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禁中演武
大臣们准时的上早朝,大明的大臣们还是相当辛苦的,大清早就必须起来,天还没有亮,就必须提着灯笼,摸着黑赶往皇城,前去上早朝。
崇祯皇帝是十分勤奋的一个皇帝,基本当上了皇帝以后,他每天早上都要早朝。
他在早朝的时候,听官员们汇报来自各地的大事,公开讨论事情的处理意见、重大人事任命等等,也是他传达皇帝权威的最好一种方式。
这么勤快的一个皇帝,可是令大臣们苦不堪言,大臣们都在开始怀念,万历朝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美好日子,大家可以一觉睡到日高起,然后才慢吞吞的前去皇城当值。
现在的皇帝可是不好伺候,大清早就来了,甚至比的臣子来的还早,如果在上朝的时候,还会让风宪御史时进行点名,有谁没到,还会被他点名批评,当官的又有哪个会愿意在这些方面被皇帝点名批评?所以只好纷纷的准时到来。
大家当官都不容易,如果为了这点小事,吃了皇帝的挂落,就不值得了,所以几乎所有的官员,他们都是早睡早起,否则就没有足够的精神上早朝。
官员们鱼贯的进入了金銮殿,按照规矩先后排了队,风御御史也都开始唱名,确认没有人缺席,没有人不来。
大明的早朝,经过十多年,也都形成了惯例,如果确实有事不来,必须要请假。
如果按照往常,这就是太监高声的呼叫皇帝升座,百官行礼。
在礼毕以后,就高声的说:“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如果是别的朝代,大多数的皇帝早朝,主要的还是让臣子见个面点个卯,然后再去御书房或者其他地方处理公布,只有崇祯皇帝喜欢把许多问题都摆出来,公开的讨论,典型的没事找事那一种。
但是今天非常奇怪,应该是皇帝上座之时,结果却迟迟没看见动静,都等到百官觉得奇怪,议论纷纷了,太监王承恩才匆匆而至,说道:“今日皇上有事,休朝一天,众官请回所部办公,不得懒怠。”
这可是令百官都觉得惊讶,在他们的眼里面,皇帝可是非常的勤奋,就算是有病都会挺着身子前来上朝,听取文武百官,关于国家大事的汇报,像这样子公然的请假,确实是十分的奇怪,事出寻常必有妖。
王承恩也都不顾文武大臣的议论纷纷,自顾自的走了。
大臣们自然而然的就聚在了周延儒的身边,向他打听发生了什么事情?
周延儒两手一摊说道:“本座也都毫不知情,只怕皇帝身体有恙,暂时休朝一天。”
但是大家都觉得奇怪,如果皇帝真的是有病,请假一天,一定会说明龙体染恙,休朝一天,像这样子就说有事休朝一天,十分的少见。
周延儒觉得不妥,所以他马上就进宫求见皇帝,不过在宫门的时候,却被王承恩拦住了,王承恩说道:“皇帝陛下日夜操劳国事,龙体欠安,阁老就不要打搅皇上休息了。”
周延儒觉得这是十分的奇怪,对方越是不让他觐见,他反倒更加的想见的,他说道:“皇上龙体染恙,作为臣子,应该前往请安。’
王承恩说道:“圣康安,你就不用前去了,还是回内阁处理好政事,就是对皇上最大的帮助。”
既然对方这么说了,周廷儒也不敢坚持,只好怏怏而归。
当周延儒到内阁的时候,大家也都纷纷的向他打听,周延儒只好把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
今日大明的内阁,算是真正的人才凋零,温体仁去职,吴宗达被俘,周延儒刚刚入阁,另外的几位也是临时推荐来的,资历都非常的浅,也就意味着没有威望和号召力,不足以领导群臣,以至于民间都有一个笑话,称他们为糊窗纸。
与前朝的纸糊内阁,棉花阁老有得一拼。
他们这几个人商量,还没商量出结果,六部和都察院那边又派人来打听消息,打听皇帝发生了什么事情?
