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节 漩涡
天启五年九月二十六日,京师
自从到了北京以来,黄石每天闲着没事。刚开始他就当休假了,可是黄石毕竟过惯了军旅生活,这种清闲的日子长了让他浑身不舒服。吃早饭时,黄石接到孙之洁和毛承斗这两个闲人派人送来的信,招呼自己去凉亭喝茶,他于是也没多想就答应了。
吃过早饭,黄石上街去听评书。在眼前的时代没什么消遣,黄石觉得这个娱乐还可以接受,打算靠听这个打发一段时间,然后就去郊外赴约。
今天说书的先生讲起了岳王传。讲到动情处,说书先生声泪俱下,周围听书的人更是一片唏嘘之声。以前黄石对听评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现在他坐在众人之中,也不禁被现场的气氛深深感染了。
台上的说书先生讲到岳王的词《满江红》时,一下子就语调高亢,意气风发,手舞足蹈间隐隐然已是直捣黄龙。下面坐的黄石也听得豪情满怀,心胸激荡。等说书先生讲到最后,恨恨地吐出“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时,先生变得声音嘶哑,目光迷离,再往后语调更带上了哽咽之音,词句凄婉,令人不忍卒闻。黄石不由得随之叹息。
说书先生擦眼泪的时候,底下的听众一个个也都神色黯然,只能默默地多扔两个小钱到盘子里。过了一会儿,台上的先生猛然昂首,将手里地震尺重重地拍下。如同晴天里的一声霹雳,众人顿时吃了一惊,只听说书先生言道;“诸位看官捧场,吾今日就再为大家表上一段。”
说罢先生又拍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声响,清了清喉咙朗声说道:“今天要说的是我朝的英雄,辽东的好汉,要是大家觉得说得妙。就为吾喊声好儿……”
说书先生讲起了张盘——果然还是悲剧英雄最能打动人。黄石听着被艺术加工过了的故张将军,忍不住又想起了张盘地音容笑貌。想起了两人在旅顺大战后的交杯换盏……心中感伤地黄石一时竟难以再听下去,他轻手轻脚地站了起来,然后悄悄走出了人群。
背后传来了说书先生那洪亮的嗓音:“……却道那东虏兴大军来犯旅顺,长生的黄宫保急引兵去援……”
接着又传来一声震尺的巨响,人群里也腾起了一片喊好声。这个时代遍布北京大街小巷的说书先生们,就像是黄石前世的新闻广播员一样,把他们眼中的天下大势讲解给百姓们听。听着背后地人欢呼着自己的名字。黄石心里不由隐隐自得,能被百姓认可毕竟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我也算是做了不少有益于老百姓,有益于国家的工作吧?
到了郊外的凉亭,孙之洁雇来的琴师和茶童已经等在那里了。黄石坐下后,茶童就给他沏茶,琴师也恭敬地过来问候,然后要他点曲子。黄石哪里懂得这个时代的音乐,就让那琴师尽管随便弹。
那琴师似乎也见惯了黄石这种音乐白痴。就坐在一边折腾了起来,抚了一会儿琴后,又弹起了琵琶。黄石今天原本有些郁郁寡欢。自从刚才听说书人讲到了岳王和张盘后,他胸口就一直像是堵了块大石头一般。大明武备松弛,边军穷困潦倒,辽东形势险峻。但自己到了京师以后,触目所及无不是一片繁华景色。
琵琶声声,让黄石越听越是不快:“够了,够了。”
“且慢。”说话的人是毛承斗,黄石说话地时候他正好赶到了。毛承斗坐下后摇头晃脑地品着乐曲:“每次听这琵琶,那种壮怀激烈之情都会油然而发,好像到了金戈铁马的沙场一般,黄将军不这么认为么?”
“说得好。”孙之洁也赶来了,他身边带来一个陌生的年轻人,看上去也就二十四、五岁。孙之洁坐下后也是大发感慨:“自古琵琶之音。最是催人泪下。尤其吾思今日之朝局,奸佞当道。真是顿生无名之恨。”
黄石看小毛和小孙一片慷慨激昂,也不好打断了他们的兴致,所以就淡淡地微笑了一下:“两位仁兄说的好,只是小将平日杀戮见得太多了,所以到了京师后就想听听柔和的曲目,不想再回忆那些血色了。”
说罢,黄石就站起来转身面对那个陌生地年轻人,笑着问道:“不知兄台贵姓,上下如何?”
