂几句,但是事后一定会追究,只要姓朱的当皇帝,就会追究其责任,这会给他造成很大的影响,华夏军为报复朱燮元杀俘而尽杀三王系,也可以说,他们是朱燮元害死的,不但朱燮元难以撇清,就连朱燮元部下的将领,也都会受到株连和影响。
朱燮元突然听到襄王一家终究是被杀了,而且是公开的处斩,杀完以后,尸体悬在城门暴晒,首级插在旗杆之上,这就是针对夷陵之战的报复。
华夏军的报复,出乎他意料之外,这令朱燮元有些措手不及,对方的报复,没有针对所有的明军和大明百姓,而是针对其高层,这就令这些众将脸色变白,心情郁闷。
这也让朱燮元意识到一点,他想逼着双方彻底的隔绝和仇恨扩大的政策,算是失败了,而且朱燮元也明白一点,如果是以前,失陷藩王之罪,肯定算不到他头上,但是现在只怕会算上他一份。
别人在劝朱燮元,马上上表请罪,朱燮元却没有什么好怕的,他就知道这件事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即使自己事后平定了叛贼之乱,想全身而退,都很难,皇族和王族中的人一定会追究其三大王系被杀绝的责任。
其实朱燮元都明白,襄王一家被杀,他是有责任的,因为对方多次提出了和谈和交换人质,朱燮元都断然拒绝了,而且这些也都被对方公开的宣称了出来。
但是朱燮元依旧没有丝毫的后悔,自己这么干,他就知道如果自己不坚持这般的话,处处受制于人,死的就不只是襄王一家,更有可能就是他这数十万大军。
如果从冷静和理智的角度来说,襄王一家自从他们被俘开始,已经注定其悲剧的命运,对方认为奇货可居,一定会对他们进行要挟,大明得用多少土地多少钱粮去换,这是不可能的。
还是那一句话,就连皇帝被俘都不妥协,更不用说是一个藩王了,朱燮元以后会被追究,但是他丝毫没有畏惧,就还是那一句话: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朱燮元现在开始明白,于少保在做这首诗时的想法了。
但是有一样事情,朱燮元是不得不做的,朱燮元本来已经计划停止进攻,对襄阳城围而不攻,以应付对方即将到来的援军,但是他们的藩王公开被处斩,尸首暴晒,这是极大的羞辱,如果他不做什么的话,估计天下的民意都会饶不了他。
朱燮元也算是明白对方统帅此时处决襄王一家的用意,其实是处决襄王一家,自然就是要激怒于明军,让他们失去理智,全力以赴的攻打襄阳,也就是说他们想把明军拖在了襄阳。
朱燮元知道这是对方的奸计,但是没有办法,即使明知道是对方的奸计,他也能也只能够中计。
果不其然,当传出襄王全家被杀消息以后,朱燮元所有的手下都义愤填膺,他们纷纷的叫嚣,一定要为襄王报仇,一定要杀死城中的明军。
其实他们跟襄王毛的关系都没有,襄王一家死了,也对他们造成不了任何的损失,但是他们这些人就是得义愤填膺,为什么呢?就是襄王毕竟就是仅次于皇帝的皇室贵族,如果皇叔公被处死,他们都是不伤心,都不悲愤,这就说明他们不忠了。
所以他们必须做出义愤填膺,全力以赴,攻打襄阳城,为襄王报仇。
这就令朱燮元迫不得已,朝令夕改。
本来他是做好了计划,准备跟敌人大干一场,好好的玩上一场,但是现在还真的逼着他往襄阳这火坑里面跳。
朱燮元迫于无奈,只能够继续指挥着他的大军,对襄阳城围攻,并且故作演戏,当众誓约,不破襄阳誓不还。
当然这一点朱燮元也是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出现奇迹,否则他要拿下襄阳城,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主要的就是拿着巨大的护城河和城墙没有办法,朱燮元等人心里面知道,这一次进攻是佯攻,但是拿出了真实的兵力,他内心深处也都希望,如果能够化悲愤为力量,攻下此城,也是美事一件。
明军的士兵因为襄王一家的被杀,是激起了他们巨大的愤怒,士气可用,从内心深处,他还是希望明军能够攻下襄阳,如果他能够攻下襄阳,朱燮元有把握,有十万大军,又凭借着襄阳城的险要之地,华夏军就是出动了他六个师来,他也有把握守得住。
但是如果他没拿下襄阳,只是在广大的汉江地区跟对方进行决战,胜算不大。
更惨的还是敌人控制着汉江流域的制江权,他们的军舰来去自如,纵横如飞,可以袭击明军任何一个点,就令他们处于相当被动的状态,虽有数十万大军,优势却是不明显,这就是因为他的数十万大军,整体素质不高,以老弱病残居多,装备也不行。