崇祯皇帝没有要想到,自己只是一天不上朝,就引起了这么多的关注,也可能与他从来都是十分的勤奋,从来没有不上朝有关。
崇祯皇帝在干什么?他现在正在禁中召集所有的太监和锦衣卫大汉,把他们列队起来,开始武装训练,他这学的是汉武帝禁中演武的故事。
大明在过去的两百多年,一直实行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就连皇帝也是支持朝廷对武官进行打压,这相当于把武官勋贵集团都进行了n次的阉割,也都让他们没有了血性。没有了战斗力,这些情况皇帝是一清二楚,这也有利于大明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
终大明两百多年,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藩镇兵将之乱,也没有形成地方上的割据,这与他们实行长久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关。
但是到了今天。大明的军事实力已经极度的孱弱,弱到了对外无法对付建奴,对内无法对付流寇的地步,这种情况下,如果再进行重文轻武的压制,就意味着真正的把大明给阉割了,以后只能任人欺负了。
所以崇祯皇帝痛定思痛,决定改弦易辙,要把重文轻武的国策变成文武并重,只有文武并重,才是合理,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承恩看见皇帝穿着一身黄色的盔甲,跟士兵们一起在做一些简单的军事动作,他是忧虑不已,就知道这件事情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如果让朝中的官员知道了,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皇帝肯定会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绝对的,压倒一切的,王承恩却知道,政令不出北京城,文官的实力可是非常的大,他们不支持皇帝的做法,皇帝就是要把旨意传到京城之外去都很难为情,更不要说对这些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但是王承恩知道皇帝的脾气,皇帝一旦决定了,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他是劝不了,而且王承恩也不敢劝,他现在也都看出了大明问题所在,大明就是文官势力过于庞大,大到了凌驾皇权的地步,五官势力极其的孱弱到了极点,弱到了成为病人的地步,文武失衡,肯定要出大事。
皇帝现在要文武并重,这也是意料之中事情,这也就挽救大明的良方。
但是这条良方能不能够顺利的实行,能不能够推行,这就不好说了,虽然有皇帝的大力支持,但是皇帝也都知道,文官集团是不会支持他的,所以他才会偷偷摸摸自己先干,准备干出成绩来了,然后再度的跟大臣们摊牌。
然而在大明,就不可能有什么秘密,皇宫更是一个四处漏风的筛子,无论是内阁还是六部,都会不动声色的在后宫之中安插一些探子,以提供一些信息,以防宫里面发生了大事,他们都不知道,不知道如何应对?错过了大好的时机。
皇帝身披铁甲,在后宫御花园之中练兵,这样骇人听闻的消息才到晚上,就传遍了整个皇城,也就意味着传遍了整个京城官场。
官员们听到皇上居然做出这种事情来,他们是惊骇欲绝,皇帝居然如此的自甘堕落,有皇帝不做,居然要去做将军,去练兵打仗,这不是打他们文人的脸吗?大家还有脸面可言吗?
这样子的场面,是崇祯皇帝没有想到的,如果不是入了夜以后,宫中大门紧闭,朝臣们无法进宫,只怕是已经吵翻天了。
纵然是如此,所有的大臣们都心存不满,非常的不高兴,他们连夜的写下了奏折,批评皇帝这一种愚蠢的做法。
在他们眼里,皇帝这么做,是非常愚蠢的行为,他们可是认为武人只配为他们做门下的走狗,只配为他们驱策。
现在倒好,皇帝居然公然在禁中练武,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以武压文吗?这是看不起文臣吗?
所以大臣们他们是痛心疾首,纷纷的指责和痛骂皇帝这样的行为,甚至有大臣在想,明天早朝就得向皇帝上奏折,痛斥他这一种错误的做法,如果皇帝不听大臣们的规劝,大家就不干了。
如果是以前,大臣们不干,皇帝会有几分的忧虑并不怕,但是现在他就会更加的忧虑会怕,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以前,所有的官员所有的人那是想破了脑袋,争破了头颅想方设法就是要想当官,但是现在不同了,大明的行情没有以前那么好了,还随时面临被华夏军歼灭的后果,所以很多人也都不像以前那么的热心,削尖了脑袋往大明官场里面钻,要知道现在你想当官,其实也可以改头换面去南方,去大华夏帝国那里,那里的气氛更加的好,正是如日当中之时。
这可以说是大明自从建国两百多年以后,首次出现的缺官员的情况,这是真正到了官不聊生的地步,这样的结果,也都令所有的人为之震惊和不安,皇帝则更加担心,大臣们不干了,难不成都由他这皇帝干?