那青年一直就显得心事重重,局促不安,闻言迈上一步跪下,扯住黄石的衣襟:“黄将军救命!”
黄石惊诧地“啊”了一声,想后退却没能从对方紧握的手中挣开,他弯腰去扶来人,连用了两次力都没有把来人扯起来。那青年人死死地跪在那里,又是一声:“黄将军救命!”
此时孙之洁已经把闲人赶远了,然后对毛承斗说:“毛公子,今日之事我不避你,希望你也不要泄漏出去。”
毛承斗早已是满面惊异,他正色说:“孙兄放心,小弟一定守口如瓶。”
此时黄石正在安慰那个年轻人:“公子请起,有话慢慢说,但凡我能帮上忙的,就一定会尽力。”
但地上的年轻人却不依不饶:“一定请黄将军先答应救我全家性命,然后我才肯起来。”
黄石虽然知道古人就好这样,但作为一个现代人他还是本能地对这种迹近胁迫的行为感到厌恶,他强按住心中的不快,不让脸上表现出一丝一毫来:“公子,请先说明原由,如果在下真的能帮上忙,自然不会见死不救。”
那个年轻人急叫道:“黄将军你一定能帮得上忙的。”可他还是不肯起身:“请黄将军一定答应我。”
“公子你不说,我又怎么知道能不能帮上忙呢?”黄石尽力让自己地声音柔和。还在脸上保持着浅浅地微笑:“公子你先起来说话,好么?”
不料那人竟踉跄退了几步,从袖子里抽出了一把匕首,指在自己地喉头:“黄将军,你发一言就可以救无数人,就可以力挽狂澜,就可以扫清朝中奸佞。”说着那年轻人又把匕首往自己的喉咙上凑去::“但此事实在重大。只有黄将军先答应了在下,在下才敢说。只要黄将军答应在下地请求。吾情愿自裁谢今日的不敬之罪。”
此时黄石已经站直身体负手而立,脸上的笑容也已经彻底消失了,他眯着眼睛上下打量了来人一番,哼了一声就转头向自己地座位上走去,还冷冷地说道:“不说明白事情,我什么也不能答应,阁下请自便。”
一边的孙之洁和毛承斗都看呆住了。尤其是孙之洁完全没有想到会是这个结果,他连忙出言提醒道:“黄将军,这位公子是我带来地,黄将军可是连我都信不过么?”
黄石听出孙之洁语气里已经隐隐有所不满了,那毛承斗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很怪异,也似有责备他黄石不信任朋友的含义。
看黄石还是什么表示都没有,孙之洁愤然拍案,一跃而起扯住那个陌生的年轻人:“我们走吧。”说着他还回头狠狠地瞪了黄石一眼:“我本以为黄将军是仗义之人。算是我孙之洁看走了眼。”
毛承斗深深地看了黄石一眼,其中责备的意味更浓了,他连忙起身招呼:“孙兄且慢,还有这位仁兄也且慢,黄将军没有说不答应啊。”
“我是没有说不答应啊。”黄石苦笑了一声,他掉转过头冲着怒形于色的孙之洁说道:“我只是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事情。如果真的是光明正大,而且又是我力所能及地话,那怎么会不答应孙公子呢?”
不料这话引发了对方更大的义愤,语调也升高了:“黄将军是怀疑我孙之洁会做不光明正大的事么?”