虽然到了近日,朱燮元指挥的军队,陆陆续续的从四川重庆出发,盛大出川,支援湖广,让他的兵力,达到二十万之众,而且还在增加之中。
为了打赢华夏军,朱燮元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增加兵力。
当他的兵力突破了二十万以后,他就知道,如果论起兵力,华夏军无论如何也不是他的对手,但是人数多并没有令他占上优势。
朱燮元一想到华夏军,对方全是十八至四十岁的精壮小伙,就令他印象深刻,敌人实为虎狼之师。
当朱燮元统帅数十万大军,日夜不停攻打襄阳之时,传来了夷陵丢失的消息,全军大哗。
所以朱燮元开始调兵遣将,对新的形势开始部署了。
朱燮元明白一点,华夏军的几位巨头都是能征善战的精明角色,不会犯那些低级错误,他们一定会兵分两路,一路直攻襄阳,一路直扑夷陵,所以他也开始做必要的准备。
既然襄阳久攻不下,朱燮元就开始改变策略,这策略就是像刘忠勇对付武昌府一样,变成围而不攻。
既然短期内拿不下,就采取长期围困的方式,至于长期围困,这是需要时间,特别是他们无法封锁汉水,围困更无从说起,这就意味着他们围困襄阳城,首先还是得着手解决华夏军的水师开始。
所以朱燮元就召集了众将,重新改变了策略,准备在襄阳城四周,挖下了巨大的濠沟,竖起巨大的栅栏,再筑以岗哨兵营,形成封锁线,首先把他陆地上的三面封锁起来,然后再逐步的推进。
朱燮元设定好新的计划,那就是对对方三面包围以后,就开始命令大量的民夫,让他们负土而进,逐步把这些泥土逐步的推过去,准备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徐徐而进,填平护城河,然后再攻城。
这计划说白了就是先把襄阳城围了起来再做定夺,这也可以让他抽调出大量的机动兵力,用于对付华夏军即将到来的援军。
但是形势却不如朱燮元所想,当朱燮元准备撤军,不再猛攻襄阳城的时候。
李定国却是将襄王朱翊铭一家,全部都押上了城墙,公开的宣布了他们的十大罪名,然后将襄王一家几十口,全部都砍了脑袋,脑袋就插在了城墙上的旗杆上。
襄王系传六代,历二百年岁月,换盏间被杀尽,襄王系绝嗣,就此除名。
华夏军狠辣的暴行,可是把城下的明军都惊呆了。
这可是藩王,论起来算是当今皇帝的爷爷辈,他们一系六代,已经在襄阳这里扎根,成为了本地的象征之一,结果在襄阳传了六代的襄王一家,全部被李定国斩首示众。
实乃奇耻大辱也。
一开始李定国是想利用襄王一家作为筹码,威胁对方的,但是对方对于这些威胁,不为所动,他一时半会,还真不敢杀襄王,因为这是他们抓获的皇室成员,重要的筹码,轻易的杀死,上面要追究起来,李定国也吃不了兜着走。
但是他接到了南京方面传来的命令,监国华夏王,刘远桥下令,为报复明军在夷陵的暴行,决定诛杀德王、鲁王、襄王,把他们三王系中人全部都杀死,作为报复。
这也是华夏军一向的手段,这就是有仇报仇,有冤报冤,不要留到隔夜。
李定国在接到消息以后,马上就把襄王一家押上了城墙,公开历数罪名,然后处斩。
据说血流成河,腥味久久不散,刀都砍卷了几把。
朱燮元在夷陵处决华夏军的俘虏,他就知道,双方势不两立,而且也断绝了他手下,看见风声不对,就投靠对方的想法,最好就是华夏军大肆的屠杀明军,这就令双方扩大仇恨加深,华夏军无法接受明军的俘虏了,而明军也不敢投降。
但是华夏军的高层,也算是聪明的,他们知道这是对方的奸计,所以并没有大举的屠杀俘虏进行报复,而是诛杀王族进行报复。
诛杀王族,并不能对明军的军事力量造成任何的打击,但是却可以对他的高层,造成巨大的影响。
失陷藩王,可是天大的罪名,就连皇帝都吃不消,像朱燮元他现在手绾兵符,掌管着几十万兵马,皇帝也不敢把他怎么样,最多只是骂几句,但是事后一定会追究,只要姓朱的当皇帝,就会追究其责任,这会给他造成很大的影响,华夏军为报复朱燮元杀俘而尽杀三王系,也可以说,他们是朱燮元害死的,不但朱燮元难以撇清,就连朱燮元部下的将领,也都会受到株连和影响。
朱燮元突然听到襄王一家终究是被杀了,而且是公开的处斩,杀完以后,尸体悬在城门暴晒,首级插在旗杆之上,这就是针对夷陵之战的报复。
华夏军的报复,出乎他意料之外,这令朱燮元有些措手不及,对方的报复,没有针对所有的明军和大明百姓,而是针对其高层,这就令这些众将脸色变白,心情郁闷。
这也让朱燮元意识到一点,他想逼着双方彻底的隔绝和仇恨扩大的政策,算是失败了,而且朱燮元也明白一点,如果是以前,失陷藩王之罪,肯定算不到他头上,但是现在只怕会算上他一份。