崇祯皇帝是十分勤奋的一个皇帝,基本当上了皇帝以后,他每天早上都要早朝。
他在早朝的时候,听官员们汇报来自各地的大事,公开讨论事情的处理意见、重大人事任命等等,也是他传达皇帝权威的最好一种方式。
这么勤快的一个皇帝,可是令大臣们苦不堪言,大臣们都在开始怀念,万历朝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美好日子,大家可以一觉睡到日高起,然后才慢吞吞的前去皇城当值。
现在的皇帝可是不好伺候,大清早就来了,甚至比的臣子来的还早,如果在上朝的时候,还会让风宪御史时进行点名,有谁没到,还会被他点名批评,当官的又有哪个会愿意在这些方面被皇帝点名批评?所以只好纷纷的准时到来。
大家当官都不容易,如果为了这点小事,吃了皇帝的挂落,就不值得了,所以几乎所有的官员,他们都是早睡早起,否则就没有足够的精神上早朝。
官员们鱼贯的进入了金銮殿,按照规矩先后排了队,风御御史也都开始唱名,确认没有人缺席,没有人不来。
大明的早朝,经过十多年,也都形成了惯例,如果确实有事不来,必须要请假。
如果按照往常,这就是太监高声的呼叫皇帝升座,百官行礼。
在礼毕以后,就高声的说:“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如果是别的朝代,大多数的皇帝早朝,主要的还是让臣子见个面点个卯,然后再去御书房或者其他地方处理公布,只有崇祯皇帝喜欢把许多问题都摆出来,公开的讨论,典型的没事找事那一种。
但是今天非常奇怪,应该是皇帝上座之时,结果却迟迟没看见动静,都等到百官觉得奇怪,议论纷纷了,太监王承恩才匆匆而至,说道:“今日皇上有事,休朝一天,众官请回所部办公,不得懒怠。”
这可是令百官都觉得惊讶,在他们的眼里面,皇帝可是非常的勤奋,就算是有病都会挺着身子前来上朝,听取文武百官,关于国家大事的汇报,像这样子公然的请假,确实是十分的奇怪,事出寻常必有妖。
王承恩也都不顾文武大臣的议论纷纷,自顾自的走了。
大臣们自然而然的就聚在了周延儒的身边,向他打听发生了什么事情?
周延儒两手一摊说道:“本座也都毫不知情,只怕皇帝身体有恙,暂时休朝一天。”
但是大家都觉得奇怪,如果皇帝真的是有病,请假一天,一定会说明龙体染恙,休朝一天,像这样子就说有事休朝一天,十分的少见。
周延儒觉得不妥,所以他马上就进宫求见皇帝,不过在宫门的时候,却被王承恩拦住了,王承恩说道:“皇帝陛下日夜操劳国事,龙体欠安,阁老就不要打搅皇上休息了。”
周延儒觉得这是十分的奇怪,对方越是不让他觐见,他反倒更加的想见的,他说道:“皇上龙体染恙,作为臣子,应该前往请安。’
王承恩说道:“圣康安,你就不用前去了,还是回内阁处理好政事,就是对皇上最大的帮助。”
既然对方这么说了,周廷儒也不敢坚持,只好怏怏而归。
当周延儒到内阁的时候,大家也都纷纷的向他打听,周延儒只好把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
今日大明的内阁,算是真正的人才凋零,温体仁去职,吴宗达被俘,周延儒刚刚入阁,另外的几位也是临时推荐来的,资历都非常的浅,也就意味着没有威望和号召力,不足以领导群臣,以至于民间都有一个笑话,称他们为糊窗纸。
与前朝的纸糊内阁,棉花阁老有得一拼。
他们这几个人商量,还没商量出结果,六部和都察院那边又派人来打听消息,打听皇帝发生了什么事情?