……
与此同时,朝鲜,义州
三个东江士兵正在修补他们的茅屋,现在整个朝鲜北部有大批的东江士兵,义州附近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士兵本都是辽东的普通百姓,这五年源源不断地逃入朝鲜和宽甸的汉人已经有几十万之众,只要一进入东江镇领地。就会有明军军官带着物资和名册来收编他们。
除了极少数特别强壮、显眼的汉子外。大部分男丁一般只会得到一套军服外加一个斗笠,然后东江镇地军官就会要他们在花名册上签字画押。等他们摇身一变成为正式的东江士兵后,每个月就能领到两斗米。两斗米当然不够吃,但东江镇也会组织他们去挖矿、种田、耕地,只要参加这些劳作,军镇就会发给更多用来糊口的粮食。
去年辽东和朝鲜一冬没下雪,鸭绿江两岸的霜冻期更是长达一百五十天之久,结果军镇在义州附近开垦的几十万亩军屯颗粒无收。加上今年汹涌逃难而来的辽民比过去三年加起来还要多,义州附近已经有不少军户家地老人和孩子饿死了。东江本部七月后传下命令,每个军户男丁的口粮从两斗减少到一斗,这消息更让普通军户感到绝望。
不过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眼看冬天又要到了,眼前这三个军户正加紧修补自己茅屋的屋顶。这件茅棚里一共住着四个男丁,他们理论上都是属于东江本部毛永诗游击麾下季退思千总的军户。他们的顶头上司季退思千总据说当年从广宁镇就开始追随毛永诗将军了,还是毛将军硕果仅存的四个老亲兵之一(当年叫做季四)。
今年毛永诗将军领着兵马去宽甸了,季退思千总则留下负责准备粮草和新丁,以便源源不断地补充前线。今天季退思带着辎重队去搜集粮草,出发前问谁愿意一起去,这件茅棚中的老大就加入了季退思的队伍,剩下的三个人趁着天晴干点儿自家地零活。
“兄弟们,看我搞到了什么?”一个壮年军汉兴高采烈地喊叫着。跑回来地时候右手把一个口袋背在肩上,左手则提着一个黝黑地大锅。
跑进家门后,这壮汉随手把背上的口袋往地上一扔,满脸得意地把大锅翻过来,左手就在锅底敲了几下,让它发出响亮地咚咚声:“听见了么?铁的,这么大的一口铁锅!”
“真是好东西。”那三个士兵围拢过来。爱不释手地摩挲着大铁锅:“大哥你从哪里搞来地?”
“从一个村子外边挖来的。”老大高兴得嘴都合不上了。今天他在一个村边无人居住地院里看到掩埋的痕迹,主人似乎离去了。结果老大就起了疑心。最后从地下刨出了一套铁制农具和不少家具。辽兵太穷了,顾不了许多,季退思千总把重犁、马具和菜刀都拿走了,这个铁锅就赏给了嗅觉灵敏的老大,除此以外,季千总还特别赏了老大半口袋杂粮。
“好久没有吃过大锅煮饭了,天天就是焖饼子。”老大一边笑容满面地开始洗锅。一边打发几个兄弟去摘野菜:“今天好好吃一顿,然后明天去找铁匠,把这锅打成把刀。”
吃饭的时候哥四个一直在商量要打一把什么样的刀,老大终于决定打一把长刀,然后用木板做个盾牌:“上次户部来勘合的时候,凡是有刀盾的都算成了兵部在案地军户,啧啧,只要能被记录下来。一个人每月就发五斗米呢。”老大掐指计算了下日子,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眼看再过两月,这户部的大人们就又要来勘合明年的兵数了,到时候我就拿着这刀盾往前那么一站……五斗米就到手了。”
就在此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阵的喧哗声,哥四个开始还没有在意。可这声音却越来越大,很快外面就是一片人声鼎沸,老大和他的三个兄弟面面相觑了一会儿,也一起扔下碗筷跑出门去。
在义州南面的官道上,一彪人马正慢慢地向北驶来,官道两旁的士兵都目不转睛地望着这支队伍前方飘扬着地两面大红军旗。认字的人高声告诉大家:
第一面旗帜上写着——平辽大将军!
那第二面旗上则是——东江总兵官!