别人在劝朱燮元,马上上表请罪,朱燮元却没有什么好怕的,他就知道这件事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即使自己事后平定了叛贼之乱,想全身而退,都很难,皇族和王族中的人一定会追究其三大王系被杀绝的责任。
其实朱燮元都明白,襄王一家被杀,他是有责任的,因为对方多次提出了和谈和交换人质,朱燮元都断然拒绝了,而且这些也都被对方公开的宣称了出来。
但是朱燮元依旧没有丝毫的后悔,自己这么干,他就知道如果自己不坚持这般的话,处处受制于人,死的就不只是襄王一家,更有可能就是他这数十万大军。
如果从冷静和理智的角度来说,襄王一家自从他们被俘开始,已经注定其悲剧的命运,对方认为奇货可居,一定会对他们进行要挟,大明得用多少土地多少钱粮去换,这是不可能的。
还是那一句话,就连皇帝被俘都不妥协,更不用说是一个藩王了,朱燮元以后会被追究,但是他丝毫没有畏惧,就还是那一句话: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朱燮元现在开始明白,于少保在做这首诗时的想法了。
但是有一样事情,朱燮元是不得不做的,朱燮元本来已经计划停止进攻,对襄阳城围而不攻,以应付对方即将到来的援军,但是他们的藩王公开被处斩,尸首暴晒,这是极大的羞辱,如果他不做什么的话,估计天下的民意都会饶不了他。
朱燮元也算是明白对方统帅此时处决襄王一家的用意,其实是处决襄王一家,自然就是要激怒于明军,让他们失去理智,全力以赴的攻打襄阳,也就是说他们想把明军拖在了襄阳。
朱燮元知道这是对方的奸计,但是没有办法,即使明知道是对方的奸计,他也能也只能够中计。
果不其然,当传出襄王全家被杀消息以后,朱燮元所有的手下都义愤填膺,他们纷纷的叫嚣,一定要为襄王报仇,一定要杀死城中的明军。
其实他们跟襄王毛的关系都没有,襄王一家死了,也对他们造成不了任何的损失,但是他们这些人就是得义愤填膺,为什么呢?就是襄王毕竟就是仅次于皇帝的皇室贵族,如果皇叔公被处死,他们都是不伤心,都不悲愤,这就说明他们不忠了。
所以他们必须做出义愤填膺,全力以赴,攻打襄阳城,为襄王报仇。
这就令朱燮元迫不得已,朝令夕改。
本来他是做好了计划,准备跟敌人大干一场,好好的玩上一场,但是现在还真的逼着他往襄阳这火坑里面跳。
朱燮元迫于无奈,只能够继续指挥着他的大军,对襄阳城围攻,并且故作演戏,当众誓约,不破襄阳誓不还。
当然这一点朱燮元也是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出现奇迹,否则他要拿下襄阳城,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主要的就是拿着巨大的护城河和城墙没有办法,朱燮元等人心里面知道,这一次进攻是佯攻,但是拿出了真实的兵力,他内心深处也都希望,如果能够化悲愤为力量,攻下此城,也是美事一件。
明军的士兵因为襄王一家的被杀,是激起了他们巨大的愤怒,士气可用,从内心深处,他还是希望明军能够攻下襄阳,如果他能够攻下襄阳,朱燮元有把握,有十万大军,又凭借着襄阳城的险要之地,华夏军就是出动了他六个师来,他也有把握守得住。
但是如果他没拿下襄阳,只是在广大的汉江地区跟对方进行决战,胜算不大。
更惨的还是敌人控制着汉江流域的制江权,他们的军舰来去自如,纵横如飞,可以袭击明军任何一个点,就令他们处于相当被动的状态,虽有数十万大军,优势却是不明显,这就是因为他的数十万大军,整体素质不高,以老弱病残居多,装备也不行。
虽然到了近日,朱燮元指挥的军队,陆陆续续的从四川重庆出发,盛大出川,支援湖广,让他的兵力,达到二十万之众,而且还在增加之中。
为了打赢华夏军,朱燮元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增加兵力。
当他的兵力突破了二十万以后,他就知道,如果论起兵力,华夏军无论如何也不是他的对手,但是人数多并没有令他占上优势。
朱燮元一想到华夏军,对方全是十八至四十岁的精壮小伙,就令他印象深刻,敌人实为虎狼之师。
当朱燮元统帅数十万大军,日夜不停攻打襄阳之时,传来了夷陵丢失的消息,全军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