崇祯皇帝没有要想到,自己只是一天不上朝,就引起了这么多的关注,也可能与他从来都是十分的勤奋,从来没有不上朝有关。
崇祯皇帝在干什么?他现在正在禁中召集所有的太监和锦衣卫大汉,把他们列队起来,开始武装训练,他这学的是汉武帝禁中演武的故事。
大明在过去的两百多年,一直实行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就连皇帝也是支持朝廷对武官进行打压,这相当于把武官勋贵集团都进行了n次的阉割,也都让他们没有了血性。没有了战斗力,这些情况皇帝是一清二楚,这也有利于大明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
终大明两百多年,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藩镇兵将之乱,也没有形成地方上的割据,这与他们实行长久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关。
但是到了今天。大明的军事实力已经极度的孱弱,弱到了对外无法对付建奴,对内无法对付流寇的地步,这种情况下,如果再进行重文轻武的压制,就意味着真正的把大明给阉割了,以后只能任人欺负了。
所以崇祯皇帝痛定思痛,决定改弦易辙,要把重文轻武的国策变成文武并重,只有文武并重,才是合理,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承恩看见皇帝穿着一身黄色的盔甲,跟士兵们一起在做一些简单的军事动作,他是忧虑不已,就知道这件事情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如果让朝中的官员知道了,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皇帝肯定会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绝对的,压倒一切的,王承恩却知道,政令不出北京城,文官的实力可是非常的大,他们不支持皇帝的做法,皇帝就是要把旨意传到京城之外去都很难为情,更不要说对这些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但是王承恩知道皇帝的脾气,皇帝一旦决定了,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他是劝不了,而且王承恩也不敢劝,他现在也都看出了大明问题所在,大明就是文官势力过于庞大,大到了凌驾皇权的地步,五官势力极其的孱弱到了极点,弱到了成为病人的地步,文武失衡,肯定要出大事。
皇帝现在要文武并重,这也是意料之中事情,这也就挽救大明的良方。
但是这条良方能不能够顺利的实行,能不能够推行,这就不好说了,虽然有皇帝的大力支持,但是皇帝也都知道,文官集团是不会支持他的,所以他才会偷偷摸摸自己先干,准备干出成绩来了,然后再度的跟大臣们摊牌。
然而在大明,就不可能有什么秘密,皇宫更是一个四处漏风的筛子,无论是内阁还是六部,都会不动声色的在后宫之中安插一些探子,以提供一些信息,以防宫里面发生了大事,他们都不知道,不知道如何应对?错过了大好的时机。
皇帝身披铁甲,在后宫御花园之中练兵,这样骇人听闻的消息才到晚上,就传遍了整个皇城,也就意味着传遍了整个京城官场。
官员们听到皇上居然做出这种事情来,他们是惊骇欲绝,皇帝居然如此的自甘堕落,有皇帝不做,居然要去做将军,去练兵打仗,这不是打他们文人的脸吗?大家还有脸面可言吗?
这样子的场面,是崇祯皇帝没有想到的,如果不是入了夜以后,宫中大门紧闭,朝臣们无法进宫,只怕是已经吵翻天了。
纵然是如此,所有的大臣们都心存不满,非常的不高兴,他们连夜的写下了奏折,批评皇帝这一种愚蠢的做法。
在他们眼里,皇帝这么做,是非常愚蠢的行为,他们可是认为武人只配为他们做门下的走狗,只配为他们驱策。
现在倒好,皇帝居然公然在禁中练武,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以武压文吗?这是看不起文臣吗?
所以大臣们他们是痛心疾首,纷纷的指责和痛骂皇帝这样的行为,甚至有大臣在想,明天早朝就得向皇帝上奏折,痛斥他这一种错误的做法,如果皇帝不听大臣们的规劝,大家就不干了。
如果是以前,大臣们不干,皇帝会有几分的忧虑并不怕,但是现在他就会更加的忧虑会怕,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以前,所有的官员所有的人那是想破了脑袋,争破了头颅想方设法就是要想当官,但是现在不同了,大明的行情没有以前那么好了,还随时面临被华夏军歼灭的后果,所以很多人也都不像以前那么的热心,削尖了脑袋往大明官场里面钻,要知道现在你想当官,其实也可以改头换面去南方,去大华夏帝国那里,那里的气氛更加的好,正是如日当中之时。
这可以说是大明自从建国两百多年以后,首次出现的缺官员的情况,这是真正到了官不聊生的地步,这样的结果,也都令所有的人为之震惊和不安,皇帝则更加担心,大臣们不干了,难不成都由他这皇帝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