官道两旁的人群里到处都是呼喊声……
“毛大帅,是毛大帅啊。”
“真的是毛大帅亲自出兵啊。”
……
老大和他的三个兄弟看清楚旗帜后就飞快地跑回了家。
“毛大帅又去攻打辽东了。”老大和老2忙着往自己身上套军服,带上斗笠的时候,老三已经把两根削尖了头地粗木棍子擦干净递给两位兄长。
老大往自己腰里扎了四个包袱皮,而老2则只系了三个。他笑着对老大说道:“我可不像你那么贪心。能把这三个包袱装满米,我就心满意足了呀。”
“只要能活着回来。至少也能捞到一包袱粮食,”老大把斗笠紧紧系好,又掂了掂手里的木头长矛——重量正好:“回不来的话,这几天总也能吃得饱饱的,好歹落个饱死鬼。”
“我们不在的时候把家看好。”老大和老2最后检查了装备,叮嘱老三、老四,然后就大踏步走出家门,加入了长长的东江军纵队。士兵们一个个表情严肃,紧紧地握着手中的武器,义无反顾地向北行进。沿途不断有明军官兵加入这条长蛇般的队伍,就如同万千溪流汇聚成汹涌的长河。
“打到镇江吃大米啊!”不知道军队中谁喊了第一嗓子,顿时全军就响起一片回声:
“吃大米。”
“吃大米。”
“吃大米……”
在这有节奏的呼喊声中,在这成千上万地明军焕发出来地如虹士气中,毛文龙的两面大旗如同烈焰一样地在寒风中燃烧……
天启五年十月十二日,凤凰城
镶蓝旗旗主阿敏正在吃饭,大块大块地羊肉和蘑菇在沸水中上下起伏,发出诱人的香气。
“主子,主子。”一个镶蓝旗的白甲冲进来叫道:“明军昨夜强渡鸭绿江,已经包围了镇江。”
这个白甲半跪在地面上,大声报告说:“镇江那里说明军多得数也数不清,怕是有好几万人,正在攻打周边的村庄和仓库,还是毛文龙亲自领军。”
阿敏的筷子上夹着块羊肉,他不动声色地往上吹着气,然后把它塞到嘴里,慢条斯理地咀嚼了半天才咽了下去。
“今年可是大旱啊,毛文龙那边是又没米下锅了吧?”阿敏的眼睛里充满了悲天悯人的色彩,他低头看了看被自己扔在一边的羊骨头,忍不住连声叹息:“毛文龙他是想到镇江附近来打些草谷过冬吧?唉,可怜的,这么冷的天,肚子里没有点油水,那可怎么过啊?”
阿敏悲哀地又摇了摇头,突然把筷子扔到了肉锅里,语气猛地变得杀气腾腾:“要是草谷都叫他毛文龙打去了,那老子吃什么呢?嗯?”
“还真让那个老八猜中了。”阿敏一边忙着准备披挂出征,一边吩咐自己的奴才:“去给四贝勒报个信,我去镇江了,他可得把宽甸的陈继盛盯住了,别让他窜出来把我给抢了。”
自从到了北京以来,黄石每天闲着没事。刚开始他就当休假了,可是黄石毕竟过惯了军旅生活,这种清闲的日子长了让他浑身不舒服。吃早饭时,黄石接到孙之洁和毛承斗这两个闲人派人送来的信,招呼自己去凉亭喝茶,他于是也没多想就答应了。
吃过早饭,黄石上街去听评书。在眼前的时代没什么消遣,黄石觉得这个娱乐还可以接受,打算靠听这个打发一段时间,然后就去郊外赴约。
今天说书的先生讲起了岳王传。讲到动情处,说书先生声泪俱下,周围听书的人更是一片唏嘘之声。以前黄石对听评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现在他坐在众人之中,也不禁被现场的气氛深深感染了。
台上的说书先生讲到岳王的词《满江红》时,一下子就语调高亢,意气风发,手舞足蹈间隐隐然已是直捣黄龙。下面坐的黄石也听得豪情满怀,心胸激荡。等说书先生讲到最后,恨恨地吐出“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时,先生变得声音嘶哑,目光迷离,再往后语调更带上了哽咽之音,词句凄婉,令人不忍卒闻。黄石不由得随之叹息。
说书先生擦眼泪的时候,底下的听众一个个也都神色黯然,只能默默地多扔两个小钱到盘子里。过了一会儿,台上的先生猛然昂首,将手里地震尺重重地拍下。如同晴天里的一声霹雳,众人顿时吃了一惊,只听说书先生言道;“诸位看官捧场,吾今日就再为大家表上一段。”
说罢先生又拍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声响,清了清喉咙朗声说道:“今天要说的是我朝的英雄,辽东的好汉,要是大家觉得说得妙。就为吾喊声好儿……”
说书先生讲起了张盘——果然还是悲剧英雄最能打动人。黄石听着被艺术加工过了的故张将军,忍不住又想起了张盘地音容笑貌。想起了两人在旅顺大战后的交杯换盏……心中感伤地黄石一时竟难以再听下去,他轻手轻脚地站了起来,然后悄悄走出了人群。
背后传来了说书先生那洪亮的嗓音:“……却道那东虏兴大军来犯旅顺,长生的黄宫保急引兵去援……”
接着又传来一声震尺的巨响,人群里也腾起了一片喊好声。这个时代遍布北京大街小巷的说书先生们,就像是黄石前世的新闻广播员一样,把他们眼中的天下大势讲解给百姓们听。听着背后地人欢呼着自己的名字。黄石心里不由隐隐自得,能被百姓认可毕竟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我也算是做了不少有益于老百姓,有益于国家的工作吧?
到了郊外的凉亭,孙之洁雇来的琴师和茶童已经等在那里了。黄石坐下后,茶童就给他沏茶,琴师也恭敬地过来问候,然后要他点曲子。黄石哪里懂得这个时代的音乐,就让那琴师尽管随便弹。
那琴师似乎也见惯了黄石这种音乐白痴。就坐在一边折腾了起来,抚了一会儿琴后,又弹起了琵琶。黄石今天原本有些郁郁寡欢。自从刚才听说书人讲到了岳王和张盘后,他胸口就一直像是堵了块大石头一般。大明武备松弛,边军穷困潦倒,辽东形势险峻。但自己到了京师以后,触目所及无不是一片繁华景色。
琵琶声声,让黄石越听越是不快:“够了,够了。”
“且慢。”说话的人是毛承斗,黄石说话地时候他正好赶到了。毛承斗坐下后摇头晃脑地品着乐曲:“每次听这琵琶,那种壮怀激烈之情都会油然而发,好像到了金戈铁马的沙场一般,黄将军不这么认为么?”
“说得好。”孙之洁也赶来了,他身边带来一个陌生的年轻人,看上去也就二十四、五岁。孙之洁坐下后也是大发感慨:“自古琵琶之音。最是催人泪下。尤其吾思今日之朝局,奸佞当道。真是顿生无名之恨。”
黄石看小毛和小孙一片慷慨激昂,也不好打断了他们的兴致,所以就淡淡地微笑了一下:“两位仁兄说的好,只是小将平日杀戮见得太多了,所以到了京师后就想听听柔和的曲目,不想再回忆那些血色了。”
说罢,黄石就站起来转身面对那个陌生地年轻人,笑着问道:“不知兄台贵姓,上下如何?”
那青年一直就显得心事重重,局促不安,闻言迈上一步跪下,扯住黄石的衣襟:“黄将军救命!”
黄石惊诧地“啊”了一声,想后退却没能从对方紧握的手中挣开,他弯腰去扶来人,连用了两次力都没有把来人扯起来。那青年人死死地跪在那里,又是一声:“黄将军救命!”
此时孙之洁已经把闲人赶远了,然后对毛承斗说:“毛公子,今日之事我不避你,希望你也不要泄漏出去。”
毛承斗早已是满面惊异,他正色说:“孙兄放心,小弟一定守口如瓶。”
此时黄石正在安慰那个年轻人:“公子请起,有话慢慢说,但凡我能帮上忙的,就一定会尽力。”
但地上的年轻人却不依不饶:“一定请黄将军先答应救我全家性命,然后我才肯起来。”
黄石虽然知道古人就好这样,但作为一个现代人他还是本能地对这种迹近胁迫的行为感到厌恶,他强按住心中的不快,不让脸上表现出一丝一毫来:“公子,请先说明原由,如果在下真的能帮上忙,自然不会见死不救。”
那个年轻人急叫道:“黄将军你一定能帮得上忙的。”可他还是不肯起身:“请黄将军一定答应我。”
“公子你不说,我又怎么知道能不能帮上忙呢?”黄石尽力让自己地声音柔和。还在脸上保持着浅浅地微笑:“公子你先起来说话,好么?”
不料那人竟踉跄退了几步,从袖子里抽出了一把匕首,指在自己地喉头:“黄将军,你发一言就可以救无数人,就可以力挽狂澜,就可以扫清朝中奸佞。”说着那年轻人又把匕首往自己的喉咙上凑去::“但此事实在重大。只有黄将军先答应了在下,在下才敢说。只要黄将军答应在下地请求。吾情愿自裁谢今日的不敬之罪。”
此时黄石已经站直身体负手而立,脸上的笑容也已经彻底消失了,他眯着眼睛上下打量了来人一番,哼了一声就转头向自己地座位上走去,还冷冷地说道:“不说明白事情,我什么也不能答应,阁下请自便。”
一边的孙之洁和毛承斗都看呆住了。尤其是孙之洁完全没有想到会是这个结果,他连忙出言提醒道:“黄将军,这位公子是我带来地,黄将军可是连我都信不过么?”
黄石听出孙之洁语气里已经隐隐有所不满了,那毛承斗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很怪异,也似有责备他黄石不信任朋友的含义。
看黄石还是什么表示都没有,孙之洁愤然拍案,一跃而起扯住那个陌生的年轻人:“我们走吧。”说着他还回头狠狠地瞪了黄石一眼:“我本以为黄将军是仗义之人。算是我孙之洁看走了眼。”
毛承斗深深地看了黄石一眼,其中责备的意味更浓了,他连忙起身招呼:“孙兄且慢,还有这位仁兄也且慢,黄将军没有说不答应啊。”
“我是没有说不答应啊。”黄石苦笑了一声,他掉转过头冲着怒形于色的孙之洁说道:“我只是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事情。如果真的是光明正大,而且又是我力所能及地话,那怎么会不答应孙公子呢?”
不料这话引发了对方更大的义愤,语调也升高了:“黄将军是怀疑我孙之洁会做不光明正大的事么?”
……
与此同时,朝鲜,义州
三个东江士兵正在修补他们的茅屋,现在整个朝鲜北部有大批的东江士兵,义州附近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士兵本都是辽东的普通百姓,这五年源源不断地逃入朝鲜和宽甸的汉人已经有几十万之众,只要一进入东江镇领地。就会有明军军官带着物资和名册来收编他们。
除了极少数特别强壮、显眼的汉子外。大部分男丁一般只会得到一套军服外加一个斗笠,然后东江镇地军官就会要他们在花名册上签字画押。等他们摇身一变成为正式的东江士兵后,每个月就能领到两斗米。两斗米当然不够吃,但东江镇也会组织他们去挖矿、种田、耕地,只要参加这些劳作,军镇就会发给更多用来糊口的粮食。
去年辽东和朝鲜一冬没下雪,鸭绿江两岸的霜冻期更是长达一百五十天之久,结果军镇在义州附近开垦的几十万亩军屯颗粒无收。加上今年汹涌逃难而来的辽民比过去三年加起来还要多,义州附近已经有不少军户家地老人和孩子饿死了。东江本部七月后传下命令,每个军户男丁的口粮从两斗减少到一斗,这消息更让普通军户感到绝望。
不过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眼看冬天又要到了,眼前这三个军户正加紧修补自己茅屋的屋顶。这件茅棚里一共住着四个男丁,他们理论上都是属于东江本部毛永诗游击麾下季退思千总的军户。他们的顶头上司季退思千总据说当年从广宁镇就开始追随毛永诗将军了,还是毛将军硕果仅存的四个老亲兵之一(当年叫做季四)。
今年毛永诗将军领着兵马去宽甸了,季退思千总则留下负责准备粮草和新丁,以便源源不断地补充前线。今天季退思带着辎重队去搜集粮草,出发前问谁愿意一起去,这件茅棚中的老大就加入了季退思的队伍,剩下的三个人趁着天晴干点儿自家地零活。
“兄弟们,看我搞到了什么?”一个壮年军汉兴高采烈地喊叫着。跑回来地时候右手把一个口袋背在肩上,左手则提着一个黝黑地大锅。
跑进家门后,这壮汉随手把背上的口袋往地上一扔,满脸得意地把大锅翻过来,左手就在锅底敲了几下,让它发出响亮地咚咚声:“听见了么?铁的,这么大的一口铁锅!”
“真是好东西。”那三个士兵围拢过来。爱不释手地摩挲着大铁锅:“大哥你从哪里搞来地?”
“从一个村子外边挖来的。”老大高兴得嘴都合不上了。今天他在一个村边无人居住地院里看到掩埋的痕迹,主人似乎离去了。结果老大就起了疑心。最后从地下刨出了一套铁制农具和不少家具。辽兵太穷了,顾不了许多,季退思千总把重犁、马具和菜刀都拿走了,这个铁锅就赏给了嗅觉灵敏的老大,除此以外,季千总还特别赏了老大半口袋杂粮。
“好久没有吃过大锅煮饭了,天天就是焖饼子。”老大一边笑容满面地开始洗锅。一边打发几个兄弟去摘野菜:“今天好好吃一顿,然后明天去找铁匠,把这锅打成把刀。”
吃饭的时候哥四个一直在商量要打一把什么样的刀,老大终于决定打一把长刀,然后用木板做个盾牌:“上次户部来勘合的时候,凡是有刀盾的都算成了兵部在案地军户,啧啧,只要能被记录下来。一个人每月就发五斗米呢。”老大掐指计算了下日子,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眼看再过两月,这户部的大人们就又要来勘合明年的兵数了,到时候我就拿着这刀盾往前那么一站……五斗米就到手了。”
就在此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阵的喧哗声,哥四个开始还没有在意。可这声音却越来越大,很快外面就是一片人声鼎沸,老大和他的三个兄弟面面相觑了一会儿,也一起扔下碗筷跑出门去。
在义州南面的官道上,一彪人马正慢慢地向北驶来,官道两旁的士兵都目不转睛地望着这支队伍前方飘扬着地两面大红军旗。认字的人高声告诉大家:
第一面旗帜上写着——平辽大将军!
那第二面旗上则是——东江总兵官!
官道两旁的人群里到处都是呼喊声……
“毛大帅,是毛大帅啊。”
“真的是毛大帅亲自出兵啊。”
……
老大和他的三个兄弟看清楚旗帜后就飞快地跑回了家。
“毛大帅又去攻打辽东了。”老大和老2忙着往自己身上套军服,带上斗笠的时候,老三已经把两根削尖了头地粗木棍子擦干净递给两位兄长。
老大往自己腰里扎了四个包袱皮,而老2则只系了三个。他笑着对老大说道:“我可不像你那么贪心。能把这三个包袱装满米,我就心满意足了呀。”
“只要能活着回来。至少也能捞到一包袱粮食,”老大把斗笠紧紧系好,又掂了掂手里的木头长矛——重量正好:“回不来的话,这几天总也能吃得饱饱的,好歹落个饱死鬼。”
“我们不在的时候把家看好。”老大和老2最后检查了装备,叮嘱老三、老四,然后就大踏步走出家门,加入了长长的东江军纵队。士兵们一个个表情严肃,紧紧地握着手中的武器,义无反顾地向北行进。沿途不断有明军官兵加入这条长蛇般的队伍,就如同万千溪流汇聚成汹涌的长河。
“打到镇江吃大米啊!”不知道军队中谁喊了第一嗓子,顿时全军就响起一片回声:
“吃大米。”
“吃大米。”
“吃大米……”
在这有节奏的呼喊声中,在这成千上万地明军焕发出来地如虹士气中,毛文龙的两面大旗如同烈焰一样地在寒风中燃烧……
天启五年十月十二日,凤凰城
镶蓝旗旗主阿敏正在吃饭,大块大块地羊肉和蘑菇在沸水中上下起伏,发出诱人的香气。
“主子,主子。”一个镶蓝旗的白甲冲进来叫道:“明军昨夜强渡鸭绿江,已经包围了镇江。”
这个白甲半跪在地面上,大声报告说:“镇江那里说明军多得数也数不清,怕是有好几万人,正在攻打周边的村庄和仓库,还是毛文龙亲自领军。”
阿敏的筷子上夹着块羊肉,他不动声色地往上吹着气,然后把它塞到嘴里,慢条斯理地咀嚼了半天才咽了下去。
“今年可是大旱啊,毛文龙那边是又没米下锅了吧?”阿敏的眼睛里充满了悲天悯人的色彩,他低头看了看被自己扔在一边的羊骨头,忍不住连声叹息:“毛文龙他是想到镇江附近来打些草谷过冬吧?唉,可怜的,这么冷的天,肚子里没有点油水,那可怎么过啊?”
阿敏悲哀地又摇了摇头,突然把筷子扔到了肉锅里,语气猛地变得杀气腾腾:“要是草谷都叫他毛文龙打去了,那老子吃什么呢?嗯?”
“还真让那个老八猜中了。”阿敏一边忙着准备披挂出征,一边吩咐自己的奴才:“去给四贝勒报个信,我去镇江了,他可得把宽甸的陈继盛盯住了,别让他窜出来把我给抢了。”